城市社会学复习提纲

城市社会学复习提纲
城市社会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5题,共20分)二、填空题(15分)三、选择题(10题,20分)四、简答题(3题,25分)五、论述题(1题,20分)

1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

1、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首次提出并使用“社会学”一词,标志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2、在我国,最早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严复是第一个引进西方社会学学者。

3、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即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研究角度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实证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目的的实用性、

5、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经历了4个阶段:依赖关系阶段、顺应关系阶段、掠夺关系阶段、和谐关系阶段。

6、社会运行:社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社会控制:凡是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的,都可以叫做社会控制。

?形式化的社会控制: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等。

?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社会舆论、时尚等

?积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的动机上,以物质的刺激和精神的鼓励进行。

?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建立在惩罚或对某些惩罚的畏惧心之上的。

9、美国社会学者索罗金提出文化类型变迁理论,他认为文化主要有两种类型:感觉文化(强调建立在感觉经验的重要性的价值上)和观念文化(重视精神和形而上学的价值)。

10、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1、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生活丰富而复杂;生活的节奏快,精确性要求高;交往上的表面化和事本主义;文化的异质性;个人的自主性强;越轨行为增多。

12、什么是社会问题?请举一例并进行分析

社会问题并无特殊内容,无论什么社会情况,只要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并且需要社会集体采取行动来调整和补救的,就是社会问题。(自行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2城市社会结构

1、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2、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及其获得方式包括先天赋予和后天获取两方面。

3、社会角色差异——一个人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对于社会来说希望是一种完美的行为模式,即理想角色。而由于个人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理想角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社会角色差异。

4、个人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地适应、认识社会以达到改造社会的过程。

5、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社会群体基本特征:①群体成员必须是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的;②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③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6、基本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它是指成员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具有密切

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如家庭、邻里、同伴等。

基本群体的特征:①规模较小②面对面的互动③群体成员难以替代④非正式控制⑤聚合力和持久性强

7、社会组织:也称次属群体或次级群体。它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成员之间关系较间接,感情色彩较淡薄,公务性较强。

8、住地毗连的人们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即形成邻里。

9、工作群体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基层单位,是在一定的工作任务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其成员经常是有面对面直接交往关系的社会基本群体。

工作群体的特殊性:以业缘关系为纽带;正式群体特征;兼具非正式群体特征。

10、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活动的群体。

社会组织的四要素:成员;章程;机构;设备;

11、几种社会组织管理方式之间的对比分析

12、初级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差异表现:初级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初级群体成员对其活动的全面参与性;初级群体成员互动的自觉性;以人或以事为中心的关系;初级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初级群体的功能是综合性的

13、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藤尼斯”提出。

14、社区的构成要素:地域、人口、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地缘感、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

15、根据地域条件和特征去比较、划分社区的类型可划分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三种类型。

16、区位结构——即指一个社区整体及其内部各构成系统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17、城市社区的类型——欧洲型;美国型;亚洲型;中东型;俄国型;(请详细阅读书上对应的内容)

18、社区是建立在特定区域基础上的、处于社会交往中心、具有共同利益和认同感的社会群体,即人类生活共同体。

3城市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2、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它既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其实质为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4、分析中国当代社会阶层,正在从"金字塔型"迈向"橄榄型"。

5、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从积极作用来看:第一,能够保证一批社会精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性活动中去,

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进步;第二,激励人们去奋斗、去竞争。

●从消极作用来看:第一,社会分层导致社会不平等,尤其是导致剥削,压迫现象的产生;

第二,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广泛存在,也是社会犯罪的重要根源。

6、韦伯主张从财富、威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7、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分层理论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其一,确立分层标准的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的划分标准是一元的、定性的,他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能抓住各种垂直分化中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正是这种占有关系的不同决定着人们在其他社会活动领域中的差别,以占有关系划分的阶级之间的差别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而韦伯的阶层理论则看不见或回避了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在于私有制。

其二,研究目的和重点的区别。阶级理论坚持对私有制、阶级及不平等现象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寻找阶级运行、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具有革命性、批判性的本质特征。而分层理论则不愿意触动私有制,只对社会运行机制进行改良,以求控制和防范由社会不平等造成的动荡局面。

其三,最终结论的区别。阶级理论把私有制和阶级现象当作社会垂直分化的最重要基础和产生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用经济利益和主观需求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来概括阶级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问题,从而抓住了社会矛盾的本质,解决劳资冲突、社会分层的主要矛盾。而分层理论则否认废除私有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看不清不平等的根源,断言任何社会都不能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把人分成等级是人性中固有的倾向,不平等是永存的。

4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1、社会生态学派:认为不同社会集团在各种人类活动竞争中出现有空间特色的结构(芝加哥学派)

2、社会生态学派的局限?

停留在借用生态学原理和范畴的阶段,没有给予人类特性应有的重视;

社会生态学忽视了社会政策和人类规划的作用;

社会生态学表现出空间决定论倾向;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模型不具有普遍性;

3、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经典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要求十分熟悉)

4、城乡互动区(Desakota)理论

加拿大学者麦吉将“城市与乡村界限日渐模糊,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紧密联系,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相互混杂”的空间形态称之为“desakota”模式。

Desakota三种类型

Type I特征:经历了一个空间经济快速转换的过程,虽然农村仍保留原有的情况,但这空间经济是人口快速地由乡村到都市的转换。地区:东京和首尔

Type II特征:在过去30年内,这些国家的区域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变化。(农业人口和农产

品在全国的生产比例下降,农业朝多元化发展,妇女等投入工业生产)

地区:沿海四个主要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和辽中南地区)和台湾Type III特征:在空间和经济上类似Type II的情况,但是期中的特征却是高度的人口成长和偏低的经济发展地区:四川盆地

5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体系

1、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代表人物是帕克、伯吉斯和麦肯齐。1925年,三人共同发表《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一书,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的诞生。

2、帕克在其《城市:城市环境下人类行为的探讨》中提出了城市布局、职业分类及文化是人类生态学的基础。

3、韦思认为人口数量多、居住密度高和市民异质性大是城市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4、法国城市社会学家卡斯泰尔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城市消费冲突(urban consumption conflicts)概念。

5、韦伯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感性行为、传统行为、理性行为。(

罗斯托夫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城市,从经济落后到经济发达,必须经过5个阶段:传统阶段——经济起飞前奏——经济起飞——趋向成熟期——高消费期。

6、分隔——是指在一个城市中,因经济、语言、种族、文化等因素不同,不同社会群体逐渐集聚在不同地方的现象。

7、(了解其他6种生态过程的一般涵义)

6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1、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

2、“局外人观点”——聚焦社会生活的结果;“局内人观点”——社会生活如何被构成

3、参与观察法是获得“局内人”观点的最佳方法,因为其他任何资料来源都是二手的。

4、因子生态学方法——它是一种能够分辨城市社会群体变量和类似变化格局的总结或合成技术。它采用多个可量化、可图示、可表现在其他统计分析中的因素描述城市中各种复杂关系和空间格局的方法。

5、城市社会区具有四大功能:防御功能、免疫功能、维持功能、攻击功能。

7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测量的尺度分为四种: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2、案例调查——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单位,收集与它有关的一切资料,详细地描述和分析它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描述和分析它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它同类似的案例相比较得出结论的过程。

3、典型调查——是在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了普查、抽查、案例调查并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方式。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整理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 课题 讲授 社会实践 绪论 3 3 社会 4 4 社区 4 4 四 人的社会化 4 4 五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 4 六

社会制度 4 七 社会结构 3 3 八 社会行动 4 4 九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3 3 十 社会问题 3 2 5 社会控制 3 3 十二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 4 总计 45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_章绪论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 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 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 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重点:社会群体的概念、家庭的社会功能、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及其构成和分类。 难点: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过程。 第六章社会制度 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认识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制度的变迁。 重点: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构成、功能。 难点: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 第七章社会结构 了解社会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初步认识各种社会分层理论;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制度化安排与变迁。 重点:社会结构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难点: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八章社会行动 了解社会行动的定义、类型及模式;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方式、特别是集体行为的原因、过 程、类型和—?般特征。 重点:社会行动的概念、类型、方式;集体行为。 难点:社会行动研究。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认识社会发展的要素、类型及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模式和演进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社会发展的要素及类型与理论模式、中国现代化研究。 难点:中国现代化演进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社会问题 了解社会问题的涌义、特征和类型;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和认识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城市社会学》-理论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各章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包括主要知识点和难点): 第1章绪论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城市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是:城市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市社会结构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等城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为更好认识城市社会,建设和谐的城市社会服务。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个人的基本属性、个人的社会化、家庭的概念、家庭的起源及其演变、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发展趋势、初级群体的概念、初级群体的形成、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作用、社会网络、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类型、社会群体成员互动、城市人、邻里、工作群体、单位制、城市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的含义及要素、社会组织的分类、社会组织的结构、社会组织管理系统、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社区与城市、城市社区。 难点是:社会组织的结构、社会组织管理系统、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 第3章城市社会问题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社会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特征的认识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社会问题的含义、城市社会问题的特点、城市化问题、城市化及其趋势、中国城市化内涵、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与贫民窟城市化、大城市病、城市蔓延、城市就业问题、城市就业问题的成因、失业的社会效应、城市农民工与非正规就业、城市贫困问题、反贫困斗争、城市住房问题、城市住房短缺的成因、住房问题的社会影响、低成本住房供给。 难点是:失业的社会效应、城市住房短缺的成因。 第4章城市社会学流派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了解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对分析城市社会现象的必要性。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交换论、社会互动理论、本土方法论、人类生态学派、帕克的人类生态学、牟健时的生态过程论、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现代人类生态学派、当代人类生态学派、人类生态学派的发展演进、马克思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制度价值、韦伯学派、韦伯学派的基本概念、城市经理学说、住房阶级研究、消费社会学学派、消费社会学的兴起、消费的概念和属性、消费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当代消费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消费的城市空间、城市性理论、城市性的概念、关于城市性的早期研究、作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城市性、关于城市性的不同解释、新城市主义、社会网络研究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观点、社会网络研究的主要理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城市社区社会网络研究、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女性主义及其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女性主义理论的分化、女性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特点、后福特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后福特主义城市及其特征。 难点是:帕克的人类生态学、牟健时的生态过程论、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第5章城市社会分层与流动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城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为更好认识城市社会,建设和谐的城市社会服务。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夏建中 【内容提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二 曼努尔·卡斯泰尔不但是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旗手。他1942年生于西班牙,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70-1979年在巴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教;1979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在国际社会学协会中领导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百姓》(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8)和《信息城市》(1989)等。 卡斯泰尔的思想深受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的影响,1968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存在‘城市社会学’吗?”的论文,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科学性。他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象”和“真实对象”都不确定,“城市”无确切定义,故缺乏特定的真实对象;“城市性”、“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上的明辨性特征,故没有特定的理论对象。他还认为,沃思在城市空间与城市性之间制造了一种“伪相关”,因为被沃思看作“城市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并不是由城市环境造成,而是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产物”(M.Castells,1976)。所以在卡斯泰尔看来,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更干脆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其代表作,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卡斯泰尔明确地表示他力图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经济系统的发展不是被思想,而是被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系统所决定;经济系统本身由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资本家三要素构成。 在卡斯泰尔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集体消费。他认为,劳动者起初主要是通过个人提供的私人消费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如休息、休养、生殖、学习等);在农业社会中,农民个人为自己提供食品、衣物、房屋、出行手段以及其他所需的大部分东西。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已日益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知识分享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 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社会学》考试题题库

一、多选题 1(20分) 孔德认为影响人类社会向实证社会前进的因素包括:A) 死亡 B) 人口 C) 气候 D) 道德价值 E) 民族性 参考答案:A B C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2(20分)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是由哪些主题建构起来的? A) 空间的生产 B) 对城市的权利 C) 集体消费 D) 都市社会运动 E) 同心圆 参考答案:A B C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3(20分) 城市实地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问询法 D) 跟踪法 E) 参与法 参考答案:A B C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一、多选题 1(10分) 在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是一个包容甚广的概念,它与中国的“社会保障”的外延有本质不同。 A) 错误 B) 基本相同 参考答案: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2(10分) 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民政福利和职工福利两大部分的内容。 A) 错误 B) 解放初期 参考答案: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3(10分) 民政福利是传统福利制度的核心内容。 A) 错误 B) 职工福利

参考答案: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4(10分) 所有的儿童福利服务都是应该是免费的,这是国家最应该投资的领域。 A) 正确 参考答案: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一、多选题 1(10分) 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 A) 精神文化要素 B) 语言和符号要素 C) 规范体系要素 D) 社会关系和组织要素 E) 物质产品要素 参考答案:A B C D E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2(10分) 城市文化的结构的要素主要包括: A) 空间特征 B) 时间维度 C) 制度与规章 D)

社会学复习大纲

《社会学》 选择题:(例) 1.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阶级划分的条件是 ( )。 A. 共同的生活方式 B.阶级利益 C.教育程度 D.人们的市场能力和生活机遇2.唯名派论的社会学家确认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 A.集体行为 B.个人行为及其细节 C.社会关系 D.生产关系 名词解释 1. 晕轮效应(笔记) 2. 社会化81 3. 本土方法论(130) 4. 角色距离(117) 5. 文化中心主义(73) 6. 社会政策(420) 7.社会整合(362) 8. 社会互动 9. 文化堕距(68) 10. 社区272 11、贝弗里奇报告 12. 社会交换论129 简答题 1. 什么是社会化?并简述社会化的类型。 2. 简述贫困文化论与贫苦处境论的异同点。(笔记) 3.简述社会群体的类型(149-151)。 4. 简述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126) 5.简述婚姻的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170) 6. 简述贫困的类型。 7. 简述集合行为的特点以及与组织行为的区别。(140) 8.简述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205) 9. 简述社会越轨的类型。 10. 简述阐述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 11. 简述虚拟社区的几个主要特点。(292) 12.简述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的区别。(84) 论述题 1.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的理论有哪些?试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

的社会越轨的社会控制? 2.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有哪些?如何认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3. 试述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以及合理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244、248)。 4. 联系实际谈谈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374-375),并从积极老龄化的角度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措施。375 5.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的理论有哪些?试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414-416 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Ⅰ 联系当前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 (2)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特点? (3)联系实际谈谈关于城乡协调发展应当坚持的原则。 (4)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提出当前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对策措施。 材料分析2 联系当前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试述社会冲突论模式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380)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冲突论阐述环境问题的质疑。374-375 (3)从可持续发展分析提出我国应对环境问题的具体对策措施。381-382

关于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Park,Robert Ezra (1864~1944)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64年2月1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鲁泽恩郡一个商人家庭。就学于密执安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随后投身新闻界,热衷于城市社会问题和贫民阶层的调查报道。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师从W.詹姆斯、J.罗伊斯、G.齐美尔等。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曾协助黑人领袖B.T.华盛顿研究种族问题。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著,1921)、《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1925)、《人种与文化》(1950)、《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他在社会学研究上有两大兴趣,即种族和城市。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这是因为美国社会开放、进步,黑人不满意、不顺从传统的不平等秩序。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系、职业三个方面。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如E.W.伯吉斯、L.沃思等著名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之一。早年就学于密歇根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他主要研究种族和城市问题,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3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从城市的人口、邻里关系、职业3个方面着手研究。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E.W.伯吉斯、L.沃克等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著有《社会学导论》(合著)、《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合著)、《人种与文化》、《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 R.E.帕克认为,社区的本质特征是:①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②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扎根于它所占用的土地上;③这里的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帕克关于社区本质特征的观点,对社区的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与社会分析 芝加哥学派在二十世纪初兴起,主要由芝加哥大学的R·E·帕克(Robert Ezra Park)、E·伯吉斯(Ernest Burgess)及其它城市社会学家所建立。二十年代帕克和伯吉斯指出五种经常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同心圆区域,当中包括被视为最易爆发危机或分崩离析的“转变中区域”。在四十年代,亨利·麦凯(Henry McKay)和Clifford R. Shaw 聚焦于少年越轨行为(Juvenile Delinqency),发现他们都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 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 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 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 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1、系统分析法 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 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 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把分布在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排列起来,就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学要用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研究城市,揭示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分析城市发展的推动或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预测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 4、结构功能分析法 结构功能分析的任务在于揭示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积极克服负功能。不断完善正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保持社会的稳定。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研究城市,就要分析城市社会的结构(如地域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所发挥的功能,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B)治理就是一个过程√ ?C)治理就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就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就是持续的互动√ ?E)治理就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就是控制,而就是协调√ ?B)治理不就是一种正就是的制度,而就是持续的互动√?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就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就是一整套规则,而就是一个过程√ 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与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与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 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C)社会化的功能√ ?D)经济发展的功能 ?E)社会融合的功能√ 10(5分) 流动人口在融入地的社会融入模式有哪些? ?A)选择型√ ?B)隔离型√ ?C)多元型√ ?D)融合型√ ?E)融入型√ 11(5分) 社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些?

城市社会学考试复习

城市社会学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6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30+分) 论述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P45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P46 3.结节性和结节地域P85 城市的结节性是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集作用。 结节地域是指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结节点是指具有聚集性能的特殊地段。吸引区是指结节点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 4均质性和均质地域P87 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的作用下,城市地域中出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的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社会结构P113 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的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6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P118 7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P122 8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P128 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9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P129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10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P169 城市物质文化是,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由城市可感知的有形物质实体组成。 城市制度文化。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城市规范与制度体系现出来的文化形式。城市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知识、信仰、习惯、法律、道德、习俗以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 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 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6.凯文林奇 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 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 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 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 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 11.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