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0810040

中文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开课时间:第5学期

总学时: 84 (60(理论)+ 24(实验))

总学分: 4 (3.5(理论)+ 0.5(实验))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各门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从层次的观点,掌握计算机组成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等系统知识,奠定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从系统的观点,理解提高计算机整机的硬软件性能和部件性能的各种可行途径,了解计算机系统中硬件、软件的功能划分和相互配合关系,进而初步了解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角度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的主体思想,能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掌握自顶向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能把在“数字电子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课程中所学的软、硬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计算机整机系统的完整概念。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

预修课程(编号):数字电子技术( A)(00810020),汇编语言(00810010)

并修课程(编号):计算机组成原理习题课(00810045),编译原理(00810060)

后修课程(编号):计算机接口技术(A)(00810090),单片机原理(A)(00810130),

计算机系统结构(00810120),,可编程逻辑器件(00820190),

操作系统原理(A)(00810100)

四、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

(一)教学目的

计算机组成是依据计算机体系结构,在确定并分配了硬件子系统的概念和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基础上,设计计算机各部件的具体组成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点。即计算机组成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逻辑实现。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在计算机硬件设计和实现方面的能力,适当了解提高计算机的部件和整机硬件

性能的各种可能途径,为下一步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奠定基础,并能对当前计算机的最新研究、发展与应用趋势有一般性的了解。

(二)教学要求

依据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教学基本要求是紧扣多媒体教学、课后答疑、教学计算机实验几个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熟悉和掌握以下几部分内容:

1.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计算机部件的基本概念及组成原理

3.计算机整机的基本概念及构成原理

(三)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验、例题、习题讲解,加强实验教学。

五、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计算机组成概述(4学时)

1.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层次结构

2.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组成和实现

3.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进步

教学要求:

1.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含义及层次结构;

2.理解计算机组成的基本概念,以及与体系结构、实现之间的关系;

3.理解计算机的组成结构;

4.了解系列机、兼容机概念;

5.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进步。

教学重点:

计算机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组成的基本概念及结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及实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计算机组成的基本概念及结构、计算机的层次结构。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例题、习题讲解。

第二章数字电路基础和计算机中的逻辑器件(4学时)

1.组合逻辑及其应用;

2.时序逻辑及其应用;

3.现场可编程器件及其应用;

4.几个专用功能器件和存储器芯片的引脚图。

教学要求:

1.复习组合逻辑及其应用、时序逻辑及其应用;

2.了解现场可编程器件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现场可编程器件功能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现场可编程器件功能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例题、习题讲解、教学计算机实验。

第三章数据表示、运算算法和线路实现(6学时)

1.数字化信息编码的概念和二进制编码知识(汉明码、CRC码);

2.数据表示—常用的信息编码(逻辑类型数据、字符类型数据、数据类型数据);

3.二进制数据的编码与运算算法(原码、反码、补码、补码加/减法运算算法及电路实现、原码一

位除法运算算法及电路实现、补码一位乘法/除法运算算法及电路实现)。

教学要求:

1.理解并掌握各种数据的表示方法;

2.了解汉明码、CRC码的定义及应用;

3.理解并掌握各种运算算法及电路实现。

教学重点:

各种数据的表示方法、各种运算算法及电路实现。

教学难点:

各种运算算法及电路实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例题、习题讲解、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验(学生课外自行实验)。

第四章运算器部件的组成与设计(10学时)

1.运算器部件概述;

2.片位结构的运算器芯片Am2901;

3.教学计算机运算器的设计与实现;

4.脱机和联机的运算器实验;

5.浮点点运算与浮点点运算器;

6.提高运算器部件处理能力的可行途径。

教学要求:

1.理解定点运算器部件的基本功能、基本组成原理;

2.掌握定点运算器部件基本设计和实现方法;

3.理解并掌握片位结构的运算器芯片Am2901原理及应用;

4.掌握脱机和联机的运算器实验;

5.了解浮点运算与浮点点运算器;

6.了解提高运算器部件处理能力的可行途径。

教学重点:

定点运算器部件的基本功能、基本组成原理、基本设计和实现方法;片位结构的运算器芯片Am2901原理及应用;脱机和联机的运算器实验;提高运算器部件处理能力的可行途径。

教学难点:

定点运算器部件的基本功能、基本组成原理、基本设计和实现方法;片位结构的运算器芯片Am2901原理及应用;脱机和联机的运算器实验。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例题、习题讲解,专题讨论、教学计算机的硬件实验。

第五章指令、指令系统和汇编程序设计(8学时)

1.指令格式和指令系统概述;

2.寻址方式概述;

3.指令系统举例(重点是教学计算机指令系统说明);

4.汇编语言程序举例(重点是教学计算机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指令格式和寻址方式;

2.掌握教学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重点:

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教学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难点:

寻址方式、教学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例题、习题讲解,教学计算机上机试验。

第六章控制部件的组成与设计(10学时)

控制器的功能、组成概述;

1.微过程控制器部件的组成与设计;

2.硬布线控制器部件的组成与设计;

3.硬布线控制器部件的组成与设计;

4.提高指令执行速度的可能性途径。

教学要求:

1.理解控制器的功能、组成原理;

2.理解微程序控制器部件的组成原理,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3.了解硬布线控制器部件的组成原理及设计方法;

4.了解硬布线控制器部件的组成与设计;

5.了解提高指令执行速度的可能性途径。

教学重点:

控制器的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器部件的组成原理及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

微程序控制器部件的组成原理及设计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例题、习题讲解,专题讨论、教学计算机硬件实验。

第七章多级结构的存储器系统(10学时)

1. 存储器系统原理(三级结构、统一管理、调度一体化、存储速度、存储容量、单位价格);

2. 主存储器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教学计算机内存储器的组成与设计);

3. 外部存储设备与磁盘阵列技术;

4.高速缓冲存储器chace原理;

5.虚拟存储器原理;

6.提高存储器系统性能的可行途径。

教学要求:

1.了解存储器系统原理;

2.理解主存储器部件的组成原理;

3.掌握教学计算机内存储器的组成原理与实现技术;

4.了解外部存储设备与磁盘阵列技术;

5.了解高速缓冲存储器chace原理;

6.了解虚拟存储器原理;

7.了解提高存储器系统性能的可行途径。

教学重点:

存储器系统原理、主存储器部件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高速缓冲存储器chace原理、虚拟存储器原理、提高存储器系统性能的可行途径。

教学难点:

主存储器部件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高速缓冲存储器chace原理、虚拟存储器原理。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例题、习题讲解,专题讨论,教学计算机硬件实验。

第八章输入输出设备与输入输出系统(8学时)

1.输入输出系统概述;

2.计算机总线的构成原理;

3.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功能和一般组成;

4.常用的输入输出方法;

5.提高数据输入输出能力和可靠性的可行途径。

教学要求:

1.了解输入输出系统及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2.理解计算机总线的构成原理;

3.了解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功能和一般组成;

4.掌握常用的输入输出方法;

5.了解提高数据输入输出能力和可靠性的可行途径。

教学重点:

计算机总线的构成原理、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功能和一般组成、常用的输入输出方法、提高数据输入输出能力和可靠性的可行途径。

教学难点:

计算机总线的构成原理、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功能和一般组成、常用的输入输出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例题、习题讲解,专题讨论、教学计算机硬件实验。

(二)实验内容

本课程安排了6个实验,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做其中的3-5个。

实验内容包括:

1.教学计算机中的关键逻辑线路实验(4或6学时);

2.监控程序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4或6学时);

3.运算器部件实验(4或8学时);

4.存储器部件实验(4或8学时);

5.微程序控制器部件实验(4或8学时);

6.多级嵌套的中断实验(4或6学时)。

六、作业(报告)

每章布置一次,作业内容视各章情况布置,每次3-5题。紧扣各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七、课程考核

课程通过平时考核、期中考查、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分别占40%、10%、50%。考试内容不超出本大纲基本要求和所选择教材的范围,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作业和教学计算机实验完成情况等,期中考查以开卷随堂考试为主。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王诚等.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4] Linda Null, Julia Lobur.黄河等译.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5] Andrew S.Tanenbaum.刘卫东等译.计算机组成-结构化方法.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7

[6] 潘松,潘明.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7] 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大纲编号:070923202 《经济学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系别:信息经济与管理系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职业标准:初级经济师 课程性质: 专业技术课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4 执笔人:唐雪莲 审订人:王瑞 修订日期:2007年1月

一、课程简介: 《经济学基础》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阐述基本微观经济学 原理、基本宏观经济总量两部分内容,具体包括需求与供给、效用、价格弹性、 国内生产总值、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及宏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目标、任务: 1、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3、使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5、着重提高学生的用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时分配(总学时34学时,一个学期完成,每周2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建议:提供最新的经济学有关案例和新闻,供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 六、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预备课程:政治经济学、一元微积分。 后续课程: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物流货代等其他专业相关课程。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成绩评估: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30%)=作业(15%)+课堂表现(15%) 期末成绩(40%)=笔试(单选、名词解释、计算、简答、综合)开卷考试题型配分: 单项选择题(25题,1分/题);名次解释题(7选5题,2分/题);计算题(4题选3题,10分/题);简答题(6选5题,5分/题);综合题(1 题,10分/题) 八、建议教材 《西方经济学基础》吴志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主要参考书目: 1、《经济学》萨缪尔森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经济学原理》曼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西方经济学概论》王花球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6、《经济学概论》陶铁胜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7、《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8、《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注:“课程(群)类别”和“课程性质”中用“√”标记选项。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城市规划概论》是测绘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理论选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为城市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城乡规划专业发展主要理论、我国城乡规划法律以及主要专业规范、城市用地分类规范以及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等内容。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的主要程序、内容,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城乡规划编制基本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掌握城市宏观发展战略研究要点与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居民对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需求的原则;掌握城市规划必须从国情国策出发,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总体综合效益等原则;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作用、编制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本教学内容 (一)绪论2学时 (二)城市和城市规划概述8学时 1、城市规划发展史回顾2学时 2、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简述2学时 3、城乡规划法简介2学时 4、城市规划主要编制规范内容概述2学时 (三)城市规划的任务以及规划编制体系4学时 1、城市规划编制体系1学时

2、城市用地分类1学时 3、城市发展战略1学时 4、城市用地结构1学时 (四)城市规划编制6学时 1、城镇体系规划 1.5学时 2、城市总体规划 1.5学时 3、控制性详细规划 1.5学时 4、强制性规划内容 1.5学时 (五)城市规划的实施2学时 1、规划管理内容1学时 2、案例介绍1学时 (六)课程总结2学时 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可与测绘学院相关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将城市规划概论的基本认识融汇其中。四、学时分配表 五、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答疑等。 六、考核与成绩评定 1.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课程考核方式应与教学内容和过程相对应。 2.本课程执行测绘学院课程成绩评定规定:课程成绩单中“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

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2009年12月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1.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P11 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叫系统程序,一类叫应用程序。 2.源程序转换到目标程序的方法。 P12 源程序是用算法语言编写的程序。 目标程序(目的程序)是用机器语言书写的程序。 源程序转换到目标程序的方法一种是通过编译程序把源程序翻译成目的程序,另一种是通过解释程序解释执行。 3.怎样理解软件和硬件的逻辑等价性。 P14 因为任何操作可以有软件来实现,也可以由硬件来实现;任何指令的执行可以由硬件完成,也可以由软件来完成。对于某一机器功能采用硬件方案还是软件方案,取决于器件价格,速度,可靠性,存储容量等因素。因此,软件和硬件之间具有逻辑等价性。 第二章 1.定点数和浮点数的表示方法。 P16 定点数通常为纯小数或纯整数。 X=XnXn-1…..X1X0 Xn为符号位,0表示正数,1表示负数。其余位数代表它的量值。 纯小数表示范围0≤|X|≤1-2-n 纯整数表示范围0≤|X|≤2n -1

浮点数:一个十进制浮点数N=10E.M。一个任意进制浮点数N=R E.M 其中M称为浮点数的尾数,是一个纯小数。E称为浮点数的指数,是一个整数。 比例因子的基数R=2对二进制计数的机器是一个常数。 做题时请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否是采用IEEE754标准来表示的浮点数。 32位浮点数S(31)E(30-23)M(22-0) 64位浮点数S(63)E(62-52)M(51-0) S是浮点数的符号位0正1负。E是阶码,采用移码方法来表示正负指数。 M为尾数。P18 P18

2.数据的原码、反码和补码之间的转换。数据零的三种机器码的表示方法。 P21 一个正整数,当用原码、反码、补码表示时,符号位都固定为0,用二进制表示的数位值都相同,既三种表示方法完全一样。 一个负整数,当用原码、反码、补码表示时,符号位都固定为1,用二进制表示的数位值都不相同,表示方法。 1.原码符号位为1不变,整数的每一位二进制数位求反得到反码; 2.反码符号位为1不变,反码数值位最低位加1,得到补码。 例:x= (+122)10=(+1111010)2原码、反码、补码均为01111010 Y=(-122)10=(-1111010)2原码11111010、反码10000101、补码10000110 +0 原码00000000、反码00000000、补码00000000 -0 原码10000000、反码11111111、补码10000000 3.定点数和浮点数的加、减法运算:公式的运用、溢出的判断。 P63 已知x和y,用变形补码计算x+y,同时指出结果是否溢出。 (1)x=11011 y=00011 (2)x=11011 y=-10101 (3)x=-10110 y=-00001

经济政治与社会 心得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体会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为适应我校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有幸接触《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在拿到教材的短短两周时间里,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阅读与学习,因时间紧,我深知对教材体会还很显浅,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与同事指正。 我对教材的体会用五个“走进”来概括,即走进历史、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走进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走进历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感,要让学生体会到经济、政治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就必须运用历史观点来分析世界各国或民族的发展进程。曾经有人说过“说当今的时事,用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因此应通过重温历史来让中专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如讲“货币产生发展的过程”时,可以通过货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来让学生认识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又如,要讲“人民当家作主”时,我想先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时的录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知道毛泽东建立并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可以看到人民当家作主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要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时,可以通过《我国改革开

放三十年》专题片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 二、走进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中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社会时事,选取中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点与社会焦点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既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又能关心变化莫测的世界,把书读“活”。如,要讲“个人所得税”时,可以结合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经过,将修正前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作比较,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更清晰。又如,要讲“遵循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时,可以借助2011年3月中旬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中国少数商家哄抬盐价的实例,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事件所折射出来的问题,绝非只是几包盐的事情,而是与经济、市场秩序、社会公德、国民教育相关的大事,这样的做法不仅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也毁坏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整个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社会道德的养成,需要公共部门防微杜渐,尽早向民众释疑解惑,传播科学的知识、正确的信息。再如,要讲“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我觉得应该带学生们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调查,了解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情况及人民政府如何为民办事、服务于民,走访相关窗口负责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公共形象、职能履行”的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总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世人所抛弃。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走进生活 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关键是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127 学分:4.0 总学时:136 大纲执笔人:彭震伟大纲审核人:赵民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为专业课,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主要课程设计,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此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乡问题的能力,掌握协调和综合处理城乡问题的规划方法,并且学会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的具体操作能力,基本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要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结合实践性规划项目组织施教。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实际或虚拟的工程项目来拟定。所选项目要体现城市总体规划任务的性质,规模和深度要适当,要使学生可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作业,实现教学要求。 作为教学案例的规划项目应当根据可能条件在以下的范围内选择: 1.中、小城市或规模较大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编制或调整; 2.大、中城市的分区规划编制或调整; 3.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其中应当包括建制镇、县城等城镇或城市规划的编制或调整; 4.其它涉及城市或分区发展目标、规模、总体布局研究的专项性规划编制或调整的项目。 课程设计的题目原则上只能是一个,并应在上一学期末基本确定。如需修改设计题目,或因特殊情况需增加教学和设计题目,则应经教学小组讨论通过,并报教学系主任同意。 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为适应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要求,应专门安排乡村规划的教学。乡村规划的对象,可以选择总体规划案例所在地,也可以另行在更具教学针对性且便于搜集资料地点。

三、课程基本内容 本课程的包括现场实习教学和课堂教学两个阶段,其中,实习教学包括理论讲座和现场调查两部分内容,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讲座和指导改图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个别指导和理论性授课的方式相结合,学生在完成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以集体合作和个人分工负责的方式相结合。 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承担本课程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性课题项目的过程中,按以下3个环节组织教学内容: (一)现场实习 1.现场实习的主要教学内容 (1)总体规划相关基础资料的全面调查和分析; (2)基础资料调查分析成果的文字、图纸和口头表达; (3)初步提出规划的思路或方案设想,作为对调查工作的反馈。 2.教学要求 每个学生在掌握自己调查部分的内容的同时,应全面掌握整个城市 及的各方面情况,保证对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各个方面和保个 环节的了解。 3.实习阶段成果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实习阶段应完成总体规划现状资料编写,包括现状图 与基础资料汇编,具体内容在必要时可以合并或作进一步的细分, 其深度要求应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及项目所在城市及所在 省的有关规定。 乡村规划的现状资料编写应包括现状图、照片与基础资料汇编,深 度应参考符合乡村规划编制要求,宜参考《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 行)》、《镇规划标准》、《镇(乡)域规划导则》、《村庄整治技术规 范》,以及所在地的有关规定。 (二)理论讲座 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辅以较有针对性的理论课教学。理论课分为基本专题和选讲专题,后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加以选择增减。 1.基本专题如下: (1)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调整的任务、主要内容和法定程序; (2)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与城乡统筹的内容以及方法; (3) 村镇规划的编制方法; (4)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5)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

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政治经济学教学建议

政治经济学适合于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资本主义部分内容和社会主义部分内容,分两个学期来上。每学期的学时大约在34小时左右。以下是政治经济学相关的教学建议。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3 2. 学时:34学时(课内学时:30,课内实验:4) 3.课程性质:专业课 4.适用专业: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 5. 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无 6.首选教材:程恩富,徐惠平,周肇光.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二、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究前沿动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后续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本课程教学期间,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信息,而且要辅导学生选择1~2个社会经济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思路。 四、内容简介 本课程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方法论,主要包括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劳动价值论、资本增值理论、资本积累论、资本运行理论、社会总资本运行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专业基础课。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思想的学习,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明晰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更深入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本质。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思想史的学习,掌握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机制及其思想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的原因,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体系及其演变,城市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发展的认识和方法论的演变。 四、与各课程的关系 与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等课程有紧密联系。 五、教材与重要参考书 1.Hall, P., Cities of Tomorrow 2.郭彦弘,1992,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Hall, P., 1975,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邹德慈和金经元译,1985,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Howard, E.,1898,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邹德慈和 金经元译,1987,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5.McLoughlin, J. B., 1968,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A Systems Approach, 王凤武译,1988,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Mumford, L.,1961, 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1989,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六、任课教师 1、孙施文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研究与发展战略。 2、张冠增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研究与发展战略。 七、学时分配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大型实验 报告 (2010/2011第2学期------第19周) 指导教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一、目的和要求 目的: 深入了解计算机各种指令的执行过程,以及控制器的组成,指令系统微程序设计的具体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动态微程序设计的概念;完成微程序控制的特定功能计算机的指令系统设计和调试。 要求: (1)、内容自行设计相关指令微程序;(务必利用非上机时间设计好微程序) (2)、测试程序、实验数据并上机调试; (3)、报告内容: 包括 1、设计目的 2、设计内容 3、微程序设计(含指令格式、功能、设计及微程序) 4、实验数据(测试所设计指令的程序及结果)。(具体要求安最新规范为准) 二、实验环境 TEC—2机与PC机。 三、具体内容 实验内容: (1)把用绝对地址表示的内存单元A中的内容与内存单元B中的内容相加,结果存于内存单元C中。 指令格式:D4××,ADDR1,ADDR2,ADDR3四字指令(控存入口100H) 功能:[ADDR3]=[ADDR1]+[ADDR2] (2)将一通用寄存器内容减去某内存单元内容,结果放在另一寄存器中。 指令格式:E0DRSR,ADDR(SR,DR源、目的寄存器各4位)双字指令(控存 入口130H) 功能:DR=SR-[ADDR]

(3)转移指令。判断两个通用寄存器内容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转移到指定绝对地址,否则顺序执行。 指令格式:E5DRSR,ADDR双字指令(控存入口140H) 功能:ifDR==SRgotoADDRelse顺序执行。 设计:利用指令的CND字段,即IR10~8,令IR10~8=101,即CC=Z 则当DR==SR时Z=1,微程序不跳转,接着执行MEMPC(即ADDRPC),而当DR!=SR 时Z=0,微程序跳转至A4。 实验设计并分析: 第一条:把用绝对地址表示的内存单元A中的内容与内存单元B中的内容相加,结果存于内存单元C中。 指令格式:D4××,ADDR1,ADDR2,ADDR3四字指令(控存入口100H) 功能:[ADDR3]=[ADDR1]+[ADDR2] 指令格式: D4XX ADDR1 ADDR2 ADDR3 微程序: PC→AR,PC+1→PC:00000E00A0B55402 MEM→AR:00000E00 10F00002 MEM→Q:00000E00 00F00000 PC→AR,PC+1→PC:00000E00 A0B5 5402 MEM→AR:00000E00 10F0 0002 MEM+Q→Q:00000E01 00E0 0000 PC→AR,PC+1→PC:00000E00 A0B5 5402 MEM→AR:00000E0010F0 0002 Q→MEM,CC#=0:00290300 10200010 指令分析: PC->AR,PC+1->PC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1010 0000 1011 0101 0101 0100 0000 0010 MEM->AR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0001 0000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100 MEM->Q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PC->AR,PC+1->PC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1010 0000 1011 0101 0101 0100 0000 0010 MEM->AR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0001 0000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100 MEM+Q->Q 0000 0000 1110 0000 0001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PC->AR,PC+1->PC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1010 0000 1011 0101 0101 0100 0000 0010 MEM->AR 0000 0000 1110 0000 0000 0001 0000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100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省颁)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

经济学教学大纲

《经济学》 《经济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56(理论学时:56) 学分:3.5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专业 一、《经济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所涉及的原理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经济学》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为一体,所以学习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

论的标准用语的基础课,也不仅是服务于以后专业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工具课,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就成为每一个致力于从事现代经济管理和决策,以及经济理论研究实际工作者和学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所以,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是我们开设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并最终明确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如何得以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这一问题 二、《经济学》课程的目标 通过学习《经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并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有所了解,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并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 三、《经济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在学习过《政治经济学》、《基础会计》、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4175 课程负责人:孙晶王海军 课程中文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课程类别:选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地图制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选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熟悉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编制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居名点的形成,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定义 重点讲授: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城市化 内容: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重点讲授: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第三节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内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重点讲授: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第四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内容: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重点讲授: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第五节我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展望 内容:建国后城市规划的回顾,城市规划面临的新的挑战

重点讲授:城市规划面临的新的挑战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内容: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重点讲授: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内容: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的特点 重点讲授: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内容:如何进行调研工作,基础资料的内容 重点讲授:如何进行调研工作 第四节城市规划体系 内容:城市规划的层面,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的审批 重点讲授: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计划的关系 内容: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计划,城市规划与农业区划 重点讲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 第三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城市的系统构成 内容: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城市其它系统的构成 重点讲授:城市社会系统和产业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内容:城市用地的概念和属性,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的选择 重点讲授: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第三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内容:城市用地的分类,城市用地的构成 重点讲授:城市用地的构成 第四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内容:居住用地及布局,工业用地及布局,公共设施用地及布局,仓储用地,城市绿地及布局,城市郊区用地及其与城市用地的关系 重点讲授:居住用地及布局,城市绿地及布局 第五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内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建筑保护,历史地段的保护,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城市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城市更新重点讲授:建筑保护、历史地段的保护、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 第四章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重点讲授:城市发展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结构规划和远景规划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2017

附件: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归属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编写人:余墨林编写日期:2017年02月28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说明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 2.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的程度。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说明教学大纲适用的专业及学时数。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及参考书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动态。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说明本课程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辅助设施等。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内容详略以能表达清楚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为度,充分反映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出课程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践教学内容。有实践教学要求的,应说明实践教学目的、要求、作业与实践报告、时间与学时分配等相关内容。单独开设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要单独编写实践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政治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冯玲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1 课程编号:201005 英文名称:Politic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72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0 学分:4 开设专业:贸易经济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一经济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基础理论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建立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体概念系统,使学生具有分析经济现象、研究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描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2.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1.了解国内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三种解释; 2.掌握在国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应,主要是指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理解经济学的历史起源。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了解生产关系概念; 2.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3.理解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 2.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处理经济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2.掌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理解“整体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经典理论 第一章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第一节商品与价值 1.了解商品的涵义; 2.掌握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 3.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始终,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它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其它矛盾也就以更加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节价值形式与货币 1.了解货币的职能; 2.掌握货币的本质、货币流通量规律; 3.理解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第三节价值规律 1.了解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经济规律; 2.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形式; 3.理解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四节商品拜物教

城市规划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学时数:总学时36 学分数: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说明部分 (一)课程性质 《城市规划学导论》是高等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本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它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 ①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研究方法与发展战略。 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能力。 ③能够初步掌握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独立思索城市规划所考虑的各种因素。 (三)教学方法: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和辩论、与规划局有关人员的学习和交流。 (四)考试方式 :随堂考查与论文写作相结合,以论文写作为主;

(五)教材:李伟国 编写(2008),《城市规划学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堂教学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学时) 1、居民点的形成 2、城市的形成 3、城市的定义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2学时) 1、古代城市的发展 2、近代城市的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化(1学时)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3、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4、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掌握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学时)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增加个人收入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20 周学时数:2 适用专业:公共选修课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的基本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各个社会形态下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 本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经济现象、经济运行的能力,完整和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毕业后能较好地开展工作,奠定正确的思想立场观点和经济学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思想觉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基本经济知识和主要经济规律,为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课程内容有总体的把握; 2、牢固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学习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