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校对后)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校对后)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校对后)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

初中化学里常见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现在将它们在课本及习题中的呈现形式归纳如下

一、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初中常见化合反应主要有: 1. 非金属单质与氧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如 2H 2+O 2 == 2H 2O

其它非金属如硫、磷、碳等都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2. 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如 3Fe+2O 2 == Fe 3O 4

其它金属如铝、铜也可以与氧气发生类似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3. 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如CaO+H 2O == Ca (OH )2,

其它金属氧化物Na 2O 、K 2O 、BaO 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

4. 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如 CO 2 +H 2O == H 2CO 3

其它非金属氧化物SO 2 、SO 3 也可以与水生成相应的酸。

5. 其它如2CO+ O 2 == 2CO 2等。

二、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初中常见反应有:

1. 活泼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为金属活动顺序中氢以前的金属,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例如 Fe +2HCl=FeCl 2+H 2↑

Mg + 2HCl = MgCl 2+ H 2↑

H 2SO 4 + Fe = FeSO 4+ H 2↑

2HCl + Zn = ZnCl 2 + H 2↑

H 2SO 4 + Zn = ZnSO 4+ H 2↑

2. 金属与盐反应,生成新盐与新金属。

盐(含较不活泼金属)+金属(较活泼)——金属(较不活泼)+盐(含较活泼金属)

说明:盐须溶于水,金属须比盐中金属活泼,钾、钙、钠三种金属不跟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如 Fe +CuSO 4==FeSO 4+Cu

2AgNO 3 + Cu= Cu (NO 3)2 +2 Ag

3. 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H 2 +CuO = Cu+H 2O

4. 碳还原金属氧化物。C +2CuO = 2 Cu+ CO 2↑

三、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初中常见反应有:

1.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如 Fe 2O 3+ 6HCl= 2 FeCl 3+3H 2O

3H 2SO 4 + Fe 2O 3 = Fe 2(SO 4 )3+ 3H 2O (以上两个反应说明:HCl 和H 2SO 4可用于除铁锈)

2HCl + CuO = CuCl 2 + H 2O

H 2SO 4 + CuO=CuSO 4+ H 2O (以上两个反应都可用于除去Cu 粉中混有少量的CuO )

H 2SO 4 + CaO =CaSO 4+ H 2O

2.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如 HCl + KOH=KCl+ H 2O

H 2SO 4 +2 NaOH =Na 2SO 4 +2 H 2O

2HCl +Cu (OH )2 = CuCl 2+ 2H 2O

点燃

点燃 点燃

加热

高温

3 H2SO

4 +2Fe(OH)3=Fe2(SO4)3+ 6H2O

3HCl +Al(OH)3 =AlCl3+3H2O (用Al(OH)3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

2HNO3+Mg(OH)2=Mg(NO3)2 +2 H2O

3.酸+盐——新酸+新盐

如HCl +AgNO3=AgCl↓+ HNO3(用于:检验Cl-;除去HNO3中的HCl)

H2SO4+BaCl2 = BaSO4↓+ 2HCl (用于:检验SO42-;除去HCl中的H2SO4)

2HCl +Na2CO3 = 2NaCl +CO2↑+ H2O

(用于:灭火器反应、检验CO32-、检验NaOH是否变质(Na2CO3)、除去NaCl中的Na2CO3)2HCl +CaCO3 = CaCl2+CO2↑+ H2O

(用于:实验室制CO2、除去盛石灰水瓶壁上的白色固体(CaCO3)、证明CaO中是否含有未完全分解的CaCO3、食用墨鱼骨粉(含有CaCO3)补钙的原理)

4. 碱+盐——新碱+新盐注:反应物必须都溶于水

如2NaOH +CuSO4= Cu(OH)2↓+Na2SO4(现象:蓝色沉淀)

3NaOH +FeCl3= Fe(OH)3↓+3NaCl (现象:红褐色沉淀)

Ca(OH)2+Na2CO3= CaCO3↓ +2 NaOH (工业制NaOH原理;检验NaOH是否变质(Na2CO3))5.盐a+盐b——新盐c+新盐d 注:反应物必须都溶于水

如NaCl +AgNO3 = AgCl↓+ NaNO3(用于:除去NaNO3中的NaCl)

Na2SO4+BaCl2 = BaSO4↓+2 NaCl(用于:除去NaNO3中的Na2SO4)

Na2CO3+BaCl2 = BaCO3 +↓2 NaCl(用于:除去NaCl中的Na2CO3)

注意: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如2NaOH +CO2 = Na2CO3 + H2O(NaOH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

2NaOH +SO2 = Na2SO3+ H2O(利用NaOH 溶液可吸收污染空气的SO2)

2NaOH +SO3 = Na2SO4+H2O

Ca(OH)2+CO2 = CaCO3↓+ H2O(用于:检验CO2、除去CO中混有少量的CO2、用石灰浆抹墙会变硬的原因、石灰水放到空气中会产生一层白膜)

四、有关物质颜色的记忆

Cu CuO Cu2(OH)2CO3 CuSO4·5 H2O CuSO4Cu(OH)2 CuSO4溶液

红色黑色绿色蓝色白色蓝色蓝色

Fe Fe2O3Fe3O4Fe2+溶液Fe3+溶液Fe(OH)3

银白色红色黑色浅绿色黄色红褐色

五、有关沉淀的记忆

在初三阶段,接触最多的沉淀可以总结为“六白”“一蓝”“一红褐”

“六白”CaCO3Ag2 CO3BaCO3BaSO4AgCl Mg(OH)2

可溶于稀硝酸,且产生气体不溶于稀硝酸可溶于稀硝酸,不产生气体“一蓝”Cu(OH)2

“一红褐”Fe(OH)3

六、有关一些特征离子的记忆

这些特征离子在做除杂题或鉴别题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例:若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CO3,选择加入的试剂。

思路:在些题当中就涉及到特征离子CO32-,如想除去CO32-,应首先想到H+。CO32-可以与H+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以选用稀盐酸。

方程式表示为:Na2CO3+2HCl=2 NaCl+H2O+CO2

另外,CO32-还可以与Ca2+反应生成CaCO3的沉淀,所以也可以选用CaCl2溶液除去CO32-,

方程式表示为:Na2CO3+ CaCl2= CaCO3+2 NaCl

所以,在这里,把用到最多的特征离子总结如下:

CO 32- H + Cl - Ag + OH - Cu 2+

Ba 2+ 、Ca 2+ SO 42- Ba 2+ Fe 3+

Mg 2+

这些离子之间的互相应用,可以使很多题都得到简化。

七、有关物质反应规律的记忆

在酸、碱、盐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八条规律:

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酸+碱——盐+水

酸+盐——新酸+新盐 碱+盐——新碱+新盐

盐+盐——新盐+新盐

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八、有关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记忆

在第四点中总结出的规律中,并不是简单的就能进行,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这里,把需要掌握的条件进行说明。

金属+酸——盐+氢气

条件:①金属必须为氢前金属;②酸通常为稀盐酸或稀硫酸。硝酸和浓硫酸不能产生氢气。

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条件:①只有在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后面的金属。②盐必须是可溶于水的盐溶液。③K 、Ca 、Na 通常不用在这样的置换反应中。

酸+盐——新酸+新盐

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气体、水三者之一生成。

碱+盐——新碱+新盐 盐+盐——新盐+新盐

条件:①反应物都溶于水;②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水三者之一生成。

以上总结出的条件可以明确的判断出各物质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从而进一步成为牢固掌握酸、碱、盐中各物质之间联系的基础。

有关物质水溶性的记忆

物质是否溶于水,这在些部分学习中可以说是最基础的问题了,但有关酸、碱、盐知识中涉及到的物质很多,让学生一个个物质去背去记恐怕很难达到。所以在这里对于酸、碱、盐的水溶性有一个口诀可以让学生加强记忆。口诀内容为:

钾、钠、硝酸溶;铵盐也相同; 钾、钠、钙、钡、氨;溶碱有五种;

硫酸除铅、钡;氯除银、亚汞; 碳酸和磷酸;钾、钠、铵才溶。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酸碱盐常考题型总结

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出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洗涤后往滤渣中加入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2.已知常用的强酸(H 2SO 4、HCl 、HNO 3,)跟常用的强碱(NaOH 、KOH)反应生成的盐的水溶液呈中性, 现将白色粉末溶入一无色中性液体中,按以下图示进行实验: (1)用化学式写出: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2)若无色中性液体也是纯净物,则中性液体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3)若无色中性液体是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则溶质可能有哪几种情况?________。(写化学式 3. 利用无色酚酞试液可以鉴别的一组溶液是( ) A 、BaCl 2、H 2SO 4、HCl B 、NaOH 、KOH 、HCl C 、K 2CO 3、Na 2CO 3 、HCl D 、NaCl 、NaOH 、HCl 4. 下列各组固体物质,只用水不能进行鉴别的是( ) A .CaCO 3、Na 2CO 3 B .K 2SO 4、KCl C .生石灰、熟石灰 D .CuSO 4、Fe 2(SO 4)3 5.下列各组稀溶液中,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各种物质鉴别出来的是( ) A .NaOH 、CuSO 4、HCl 、KNO 3 B .HCl 、KOH 、NaCl 、Na 2SO 4 C .Ca(OH)2、Na 2CO 3、NaCl 、HCl D .NaNO 3、MgCl 2、KCl 、Ba(OH)2 6. 有编号为①②③④的四瓶无色液体,仅知道是稀盐酸、食盐水、NaOH 稀溶液和酚酞试液。现要求甲、乙、丙、丁四位学生进行鉴别,且每人只鉴别两瓶溶液。实验成绩评定标准为:鉴别两瓶溶液都正确得满分,只有一瓶正确可以及格。四位学生的鉴别结果与老师的评价如下: 学生序号 鉴别结果 老师评价 甲 ③号为食盐水 ④号为稀盐酸 四位学生都及格, 但是没有一位得满分 乙 ①号为稀盐酸 ④号为NaOH 稀溶液 丙 ②号为稀盐酸 ④号为酚酞试液 丁 ②号为NaOH 稀溶液 ③号为稀盐酸 下列鉴别结果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号为NaOH 稀溶液 B .②号为食盐水 C .③号为稀盐酸 D .④号为酚酞试液 7.(07济南)下列试剂中,能把KOH 溶液、稀硫酸、CaCl 2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 A.KCl 溶液 B. K 2CO 3溶液 C. NaNO 3溶液 D.稀盐酸 8.(4分)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硫酸钡、碳酸钾、氯化钡、硫酸钾中的某几种组成。为了鉴别其成分,实验如下:①将少量粉末放入足量的水中,搅拌、静置、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②向所得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且有气体产生。则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没有 。 9区分下列各组物质,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 初中化学里常见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现在将它们在课本及习题中的呈现形式归纳如下 一、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初中常见化合反应主要有: 1. 非金属单质与氧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如2H2+O2== H2O 其它非金属如硫、磷、碳等都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2. 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如3Fe+2O2== Fe3O4 其它金属如铝、铜也可以与氧气发生类似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3. 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如CaO+H2O == Ca(OH)2, 其它金属氧化物Na2O、K2O、BaO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 4. 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如CO2+H2O == H2CO3 其它非金属氧化物SO2、SO3也可以与水生成相应的酸。 5. 其它如2CO+ O2== 2CO2等。 二、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初中常见反应有: 1.活泼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为金属活动顺序中氢以前的金属,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例如Fe +2HCl=FeCl2+H2↑ Mg + 2HCl = MgCl2+ H2↑ H2SO4 + Fe = FeSO4+ H2↑ 2HCl +Zn = ZnCl2 + H2↑ H2SO4 + Zn = ZnSO4+ H2↑ 2.金属与盐反应,生成新盐与新金属。 盐(含较不活泼金属)+金属(较活泼)——金属(较不活泼)+盐(含较活泼金属) 说明:盐须溶于水,金属须比盐中金属活泼,钾、钙、钠三种金属不跟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如Fe+CuSO4==FeSO4+Cu 2AgNO3+Cu= Cu(NO3)2 +2 Ag 3. 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H2+CuO = Cu+H2O 4. 碳还原金属氧化物。3C+Fe2O3 = 2 Fe+ 3CO2↑ 三、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初中常见反应有: 1.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如Fe2O3+6HCl= 2 FeCl3+3H2O 3H2SO4+ Fe2O3 = Fe2(SO4)3+ 3H2O(以上两个反应说明:HCl和H2SO4可用于除铁锈) 2HCl +CuO = CuCl2 + H2O H2SO4+ CuO=CuSO4+ H2O (以上两个反应都可用于除去Cu粉中混有少量的CuO) H2SO4+ CaO =CaSO4+ H2O 2.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如HCl +KOH=KCl+ H2O H2SO4+2 NaOH =Na2SO4 +2 H2O 2HCl +Cu(OH)2 = CuCl2+ 2H2O 3 H2SO 4 +2Fe(OH)3=Fe2(SO4)3+ 6H2O 3HCl +Al(OH)3 =AlCl3+3H2O (用Al(OH)3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 2HNO3+Mg(OH)2=Mg(NO3)2 +2 H2O 3.酸+盐——新酸+新盐

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归纳

初中化学—酸碱盐化学性质得归纳 一、酸得化学性质 1、酸得通性:酸→H++酸根离子 2、常见得酸:硫酸(H 2SO 4) H2SO 4→H ++ SO 42- 硝酸(H NO3) HNO 3→H++ NO 3- 盐酸(HCl) HC l→H ++ Cl - 碳酸(H 2CO 3) H2CO 3→H++ CO 32- 醋酸(CH 3COOH) C H3C OOH →H ++CH 3C OO-(醋酸根离子) 3、酸具有酸得通性——原因:不同得酸在溶于水时,都能电离出相同得H +。 4、酸得化学性质归纳 (1)酸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得反应 紫色石磊溶液遇酸溶液变红,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 (2)酸与活泼金属反应 表达式:酸+金属→盐+H 2↑ (置换反应) 条件:金属活动性必须在H 得前面(K 、Ca 、Na 除外) 比如:Fe+H2SO 4===Fe SO 4+ H 2↑ Zn +2HCl === ZnCl 2+ H 2↑ Cu+H 2SO 4 /HC l 不能反应,因为Cu 在H 后面 (3)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表达式:酸+金属氧化物→盐+H 2O (复分解反应) 条件:常见得金属氧化物(ZnO 、F e2O 3、Al 2O 3) 比如:Zn O +H2SO 4===Zn SO 4+ H 2O Fe 2O 3+6HCl ===2FeCl 3+3H 2O Al 2O 3 +3H 2SO 4=== A l2(SO 4)3+3H 2O F e2O 3+3H2SO4=== Fe2(SO 4)3+3H 2O (4)酸与碱反应 表达式:酸+碱→盐+H 2O (中与反应、复分解反应) 条件:酸与碱都能反应 比如:NaOH+HCl ===NaCl+H 2O

酸碱盐的反应规律

. 酸碱盐的反应规律 具体内容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可归纳成下图来表示。 ①金属+ 氧气?金属氧化物 除Ag、Pt、Au外的金属,一般都可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金属越活泼与氧化合就越容易,反应就越剧烈。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 水?可溶性碱 可溶性碱对应的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KO、NaO、BaO都能跟水反应。22Ca(OH)微溶于水,它对应的CaO也能与水反应。其余的碱性氧化物一般与水不反应或2不易反应。 ③碱?盐 由碱转化成盐的三个途径: 碱+ 酸性氧化物?盐+ 水 碱+ 酸?盐+ 水 碱+ 某些盐?另一种碱+ 另一种盐 ④碱?碱性氧化物+ 水 不溶性的碱在加热的条件下,一般可分解为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碱中的金属越不活泼,则该碱越容易分解。 .. . ⑤非金属+ 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除F、Cl、Br、I外的非金属,一般都可直接与O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22222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 ⑥酸性氧化物+ 水?含氧酸 除不溶性的SiO外,常见的酸性氧化物都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2⑦酸?盐 由酸转化成盐有四个途径: 某些金属+ 某些酸?盐+ 氢气 酸+ 碱性氧化物?盐+ 水 酸+ 碱?盐+ 水

酸+ 某些盐?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 ⑧酸?酸性氧化物+ 水 在一定条件下含氧酸分解可生成酸性氧化物(酸酐)和水。 ⑨金属+ 非金属?无氧酸盐 此处的非金属H、O除外。当金属越活泼,非金属也越活泼时,反应就越容易进行。22⑩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非初三知识) 强酸(HSO、HNO)的酸酐与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即可反应,其余的需在加324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 碱性氧化物+ 酸?盐+ 水 强酸(HSO、HNO、HCl)可与所有碱性氧化物反应,弱酸(HCO、HS等)只能233224和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反应。 酸性氧化物+ 碱?盐+ 水 酸性氧化物在一般条件下都可与强碱溶液反应,但SiO与NaOH固体(或KOH固体)2需在强热条件下才发反应。 酸+ 碱?盐+ 水 参加反应的酸和碱至少有一种是易溶于水的。 碱+ 盐?另一种碱+ 另一种盐 参加反应的碱和盐必须都能溶于水,同时生成物中必须有难溶物或容易挥发的碱(NH·HO)。 23.. . 酸+ 盐?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 酸和盐反应的前提条件比较复杂,在现阶段应掌握以下几点: 这里所说的酸和盐的反应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 条件,酸与盐才能发生反应。 如果反应物中的盐是难溶物,那么生成物必须都是可溶的,否则反应将不能继续进行。在实验室用石灰石制取CO时,只能选用盐酸而不能用硫酸,就是这个道理。2必须掌握弱酸盐(如NaCO、CaCO)跟强酸HCl、HSO、HNO的反应,和生成BaSO、4322334AgCl的反应。 盐+ 盐?另两种盐 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必须都能溶于水,若生成物中有一种是难溶性的盐时,则反应可以进行。 金属+ 盐?另一种金属+ 另一种盐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碱盐)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碱盐) 知识盘点 考点一常见的酸及酸的性质 1.盐酸是液体,有气味,具有性,胃酸的主要成分;浓硫酸为无色液体,具有强、强、强。用火柴棒蘸浓硫酸,火柴棒会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性,浓硫酸还具有吸水性,因此可以做,可以干燥中性和酸性气体。(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浓硫酸腐蚀性和脱水性属于化学性质) 2.酸的通性:酸溶于水中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所以它们在水溶液中表现出共同的化学性质。 (1)酸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变。 (2)酸(稀盐酸、稀硫酸)能和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前的金属反应,生成和。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3)中和反应是和反应,生成和。在做NaOH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通常先在NaOH溶液中加入几滴后,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由色变为色为止。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金属氧化物+ 酸→盐+ 水 将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过量稀硫酸的试管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主要的现象有:①铁锈逐渐;②溶液由色逐渐变为色;③铁钉表面有产生。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硫酸和盐酸常用来除铁锈。氧化铜粉末中加入稀硫酸,振荡加热,观察现象为,化学方程式。 (5)酸+ 盐→新酸+ 新盐 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常用稀盐酸来检验碳酸盐。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硫酸根离子常用氯化钡、硝酸钡来检验,现象是。 考点二常见的碱及其性质 1.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是色状固体,溶于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有很强的腐蚀性,俗称、、;常用来作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氢氧化钠固体具有性,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潮解,因此可以做;同时氢氧化钠还会吸收空气中的而变质。鉴别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常用物质是,反应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氢氧化钙是色状固体,溶于水。由生石灰和水反应得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俗称和。常用来作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等。氢氧化钙溶于水得到的溶液俗称,盛放该溶液试剂瓶壁上常常覆盖了一层白色固体,该固体是,因此该溶液常常用于检验气体。 2.常见的碱的通性 (1)可溶性碱可使无色酚酞变色,紫色石蕊变色。 (2)碱+ 非金属氧化物→盐+ 水 苛性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3)酸+ 碱→盐+ 水 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的化学方程式为。(4)碱+ 盐→新碱+ 新盐 【注】反应条件:反应物中的盐、碱均需可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制烧碱的化学方程式为。与氢氧化钠反应有红褐色沉淀产生的化学方程式为。用氢氧化钠检验铵根盐(NH4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考点三常见的盐及其性质 1.根于阴、阳离子的不同,Na2CO3属于盐或盐,K2CO3属于盐或盐。 2.在熟石灰、碳酸钠、氯化钠三种物质中,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是;家庭蒸馒头常用的是,利用了其水溶液显;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3.盐可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如Ca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常用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AgNO3与盐酸反应的现象是,故氯离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复习实验探究(精选.)

实验探究“酸碱盐化学性质” 的复习 麒麟区七中 张兴国 一.探究目的 1.练习固体和液体的正确取用操作。 2.巩固和加深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3.通过对“物质转换知识链”的设计,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4.让化学知识与实验进行整合。 二.实验试剂和用品 1.试剂: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 NaOH 溶液、石灰水; 食盐水、Na 2CO 3溶液、、CuSO 4溶液、BaCl 2溶液、FeCl 3溶液、MgCl 2溶液、 AgNO 3溶液;镁条、铜片、锌粒、锈铁钉、NaHCO 3粉末、Na 2CO 3粉末、 NH 4Cl 固体、熟石灰粉末。 2.用品:白瓷板、玻璃片、砂纸、玻璃棒、pH 试纸、胶头滴管、药匙、镊子、 试管夹、试管(5只以上)、玻璃管或吸管、烧小杯(2只)。 三.知识归纳与串链(预习题) 【归纳】1 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归纳为“238” (两个表、三种情况、八类反应)。请你写出一个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1. 两类置换反应——金属活动顺序表....... 的应用(有单质生成的反应) ① 金属+酸: ② 金属+盐溶液: 2. 三类“酸碱性相反”的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③酸性..氧化物+碱. : ④碱性..氧化物+酸. : ⑤酸.+碱. (中和反应): 3. 三类“盐与酸碱盐”的反应——溶解性表.... 的应用(生成沉淀或气体) ⑥盐+酸: ⑦盐+碱: ⑧盐+盐: 【归纳】2 我们还可以将 “沉淀和离子检验”之间的情况归纳为“863”(八沉淀、六离子、三情况)。 1. 八沉淀的三种情况(写对应化学式) ① 不溶于酸的沉淀: ② 溶于酸并产生.. 气体的沉淀:

初三化学酸碱盐学习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总复习资料(条理清晰) 初三化学酸碱盐学习难点突破 一、熟练记忆规律是应用的前提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众多,如:鉴别、推断、除杂……,但是这些应用离不开最基础的知识点:即: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熟练记忆。 通过学习可知:酸的通性有五点、碱和盐的通性各有四点。对于这些化学性质必须加以强化记忆和灵活记忆。可采用图表记忆法以及变式记忆法等。 如: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浓缩为下图记忆较好(图表记忆法) 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式练习,增加对化学性质的多角度记忆(变式记忆法)。如: (1)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2)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生成盐的规律有几条等。 通过如上练习,即可起到加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的作用。 二、掌握“规矩”,可成“方圆” 记忆住以上规律就可以熟练应用了吗?当然不能。在大量练习中同学们发现以上规律中有很多是有“规矩”有条件的。因此在记住规律的前提下,还要记住规律应用的条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应用。比如:可根据不同反应类型来灵活记忆有关反应的条件。归纳如下: 例如:写出下列物质中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氧化铁、烧碱溶液、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 此类题目是考察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反应规律和反应发生条件的较好范例。解题时,为防止产生丢落现象,可采用以铁为起点逐次向后延伸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再以氧化铁为新起点逐次顺推……的方法。经判断共发生8个反应。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判断的过程中,自然强化了有关反应规律以及反应发生条件的记忆。这样的习题同学们可多找一些,做成卡片常备左右,随时加以练习,功到自然成。 三、抓重点题型,学会以点带面 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时长收效甚微。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可以说鉴别、除杂、推断这三类题型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下面结合相关例题简要归纳一下各自特点。 例一: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各组溶液: A、NaOH、NaCl溶液、稀HCl() B、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C、K2CO3、BaCl2溶液、NaCl溶液()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最全整理版)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 7.1溶液的酸碱性一、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1.实验: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试样白醋酸果 汁 稀盐 酸 纯碱溶 液 肥皂 水 石灰 水 氨水 食盐 水 蔗糖 水 滴加紫色 石蕊试液 变红变红变红变蓝变蓝变蓝变蓝紫色紫色滴加无色 酚酞试液 无色无色无色变红变红变红变红无色无色结论酸性酸性酸性碱性碱性碱性碱性中性中性 结论: (1)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 ..溶液,并且该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都是碱性 ..溶液,并且该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也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我们称为中性溶液。(4)如紫色石蕊试液及无色酚酞等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注意:①我们有时候还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②酸性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只有可溶性的酸性、碱性物质才能使指示剂变色,变色的是指示剂,而不是该物质。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 (1)酸性物质:山楂、柠檬、柑橘、西红柿等; (2)碱性物质:茶叶碱、烟碱等。 3.区分酸溶液和酸性溶液、碱溶液和碱性溶液 注意:酸溶液是指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是指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因此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而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同样,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例如:硫酸铜、氯化铵的水溶液显酸性,而不是酸;纯碱、肥皂的水溶液显碱性,但不是碱。4.补充知识:酸、碱、盐的概念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 ..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HNO3、H2SO4、H2CO3等。 1

酸碱盐化学性质

酸碱盐化学性质(复习)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涉及到酸与盐;金属与酸、与盐;碱与盐、盐与盐等的反应,知识点多而零碎,而新教材这部分知识分为两个单元,系统性不强,但中考题目综合程度较高,必须要求学生把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把物质相应的性质应用在解题中,学会将所学知识和具体问题结合在一起,建立清晰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能力。怎样把它们的化学性质串成一条清晰的线,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本节复习课主要想解决的问题。 鉴于以上想法,本节课从物质的分类入手,通过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的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好酸碱盐化学性质知识网络,让学生获得一个清晰的思路去感受物质变化的魅力,从而化“复杂”为“神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酸碱盐在全书中是学习了氧气、碳、金属和金属的氧化物、溶液、化学用语、物质结构等知识的基础上,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使学生能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出发,对化学概念进行一般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对酸碱盐之间的概念、化学反应进行总结,为学生今后的

学习和生活作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总体上讲,酸碱盐化学知识的学习,对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对于大多数的农村中学来说,九年级下学期,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困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太多,优秀生往往也会在做酸碱盐的题目时,因为不懂得自觉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或者做出来也不清楚自己思考的过程,这次做对,下次相同类型的题目,又可能出错。因此学生整体对酸碱盐知识的学习感觉复杂,知识点混乱而没有头绪,从而对酸碱盐的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学习。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基本反应类型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建立简易、明了的酸碱盐化学性质知识网,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性质,学会运用酸碱盐的有关化学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记忆溶解性口诀、一些有颜色的离子和特殊沉淀,能用之准确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讲解法:通过学生回顾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建立有关性质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获得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能力。; 2、练习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

酸碱盐化学方程式分类总结(学生练习+答案)

酸碱盐化学方程式(练习) 一.两个置换反应规律 1.酸+金属==盐+氢气 反应条件:①酸不能用强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常用稀硫酸、盐酸) ②金属必须位于氢以前(常用Mg、Al、Zn、Fe) Mg+ HCl== Mg+ H2SO4== Al+ HCl== Al+ H2SO4== Zn+ HCl== Zn+ H2SO4== Fe+ HCl== Fe+ H2SO4=== 2.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反应条件:①盐(反应物)必须溶于水 ②金属单质(反应物)比盐中金属活泼,不用钾、钙、钠 Fe+CuSO4== Al+ CuSO4== Zn+CuSO4== Cu+ AgNO3== Cu+Hg(NO3)2== 二.三个分解反应规律 1.酸(含氧酸)==非金属氧化物+水 === H2O+CO2↑ 2.碱(难溶性)== 金属氧化物+水 Cu(OH)2Fe(OH)3 3.碳酸盐(难溶性)==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 CaCO3 三.四个化合反应规律 1.金属+氧气== 金属氧化物 Mg+O2Fe+ O2Cu+ O2 2.金属氧化物+水== 碱(可溶性) CaO+H2O== Na2O+H2O== 3.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S+O2P+O2C+O2(碳充分燃烧) C+O2(碳不充分燃烧) H2+O2 4.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CO2+H2O== SO3+H2O== SO2+H2O== 四.五个复分解反应规律(亚硫酸) 1.酸+碱==盐+水 Cu(OH)2+ HCl== Al(OH)3+ HCl== Cu(OH)2+H2SO4== Mg(OH)2+ HNO3== 2.酸+盐==新酸+新盐反应条件: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实际反应条件很复杂)CaCO3+ HCl== Na2CO3+ HCl==

高中化学常见酸碱盐

高中化学常见酸碱盐 酸 定义:在溶液中电离时阳离子完全是氢离子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化合物,其稀溶液的PH值小于7。 碱 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其水溶液的PH值大于7。 盐 定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酸的分类 ①.弱酸:是指在溶液中不完全电离的酸。如用常用的HA去表示酸,那在水溶液中除了电离出质子H外,仍有为数不少的HA在溶液当中。以下化学式可以表示这关系:HA(aq) ?H+(aq)+A-(aq) 其溶液于平衡时,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关系可用酸度系数(Ka)表示如下: Ka=[H+][A-]/[HA] Ka愈大(或是pKa值愈小),就代表有愈多的氢离子(H)生成,其pH值也就愈小。弱酸的Ka值大约在1.8×10 和55.5之间,或是pKa值大于-1.76(pka=-lgKa)。因此,除了少数的酸被定义为强酸或超强酸外,大部分的酸均是弱酸。 ②常见弱酸:H2CO3(碳酸)、HF(氢氟酸,较少见)、CH3COOH(也作C2H4O2乙酸,又叫醋酸)、H2S(氢硫酸)、HClO(次氯酸)、HNO2(亚硝酸,较少见)、H2SO3也为弱酸。(弱酸的电离要使用可逆号) ③.强酸: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的酸是强酸,强酸的电离使用等号。pKa(酸度系数)<0(或=0)的为强酸。(注:pKa 2左右为中强酸,7左右为弱酸) ④.常见的强酸 Ⅰ.无机强酸:硫酸(H2SO4)、硝酸(HNO3)、高氯酸(HClO4)、盐酸(HCl)、氢溴酸(HBr)、氢碘酸(HI)、氢砹酸(HAt)、氢碲酸(H2Te)、高溴酸(HBrO4)、氢叠碘酸(HI3)、氯酸(HClO3)、溴酸(HBrO3)、氟硅酸(H2SiF6)、氯铅酸(H2PbCl6)、偏磷酸(HPO3)、锇酸(OsO4·2H2O或写作H2[OsO4(OH)2])、高锰酸(HMnO4)、硒酸(H2SeO4)、高铁酸(H2FeO4)、氢硼酸(HBH4)、氟磺酸(HSO3F)、氰酸(HOCN)、硫氰酸(HSCN) Ⅱ.有机强酸:2,4,6-三硝基苯酚(HC6H2N3O7)、2,4,6-三硝基苯甲酸(HC7H2N3O8)、三氟乙酸(TFA,CF3COOH)、三氯乙酸(CCl3COOH)、甲磺酸(CH3SO3H)、苯磺酸(C6H5SO3H)、KMD酸(环乙硫醇磺酸,C6H10(SH)SO3H即C6H11S2O3)、乙二酸(H2C2O4俗称草酸)、2-氯乙硫醇(CH3CHClSH,一般视为强酸) 五.碱的分类 ①.弱碱:弱碱是难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碱,一般属于不活泼金属形成的碱。一般碱的PH值范围为7~14,其中7为中性,14则为强碱性,相对强碱而言,弱碱从水分子接受质子的能力较差,因而溶液中H+浓度更高,PH值较低。弱碱的PH大于7但接近7。

酸碱盐的性质归纳

武汉市楚才中学2012年中考复习之 酸、碱、盐的性质及化学方程式归纳 一、酸→H++酸根离子 1、浓酸的特性: 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脱水性,吸水性,稀释时放出大量的热 2、稀酸的化学性质: (1)使紫色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活泼的金属→盐+H2↑ ①实验室制氢气(锌与稀硫酸反应) Zn + H2SO4 == ZnSO4 + H2↑ Zn + 2HCl == ZnCl2 + H2↑ ②铁与稀盐酸的反应 Fe + 2HCl == FeCl2 + H2↑ (实验现象:铁丝逐渐溶解,有无色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③铁与稀硫酸的反应 Fe + H2SO4 === FeSO4 + H2 ↑ (实验现象:铁丝逐渐溶解,有无色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④镁与稀盐酸的反应Mg + 2HCl === MgCl2 + H2↑ ⑤镁与稀硫酸的反应Mg + H2SO4 ==== MgSO4 +H2 ↑ ⑥铝与稀盐酸的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 ⑦铝与稀硫酸的反应2Al + 3H2SO4 ===Al2(SO4)3 +3H2 ↑ (3)酸+金属氧化物-----盐 + 水 ①稀盐酸与氧化铁的反应6HCl+Fe2O3===2FeCl3+3H2O(除锈原理) 实验现象: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②稀盐酸与氧化铜的反应2HCl+CuO==CuCl2+H2O 实验现象: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③稀硫酸与氧化铁的反应3H2SO4+Fe2O3===Fe2(SO4)3+3H2O(除锈) 实验现象: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④稀硫酸与氧化铜的反应H2SO4+CuO==CuSO4+H2O 实验现象: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⑤稀盐酸与氧化铝的反应6HCl+Al2O3===2AlCl3+3H2O ⑥稀硫酸与氧化铝的反应3H2SO4+ Al 2O3=== Al 2(SO4)3+3H2O ⑦稀盐酸与氧化钙的反应2HCl+CaO==CaCl2+H2O ⑧稀硫酸与氧化钙的反应H2SO4+CaO==CaSO4+H2O ⑨稀盐酸与氧化镁的反应2HCl+MgO==MgCl2+H2O ⑩稀硫酸与氧化镁的反应H2SO4+MgO==MgSO4+H2O (4)酸 + 碱 -------盐 + ①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HCl+NaOH===NaCl+H2O ②盐酸与氢氧化钙的反应2HCl+Ca(OH)2===CaCl2+2H2O ③稀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

高中化学 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用途

盐的性质 ?盐的定义: 盐是指由金属离子(或钱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盐在溶液里能解离成金属离子(或钱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根据阳离子不同,可将盐分为钠盐、钾盐、钙盐、钱盐等,根据阴离子不同,可将盆分为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等。 生活中常见的盐有: 氯化钠(NaCl),碳酸钠(Na2CO3)、碳酸氧钠(NaHCO3)、碳酸钙和农业生产上应用的硫酸铜(CuSO4)。 ?盐的物理性质: (1)盐的水溶液的颜色常见的盐大多数为白色固体,其水溶液一般为无色。但是有 些盐有颜色,其水溶液也有颜色。例如:胆矾(CuSO4·5H2O)为蓝色,高锰酸钾为紫黑色;含Cu2+的溶液一般为蓝色,含Fe2+的溶液一般为浅绿色,含Fe3+的溶液一般为黄色。 (2)盐的溶解性记忆如下钾钠硝钱溶水快(含K+,Na+,NH4+,NO3-的盐易溶于水);硫 酸盐除钡银钙(含SO42-的盐中,Ag2SO4, CaSO4微溶,BaSO3难溶)都易溶;氯化物中银不溶(含Cl-的盐中,AgCl不溶于水,其余一般易溶于水);碳酸盐溶钾钠钱[含CO32-的盐,Na2CO3、(NH4)2CO3、K2CO3易溶,Na2CO3微溶,其余难溶〕。 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一另一种盐+另一种金属(置换反应),例如:Fe+CuSO4==FeSO4+Cu

规律:反应物中盐要可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可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 Ca,Na除外)。 应用:判断或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 (2)盐+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复分解反应),例如;HCl+AgNO3==AgCl↓ +HNO3。 规律:反应物中的酸在初中阶段一般指盐酸、硫酸、硝酸。盐是碳酸盐时可不溶,若是其他盐,则要求可溶。应用:实验室制取CO2,CO32-、Cl-,SO42-的检验。 (3)盐+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复分解反应) 规律:反应物都可溶,若反应物中盐不为按盐,生成物其中之一为沉淀或水。 应用:制取某种碱,例如:Ca(OH)2+Na2CO3== CaCO3↓+2NaOH。 (4)盐+盐→另外两种盐 规律:反应物都可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于水。 应用:检验某种离子或物质。例如:NaCl+AgNO3 =AgCl↓+NaNO3(可用于鉴定Cl-);Na2SO4+BaCl2==BaSO4↓+2NaCl(可用与鉴定SO42-) ?几种常见盐的性质及用途比较如下表:

《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设计思路: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这部分知识系统性强,反应的规律突出,内容较多,历届中招考试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陕西20xx年中考试题中占22分(约占总分值的44%)。出题一般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因此很有必要对酸碱盐进行专题复习。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复习了“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之后,设计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初步运用,针对性练习、拓展练习,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使他们仿佛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②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②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的。要求和条件,学会分析题意,掌握做

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 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讲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要求和条件,会分析题意,掌握做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四、学情分析: 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 采用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等,充分体现“教师为引

中考化学-酸碱盐知识点归纳

酸、碱、盐知识点归纳 一、常见的酸和碱 注: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属于混合物。 (1)浓盐酸的挥发性: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挥发性越强。 雾是小液滴,烟是固体小颗粒,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HCl)气体与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不是白烟。 (2 (3)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物)、腐蚀性(化)、脱水性(化,是腐蚀性的一种) (4)浓硫酸的稀释: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 绝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里。因为浓硫酸密度比水大,而且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倒入浓硫酸中,水浮在浓硫酸之上,造成局部沸腾。 (5)其他常见的酸:硝酸(HNO3)、醋酸(CH3COOH) 2.酸的化学性质(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H+) +

(1)用石灰石、水、纯碱为原料制熟石灰、烧碱: ①石灰石→生石灰:↑+23 CO CaO CaCO 高温 ②生石灰→熟石灰:CaO + H 2O = Ca(OH)2,放出大量的热 ③纯碱→烧碱:Na 2CO 3 + Ca(OH)2 = CaCO 3↓ + 2NaOH (2)其他常见的碱:氢氧化钾(KOH )、氨水(NH 3·H 2O ) 4.碱的化学性质(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OH -) -注:并不是所有非金属氧化物都能与碱反应,如H 2O 、CO 。

5.浓硫酸、氢氧化钠事故的处理: (1)浓硫酸: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氢氧化钠:用较多的水冲洗,并涂上硼酸溶液。 6.常见的干燥剂: (1)浓硫酸:因能与NH 3反应,所以不能用于干燥NH 3 (2)氢氧化钠固体:因能与CO 2、SO 2等反应,所以不能用于干燥CO 2、SO 2 (3)生石灰:吸收水分,食品的干燥剂,CaO + H 2O = Ca(OH)2 (4)铁粉:吸收氧气、水蒸气,抗氧化剂,食品的保鲜剂 7.氢氧化钠固体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1)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 (2)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2NaOH + CO 2 = Na 2CO 3 + H 2O 8.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1)NaOH + HCl = NaCl + H 2O 该反应无明显现象,为了便于观察,在NaOH 溶液中滴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呈红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红色逐渐消失,证明NaOH 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2)中和反应关键是“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H 2O ,CuO + H 2SO 4 = CuSO 4 + H 2O ,2NaOH + CO 2 = Na 2CO 3 + H 2O 以上反应虽然有盐和水生成,但都不是中和反应。 所以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9.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1)酸性氧化物: (2)碱性氧化物: (3)水: 二、酸碱性和酸碱度 1.酸碱性:酸性、碱性、中性。注意:呈酸性不等于一定是酸、呈碱性不等于一定是碱。如纯碱不是碱,但其水溶液呈碱性,pH>7。 2.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用pH 表示,范围:0~14。 (1)pH = 7 时,溶液呈中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pH < 7 时,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越接近7,酸性越弱;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3)pH > 7 时,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越接近7,碱性越弱;滴入紫色石蕊试 酸性氧化物 + 水→酸 碱→盐+水(可溶性碱) 碱性氧化物+ 水→碱(可溶性碱) 酸→盐+水 酸性氧化物→酸 水+ 碱性氧化物→碱(可溶性碱) CuSO 4→CuSO 4·5H 2O

(完整版)初三化学酸碱盐所有化学方程式

初三化学酸碱盐所有化学方程式: (氯化物/盐酸盐) 氯化钾氯化钠(食盐) 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铜氯化锌氯化钡氯化铝 KCl NaCl MgCl2 CaCl2 CuCl2 ZnCl2 BaCl2 AlCl3 氯化亚铁氯化铁氯化银 FeCl2 FeCl3 AgCl (常见的酸) 硫酸盐酸硝酸磷酸硫化氢溴化氢碳酸 H2SO4 HCl HNO3 H3PO4 H2S HBr H2CO3 (常见的盐) 硫酸铜硫酸钡硫酸钙硫酸钾硫酸镁硫酸亚铁硫酸铁 CuSO4 BaSO4 CaSO4 K2SO4 MgSO4 FeSO4 Fe2 (SO4)3 硫酸铝硫酸氢钠硫酸氢钾亚硫酸钠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银 Al2(SO4)3 NaHSO4 KHSO4 NaSO3 NaNO3 KNO3 AgNO3 硝酸镁硝酸铜硝酸钙亚硝酸钠碳酸钠碳酸钙碳酸镁碳酸钾 MgNO3 Cu(NO3)2 Ca(NO3)2 NaNO3 Na2CO3 CaCO3 MgCO3K2CO3 (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钾氢氧化铝 NaOH Ca(OH)2 Ba(OH)2 Mg(OH)2 Cu(OH)2 KOH Al(OH)3 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 Fe(OH)3 Fe(OH)2 化合价 初三的化合价一般都在那个表上面,上面的酸碱盐的化学式的化合价,大都遵循这个顺口溜(我们老师教的,背下来会很好记的,推荐推荐~):

一价元素钾钠银氢 二价元素钙镁钡锌 铜一二,铁二三 三价元素铝和金 那些都是常见的金属,掌握这些就差不多了。 还有OH根离子-1价,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2价,Cl根离子、硝酸根离子-1价。把这些记牢了,化学价就OK啦~ 一、氧化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白色信号弹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3FeO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2CuO现象:铜丝变黑、用来检验是否含氧气。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2H2O高能燃料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2P2O5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SO2现象: A、在纯的氧气中

盐的化学性质教案

2012 年教研公开课教案 盐的化学性质 一、基本内容 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二、教学要求 1、重点: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难点: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盐的化学性质. (2)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不能跟盐溶液发生置换应。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习"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警察破案可以根据指纹”的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 § 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请大家回忆一下: 1、酸的含义,常见的酸有哪些 2、碱的含义,常见的碱有哪些碱都可溶吗 3、盐的含义,常见的盐有哪些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按酸、碱、盐进行分类: ①干冰、②纯碱、③氢氯酸、④氢氧化钙、⑤碳酸钙、⑥烧碱、⑦食盐、⑧氯化铁、⑨氢硫酸、⑩熟石灰 4、常见的酸和碱分别有哪些化学性质 讲授新课:(引导学生在图示中找出有关盐的化学性质,除盐跟酸、盐跟碱能反应外,根据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启发学生,金属可以置换某些盐溶液中的金属,归纳出盐的三条化学性质) 一、盐的化学性质: (一)盐+ 酸→新盐+ 新酸 [演示实验] AgNO3与HCl反应。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

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得出沉淀物是什么从而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AgNO3 + HCl—Na2CO3 + H2SO4— (二)盐+ 碱→新盐+ 新碱 下[演示实验] CuSO4与NaOH反应。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有蓝色沉淀产生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得出沉淀物是什么从而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CuSO4 + NaOH —FeCl3 +Ca(OH)2— (三)金属+ 盐→新金属+ 新盐 [提问]是否金属跟盐一定发生置换反应 金属跟盐的反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小结] 从第六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可知金属跟盐不一定都能发生置换反应,跟金属的活动性有直接关系。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以H为界限)。 注意:反复强调“盐溶液”,即盐必须可溶。 [提问]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吗 [补充实验]把一小块钠放在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 [观察]未见有红色铜出现。 [讲解]不要用K、Ca、Na去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因为:2Na + 2H2O == 2NaOH + H2↑ 2NaOH + CuSO4== Cu(OH)2↓+ Na2SO4 [小结]盐与金属反应的条件:盐必须可溶,单质金属必须比盐中金属活泼,单质金属除K、Ca、Na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提问]盐还可以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呢 [演示实验]AgNO3 + NaCl— 那么BaCl2和Na2SO4呢请一位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1、2都有沉淀生成。(独立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从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盐与盐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产物的物质类别得出盐与盐反应生成另外两种新的盐。) (四)盐+ 盐→新盐+新盐 创设情境:同学们有看过警匪片吧警察破案可以根据指纹,原理你知道吗 (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 [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盐与盐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演示实验]NaCl与KNO3可以反应吗请一位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