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流动及相关概念辨析

知识流动及相关概念辨析
知识流动及相关概念辨析

知识流动及相关概念辨析

华连连/张悟移

2012-9-28 15:04:02 来源:《情报杂志》(西安)2010年10期

【英文标题】Analysis of Knowledge Flow and Its Relative Concepts

【作者简介】华连连(1984-),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等;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昆明650093

张悟移(1965-),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等。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昆明650093

【内容提要】知识流动作为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企业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目前关于知识流动的相关概念比较多,但其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本文将从知识流动的概念、内涵以及相关概念等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并做相关评述。

【关键词】知识流动/知识溢出/知识扩散/知识转移/知识共享

0 引言

知识流动现象早已存在于人类的交往和实践中,但由于知识的产生和流动依附主体活动而存在,缺乏独立性,再加上知识尚未成为社会生产活动中的最重要的要素,所以知识流动在相当长的时间几乎没有受到关注。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知识流动活力凸显,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推动知识流动的发展成为组织和个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知识流动的研究相对滞后,尚不能支撑和满足知识实践发展的需要,知识流动、知识转移、知识传播、知识溢出和知识共享等相关概念的混淆也常常使知识管理实践者感到迷惑。为此,有必要对知识流动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和辨析。

1 知识流动的概念研究综述

管理学者P. Drucker早在1965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Teece于1977年在探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1]的过程中,首次提出知识转移的概念,这就为知识流动的研究开启了大门,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研究时间较短,研究角度和具体过程不同,关于知识流动的概念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主要观点如下:

Max H.Boisot(1995)从企业技术战略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知识流动的概念[2],他认为知识流动包含知识扩散、知识吸收、知识扫描和问题解决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扩散阶段,技术领先企业在有意识培养技术跟随者的情况下,选择部分技术进行扩散;第二阶段是知识吸收阶段,技术跟随者学习吸收技术领先企业的技术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大部分是比较陈腐的一般知识,很难学到核心知识;第三阶段是知识扫描阶段,不同的跟随者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部分企业将扩散的知识与自有知识相结合,能够发现新的知识,新知识又成为企业的隐性知识,用来解决第四阶段中遇到的问题。这四个阶段呈环状发展,不断提升行业的知识量,从而最终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扩大。

Kurt Bernardo Wolf(1997)在谈到知识流动环境时指出科学会议,如国际会议等是建立知识主体联系,促进知识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出席正式会议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能够丰富该领域相关知识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向与会者学习探讨新的知识,并将新的知识和发现带到自己的研究区域或者国家,促使知识流动的实现。他特别指出,这是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机会[3]。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0)认为知识流动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组织关联表现形式,知识流动能够帮助区域内知识主体学习

和获取外部知识,充实系统内的发展,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区域内主体依靠自身知识和外部知识的结合来产生新的创新。

Hai Zhuge(2002)将知识流动界定为:知识在人们之间流动的过程或是知识处理的机制,知识流动包含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主体、内容和方向[4]。知识主体包括知识发送者和知识接收者,他们是知识流动的节点,也是知识的携带者和拥有者,一旦合作主体发生变化,那么知识合作必然会呈现新的特点,并且碰撞产生新的知识用来解决新的问题。知识流动的内容是指主体间能够共享的知识或者是合作主体之间都能够理解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合作中面临的问题,而并不涉及任务之外的内容;知识流动的方向是发送一方对另一方知识的传递和给予,方向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国内学者也有从不同角度研究知识流动的,顾新(2006)从创新的角度提出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扩散和转移[5]。马旭军(2007)从产学研角度提出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系统内部以及部门之间的流动[6]。谢守美(2009)[7]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思想引入到知识流动的研究中,认为知识流动是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主体之间、知识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可分为生产、获取、组织、传递、共享与创新等过程。

上述概念研究由于切入的角度不同,学者们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主要是针对某些特定领域或者特定过程的概念界定,其内涵要么过于狭窄、要么过于宽泛,缺乏普遍性和准确性,但总体来看,这些概念尚有共同之处:a.知识流动过程都需要主体参与,知识流动

过程都有知识发送者和接受者,不过在具体的流动过程中主体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组织和区域;b.知识流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不是主体之间简单的知识传递或交换,其机理机制尚需要深入研究:c.知识流动是一个知识重组合、再生产的过程,能够促进知识创新局面的出现。d.仅仅靠知识的自发流动难以满足知识主体发展的需要,知识流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要素及外部环境的配合。

知识流动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知识在有一定需求的主体之间(包括个人、组织和区域),从知识存量高者流向知识存量低者的过程。发送的知识是知识接受者现有知识能匹配和需要的知识。

2 知识流动的内涵

2.1知识流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从知识本身的资源性来看,知识具有稀缺性,不是公共产品,不可能均匀地分布在所有主体中,必须通过交流和交易才能更有效实现其价值。从知识流动的过程来理解,Gilbert和Cordey-Hayes(1996)认为知识的转移并不是静态发生的,它必须经过不断的动态学习,才能达到目标[8]。李凤云(2004)则强调在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以及运用其产生价值的运动过程中应该是无阻碍的[9]。至于复杂,是因为知识流动过程伴随着大量主体的参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不仅有显性知识的流动,同时还要有效激活隐性知识的流动,尤其是有效推动隐性知识的流动成为知识流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认为,“流动”本身有经常变换位置的意思,与“静止”相对。知识在不同主体间位置的变换就是典型的知识流动过程,这种知识流动不同于物流的实体性,它往往看不见,甚至是不易觉察的,可能是主动的,可能是被动的,可能是快速地传播并为知识受体所吸收,也可能其传播是缓慢的自然过程,但最终知识流动的目的是使知识能够根据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为不同主体使用,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

2.2知识落差决定知识流动的方向物理学认为世间所有物质或非物质的传导、扩散总是由势差引起的,并总是从高位势向低位势扩散。同样,知识流动各方知识存量的差距表现为知识“势差”,即知识势能的落差,表现为知识势能高的主体知识会流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

李顺才和邹珊刚(2003)借鉴了流体力学的分析思想,从知识区位、动机水平、环境等方面提出一个分析知识流动动力机制的基本框架[10]。王曰芬(2007)从知识分布的角度提出,组织中的知识都是非均衡分布的,体现在地域上的非均衡和专业化上的非均衡。知识的不均衡分布使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知识“势能”的落差,促使知识的流动与转换[11],这也是知识流动形成的基本前提。知识势差的存在是必然的,但知识势差并非越大越好。Marjolein等在2001年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知识“势差”是知识高效转移和传播的关键[12],“势差”过小会造成可以转移的知识流量过少,难以满足知识受体的需要;而“势差”过大,落后一方则无法真正掌握和学习外部知识,导致知识流动的过程无法顺利实现。

物理学认为,势差是形成流向的关键,而知识存在知识势差,也就必然存在知识流动的方向问题。邹珊刚(2001)提出知识流动具有矢量特性,总是从知识资源应用水平高的系统流向知识资源利用水平低的系统[13]。陈金贤(2003)从知识流动的成本入手,提出知识流向取决于需求知识的资本流向,且知识流向和资本流向刚好相反[14]。这一解释的前提假设是知识流动是有偿的过程,知识低势位的主体要想学习和获得有效知识,需要通过支付成本给高知识势位的主体,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谢守美(2009)从知识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知识流动既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流向是可逆的[17]。还有学者从母子公司的角度提出知识的正反向流动。认为母公司向子公司的知识流动称为正向流动,而子公司向母公司的知识流动称为反向流动或叫逆向流动。

可见,关于知识流向的提法众多,角度各有不同。但是本文认为,从知识势能的角度来看,知识流动只有一个方向,即知识从高势位流向低势位,即使是知识存量总量很大的系统,某一局部的知识片段仍有可能是高需求的,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子公司知识向母公司流动的现象。

2.3知识流动的影响要素知识流动的实现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知识内容、知识主体、知识媒介以及环境条件都可能成为影响知识流动的要素,学者们结合特定的行业、组织和个人,对知识流动的影响要素做了很多研究。Maura Soekijad和Erik Andriessen(2003)在谈到竞争性合作中的知识共享的条件时指出,共同的兴趣、合作的需要以及组织特性构成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环境,都可能成为影响

知识流动的要素[15]。Jeffrey L. Cummings和Bing-Sheng Teng(2003)在研究产品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提出知识流动的影响要素,分别为知识的嵌入性、企业合作的特性、知识接收者的特性以及知识转移活动等[16]。但这些研究往往针对性比较强,不能反映一般性的问题。

本文在众多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知识流动的一般影响要素及其对知识流动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梳理,由于众多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提法较多,故在本文中将部分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见图1。

图1知识流动影响要素

2.3.1知识特性。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知识特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流动的效率。显性知识,也就是可表达性的知识容易流动传播,而占知识总量80%的隐性知识(又叫默会知识[17])具有默会性,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知识主体需要通过亲历亲为的实践或人际互动来获得,此类知识往往会加大知识流动的难度,但是如果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措施挖掘默会性的知识,则会帮

助知识主体提高知识流动的效率。

2.3.2合作特性。不同节点要有效促进知识流动,需要合作双方具备较高的合作条件来保障合作的顺利实现。

a.组织距离:指组织差异,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制度、流程以及决策程序等方面的差异,差异程度越小,组织越具有相似性,知识流动中就越容易实现知识的对接和融合。

b.物理距离:主要指合作双方面对面交流的难易程度、时间快慢及费用以及由地理位置所引起的其他各种不便。Davenport和Prusak认为有时候知识转移只在各参与方在物理上都聚在一起的情况下才会发生[18]。Baptista R(1998)研究表明在技术吸收过程中,同一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学习效应;其技术扩散的强度要比区域外的要更强一点[19]。可见这些学者认同企业间的物理距离会影响到知识的流动。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主体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沟通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物理距离的依赖,但是对于制造业等产业聚集明显的行业来说,物理距离仍然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c.知识距离:是指转移双方在知识存量上的差距或者说双方在掌握的知识上的相似度。Dixon(2000)曾提出共有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方法是伴随着他们既有的知识,这就意味着知识源和知识受体之间如果有共有知识会使转移更容易[20]。

知识距离越小,主体间的共有知识越多,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就越到位,越有利于知识的流动和传播;反之,若知识距离过大,则会出现知识受体难以顺利接收知识源的知识传递的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双方的合作,同时也不利于知识流动的进行。

d.规范距离:也有学者称之为准则距离,包括组织文化差异和工作价值观差异(Tushman, 1977)[21],惯例及认知模式(卢兵,2006)

[22]等。这些要素往往是企业从成立之初就在努力打造或企业历史文化[23]沉淀的结果,这种深层次的认同感越高,越容易减少合作过程中的摩擦,更快更有效地促进知识流动;反之,则可能会影响双方的融合,减缓知识流动的效率。

2.3.3关系质量。是指知识源和知识受体之间亲密的良好的感情关系(马庆国等2007)[24],其中包括知识流动双方的合作经验、合作时间及双方的信任程度和沟通质量。如果合作双方有长期的合作经验以及双方能够在长期的合作中有良好的相处之道和沟通习惯,那么在合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容易达成默契,达到知识流动的目的,实现知识共享。

2.3.4知识受体的特性。知识受体也被称为知识接受者,即知识低势位的一方。Duanmu和Fai(2007)发现,知识受体对接受知识价值的预见、捕捉能力、其自身原有的知识存量、对知识的领悟吸收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智商的高低直接影响知识流动的效果[25],也就是说知识受体较强的知识学习能力是促进知识流动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同时知识受体受利益驱动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以满足合作的需要和自身利益的实现。若知识受体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那将会极大促进知识流动的效

率;反之,则会阻碍知识流动的顺利实现。

2.3.5知识源的特性。即知识发送方的特性。知识发送方的自身知识量、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对有效信息的编码能力都可以被视为是其发送能力的组成部分;而其发送动机则是指发送方对所要发送知识的意向、对自身知识的保护程度等的判断。强烈的发送能力和发送动机不仅能有效推动知识流动,而且能够吸引外部环境对其知识的挖掘和学习。

2.3.6情境特性。本研究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对知识流动的影响。Ghoshal与Barflet(1988)提出并实证证明了知识传输渠道对知识流动的作用,认为如果缺失知识传输渠道,那么知识就很难发生有效流动[26]。王文平(2009)则从关系强度的视角谈知识流动路径是影响知识流动效率的重要因素[27],据此本文将之归结为知识传输渠道要素或者知识流动网络。Zander(1995)提出影响知识流动的外部环境时指出不同产业行业对知识流动的需求不同[28],即产业行业特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流动的实现效果。

综上所述,知识流动的影响要素包括知识特性、知识主体的合作特性、知识受体和知识源的特征以及情境因素等,其各个特性所包含的二级指标则能够更加具体地描述各影响要素的特性,可以为组织和个人进行有效知识流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3 知识流动的相关概念

知识流动(Knowledge flow)的相关概念比较多,如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知识扩散(Knowledge diffusion)、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和知识共享(Knowledge commons)等,很多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将这些概念混淆,甚至不加区分,而实际上,这些概念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知识溢出、知识扩散、知识转移属于知识流动的三种方式[26],其中知识溢出是被动的知识流动、知识扩散是主动的知识流动,知识转移是知识流动的高级形式,知识共享是知识流动的最终目的。

3.1知识溢出是被动的知识流动Romer(1986)的知识溢出理论认为,知识是追逐利润的厂商进行投资决策的产物,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是知识有溢出效应。普通商品需要外部力量来促进其交换,而知识本身就能实现溢出,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Verspagen(1997)则将知识溢出分为两种:租金溢出(rent spillovers)和纯知识溢出(pure spillovers)[27],也就是主动溢出和被动溢出。如“某种由单个企业的研发努力获取的独特技术被其他公司自由获取”(Bannock, 1992)[28]或“为一个经济体不付出任何切实的报酬而从其他经济体的研发成果中获益”(Nieuwenhuijsen, 2000)[29],的现象,被称之为知识的被动溢出,即纯知识溢出。而“某种由单个企业的研发努力而获取的独特技术以有偿使用的方式转于其他公司”的现象,就属于知识的主动溢出,即租金溢出。本文在此主要探讨基于合作方的联系而发生的知识在各主体之间的被动(无意识)的传播与溢出。

纯知识溢出是一种被动的知识溢出和渗透的过程,是盲目的,没有方向,基本都是在知识源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娄策群2007)

[30],属于知识流动的最初级形式。虽然通常所指的知识流动,都强调在特定的环境下,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因为需求而发生的知识位置的变换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伴随着部分知识的渗透和溢出,产生溢出效用。

3.2知识扩散是主动的知识流动知识溢出是基于企业内部联系而发生的知识在各主体之间的无意的传播与溢出;而扩散(diffusion)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类型[31],知识扩散是指知识主体之间在互动合作过程中发生的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有意的传播[32],其本质是通过交流信息和知识,实现单个体向多个体传播,逐步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利用。熊彼特将之与产业特点结合,称为蜂聚现象,即当某项创新成功之后,社会上“就不仅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而且也在不同的方向上做‘类似的’事情”,该过程进展缓慢,但很多产业集群就是在这种技术扩散的基础上形成的。

同时,既然是主动的知识流动过程,知识扩散对知识源的要求较高,这类知识源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量,处于知识的高势位,而且要具备主动扩散知识的动机,如Max H Boisot(1995)[33]谈到的,在组织进行技术战略发展时,技术领先企业(知识源)会有意识选择部分技术进行扩散,培养技术跟随者或技术配套者来满足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要求。再者,知识扩散的方向不确定,可以是拥有核心知识的中心点的知识扩散,也可以是非核心点的知识扩散,而且其速度往往比较缓慢。

3.3知识转移是知识流动的高级形式关于知识转移的研究属于目前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因

素、机理机制等展开讨论。美国著名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和Prusark(1998)认为,知识转移是把知识从知识源转移到组织其他人或部门的过程[34]。也有学者隐式地表明“知识转移始于知识需求”。从转移本身的定义来看,“转移”是指从一种存在状态到另一种存在状态,也指从一地转往另一地,也就是说,知识转移强调知识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过程,是指两者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相对于知识流动来说,其知识受体单一,更强调的是技术等显性知识的转移。

同时知识转移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知识流动和吸收过程,是知识流动的高级形式,知识源和知识受体对于要转移的内容非常清楚,转移的路径明确。该过程更强调知识流动的结果,只有知识受体真正掌握了知识,才能算一个转移过程的完成。

3.4知识共享是知识流动的最终目的知识共享与上述几个概念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共享是一种知识存在的状态而不是动态概念,无方向性,一般不会将之与上述概念混淆,但其作为知识流动的最终目的,本文在此做简单介绍。Kathryn(2002)认为知识共享是组织中的个人与其他人分享与组织相关的信息、想法、建议、经验的过程[35]。知识共享强调的是知识流动的最终结果而非过程,在知识受体和知识源不断促进知识流动的努力下,最终达到能够使用知识的目的,使知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从定义、知识传播方向、与知识流动的关系以及流动的主被动等角度比较这5个概念的不同之处,见表1。

4 结论与展望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同主体对于知识的需求逐渐加大,如何获得有效知识,如何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抓住有效知识,如何不断吸取外部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成为行业企业以及群体个人倍加关注的问题。知识流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然而,在知识流动实践快速发展和推进的同时,知识流动理论却明显滞后,这种倒挂现象的存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流动的推进。为此,本文从相关概念层面进行探讨,期望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把知识流动研究引向深入,另一方面期望对实施知识流动的企业或者相关主体有所启发和助益。

随着研究的深入,知识流动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发展,知识流动效率、知识流动方向、不同组织形式的知识流动以及寻找知识源等必将成为新的研究关注点。

【参考文献】

[1]Teece D.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 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77 (87):242-261

[2]Max H Boisot.Is Your Firm a Creative Destroyer Competi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Flows in the 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of Firm [J]. Research Policy, 1995 (24):489-506

[3]Sofia Liberman, Kurt Bernardo Wolf. The Flow of Knowledge: Scientific Contacts in Formal Meetings [J]. Social Networks,1997(19):271-283

[4]Hai Zhuge. A Knowledge Flow Model for Peer-to-Peer Team Knowledge Sharing and Management[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2(23):23-30

[5]顾新,李久平,王维成.知识流动、知识链与知识链管理[J].软科学,2006,20(2):10-16

[6]马旭军.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重要性分析[J].经济问题,2007(5):19-20

[7]谢守美.知识生态系统知识流动的生态学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5):7-10[8]Gilbert M, Cordep- Hayes M.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Technovation,1996,16(6):301-312

[9]李风云.基于新型企业观的知识流管理[J].中国质量,2004,2(6)79-86

[10]李顺才,邹珊刚.知识流动机理的三维分析模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2)39-43

[11]王日芬,黄加虎,王海丹.竞争情报中的知识流及转换机制研究[J],2007,26(3):415-421

[12]Marjolein C J. Canids and Bart Verspagen. Barriers to Knowledge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an Evolutionary model[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es, 2001 (11):307-329

[13]李顺才,邹珊刚,常荔.知识存量与流量:内涵、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7(4):42-45

[14]司训练,陈金贤.基于知识流的产业结构进化模型[J].当代经济科学,2003,25(26):36-40

[15]Maura Soekijad,Erik Andriessen. Conditions for Knowledge Sharing in Competitive Allian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3,21 (5):578-587

[16]Jeffrey L Cummings, Bing-Sheng Teng. Transferring R & D Knowledg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 [J]. Manage,2003,20: 39-68

[17]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and 1962(corrected edition)

[18]Davenport T H, Laurence P. 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 Boston(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9]Baptista R,Swanm P. 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J]. Research Policy, 1998,27(5):525-540

[20]Dixon N M.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M]. Boston, MA.,2000

[21]Tushman M L. Special Boundary Roles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数据库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一、数据库系统认知 1.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A )。 A.DBS包括DB和DBMS B.DBMS包括DB和DBS C.DB包括DBS和DBMS 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2.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阶段是(D)。 I.人工管理阶段II.文件系统阶段III.数据库阶段 A.Ⅰ和ⅡB.只有ⅡC.Ⅱ和ⅢD.只有Ⅰ 3.描述数据库整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数据库的(A )。 A.模式B.内模式C.外模式 4.在修改数据结构时,为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只需要修改的是(C)。 A.模式与外模式B.模式与内模式C.三级模式之间的两层映射D.三级模式 5.下列4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C )。 A.数据共享B.提高数据完整性 C.数据冗余度高D.提高数据独立性 6.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是(B )。 A.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域完整性 B.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 C.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查询 D.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7.数据管理技术发展阶段中,文件系统阶段与数据库系统阶段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数据库系统(B)。

A.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 B.采用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数据 C.数据可长期保存 D.数据可共享 8.下列选项中(A)不是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A.数据加工B.数据共享C.关系模型D.减少数据冗余 9.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体现在(B)。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到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 10.用户或应用程序看到的那部分局部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C)模式。 A.模式 B.物理模式 C.外(子)模式 D.内模式 11.下述(D)不是DBA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 A.负责整个数据库系统的建立 B.负责整个数据库系统的管理 C.负责整个数据库系统的维护和监控 D.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二、需求分析与数据库概念设计 12.在进行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时,数据字典的含义是(D)。 A.数据库中所涉及的属性和文件的名称集合 B.数据库中所有数据的集合 C.数据库中所涉及的字母、字符及汉字的集合

理论力学复习总结(重点知识点)

第一篇静力学 第 1 章静力学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公理 公理 1 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直线上。F=-F' 工程上常遇到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或二力杆。 公理 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上添加或取去任意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效应。 推论力的可传递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公理 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于物体上某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也作用于同一点上,其大小和方向可由这两个力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推论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个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公理 4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同时存在,且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着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公理 5 钢化原理: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平衡,若将它钢化成刚体,其平衡状态保持不变。对处于平衡状态的变形体,总可以把它视为刚体来研究。 1.2 约束及其约束力 1.柔性体约束 2?光滑接触面约束 3.光滑铰链约束

第2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结果是一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各力作用线的汇交点,其大小和 方向可由失多边形的封闭边来表示,即等于个力失的矢量和,即F R=F1+F2+…..+Fn=^ F 2. 矢量投影定理:合矢量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其分矢量在同一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 3. 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分为移动和转动。力对刚体的移动效应用力失来度量;力对刚体的转动效应 用力矩来度量,即力矩是度量力使刚体绕某点或某轴转动的强弱程度的物理量。(Mo ( F) =± Fh) 4. 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不重合的两个平行力所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 记为(F,F')。 例2-8 如图2.-17 (a)所示的结构中,各构件自重忽略不计,在构件AB上作用一力偶,其力偶矩 为500kN?m,求A、C两点的约束力。 解构件BC只在B、C两点受力,处于平衡状态,因此BC是二力杆,其受力如图2-17( b) 所示。 由于构件AB上有矩为M的力偶,故构件AB在铰链A、B处的一对作用力FA、FB) 构成一力偶与矩为M的力偶平衡(见图2-17 (c))。由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刀Mi=0,得-Fad+M=0 500 则有FA=FB ' N=471.40N 由于FA、FB'为正值,可知二力的实际方向正为图2-17 ( c)所示的方向。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FC=FB '471.40N,方向如图2-17 ( b)所示。 第3章平面任意力系 1. 合力矩定理:若平面任意力系可合成为一合力。则其合力对于作用面内任意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 各力对于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 2. 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为:力系的主失和对于面内任意一点Q的主矩同时 为零,即F R'=0,M O=0. 3.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刀Fx=0,刀Fy=O,刀Mo(F)=0.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是,力系 中所有力在作用面内任意两个直角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各力对于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的代数和也是等于零 例3-1 如图3-8 (a)所示,在长方形平板的四个角点上分别作用着四个力,其中F仁4kN , F2=2kN , F3=F4=3kN,平板上还作用着一力偶矩为M=2kN ? m的力偶。试求以上四个力及 一力偶构成的力系向O点简化的结果,以及该力系的最后合成结果。 解(1)求主矢FR'建立如图3-8 (a)所示的坐标系,有 F 'Rx=刀Fx= - F2cos60° +F3+F4cos30 ° =4.598kN

1如何正确理解市场和市场营销的含义

1.如何正确理解市场和市场营销的含义? 市场指的是具有特定的需求或欲望,而且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要和欲望的全部现实的潜在顾客构成的。 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并同他人或组织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 2.市场营销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如何? 性质: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特点。 研究对象: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关系、市场营销规律、市场营销策略。 3、企业的战略规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规定企业的任务;(2)制定为实现企业任务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3)制定出指导企业实现目标,选择和实施战略的方针; (4)决定用以实现企业目标的战略。 4、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步骤包括:企业市场机会分析、研究与选择目标市场、制定战略性市场营销规划、规划与执行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与控制市场营销活动 5、简述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 密集性增长策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一体化增长策略。 * 一体化增长战略: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 * 多角化增长策略:同心多角化、水平多角化、复合多角化。 6、怎样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的概念? 概念:指的是企业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综合考虑环境、能力、竞争状况对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加以最佳组合和运用,以完成企业的目的与任务。 7、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的含义如何? 市场营销环境,泛指一切影响、制约企业营销活动的最普遍的因素。 宏观营销环境,也称总体环境、一般环境或间接环境,指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社会性力量与因素。 微观营销环境,又称个体环境、市场环境、直接环境或作业环境,指与企业的营销活动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与行为者的力量和因素。 8、企业面临环境威胁时可选择的对策如何? (1)对抗策略 (2)减轻策略 (3)转移策略 9、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哪些?相关群体的含义?它是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 外在因素:主要有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家庭状况、文化状况。 相关群体:相关群体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的态度、行为或价值观的团体。 如何影响: ①向消费者展示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②相关群体能够影响人们的态度,帮助消费者在社会群体中认识消费方面的"自我";③相关群体的"仿效"作用,使某群体内的人们消费行为趋于一致化;④相关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或意见领导者)"的示范作用。 10、消费者购买行为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特点及企业的营销对策如何?

理论力学基本概念

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平衡一般规律的科学。这里所研究的平衡是指物体在某一惯性参考系下处于静止状态。物体的静止状态是物体运动的特殊形式。根据牛顿定律可知,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取决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那么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可以保持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并有广泛应用背景的课题,这也是静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本章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刚体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些内容不仅是研究物体平衡条件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动力学问题的基础知识。 一、 力学模型 在实际问题中,力学的研究对象(物体)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研究问题时,需要抓住那些带有本质性的主要因素,而略去影响不大的次要因素,引入一些理想化的模型来代替实际的物体,这个理想化的模型就是力学模型。理论力学中的力学模型有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 质点:具有质量而其几何尺寸可忽略不计的物体。 质点系:由若干个质点组成的系统。 刚体:是一种特殊的质点系,该质点系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刚体系:由若干个刚体组成的系统。 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由于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其力学模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研究太空飞行器的力学问题的过程中,当分析飞行器的运行轨道问题时,可以把飞行器用质点模型来代替;当研分析飞行器在空间轨道上的对接问题时,就必须考虑飞行器的几何尺寸和方位等因素,可以把飞行器用刚体模型来代替。当研究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时,由于飞行器由多个部件组成,不仅要考虑它们的几何尺寸,还要考虑各部件间的相对运动,因此飞行器的力学模型就是质点系、刚体系或质点系与刚体系的组合体。 二、 基本定义 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的形状上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可分为下面两种。 外效应: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内效应: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变形)。 对于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应不涉及内效应。刚体上某个力的作用,可能使刚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刚体上其它力的变化。 例如一重为W 的箱子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如图1-1a 所示),人用力水平推箱子,当推力F 为零时,箱子静止,只受重力W 和地面支撑力BN AN F F ,的作用。当推力由小逐步增大时,箱子可能还保持静止状态,但地面作用在箱子上的力就不仅仅是支撑力,还要有摩擦力Bf Af F F ,的作用(如图1-1b )。随着推力的逐步增大,箱子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变化,箱子可 能平行移动,也可能绕A 点转动,或既有移动又有转动。 静力学就是要研究物体在若干个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为此,需要描述作用于物体上力的类型和有关物理量的定义等。 力系:作用在物体上若干个力组成的集合,记为},,,{21n F F F 。 BN F AN F W A B Af F Bf F BN F BN F W A B F (a ) (b) 图1-1

数据库基础知识习题答案

数据库基础知识习题 一、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 (1)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数据共享最好的是(C)。 A)人工管理阶段B)文件系统阶段C)数据库系统阶段D)三个阶段相同 (2)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数据的(B)。 A)存储问题B)共享问题C)安全问题D)保护问题 (3)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B)。 A)数据模型B)数据库管理系统C)数据库D)数据库管理员 (4)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之间的关系是(C)。 A)DB 包含DBS 和DBMS B)DBMS 包含DB 和DBS C)DBS 包含DB 和DBMS D)没有任何关系 (5)负责数据库中查询操作的数据库语言是(C)。 A)数据定义语言B)数据管理语言C)数据操纵语言D)数据控制语言 (6)数据库设计中反映用户对数据要求的模式是(C)。 A)内模式B)概念模式C)外模式D)设计模式 (7)数据独立性是数据库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所谓数据独立性是指(D) 。 A)数据与程序独立存放B)不同的数据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 C)不同的数据只能被对应的应用程序所使用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 二、数据模型及关系数据库系统 (1)层次型、网状型和关系型数据库划分原则是(D)。 A)记录长度B)文件的大小C)联系的复杂程度D)数据之间的联系方式 (2)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是(C)。 A)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分析B)数据分析、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C)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D)数据结构、数据分析、数据完整性约束 (3)下面哪种数据模型与计算机无关(A)。 A)概念数据模型B)逻辑数据模型C)物理数据模拟D)层次数据模型 (4)在关系数据库中,用来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是(B)。 A)属性B)二维表C)网状结构D)树状结构 (5)在学生管理的关系数据库中,存取一个学生信息的数据单位是(D)。 A)文件B)数据库C)字段D)记录 (6)下列关于关系数据库中数据表的描述,正确的是(D)。 A)数据表相互之间存在联系,但用独立的文件名保存 B)数据表相互之间存在联系,是用表名表示相互间的联系 C)数据表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系,完全独立 D)数据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7)学校规定学生住宿标准是:本科生4 人一间,硕士生2 人一间,博士生1 人一间,学生与宿舍之间形成了住宿关系,这种住宿关系是(C)。 A)一对一联系B)一对四联系C)一对多联系D)多对多联系

整理理论力学复习总结知识点教学提纲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第一篇静力学 第1 章静力学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公理 公理1 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 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直线上。F=-F'工程上常遇到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或二力杆。 公理 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上添加或取去任意平衡 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效应。 推论力的可传递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公理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于物体上某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也作用于 同一点上,其大小和方向可由这两个力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推论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个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公理4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同时存在,且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着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公理5 钢化原理: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平衡,若将它钢化成刚体,其平 衡状态保持不变。对处于平衡状态的变形体,总可以把它视为刚体来研究。1.2 约束及其约束力 1.柔性体约束 2.光滑接触面约束 3.光滑铰链约束

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第2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结果是一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各力作用线的汇交点,其大小和方向可由失多边形的封闭边来表示,即等于个力失的矢量和,即 FR=F1+F2+…..+Fn=∑F 2.矢量投影定理:合矢量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其分矢量在同一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 3.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分为移动和转动。力对刚体的移动效应用力失来度量;力对刚体的转动效应用力矩来度量,即力矩是度量力使刚体绕某点或某轴转动的强弱程度的物理量。(Mo(F)=±Fh) 4.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不重合的两个平行力所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记为(F,F')。 例2-8 如图2.-17(a)所示的结构中,各构件自重忽略不计,在构件AB上作用一力偶,其力偶矩为500kN?m,求A、C两点的约束力。 解构件BC只在B、C两点受力,处于平衡状态,因此BC是二力杆,其受力如图2-17(b)所示。 由于构件AB上有矩为M的力偶,故构件AB在铰链A、B处的一对作用力FA、FB'构成一力偶与矩为M的力偶平衡(见图2-17(c))。由平面力偶系的平,得衡方程∑Mi=0﹣Fad+M=0 则有FA=FB' N=471.40N 由于FA、FB'为正值,可知二力的实际方向正为图2-17(c)所示的方向。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FC=FB'=471.40N,方向如图2-17(b)所示。 第3章平面任意力系 1.合力矩定理:若平面任意力系可合成为一合力。则其合力对于作用面内任意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于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 2.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为:力系的主失和对于面内任意一点Q 的主矩同时为零,即FR`=0,Mo=0. 3.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Fx=0, ∑Fy=0, ∑Mo(F)=0.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是,力系中所有力在作用面内任意两个直角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各力对于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的代数和也是等于零. 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最新市场营销中的基本概念资料

市场营销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市场营销是个人或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市场营销包含三个基本的含义:①市场营销是一个交换活动,交换作为一种活动,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管理性;②交换活动是以满足需求为核心的;③市场营销活动形式上是在出售产品,但是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为满足需要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在市场营销这一概念中,包含了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价值、成本和满足;交换、交易和关系;市场、营销和营销者这些基本概念. (一) 需要、欲望和需求 需要(Need) 需要的基本性质就是它不依赖于营销活动而存在,营销者既不能创造需要也不能改变人的需要,需要是一切营销活动的出发点. 欲望(What) 它的含义是:想获得某种具体满足需要的物的愿望.人类的欲望是非常丰富的.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差异,表现为满足同一种需要会有不同的欲望.例如:任何一个兽药经销商都有对兽药的需要,但是,对一个有经营头脑、技术手段较高的经销商来说,可能需要中高档产品;而对于一个经营一般、毫无技术可言的经销商来说,可能需要的是低档、低价产品. 需求(Demand) 需求是指人们有能力购买并愿意购买某个产品的愿望.所以,需求属于一种特定的欲望,即指有购买能力的一种欲望. (二) 产品 在市场营销学中,一般将产品定义为满足需要和欲望的媒介物. 在市场营销中,始终强调一个重要观点:生产者的眼光不能盯在自己的产品身上,而要盯在顾客的需要和欲望的满足上. 市场营销活动也不是以营销者的产品为中心的;相反,市场营销活动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中心的. 如果营销者的眼光不是盯在顾客的需要上,而是盯在产品身上,必然会犯"营销近视症".即关心自己的产品,迷恋自己的产品,而置顾客的需要与欲望不顾.这样的营销者,或迟或早将导致企业步入经营困难. (三) 价值、成本和满足 按市场营销学的规定,产品价值的含义为:一是产品中具有的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欲望的内质称产品的价值.如果一个产品不具有这样的内质,就没有所谓的价值;没有价值的产品不能用于交换,至少是不能用于给判定它无价值的消费者进行交换;二是价值量是以满足需要程度为衡量尺度的.也就是说,满足需要的程度越高的产品,它的价值就越大,反之它的价值就越小. 被营销者生产并拿到市场上交换的产品所包含的所有消耗,构成营销者的成本.营销者倾向于在出售每件产品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得到交换收益.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中,即是得到更多的货币收入. 因此,营销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将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即在市场交换过

Access2010《数据库基本知识》综合练习试题

Access2010《数据库基本知识》综合练习试题 (共有 37 题; 满分: 39 分; 总时; 80 分钟) 第1 题: (单选题, 1 分) 下面关于关系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 A.一个关系是一张二维表 B.二维表一定是关系 C.有的二维表不是关系 D.同一列只能出自同一个域 [A]选A [B]选B [C]选C [D]选D 答案: B 第2 题: (单选题, 1 分) 在E-R图中,用来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图形是_____。 A.椭圆形 B.矩形 C.三角形 D.菱形 [A]选A [B]选B [C]选C [D]选D 答案: D 第3 题: (单选题, 1 分) 下列实体的联系中,属于多对多的联系是_____。 A.工厂与厂长 B.工厂与车间 C.车间与车间主任 D.读者与图书馆图书 [A]选A [B]选B [C]选C [D]选D 答案: D 第4 题: (单选题, 1 分) 假定有关系模式:部门(部门号,部门名称),职工(职工号,姓名,性别,职称,部门号),工资(职工号,基本工资,奖金),级别(职称,对应行政级别),要查找在“财务部”工作的职工的姓名及奖金,将涉及的关系是_____。 A.职工,工资 B.职工,部门 C.部门,级别,工资 D.职工,工资,部门 [A]选A [B]选B [C]选C [D]选D 答案: D

第5 题: (单选题, 1 分) 在Access表中,可以定义3种主关键字,它们是_____。 A. 单字段、双字段和多字段 B. 单字段、双字段和自动编号 C. 单字段、多字段和自动编号 D. 双字段、多字段和自动编号 [A]选A [B]选B [C]选C [D]选D 答案: C 第6 题: (单选题, 1 分) 在打开某个Access2010 数据库后,双击“导航窗格”上的表对象列表中的某个表名,便可打开该表的_________。 A.关系视图 B.查询视图 C.设计视图 D.数据表视图 [A]选A [B]选B [C]选C [D]选D 答案: D 第7 题: (单选题, 1 分) 对于Access2010 数据库,在下列数据类型中,不可以设置“字段大小”属性的是_______。 A.文本 B.数字 C.备注 D.自动编号(分长整、同步复制ID) [A]选A [B]选B [C]选C [D]选D 答案: C 第8 题: (单选题, 1 分) 在表设计视图中,若要将某个表中的若干个字段定义为主键,需要先按住_____键, 逐个单击所需字段后,再单击“主键”按钮。 A.Shift B.Ctrl C.Alt D.Tab [A]选A [B]选B [C]选C [D]选D 答案: B

理论力学复习公式

静力学知识点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本章总结 1.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的科学。 2.静力学公理 公理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公理2 二力平衡条件。 公理3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 公理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公理5 刚化原理。 3.约束和约束力 限制非自由体某些位移的周围物体,称为约束。约束对非自由体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力。约束力的方向与该约束所能阻碍的位移方向相反。 4.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画物体受力图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即取分离体)。物体受的力分为主动力和约束力。要注意分清内力与外力,在受力图上一般只画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还要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问题 问题一画受力图时,严格按约束性质画,不要凭主观想象与臆测。 平面力系 本章总结 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 ( 1 )几何法:根据力多边形法则,合力矢为 合力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 2 )解析法:合力的解析表达式为 2.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 1 )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 2 )平衡的几何条件:平面汇交力系的力多边形自行封闭。 ( 3 )平衡的解析条件(平衡方程): 3. 平面内的力对点O 之矩是代数量,记为 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或

4. 力偶和力偶矩 力偶是由等值、反向、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特殊力系。力偶没有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 平面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决定于力偶矩M 的大小和转向,即 式中正负号表示力偶的转向,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力偶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偶矩,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5. 同平面内力偶的等效定理:在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相等,则彼此等效。力偶矩是平面力偶作用的唯一度量。 6.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合力偶矩等于各分力偶矩的代数和,即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为 7、平面任意力系 平面任意力系是力的作用线可杂乱无章分布但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当物体(含物体系)有一几何对称平面,且力的分别关于此平面对称时,可简化为平面力系计算。还有其他情况也可按平面任意力系计算。 本章用力的平移定理对平面任意力系进行简化,得到主矢主矩的概念,并进一步对力系简化结果进行讨论;然后得出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得出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并用平衡方程求解一些平衡问题;介绍静定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对物体系的平衡问题进行比较多的训练;最后介绍平面简单桁架的概念和内力计算。 常见问题 问题一不要因为这一章的内容简单,就认为理论力学容易学,而造成轻视理论力学的印象,这将给后面的学习带来影响。 问题二本章一开始要掌握好单个物体的平衡问题与解题技巧,这样才能熟练掌握物体系平衡问题的解法与解题技巧。 问题三在平时做题时,要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能用一个方程求解的就不用两个方程,但考试时则不一定如此。 第三章空间力系 本章总结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 1 )直接投影法 ( 2 )间接投影法(图形见课本) 2. 力矩的计算 ( 1 )力对点的矩是一个定位矢量, ( 2 )力对轴的矩是一个代数量,可按下列两种方法求得: ( a )

8数据库基础知识测试题

24数据库基础知识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数据库系统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用户等构成的人—机系统。 A.数据库管理员 B.程序员 C.高级程序员 D.软件开发商 2. 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是。 A.信息 B.数据 C.数据结构 D.数据模型 3. 在下面关于数据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数据库有较高的安全性 B.数据库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C.数据库中的数据可被不同的用户共享 D.数据库没有数据冗余 4.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依赖于操作系统。 A.DOS B.Windows C.UNIX D.UCDOS 5. 定义某一个字段的默认值的作用是。 A.当数据不符合有效性规则时所显示的信息 B.不允许字段的值超出某个范围 C.在未输入数值之前,系统自动提供数值 D.系统自动把小写字母转换为大写字母 6. 在下列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不属于关系型的是。 A.Microsoft Access B.SQL Server C.Oracle D.DBTG系统 7. Access是数据管理系统。 A.层状 B.网状 C.关系型 D.树状 8. 在Access中,数据库的基础和核心是。 A.表 B.查询 C.窗体 D.宏 9. 在下面关于Access数据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数据库文件的扩展名为mdb B.所有的对象都存放在同一个数据库文件中 C.一个数据库可以包含多个表体 D.表是数据库中最基本的对象,没有表也就没有其他对象

·2·基础知识测试篇 10. 在一个单位的人事数据库,字段“简历”的数据类型应当是。 A.文本型 B.数字型 C.自动编号型 D.备注型 11. 在一个学生数据库中,字段“学号”应该是。 A.数字型 B.文本型 C.自动编号型 D.备注型 12. 在下面关于Access数据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自动编号型字段的宽度为4个字节 B.是/否型字段的宽度为1个二进制位 C.OLE对象的长度是不固定的 D.文本型字段的长度为255个字符 13. 假定“姓名”是文本型字段,则查找姓“李”的学生应使用表达式。 A.姓名Like″李*″ B.姓名Like″[!李]″ C.姓名=″李*″ D.姓名= =″李*″ 14. 如果字段“成绩”的取值范围为0~100,则错误有有效性规则是。 A.> = 0 And < = 100 B.[成绩]> = 0 And [成绩]< = 100 C.成绩> = 0 And 成绩 < = 100 D.0 < = [成绩] < = 100 15. 基本表结构可以通过,对其字段进行增加或删除操作。 A.INSERT B.ALTER TABLE C.DROP TABLE D.DELETE 16. 在下列关于SQL语句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使用CREATE TABLE创建基本表时,可以指定某个字段为主键 B.在使用ALTER TABLE命令修改基本表的结构时,可以同时添加和删除字段操作C.UPDATE语句一次只能对一个表进行修改 D.使用DROP TABLE删除基本表后,表中的数据自动被删除,不可以恢复 17. 内部计算函数Sum(字段名)的作用是求同一组中所在字段内所有的值的 。 A.和 B.平均值 C.最小值 D.第一个值 18. 内部计算函数Avg(字段名)的作用是求同一组中所在字段内所有的值的 。 A.和 B.平均值 C.最小值 D.第一个值 19. 子句“WHERE性别=″女″AND工资额>2 000”的作用是处理。 A.性别为“女”并且工资额在于2 000的记录 B.性别为“女”或者工资额大于2 000的记录 C.性别为“女”并非工资额大于2 000的记录 D.性别为“女”或者工资额大于2 000,且二者择一的记录 20. 在Access的下列数据类型中,不能建立索引的数据类型是。 A.文本型 B.备注型 C.数字型 D.日期/时间型 21. 在数据表视图中,不可以。 A.修改字段的类型 B.修改字段的名称

逻辑学基本内容

逻辑学 第二章性质命题 一性质命题的四种形式 1 全称肯定判断 形式:所有S是P,写作SAP,简称A判断 2 全称否定判断 形式:所有S不是P,写作SEP 简称E判断 3 特称肯定判断 形式:有些S是P,写作SIP,简称I判断。 4 特称否定判断 形式:有些S不是P,写作SOP ,简称O判断 三词项的周延性:主谓项概念外延数量的断定情况 1、周延性是对主谓项外延情况的形式断定,而非实际存在情况的断定。单称命题的 周延性与全称命题同。 2 、“是”P 则P不周延,“不是P”,则P周延 主词相同和谓词相同称同素材性质命题。 同素材性质命题的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和特称否定命题之间存在着某种真假关系,这种关系亦称对当关系。 二同素材性质命题的逻辑方阵 刻画“对当关系”的图示,俗称“逻辑方阵”,逻辑方阵假词主词对象是存在的。 四性质命题的变形推理 1 换质法:换质不换位,谓项正负反 换位法:换位不换质,主谓莫扩展 是通过调换主谓词项的位置得到一新命题。换位不改变命题的质。 根据源命题和换位命题的量项是否相同可把换位法区分为单纯换位和限量换位两种。 1 单纯换位:换位命题和原命题的量项相同的换位法,为单纯换位 (1)所有S不是P 换位所有P不是S SEP PES (2)有的S是P, 换位:有的P是S SIP PIS 2 限量换位:改变原命题的量的换位法 (1)所有S是P,换位:有的P是S SAP PIS (2)SAP PAS (3)SOP命题不能换位 SOP POS 3 换质位法:先换质后换位,也可先换位后换质 有的S是P,换质为有的S不是非P ,这SOP 不能换位 换位法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特点是若前提是真的,推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真的。

理论力学复习题

1.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 3.物体重P=20KN,用绳子挂在支架的滑轮B上,绳子的另一端接在绞D上,如图所示,转动绞,物体便能升起。设滑轮的大小,AB与CD杆自重及摩擦忽略不算,A,B,C三处均为铰链链接。当物体平衡时,求拉杆AB和支杆CB所受的力。 2.在图示刚架的点B作用一水平力F尺寸如图,钢架重量忽略不计,求支座A,D的约束力Fa和Fd。 3.已知梁AB上作用一力偶,力偶矩为M,梁长为L,梁重不计,求在图a,b,c三种情况下,支座A,B的约束力。 4.无重水平梁的支撑和载荷如图a,b所示,已知力F,力偶矩M的力偶和强度为q的均布载荷,求支座A,B处的约束力。 5.由AC和CD构成的组合梁通过铰链C链接,它的支撑和受力如图所示,已知均布载荷强度q=10kN/m,力偶矩M=40kN·m,不计梁重,求支座A,B,D的约束力和铰链C处的所受的力。 6.在图示构架中,各杆单位长度的重量为300N/m,载荷P=10kN,A处为固定端,B,C,D,处为铰链,求固定端A处及B,C铰链处的约束力。 7..杆OA长L,有推杆推动而在图面内绕点O转动,如图所示,假定推杆的速度为v,其弯头高为a。求杆端A的速度大小(表示为x的函数)。 8.平底顶杆凸轮机构如图所示,顶杆AB课沿导槽上下移动,偏心圆盘绕轴O转动,轴O 位于顶杆轴线上。工作时顶杆的平底始终接触凸轮表面。该凸轮半径为R,偏心距OC=e,凸轮绕轴O 转动的角速度为w,OC与水平线成夹角φ。当φ=0°时,顶杆的速度。 9.图示铰接四边形机构中,O1A=O2B=100mm,又O1O2=AB,杆O1A以等角速度w=2rad/s 绕轴O1转动。杆AB上有一套筒C,此套筒与杆CD相铰接。机构的各部件都在同一铅直面内。求φ=60°时,杆CD的速度和加速度。 10半径为R的半圆形凸轮D以等速Vo沿水平线向右运动,带动从动杆AB沿铅直方向上升,如图所示,求φ=30°时杆AB相对于凸轮的速度和加速度。 11.图示直角曲子杆OBC绕O轴转动,使在其上的小环M沿固定支杆OA滑动,已知:OB=0.1m,OB与BC垂直,曲杆的角速度w=0.5rad/s,角加速度为零,求当φ=60°时,小环M的速度和加速度。 12.如图所示,平面图形上的亮点A,B的速度方向能是这样吗?为什么? 13.平面图形在其平面内运动,某瞬时其上有两点的加速度矢相同,试判断下述说法是否正确:(1)其上各点速度在该瞬时一定都相等。 (2)其上各点加速度在该瞬时一定都相等。 14.如图所示,车轮沿着曲面滚动,已知轮心O在某一瞬时的速度V o和加速度a0,问车轮的角加速度是否等于a0cosβ/R?速度瞬心C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15.如图所示各平面图形均作平面运动,问图示各种运动状态是否可能? 16.汽车以36km/h的速度在水平直到上行驶,设车轮在制动后立即停止转动,问车轮对地面的动滑动摩擦因数f应为多大方能使汽车制动后6s停止。 17.跳伞者质量为60KG,自停留在高空中的直升飞机中挑出,落下100M后,将降落伞打开,设开伞前的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伞重不计,开伞后所受的阻力不变,经5S后跳伞者的速度减为4.3m/s。求阻力大小。 18.图示水平面上放一均质三棱柱A,在其斜面上又放一个均质三棱柱B。两三棱柱的横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三棱柱A的质量为Ma为三棱柱B的三倍,其尺寸如图所示,设各处摩擦不计,初始时系统静止,求当三棱柱B沿三棱柱A华夏接触到水平面时,三棱柱A移动的距离。

市场营销基本概念整理

第一章、marketing 1、市场营销marketing概念:市场营销是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并建立一种稳定的客户关系以便获取相应的利益。(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并同他人或组织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2、需要wants、欲望needs、需求demends: 需要:指人类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 欲望:是指人类想得到某些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愿望。 需求:指对于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的某个具体产品的欲望。 3、marketing offering:提供给市场用来满足欲望和需求的产品、服务、信息和体验的综合体。 4、交换:通过提供某种物品(或劳务)作为回报,从他人那里取得自己所需要物品(或劳务)的行为。 5、市场(market):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2、市场是商品所有者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3、市场是商品的需求。市场营销研究中的市场是具有特定的需求和欲望,而且愿意并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和欲望的全部顾客。(股可分为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潜在顾客:1、信息不足;等待(刺激、谈判);3、有不能购买的问题。) 6、市场的种类:1、消费者市场;2、组织市场(包括: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 7、市场观念:指在一定时期内占统治地位的组织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即由于人们对市场状况这个客观环境的认识而产生的对于本企业营销活动的指导原则。 生产观念:即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指导思想,重点考虑“能生产什么”,把生产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生产什么就买什么,不愁销路,市场销售提不到企业日程上来。) 产品观念:即企业以消费者会选择质量高的产品为前提,把企业营销活动的重点放在产品质量的提高上,艰辛制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功能便会顾客盈门。 销售观念:又称推销观念。是以销售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指导思想,重点考虑如何能卖出去,把销售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生产什么买什么) 市场营销观念: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指导思想,重点考虑消费者需要什么,把发现和满足消费者需要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 社会营销观念:它强调企业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满足消费者的个别的、眼前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消费者总体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8、STP法:S:segmentation(市场细分);T:targeting(目标市场选择);P:positioning(定位)。课本29页:marketing process 第二章company and marketing strategy 1、营销策划strategic planning:根据组织的目标及能力,使之适应市场机会而制定及维护的一系列策略规划。 2、企业战略:企业以未来为主导,将其主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企业战略的组成:a、长期目标的确定;b、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c、对每一个目标规定重点并确定所需人、财、物力的数量。(课本35页图表) 3、企业战略的特点:长远性、全局性、指导性、抗争性、客观性、可调性、广泛性。 4、市场细分: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者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消费者群体,从而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的活动过程。一个需求特点大体相同的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又称为“子市场”。 5、市场细分依据的变数:(1)、消费者市场的细分变数;(2)、生产者市场细分变数。 消费者市场的细分变数:(1)、地理细分;(2)、人口细分;(3)、心理细分;(4)、行为细分。 地理细分:(我国幅员辽阔,对于销路广阔的消费品,地理细分往往是进行市场细分的第一步)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城市农村、地形气候、交通运输。 人口细分:性别、年龄、民族、家庭、生活阶段、职业、收入。 心理细分:按照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来细分市场,主要包括生活方式、个性、购买动机、消费习俗等。 行为细分:根据消费者不同的消费行为来细分市场,用于市场细分的消费行为变量主要有消费者对待特定产品所

理论力学基本概念总结大全

想学好理论力学局必须总结好好总结,学习 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平衡一般规律的科学。这里所研究的平衡是指物体在某一惯性参考系下处于静止状态。物体的静止状态是物体运动的特殊形式。根据牛顿定律可知,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取决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那么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可以保持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并有广泛应用背景的课题,这也是静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本章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刚体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些内容不仅是研究物体平衡条件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动力学问题的基础知识。 一、力学模型 在实际问题中,力学的研究对象(物体)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研究问题时,需要抓住那些带有本质性的主要因素,而略去影响不大的次要因素,引入一些理想化的模型来代替实际的物体,这个理想化的模型就是力学模型。理论力学中的力学模型有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 质点:具有质量而其几何尺寸可忽略不计的物体。 质点系:由若干个质点组成的系统。 刚体:是一种特殊的质点系,该质点系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刚体系:由若干个刚体组成的系统。 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由于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其力学模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研究太空飞行器的力学问题的过程中,当分析飞行器的运行轨道问题时,可以把飞行器用质点模型来代替;当研

分析飞行器在空间轨道上的对接问题时,就必须考虑飞行器的几何尺寸和方位等因素,可以把飞行器用刚体模型来代替。当研究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时,由于飞行器由多个部件组成,不仅要考虑它们的几何尺寸,还要考虑各部件间的相对运动,因此飞行器的力学模型就是质点系、刚体系或质点系与刚体系的组合体。 二、 基本定义 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的形状上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可分为下面两种。 外效应: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内效应: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变形)。 对于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应不涉及内效应。刚体上某个力的作用,可能使刚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刚体上其它力的变化。 例如一重为W 的箱子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如图1-1a 所示),人用力水平推箱子,当推力F 为零时,箱子静止,只受重力W 和地面支撑力BN AN F F ,的作用。当推力由小逐步增大时,箱子可能还保持 静止状态,但地面作用在箱子上的力就不仅仅是支撑力,还要有摩擦力Bf Af F F ,的作用(如图1-1b )。随着推力的逐步增大,箱子的运动状 态就会发生变化,箱子可能平行移动,也可能绕A 点转动,或既有移动又有转动。

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静力学篇

静力学知识点 第一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本章总结 1.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的科学。 2.静力学公理 公理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公理2 二力平衡条件。 公理3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 公理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公理5 刚化原理。 3.约束和约束力 限制非自由体某些位移的周围物体,称为约束。约束对非自由体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力。约束力的方向与该约束所能阻碍的位移方向相反。 4.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画物体受力图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即取分离体)。物体受的力分为主动力和约束力。要注意分清内力与外力,在受力图上一般只画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还要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问题 问题一画受力图时,严格按约束性质画,不要凭主观想象与臆测。 第二章平面力系 本章总结 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 ( 1 )几何法:根据力多边形法则,合力矢为

合力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 2 )解析法:合力的解析表达式为 2.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 1 )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 2 )平衡的几何条件:平面汇交力系的力多边形自行封闭。 ( 3 )平衡的解析条件(平衡方程): 3. 平面内的力对点O 之矩是代数量,记为 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或 4. 力偶和力偶矩 力偶是由等值、反向、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特殊力系。力偶没有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 平面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决定于力偶矩M 的大小和转向,即 式中正负号表示力偶的转向,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力偶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偶矩,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5. 同平面内力偶的等效定理:在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相等,则彼此等效。力偶矩是平面力偶作用的唯一度量。 6.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合力偶矩等于各分力偶矩的代数和,即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为 7、平面任意力系 平面任意力系是力的作用线可杂乱无章分布但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当物体(含物体系)有一几何对称平面,且力的分别关于此平面对称时,可简化为平面力系计算。还有其他情况也可按平面任意力系计算。 本章用力的平移定理对平面任意力系进行简化,得到主矢主矩的概念,并进一步对力系简化结果进行讨论;然后得出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得出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并用平衡方程求解一些平衡问题;介绍静定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对物体系的平衡问题进行比较多的训练;最后介绍平面简单桁架的概念和内力计算。 常见问题 问题一不要因为这一章的内容简单,就认为理论力学容易学,而造成轻视理论力学的印象,这将给后面的学习带来影响。 问题二本章一开始要掌握好单个物体的平衡问题与解题技巧,这样才能熟练掌握物体系平衡问题的解法与解题技巧。 问题三在平时做题时,要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能用一个方程求解的就不用两个方程,但考试时则不一定如此。 第三章空间力系 本章总结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 1 )直接投影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