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2.4.1 熊彼特创新管理理论

创新研究最早源自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提出的创新理论,他在1912年出版了早期著作《经济发展理论》,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开创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创新理论先河,后又在《经济周期》这本代表作中对该理论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1942年,在他的最后一本专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仍以创新理论为基础,表述了他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①。

(1)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观点

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②。这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即消费者不熟悉或具有新特性的产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这种方法尚未通过有关制造部门的经验检定;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五是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比如形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是打破一种垄断地位③。值得注意的是,熊彼特重点强调了“创新”不同于“发明”、“试验”。他认为发明是一个新的人造装置或工序,可以取得专利;试验是一种科技实践行为,可以发现新的知识④。发明和试验都是科技行为,是一种知识生产活动。而创新则是以取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为目的,创造并运用一种新方案的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能够以“发明”和“试验”为基础,但是不一定必须取决于它们。

熊彼特关注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企业家和垄断占据了熊彼特思想的中心地位⑤。他认为经济创新“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有价值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来源、新组织形式的竞争,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质量上决定性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打击的不是现有企业的利润边际和产量,而是它们的基础和它们的生命⑥。”然而,面对这个“创造性毁灭过程”(也称“创造性破坏的风暴”),

①朱红恒.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启示[J]. 社会科学家, 2005, 1:59-70

②张磊,王淼.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综述[J]. 科技与经济, 2008, 21(121):56-58

③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5

④朱红恒.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启示[J]. 社会科学家, 2005, 1:59-70

⑤贾理群, 刘旭. 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坛, 1995 (5): 38-41

⑥李如鹏. 关于熊彼特的经济创新理论[J]. 经济研究参考, 2002, 37:16-22

熊彼特特别指出:“试图无限期地维持过时的行业当然没有必要,但试图设法避免它们一下子崩溃却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努力把一场混乱——可能变为加重萧条后果的中心——变成有秩序的撤退⑦。”同时,熊彼特也特别强调了企业家的定义。他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并认为企业家的职能是特别纯粹的。“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每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一旦当他建立起他的企业以后,也就是当他安定下来经营这个企业,就象其他的人经营他们的企业一样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这个资格⑧。”后来熊彼特也注意到,创新在大企业中已成为制度化的工作,R&D活动在创新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后来的著作强调了大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支配作用,并对垄断持有更为宽容的态度⑨。

(2)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发展

熊彼特对于创新问题的研究为创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其思想过于异端,加之时代的局限,他的观点在当时并不能被广大学者所接受。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人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逐渐开始重视。20世纪60年代,技术创新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之外的多领域专家的关注,如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企业家及政策研究员等⑩。总体来说,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以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阿罗(Arrow.k.)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曼斯菲尔德11对新技术推广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新技术在同一部门的推广和对其他部门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了“模仿”、“守成”、“模仿率”等概念;阿罗(Arrow.k.)、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Schwartz.N.) 等人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提出了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类型12。二是以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学派,对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度分析,分析了制度创新的原因和过程,研究制度的变革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发展了熊彼特理论。其代表理论有诺斯的制度创新论、拉

⑦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第146-155页

⑧谢国忠. 中国房地产泡沫将破裂[N]. 国际金融报, 2003-07-17

⑨贾理群, 刘旭. 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坛, 1995 (5): 38-41

⑩杨宗仁巨有谦. 创新理论的嬗变和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 甘肃社会科学, 2009(3), 239-242

11Walsh, V., Niosi, J., Mustar, P.Small firm formation in bio-technology: A comvarison of Franee, Britain and Canada[J].Technovation, 1995, 15(5): 303-327 12张磊,王淼.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综述[J]. 科技与经济, 2008, 21(121):56-58

坦(V.W. Latan)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等13。此外,还有学者研究认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众多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为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侧重研究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等理论问题14。

(3)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评价

1)价值所在

第一,正确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即经济发展主要不是靠资本、靠劳力、靠自然资源,而是依靠创新、依靠科技与经济的结合15,这一观点极大地丰富了经济理论。

第二,熊彼特的创新管理理论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在其基础上继续探索,并形成了新的理论,这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忽略熊彼特创新理论中资本阶级的烙印,把他过于夸大资本主义企业家作用、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庸俗辩护加以扬弃,那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16。

第三,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群的概念以及创新出现的蜂聚现象,他指出:“创新不是孤立的事情,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他们区域群集,或者说成簇的发生,这仅仅是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及后尘;其次,创新不是随机均匀的分布在经济系统,而是倾向于集中于部门及其邻近部门”17。这种观点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缺陷

第一,熊彼特对于创新主体的定义过于狭隘。他过于强调企业家在创新中的作用,认为“创新主体”就是企业家,然而在实际中,创新主体除了企业家之外还包括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以及普通工人等。

第二,熊彼特只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实际上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科学技术同样存在其不利的一面,而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却未提及科技的不利因素,这也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一大不足之处18。

第三,熊彼特创新理论严重夸大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忽视了生13周正祥.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EB/OL]. 2006-7-24

14周培栋, 连漪, 田巧莉.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J]. 商场现代化, 2007(6): 228-229

15方在农. 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研究[M]. 北京:民出版社, 2003

16刘奇. 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初探[J]. 经营管理者, 21 (2010): 12-13

17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第1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63

18刘奇. 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初探[J]. 经营管理者, 2010(21): 12-13

产关系及其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无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存在及其矛盾激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能量19。这就使创新理论在解释经济发展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19朱淑珍. 开启创新活动的理性之门——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评价[J]. 党政论坛, 2002(9): 36-3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