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梳店传说

木梳店传说
木梳店传说

木梳店传说

梳子,古称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又合称梳篦。

梳篦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在伴随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一把小小的梳子,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其传承与衍变又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与风俗变迁。

在临汾市襄汾县南辛店乡,有一个村子,做梳子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它究竟有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

“做梳子凭的是手下的感觉,一拉一扯,都是有节奏的,身体还得配合好,听声音,锯几下,就知道锯到啥地方啦。”

锯、刨、锉、磨……数道工序之后,一把精致的手工木梳就在木屑翻飞中诞生了。正在制作木梳的手艺人叫师贵生,今年76岁了,是襄汾县南辛店乡南辛店村村民。

据师贵生回忆,他的祖上就是做木梳的手艺人。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他早早地就对制作梳子产生了兴趣,再加上他动手能力强,在没有刻意学习时,已经开始自己捣鼓着试做梳子了。十七岁时,便可以熟练的制作木梳。

“做梳子不难,但是需要找到好的木料。”师贵生告诉笔者,“自古以来,制作梳子的原料有很多种,从象牙、骨、石到玉、铜、竹、木等。在南辛店,手艺人做木梳的原材料一般都选用上百年的木料,最常用的就是枣木,因为枣木的木质坚硬,纹理清晰,色泽柔润,《本草纲目》就有记载,常用枣木梳梳头可以活血健脑。”

除了好的材料,工艺也是决定一把木梳制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南辛店木梳制作技艺,是一项使用工具复杂、制作工序繁琐、耗时耗力的传统手工艺,一把木梳的制作包括选料、成板、刨面、画样、开齿、打磨、成品。制作时,得先根据木材特点设计并画出轮廓;根据轮廓切割出木梳整体和梳齿的雏形;用不同粗细的砂纸对木梳整体和梳齿进行打磨直到油亮光滑;进一步完善木梳的外观和触感……整个过程全部由手工完成,误差要在毫米以内,历经28多道工序方能成就一把优质的手工木梳。

师贵生告诉笔者,手工制作的效率虽然很低,但如果让工厂代工,生产出模型之后再自己手工打磨,根本做不出自己想要的感觉。因为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跟手工制作差别很大。所以,最后他还是选择继续全手工制作木梳。

南辛店村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境内西北隅,西倚姑射山,东傍汾河水。据史料记载,南辛店,古称木梳店。

南辛店木梳在鼎盛时期,随着师家后裔的迁移,曾流传到山西文水和陕西韩城一带,甚至传到了内蒙、甘肃,并在当地发展成业。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现代机械化工具的运用,传统手工技艺已逐渐萎缩几近失传,曾经久负盛名的的木梳店已渐行渐远。

目前在南辛店,村里仅有一两家还在从事木梳加工制作,手艺制作人普遍年事已高,年轻人对传统不感兴趣,木梳制作手艺传承困难,制作行业日益萎缩,行业经营十分艰难,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这一现状让师贵生这些祖传木梳制作的手艺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如果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把南辛店手工木梳制作的传统文化丢失了,将是最大的遗憾,首先对不起老先人。”

为使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师贵生自费组织村里人上河南,进安徽,跑浙江,实地考察,最终大伙吃下了定心丸,开始传承这门手艺。

董跃平和董建平兄弟俩就在师贵生的鼓动下,最早加入到了制作木梳的行列。如今,半年过去了,他们向师贵生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采访中,董跃平告诉笔者:“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仅半年时间就做到了现在这个规模,仅这种常规样式的梳子,做了就有四五百把,现在卖出去也有一百多把了。做梳子手艺越做越好,越干越来劲,每做成一把梳子从内心上来说都会油然而升出一种成就感。”

对此,董建平也深有同感,他说:“每卖出去一把梳子,心里就觉得充实。在家坐着就把钱挣了,比起以前农闲时,不是闲聊天,就是打扑克的浪费时间,不知要好多少。”

梳子文化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被赋予丰富的吉祥寓意和美好的祝愿,在婚丧嫁娶习俗当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数千年以来,梳子已成为中国人在文化、生活、情感的一部分。它是祖辈先人长期以来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综合产物,是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历经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记录着人们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承载着南辛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因此,师贵生他们做的梳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颜色也不一样,每一把梳子都有它自己的寓意。

师贵生介绍道:“像这种木质全红的木梳,选择原材料起码得是树龄上百年的老树,寓意着鸿运当头;你像这个木质纹理两边白,中间红的木梳,寓意着白头偕老;像这个一边白一边红的,就是一心一意;梳齿细密、体型最近小的木梳是特意给当地妇女们做花馍时用的工具。”

如今,师贵生和他的几个老朋友,都已经开始带徒弟,流传在南辛店村“一

村男人半村匠”的古谚语,已经逐渐成为了现实,对于未来他们充满了憧憬。

?

梳子区别于一般生活用品,其医疗保健功能得以充分开发和拓展,为历代医学专业人士所推崇。头部梳理,可以增加头发根部的血液流量,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头皮及颅内营养,进一步保护头发、保健大脑。所以,开发梳子产业前景非常可观。

而木梳制作工具多为自制,其设计精巧,功能齐全;从工具到工序,无不体现着手艺制作人的别具匠心和聪明才智。

师贵生从去年开始就有意识地在乡间收集所有以前用来制作木梳的老工具。他说,接下来,他计划再尽量多找一些原来做过木梳的老手艺人,办个培训班请老手艺人们来授课,把南辛店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下来,传承下去,保护起来。

他希望不仅要自己传承这项民间技艺,更希望能通过网络等方式,把南辛店的手工木梳推广出去,让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其中,为家乡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助力,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真正为家乡人民造福。

Victor:

梳子,古称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又合称梳篦。梳篦与笄、簪、钗、环、步摇、风冠、华盛、发钿、扁方并称古代八大发饰。在伴随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一把小小的梳子,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其传承与演变又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与风俗变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