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观后感

南水北调观后感
南水北调观后感

电影《天河》观后感

2014年12月4日,区利院院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影《天河》,此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背景,将千千万万建设者们浓缩在董望川、江浩、周晓丹等人物身上,让我们真实的了解了他们为国家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这条“天河”是一条造福于民的利民工程,这部影片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因为南水北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都是南水北调的受益者,饮水思源,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才不枉这凝结心血的工程。

影片最能触及心底的就是这份移民情怀。《天河》以情感为纽带,将党民情官民情融入人间真情中。老百姓对土地的浓情,对烈士的深情也都被深深镌刻在影片的每一个角落中。是什么说服了百姓自觉自愿主动搬迁,是情,是爱。这感人一幕幕不禁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我们民政人在实际工作中救助困难百姓、帮扶弱势群体。试想,如果我们在工作中都能像《天河》中的董望川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对待工作、哺育孤残儿童,相信爱感苍天,情涌大河,我们也能不负党和人民的托付,全力做好我区孤儿保障工作。

《天河》主人公董望川因担心工程建设而焦急甚至有些气急败坏地想责罚下属江浩时,却看见江浩在工地照顾年老体弱的父亲,那一刻,董望川怒火消退,脸上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温情与歉意,作为观众的我,

也深受感动。一边是国家大计、一边是亲朋情谊,背负巨大压力的董望川面对着空前艰难的选择,在父亲病重需要十万元手术费的时候,他不得不选择在民营企业谋取一份高薪的职位,这样才能挽救他颓败的家庭。江浩这样的人物角色以及他的处境,都说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即使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也很难避免有经济上的困难,换一个岗位,虽然是环境所迫,但同样也要做出应有的贡献。江浩虽然离开了董望川的指挥部,但仍然在水利工程中效力,仍然胸怀国家,为南水北调工程不遗余力的贡献力量,这个浓缩了千千万万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无数心血的水利人的身影,值得我们所有人钦佩尊敬。

联想到我们福利院的日常工作,在院里工作的很多同志,为了儿童福利这份事业舍小家顾大家,院里的孩子生病了,护理组长为了不耽误孩子的病情,即使是周末、即使还差几分钟就下班,她也义不容辞,立刻带着孩子奔赴医院;收养办的老师积极联系涉外送养机构,为20个残疾孩子准备材料,实现了把大龄的残疾孤儿送入家庭的梦想;福利院食堂每天都变着花样为孩子们做美味可口的饭菜;有的时候下班了,载着看病孩子的班车还未回来,职工们就毫无怨言地自己坐公交车回家,这些平凡的点滴都是我们福利院职工一点一滴做出来的,在看似平凡却又不凡平中彰显真情。

人世间最可贵的情感是什么?当你面对一群身患各种残疾而被遗弃的孤儿,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区福利院这些执着的福利工作者,凭着自身对生命的理解,用爱,用爱,为孤残儿童勾勒出一幅幅“母子情深”的感人画面;用爱,充分展现了民政人“为民服务”的风采!在福利院,孤残儿童就像我们的亲生子女,让他们在院里快乐的度过童年时光是我们全体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院长、业务部门职工和后勤管理人员都以身作则,每天都要陪孩子们聊聊天、一起玩耍,倾听他们的心理话,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健康情况,让孩子们在福利院也能生活得幸福。上初中的大女孩,青春期的她叛逆但因学习成绩较差感到自卑,院领导和业务科室的职工都很关心她,给她讲做人的道理,带她去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为了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为她聘请了家教和心理辅导教师,鼓励她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现在她变得自信了很多,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福利院竭尽全力所做的就是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家,让他们感受到人间亲情。今年上半年,我院接收了一名新生弃婴。凭着护理员妈妈多年的儿童工作经验,他们猜测出孩子可能患有先天性残疾,于是及时上报领导,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护理部及时带着孩子到医院就医,经过检查,孩子患有马凡氏综合征,随时会有生命危险,通过接受住院治疗,孩子得到了及时医治,回到福利院后,我院护理部也对其制定了详细的喂养标准,目前,孩子在我院全体职工的关爱和呵护下正一天天快乐的长大。多年来,坚守在岗位上的福利工

作者兢兢业业,把全部的光和热都倾注在对残疾孤儿的关爱中。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我院也荣获了“巾帼文明示范岗”等称号。

电影《天河》将自己的儿女情长各种小爱筑在一起,最终铺垫汇合成对国家的大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每项工作下面都饱和了千千万万人的血泪,各种艰辛苦楚,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饱含深深敬意去感激的,我们更应该以此为信念来指引自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一路前行,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工作干的更好。

简 述 南 水 北 调 工 程 的 意 义

简 述 南 水 北 调 水 工 程 的 意 义 姓名:裴守强 班级:微机1102 日期:2013.11.20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一.工程简介 (3) 二.南水北调总体规划 (4) 三.中线主体工程 (5) 3.1 水源区工程 (6) 3.2 输水工程 (6) 3.3 主要工程量和投资 (8) 四.关键的工程技术 (8) 4.1穿黄工程 (8) 4.2 高原强震区高坝及隧洞设计与施工 (9) 4.3 工程地质问题 (9) 五.工程的重大意义 (10) 5.1 社会意义 (10) 5.2 经济意义 (11) 5.3 生态意义 (11) 六.工程的利与弊 (12) 6.1 工程效益 (12) 6.2 负面影响 (12) 6.2.1 对环境的破坏 (12) 6.2.2 不利生态因素 (13)

摘要 南水北调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通过南水北调,南方水资源对北方的可持续供给,并可经黄河调配,将在较大程度上突破制约我国北方国土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整体提升我国北方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意义。 一.工程简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 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秦克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线工程主要是为解决京、津和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而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解决沿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其中工程穿越河南境内731km,工程建设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本文从水质污染、局部小气候改变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论述了工程建设对水源地及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 一、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一)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 1.有效降低水质污染。水源地的水质污染主要有由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 首先,丹江口水库入库河流沿岸城镇的部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造成水质污染。水源地淅川县的造纸厂、化肥厂、冶炼厂,都是排放污水的大户,虽然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运行费用昂贵,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致使大量的废水、污水顺流而下汇入丹江口水库,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例如被当地政府机构内部人士称作“纳税大户”的淅川铝业集团,表面上发展“势头良好”,但新建项目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当地民生;排出的污水和碳素老厂的废水汇入丹江支流,对南水北调的水质造成严重的威胁。丹江口水库主要汇水支流老灌河流域的西峡、淅川两县城目前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日趋严重。南水北调的工程实施,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发展生态工业治理,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可以有效治理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丹江口水源地的点源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水源地流域属农业主产区,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刹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施用量大,含磷、砷、汞类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造成危害;农牧用水将土壤中的肥料和盐分带入库中,大量畜禽粪便随地表径流流入水库,易造成丹江口水源水质富营养化,势必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质量。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将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带动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可有效解决水源地面源污染比较严重问题。 2.有利于改善水源地周围的局部小气候。丹江口水库目前水域面积约774km2,大坝加高将使水域面积增加至1050km2,水面将扩大近370km2,下垫面性质的改变,水面及其周围区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热量、水气交换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导致水源地周围局部小范围气候变化。正常蓄水后,水源地陆地表面空气湿度将增加,周围地区夏季日平均气温将降低,冬季日平均气温将增高;水源地水面扩大将使水体蒸发量相应增大,这些都将加快水源地局地小范围水循环过程,将引起水源地周围小范围内降水量增加。 3.将有效遏止水土流失。水源地部分山区特别是丘陵地区植被稀疏,土壤凝固力差,加之当地居民大规模垦林开荒,导致地表裸露,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时,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立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根据划定的水土流失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配置治理措施,可以有效遏止水土流失。国家对饮用水源地的水土保护项目的实施,将对坡地退耕还林、干渠两侧造护堤林、重点地区建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产生有力的推动,形成水源区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年第8期南水北调 H E N A N H E NAN

南水北调的意义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时空配置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整个国土整治的关键性工程,对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系列因水资源短缺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 尤其是北方地区 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个方面专家的反复论证,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已经完成。“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现在,该工程已开工在即,这是本世纪初我国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丰富,但人均拥有水量少。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仅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另外,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 加剧了一些地方水资源短缺的严重程度。我国幅员辽阔,降雨的时空分布和年内分配的差异,导致水资源在空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丰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七大河流总径流量的81%,人均 水资源和亩均水资源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而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7.2%,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6。目前,北方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5%,耕地占全国 的65%,GDP占全国的47.5%,但水资源只占全国的19%,人均水资源占有 量仅为南方人均量的1/4。北方地区河流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大面积地下 水位下降现象日趋严重。联合国亚太经合会在《2000年亚太地区环境状况》的 报告中,将我国的北方地区与中亚的里海盆地并列为严重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 由于上述人均量不足和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特征,使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和必须妥善处理的基本问题之一。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与前面的两步战略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要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的地区协调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明显改善。 目前,我国虽然已基本实现小康的目标,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在日渐突出,并呈继续恶化的趋势,表现在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水平的差距还在逐步扩大。我国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东、中、西三大地域之间,造成这种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华北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解决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保障该地区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基本要求,必将有助于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助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

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淮河也有类似现象。华北地区降雨受季风影响,七、八两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调蓄困难,可利用的径流不多,造成汛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非汛期却又严重缺水。 表1 全国及江、淮、黄、海流域人均、亩均水量区域 总面积 /万k m2

南水北调的影响

南水北调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社会意义 (1)解决北方缺水;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经济意义 (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的经济增长; (4)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振国内GDP。 3.生态意义 (1)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2)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3)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5)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二、负面影响 1、南水北调的工程自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论,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问题,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生态危机。目前在建的“三线”同时引水方案,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仍可能超出了中国“专家”们的想象。 2、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原有的蓄洪、发电作用出现了较大争议。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的同时作用,可能会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包括生态和航运),尤其是在旱季和枯水期。 3、因为2010年初的中国西南大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刘树坤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这些评估的结果都会影响水利调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时开始做,做多大,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应重新评估”,刘说。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河南省、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颠簸动荡。有些移民因为得到的补偿款不足,在买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后,所剩款项只能购置一小块耕地。而安置地工作机会馈乏,有些人不得不计划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 5、南水北调成本已经高于现有的海水淡化成本,目前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约为3元,南水北调目前成本约为10元,另有报道称已经达到18元。

南水北调的论文

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资料整理 学院管理学院专业物流管理学号 1408100407 姓名方媛 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旨在缓解北方水危机,实现南北经济齐飞,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南水北调的提出以及过程 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1972年,中国在汉江兴建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开发打下基础。 1992年,江泽民提出要抓紧南水北调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南水北调的实施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行几十年的调研工作,在分析比较了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调水的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2008年底举行的南水北调第三次建委会确定了工程建设目标:东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为2013年通水;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为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自第三次建委会召开以来,一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先后开工建设东线南四湖至东平湖段、济南市区段、刘老涧二站,中线天津干线、黄河北至漳河段以及黄河以南陶岔枢纽、湖北兴隆水利枢纽等工程24项,相当于前6年开工项目投资的总和。沿线各省市配套工程规划多数已经批复,北京、天津配套工程正全面建设。 2011年3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按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努力把南水北调工程建成质量优、效益好、惠民生的放心工程。目前部分工程已经建成并持续发挥效益,中线京石段工程已累计向北京市应急调水7.75亿立方米。 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确定的建设目标,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13年、2014年通水。截至2011年6月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两条线建设者共计8万多人,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土石方85869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设计总土石方量的64%;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1694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混凝土总量的44%。 二、投资 在规划的50年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分三个阶段实施,总投资将达4860亿元人民币。 2002年至2010年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近期阶段,总调水规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2005年8月16日 一、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占世界总量的5.8 %左右,仅次于巴西、原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63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银行1998年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只居第88位。因此,水资源是中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在研究开发利用我国水资源时,要看到中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相当贫乏的这一基本特点。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东南沿海山丘区,台湾,海南东部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西南部分地区、平原地区约1600~18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超过1000毫米,淮河流域为800~1000毫米,华北平原下降为500~600毫米,大西北沙漠区,降水量不足25毫米。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是年内或年际变化大,随着季风出现的次数、强弱和水汽量多少,降雨和径流量年际间、年内的分布也极不均匀,经常出现连续多水时段和连续少水时段或连续干旱年和连续丰水年,尤其是连续干旱年的出现,对水资源本已短缺地区来说,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以上三个基本特点,也是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南水北调就是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优化配置中国水资源的一项宏伟工程。 二、黄、淮、海流域是中国当前最缺水地区 黄河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110亿m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5%,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3 m3。淮河流域(包括胶东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54mm,水资源总量为961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4%,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78 m3。其中胶东地区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0m3,水资源开发程度已高达86%,遇大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2亿m3,占全国的1.3%。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2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比全国人均年用水量还低138 m3,缺水十分严重。 根据1993年国际人口会议提出并经1996年国际自然资源会议认可的标准,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5~50%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1000m3,则该地区属于缺水地区;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而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m3时,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按此定义,2000年黄河流域人均633m3、但开发率已达67 %,淮河流域人均478m3、开发率达59 %,海河流域人均 292m3 、开发率达94 % ,均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近10年来,黄河源区干旱趋势加重,中小型湖、塘干涸,草场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多年冻土层出现萎缩。下游从1972~1999的28年中有22年断流,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上延到开封附近。 1999年后虽未断流,由于采取封堵口门和控制抽水泵站等措施对两岸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海河流域平原河道长期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现状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6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5亿m3,超采面积达4.4万Km2,深层地下水30亿 m3,超采面积达5.6万Km2, 20多年来已累计超采900多亿m3。造成地下水位埋深大面积持续下降,京广铁路、津浦铁路沿线城市附近地下水漏斗不断加深和扩大,现在已基本连成一片,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已接近枯竭。水资源过量开发,导致河湖干涸、河口淤积、湿地减少、土地沙化以及地面沉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南水北调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南水北调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工程。就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中线工程从汉水与其最大支流丹江交汇处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20多座大中城市;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没有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工程建设起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不仅北方水少,南方水多,而且汛期降雨集中,非汛期干旱少雨。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水资源丰富,94%以上水量的入海。而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3.4%,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广大北方地区长期干旱缺水,尤其是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2%。尽管我国年均水资源量有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己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而且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而作为水

资源主要来源的降水,各地分布差异很大,再加之近年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变异特征更加凸显。直接的表象就是北方持续干旱的时间延长,南方的暴雨洪水和季节性的干旱少雨同时存在,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工程,是缓解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北方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是民心工程,也是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政治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对解决区域性或流域性水资源危机,促进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黄淮海流域出现长时间、大范围、深度的水资源短缺,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生态之间形成了突出的用水竞争。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二是与水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包括缺水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用水不当造成的水污染。突出的区位优势和相对薄弱的水资源条件,形成了黄淮海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西线工程沟通了黄、淮、海、长江四大流域,形成了四横三纵的国家大水网,使得丰水的长江流域与缺水的黄淮海流域实现联通互补,将全国三分之一的水资源纳入了联合配置范畴。 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调水线路既有各自主要的供水目标和合理的供水范围,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可共同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

论“南水北调”的利弊

论“南水北调”的对生态 环境的破坏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班级:旅游管理1202班 姓名:成乐乐 学号:1207044075 指导老师:杜建括

论“南水北调”之利弊 摘要:南水北调是我国21世纪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它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南北城市水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但同时,南水北调工程再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 关键词:南水北调(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生态环境(),水资源管理()。 提起中国,人们大多都回想起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现在还要加上一个人口众多。但是,仔细观察中国地理版图,就会发现中国的大多资源,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分布不均衡。其中,尤其以水资源为甚。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呈新出南多北少的水文分布格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2002年,我国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南水北调”正式动工。 一、“南水北调”工程 水资源问题时21世纪之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十分不均衡,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中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分布严重不协调。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且

大多为北方旱灾频繁,南方水涝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南北水资源,解决旱涝灾害,就成了水利学家和相关专业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早在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战略性工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可能,借点水来用也不是不可以的。20年后,中国政府投资在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上游,兴建了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开发打下了基础。 南水北调工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时半个世纪,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勘探、科研和规划设计等工作,于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从宏伟构想进入实施阶段。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的标志性工程——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意味着中国实施跨流域、大规模调水的尝试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流域的水通过输水系统引到北方缺水地区,分为东线、中线、西线三条引水线路,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方案是从长江下游的扬州江面抽引长江水,主要解决苏北与山东缺水问题,并可为河北、天津提供农业与生态环境用水,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的输水道;中线方案规划采取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

南水北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杏坛环科汪其同 2021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由于东线主干渠与各主要河流平交,沿途的淮河流域又是我国目前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质问题成为东线工程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也是东线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由于东线输水干渠两侧部分地段的地面高程低于输水水位,将可能引起周边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南四湖在水位抬高后,对湖东和湖西地区的排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黄河以北的浪洼、大浪淀水库周边地区也可能出现沼泽化和土壤次生盐碱化。另外,对于血吸虫病的流行问题,经研究认为,调水不会形成新的螺区,血吸虫病不会随调水扩散到北方,但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中线工程的环境影响主要涉及丹江口水库库区、汉江中下游地区及输水和用水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面扩大,有利于渔业发展,水库中浮游生物种类组成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总量会显着增加,对四大家鱼和其他漂流性鱼类产卵场有较大影响,而对产粘性卵鱼类的繁殖没有明显影响;将使库区平均温度略有变化。。总干渠的修建不会改变区域的地震条件,不会引起地震问题,但在强、中膨胀土渠段易发生滑坡、坡面冲蚀和表层滑塌等问题。全线衬砌的总干渠对渗透变形、浸没和次生盐碱化的影响也将大为减少,但局部地段可能阻滞左岸地下水的排泄。调水后,地下蓄水量的适当增加,有利于改善地下水质;增加农业供水量,将改善农田灌溉水质。但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外大量调水,尽管有效地增加了可供水量,但废污水排放量也将明显增加,这些废污水若不有效处理,将对调入区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从而导致环境恶化。 西线工程的修建将对调入区带来明显有利的影响,但对调出区,特别是水源区下游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两者形成巨大的反差。调水将改善调入区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另外,调出区修建水库,将淹没部分藏族寺院,需妥善处理。另外,东、中、西线的调水都将影响长江口的生态环境。据分析,在只有东线的情

浅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利与弊

浅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利与弊 水电三班 易斯 2012301580307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旨在实现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总投资额5000亿元人民币,此工程的规模和难度都超过三峡工程,工程已全面展开,目前的工程情况看来,东线和中线工程已经完成,西线工程也蓄势待发。正因为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如此重大战略性工程,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的角度,它的利与弊是在全国各界人士中备受关注,值得深思的。而就我个人看来,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工程。 从供水效益来看: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线。东线沿京杭大运河调水148亿方, 最远到天津, 支线到胶东。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120 一130亿方, 最远到北京、天津。西线从通天河、雅龙江、大渡河调水170 亿方到黄河上游。合计调水438一448亿方。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总调水量比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还要多。南水北调工程, 优化了全国水资源配置, 对于受水区来说,近期实施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二期工程和中线第一期工程增加供水量160亿方,其中黄淮海平原增加供水近154亿方,其中向黄河以北的海河平原增加供水近84亿方, 为缺水城市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条件, 基本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支持北方海河流域、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改善北方生态环境。实施东线第一、二期工程和中线第一期工程后, 主要向沿线城市工业及居民生活供水,据有关资料计算结果表明, 受水区城市工业及生活多年平均供水效益为605亿元/年。调水工程的实施和运营将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进行,加上水价方面的改革与限制,环保除污节水的社会效益也是指日可待。 从国民经济效益来看,中线第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 增加防洪库容33亿方, 与非工程措施和中下游防洪工程相配合, 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 年一遇, 大大减轻了洪灾损失。根据有关洪灾损失调查资料计算分析,多年平均防洪经济效益为6.5亿元/年,防洪效益是可靠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二期工程实施后, 京杭运河扬州一济宁段的通航条件有较大改善, 航运保证率大大提高, 初步估算航运效益为3.7 亿元/年。南水北调具有名片效应,其知名度和所受到的关注是一笔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一旦和水源区的水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林特资源优势、生态价值优势相结合,将对水源区招商引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投资的带动效益来看,中线水源工程建设投资23.4亿元,水库淹没及工程占地处理投资109亿元,环保专顼及水土保持专项投资44亿元,加上中央投资对外部市场资金投资的吸附带动作用,近期投资将平均每年拉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0 .12 %。此外, 工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相应增加工程建设设备和建筑材料等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刺激相关上游产业和关联产品的发展。经验表明, 投资中有40 % 可转化为消费,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扩大内需具有双重拉动作用。毫无疑问,中线工程的上马,将形成水源区新一轮投资高潮。工程建设所需的一些原材料、机械设

南水北调对河南的影响

南水北调对河南的影响 环境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080260195 张军辉 南水北调总括 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m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m³。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km2。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 南水北调河南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南水北调在河南省主要有安阳段工程,新乡段,穿黄工程,南阳段工程和焦作段工程:安阳段位于京广铁路西侧,起点位于安阳县与汤阴县交界的羑河北岸,经安阳县、安阳市,终点与穿漳河建筑物起点相连接;新乡段工程渠线长度77.73公里,分为辉县段、石门河段、潞王坟试验段、新乡和卫辉段4个单元工程,各类建筑物109座,工程量9109.02万立方米,静态总投资62.46亿元。该段是我省承建的线路最长、建筑物最多、地质最复杂的工程项目;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总工期中的控制性项目。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市以西约30km处,总长19.30km。穿黄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建筑物、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穿黄隧洞长4.25km,双洞平行布置,隧洞内径7.0m,采用盾构法施工。该工程总投资31.37亿元,总工期为56个月,于2005年9月开工,计划2010年3月竣工;南阳段起于淅川县陶岔渠首,途经邓州、镇平、宛城、卧龙、方城等县(市、区),全长185公里,沿线有各类交叉建筑物270座,工程静态投资约125亿元;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焦作2段工程位于焦作市及修武县境内,渠段起点位于焦作市苏蔺西李河渠倒虹吸出口,向东北方向穿越焦作市,至修武县土高村南纸坊河渠倒虹出口与辉县段相连。 南水北调对河南的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缓解河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对实现中原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下将从以上几个方面着重分析南水北调对河南的影响。 一、对河南经济的影响 1.巨大投资将拉动河南经济发展:投资拉动、需求拉动、出口拉动是推动我省经济

开工在前,论证在后的南水北调工程

开工在前,论证在后的南水北调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和世界纪录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工程。目前已经完工并投入运营的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确实十分宏伟。从丹江口水库到北京,干渠全长1277公里。除了一小部分干渠在地下之外,中线工程的干渠就是一条高架在中原大地上的人工大河。丹江口水库横跨湖北省和河南省,正常蓄水位海拔170米,水库总库容339.1亿立方米,水库总面积达1022.75平方公里,是亚洲面积最大的水库之一。陶岔渠首是干渠的首端,高程海拔147.8米,干渠的末端是北京的团结湖,高程海拔49.5米,两地落差为98.3米,平均水力坡度为万分之0.77。由于中国的河流多是从东向西流,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则是由南向北,就与自然河流在空间形成相交。为了避免和自然河流的平面相交,干渠多采用渡槽的形式,从自然河流的上空飞架过去。河南省平顶山沙河渡槽是世界上最大的渡槽(最大流量每秒380立方米),综合流量、跨度、重量、总长度等指标都是世界第一。河北省漕河渡槽,全长2300米,横跨一条铁路、三条公路、两条河(加大流量每秒150立方米)。有的地方则要利用倒虹吸原理从自然河流的下面通过,如唐河倒虹吸工程,总长1542.4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也是

利用倒虹吸原理从黄河底下穿过的。或者让自然河流利用倒虹吸原理从干渠下面穿过去,如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本来和八百多条自然河流相交,由于这些渡槽和倒虹吸工程造价昂贵,就让几百条自然河流悄然消失以减少工程造价,手笔很大。 中国有好几部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纪录片,从空中拍摄干渠,无论是渡槽还是倒虹吸工程,都十分壮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则是利用了隋炀帝开挖的京杭大运河,没有中线工程那么宏伟。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有许多非常靓丽的工程纪录,包括创造的多项世界纪录: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涉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和十余省,牵涉区域、水量和距离均为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世界上投资最高的调水工程,工程总造价5000亿元人民币;世界上移民人数最多的跨区域调水工程,移民人数超过40万;水下最大的宗教发源地:世界最大宗教之一的道教发源地被淹没在丹江口水库下;世界最大的已建水坝的后续加高,丹江口大坝坝顶高程由原来的海拔162米加高至海拔176.6米,相应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世界上最大穿河输水隧道,中线穿黄工程,长4公里多的两层衬砌水隧道从河底穿越黄河;世界最深的调水竖井,中线穿黄工程将长江水穿越黄河的抽水竖井深76.6米;世界上最大的渡槽,沙河渡槽,4个U型槽并行,槽高9.6米,全长9000多米,最大流量每秒380立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有何重大意义? 南水北调就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旨在缓解北方水危机,实现南北经济齐飞,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与工业用水为主要供水对象,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建成以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巨大,主要体现在:第一,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与环境特别就是水资源条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新型的运行机制,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与其她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 第四,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就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与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壮举。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对华北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将带来巨大的改善,并带动全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来瞧,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东线调水的影响 1、东线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800~1000m3/s,年调水量150亿m3左右,分别占长江年均流量与径流量的3、0%与1、5%,比重都很小,对引水口以下长江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与长江口的拦门沙,不会有大的影响,遇长江枯水,可通过调度管理予以减免。如果东、中、西三线全部实施后,枯水期长江口感潮河段将有所增长,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影响。 2、废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只要采取渠道防渗与灌区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免其不利影响。 3、根据试验与江水北调的实践,钉螺分布最北不超过江苏宝应县境(北纬33°15′),调水不会形成新钉螺区。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情况汇报.doc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按照市政府及省南水北调建委会要求,筹备南水北调前期工作。根据南水北调市配套工程示意图,沧州支线(沿大田南干一分干)从县中部穿越,原定从深州市和乐寺引水,供水管道长56.4千米。县相关部门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实地踏勘,初步确定从沧州支线(县周窝镇北王庄村位置)经十一支向北引至县城内地表水厂,供水管道长降为9.9千米,目前已经报省南水北调建委会同意在县周窝镇北王庄设置引水口,工程估算投资4881万元。目前已完成水厂选址、引水线路确定、成立组织机构设计预案等前期工作,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建设,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作为当前促民生,构和谐的重要工作,主要领导要求:要求全县通力合作,举全县之力打好南水北调攻坚战。同时,县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等方式推进工程进展。XX年1月18日至19日,由政府副县长同志带队,与市设计院参观了等三个集中供水先进县的供水模式。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开拓了思路,增加了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信心。 二、成立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南水北调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会负责拟定县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措施等其他问题。主任由政府县长同志来担任, 第 2 页共 4 页

副主任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副县长等同志担任,成员由水务局、发改局、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县农牧局、县环保局、镇、豆村乡等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县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务局局长张景春兼任,下一步将抽调技术人员健全办公室机构及组成人员。 三、制定规划方案 引水线路确定后,县水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保障和城市建设局等部门多次进行实地勘察,经县委、政府研究,地表水厂厂址选定为迎宾街与永兴路(规划中)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积60亩。在水厂选址的同时,委托华泽工程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为我县地表水厂做设计方案。XX年12月,华泽工程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县徐庄净水厂设计方案预案》,确定我县采用模式化建设方式,建设规模一期3万吨/天,二期6万吨/天。 四、资金筹措方案 按照华泽工程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县徐庄净水厂设计方案预案》,估算工程建设资金总投资4881万元。我县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目前已经和金融部门多次沟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第 3 页共 4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