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篇训练12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__20世纪初-1945年练习

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篇训练12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__20世纪初-1945年练习
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篇训练12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__20世纪初-1945年练习

训练12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

一、选择题

1.(2019·豫科名校4月模拟)列宁在某次演讲中提到:“这次战争从俄国方面来说,即使在李沃夫之流新政府的条件下,无疑地仍然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这个过渡时期的特点是……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此次演讲的背景是( )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成功

B.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执行

D.《四月提纲》的发表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列宁提到的“资本家政府”即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此次演讲的背景应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成功指的是十月革命,不符合“这个过渡时期的特点”,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是在十月革命后,C项错误;材料信息就是《四月提纲》的内容,D 项错误。

2.(2019·天津高考)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是通过妥协让步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即通过割地赔款退出战争,巩固新生政权;通过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经济,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项正确。苏维埃政权是注重维护工农联盟的,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维埃政权的妥协让步,而不是武装对抗,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而不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D项错误。

3.(2019·全国卷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可知,“达达派”的作品反传统、反理性,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D项正确。浪漫主义盛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写实原则与材料所述“达达派”作品的风格不符,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性思维”,且“达达派”在艺术上否定理性,C项错误。

4.(2019·山东部分重中模拟)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冷漠,使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处于失落和寂寞状态。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和生活灾难,使艺术家出现悲观厌世和消极逃避的状态。因而以象征、变形、扭曲、抽象等艺术手法展示主观精神世界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诞生了。这一评论( )

A.揭示了现代主义绘画诞生的背景

B.说明绘画作品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C.反映科技对绘画技法的促进作用

D.认为绘画应以战争和灾难为主题

答案 A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因为工业、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变得冷漠,战争使艺术家“出现悲观厌世和消极逃避的状态”,这些都促进了现代主义绘画流派的诞生,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象征、变形”等信息不符,故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5.(2019·陕西一模)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

B.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

C.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D.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电气化”可知,材料体现了列宁重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列宁的这一公式没有涉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列宁并未指明时间,排除D项。

6.(2019·广东广州二模)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

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

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

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是对农民利益的维护,故选C项。“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其产品支配权没有变化,排除A项;材料“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并未承认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苏俄政府保护农民利益,与工业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

7.(2019·广西八市4月调研)新经济政策实行初期,列宁提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的用意是( )

A.欲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西方生产方式值得借鉴

C.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 D.应充分肯定市场经济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反映的是列宁赞成“资本主义”中的积极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采用了资本主义中的积极因素,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借鉴,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列宁欲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宁赞成“资本主义”中的积极成分,未涉及资本主义弊端,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中的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排除D项。

8.(2019·福建福州二模)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 )

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答案 B

解析“从1922年到1925年”,苏俄私人资本和企业数量增加明显,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苏俄于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故B项正确。由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知,国家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国营企业,A项错误;材料中只表明私人的企业和资

本,没有体现出工农业生产总值与战前的比较,也没有农、轻、重的比例,故无法得出C、D 两项。

9.(2019·河南新乡三模)斯大林针对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在十年内缩短距离,必须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随后苏联短短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这一做法( )

A.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B.增强了国家动员能力

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可知,公有制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动员能力,故选B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城乡差别明显,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对农民索取过多,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单一的公有制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

10.(2019·河南洛阳、许昌二模)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

A.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

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给集体农庄优待,并不一定扩大集体农庄的规模,排除A项;给农庄优待与挫伤农民积极性相矛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采取措施推动集体农庄的发展,并未强调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D项。

11.(2019·广东六校三模)1928年斯大林明确提出一个“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 )

A.促进工农业平衡发展 B.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

答案 D

解析材料“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表明,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故D 项正确。促进工农业平衡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工人生产积

极性”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C项错误。

12.(2019·甘肃兰州二模)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他的观点( )

A.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

B.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C.坚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集体化道路

D.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分歧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布哈林认为……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推知,除斯大林模式外,当时还有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声音,D项正确。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赫鲁晓夫认为苏联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乃至是共产主义社会,排除B项;苏联农业集体化排斥市场,排除C项。

13.(2019·山东泰安二检)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工业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消费品的投资则增加3.6倍,农业的投资增加50%,农业产值要求增加1倍。这表明苏联( )

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C.尝试调整农轻重发展失衡问题

D.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二五计划的决议中加大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力图调整农、轻、重比例失衡的国民经济结构,C项正确。苏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并未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A项错误;推动工业化的实现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忽视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D项错误。

14.(2019·江西新余二模)下表是1929-1933年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等情况。

据此可知,苏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 )

A.消弭了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

B.表明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C.有利于促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反映了苏联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

答案 C

解析根据表格时间“1929-193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通过表格“事件”可知,苏联在该时期内获得了工业化建设所需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等,这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美苏的社会制度不同,两国间的意识形态分歧无法消弥,A项错误;表格中没有体现美国转移国内过剩产能,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经济体制并没有转型,仍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 项错误。

15.(2019·天一大联考)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752个,拖拉机站7064个,新建铁路13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 )

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

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

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答案 A

解析1929-1941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实施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打断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排除C项;苏联成就的取得并未受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动,排除D项。

16.(2019·陕西稳派模拟)20世纪20年代,美国资本货物的增长率为6.4%,消费品产量的增长率为2.8%,工人的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上升了2%。这些现象表明( )

A.美国经济发展存在隐患

B.货币和信贷系统出现了问题

C.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

D.自由放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各种数据来看,美国工人工资增长远远落后于“工人的生产率增长”,这就导致了生产相对于人民购买力来说是过剩的,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A项正确。B、D 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7.(2018·全国卷Ⅲ)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答案 C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1929-1931年间,美国烟煤业、金属矿业、制造业等行业工人周工资处于下降趋势,且1930-1931年下降幅度超过1929-1930年,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排除B项;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8.(2019·福建厦门一中一模)1933年6月,资源自给力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英法美也摒弃前嫌,于1936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材料反映出经济危机( )

A.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建立

B.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D.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两大不同利益集团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重新分化组合,这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是表明两种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逐步分化对立并重新组合,没有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世界经济的制度化问题,排除C项;二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与1929年的经济危机有一定关系,但材料强调的是两大不同利益集团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重新分化组合,排除D项。

19.(2019·山东菏泽一模)1932年,一位观察家报道:“从南、北卡罗来纳起,一直伸展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人采摘,葡萄园里还有未摘的葡萄,橄榄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

果实。”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美国企业中劳动力的缺乏

C.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及地点可知,在当时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辛苦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以低于成本价卖出,或根本卖不出去,于是出现了宁可让很多农产品烂在地里也不采摘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故选A项。经济危机之时并不缺乏劳动力,B项错误;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材料中现象并无太大关系,C项错误;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即1933年之后,D项错误。

20.(2019·四川绵阳二诊)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于1935年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宣言主要反对新政( )

A.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

B.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

C.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

D.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反对新政的宣言书中说“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再结合新政内容可知,这应该是反对新政中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的弱势群体实施基本的生活保障,故选D项。新政中放弃金本位制,实施美元贬值是为了刺激出口,而非解决货币短缺问题,且该举措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并没有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排除B项;兴办公共工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21.(2019·湘赣粤六校联考)关于“新政”,沃尔特·李普曼说:“2月末,我们是一些乌合的受惊暴民与宗派团伙。在3月至6月这100天中,我们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民族,相信我们保证自己安全和控制自己命运的力量了。”这表明新政( )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维护了美国工人阶级利益

C.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D.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材料表明新政的实施使社会从无序开始变得有组织,稳定了社会秩序,即新政稳

定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C项正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且新政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阶级利益,但其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22.(2019·山东济宁一模)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 ) A.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B.政府的行政职能被严重削弱

C.“三权鼎立”格局得到强化

D.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使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故A 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使政府的权力获得增强,不是被削弱,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固有权力结构”的改变、政府权力的强化,并非是强化了“三权鼎立”的格局,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权力的增强,但总统仍受到国会的限制,并未成为政策的决定者,D项错误。

23.(2019·百校冲刺)下表列举了美国学者就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实施劳工立法提出的看法。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研究者的史观决定历史事实

B.历史研究受时代特征的影响

C.历史解释难以形成统一认识

D.应多角度研究历史事件起因

答案 D

解析由表格内容可知,德怀特·L.杜蒙德是从经济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实施劳工立法的原因的,霍华德·津恩是从政治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实施劳工立法的原因的,其他学者是从思想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实施劳工立法的原因的,这说明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故选D项。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由研究者的史观决定的,A项错误;历史研究受时代特征的影响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B项错误;历史解释难以形成统一认识不符合历史研究的特点,且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

24.(2019·广东模拟)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拒绝了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这反映出( )

A.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

B.医疗科技取得重大进展

C.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

D.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

答案 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因应征人数过多,而导致大量应征青年被拒,根据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经济危机致使大量青年失业,说明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故D 项正确。材料“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体现了美国面对二战的威胁而增兵,没有体现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过多而大量青年征兵被拒的现象,没有涉及医疗科技进展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中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被拒的原因是大萧条的深远影响,与分权制衡无关,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2019·云南昆明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材料二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频频以“违宪”要求罗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如《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可关停私营银行,参议院迅速成立“金融银行委员会”,负责召开被整顿

银行的听证会,听取业主的申诉,判别其重新开业的可能。《联邦紧急救济法》的实施需耗资30亿美元,参众两院相应成立了3个委员会进行数十次听证,保障了法案的实效性。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共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为美国渡过难关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魏汝明《浅析美国国会委员会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并未弹劾总统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不同历史时期牵制制度的差异。

答案(1)特点:时间早,历史悠久;阶段特征明显;最高统治者积极推动;以内制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官员流动性不断加强。(任答四点)

(2)原因: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立法提案权是总统的正当权利;国会成立特别委员会,有效牵制了总统的权力。(任答两点)

(3)差异:中国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美国为保障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国通过分化事权实现牵制,美国通过立法形成权力制衡机制进行保障;中国是皇权之下的权力牵制,美国是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相互制衡;中国适应了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美国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任答三点)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可以得出时间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中从汉到清的措施可以得出阶段特征明显;最高统治者积极推动;以内制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根据材料一“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可以得出官员流动性不断加强。第(2)问,根据材料二“面对经济危机”“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美国国会共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等信息概括即可。第(3)问,根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从两国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制度建立的目的等角度概括回答即可。

26.(2019·广西八市4月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纷纷推出贸易保护政策,导致美国产品价格下跌显著。美国贸易顺差从1920年的近30多亿美元一路下降到1923年的几乎为0,虽然之后有所回升,但是基本在10亿美元以下,1929年美国股市大跌,经济陷入萧条。在此背景下,美国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使平均总体税率从之前的15%左右提升至接近20%的水平。但美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扩大,并且出口跌得更多,基本都保持在20%左右。1934年在国务卿赫尔的努力下,美国颁布了《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美国企业进口,并且赋予了总统协定关税的权利。之后,美国的平均关税税率和平均总体税率开始逐步下降,贸易保护程度在世界范围内才得到缓和。

——整理自姜超《历史上美国如何打贸易战》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贸易政策与经济全球化。

阐述:在工业革命中,首先崛起的英国逐步放宽对关税的限制,逐步走向自由贸易,一度实行零关税,并且与许多国家进行关税谈判,世界各国的关税有所降低。此后,世界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球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当全球经济出现困难,特别是大型战争或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破坏经济时,世界各国又竞相推行贸易保护政策,这就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教训,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但经济全球化中,各国贸易摩擦不断,各国的贸易政策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合理的贸易政策和制度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合理的贸易政策和制度的建立和推行。

(示例二)论题:关税政策极大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阐述:一战后,欧洲国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抵制了美国的商品,推动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势必导致美国商品出口困难加大,经济发展受阻,而出口贸易恶化激起了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情绪。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国极力增加关税,保护本国经济。但由此开始的贸易战,进一步恶化了世界经济环境,各国出口下跌,经济严重下滑。罗斯福新政中,一度调整了关税政策,改善了美国的贸易环境,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综上所述,关税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作出一定的调整。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国家纷纷推出贸易保护政策,导致美国产品价格下跌显著”“在此背景下,美国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使平均总体税率从之前的15%左右提升至接近20%的水平。但美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扩大,并且出口跌得更多”可以从贸易政策与经济全球化、关税政策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归纳出观点,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相关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新课标高考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和知识整合(全套)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pdf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 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通史整合

通史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2)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2)汉朝: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形成中外朝制度,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初实行军功爵位制;汉武帝以后实行察举制。 ——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修订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020高考历史通史练习:(二)说明、表明类

(二)说明、表明类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宿迁三模)北宫锜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这说明,当时() 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 C.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D.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2.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3.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4.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从侧面说明了() A.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 5.(2019·济南二模) 朝代 南方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 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 户口数 比例(%) 西汉21 19.8 998.6 80.2 唐朝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7.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高中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复习指导】 通史复习,应注意按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分阶段梳理、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内容,立体呈现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阶段性特征,重新建构整体知识网络。 学习政治文明史,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理清线索,把握概念,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等;这样;注意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观念,如中国古代韩非和董仲舒的君主专制理论等;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进行比较;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 学习物质文明史,要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注重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等;运用发展生产力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注重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文明精神史,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以天文、历法、科技、教育、医学、史学等栏目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梳理知识点;注意总结规律,尤其要注意中国发达的古代科技不能够顺利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内容总结】 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①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②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③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 1、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臻与完善。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商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运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

(完整版)中国古代历史通史高考知识点

中国古代通史 政治:井田制(经济基础)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层层分封 分封制(上层建筑)特点: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内容:把土地、人民分封给子弟、功臣、先代帝王后裔,拱卫周王朝统治 作用:①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②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出现强国兼并弱国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宗法制(大宗小宗)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对后世影响极深 注:1.宗法制史分封制的核心和依据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3.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经济: 农业: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青铜农具的阶段 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商业:商朝因从事商业的人多而著称。 文化: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殷商时期甲骨文金文(铭文)是汉字的起源 夏朝:农业历法《夏小正》商代《殷历》 夏商时代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统治阶级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 夏商周 (奴隶制)

战国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地方实行郡县制 与分封制比较:1.分封制是世袭,郡县制是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分封制地方有独立性,郡县制地方没有任何独立性 经济:商业:推行重农抑商、明码标价、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 “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 手工:青铜器轻巧华丽,瓷器生产技术成熟 赋税:秦朝赋税沉重 文化:统一文字(篆隶通行) 思想上:焚书坑儒 推行法家学说 设立乐府机构 秦国 (咸阳) 三公九卿制: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行政) (军事)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6-2试题(20210211193700)

6-2 板块四限时?规范-特训【 、选择题 1. [2017 ?福建莆田八中期中]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 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 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 道光年间表现为银 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 ) A.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 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 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 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乾隆中期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地位, 海外白银大量流 入中国,所以“钱贵银贱”,道光时期, 虽然在正当贸易中中国仍是顺差, 但鸦片走私使白 银大量外流,中国由顺差变为逆差,所以“银贵钱贱”,故 D 项正确。 2. [2018 ?贵州遵义四中月考]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 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 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 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 “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 C. 体现了 “中体西用”的思想 D. 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李鸿章认为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在于重视工商业, 说明其认识到发展工商 业的重要性,所以选 D 项。A 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明确指出“受人凌辱”指什么,故 B 项错误;C 项中的“中体”材料没有体现。 3. [2018 ?辽宁六校联考]一般认为:洋务运动从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衙门开 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 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 ) 答案 B 解析 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指的是人才, 故A 项排除;“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 展着”反映了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随着世界的日益整体化, 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步伐没 有停止过,其着眼点在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故B 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与民用 工业均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 故C 项排除;洋务运动的核心是“中体西用”, 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无关,故 D 项排除。 4. [2017 ?武汉外国语学校期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云:“我 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材料中“道咸以降 一变”,主要 A. 洋务人才依然受重用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D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超强)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结构表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结构表 时间 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 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 中国历史经 济 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 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 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 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小 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品种 多、产量大、质量高;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范蠡被尊为商人 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 业城市。 政 治 1、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2、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 1、春秋时期各国变法(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 而衰征”)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各诸侯国变法 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 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文 化 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 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 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文艺:《诗经》;《离骚》;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 世界历史 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中期)古代罗马法的起源(前6-前3世纪) 经 济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文明的 高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1、罗马法的起源。①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 有习惯法;②前五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③前3世纪中期以后, 出现“万民法”。 2、罗马法的作用:维系和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政 治 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前9-8世纪出现雅典奴隶 制城邦国家雏形)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梭伦改革奠基; 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利改革把雅典 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 化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选修改 革 、 人 物 1、改革:前6世纪初古希腊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基础;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 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政治著作《理想国》和他的教育实践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古希腊学者者亚里斯多德在物理、生物学、哲学、伦理学、特别是逻辑学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其办学实践培养了人才,对整理和保存希腊文化贡献巨大。

2020届高考通史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3Word版含答案

通史限时集训(三)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 ?“皖南八校”联考)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 A. 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 B.注重出身和门第 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 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 D [题干没有提及高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A项错误;对于高官的出身和门第 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高官的选拔标准,但不是以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官必须有州县官的经历,在宋代,高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高层的官吏必须有基层经历,故D 项正确。] 2 . (2019 ?惠州调研)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 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D [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了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 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 3. (2019 ?德阳一模) (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A. 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B [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

历史选修一(改革)全国卷高考题整理A3(2010-2017)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全国卷高考题整理(2010-2017) 1、(15分)(2010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 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 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 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 而人不知责”。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 盐税收入。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 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2、(15分)(2011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境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3、(15分)(2012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精品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精品版]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 宏观概要 第一节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 第二节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第四节隋唐时期(581~907年) 第五节宋元时期(960~1368年) 第六节明清时期(1368~1840年) 热点链接 中西类比 命题观点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 宏观概要 第一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 第二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年) 第三节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时期(1901-1927年) 第四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1927-1949年)

热点链接 中西类比 命题观点 第三章中国现代史 宏观概要 第一节过渡时期(1949-1956年) 第二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第三节“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 第四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 热点链接 中西类比 命题观点 第四章世界古代史 宏观概要 一、上古时期 二、中古时期(中世纪) 热点链接 中西类比 命题观点 第五章世界近代史 宏观概要

第一节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14-16世纪) 第二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18世纪) 第三节工业社会的来临(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第四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热点链接 中西类比 命题观点 第六章世界现代史 宏观概要 第一节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 第二节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90年代初) 第三节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热点链接 中西类比 命题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