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主题班会

与人为善主题班会
与人为善主题班会

“与人为善”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上海市第四中学班主任:顾莹

一、教育对象及其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三年级学生,刚刚完成18岁成人仪式。对自己,对社会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对于人性的善恶有自己的见解,理性分析社会上的负面信息,并对不友善行为剖析其根源,得到合理的结论。

二、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友善的内涵,明确友善是人性的根本。

2、能力目标:了解不友善现象背后的根源,引导学生明白助人与助己的关系。

3、意义目标:明确友善是做人之本,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是和谐社会的文明标志。

三、活动形式

调查问卷、学生发言、视频、小品等(形式待定)

四、教育课时:1课时

五、教育过程

(一)友善(诗歌朗诵或文言名句吟诵)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儒家(指古典儒家,主要包括《论语》、《孟子》、《荀子》、《易传》、

《中庸》五书)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人性向善论”。

1、友善的内涵(友善是什么)

【词汇】友善

【释义】朋友之间亲近和睦。

【英译】friendly

【引证】指亲密友好。

2、友善的外延(对什么友善)

对亲朋好友、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弱势群体、小动物、自己等。

3、友善的表现形式

避免伤害、相互接纳信任、服务社会、善待不同种族等

4、友善的度(澄清概念,辩证理解)(小品:一味讨好,自吞苦果)

友善不等于退让,无原则地讨好。在当今的社会中,与人际之间的沟通中,

只有存在着良好的方式才会让自己立足于社会生活中,学会掌握正确的度,才会让自己处于平静的生活里,在交往中也要适当的学会拒绝,一味的满足于别人的要求容易让自己变得懦弱。

(二)为什么要友善

(调查问卷:人人都希望在友善的环境中,与友善的人相处。同学发言)

1、对自己

心理上:对他人友善,心情很好,感觉自己很优雅。

人际交往上:对他人友善,也会得到他人的友善;

2、对他人

亲人朋友:心怀感恩,亲切友爱

陌生人:礼貌素养,温情传递;

3、对社会(视频:国外停车扶老人过马路)

主观上:为构建文明社会树立良好风气

客观上: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文明社会的表现。

过渡: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会有难处,有难之时都希望别人伸出援助之手予以搭救,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只有助人的想法而没有助人的行动,甚至有的人说助人是傻子,为什么会如此矛盾呢?

(三)为什么存在不友善的现象,或只有助人之心,没有助人之行?

现象:南京彭宇案,小悦悦事件,对陈光标善举的质疑等。

(案件聚焦,媒体采访形式)

“帮助别人有什么好处?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惑。帮助人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吗?未必!因为有的人是习惯接受,不习惯付出的。帮助人会得到什么利益吗?也未必!因为你去帮助别人,花了自己的时间与精神,别人未必会给你什么回报。”

——从利己的角度考虑原因分析:狭隘利己思想,助人者很受伤,信任危机、法制不全等。

危害:人性冷漠,社会公义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等。

结论:

从助人与助己的关系;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结论: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友善是一种个人修为,也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助人也是助己,也是为社会大众,千秋万代谋幸福。

初中九年级主题班会课件大全

初中九年级主题班会课件大全 “认识理想、正视现实”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学生们的美好理想,使大家懂得树立理想的重要性。 2、同时联系实际,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明白为实现理想应不怕苦去努力奋斗拼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表达自我的能力。 二、活动主题的说明: 1、活动针对初三部分学生在面临人生的转折点时,出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对未来的迷茫),行为上的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的对待学业),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启发教育学生端正人生态度,认识人生的崇高意义就在于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以现在为出发点,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努力学习,设计了这堂课。 2、本堂课的特点是以小品的形式贯穿整个过程,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最后以学生签名留言结束。在轻松、上进的气氛中,使每位学生都有感悟,并通过留言加深印象。 三、活动准备 1、布置作文:你的理想是什么?产生的原因?为实现理想你采

取了哪些措施? 2、上述材料收集起来进行综合处理,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编成小品等形式予以表现。 3、准备两首歌曲:一首表现对实现理想的渴望;一首表现为实现理想需奋斗拼搏。 四、参加人员全班同学及邀请的老师 五、准备工作(1)布置会场。(2)出好板报。(3)准备录音机、磁带。 六、活动程序 (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中主持人上。) 主持人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理想到底指的是什么呢?问你问我问他?可能我们一时都难以说清楚。 主持人男:斯迈尔斯曾经说过:理想是正常的希望,是造物予人的自然精神,是生活的指南针,那么,大家的理想都是什么呢? (主持人进行现场采访,教室里气氛轻松、活跃。) 主持人男: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理想,尽管各不相同,但大家都想为祖国的繁荣贡献一点力量。我们说岳飞的理想是精忠报国,保卫大宋王朝。邓世昌的理想是驱除倭寇、保卫国家。*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兰格力从小就有“想飞上天”的理想!可见,理想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随个人的不同而不同。 主持人女:那么,什么样的理想才是崇高的理想呢?请听余娇娇

《换位思考_与人为善》教案设计一.doc

考点6《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邵建美)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知识与能力: 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 学生自编的,《电梯里的镜子》的故事启发学生,引出课题 活动七嘴八舌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 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 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然后请学生结 合学校中的情况说明“起外号”的现象;结合各自 的情况谈“被捉弄”的经历及自己的体验。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深刻的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 理,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 人身上。 通过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 亲身感受,用事实说明对待他人要设 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与人为善”含义,懂得与人交往,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能力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人为善,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学会宽容,理解和欣赏他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他人的感受,同情他人的不幸和困难,增进同学与同学,与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懂得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与国为善的关系。学情分析 一些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他们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而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感

世界,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做到与人为善。由此可见,使学生能够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教材分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 “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主要核心内容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释义】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很高兴,能和在座的各位同学老师,一起学习,今天我想

初一(1)班好习惯养成主题班会

初一(1)班行为习惯主题班会教案(2017年2月23日) 一、[班会目的] 1、通过班会,让学生认识到好习惯带来的益处,提高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 2、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的意识,对于创 造美好人生的重要性 3、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塑造好的性格,营造良好班风 二、[班会准备] 1、培养两位能干的学生当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小品、收集好习惯故事及坏习惯的故事。 3、制作《学习习惯治疗卡》印发给学生课前填写。 4、准备背景音乐钢琴曲及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三、[班会形式] 讲故事、小品等 四、[班会过程] (一)、导入(朗诵) 主持人() 有人说: 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与你亲密无间。 我不是机器,但我全心全意听命于你。 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 对失败的人来说,--我是罪人。 培训我,--我会为你赢得整个人生; 放纵我,--我会毁掉你的终身。 我到底是谁?--我平凡得让你惊奇。 同学们,你能猜到它是谁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习惯。 主持人:(男):好习惯就像雏鹰的一对翅膀。(女):能让我们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男):好习惯就像海上的一艘航船。(女):能让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男):好习惯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女):能让小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合):《让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讲故事引主题 主持人: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你相信吗? 怎么可能?不信! 不信,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出示课件) 故事一:在印度和泰国,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了,直到长成了大象。长大的大象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但它从不挣扎,竟乖乖地被这根小小的柱子,这截细细的链子拴住。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却是被什么拴住的呢?(习惯)

与人为善做一个暖心人主题班会

与人为善做一个暖心人主题班会 与人为善做个暖心人活动内容:使学生懂得如何“与人为善友善待人”。 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能受到大家欢迎的人。 2.认识到友好和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中学生。活动形式: 由班干部主持,班主任协助,个别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活动前准备: 班主任班干部组织、编排学生表演小品《校园风波》、和诗朗诵《宽容》、《仰望星空,做最好的自己》。 活动过程: 一、开场白友善待人受欢迎 主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主2:友善是一只白鸽,纯洁而又和平。 主1:友善是一个微笑,教会你怎样待人。 主2:友善是人们的良好品质。作为一个受欢迎的中学生,我们应当要有良好的品质,友善待人。下面我宣布“与人为善做个暖心人”主题班会现在开始。二、采访最受欢迎的人 主1:今天CCTV电视台的小记者再次来到我们班,他们节目组想再次调查一下在同学们中谁最受欢迎,大家欢迎他的到来…… 小记者: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节目组又一次来到这里,下面请跟我一起走进这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今天我们来的目的是跟踪调查“哪些同学最受欢迎,”大家能告诉我你们当中谁最受欢迎的,还有吗,(同学们自由回答) 为什么你们会选他(她)呢,(同学们自由发言) 同学们,现在已经说了最受欢迎的有哪些同学,我想我们现在可以把他们这些优点都归为良好的品质,下面,我倡议:希望同学们以诚待人,团结友爱,乐于助人,互帮互助~希望同学们都可以做到以上四点,做一个受欢迎的同学。大家说好不好, 那我们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三、游戏美好品质大家评 主1:同学们,通过刚才你们的回答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小游戏。在大家桌子的上有一张便利贴。现在把你想到的你喜欢的好品质的词语写在便利贴上,然后贴在黑板的大树上。准备--------开始~ (主持人把树叶上提到最多的词语写在树干上。) 主1:从大家喜欢的好品质的词语上看出,做人要诚实、友善、乐于助人,这样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那我们平常又是怎样做的呢, (一)善待同学 主1:你有帮助同学的行为或伤害同学的行为吗,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品《教室风波》去看一下。表演者:3人 旁白:待人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如果人们都能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旁白:教室里~小女孩不小心把男孩的书碰到地上 男生:你神经病~不长眼啊 女生: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粤教版思品八上2.3与人为善word教学设计

2.3《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与人为善”含义,懂得与人交往,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能力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人为善,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学会宽容,理解和欣赏他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他人的感受,同情他人的不幸和困难,增进同学与同学,与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懂得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与国为善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一些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他们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而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做到与人为善。由此可见,使学生能够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教材分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 “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主要核心内容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释义】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很高兴,能和在座的各位同学老师,一起学习,今天我想讲的内容其实很简

2.3与人为善教案

公开课教学 授课内容:2.3 与人为善(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第八周周五第二节 授课者:张秋红 授课班级:221 班 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分析引导、讨论法、情景体验法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小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公益广告《心在一起》,提问:看完广告有何感受? 由此引出课题:与人为善 【讲授新课】 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板书) 1、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板书) 由学生例举什么样的人才是善良的人,归纳总结出“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 2、善良是无私的(板书) 通过情景体验,说说谁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理由是什么?由此引出“真正的善良是无私的”,并通过陈观玉的故事进一步论证。 3、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板书)

通过《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两道情景分析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人为善应当要是非分明。 4、善良之心是博大的(板书) 例举“350个孩子一个妈”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不仅要善待自己的亲人,也能善待帮助他人。 5、善良要见诸行动(板书) 通过5.12地震同学们捐款事例,让学生明白善良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 二、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 探究园“社会风景”——一只手套的故事。(请一位同学朗读,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P48中四个小问题,并派代表回答。) 1、作为生意人,女老板不肯卖一只手套,可以理解吗? 2、你怎样理解女老板转变的原因? 3、你怎样评价女老板这个人? 4、从这个故事,你感悟到怎样的人生道理?引出 1、给予比接受更快乐(板书) 由探究园中女老板因为帮助了别人而感到心满意足理解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2、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获(板书) 通过一个小故事,由学生思考得出“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获”的道理。【课堂小结】 提出要用善良的心对待别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到与人为善要无私、博大,还要是非分明。

七年级:“青春·时间·努力”主题班会

初中班会新课程标准教材 班会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主题班会教案 / 初中主题班会 / 初一主题班会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青春·时间·努力”主题班会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班会针对的是班级中的现实教育问题,其中班级、学生成长中的所有共性问题或话题都可以提炼为主题,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班会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指导思想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认识到青春的宝贵,好好珍惜时间,为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而努力,高效率的利用时间,把考前的每一天都变成金子。 二、准备工作 1.召集班干部商讨班会课活动安排。 2.布置学生收集、撰写有关材料。 3.制作幻灯片。 三、活动过程 主持人:曹成凯(男)马雪茹(女) 曹: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歌 马:青春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 曹:青春是一本读不厌的书

马:青春是一杯品不尽的茶 曹:青春是一座屹立在民族之林的高峰刻印千千万万青年的足迹 马:青春是一座知识的宝塔洒下千千万万青年的汗水 曹:青春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树备受风吹雨淋的考验 马:青春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 齐:欲向世界展现独自的风姿 我用一颗热情奔放的 青春之心 送给自己一份青春礼物 那就是青春之诗 马:现在我宣布:“青春?时间?努力”主题班会 合:现在开始。 1.曹:首先请欣赏诗朗诵《青春之歌 》。 2.马:谢谢xx的精彩朗诵,相信大家也一定感触颇深吧!是啊,我们现在正处在朝气蓬勃的黄金时期,更应该把握现在,珍惜时间。下面请欣赏小品《相遇

“宽厚待人,与人为善”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认知: 1、知道待人宽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小继承发扬。 2、知道待人宽厚要诚恳、友善,在小事上不计较,能谅解别人,不要得理不饶。 3、懂得待人宽厚,与人为善,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使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情感: 1、体会待人宽厚是高尚的。 2、敬佩待人宽厚的人。 3、赞同诚恳、友善;厌恶为小事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的刻薄行为。 4、愿意培养待人宽厚的好品质,做一个待人宽厚的人。 行为: 1、做到当别人由于误会而冤枉了自己或无意中伤害了自己时,能谅解别人,得理能饶人。 2、做到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态度诚恳、友善,不尖酸刻薄,更不抓住不放。 活动重点: 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宽厚待人?(主要通过具体事例)和为什么要宽厚待人?(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班会过程: 一、列举事例、展开活动。 1、同学们,前几天在某校某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王刚进教室发现自己的书掉在地上,而且上面还被踩了一脚,这时教室里只有林红一个人。王刚冲着林红大声喊:讨厌!眼睛看什么呢?林红回过身说:“不是我踩的。”王刚更生气了,冲着林红直瞪眼。林红拿起书举到王刚的眼前:“看看看!这根本不是我的鞋印!”这时,王刚发现这鞋印真的不是林红的,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林红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怒视着王刚:“凭什么冤枉好人?走!咱们找老师评理去。” 2、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对林红的做法怎么看?想一想,结果会怎样? 3、(把学生遇到过的事再现出来,引起大家的思考。学生会觉得林红得理不饶人,这样做的结果给老师带来麻烦,影响同学的团结。) 小结:谁也不愿受到伤害,谁也不愿被冤枉,可是这一切都是由于不理解、或者误会造成的呀,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大家看一段表演《墨花》 (在自习课上,陈洁准备写大字,在研墨时,不小心将墨汁溅到了张敏的花衬衫上。陈洁想:这下可糟了,她会不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〇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理解至上,善待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和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设计各种方法,导入新课。 1建议一:创设情境,小品导入。(小品可以是书上的《取绰号》的小品,也可以是教师自编的,如《一支笔的“风波”》

七年级三班

七年级三班《文明礼仪知多少》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师:文明,使人举止文雅;礼仪,使人风度翩翩。同学们,这次班会的主题是——文明礼仪知多少。也许有些同学会觉得这个主题与自己无关紧要,但是讲究文明礼仪在当今社会已越来越重要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对个人的成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这次的班会我希望大家们能够认真对待。现在,我宣布七年级三班《文明礼仪知多少》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有请主持人姜晶基和张世杰同学. 姜: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合)大家下午好。 张:回顾历史,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远流长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已成为中国的传统美德。 姜:展望未来,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华文明靠我们传承,民族精神靠我们弘扬,中华民族靠我们振兴。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讲文明、知礼仪,做一个合格的文明中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什么事文明呢,我们先来了解文明的内涵,请看大屏幕。(读)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它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

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 姜: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酒店老板与无赖》(读) 一个人走进酒店要了酒菜,吃完摸摸口袋发现忘带钱了,便对老板说“店家今日忘带钱了,改日送来。”店老板连声“不碍事,不碍事”并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门。 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给看见了,他也进了饭店要了酒菜,吃完后摸了一下口袋对店老板说“店家今日忘带钱了,改日送来”。谁知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他的衣服不可。无赖不服说:“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记帐,我就不行?” 店家说:“人家吃饭,筷子在桌子上找齐,喝酒一盅盅地筛,斯斯文文,吃罢掏出手绢揩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筷子在胸前找齐,狼吞虎咽,吃上瘾来,脚踏上条凳,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罢用袖子揩嘴,分明是个居无定室,食无定餐的无赖之徒,我岂能饶你!” 一席话,说得无赖哑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狈而去。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哑然失笑。笑过之后,你从故事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举手回答)大家说的很好,现在我们来归纳一下:(大屏幕) 启示一:动作姿势是一个人思想感情的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一个品德端庄、富有涵养的人,其姿势必然优雅。一个趣味低级、缺乏修养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势来的。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主题班会示范文本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主题班会示范文本 In the specific time, budget, resource activities pla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effect, specially customized project process and parameters befo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 make a system and specific scheme, to guid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主题班会示范 文本 使用指引:此计划资料应用在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里进行的活动计划,内容包含活动范围、质量等。为实现的目标效果、专门定制的项目前中后期的流程和各项参数做成系统而具体的方案,来指导项目的顺利进行。,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 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 为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 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活动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 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其含意大致是:对于自 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是孔子仁爱

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个观点虽历数千年而不衰,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原则被我们所接纳并广泛应用于自己的交往活动和实践之中。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内涵 【流行起外号】 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 提示: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自己不喜欢的是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不能。你喜欢,不等于别人也喜欢,还是应当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想,否则真有可能好心做坏事。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 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2.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理解、尊重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懂得理解与尊敬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初 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 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并掌握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实际交往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活动教学法、问题情境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孩子眼中的世界 有一位作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 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 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 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 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想一想:母亲在给孩子系鞋带时发现了什么?后来这位母亲之所以会改变了对孩子的做法, 也是因为她懂得了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才会明白孩子的感受。这也是今天老师想告诉大家 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法宝,就在于要学会换位思考,即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二、讲授新课 师:那在我们的身边是否经常会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呢?下面大家来看在我们同学中出现过 的这样的一个小场景: 情景一:A和B两位同学是同桌,一次数学测试的试卷发下来了,A同学考了62分,他急忙 问B同学考了多少,B没有告诉他。课间时间,A同学偷偷看了B同学的试卷,原来他只考了 59分。A同学于是很骄傲的对B同学说:“哈哈,原来你考了个不及格啊!”这时,C同学 见状,对A同学说:“我考了95分,你和他差不多啊,才及格有什么好骄傲的啊!”现在假 如你就是A同学,你会有何感受?接下来会怎样做?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做呢?(感到惭愧, 不好意思,立刻找到B同学去道歉。因为在笑话别人的同时,没有去理解别人的心情。所以, 我们应当学会理解他人。) 情景活动二:起绰号 师:在同学们当中,老师还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班里经常有同学给别人起外号,我们自

2.3与人为善教案

★精品文档★ 2.3与人为善教案 2.3 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1 、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2 、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 教学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故事导入: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 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凉亭的亭卒勤锄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楚人出于嫉妒,把凉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扯断。宋就说“楚人这样很卑鄙。

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

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的好。”亭卒觉得宋就的话有道理,就照办了楚人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人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把这件事上报给楚王。楚王听后,深为梁国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表示酬谢。结果,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 讨论:1、梁楚瓜秧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试着用一句比较合适的话(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 2 、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的含义。 学习心灵导航第一节 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板书) 1 、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板书) 2 、善良是无私的(板书) 3 、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板书) 4 、善良之心是博大的(板书) 5 、善良要见诸行动(板书) 在辨别中学会选择: 1 、放学的路上,当你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件的钱包时,

七年级班会4篇-主题班会

七年级班会4篇-主题班会 七年级班会第1篇 十四岁,我们扬帆远航 班会缘起: 作为一名初中的班主任,时常感到初中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他们的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行为习惯与追求的东西越来越让家长、老x 母不理解,他们懒散,责任心差,但是他们对于某些事情又表现异常的热情。他们的内心有着无比丰富的情感。他们对于家长为他们制定的各种目标感到困惑,对于老师的唠叨很是反感,不敢在内心面对自己的缺点所以又显得自卑。他们喜欢现代的音乐舞蹈,喜欢影视与网络中的时尚元素,他们追星,追求x,他们爱美,但是他们内心也有疑问、有困惑、烦恼,在今天一考定终身的大形势下,他们要倾诉,他们需要关心,需要有人倾听。 班会目的: 增进学生对于责任的理解,让学生在一吐心声的时候,懂得什么是青少年时期最要紧做的,让学生真切感受自己的变化,懂得理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活动准备: (1)准备相关节目,搜集相关资料; (2)制作班会课件; (3)排练节目; (4)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和《小小少年》 活动过程: 第一章告别童年,感受青春 女:青春悄无声息的来了,她是带着女孩飘逸的秀发,苗条的身影而来的。 男:青春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她是伴着男孩粗粗的嗓音,蓬勃的朝气而来的。 女:十四岁,一个新的开始,将过去的点滴珍藏在记忆中。十四岁

的天空中,新元素在不知不觉中注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再纯真,不再幼稚,有了秘密,有了忧伤。 男:十四岁的我们,渐渐读懂了父母的爱与期望,也渐渐懂得了去回报。许多事情都在我么这个年龄变得特别。我们开始学会了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品味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 女:初一(18)班《十四岁,我们扬帆起航》主题班会 合:现在开始! 开场白:童年,是朦胧的诗,是淡雅的画,是经典的歌,青春是一片蔚蓝的天,是一片辽阔无垠的天,是乐园,在这里,我们不想离开,我们不想长大。 请欣赏女声二重唱《不想长大》 1、伴着美妙的音乐,大屏幕上出现一张张小学时的生活照,感受曾经的快乐幸福。 (准备好照片、伴奏音乐) 第二章感受青春快乐成长 主持人:不想长大,可是生命的年轮却不由人,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十四岁, 女:十四岁,我们讨厌x。 男:十四岁,我们喜欢自由。 女:十四岁的我们就像是小鸟,在无际的蓝天上快乐的飞翔。 男:十四岁的我们就像是散文,在文坛的草原上自由的驰骋。 女:请欣赏散文朗诵:《青春随想》(吴芝兰、陈丹丹)。(配乐朗诵) (1)准备好散文诗,同时练习好。 (2)选择配选的音乐 (3)大屏幕上展示学生在军训、校运动会,以及金秋书市上的情景。 女:十四岁,我们享受阳光。 男:十四岁,我们享受青春。 2、舞蹈《oh》(少女时代)(表演者:季晓星、马羽婷、吴仪雯等)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主题班会

计划编号:YT-FS-4378-44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主题班会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主题班会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 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与人为善的良好品 质。 活动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其含意大致是: 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 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个观点虽历数千

年而不衰,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原则被我们所接纳并广泛应用于自己的交往活动和实践之中。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内涵 【流行起外号】 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 提示: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自己不喜欢的是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不能。你喜欢,不等于别人也喜欢,还是应当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想,否则真有可能好心做坏事。 (2)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 【“掌上明珠”】 同学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教案设计一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设计一 对应的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知识与能力: 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初二主题班会课件

一、关于上周的回顾和总结二、下一阶段的任务1.纪律 教官反馈:近两周纪律都比较松散。只要一不舒服就请假回家,或者在宿舍呆着给班主任打电话说晚自修不来了。以后要严格请销假制度。 关于请假,学校规定:一定要去看校医,拿到校医的出校就诊的 条,后找班主任请假离校,原则上不允许呆在宿舍。第一句:优秀是一种习惯。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 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 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 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 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 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的人形成 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到 20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自觉意识,已 经开始明白什么样的习惯会使我们终身受益。优秀是一种习惯 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 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你养成了优秀的习惯,在人们眼中你就会显得优秀。 优秀是一种习惯比如,让我们今天就学会微笑,把悲伤留给自己,把快乐带给别人。不管你是真心的还是职业性的微笑,只要你笑了,就会很美丽很好看,就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在西方社会,你走到很多地方人们都在微笑,

尽管你知道那是职业性的,你依然能感觉这些微笑的人们很亲切。第二句:生命是一种过程。 生命是一种过程 事业的结果尽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过程更加重要,因为我们是在每一天的过程中生活,每一天都不幸福,就等于整个生命都不幸福。所以尽管我们注重事业的结果,因为结果好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过程使我们的生命充实。生命是一种过程曾国藩说过:“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他并不是说我们不要收获。曾国藩的意思很简单,把种子撒进地里,种子自然会成长,长到最后自然会有收获,但是在维护庄稼成长的过程中给它浇水和施肥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庄稼才会长得健壮,收获才会更好。另外,你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过程是你人生最美好的体验。迎着太阳的你走向美丽的大地,看着夕阳西下,你扛着锄头回家,这种感觉难道不是很美好吗?差不多到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寻求每一天的充实。第三句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做事情的过程 中,我们很难直截了当就把事情做好。我们有时 需要等待,有时需要合作,有时需要技巧。 也许飞机能够在两点之间直飞,但即使飞机 飞行,如果前面有个大气流,也通常只能绕过那 个大气流飞行。我们做事情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障 碍,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硬挺、硬冲,我们可 以选择有困难绕过去,有障碍绕过去,也许这样 做事情更加顺利。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 大家想一想,我们和别人说话还得想想哪句话更好听呢。尤其在中国这个比较复杂的社会中,大家要学会想办法谅解别人,要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成熟,很不错,你才能把事情做成。3.学习月考初步总结。

七年级(128)班《走进初中》主题班会

七年级(128)班《走进初中》主题班会初一(128)班的新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到古潭中学来。迈进古潭中学的校门,你们就成为中学一年级学生了。你也许有一点点惊喜,也许也有一点点紧张,因为,中学对你来说还十分陌生。没关系,每一位刚刚踏进中学校园的新生都这样,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从小学升入初中相对于小学六年来说,真是个不小的转折点,也是我们迈上人生的又一大台阶,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是中学生了。但是迈上新台阶的同时也说明我们将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了,只有我们清楚地认识了这些困难及挑战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它们战胜它们,那么我们就能尽快的缩短这个适应期,成功地适应起中学的生活,更加快乐的成长! 一、心理变化 1、自身角色的改变 结束六年的小学生涯,同学们终于跨进了期待已久的中学,心里都会挺激动的,积极性也会挺高的,因为终于脱离了“小”字,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新的幻想和憧憬。然而,一跨入中学大门,却又发现许许多多的现象都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在小学时,我们是“老大”,通行无阻;而此刻在中学,自己则又是最小的那个“老小”了,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感觉也都是被动的。 还有我们几乎所有同学以前在小学时都是极其优秀的,被老师重视,同学们钦佩,常常有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感觉。可是“山外

有山,楼外有楼”,到了古潭中学新的环境里,一些曾经在叱咤风云的同学,在新的班集体就可能显得默默无闻、普普通通了,也有的同学升入初中后对新的环境感到自信心不足,寂寞、孤独,总是怀念以前的班集体或以前的老师。这种角色上的转换,会使我们同学产生相当强烈的不适应感。 2、功课从“寥寥无几”到“门类繁多”。 我们都知道,小学就那么寥寥的几门课,两三位老师就一竿子包到底了;而在中学,我们一下子十几门功课全端出来,老师一人授一门课。功课换了内容,难度也加深了,而且门门功课有作业,往往让我们初一新同学应接不暇,真有点狗咬刺猬,不知从何下口的感觉。所以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容易产生手忙脚乱之感,失去协调与自控能力,甚至失去自信。 3、老师由“保姆型”转变为“放手型”。 上了中学后我们还会发现师生关系有了显著的变化。在小学里,小学老师和我们同学之间交往的机会很多,我们和小学老师之间是相互非常了解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但是到了中学,我们每位任课老师都要教几个班的课,指导很多学生,一般就不会象小学那么深入细致了,学习生活上包办的地方也比小学少了,而且现在老师强调的是学习的自觉性,不再是像小学时无微不至的“保姆型”的了。这对我们部分小学时对学习很有依赖心理的同学来说,就很不适应了,所以不少同学进入中学离开熟悉的老师,感情上失去依托,容易产生失落感,甚至对新老师在感情上产生抵触情绪。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主题班会.doc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活动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其含意大致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个观点虽历数千年而不衰,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原则被我们所接纳并广泛应用于自己的交往活动和实践之中。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内涵 【流行起外号】 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 提示: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自己不喜欢的是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不能。你喜欢,不等于别人也喜欢,还是应当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想,否则真有可能好心做坏事。 (2)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 【“掌上明珠”】 同学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因为小乔对他人漠不关心。 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 应当对他人也多多关照。 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3)关心、尊重、理解是根本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实质所在。 2、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管鲍之交”】 就“管鲍之交”谈谈你的看法。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之想,理解至上。如果我们都能够时时处处都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谅他人的难处,我们就能够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赢得真挚的友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