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公开课完整

优质课自用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小故事,学习科学家——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 3.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国家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四.教法与学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教法: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尺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

《伴性遗传》评课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f14035080.html, 《伴性遗传》评课稿 作者:谢姣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08期 摘要:《伴性遗传》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的内容,而必修二整本书的理论性和逻辑 性很强,比较抽象。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并且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红绿色盲;问题引导;创设情境;启发式教育 本节课是一节新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实质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实例。陈老师全面阅读教材、利用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设计多次、环环相扣的学生讨论活动,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线清晰 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以学生接触过的色盲检测图片导入,介绍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症两种病,得出两种病与性别相关,再通过资料由学生自主提出自 己感兴趣的问题,由红绿色盲为线索一一解决学生的疑惑。最终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通过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 生能够利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来研究人类伴性遗传的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遗传学问题,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知识目标突出 新课程倡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并不排斥知识目标,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本节课中,陈老师运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组织学生接受信息,巩固知识,提高了知识目标的达成度,突出了伴X隐性遗传规律的重点;而对知识运用环节的处 理上,陈老师介绍并示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自主联系其他,总结归纳,突破了伴性遗传的遗传图解书写这一难点,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增强了生物学素养的培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分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本节课陈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讨论,有过程,有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纠正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例如,课本中的红绿色盲家系图中只有男性患者,学生思考色盲基因的位置时很容易判断为“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通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位于Y染色体上,那么患者的所有儿子应该都患病,但是家系 图中并非如此。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得到知识,同时从其他人那里学到自己可能没有的一些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_伴性遗传_的课堂教学 (重难点突破)

“伴性遗传”的课堂教学娄维义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上海 201203) 1 教材分析 上海科技版《生命科学》(试验本)高二第一学期[1]第1节第四部分内容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本节课“伴性遗传”是在学生了解性别决定的基础上展开的一节重要内容,是区别于常染色体遗传方式的另一种遗传方式。教材首先给出了伴性遗传的定义,然后指出红绿色盲是一种伴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X b。通过图解得出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最后提出伴性遗传普遍存在,并提示血友病、果蝇的眼色遗传等也是伴性遗传。显然教材中对红绿色盲的伴性遗传方式是作为一个结论给出的,那么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到的?如果通过一个家族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这一结论,那么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方面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2 设计理念 本节课按照上海二期课改的理念,设置了多维度教学目标,尝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在伴性遗传方式的判定上,针对提出色盲症的化学家道尔顿的家庭图谱让学生提出假设,分析验证假设从而得出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学习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三维目标的设置中,强调目标实现的可操作性,试图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推导出伴性遗传的遗传方式,提高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②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3.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伴性遗传的规律,了解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②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 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②使学生正确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③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4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4.1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探索伴性遗传的规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分工合作搞清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分别运用正推和逆推的方法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充分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 4.2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伴性遗传方式的发现是这节课的难点,假设情况较多。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道尔顿家庭遗传谱系,让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真实地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 教学过程 5.1 引入课题 简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道尔顿和他弟弟都是红绿色盲,再给出这种病的人群调查数据,男性占7%,女性占0.5%,学生得出初步判断,这种病跟性别有着某种关系,引入伴性遗传。 5.2 提出问题 这种遗传方式的性别比例具有显著差异的特征,而性别取决于什么?学生给出性染色体的组合方式,说明控制色盲遗传的基因应该在性染色体上。画出道尔顿家族遗传图谱,让学生观察道尔顿家庭图谱,学生得出:色盲应该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而道尔顿男性染色体只有X和Y两条。 5.3 做出假设 激发学生思考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是如何分布的。启发学生做出可能的假设。学生想到色盲遗传与性染色体X、Y有关,讨论思考,做出假设,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①只在Y上;②只在X上;③XY上都有。 5.4 验证假设 引导学生对三种假设分别进行推理,师生互动,检验推理结果和现实情况是否吻合。若在Y上则其父必为色盲患者,因为Y染色体是由其父传递下来的,但其父是正常的,这种情况就被否定了;若XY上同样都有这种患病基因,则男女患病比例理论上应该为1:1,大量人群调查结果应接近1:1,而实际上调查结果却为:男性占7%,女性占0.5%,这是大量统计得到的结果,明显与推理不符,这种假设也是错误的;前两种结果都被否定了,显然“只在X上”的假设是正确的,但是这只是排除法间接证明,能否直接证明呢?让学生观察数据,根据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可以适当介绍概率中的乘法原理,学生回答出,男性Y上没有该患病基因,男性患病只取决于X,其概率为7%,而女性若患病必须两个X上都有,这种概率应为7%的平方即0.49%,这是理论计算,而现实为0.5%,约等于理论上的0.49%,这是符合统计学原理的。 5.5 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系列研究后,学生最后确定

高中生物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优质课教案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2.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方式。 3.以人的血友病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外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增强提高人口素质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 1.本节主要讲述了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等内容。 2.介绍了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和人类染色体的几种类型并对染色体组型作了分析。关于性染色体,教材以人为例主要介绍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XY型性别决定方式。在伴性遗传方面,讲述了伴性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3.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染色体组型的概念、XY型性别决定方式、人类血友病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难点: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分组特点、伴性遗传的机理及传递规律。 【建议课时】 2课时。 三、学情分析 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孟德尔遗传定律有密切联系,既是对前者的补充,又是核遗传规律的进一步延伸。其实质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具体表现。学生对此内容好奇心强,学起来有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染色体组型这一课题,通过展示染色体组型(男性和女性)图,引导学生对人类雌雄个体染色体形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在细胞水平上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有感性认识。学生具备了性染色体的知识且获得了性别比例的数据,理解性染色体的教学内容也就容易多了。 2、通过学生活动,分析遗传科学家探索伴性遗传的历程 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活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家探索知识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在学习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热情,自然而然就会主动的积极的要求去学习,并且加深对科学的探索过程和实验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通过学生分析,归纳伴性遗传规律

伴性遗传上课讲义

伴性遗传: 1、概念: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 2、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基因位置的实验探究与判断: 1.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1)在已知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可设置雌性隐性性状个体与雄性显性性状个体杂交。

「若雌性子代1匀为显性■性状□基因位于 隐性雌X J雄性子代[妫隐性性状J囂染芭体上 显性雄]若雄性子代中出现显性性状□基因位于 I或雌性子代中出现隐性性状十常染鱼体上 (2)在未知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可设置正交和反交实验。 ①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性状与性别有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探究基因位于X、丫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方法:纯合隐性雌性个体X纯合显性雄性个体。结果预测及结论: (1)若子代雌雄全为显性,则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 (2)若子代雌性个体为显性,雄性个体为隐性,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知识点拨: 一、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男性高于女性,而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则是女性高于男性的原因:伴X-隐性遗传 的女性杂合子并不发病,因为她有两条X染色体,虽然一条有致病隐性基因,但另一条则是带有显性的正常基因,因而她仅仅是个携带者而已。 二、X、丫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 1、有关性染色体的分析 (1)X、丫也是同源染色体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体细胞内的X与Y染色体是一对异型性染色体。它们虽然形状、大小不相同,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Y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一样,也要经历联会和分离的过程,因此X、Y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 (2)X、丫染色体的来源及传递规律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1(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伴性遗传》(第1 课时)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说明了什么? 2、果蝇的眼色基因位于哪里? 3、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染色体有什么关系? 从这三个问题中引出伴性遗传的定义: 播放一个视频引入红绿色盲观察红绿色盲的检查图,识图,提问谁首次提出色盲导入P34 页书中的色盲家系图,思考以下的问题。 1、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找出依据。 2、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 染色体上?为什么? 3、红绿色盲的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形基因?从那些亲子代可以判 定? 2、依据上表,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婚配方式共几种婚配方式是? 3、以男性色盲×女性正常遗传图解为例讲解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引导学生总结男性正常×女性正常子代的性状表现。 4、让4 个学生爬黑完成其它四个遗传图解: ①女性正常×男性色盲②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 ③女性携带者×男性色盲④女性色盲×男性正常 下面的学生完成导学案后小组讨论色盲症遗传特点: 给予学生分析的每个特点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亦是加深。 探究二:其它遗传病的研究:

1、让学生阅读教材 P36,屏幕展示抗 VD 的家系图,让学生总结其特点: 2、展示外耳道多毛症的图片及家系图让同学总结特点: 3:鸡性别决定方式是怎样的?与人类和果蝇正好相反,请大家用学过的知识完成导学案 三、总结伴性遗传的规律: 四、练习 1、下列四个遗传系谱图中,肯定不是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是: A B C D

2、一个男孩患红绿色盲,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色觉都正常。判断色盲基因来自 A 祖父 B 祖母 C、外祖父D 外祖母 五、能力提升 色盲女性与正常男性生下3 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画出该家庭的遗传系谱图

伴性遗传讲课讲稿

2.3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赵生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含义是,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四、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学情分析 学生以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伴性遗传》评课稿

研修主题听课评课活动研修时间2010年12月10日主持人王孟前地点高二(6)班参与教师生物组全体教师 研修内容及活动纪要 首先是王孟前老师上公开课,本节课是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生物组全体教师听课。课后由王孟前老师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接着组内每位教师发表自己的听课学习心得,提出建设性意见。 主讲教师讲座稿 或教学设计 见附件 李欧:本课的目标全面、具体、适宜。不仅体现了课标规定知识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力方面的各级指标内容,而且创造性地加入了“人类色觉婚配的几种情况分析” 这一内容,既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张翠荣:本课的导入自然流畅,教师的提问深入浅出,,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得到答案,激发了兴趣。在新授环节中,教师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学生在了解了色盲病、抗维生素佝偻病的遗传规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人类怎样婚配才能避免遗传病,从而达到了本课的高潮! 蒋雪薇:伴性遗传部分的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 由于教学内容偏多,其中又渗透着较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将学生最感兴趣的或理解上困难的问题作为诱思探究的重点,有意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王亚娟: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处理好,有创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效果更佳。引导点拨较好。“互动式”教学解决重难点效果好,师生配合好,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氛围浓厚。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主体。提两点建议:1、要多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如多给学生上黑板的机会,这样能更有效地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2、在练习题设计上花的功夫有些欠缺。选择的练习应更能体现本节课的重点。 阎世达:在这节课中突出的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联系生活”,从开始就通过呈现给学生一个活生生的实例景象,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导他们发现并“找出问题”,又通过染色体和染色体组以及性染色体的概念提出,分析男女性别之差的根源,“解决材料中的疑问”,前后呼应。我认为该课件还应多增加些互动环节,课时做些调整可能更好些。 汪辰卉:整节课中教师表现出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师的教态自然,运用教学媒体得当。从教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色盲的相关知识的小视频,激起学生对色盲这种遗传病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即色盲是种什么样的遗传病,它在遗传过程中有何规律、特点? 师:刚才视频中提到在全球中色盲在男性中的得病率是8%,在女性中的得病率是0.5%,色盲为什么在男女中得病率不同呢?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中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F2 中白眼果蝇只出现在雄蝇中,为什么呢? 生:推测控制色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师:性染色体X、Y 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那么色盲基因是只位于X 染色体,只位于Y 染色体,还是位于X、Y 的同源区段呢?大家结合课本34 页,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系谱图来讨论一下。 生:如果色盲基因位于X、Y 的同源区段,那么在男女中的患病率应该差不多相同,不符合调查的结果;如果色盲基因只位于Y 染色体上,那么男性患者的后代都是患者,不符合遗传系谱图;所以色盲基因应该只位于X 染色体上。 师:那么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 生:因为II 代3 和4 不患病,生出了患病的孩子,所以色盲应该是隐性遗传病。 师: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色盲是由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我们称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那么它还有什么遗传规律呢? 学生活动一:根据色盲的遗传类型,在导学案的相应位置写出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 师:色盲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生:X 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 也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所以 基因在性染色体上也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师:以上五种表现型有几种婚配方式? 生:6 种 学生活动二:请写出六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注意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写出亲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配子的类型,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学生展示遗传图解,师生共同查缺补漏。 师:请大家分别算一下,每种婚配方式的子代中男女患色盲的概率分别是多少?有何规律?生:男性患色盲的概率大于女性。 师:很好!这也是伴X 隐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之一。下面我们请五位同学来演示一下男性色盲患者的色盲基因是如何遗传给后代的。 学生演示活动:学生手上拿着代表各自基因型的纸板。 生1:我是色盲患者,我的基因型是XbY。 生2:我是正常女性,我的基因型是XBXB。 生1:当我的X 染色体在受精卵中遇到另一天X 染色体时,我就把我的色盲基因传给了我 的女儿。 生3:我是色盲携带者,我的基因型是XBxb,当我Xb 染色体与另一条Y 染色体结合时, 我就把色盲基因传给了我的儿子。 师:在这个过程中色盲基因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生:由男传女再传男。 师:这种遗传特点我们称为交叉遗传。在红绿色盲遗传图谱中,发病情况有何特点? 生:第一代、第三代有患者,第二代没有。 师:这种遗传特点我们称为隔代遗传,这也是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在红绿色盲的遗传系谱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