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基地布局与发展模式1102

中国新材料产业基地布局导向与发展模式

段浩,袁洋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新材料是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新材料产业基地是促进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各地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区域专业化分工”和“行业专业化细分”的基本导向,形成资源开发型、市场指向型、技术驱动型等三种主要的发展模式。

一、新材料产业基地布局导向

中国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始于1995年,自海门被列人第一个火炬计划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来,截止到2012年6月,中国已陆续在全国27个省市建立了138个新材料产业基地。其中,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68家,主要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主;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63家,主要分布在火炬计划项目和火炬骨干企业集中地区,并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基地评审管理体系;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7家,由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5月在宁波市、大连市、洛阳市、金昌市、广州市、宝鸡市和连云港市7个城市批复设立,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和重大装备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

发展电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热点领域。

图1 各省市新材料产业基地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科技部高新司、火炬中心和国家发改委相关政策信息整理。

我国新材料产业以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载体,呈现出“区域专业化分工”和“行业专业化细分”的基本导向。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所形成的区域专业化分工和行业专业化细分,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市场区位、技术储备、自然资源禀赋等要素条件配置产业资源,促进新材料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集群形成,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从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区域分布来看,各区域呈现不同特征。长三角地区经济基础雄厚,交通物流便利,新材料产业集聚态势突出,在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和新型纺织材料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其中江苏省是全国新材料产业基地布局最密集的省份,拥有24家新材料产业基地。京津冀鲁地区依托北京的科技支撑与知识推动,新材料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在膜材料、硅材料、先进陶瓷、磁性材料和特种纤维等领域均具有较大优势。中部六省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基础雄厚,郑州超硬材料、武汉光电材料等产业发展颇见成效。西部地区地域广阔,依托丰富的矿产和能源,发展特色鲜明,西南地区的稀贵金属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西北地区的稀土功能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集群发展态势分散,在新材料技术研发、人才等方面优势不明显。东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新材料产业依托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技术资源和产业基础,在高性能合金、精细化工、新型纳米材料等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珠三角地区经济以外向出口型为主,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下游产业拉动明显,在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强的优势。

按所在城市类型来看,我国已经布局的138家新材料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四类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新兴工业化城市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其中,区域中心城市以技术和人才为优势发展综合性新材料产业基地,例如北京中关村永丰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老工业基地依托在其某几个领域产业基础的积淀,形成专业性新材料产业基地,例如淄博功能玻璃产业基地、株洲硬质合金产业基地;资源型城市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形成专业性新材料产业基地,例如宝鸡钛产业基地、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城市依托市场优势,承接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例如海宁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江阴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

按产业分布领域来看,宁波市、大连市、洛阳市、金昌市、广州市、宝鸡市和连云港市等7家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综合性基地,但发展方向也各有侧重,如宁波重点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合金、化工新材料、海洋新材

料等。除此之外,63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68家基本全部为专业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分布领域遍布新材料产业的各个领域,涌现出包头国家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郑州国家超硬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连云港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淄博功能玻璃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宝鸡钛产业基地等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表现出鲜明的“行业专业化细分”的发展导向。

二、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模式

新材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资源占有状况、技术领先水平、市场规模大小等方面,在资源、技术、规模等环节构筑竞争壁垒,是新材料产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三大关键要素。依托各地特色优势,我国新材料产业空间集聚发展,东部地区主要依托市场、人才、技术等优势条件,中西部地区主要依托资源优势,总体形成资源依托型、市场指向型、技术驱动型等三种发展模式。具体见表1:

资料来源:长城战略咨询研究。

1、资源依托型

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主要以地方优势特色矿产资源为依托,在实现矿产的采掘、冶炼、初加工的基础上,努力拓展相关材料的下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变为新材料产业优势。

我国矿产资源蕴藏丰富,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全国建设发展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典型代表有“稀土之都”包头、“钒钛之都”攀枝花。

由于资源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矿产的开采和加工能迅速带来经济效益,为新材料产业的融资发展提供保障,但是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并且资源开采与加工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产品以制造业的大宗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为主。因此,以资源依托型为主要发展模式的产业基地,一方面要强化对上游关键资源的占有和整合,开展行业并购实现资源的垄断或独占,有序开采,注重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努力提升技术附加值,大力发展材料的深加工,拓展产业链,走依托资源,而最终超越资源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之路。

2、市场指向型

市场指向型发展模式依托区域下游市场需求发展新材料产业,市场需求是触发产业成长的核心动力,引领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以此模式为发展导向的产业基地周边都拥有发达的下游产业基础和集中市场,以下游需求为产业发展驱动力,努力发展市场需求的新材料产品。

市场指向型基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充分借力外向型经济的市场优势助推新材料产业发展。例如江阴依托长三角市场需求,打造千亿级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佛山、江门、中山等以广州为中心形成多个产业链完善的新材料产业集群。这种发展模式集中在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环节,与下游产业密切相关,下游制造业发展越快、规模越大、物流条件越好,新材料产业的比较优势就越强。

市场指向型发展模式与下游市场保持紧密关联,在工业高级化发展背景下要求新材料更快响应市场的时代需求,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优势。同时,市场指向型发展模式对产业基地周边地区的经济活跃度、交通便利性等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对后发地区构成较大的发展门槛。以这种发展模式为主导的地区,应准确把握下游产业发展趋势,一是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发展大宗

物流的规模化材料产业;二是面向下游制造业的庞大需求,开展技术转移,实现进口材料的替代升级;三是利用进入市场的先行优势,实施规模领先策略,以较高的行业市场占有率,构筑竞争壁垒。

3、技术驱动型

新材料产业发展多学科交叉渗透,并呈现出多产业融合的趋势,具有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特点。技术驱动型发展模式主要依托区域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技术研发实力,重点对科技成果加以利用转化,在当地或者周边地区实现产业化生产。

京津冀鲁地区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北京是技术驱动发展的典范,依靠强大的科技力量在新材料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西安、成都等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集中区域也成为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节点。这种发展模式集中在新材料产业的尖端领域,代表了中国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新材料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越多、科研水平越高、产业化能力越强,地区比较优势越强。

技术驱动型发展模式依赖高端智力资源,所涉及的产品附加值高,代表国家在该领域的竞争力。相应地,该发展模式对技术工艺、人才素质要求较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也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以技术驱动型为主导的产业基地,应准确把握新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在潜在替代材料及创新材料领域取得关键突破,通过专利的获取构筑技术屏障,建立区域内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是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能力,改善产业化条件,努力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带动地方新材料产业及经济发展。

三、新材料产业基地布局优化与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新材料产业基地通过集聚高端要素优化产业要素配置,借助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推动了产业内生增长,是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提升产业发展效率的重要载体。从发展路径来看,依靠本地资源开发实现发展的时代已经岌岌可危,对全球化资源的控制力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创新方面,各地尤其是内陆地区,本地化创新资源有限,更强调技术的整合与集成。无论资源、技术,任何一方面的单一突破都无法充分保证在新材料产业竞争中制胜。各地需要重点思考自身相对其他新材料产业基地有哪些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对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竞争力提升建议如下:

一是明确功能定位,加强宏观统筹与引导。从国家层面对各类新材料产业基

地进行统筹规划,积极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引导和调控,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重点支持具有战略性和紧迫性、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水平高、市场化发展程度高、特色鲜明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是强化市场导向,促进上下游融合发展。新材料产业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其快速发展依赖于下游应用市场的有效需求。新材料产业基地应充分依托区域市场体系,建立以制造业市场应用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机制,推进以快速市场响应为基础的产品创新,实现新材料研发体系与生产环节的有效对接,提升产业基地的竞争力。

三是培育产业组织,强化专业化发展支撑。加速具有产业组织能力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战略联盟等组织的专业化、联盟化、平台化发展,发挥其在资源整合、要素调配和产业促进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产业整合能力,促进新材料企业加速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商业模式创新与管理创新、资本运作与兼并重组。

四是把握市场先导性、技术响应度、资源控制力等关系新材料产业成功的关键要素。首先,突出市场先导性,面向高端新兴市场开发功能化、专用化新材料产品,促成本地高端需求和高端供应有效衔接,实现高端材料和高端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其次,提升技术响应度,基于市场导向,开放性集成与整合行业应用创新资源,做好技术储备和新产品开发,实现对下游应用行业创新需求的快速响应;第三,增强资源控制力,针对行业上游关键资源和原料,通过开展并购、产业投资、参股供应商等手段,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强化资源控制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