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2-2018)

(完整版)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2-2018)
(完整版)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2-2018)

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网络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环评证:甲字第3210号

二○一一年五月成都

1 总论

1.1 规划名称及项目背景

规划名称:《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调整)》、《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6)》

东莞市于2004年编制完成了《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08编制完成了《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于2009年7月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为结合珠三角城际轨道线网及各镇区发展需要,对原有的2号线虎门至长安段、3号线常平以东段等线路进行了局部调整,远期规划形成4条市域骨干线路,总长219.2km,共设置车站总76座,其中城市轨道间换乘枢纽

车站4座,途经22个镇区。

图1-1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图

1.2 规划范围与年限

规划范围即东莞市域范围,包括32个镇街,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规划拟定年限为2020年。

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时序方案

线路起终点站长度(km)开工年完工年累计通车里程(km)

1号线一期望洪城际站-黄江中心站58.32012201695.5

3号线一期东莞东站-长安新区南站51.820142018146.8

2号线三期虎门火车站-长安新区站16 2015 2019 162.8

3号线二期东莞东站-企石博厦站14.4 2016 2020 177.6

4号线黄江中心站-清溪汽车站27.7 2016 2020 205.3

合计168.2

1.3规划主要内容

(1)1号线(一期)工程

1号线工程起点望洪站位于洪梅镇、望牛墩镇交界处西部干道与望洪路路口北侧,本站与穗莞深城际线及佛莞惠城际线形成综合换乘枢纽。出望洪站后,线路往东高架跨过赤滘口河沿西部干道进入道滘镇,后跨过广深高速后沿万江路进入万江街道,在新人民医院站前线路由高架转入地下。出汽车总站后,线路拐向东南下穿东江,沿鸿福西路进入南城街道,在鸿福路站与2线换乘。而后线路沿鸿福东路进入东城街道,过新源路站后线路向南拐入莞长路(107国道),在东城南站与莞惠城际线换乘。过水濂山路站后进入大岭山镇,经建设路进入松山湖片区,并在此设松山湖站与R3线换乘,线路下穿莞深高速后,沿松佛路进入大朗镇,在湿地公园站后线路经富民中路拐入黄江镇,在莞深高速公路黄江收费站南侧设黄江中心站,也是本次设计的终点站,本站与R4线换乘。

1号线(一期)全长58.285公里,共设21座车站,其中地下站12座,高架及地面站9座,5个为换乘站。

(2)3号线一、二期工程

3号线一、二期工程起点长安新区南站位规划长安新区临海商务区南端。出长安新区南站后,线路沿长安新区中轴线向北敷设,在湖滨体育公园东侧交椅湾大道南侧设长安新区站,本站与2号线南延线形式十字换乘,后线路沿靖海中路进入长安镇,顺次沿靖海中路、正大路、省道358、长青南路、德政中路、莞长路敷设,其中在振安路路口金沙广场旁设长安金沙站,本站与穗莞深城际线换乘。后线路向北转入莞长路(G107),进入大岭山镇,沿着新城路进入松山湖片区,并在此设松山湖站与R1线换乘,线路下穿莞深高速后,在迎宾路路口设松山湖北站与莞惠城际线换乘,后线路沿东坑与大朗交界处进入常平镇,在广深铁路东莞站前设东莞南站,京九铁路东莞东站前设东莞东站,后线路向北沿环常北路进入桥头镇,沿东平大道进入企石镇,在博厦村附近设企石博厦站,为本线的终点站。

图1-3 3号线平纵断面示意图

3号线一、二期工程,全长66.221km,共设24座车站,其中高架10座,地下车14座,6个换乘站。

(3)2号线三期工程

2号线三期工程起点位于2号线(东莞火车站~虎门火车站段)设计终点(DK37+773.180)。线路沿莞长路东侧向南敷设,并由高架线转入地下线敷设方式。线路从莞太路下方、穗莞深城际线隧道上方斜穿而过进入虎门镇中心区连升路。顺次沿连升北路、连升中路、连升南路敷设,分别在体育路路口设虎门北站,虎门大道路口北侧设虎门大道站,金捷路路口设虎门金捷路站,光明路路口南侧设虎门光明路站,宴岗村东侧设虎门南站。后线路在信义路路口向东下穿磨碟河进入规划长安新区,在湖滨体育公园北侧设长安新区西站,交椅湾大道南侧设长安新区站,为2号线三期工程的终点站,本站与3号线换乘,并预留与深圳轨道交通网络衔接的条件。

图1-4 2号线三期平纵断面图

(4)4号线一、二期工程

4号线工程起点黄江中心站位于黄江镇公常路与清龙路路口南侧,本站与1号线接驳换乘。出黄江中心站后,线路沿公常路高架敷设,在龙见田村南侧斜

穿地块,跨过莞深高速进入黄江镇东部清龙路,在下围村北侧设置黄江东站。后线路沿清龙路,莞深高速东侧南下,进入塘厦镇后拐入塘龙路。顺次沿塘龙西路、塘龙中路、塘龙东路敷设,分别在田心路路口设塘厦西站,塘福路路口设塘厦中心站,东兴大道路口设东兴大道站。出东兴大道站后,线路斜穿地块上跨塘厦高架桥拐入江源路,在东深二路路口设塘厦东站。后沿塘清路进入清溪镇,在彭程路路口设清溪南站,出站后向北拐入康怡路,在聚富新村北侧设清溪站,清溪汽车站南侧设置清溪汽车站。

4号线工程,全长26.780km,共设9座车站,均为高架站。

2、车辆段及综合基地

全网规划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1处,位于东城区东北,车辆段2处,分别设在常平镇岗梓村附近和黄江,停车场5处,分别设在道滘、长安、大岭山、企石、清溪,具体情况如下。

车场功能定位一览表

线路名称位置功能用地规模(ha)

1 号道滘停车场

道滘镇昌平村与扶屋

水村之间

车辆停放15 图1-5 4号线平纵断面示意图

3、主要技术标准

1)正线数目:双线

2)最高运行速度:120km/h

3)线路平面曲线最小半径

(1)正线:一般情况为1200m;困难情况为850m;特别困难为400m (2)联络线、出入线:一般情况为200m;困难情况为150m

(3)车场线:一般情况为150m;困难情况为110m

2 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三角洲,地处东经113°31′-144°15′,北纬22°39′-23°09′。最东是谢岗的银瓶嘴山,与惠州是接壤;最北是中堂大坦乡,与广州市、惠州市隔江为邻;最西是沙田西大坦西北的狮子洋中心航线,与广州隔海相望;最南是凤岗雁田水库,与深圳市相连,毗邻港澳,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西间。

东莞市行政区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下辖4个区(莞城、南城、万江、东城)和28个镇(石碣、石龙、茶山、石排、企石、横沥、桥头、谢岗、东坑、常平、寮步、大朗、黄江、清溪、塘厦、凤岗、长安、虎门、厚街、沙田、道滘、洪梅、麻涌、中堂、高埗、樟木头、大岭山、望牛墩),无县一级建制。本次建设规划的规划范围为东莞市域范围,包括32个镇街,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

2.1.2气象

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长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1996~2000年,年平均温度为23.1℃。一年中最冷为一月份,最热为七月份。年极端最高气温37.8℃,年极端最低气温3.1℃。1996~2000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3.7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2%;一年中2~3月份日照最少,7月份日照最多。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为前汛期,以锋面低槽降水为多;7~9月份为后汛期,台风降水活跃。1996~2000年年平均雨量为1819.9毫米。常受台风、暴雨、春秋干旱、寒露风及冻害的侵袭。

2.1.3地质、地貌

在地址构造上,东莞位于北东东向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的江河冲击平原,地势

平坦儿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区。

2.1.4 水文

东莞市分别属于东江秋香口以下和东江三角洲2个三级区,其上分别属

于东江和珠江三角洲2个二级区,同属珠江区辖区内河流主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河和东营运河。其中东江及其支流是主要的饮用水源地。

2.2 社会环境概况

2.2.1 东莞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东莞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东莞市生产总值(GDP)3763.26亿元,按可比价格

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9亿元,增长5.1%;第二

产业增加值1771.77亿元,下降3.7%;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50亿元,增长15.1%。三大产业比例为0.4:47.1:52.5。人均生产总值达56591元,增长10.0%。

从历年增长速度来看,2000年以后的年增长速度相对1990-2000年有

所下降,说明东莞经济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日趋稳定,同时面临

产业结构转型问题,从下图可看出,2009年是东莞社会经济发展最为严峻的

一年。

图2-1 东莞市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2.2.2 城市人口

2009年东莞市总人口608.7万人,人口数量在广东省居广州、深圳之后,位列第三。其中户籍人口178.7万人,外来暂住人口430万人,外来暂住人口约为户籍人口2.4倍,外来暂住人口比重较大,导致东莞市常住人口数浮动较大。相比去年常住人口下降较为明显,主要是由于外来暂住人口的减少,相比去年

减少12.3%,这与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工厂不景气、出现外来务工人员返乡潮现象密切相关。

此外,至2000年以后,外来暂住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1990-2000年期间,说明东莞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基本达到饱和,且外来暂住人口受东莞经济发展影响较为严重。而户籍人口至1990年起基本保持1.5%-2.2%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较为稳定。

2.2.3 现状东莞城市土地利用

伴随着东莞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张,全市的可建设用地日益减少。截止2009年12月,建成区土地面积达到780.15 km2,相比去年增加了10.48%,目前东莞经济仍以粗犷式发展模式为主,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

对比历年数据,2000—2005年期间,东莞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增速最快,平均达到35%的增长水平,说明该期间经济发展迅猛,至2005年建成区土地面积达到657.17平方公里;2007—2009年期间土地扩展放缓,以5-10%的速度增长。建成区土地面积速度的放缓,不仅与该期间社会经济相关,也与东莞市日益枯竭的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关。

2.2.4 城市交通现状

东莞市域内道路网络发达,城区与各镇街之间主要通过高速公路和国、省道连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构成了东莞市以老城区为中心呈放射性形态的道路网基本骨架。2008年东莞全市等级公路达到4598.13公里,等级公路密度达到1.87km/km2,其中主要以一级、二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为主,分别占到等级公路的42.2%和25.0%,高速公路长度207公里,密度8.40公里/百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公路密度最大的城市。

2.3 规划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现状

2.3.1 水环境

2009年度东江东莞段整体水质状况为优,所有监测断面均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全年监测结果显示,在参与评价的23个项目均没有出现超标。整体水质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达标。

饮用水源水质继续保持良好,市区饮用水源地全年各月份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年平均达标率为100%。所有监测项目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与去年相比,监测河段的水质仍然保持Ⅲ类水质。

2009年东莞运河监测河段水质污染明显减轻,达到地表水Ⅳ—Ⅴ类标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下降了25.8%、总磷下降了14.2%,溶解氧年均浓度有所上升,东莞运河水质保持持续改善的趋势。

2.3.2 大气环境质量

2009年,东莞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年均值为57。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为361天,占全年的99.18%(全年有效监测天数为364天)。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年均浓度分别较2008年下降了19.4%、2.4%和5.7%。

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为0.029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对比2008年下降0.007毫克/立方米。

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为0.041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对比2008年下降0.001毫克/立方米。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为0.066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对比2008年下降0.004毫克/立方米。

灰尘自然沉降量的年平均浓度值为 6.60吨/平方公里?月,符合广东省标准,对比2008年上升了0.13吨/平方公里?月。

降水pH年均值为5.03,对比2008年上升0.20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为51.8%,比去年下降了8.3%。

综上所述,2009年度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降尘符合广东省标准,降水PH值略有上升,酸度略有下降,酸雨频率有所下降,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2.3.3 声环境

市区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各类噪声年均等效声级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相关标准。

市区建成区范围内,主要交通干线的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7.8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类区(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昼间标准,比2008年度上升了0.2分贝。

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8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标准,比2008年度下降了0.1分贝。

2.3.3生态环境

全面加强1103平方公里市域生态绿线管理,封山育林20.5万亩,生态公益林37.6万亩。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0996.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6.5%,林地绿化率为95.5%,林木绿化率为38.8%。建成开放了大岭山、大屏嶂、水濂山、旗峰、同沙、银瓶山六大森林公园,总面积30300公顷。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达49.723亿元。

全市野生植物达2000多种(其中有桫椤、苏铁蕨、穗花杉等珍稀濒危植物80多种),穿山甲、水獭、鸳鸯等野生动物82种。

2009年,共有121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363万株。全市完成水源涵养林改造1755.33公顷,种植乡土阔叶树152万株,完成幼林抚育2896.6公顷,营建农田林网52.79公里,营建生物防火林带65公里,抚育生物防火林带374.34公里。

2.3.4排污状况

全市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9962万吨,比上年减少10.02%;生活污水排放量44652万吨,比上年减少8.62%。

全市工业废气年排放量21350487万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7%,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30040吨,排放达标率99.87%;工业粉尘排放量为3.63吨,排放达标率100%。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318.4万吨,比上年减少9.3%,其中:处置量15.3万吨,处置率为4.8%;综合利用量302.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4.97%。2.4 规划方案沿线环境现状

建设规划线路主要走行于东莞市城市主干道上,以地下线敷设与高架线结合。对通过人口密集的镇区段,主要采取地下线,主要有经万江区、东城区、大朗镇、虎门镇、长安镇及长安新区等区域路段。在连接镇区间的道路行进时,主要采取高架线,部分镇区道路条件较好,也采取高架敷设方式,主要有经黄江镇、塘厦镇、清溪镇、大岭山镇等区域。

采用地下线路段一般两侧分布有较多集中居民住宅,或有东莞市重点规划发展区域(如经松山湖路段),而高架线两侧则敏感点较少,多为空旷路段或分布了一些工厂、商铺。

3 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

3.1 生态敏感区

本次评价所涉及的生态敏感区包括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东莞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方案与生态敏感保护区关系见表5.1-1。

轨道交通规划线路涉及生态敏感区情况表3-1

3.2 规划范围内的声和振动环境敏感目标

根据对规划线路沿线的实地踏勘,统计出轨道交通线路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和振动环境敏感目标见表3-2。

声环境和振动环境敏感目标表3-2

3.3 规划实施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3.3.1 规划实施的有利因素

1、节约环境资源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在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方面较地面交通优势明显,而且有利于东莞市土地资源的整合与改造,缓解东莞市内土地利用紧张状况,提高东莞市外围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

2、减轻大气污染

轨道交通采用电力能源,实现大气污染物的零排放,由于替代了部分地面汽车交通,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因而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负荷。

3、规划用地的控制

本规划在制订过程中已经同东莞市土地规划部门充分沟通协商,在新一轮的城市土地规划修编中将结合城市发展对近期建设工程用地进行调整和控制,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3.3.2 规划实施的不利因素及减缓措施

1、影响沿线地区噪声和振动环境

轨道交通在施工期和运行期会产生噪声和振动污染,对沿线和一定范围内的居民会产生一定影响,通过采取隔声、减振等防治措施,可以减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影响沿线生态敏感区

规划一号线经过了同沙森林公园及水濂山森林公园,在森林公园附近设置了1处高架车站—水廉山站,规划了大岭山森林公园,规划四号线经过了大屏嶂森林公园;规划一号线高架线穿越东江南支流莞城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号线涉及东江水源二级保护区。工程对森林公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植被的破坏上,以及车站设置带来的二次环境污染。

3、地下水影响

地铁地下敷设方式对地下浅层水产生一定程度的阻隔或改变流向影响;导致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另一方面局部地下水壅高对邻近建筑物安全产生影响。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施工方式,可以减少地下水的影响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4、居民动拆迁将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动迁居民和拆迁房屋,由此会对居民心理状态、就业安置以及生活方面造成困难,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4 影响分析

4.1 规划相容性与协调性分析

东莞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线网规划贯彻了《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东莞市域生态绿线控制规划》;《东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与《东莞市域交通发展规划》;《东莞市域轨道交通近期工程沿线土地利用研究》总体协调。

经本轮修编、调整后的建设和网络规划与最新《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周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对既有城市轨道网络方案都具有良好的协调性。

4.2 规划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4.2.1 声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声环境影响

根据轨道噪声预测结果,高架线路产生的噪声影响比地面线路产生的噪声影响范围大得多,尤其是夜间噪声影响更为显著;地下线路的噪声影响仅局限于地面风亭和冷却塔噪声。

在无声屏障情况下,高架线路噪声在4类区昼间达标距离为35~70m,在采取声屏障后,其达标距离锐减,可在距离轨道15m处满足4类区标准昼间,在距离线路60~80m能满足4类区夜间标准要求,在城市区域难以实现,因此建议工程高架段全线需预留声屏障条件。

若考虑临路第一排有建筑物遮挡,则轨道噪声在第一排建筑物后迅速衰减。第一排建筑物越高,遮挡作用越明显,在12层建筑物后就基本能够满足2类区标准要求。因此,建议将规划区临路第一排建筑规划为高层商业建筑。

在地下段,风亭和冷却塔作为地下车站的附属配套设施,是主要的噪声源。风亭和冷却塔一般置于轨道交通车站的两端。类比分析可知,风亭的噪声影响很小,与居民楼距离达到15m以上,采取风口背向建筑物即可满足要求,冷却塔噪声影响相对较大,影响集中在冷却塔运行的空调季节,可采取低噪声冷却塔设备来满足环境要求。

就噪声影响情况来说,轨道交通车辆段与停车场基本类似,段内或场内的主要噪声源为出入段(场)线走行的列车,由于列车在段(场)内走行速度一般低于20km/h,厂界噪声一般可满足2类区厂界标准。此外段(场)内

还有检修、洗车等作业噪声,只要合理布局,影响均可控制在厂界标准范围。

2、声环境减缓措施

(1)设置声屏障或隔声窗

根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线路敷设情况,在实施线路敷设方式调整的情况后,高架线路基本行进于城市主要干道中心,结合声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

评价建议高架线均预留声屏障设置条件,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根据线

路两侧建筑情况具体实施。对于线路两侧学校、医院等敏感点,在采用声屏

障不能达到其功能区标准要求时,可设置隔声窗降噪,保证室内声环境达标,或个别零星敏感点,设置声屏障不经济的情况下也可采用隔声窗降噪。

4.2.2 振动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振动环境影响

通过预测,对于居民文教区:埋深15-25m,达标距离30-80m;混合区、商业中心区、工业集中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埋深15-25m,达标距离0-44m。

二次结构噪声源于轨道交通车辆与轨道的振动,降低轨道交通振动就可

以相应减轻二次结构噪声影响,采取浮置板道床、弹性短轨枕等减振等措施

也可以从根本上减轻二次结构噪声影响。

2、振动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选择合理的线路走向和隧道埋深,尽量避免直接从敏感点正下方下穿,同时考虑“达标距离表”要求,控制线路两侧用地;重点应从车辆条件、轮轨条件、轨道结构、隧道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减轻振动环境影响。对于学校实验室、音乐厅等特殊建筑,应根据跟踪监测结果,除工程本身采取减振措施外,还可采取敏感保护目标支撑结构加固、基础加固等防护措施。

4.2.3 电磁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电磁环境影响

规划范围基本都覆盖有了线电视网,但轨道交通电磁辐射对采用无线电

视存在影响。

根据国内轨道交通主变电站的测量、研究资料,主变电站无论建于地面

还是地下,距其边界水平距离3m,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远低于《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工频电场

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0.1mT的限值要求。

2、电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对部分城乡结合部分采用天线收看电视受影响居民可采取补偿或安装引

入闭路电视线措施。鉴于公众对电磁的反映较敏感,在技术条件允许时尽量将主变电站建于地下,对于地面变电所在选址时宜控制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的距离大于30m。

4.2.4 大气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1、环境影响

规划实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包括施工期影响和运营期影响。施工期对大气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挖土、运土、回填、运输过程产生的扬尘。污染大气的主要因素是粉尘、NO x、SO2、CO,其中粉尘污染最为严重,车辆排放尾气次之。运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正面影响,减少地面交通汽车尾气;负面影响主要为停车场排放废气和地面风亭排风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

2、减缓措施

风亭选址距离敏感点尽可能在15米以远,建议风亭建筑设计时,应将排风口朝道路一侧,进风口背朝道路一侧,同时采用绿化措施,在风亭四周和道路与风亭之间种植密集型绿化林带,屏蔽汽车尾气进入,改善风亭进风质量,减少汽车尾气对地下车站空气质量影响。

对于车站附近尤其是风亭附近已规划的居住用地、文教用地等尚未进行建设的用地,风亭附近15米外严格控制建设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拟建建筑尽可能与风亭相结合建设,以最大程度减轻风亭异味影响。

4.2.5 地表水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1、地表水环境影响

轨道交通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和运营期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施工过程的废水主要有开挖、钻孔以及地下水渗漏而产生的泥浆水和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及洗涤用水。运营期主要为车辆段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各车站生活污水。

(2)减缓措施

施工期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分别经过化粪池和沉淀、隔油预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雨水管网,不会对区域地表水产生影响。

运营期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生产废水中含有石油类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沉淀、隔油等预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4.2.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有隧道和地下车站出渣,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运营期沿线生产及办公人员和车站、停车场、车辆段产生的生活垃圾;列车更换产生的废蓄电池;车辆段机械加工产生的废铁屑;污水预处理产生的水处理污泥等。

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后回收和委托环卫部门处理。产生的铁屑和废水预处理污泥回收和作为一般工业固废卫生填埋。废蓄电池为危险固废,单独收集后由生产厂家定期运回厂家处置。

4.2.7 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1、生态环境影响

本次规划轨道涉及到的重要生态敏感目标有5处。具体内容详见规划线路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1)轨道交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部分高架线路及车站、风亭等地面构筑物占地对周边生态景观及土地资源的影响。

(2)轨道交通对郊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高架及地面构筑物产生的空间隔断,将使沿线自然生境的生态连通度有所降低,加上轨道交通运行噪声及沿线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将使沿线土地利用强度加大。

(3)规划一号线经过了同沙森林公园及水濂山森林公园,在森林公园附件设置了1处高架车站—水廉山站,规划三号线经过了大岭山森林公园,规划四号线经过了大屏嶂森林公园,规划线路将对公园植被造成一定影响。

(4)规划一号线高架线穿越东江南支流莞城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轨道交通对水源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间,运营期间对水源地的影响很小。

综合分析,轨道交通规划对沿线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限的。

2、规划控制要求

(1)对森林公园环境保护措施

评价建议加强施工管理和施工期防护措施,严禁在森林公园内设置施工营地和取、弃土场。隧道施工期采取“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施工,减少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建议加强乘客管理之外,建议成立公园沿线环卫小组,定期对公园内轻轨沿线垃圾进行收集集中处理,以免破坏景观,避免形成二次污染。

(2)对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措施

官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五年九月

一、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市规划部门开始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立了由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2000年编制完成第一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08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年)》,2011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7年),201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 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修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规划概况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km,其中地下线78.1km,高架线46.1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车辆段4处,停车场4处,主变电所9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

东莞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0

《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文件汇编(2020版)

前言 “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下,“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的深入推进,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出了新时代新的要求。在东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和具体标准规范出台之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迫切需要改革创新过渡时期的管理体系,强烈要求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对原管理标准进行补充修订,切实提高东莞城乡规划建设水平,并为今后与新的空间规划体系无缝衔接打下基础。 根据2019 年第3 次市城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东莞当前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对2010 年5 月版的《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进行修改调整,并新增了交通、市政等方面内容,深化细化建筑设计等规范,形成了《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补充规定)》(下称《补充规定》)。 为便于查阅和使用,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对现行条文进行梳理,并将生效的条 文汇集形成《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文件汇编2020 版)》。文件汇编包括《补充规定》(条文+条文说明)、《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0 年 5 月版)》保留条文以及《东莞市密度分区技术标准(试行)》等文件,作为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前“过渡期间”的城乡规划和工程设计管理的主要依据。 本文件汇编颁布之日起,原《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0 年5 月版)中第一章、第三章(部分标准)、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以及历次发布的补充规定同时废止。此前发布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本文件执行。本文件未涉及的内容参照其它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本文件汇编解释权归东莞市自然资源局。今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完善后,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将及时根据国家、省最新政策规范,对《技术规定》进行全面系统修编,制定符合东莞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技术规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社会调研报告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调研报告 一、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预测分析 (一)预计区域人才需求量 从全国来看: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开通运营,对运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将不断扩大。从横向来看,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发布的职位大致有四类,分别是工程技术类、安全保障类、商务拓展类和运营管理类,而运用管理类的人才则需要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有经验的人士担任。 城市轨道交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采用国内外当前最先进的设备和高新技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理论知识和智能化的操作技能,经过专门教育的、高职层次的一线操作和管理人员将是未来几十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的职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管,而是要对轨道交通领域的运输、组织、管理、调度等十分熟悉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相关人才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与企业发展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 通常平均每公里地铁线路所需的员工数为50到80人,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照此计算,相关人才的需求量将为369750人至591600人。以现有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其中60%为运营管理人员,故至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需要的运营管理人员将达到221850人至354960人。

从成都市来看: 依据2008年版《成都市总体规划》及《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于2011年3月正式通过市政府批复。2011年版线网规划由原04年版的7条线路增加到23条线路。线网总里程由原线网规划274.15公里增加到938公里。具体为:地铁线路10条,全长371公里;市域快线9条,全长475公里;市域铁路2条,全长92公里。线网形成后,中心城区(绕城内)线网密度由原0.34 km/km2增加到0.74km/km2,核心区内线网密度达到1.5km/km2,每日客运量由原680万人次增加到1800万人次。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将带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按现有人才需求结构配置,2015年成都城市轨道交通总人数需求将超过5万余人,而新增员工的主体是高职高专毕业生,为该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学历需求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所需人才学历要求主要是高中32%,专科45%,本科及以上23%。 (三)岗位需求情况 轨道交通运营的具体工作在轨道交通的车、机、工、电、辆等多个部门及工种中较为成熟且比较稳定的工作, 相应的业务标准、作业规范和规章制度伴随着铁路的发展历程而来, 具有标准化程度高、制度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全面的特点。因此, 由这些工作对应的岗位群也相对固定, 岗位分工边界明确, 岗位工作内容具体明晰。根据现行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总体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总体要求 第一条为适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决策、建设和管理水平,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投资,推进技术进步和车辆、设备国产化,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修订本建设标准。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是审查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建设标准和项目后评价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高运量、大运量、中运量系统、钢轮钢轨系统的新建工程项目。市域轨道交通系统、有轨电车系统、跨座式单轨等轮轨系统,既有线的改建、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安全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低耗高效,节约能源、资源和土地,保护环境和文物古迹;充分体现地区特色,力争

实现项目生命周期内价值的最大化。 第五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应超前规划,适时建设,量力而行,有序发展。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做好轨道交通远景线网规划。从实际需求和可能出发,把握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时机,合理安排项目建设。 第六条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应与铁路、民航、公路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规划建设进行有机衔接,促进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满足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运输服务需求。 第七条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应与城市远期总体规划相符合,重点选择近期10~15年内的建设项目、建设时机、建设时序和建设规模,落实建设资金,做好沿线土地利用和控制规划,支持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初步构成线网基本骨架,形成初始规模效益。 第八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应树立网络化资源共享理念,开发轨道交通资源,开拓经营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轨道交通建设的一般流程简介

一、线网规划 线网规划是一个城市在有意向做轨道交通时,首要要做的事情,有了线网规划方案,得到ZF的同意才有可能做接下来的工作。 线网规划的上位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这是线网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者要了解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包括:城市布局、人口、用地、交通、社会、经济、环境等)。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要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每一条线都要确定其功能定位,一般有骨干线和次干线之分。其中骨干线要串联起城市中重要的客流集散点,是城市中客流最集中的廊道,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另外还有次要线路和加密线、如有必要,还可以有其他系统制式的线路。此外,还有引导城市重要功能区发展的线路,具有TOD效应。 线网规划一般由规划院或专业咨询公司来做,时间在半年到1年左右,确定城市线网的规模、线网的形态、系统的制式、线路大的走行方向、车站布设、车辆、车辆段选址、联络线及工程总体投资。确定后上报ZF审批,但无需国家发改委审批。 国家目前对修建地铁(大运量轨道交通)标准是人口大于300万,国内生产总值大于1000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于100亿,客流规模单向高峰小时大于3万人。目前很多城市由于发展比较快,做过一轮建设后,都会再做线网修编等工作。 二、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一轮的建设过程中,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控制好轨道交通建设的节奏,依据城市的发展和财力情况量力而行,有序发展。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是确定近期建设的线路以及线路建设的时序,线路修建的必要性、建设线路的路由、敷设方式、车站布设、车辆段选址、工程筹划、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等方面。 编制好的建设规划及4个规划附件(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线网规划、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规划)由业主单位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评审,同时还要对线网规划中的客流预测结果进行评审,同时征求国家建设部意见,然后责成所在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专家评审意见汇总汇签后上报发改委后由国务院审批。做建设规划的同时还要做好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沿线土地利用规划、交通一体化和交通衔接规划等下位规划工作。确保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能够较好地进行控制。 建设规划可由咨询公司或者设计院来做,一般时间半年到1年左右。 三、预可(规划方案) 在建设规划做的同时或之后,业主单位为了把握线路整体的情况,一般会委托设计院来做线路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研究线路的路由方案,车站的布置,车辆段的选址(与规划院配合)等工作,以及线路的一些重、难点工程的初步研究以及工程投资,给出推荐的整体方案供业主单位参考。在一些地方,预可报告也可作为项目意见书上报ZF。时间大概在3个月到半年左右。 规划方案是对一些有可能上,但近期还没明确意见的线路做的前期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线路路由、功能定位、沿线现状及规划情况、工程难点及控制点研究、(车辆选型)、行车与运营组织、车辆段选址等。供市ZF及沿线各区征求意见,有的地方没有规划方案这项工作。 四、工可 工可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建设规划由国务院审批下来后,每条线路就可以开展工可研究了。工可阶段算得上是承上启下,是线路前期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设计阶段开始的依据。 工可一般由业主单位直接委托或者通过竞标的形式来确定编制单位,一般都是设计院来做,也有由咨询公司来做的情况。同时开展的还有线路的客流预测工作、环境影响报告、地

东莞市干线路网规划课件

东莞市市域干线道路网规划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二○○四年三月

目录 一、规划目标、原则与方法 (1) (一)规划目标 (1) (二)规划原则 (1) (三)规划方法 (2) 二、规划方案 (3) (一)规划路网体系 (3) (二)高速公路网络 (3) (三)快速路网络 (5) (四)干线性主干道网络 (7) (五)规划路网规模 (8) (六)规划路网总体评价 (8) 三、分期建设计划 (9) (一)分期建设年限 (9) (二)各建设阶段的建设目标 (9) (三)分期建设计划 (9)

一、规划目标、原则与方法 (一)规划目标 在东莞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拟定干线道路网规划的目标。 东莞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为构筑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各种交通方式协调运作的一体化交通系统,以优质、高效、安全的交通服务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东莞市干线道路网规划目标为: 1、建立适应东莞市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促 进全市最终形成具有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包括干线性主干道和普通主干道)、城市次干道以及城市支路(包括集散性支路和出入性支路)的完善的道路网络。 2、明确各类道路的功能,整合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关系,使过境交 通、对外交通以及市域内部交通各行其道,减少相互干扰。同时,适当分离城市客运和货运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3、合理配置全市干线路网的等级结构,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完善、 级配合理、规模适当的市域干线网络。 4、完善路网布局,提高全市各区域的通达性。 (二)规划原则 1、注重与国家及区域(珠三角)道路网总体规划相协调,加强与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自1863年在英国伦敦出现第一条地下铁道以来,城市轨道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方案,并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130多个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标尺。 回索历史的胶片,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到二十世纪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个已运营的地铁系统中,总长仅80公里,而法国巴黎的地铁即超过300公里。 1958年8月,北京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上提出:“西方卡不住我们的油脖子,中国也要修地下铁道”。9月,中铁四局集团的前身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在北京市正式成立,很快就开始了北京地铁一号线的筹建,在西方实施经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线路比选、地质钻探、勘测设计、方案研究、施工组织等大量工作,后因三年自然灾害而暂缓施工。1965年3月,中铁四局集团抽调所属第一工程处、地下铁道工程技术研究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机械厂筹建组、机械经租站、修配厂及机关部分人员重新组建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的艰难困苦的掘进。 步入新世纪,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疏通堵塞的唯一选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悉,中国“十五”期间城市交通投资达8000亿元,其中2000亿元用于地铁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地铁和轻轨线路30多条,总长650公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在加速地铁里程的拓展,深圳、南京、青岛、重庆、沈阳、长春、成都和哈尔滨在动工兴建地铁,杭州、大连、兰州、昆明、西安、鞍山、合肥、佛山和乌鲁木齐在积极筹建地铁。首都北京现有地

铁一号线、环线和复八线,总长54公里,已全部贯通运营。全长27.7公里的地铁五号线已动工。北京规划地铁网络12条新线,总长达408公里。 上海地铁发展简史 早在1956年,上海市就开始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1956年8月,上海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向市人委提交《上海市地下铁道初步规划(草案)》,上海地下铁道建设开始提到市领导的议事日程。 1958年8月,上海市地下铁道筹建处成立,以“平战结合”的功能要求,对上海地下铁道开始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和试验研究。当时苏联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1959年8月,上海警备区领导机关提出:上海地下铁道应以“平战结合、以战为主”的指导思想规划建设,地铁尽可能深埋入基岩层。市地铁筹建处组织科研、大专院校和设计单位,对上海地下铁道的埋设深度作浅、中、深3种方案的研究。对深埋方案探索后认为:如将地铁置于地下300~350米的基岩层,对功能要求、工程技术和建设经济均不合理。 1960年2月,上海市隧道工程局在浦东塘桥开始作盾构掘进试验。 1963年3月,上海市城市建设局隧道处继续在浦东塘桥用直径4.2米盾构,分别在覆土4米和12米处,建成25.2米和37.8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试验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 1964年11月,上海市委决定结合战备在地铁规划线上的衡山路段实施地铁扩大试验工程。至1967年7月,完成一井一站和600米区间的两条隧道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止。11年后,地铁试验工程才得以继续,1978年,漕溪路段试验工程批准开工,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至1983年底,完成一井一站和圆形隧道913米、矩形隧道274米。试验成果:盾构掘进的轴线误差和地表沉陷都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隧道用单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可满足地铁隧道结构要求,防水达到同期国际标准;初步掌握槽壁地下连续墙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心的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这段线路现在作为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市区“乘车难”的矛盾日渐突出。1983年初,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探讨上海的多平面、大容量快速有轨交通工程。4月,市计委向市政府上报《关于建设本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项目建议书》,建议建设南起金山卫、北抵宝山、纵贯南北的快速有轨交通干线,穿越市区的中段为地下铁道。8月,市政府批准项目建议书,并成立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组织有关单位和国内外专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985年3月,上海市地铁公司成立,接替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的地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1986年7月,市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建设新龙华至新客站地下铁道的请示报告。8月,国务院批准立项。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成立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工程建设,由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石礼安兼任指挥。

(完整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与特点 1:地铁车站结构与施工方法 1:地铁车站形式与结构组成 1.1:地铁车站形式分类 车站与地面位置:高架车站、地面、地下; 结构横断面:矩形、拱形、圆形、其他; 站台形式:岛式站台、侧式、岛侧混合。 1.2:构造组成 车站主体、出入口通道、通风道及地面通风亭组成。 2:施工方法与适用条件 2.1:明挖法施工 (1)由地表向下开挖基坑至设计高程,在坑内由下至上建造主体结构及防水措施。 (2)施工作业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证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低等特点。 (3)敞口放坡基坑和有围护结构的两类。 若地面空旷,建筑物离地面较远,不影响周边环境,基坑深度不大可敞口放坡开挖。施工简单,速度快噪音小,无需做围护。 场地限制,则应适当采用围护结构如土钉加混凝土喷抹面;若基坑很

深,地质条件较差,地下水位较高,处于繁华市区,地面建筑物密集,采用有维护结构的基坑。 敞口放坡施工:边坡面不加支护的基坑,喷锚护坡基坑。 有维护结构的基坑:工字钢桩维护基坑;钢板桩围护基坑;钻孔灌注桩维护基坑;地下连续墙维护基坑;土钉墙维护基坑等。 2.2:盖挖法施工 (1)先盖后挖,预制或现浇棚盖结构,置于桩柱结构上维持地面交通,结构支护下进行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 (2)优点:围护结构变形小;基坑底部土体稳定、施工空间大;盖挖逆作法用于城市时对交通影响较小。 缺点:混凝土结构的水平施工缝很难处理;盖挖逆作法施工时,暗挖施工难度大,费用高;要综合考虑基坑稳定、环境保护、永久结构形式和混凝土浇筑作业等因素确定。 (3)盖挖逆作法、盖挖顺作法。盖挖半逆作法。 盖挖顺作法:构筑连续墙;构筑中间支撑桩;构筑连续墙及覆盖板;开挖及支撑安装;开挖及构筑底板;构筑侧墙、柱;构筑侧墙及顶板;构筑内部结构及路面复旧。 盖挖逆作法:自上而下完成土方开挖和边墙、中隔板及底板衬砌施工,不需设置临时支撑,借助顶板、中板自身的水平刚度和抗压强度实现对基坑围护桩墙的支护作用。 特点:快速覆盖,缩短中断交通时间;自上而下的顶板中隔板及水平支撑体系刚度大;可分层施工;不受季节影响,设备简单、不需要大

南宁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南宁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线网规划介绍2010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9—2015年)》,这标志着南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正式获得国家立项,南宁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始进入到实质性的建设阶段。目前正在开展的南宁轨道交通项目为东西向1号线工程及南北向2号线工程,两线将构成我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十”字骨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南宁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随后进行相应调整,2012年1月22日获得南宁市政府批复的《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将轨道交通线网由6条线路增加至8条线路,线路全长250多公里,工程总投资约1500亿元。通过制定线网规划,建立功能层次明确、体系完善、与城市功能高度适应的轨道交通系统,将促进南宁中心城区和城镇密集区的协调发展及区域职能的发挥。通过合理安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时序,能引导城市发展的节奏和方向。 【建设时序】 南宁轨道交通建设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2010~2015),建立骨架线网,修建一号线一期和二号线一期,建设线网“十字”骨架线,奠定线网的基础,提供快速过江通道,联系城市东西、南北的主要发展轴线。 第二步(2016~2020),加强城市三大中心的联系,支持五象新区发展,带动邕江南岸的发展,修建二号线二期,三号线、四号线,到了2020年,线网在一、二、三、四号线组成的“井”字基本形态的基础上,构建5号线与7号线,形成“三横三纵”的线网布局。该线网基本形成网络规模,覆盖邕江南、北两个发展带,连通城市“三大中心”,提升对南宁东站的服务水平,可以很好地促进城市发展,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 第三步(2021~2050),增加网络覆盖,修建六号线,二号线延长线,三号线延长线,五号线延长线,七号线延长线和八号线。进一步扩大线网规模结构,充实市中心内部以及向外交通联系,加大线网覆盖范围和密度,提高轨道交通系统服务水平。 1号线江北东西向的骨干线 西起西乡塘区石埠,东至南宁东站,一号线全线长32.1公里,共设25座车站,线路全长32.1公里,其中地下线26.0公里,高架线5.8公里,地面线及过渡段0.3公里;设车站25座,其中地下站21座,高架站4座。换乘车站共7座,分别与铁路、其它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换乘。已于2011年12月29日在滨湖广场举行开工仪式,2016年年中建成通车。 建设内容:一号线为南宁市“十”字形骨架网线的横线,该线路形似一个“勺子”,该线路连接江北东西方向。 具体站点:石埠站-南职院站-鹏飞路站-西乡塘客运站-民族大学站-清川站-动物园站-鲁班路站-广西大学站-白苍岭站-火车站-朝阳广场站-新民路站-民族广场站-麻村站-南湖站-金湖广场站-会展中心站-万象城站-东盟商务区站-凤岭站-埌东客运站-百花岭站-佛子岭站-火车东站。 相关备注:按照远景规划,一号线有6个站换乘,可去往邕城的另外区域。 2号线南北跨江的骨干线 南起邕宁区蒲庙附近六晚,北至西津,全长37.3公里,共设26座车站,全为地下站。2号线一期线路全长约19.0km,其中地下线长6.5km,约占总长度的34.2%,高架线长12.5km。共设车站15座,其中高架站10座,地下站5座,3个换乘站均为地下站。最大站间距1870m,最小站间距880m,平均站间距1.3km。投资估算约60.5亿元,2013年底动工,2017年建成通车。 建设内容:二号线为南宁市“十”字形骨架网线的纵线,该线路走一个“L”形,也全部是地下站,横跨邕江。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项目背景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那个地点将成为21世纪杰出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都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持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进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进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但从进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时期的特点,距现代都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按照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都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都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都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和谐进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都市群。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畴为东莞都市总体规划范畴2 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尽管发达,但都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同意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专门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阻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升的趋势。 城区的都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都市职能。沿交通干线进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都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村民小楼在那个地点积聚、碰撞。快速蔓延的都市化相伴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纷乱。 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进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都市进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因此都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都市形状规模(大都市)远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作为新时期的进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进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都市进展和产业进步起到专门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竞争态势与都市功能定位 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差不多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亮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线网规划,依据建设线路的客流特征、运量等级和速度趴标等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工程规模、运营规模和效益规模。其项目构成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和客运需求。 第十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的运营规模,按线路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划分为四个类别、三个量级。各级线路相关技术特征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设计年限按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建设项目的设计运能,应根据各设计年限的客流预测,对客流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合理确定。第十七条每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应按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对相应建成范围,分别测试;若一条线路分段建设,每段通车时间相距3年以上,应按不同项目实施。后期实施的项目,设计年限应按后期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重新推定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进行全线客流预测。 第十八条客流预测应以居民出行和相关交通调查的成果为基础,并应保证其成果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不宜大于5年,否则应

补充其他有效措施。客流预测的方法、计算模型以及采用的相关参数,应预先经过实例验证其可用性。 第十九条客流预测应按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 (一)线网总量预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分析城市现状和规划区域OD客流;分析和确定远景线网规划承担的客运总量及在公交总量中分担的比例、平均运距、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并在全线网范围内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各线客流总量预测。 (二)线路客流预测:以远景线网客流总量为基础,预测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双向)总量、分段断面流量(图),全日平均运距和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分析。并估测各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按每一条线路项目的设计年限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预测,预测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可参照执行。 (一)线网客流预测:在远景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基础上,预测项目远期设计年限建成的线网规模的全日客流总量、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总量和客流负荷强度;并对各条线路的客流进行总量控制与分析。

(完整版)城市轨道交通实习报告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实习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一、实习目的和主要任务 1、了解车辆结构、了解车辆各部件及检修现场;了解供电及接触网。 2、了解城轨交通通信系统组成;了解6502继电联锁及计算机联锁系统;了解转辙机、信号机;了解CBTC。 3、了解轨道交通车站环境,根据要求设计车站布局;掌握轨道交通运营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相关流程;了解车站环控设备及行车组织及调度。 4、了解地铁工务分公司的主要设备及线路维护过程。 二、实习设备与场景要求 实习地点为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龙阳路及张江基地,实习设备为现场设备。 三、相关知识要点 1、上海城市轨道车辆基本车型,车辆结构部件;车辆零部件及车辆检修现场;供电设备及接触网。 2、上海城市轨道信号基本结构;城轨交通通信系统组成;6502继电联锁及计算机联锁系统;转辙机、信号机;CBTC。 3、上海城市轨道运营基本原理;车站环控设备;行车组织及调度。 4、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工务分公司的主要设备及线路维护过程。 四、实习内容和实习过程 1、实习内容 (1)了解车辆结构、了解车辆各部件; (2)了解供电设备; (3)了解接触网; (4)分析车站的主要特点,以及是否能够适应突发事件(火灾、爆炸、投毒等)发生。 (5)能够对现有行车调度指挥工作提出建议和设想; (6)能够对行车调度指挥流程进行概括和分析; (7)了解地铁的轨道结构的组成。 (8)了解地铁的隧道与高架线路的优缺点。 (9)了解信号 (10)了解信号传输技术

(11)了解车辆及检修现场; (12)了解城轨交通通信系统组成;6502继电联锁及计算机联锁系统。 (13)了解车站环控设备;行车组织及调度。 (14)了解地铁工务分公司的主要设备及线路维护过程。 2、实习方式 实习方式:学生的实习地点在上海地铁申通集团有限公司;采用跟随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形式进行;每班学生分2组进行,按照实习要求和内容进行相关实习。 实习安排:实验中心主要负责安排实习和现场技能教学,负责实习预安排、评阅实习报告、进行实习工作总结。 五、内容过程 6月26日,我们来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龙阳路基地进行现场观察学习实习,实习中**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相关设备及知识。通过接触我们了解到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的主要组成部分、ATP系统怎样监控列车在轨道上运行状态,观看并了解了转辙机、信号机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知道了信号灯的分类和不同灯光的信号灯所表达的不同信号观看了道岔的结构。 信号机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 状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890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大,同时建设的城市多。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从1995年-2008年6月,12年间共有10个城市20多条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730km,到奥运会开幕,北京、上海两城市运营线路分别达到220km和236km。 与此同时,全国共有15个城市、800km的城轨线路正在施工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武汉、南京、重庆、长春、哈尔滨、沈阳、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15个城市,城轨交通线网规划总长度达1700km,总投资6000亿元。这15个城市线网规划已于2003年-2006年得到国家的批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继续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和建

设,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开始修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上述15个城市之外,宁波、无锡、长沙、郑州、大连、东莞、贵阳、合肥、昆明、南宁、福州等10多个城市,也在筹建城轨交通,编制城轨交通线网规划,初步估计线网规划总长度为1000~1500公里。总之,无论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数量、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还是已经运营里程、在建里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都非常庞大,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快,同时开工建设的线路多。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分析,1995年-2008年12年间,中国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从1个城市增加到10个,运营里程从43km增加到790km。日本东京地铁,50年间建设286km,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 -1969年,10年间建设100.5km。按年平均建设里程比较,北京、上海比东京快3倍多。上海、北京两市政府都提出每年建设40~50km 的承诺,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打破常规,4条线或6条线在同时开工建设,投资以每年100多亿速度在推进,中国城轨交通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详]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线网规划,依据建设线路的客流特征、运量等级和速度趴标等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工程规模、运营规模和效益规模。其项目构成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和客运需求。 第十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的运营规模,按线路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划分为四个类别、三个量级。各级线路相关技术特征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设计年限按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建设项目的设计运能,应根据各设计年限的客流预测,对客流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合理确定。 第十七条每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应按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对相应建成围,分别测试;若一条线路分段建设,每段通车时间相距3年以上,应按不同项目实施。后期实施的项目,设计年限应按后期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重新推定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进行全线客流预测。 第十八条客流预测应以居民出行和相关交通调查的成果为基础,并应保证其成果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不宜大于5年,否则应补充其他有效措施。客流预测的方法、计算模型以及采用的相关参数,应预先经过实例验证其可用性。

第十九条客流预测应按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 (一)线网总量预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分析城市现状和规划区域OD客流;分析和确定远景线网规划承担的客运总量及在公交总量中分担的比例、平均运距、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并在全线网围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各线客流总量预测。 (二)线路客流预测:以远景线网客流总量为基础,预测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双向)总量、分段断面流量(图),全日平均运距和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分析。并估测各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按每一条线路项目的设计年限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预测,预测容应符合下列规定。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可参照执行。 (一)线网客流预测:在远景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基础上,预测项目远期设计年限建成的线网规模的全日客流总量、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总量和客流负荷强度;并对各条线路的客流进行总量控制与分析。(二)线路客流预测:预测全日客流量和各小时段的客流量及其比例、全日和高峰小时的平均运距及平均客流负荷强度、全日各级运距(每2km分级)的乘客量。 (三)车站客流预测:预测全日和早、晚高峰小时的各车站上下行的乘降客流、站间断面流量以及相应的超高峰系数;在大型社会活动期

东莞市长安镇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项目名称:东莞市长安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 项目委托:东莞市长安镇人民政府 长安镇总体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袁德和、梁荣业 副组长:孙景森、陈卫江、刘仁根、李迅 办公室主任:陈卫江(兼) 办公室成员:范钟铭、黄林、周俊、麦锦彪、温兆鸣、蔡振强、蔡超华、张岳潮、莫东鸿等。 各村成立规划修编小组,成员由各村主要领导担任。 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院长:刘仁根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副院长:朱荣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副院长:王明昌高级工程师 总规划师:范钟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主管总工) 项目负责人:黄林高级城市规划师分院副总规划师 周俊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邱晓燕高级城市规划师 葛永军城市规划师 王泽坚高级城市规划师 覃原高级工程师 罗红波城市规划师 田长远城市规划师 王飞虎城市规划师 梁峥高级工程师 陆巍高级工程师 陈郊工程师 陈晚莲工程师 协编单位: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 长安镇规划所:麦锦彪、温兆鸣、蔡振强、蔡超华、张岳潮、莫东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策略 (5) 第三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6) 第四章镇域土地利用区划 (6) 第一节城镇空间分区 (6) 第二节不准建设区 (7) 第五章城镇总体布局规划 (8)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9) 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9) 第二节道路交通规划 (10) 第三节公共交通规划 (11) 第七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3) 第八章居住用地规划 (14) 第九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15) 第一节工业用地规划 (15)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16) 第十章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16) 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16) 第二节景观规划 (18) 第十一章城镇更新改造规划 (19) 第一节城镇建设空间政策分区 (19) 第二节城镇更新改造规划 (21) 第十二章市政设施规划 (22)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22)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22) 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23) 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24) 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25) 第六节环境保护规划 (25) 第七节环境卫生规划 (26) 第十三章城镇防灾规划 (27) 第一节城镇抗震与消防设施布局 (27) 第二节城镇人防设施布局 (28) 第三节城镇防洪工程规划 (28)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28) 第一节近期建设目标与规模 (28) 第二节近期重点建设地区规划 (29) 第三节近期土地供应计划 (30) 第四节近期建设用地供应指引 (30) 第五节重大设施项目与实施时序 (31)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3) 第十六章附则 (34)

城市轨道交通及项目管理-6

2.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2.3.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是大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与一般建设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专业繁多、涉及面广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投资大 一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动轨几十亿、几百亿元,京、沪、穗近年来修建地铁的综合平均造价已向达6—8亿/km。目前中国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平均每公里建设成本达5亿元人民币,投资的巨大使得工程的资金风险很大。 2.工期长 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从筹划运作到运营使用,一般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如受政府审批和资余筹措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时间会更长。 3.涉及面广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城市的国民经济发展,除能解决沿线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外,还能促进房地产市场、旅游市场的开发,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城市交通、建筑、市政、环保等方面,甚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及建设的意义,是一般建设项日远不能比拟的。 4.系统、专业多,接口繁杂 城市轨道交通项日包括土建、机电、运营管理和投资经济四大系统,分为二十多个子系统、三十多个专业,有多个单独的分项分部工科,各系统、专业接口复杂。 2.3.2建设程序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上述特点,必须对共项目进行科学的建设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一个项目从提出项目设想、开发、建设、施工到开始生产活动这个过程,一般称为项目建设周期。这个周期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投资前阶段、投资阶段和生产阶段。一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周期的各个阶段及其主要的活动如图。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周期的各个阶段及其主要活动 根据我国现行的投资建设顺序,投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轨道线网规划、机会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及可行性研究,从而得到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进行项目决策。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是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我国目前基本的建设程序规定,需要国家进行审批,主要的审批程序有:轨道线网的审批、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报告的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初步设计的审批。 2.4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是综合利用相关设施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的基本模式、组织机制、发展趋势,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法,包括运营方案的制订,从安全、营销、运营、财务、乘务、信息、人力资源等角度详细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组织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2.4.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 1.国内运营模式及特点 从城市轨道交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上来看,其运营管理模式可分为国有国营模式,公私合营模式,国有民营模式,民有民营模式,私有国营模式等。 国有国营可分为两种,无竞争条件下的国有国营是指由政府负责轨道交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