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反思一: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次序不同,但所遵循的理念相同,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要点也基本相同。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们几位教师的预设是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当地城市和农村的实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一>计划流产了,最后采用了用图片直接导入的方法,开门见山,效果也还可以。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本想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地,直接地得到答案,这样也省得我多费口舌,后来经过反复的琢磨,与大家商讨,认为如果那样做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所以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在备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使不同的聚落景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提到较多,而湘教版一带而过,所以考虑到学生有很有可能不能提到"生产方式不同"这一问题,我们几位教师争论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学生能自己提到更好,如果学生没想到,教师要进行点拔,但不要过多,点到为止。

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是上网,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来完成。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查阅有关四合院的资料,在课上大家进行交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聚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这次的教研活动,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整合教学内容途径和>总结具体操作的策略。我们在教学中感到人文地理的教学,很多内容像非常零散,尤其是湘版教材使用后,这一感觉更明显。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集体教研和课堂实施,我们都感到与以往的教学相比,老师不再只是为了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教学了,不再为了应付中考而进行"填鸭式"教学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以后对于类似的内容的课堂教学,我们都可以采用这样的途径来整合教学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有取舍、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使教材不再"神圣不可侵犯",给学生留下参与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原理、归纳地理规律、展示自己的智慧。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做到完全放手,讲的仍然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讲、少讲,教学中多些引导、启发,多为学生创造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放手指导学生去收集资料相关的资料,这

更加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对此,我们事先的估计是不足的,没想到学生的热情回这么高。另一个问题是,我发现基础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发言比较多,那些本来在课堂上发言就少的学生,基本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是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偶尔会参与。应该说,又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他们都有收获,课堂上如何关注他们?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教研中去认真的研究,交流。

反思二: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新课改已有时日,自我感觉在课改的浪潮的推动下,作为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了很大突破,似乎把握住了课改的林灵魂,。然而这种良好的感觉,到了"世界的聚落"一节嘎然而止。

一、备课遇到了难题,该咋办?

在备课时,由于"世界的聚落"一节是新教材刚增加的内容,没有现成经验作指导,看看教参寥寥数语很绝无助,问问教过的前辈,也说:"稀里糊涂",我碰到了难题。无意识的敲打键盘,心想:"也稀里糊涂的讲一谝马?"心有不甘,看着电脑突然我灵光一闪,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没有合作,不会资源共享,势必势单力薄。何不将学生也引进新课设及上来呢,让学生来主导、主演、主讲。

说干就干,我决定冒一次险,为了保证冒险的成功性,在讲新课前,先对学生进行了激励和鼓舞,:"同学们,一直以来,老师都是地理课的主导,下节课老师决定把课堂还给你们,有道是"我的课堂我主宰",你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分组合作,学习研究课本,搜集真理资料,可以上网页可以实际考察等等,各种教学形式不限,然后你们来完成"世界的聚落"这节课,我将是你们的忠实听众。

一番游说和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风风火火的开始准备了。我还担心课堂杂乱又无收获,所以和班长作了简单沟通,嘱咐她把握好本节课的思路,缴给他一些控制课堂的技巧。虽然班长踌躇满志的告诉我保证完成任务,但我还是忐忑不

安,迎来了这一难以预料的一节课。

二、是学生的收获究竟是从何而来?

上课铃一响,我就"老实"地坐到了教室后面,而班长底气十足的站到了讲台时,出人意料地来到了一段开场白:"今天我们作为课堂的主人,希望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给我们的观众老师奉献一堂精彩的地理课。"我惊讶之余有了些感动。班长接着说:"为了使我们的课堂充实而有序,请大家听从指挥展示自我。下面请一组同学讲解什么是聚落?"

一组代表细心百倍地走上讲台,像个小老师一样,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组关于聚落的图片,甚至还有我们邹平城和明集村的图片,为学生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然乎这位同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请注意聚落是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而形成的,如果有人类居住但不集中就不是聚落,如南极有一些科考人员居住但不集中就不是聚落。"同学们被他头头是道的分析吸引住了,而我通过学生的表情可以断定他们对聚落的定义已完全理解了。接下来班长激励:"还有那个小组对这个问题还有补充?"三组的一名同学自告奋勇上来从"规模、人口密度、建筑特点、生产活动"等方面对比了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我暗叹:"平日担心学生只会填空不会自己分析归纳,其实他们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只是老师没有放手而已"。然后,班长话锋一转:"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那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各会出现哪些问题呢?"话音刚落,各小组踊跃拒收,避免对老师的提问表情轻松、热情高涨的多,看来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真的收获不小,而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其中一名学生拿出两张照片说:"这是我们明集焦化厂的烟筒,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严重,但也不可忽视,这是我们杏花河的河水污染现状,垃圾和污水的排放,使水质很差,当然不同于黄河的混浊。"学生对他所列举的事实和幽默的回答,不约而同的报以掌声。而我也异常高兴,看来学生懂得实地调查了,也开始有课本走进生活了,这远远比教会学生一个知识点让人高兴的多。

接下来对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地区居民建筑的分析,学生都是积极发言,讨论交流甚至还有争执,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我希望解决的知识、还有很多我没有想到的内容,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最后,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课堂更是达到了高潮,一位同学说:"我们可以通过法律对人的破坏行为进行惩罚;也可以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破坏行为的可耻,情法并用。"其观点鲜明,表达流畅,颇具新意,可谓语惊四座。还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外出旅游谈自己的切身体会,还有地制定了倡议书,漫画等等形式,让我真是意外之余欣喜万分。结果下课铃响起,学生也适意欲未尽,依依不舍。

三、倾听之后,教师还须干啥?

这节我无"准备"却收获颇丰的课,引起了我的深思。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又表现自己、珍视自己的欲望。只要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认真地思考、更充分的自信。

记得有这样也各故事,在一次报告会上,陶行知先生别开生面的把一只公鸡报上了讲台,周围撒了些米,强按住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可是公鸡就是不吃。当人放开手走后,公鸡便自动贪婪地啄起来。这则故事提醒我们,教学中创设积极主动地教学环境如何的重要,这种环境应是宽松的,是一个可以主动学习、自主了解、自由交流的教学环境。今天我在教材处理上将学生引导近来,师生共同作了教材的主人,从而碰撞出课堂上一个个两点。其实教学改革奥妙无穷,在许多的问题和领域,我们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能产生耀眼的火花。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毕竟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每天每时每分都有新事物涌出,自由民主深入人心。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学会倾听。有为学者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述,使教师道德责任。"今天是我虚心倾听,所以学生才有了轻松自由的表现,有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反思三: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11月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就《世界的聚落》一堂。我反复地思索着,现将它归纳如下:

亮点、进步之处: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三个活动一一突破,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结合读图、析图,学生最后能从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活动四个方面归纳出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差别。至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接连设计小老师讲述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和首领寻找理想的居住地两个活动。在加上例子:重庆市的形成具备了哪些条件?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能从活动中极容易地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新整合教材,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教材中涉及到的"城市问题",我根据设计的需要把它安排在最后,这样既利于知识点的衔接,又利于在最后做为鼓动宣传,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3、结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节课中,我紧密联系重庆,从"重庆市的形成与发展具备了哪些条件?"、"重庆市有哪些城市问题,该如何解决?"、"重庆市的城市问题,市委市政府采取哪些行动呢?"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重庆,关注重庆,服务重庆的情感和理念。

4、课堂驾驭能力得到提高,能制作简易完整的课件。

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活跃程度欠佳。由于缺乏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这方面的能力,导致这节课的气氛较为沉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点评粗略,缺少艺术性。由于课堂驾驭能力把握得不够火候,顾此失彼,这也是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的原因之一。

3、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不够充分。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饿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的空间也不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克服苦难,虚心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一步一个脚印,发挥自己的优势,摈弃不足,创设更好更优质的地理课。

反思四: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第一课时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阅读和分析城乡景观图和不同自然环境影响下的聚落建筑景观图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课标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

世界的聚落学案

靖安乡中心学校导学案 科目地理课题: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时间:2014年月日 主备教师:王彬学生姓名:年级:七年级班级:小组: 年级组长签字: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的两种形式。 3、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与难点】: 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及自然资源对聚落分布和建筑形式的影响。 2、聚落的两种形式。 【预习导学】: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落概念:。 2?聚落的形式:聚落一般分为________ 和 ________ 两大类型。 按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__________ 和规模较大的 ________ ;城市聚落分为小城市、中 型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 3.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比较: 乡村居民主要从事 ______________ ,城市居民一般从事 _________________ 。 乡村人口 _______ ,规模 __________ ;城市人口 ___________,规模_____________ 。 乡村建筑以 _________ 为主,城市建筑以_____________ 为主。 乡村空气 _______ ,环境 __________ ;城市环境 4.城市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p64-p65,填空。 1、世界的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世界上各个古代文明时期所创造出来的气势雄伟或特色突出的古迹、遗,址,它们是各民族创造才能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活动的忠实记录。比如________________ 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 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有利于开展历 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发展 3、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布达拉宫等。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P65,完成课本P65的活动题。 【训练巩固】: 1、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B.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的聚落 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应当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 2.聚落的两种形式- 亠 【拓展延伸】: 1、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B.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的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 教版 教学目标: 、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 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

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 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1页和52页、53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察教材52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5)、教材53页活动题2、3、4,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 、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4 世界的聚落教学案 (新版)湘教版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 2. 知道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3.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60页的正文部分第一段,找出聚落的主要形式。 2.阅读课本60页-61页的正文部分,结合图3-17、3-18、3-19,说出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差异。 3.依据地图册27页-28页的地图和景观图,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堂突破】 学会观察地理景观图,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的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如何阅读地理景观图呢?(1)认真观察,读出景观特征,如房屋的外观和屋顶的形状、树木的疏密程度、植被类型、动物类型、人的外貌和服饰特征等;(2)根据景观特征判断区域环境特征,如屋顶坡度大则该地降水较多,森林茂密有大象出没则多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3)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综合分析景观特征与环境特征之间的联系,如阿拉伯人为什么喜欢身穿白色长袍、头包白色头巾;(4)得出结论。 【自我测评】 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 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 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 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B.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高而且宽敞 C.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D.聚落内多农田景观 读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的聚落形式是 A.城市 B.都市 C.乡村 D.集镇

4.该传统居主要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炎热干旱的气候 C.崎岖的地形 D.寒冷潮湿的气候 第3-4题图 【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有: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存在的困惑是: 3.我今后在地理学习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周晓芳山丹育才中学 一、教学成功之处: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第

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是上网,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来完成。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查阅有关四合院的资料,在课上大家进行交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聚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不足之处: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本想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地,直接地得到答案,这样也省得我多费口舌,后来经过反复的琢磨,与大家商讨,认为如果那样做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所以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在备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使不同的聚落景观也存在较大的差

世界的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大学 *********学院 ***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 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材分析】 “世界的聚落”是属于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涉及“聚落”这一新的概念。聚落是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所形成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节从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形态的对比入手,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同时,为学生学习人文地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世界的聚落”共有两部分内容,即“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内容是聚落的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的特点、聚落的演变、城市发展的条件、民居建筑特色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从目标的达成方面来看,“聚落的形态”是基础的知识目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终极的情感目标。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读图析图能力也相对较差,对于本节课的一些地理现象以及地理规律不是很能理解。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已经学过的世界的人口的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发表见解、小组讨论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说出聚落的两种形态——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通过看景观图判断出是城市聚落还是乡村聚落;能说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1990和2010年南宁遥感影像地图,学生会总结归纳聚落演变过程、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观看图像、地图、举例分析,学生能分别说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地方民居的特点以及其反映的地理特征;通过观看视频,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及归纳法,从图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 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 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教学突破 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 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世界的聚落》设计思路 《世界的聚落》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本课以楼兰古国为背景展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视频、文字材料和图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课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的形态”,“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聚落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课前预习部分,教师先请各小组做课前预习汇报并简单点评。教学新课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落形成的条件”,学生扮演角色,假如自己是古楼兰的富商,如何选址建房,小组间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紧接着教师提供楼兰古国的视频和文本材料,小组继续讨论建房选址与古楼兰的繁荣之间的联系,讨论期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训练,讨论结束后教师以框架图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并形成知识体系。第二部分“聚落的形态”,根据新课标要求“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上主要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展开。学生课前先分为三大组,分别是城市组、乡村组和购房组,按分组情况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发言材料,在课堂辩论中各小组分别描述各方代表的优势和对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争取购房组的支持,辩论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强

调人地协调观。第三部分“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外出旅行时看到的不同区域民居的差异,结合世界各地典型民居建筑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繁荣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否与环境有关。第四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观看楼兰古国消失的视频,教师组织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再次落实人地协调观。紧接着教师展示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接着再展示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相关漫画,通过对漫画内容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列举保护相关措施。课堂的最后,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体系。 第二部分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聚落的概念,描述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变化。 (2)通过收集图片和联系生活实际,比较并能举例说明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3)能够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分析楼兰古国的消失与环境的关系。 (5)讨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教材,说出聚落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在古楼兰建房选址的因素,从而分析这与楼兰古

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班级学号姓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 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 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说出聚落的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等的变化; 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和表格对比,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 2、通过图片和问题探究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尊重自然规律 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小组合作 前期准备:

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 教学过程: 【导入】 伴随音乐循环播放一组青岛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景观图(景观图与位置图同时出现)以及不同时期的青岛的图片。(图片上带有问题提示:1、为什么同在青岛景观却不同呢?2、为什么同是青岛的同一地区,景观也不同呢?)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青岛不同地区的景观,还有一组是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我们发现这些景观是不同的,这些景观为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世界的聚落 板书:世界的聚落 师: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预习结果,请同学起来说一下,什么是聚落? 生:答 师:(进行肯定) 【新授】 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联系,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聚落,那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反思一: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次序不同,但所遵循的理念相同,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要点也基本相同。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们几位教师的预设是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当地城市和农村的实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由于种种原因,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 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聚落的形成。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聚落的形成”。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

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出示窑洞、水乡、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讲述新课]: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教师]展示图片:1、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这四幅图片各是什么地方,你到过这样的地方吗? [学生]:找出不同聚落形态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从各图中归纳并回答什么是聚落. 小结:不管是在乡村、牧区或是窑洞和城市,你会发现这些地方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在地理上称之为聚落。 板书: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教师]从图片中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那么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种?它们具有哪些不同的景观特色? [学生]观察两幅图片景观,找出两幅图片景观的差异,从中说出聚落的两种形态。 [板书]:聚落形式:城市和乡村 承转:了解了城市和乡村的形态特征,那么城市和乡村有哪些差

世界语言与宗教、聚落导学案(A4)

导学案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编写人:于玉梅审查单位:寒亭区开元街道张氏初中地理组 【学习目标】1、根据世界语言分布图,说出联合国工作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分布国家;阅读世界宗教分布图,知道世界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地区,了解其基本特点。 (学习重点) 2、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树立无神论观念。 【课前探究】1、世界上有三大影响广泛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根据以往所学或上网查询与三大宗教有关的1—2个宗教故事。 2、上网搜集:三大宗教的创始人、代表性建筑(图片)及其建筑风格、 重要节日等基本特点。 (以上探究内容将在课堂展示并记入个人得分与小组得分。) 【课堂导学】 一、情境导入: (展示五大洲朋友欢聚上海世博会的图片)教师谈话导入: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博会在上海开幕,这是一场世界科技的大博览,是世界居民的大聚会。挽起来自五大洲的朋友,你该了解他们哪些与众不同的文化、风俗,你会用哪种语言表述我们的诚挚热情?(学生回答)要了解这些,让我们从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开始学起。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一)世界的语言 1、自主阅读课本P.47-48图文,依据图3—9说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和分布国家。 2、小组合作探究:(1)使用人数最多和流传最广的语言各是什么?为什么? (2)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去掉没有文字的70%,有文字的语言也有六七百种,为什么将这六种语言作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3、巧学妙记:(1)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快速记住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与其分布情况(能结合地图说出)?(2)记一记。 (二)世界的宗教 1、自主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三大宗教的宗教故事。

湖南省醴陵市七年级地理上册3_4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世界的聚落 课题世界的聚落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描述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会简要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知道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重点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保护世 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 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关系 预设流程个性化设计一、自主学习 (一)“聚落的形态”(阅读课本60~61页,画记并填写:)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什么? 3.填表比较乡村与城市聚落的特点: 生产活动人口分布建筑特点交通特点环境污染程度 城市密集 乡村农业生产低矮、稀疏道路较稀疏环境较好 4.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完成课本61页“活动”的第①题。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阅读课本64~65页,完成:) 5.列举3处世界文化遗产:、、 二、合作探究 专题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请在下列条件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适合定居的地方: ①交通闭塞、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②平坦肥沃的华北平原 ③干旱的撒哈拉沙漠④气候酷寒的南极地区 ⑤水网密集的长江流域⑥资源丰富的地区 2.读右图,回答: (1)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 (2)图中①②③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

成为一般城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 3.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专题二: 1.请你来当设计师。阅读课本63页的内容后,帮助以下地区的居民设计适合 他们居住的房屋,并说明理由。 A、高温潮湿的地区: B、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 C、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2.(1)下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做法正确的有: ①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 ②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 ③在著名的文化遗产地过度发展旅游业 ④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2)我们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三、展示提升 四、归纳总结 五、训练巩固完成基础训练 P.35~36 的内容。 六、知识链接 云南傣族的竹楼: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搭建竹楼,通常屋子没有门窗,便于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燥;竹楼房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倾泻。 草原上的蒙古包: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游牧民族创建了拆装容易、搬迁简便的蒙古包。 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的成功建设主要是黄土具有直立的特点,再加上黄土保暖性好,该地区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背风建设,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 因纽特人的雪屋:地处北极地区,冬季漫长、寒冷、黑暗。为防风雪,御寒冷,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雪砖垒砌成圆顶的“冰雪屋”,之后向下深挖洞。

3.4 世界的聚落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4)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一、学习目标(自学时,你要攻克以下目标,试试看吧) 1、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 2、正确分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4、、有意识的提取地理信息,学会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规律。 二、重点、难点(这是本节问题的关键,好好把握哦) 1、重点:①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①城市发展的过程、聚落形成的条件 三、学习过程(这里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好好表现哦) ㈠基础知识储备 你的亲戚朋友中有哪些住在城市里,哪些住在城市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一样吗? ㈡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我们大家各来自于城市还是农村? 2、全方位互动 互动1:①我们同学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农村和城市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我们称其为聚落。你能用最简炼的语言总结聚落的概念及形式吗? 聚落: 形式 有无农 ④请大家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对乡村和城市未来 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提示:根据其各自存在 的问题) 城市 乡村 ⑤许多乡村聚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

特点,比如欧洲、非洲、亚洲的乡村聚落就有明显的差异,如图,你能将下列的乡村聚落对号入座吗? 互动2:乡村和城市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先有城市还是先有乡村?带着这些问题,分头行动,利用P52活动所提供的图文资料,体会乡村发展为城市的四部曲,完成活动1中所设计的问题。 互动3:①世界各地的民居是不同的,读P52活动2材料完成活动要求。 ②观察图3-22图3-23,总结东南亚民居、北非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根据①②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 是与当地的和密切相关的。 ③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这种做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④请同学们搜集信息,谈谈应该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实践探索 世界许多大城市往往临河、临湖、临海分布,或者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在河流人海处。结合实际,请你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理解。 五、学习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自我展示,相信你会有很多的收获,同时也可能仍存在一些困惑,交流一下吧。) 1、我的收获: 形式及差异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学习后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措施。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与方法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点: 3. 教学难点:重要世界文化遗产分布。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 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导入新课]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4.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3.世界重要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板书设计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课后反思:

2世界的聚落共2课时市优质课教学案(带拓展练习带答案)

【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城市的发展过程。 【学习重点、难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自学活动】自学任务:读教材60-62页,独立完成下列填空(明确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______。它的主要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______,其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______。 4、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______和规模较大的______。 5、读课本第60---61页三幅图片,结合课本60—62页文字完成下表 6、(61页活动题1)城市聚落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解决措施是什么? 7、聚落的形成过程中先有聚落,后有聚落。仔细观看62页活动题2,了解其演变过程。 归纳总结: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土壤、水源、适于耕作;②丰富;③交通。 自学诊断: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 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B.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高而且宽敞 C.有的集中,有的分散D.聚落内多农田景观 3、下列哪个聚落不属于乡村聚落()A.农村B.牧村 C.渔村D北京中关村 4、黄土高原地区人民传统居住的主要形式是()A.竹楼B.冰屋C.四合院 D.窑洞 5、在下图甲、乙、丙、丁四村中,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A. 甲村 B. 乙村 C. 丙村 D. 丁村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 能够举例说出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难点】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导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 1、阅读课本60~62页内容,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是 (2)聚落的主要形式是和。 (3)对比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尝试完成下列表格。 问题: 解决措施: (5)读图3-26聚落的演化过程,思考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阅读课本63页,完成下列问题。 完成课本63页活动,认识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3、阅读课本64页,回答下列问题。 (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 ,反映出 。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发展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有哪些? (3)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威尼斯、佛罗伦萨、云南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福建土楼、阿布辛拜勒神庙等。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 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区别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世界文化遗产

四、盘点收获,拓展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完成本节知识框架) 聚落的形态 世界的聚落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世界文化遗憾的保护 五、达标检测,巩固提升(选择题每题10分,共60分。连线题每题五分,共40分,满分100分) 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人就有聚落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 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A.村庄和乡镇B.城市和乡村C.工厂和扩区D.教堂和寺庙 3、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污染和交通拥挤B.居住空间狭窄 C.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D、大多沿河流、山麓分布 4、关于城市与乡村对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密度比乡村人口密度小B.城市与乡村从事的生产活动相似 C.城市的教育、医疗条件比乡村好D.城市的房屋建筑密度比乡村建筑密度小5.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体现( ) A.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B.当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C.当时的民风民情、宗教习俗D.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6.下列城市有“水城’’之称的是( ) A.巴黎B.伦敦C.威尼斯D.莫斯科 7.将下列不同地区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A.东南亚①平顶屋 B.陕北②冰屋 C.北非③四合院 D.内蒙古④土楼 E.北极⑤摩天大楼 F.北京⑥窑洞 G.福建客家⑦蒙古包 H. 香港⑧高脚屋 《世界的聚落》学情分析 今年我担任七年级9、10、11、12四个班的地理老师。七年级11班的学生是比较活跃,成绩较好的班级。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作为一门新接触的学科,学生感觉什么都是新的,如果引导得当很容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 (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学生观察课本P6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绥阳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把学生分成3组,观察“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的意见。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