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市城市总体规划

临湘市城市总体规划
临湘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概述

一、城市概况

1、历史沿革

临湘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地,西汉为长沙国下隽县地,晋属巴陵县地,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马殷置王朝场。宋淳化五年(994 年)升为王朝县,至道二年(996 年)更名为临湘县。清代属王禾上、下里,民国6 年(1917)粤汉铁路北段通车,设车站于此,遂逐渐发展为集市。民国19 年(1930)县治由陆城搬迁至长安。1984 年4 月6 日,临湘县的部分地区划归岳阳市。1986 年1 月27 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18 号)撤销岳阳地区,将临湘、华容、汨罗、平江4 县划归岳阳市管辖。1992 年9 月1 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2〕96 号),撤销临湘县,设立临湘市,由岳阳市代管。

2、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建制

临湘地处湖南省东北边陲,素称“湘北门户”。地理位置为东经113°9′-113°21′,北纬29°12′— 29°51′,市境南北纵长 km,东西宽公里。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可以概括为“一江环绕,两省交界,五线穿境”,一江环绕即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沿江有儒溪、新洲脑、叶家墩等10 多处渡口。两省交界即地处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与湖北的赤壁、通城、监利、通山、崇阳、洪湖毗邻。五线穿境即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临湖公路、武广高铁、京广铁路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使临湘历来为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

现辖3个街道(长安街道办事处、五里街道办事处和桃矿街道办事处)、10个镇及114个行政建制村,市域总国土面积1718km2。

3、自然条件

地质地貌

临湘市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东南群峰起伏,中部丘岗连绵,西北平湖广阔,东南部有药菇山、大云山等28 座海拔800 米以上的山峰,构成雄伟的天然屏障,山势陡峭,峰峦叠嶂,植被繁茂;北部是江湖平原地区,海拔在40 米以下,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中部地表波状起伏,为丘陵区域,海拔一般在50-300 米之间。

水文水系

临湘市水资源充足,长江经临湘市境西北边沿流过,全长公里;境内有黄盖湖、冶湖等16 个大小湖泊。北有源潭河,流经长安城区和聂市镇,汇入黄盖湖后入长江,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3890 公顷;南有桃林河,流经羊楼司镇、五里街道办事处、忠防镇、詹桥镇、桃林镇等,汇入新墙河入洞庭湖,全长74 公里,流域面积7382 公顷;东有新店河,与湖北省赤壁市交界,流经羊楼司、坦渡两个镇,汇入黄盖湖后入长江,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1495公顷。

气候

临湘市处在东亚季风气候区中,气候带上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性质,属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严寒期短,无霜期长;春温多变,秋寒偏早;雨季明显,夏秋多旱;四季分明,季节性强,生长季中光热水充足,农业气候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无霜期259 天,日照率41%,降水量毫米。

植被

临湘市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树种较多,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银杏、红豆杉、莼菜,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香樟、楠木,以及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松柏、罗汉松、中华猕猴桃、刺揪、水青冈、芡实、睡莲等。

临湘市森林覆盖率约为%,2016年林木蓄积量达到万m3,主要分布在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龙窖山和大云山山区,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主要资源

临湘是全国着名的“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竹木之乡”、“浮标之乡”以及

“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丰富,分布较广,矿种较多,尤以稀有金属和非金属为最。地下矿藏30 余种,萤石储量居全国之首;白云矿总储量超过3 亿吨,年产量200多万吨,是钢铁工业、玻璃工业、电子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材料;钾长石、石灰石、高岭土、水晶、云母蕴藏丰富,品位极高。

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包括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天下第一人工洞”6501,“南方第一漠”银沙滩,省级风景名胜区龙窖山“千家峒”,以及三国古战场遗址黄盖湖等,形成了“山奇、水秀、洞幽”的旅游资源特色。

4、经济社会

人口与城镇化

2015年,临湘市总人口万人,位居岳阳市各区县第七名,常住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低于岳阳市%的平均水平,在岳阳各区县排名第五,亦低于湖南省%的平均水平。

经济产业

2015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11%。三产业结构比为13::31 .5。

5、城镇建设

中心城区(长安城区)建设

至2015年末临湘市中心城区(长安城区)建设用地为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由1995 年的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平方公里,增加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995 年的万人增加到2015 年的万人,增加约万人,年均增加万人。

中心城区建设水平较低,居住用房60%以上为低、多层自建房,土地率利用率低,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城市开敞空间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需求。

镇区建设

现状镇区建设主要沿城市主要交通干线,如107 国道、京广铁路、S201 线等分布,呈明显的“点一轴”分布状态。

因临湘建设条件较好的用地大部分集中在中部区域,且拥有便利的交通优势,而南北两端分布了较多基本农田与山林,发展建设受到限制,因此在现阶段,临湘市整体镇区发展呈现出中部较快,南部和北部较慢的态势。镇区之间的现状联系不畅,道路网密度较低,路面质量较差,导致城镇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发挥联动发展的优势。

乡村建设

目前,临湘市共有114个自然村,构成中心村——基层村两个层次的乡村型居民点,其中具有中心村性质的村庄有7 个,分别是:盛塘村、渔潭村、柳厂村、金盆村、龙窖山村、璧山村、长源村,其余为基层村性质。

临湘乡村建设主要存在了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人均耕地少,人均建设用地大,目前临湘人均耕地约亩,为全国人均量的%,而人均建设用地207 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偏高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二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种植业比重仍然偏大,畜牧养殖业比重偏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外向度不高。三是基础设施薄弱,乡村道路的技术等级低,

道路质量较差,农村的水、电、气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尚需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尚未建立。四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基础性的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制约村镇现代化发展。

工业园区建设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三湾工业园和滨江产业园为主的“一区二园”空间布局。

1) 三湾工业园区建设

三湾工业园区位于长安镇、城南乡三湾地区,东靠京港澳高速,西依五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北抵临湘城区,连接京广铁路、107 国道、S301 省道以及武广高速铁路,以轻工业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及文化附加值较高的传统手工加工业为主导产业。于2003年8月开园至今,实际开发面积为平方公里。已经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5 个,协议利用外资亿元。

2) 滨江产业园建设情况

滨江产业园北临长江,东临赤壁市,南接冶湖和洋溪湖,西与城陵矶新港区毗邻,连接湖南和湖北,沟通沿江和内地。滨江产业园由湖南省化工农药产业基地与岳阳港临湘港区鸭栏码头合并统一管理,且已初步纳入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规划建设范围,列为岳阳市沿江经济带、全省36 个重点产业基地之一,重点发展发展炼油化工产业、催化剂及助剂产业、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产业、合成材料深加工产业四个产业。

2007年8月,临湘滨江产业示范园开园,已开发建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生物药业区、轻工纺织区、机械制造区三大主导产业。被湖南省经信委授予“湖南省化工农药产业基地”称号。

2012年省石化行管办会同省农药协会考察了滨江产业园后认为,近几年临湘市举全市之力建设滨江产业园区,园区初具规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招商方面要在延伸产业链方面动脑筋,主动对接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和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产业转移化工农药企业;主动对接岳阳石化产业,依托长岭炼化和巴陵石化两大央企,引进一批石化下游产业项目;依托国发绿色化工公司,引进一批光气衍生产品生产企业,要依托园区现有企业,积聚一批产业链延伸和产品互补的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湖南化工农药产业基地。指导了滨江产业园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2013年,园区平台不断优化,完成了三湾工业园和滨江工业园的合并,以“一园两区”的产业规划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融入岳阳绿色化工园,促进规模效应与错位发展。

2014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批,临湘市是连接湖南湖北两省的重要交通走廊,是洞庭湖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利用良好的交通区位及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化工产业。

2015年,临湘市党政主要领导在园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应紧紧把握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省委“一带一部”新定位,及临湘市作为全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全省特色县域经济化工制造类重点县市,以及拥有8公里长江深水岸线开发的新机遇,奋力打造全市经济发展增长极。

二、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十年来,随着临湘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潜在矛盾,主要体现在:

1、土地资源与开发现状矛盾突出。

土地开发的粗放型特征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相对稀缺。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城郊结合部的无序发展,导致大量的零散和城乡插花地段的形成,同时,对于应予保护的山、林、湿地、水面也不断被侵蚀,导致成片成规模可供开发的土地不多,且重复拆迁成本高。

土地的粗放型开发导致政府土地收益率低,使政府无从用土地资源作为经济杠杆,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在宏观上没有对空间和土地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城市的土地供应盲从局部利益和项目引资,从而导致土地供应的过度自由化,难以达到城市规划要求的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

2、城市空间格局不清晰,空间结构亟待完善。

截止到2015年底,临湘市中心城区现状空间布局仍是东西向带状发展为主,向北受

京广铁路的限制,向南则受地形条件和工业组团的影响较大,现状城区用地主要集中于京广铁路以南至京港澳高速公路以北的东西向狭长区域,缺乏进一步的发展用地。在“95版”规划中,依托高铁站点规划了城北组团,以期拉开城市的发展架构,但由于高铁站迟迟未建设,导致城北组团至今仍未实施。因此,当前城市空间布局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完善。加快三湾工业园“退二进三”建设,突破京广铁路的限制向北寻求城市发展用地,已成为临湘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3、三湾工业园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城区工业用地主要集中于三湾工业园,园区基本形成了以兆邦陶瓷、新美陶瓷为龙头的建材矿产产业片区,由于其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和夏季风向的上风向,对城市的污染影响较大。

4、滨江产业园现状产业基础较薄弱、未形成“产城一体”格局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产业基础薄弱:一是园区产业上下游配套不足。从园区目前的引进产业情况来看,传统的化工农药等制造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云溪化工园、岳阳临港新区等产业的对接性不强,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使园区的产业发展具有高增长性和可持续性。二是企业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园区企业以原料粗加工的发展模式为主,亟需转型升级,走精细化发展道路,应打造知识产权优势园区;充分利用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机遇,多引入技术含量高、产值高、效益好的创新型企业。

“产城一体”格局尚未形成:园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生态有待完善。园区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七通一平”,但是路网、信息化等方面建设仍需继续不断完善。现有建筑以工业厂房、居住、办公为主,生活娱乐等服务设施缺乏。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与园区产业的服务需求相比还有差距。

5、城市交通与过境交通混杂,内部交通联系不通畅。

临湘市目前的城市东西向主要交通干道即G107,该路过境交通和城市的人行、车行等各类交通混杂,与城市内部其他道路网缺乏便捷联系。北部的临江产业带与中心城区的道路联系也有待加强,而且现状京广铁路和桃矿铁路专用线对城市空间分隔较为严重。

6、城镇等级体系层次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受行政建制和交通地理等条件的影响,临湘市域城镇体系形成相对较晚,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等级体系缺少层次,等级体系不完整;同时等级体系仍以行政体制为层次,形成各自较为封闭、固定的以行政区域为主的服务范围。

7、城镇职能有了初步的分工,但产业特色不突出。

临湘市各乡镇的发展与资源条件和各自发展特点相结合,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程度较强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如江南镇的化工农药产业、羊楼司镇的楠竹产业、詹桥镇的酿酒产业等,但从总体上分析,大部分乡镇之间存在职能结构雷同、分工不明、产业特色不突出等状况。

第二章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95版总规”(2012年修改)要点

城市性质:湘北边贸门户,岳阳都市区的重要增长极和综合服务中心,以临港产业为先导的生态宜居山水城市。

城市规模:至规划期末(2015年)人口规模为20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 20km2,远景(2030年)预计达到30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 30km2,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m2以内。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北拓南优、西延东控。建设时序为近期建南,适时北拓。

北拓:利用对接滨江产业新区、武广高铁和平缓的用地优势,向北推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用地沿长安河两厢向北延伸,通过多条主干道路的联系,实现与南部建成区的快速对接;

南优:优化用地布局及企业构成,进行产业置换,建设为功能齐全的高端城市山水生态组团。

西延:处理与五尖山森林公园用地的关系,控制城市用地继续向景区延伸。同时引导城市产业用地向西适当延伸,依托临湖公路和铁路线的交通优势,加强与岳阳云溪的对接。

东控:改造东部老城,考虑城市形态及集中发展的原则,季台坡以东不宜继续发展。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两心、三轴、四组团”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两心:北部城市中心和南部城市副中心;三轴:沿107国道、长安河和上港溪的城市发展轴;四组团:根据自然山水和交通线的分隔,形成城北、河西、河东、三湾四个组团。

二、“95版总规”(2012年修改)实施情况—中心城区实施成效

1、正确引导了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强化了城市功能。

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城市用地主要向北、向南发展,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区长安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由1995年的增加到2015年的,增加,年均增加;城市人口由1995年的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万人,增加万人,年均增加万人。

2、建设了一批区域性重大项目

(1)湖南省化工农药产业基地的设立和启动。

(2)鸭栏长江三千吨级码头的建设。

(3)临湖公路的提质改造,使临湘城区与岳阳市区联系更便捷。3、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中心城区内外交通体系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95”总规实施以来,有效地促进了中心城区主次干路网的形成,城区内部交通通行能力极大提高,先后开发建设了福桥路、南太路、北环路、长杨路和长白路,硬化改造了长五路、南正街、城中南北路、长安河两岸以及40多条背街小巷,拓宽改造了北正街。道路广场用地在1995年 km2的基础上增加到,年均增加。

对外交通方面,在建和改造完成的公路有杭瑞高速、临湖公路(107国道)、临湘大道连接线、临鸭公路和最江公路。使得中心城区往各个方向的对外交通联系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临鸭公路的建成对加强市区与滨江产业园便捷的交通联系,对促进临湘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强化

临湘市城市建设在“95版总规”的指导下,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城区商业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网点体系不断完善,各类商业网点万个,有各类市场42个,其中批发市场6个,农贸市场20个,综合性市场16个。全市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8个,其中百货店1个,超市2个,商品交易市场3个,建材市场2个。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商业网点密布的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商业设施的日臻完善拉动了临湘市的经济增长。201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亿元,有8个市场成交额过亿元。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完善,临湘市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图书馆蝉联“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全市卫生系统现有卫生医疗机构485家。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6家(县级综合医院一家、县级专科医院三家,二级甲等医院两家),中心卫生院4家,乡镇卫生院18家,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基层血防站3家,村卫生室和城区合法诊所349家。2015年末,全市共拥有病床1993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张;医疗工作人员1843人,其中主治医生373人,卫生技术人员1545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使用基本药物,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基本健全了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

至2015年底,临湘市中心城区现有环卫公厕35座,独立式公厕23座,附件式公厕12座;铁质果皮箱285只,胶质垃圾桶3200只;垃圾中转站31座,垃圾屋及垃圾池147个,现有各种机械设备28辆;消防设施现有各类消防车辆6台,其中行政执法车一台,16米高举喷射消防车一台,泡沫消防车一台,抢险救援车一台,水罐消防车两台。另外还新建了二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民生所需的市政建设项目。

5、城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伴随着临湘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大力完善,城市市容市貌不断改善,同时一批高品质的居住小区,如富临家园、吉祥嘉年华、扬德云水湾、盈泰阳光城、锦富豪庭、名流花园等居住区的建设,使得临湘市的人居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6、城市景观绿化建设加快,城市品质不断提高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先后开工建设了长安河风光带、白云湖公园、星河广场等公共绿地,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达到。其中白云湖公园为城市综合性的水上公园,面积37公顷;长安河风光带沿长安河南北流向,贯穿城区中央,长安一桥、二桥、三桥依河而建,横跨河面。两侧河坡、河岸的绿化乔灌木、草坪及绿化设施与河道水面组成了游园,共有绿地面积15公顷,城区内沿街绿地主要有临湘大道及107国道绿化带,是城区主要的道路绿化带,包括道路和交叉路口的绿化总面积约为10公顷,为城市绿心、绿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近几年,园林绿化加大“建绿”、“创绿”、“养绿”力度,全面加强了行道树截顶改造和补栽工作,全年提质改造绿化面积15公顷,新增绿化面积3. 5公顷,已有建设局、直属粮库等7家单位获得“省级园林式单位”称号。

7、指导多项控规、专项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自“95版”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以来,市域内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开展,完成了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江南镇总体规划、源潭镇总体规划、羊楼司镇总体规划、聂市镇总体规划和忠防镇总体规划等,2015年初,完成了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全覆盖,启动了全市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和乡镇建管站的复建工作,为城乡健康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组织管理保障。城市规划加强控详规划编制与执行,详规面积达10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62%,分别为北环路片区控详规划、城北新区控详规划、临湖大道小区控详规划、白云湖新区控详规划、三湾工业园控详规划、向阳路片区控详规划和工贸小区控详规划。控规的编制较好的落实了总规对于基础设施与公益设施用地控制,逐步优化形成了城市主干道路网框架,有效的指导了城市土地开发的健康发展。

三、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1、国家宏观规划和政策红利为临湘市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国家新型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提出推进中小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符合条件农业人口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有序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提出,实行总体宽松、差别引导的城镇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城区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和城镇落户限制,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进一步吸引农业人口向城区的转移和集聚。控制

大城市的人口增长,为中小城市预留更多空间,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2)多规合一试点政策,为临湘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注入强大推力

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971号)文件,临湘市被列入“多规合一”工作试点县市之一,为推动试点城市的规划改革,国家将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多规合一”的实施可推动临湘市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多规合一”工作不仅是规划的协调统一,更是城市管理流程、管理体系的再造。随着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开展,将大大减少项目的审批流程和城市管理效率,减少各自为政的管理弊端。

3)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转型提出新的要求

临湘属于国务院公布的141个资源成熟型城市之一,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对其产业转型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若干支柱型接续替代产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将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内部化,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临湘依托资源型城市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和优化升级。对临湘而言,延长矿石产业链条,变粗加工为深加工,变原石贩卖到就地加工,是城市转型最为重要的策略,同时还应关注与资源型产业关联度高的替代产业培育。

2、长江及洞庭湖地区的区域发展红利将加速临湘城市发展

(1)长江经济带建设

长江经济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在这一战略目标下,提出沿江城市发展,培育多个增长极。《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临湘作为湖南省的滨江门户城市,在长江经济的带动作用下,迎来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际遇。临湘市区域性交通资源较好,且具有建设水运交通的自身优势,可充分依托并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使其临湘成为岳阳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临湘可充分利用边界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的对外联系的窗口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对接沿长江工业与物流产业带,发展绿色化工、新材料制造、生物医药、港口物流等产业,有利于促进临江新区的建设和临湘市经济发展。

(2)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依托沿江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设施上,统筹推进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上,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

《规划》确定打造沿江发展轴,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沿江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运输体系,增强武汉长江新区的带动辐射功能,提升沿江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优化产业分工协作,引导工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港口物流、汽车、食品等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转型升级,打造沿江产业走廊。

临湘作为省际毗邻城市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借助区域合作的战略契机,受长江新

区的辐射和沿江城市的带动可共享区域上的资源,并实现与周边城市差异化发展的导向,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紧抓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里、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区域交通方面,加强与岳阳及周边区域的联系,有序推进跨区域转移和承接。

(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到2020年把岳阳洞庭湖区域建设成为长江中下游安全保障区、国家生态农业带动区、全国绿色经济示范区、综合改革先行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区。

临湘作为岳阳“岳—临—荣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基础设施和加速产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借助区域合作的战略契机,面向岳阳,面向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条件,并实现与周边城市差异化发展,全面转型发展。

临湘地处洞庭湖平原,沿江沿湖资源丰富,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开发的迅速推进,滨江滨湖旅游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升级。临湘要借助洞庭湖旅游开发的优势良机,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神秘临湘”的旅游品牌。

(4)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规划定位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基地,区域性的有色金属、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岳阳是3+5城市群之一,是对接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呼应长三角的前沿与中心城市,以农产品供应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石化中心、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为侧重,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临湘作为岳阳的一部分,在长江经济带对岳阳的大好形势下,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驱动下,发挥地区优势,成为中部地区产业强心。主动参与长株洲潭城市群、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化工、建材、农业等大产业链的协作,全面融入岳阳产业集聚区以及长江沿线经济产业带。

3、根据岳阳建设“1+4+2”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明确临湘在岳阳的地位

结合《岳阳市城市总体(2008—2030)》(2017年修改)提出建设“1+4+2”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岳-临-荣都市圈的建立明确了临湘在岳阳的角色定位,使其融入岳阳中心城区,加强区域对接,联动发展产业导向。在农业方面重点要充分发挥近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以农业商品化为中心,建立多品种的现代近郊农业商品基地;工业以现有中央、省属企业和园区、基地为节点,建立沿长江走向、连接岳阳纸业——华能电厂——巴陵石化、松阳湖临港产业区及云溪绿色化工工业园——长岭炼化——临湘生化工业园的沿江工业带,重点发展发展石油化工、电力、造纸、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研发、生物化工工业,同时要努力做大做强岳阳县和临湘市的陶瓷工业集聚区;利用临湘市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洞庭湖航运物流带和长江航运物流带。

4、城区发展空间受限,急需明确新的城市发展方向

由于受到对外交通线路的限制,临湘现状城区用地主要集中于京广铁路以南至京港澳高速公路以北的东西向狭长区域,用地较为局促。随着三湾工业园的建设,京广铁路以南的城市可建设用地已基本告罄,通过对京广铁路以北用地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突破京广铁路的限制向北寻求城市发展用地已成为临湘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5、临湘工业园的建设将对城市格局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重大交通干线,加快构建沿长江经济带,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打造属于岳阳也属于湖南的长江经济带”。临湘工业园呈一园两区的工业空间布局,包括滨江工业园和三湾工业园,滨江工业园处于湖南长江经济带的有利位置,依托黄金水道,布局沿线优势传统产业,以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建材、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特色化工、物流等产业集群。目前,城区工业用地主要集中于三湾工业园,由于其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和夏季风向的上风向,对城市的污染影响较大。城市与产业发展要求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园区面临迁移与更新,这对城区工业用地位置和规模的选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对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

6、适应“新常态”,紧抓区域合作机遇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倡导综合发展,关注生态、生活、生产的互动平衡,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临湘利用这一发展契机,推动本市传统工业向现代化转变,有序进行新型工业化项目改革。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推动城市转型,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素质与效率,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实现产业升级;调整与周边城市产业发展的竞合关系,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优化临湘市的产业结构,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筑巢引凤,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脱颖而出,成为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热点。

结论:随着近年来宏观政策背景、经济建设大环境的变化,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城市规划一系列新的理念的提出,临湘市内、外围环境的变化和改善,对临湘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重新编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突出。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从大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对临湘市城市发展进行战略部署,统筹考虑城市定位、城乡统筹、发展空间、产业结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资源保护、城市安全等关键问题。作为城市建设的行动纲领,该规划将带动临湘市社会经济开放发展、重点发展、跨越发展。

第三章规划期限和规划依据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修编期限为2016年至2030年,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2013年版)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5、《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6、《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7、《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

8、《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9、《临湘市市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2030)》

10、《临湘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5)》(2012修改)

11、《临湘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

12、《临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13、《临湘市发展总体规划(2014 —2030)》(多规合一)

14、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各行业相关规划

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等战略政策,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战略发展新思路,结合临湘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精彩北大门,品质新临湘”的战略新目标,努力做美城区,做强园区,做旺景区,逐步将临湘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安全、宜居的山水城市。

1、体现城市发展带动战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强调将临湘放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远景发展和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布局研究,把握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带动市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度扩大城市规划区范围,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构筑良好的城乡发展环境。

2、明确其作为岳阳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强城市服务职能,提升城市产业素质,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全面进行制度创新,培育城市现代文明风尚,达到全面提高城市品位的要求。

3、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为城市各行各业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力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在社会不断进步中保护好临湘人民生存的环境。

4、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市民提升良好的生活、工作、物质和休闲环境。建设文明、优美、安全、舒适的现代化的生态、安全、宜居的山水城市。二、规划原则

1、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其西临岳阳,北连长江的区位优势,促进区域一体化。注重统筹兼顾,促进临湘市与周边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联系,达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2、战略引领、突显优势原则。突出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研究区域格局变化、产业发展对临湘的影响,突出临湘市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建设,强化临湘市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及岳阳市的综合竞争力。

3、可操作性、延续性原则。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进行编制,增强规划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各类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

4、多规统筹、优化布局原则。对接多规合一,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临湘市各部门、行业等专项规划衔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确保同一个空间、同一张蓝图,实现有效统筹城乡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

第五章城乡发展目标和战略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1、“湘北门户”——便利的区位交通条件

临湘市位于湘、鄂两省交汇处,省际边贸优势明显,地理区位条件较为优越。临湘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中部,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毗邻,南距长沙、北距武汉各180 公里,既处在“长三角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的经济辐射区内,也处在长株潭城市群辐射范围内,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临湘城区处于湘、鄂毗邻9 县(市)的轴心位置,具体位于临湘市的中西部,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临湖公路由西南向东北穿越市区,武广高速铁路穿越城市北部边缘,其西部紧邻岳阳市,距岳阳市中心城区仅45 公里,为“岳

-临-荣”城镇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湘北地区重要的边界商品集散中心,并且滨江产业园区拥有3000吨级鸭栏长江货运码头和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货物可以通江达海。

2、“黄金水道”——优质的长江岸线资源

1)拥有公里的长江岸线,为沿江产业提供空间

临湘市处在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位置,并拥有公里的优质长江岸线资源,但实际可使用的岸线资源仅公里,岸线码头资源非常稀缺,规划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优势,对岸线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省级毗邻资源,加强区域对接,开展区域合作,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城陵矶新港区、武汉新港和咸宁港区口岸合作,启动建设临湘、云溪、城陵矶港、赤壁、洪湖流域协作示范区。

2)通航能力强,岸线腹地较大

目前,长江岳阳段尚未开发深水岸线仅有20公里,其中临湘段未开发深水岸线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官洲至大清江段8公里为深水岸线,常年通航水深超过米,可以较好的解决上游城陵矶港至武汉航道的通航能力低的问题;在枯水位时,靠近长江江南镇长江村地段堤岸,水深有14米,临近岸线腹地较大,规划可充分挖掘深水岸线资源,建设深水港区,发展壮大航运物流业。

3、“资源型城市”——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临湘市作为资源成熟型城市,已发现的矿种有:金、银、铜、铁、钒、铅、锌、钨、铍、锑、锂、铌、白云岩、石灰岩、花岗岩、粘土、矿泉水等35种之多。其中钨、铅锌、白云石、石灰石、长石、独居石砂矿等均为大型矿床。享有稀有、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之乡的美誉,一直是我国陶瓷、玻璃、电子、钢铁工业重要原材料供应地。依托资源,形成了化工等传统工业发展基础目前已形成了化工农药、建材加工、浮标制造、采矿等数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是临湘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滨江产业园区邻近长岭炼化、巴陵石化和云溪绿色化工园,石化资源丰富,生产原料互补,可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以高端化、集群化、集约化和生态化为特征的化工产业集群,有利于发展石化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4、“山环水抱,天人合一”——有机的山水城市格局

临湘市境内南高北低,东南群峰起伏,中部丘岗连绵,西北平湖广阔,大体为"五山一水两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最高山药菇山海拔米,最低点江南镇谷花洲海拔23米。长江流经市境西北边沿,全长公里。境内河流众多,桃林河、坦渡河、源潭河蜿蜒北注长江。临湘山峻水曲,阡陌纵横,自然山水秀丽灵动,多样的地貌类型和丰富的河流水系共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临湘山水风貌,山水环境是临湘的优势资源之一,也是临湘未来立足于区域发展格局中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临湘城区现状整体格局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长安河从城市中间穿过,五尖山及余脉等或大或小的自然山体环绕整个城市,形成了山环水抱的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城市的发展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山水城市“景城一体”、“山城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

5、“神秘临湘,千载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临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湖湘文化和楚文化在这里融合、积淀,加上“屈原遗风”和“三国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瑶族文化多种主题文化交汇,挖掘潜力较大。

临湘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势得天独厚,有全国湿地旅游示范基地黄盖湖、全球300万瑶胞寻根的精神家园—千家峒遗址、城郊公园——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天下第一人工洞——6501、中国地区最大人工沙漠——江南大漠、白云湖城市风光带、大云山风景区、棋子山风景区、聂市古镇等八大景区资源。

二、面临机遇与挑战

1、紧握区域发展机遇,国家政策红利,积极参与到区域中,注重与城市的对接和融合,

在资

源共享优势下,谋求共荣发展。

融入区域,共享资源。临湘应积极融入岳阳城区,作为岳临荣都市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岳阳市在国家宏观发展背景下的新发展。利用自身临江和省际边界城市特征,为区域资源共享、产业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打造平台。

紧抓“多规合一”试点政策,重新审视城市空间、管理和资源的多方协调,为城市的战略发展找寻新的定位和机遇。

2、理性看待外在挑战,不断完善自身的战略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各项因素带来的矛盾与挑战,明晰角色定位,谋求协同发展。

如何在城市空间拓展中,实现建设行为与土地资源的契合临湘未来面临着快速的发展机遇,在空间上要对体系进行完善,融入区域,就会有空间上的拓展对接,而建设用地会与基本农田等生态保护用地有所冲突,开发与保护应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予以协调平衡。

临湘市自采矿以来,陆续出现了泥石流等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受强降雨的袭击,全市受洪涝灾害影响严重。良好的发展机遇与生态环境破坏、资源不节约的风险并存。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临湘市的优势所在,如何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山水资源的背景下寻求发展,是临湘市下一步思考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对产业的引进和发展指引上强调绿色发展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

积极承接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产业转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容易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入。在“四化两型”建设的背景下,临湘市需要对引进的产业进行甄别。三、城乡发展目标

1、实现“经济跨越”

借助区域合作的战略契机,共享区域提供的资源,争取国家和区域层面的战略支持,结合各乡镇土地承载力,实施分区发展,增量发展与存量同期展开,同时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跨越性转型,实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构建自然与经济协调的长江中游生态经济示范区。

2、保障“城市安全”

以保障山地型城市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为前提,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进行市域层面的产业和城市建设的统筹部署以及城市用地的综合布局,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本底的干扰,构建自然与社会协调的生态安全示范区。

3、建设“宜居城市”

依托生态资源及景观资源优势、历史文化积淀、山水城市特色,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构筑社会与经济协调的生态宜居城市示范区。

四、城乡发展战略

1、空间发展战略——西融岳阳,北连长江

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及湖南省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政策机遇,加强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的发展联系,切实发挥湖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城陵矶新港区、武汉新港和咸宁港区口岸合作,启动建设临湘、云溪、城陵矶港、赤壁、洪湖流域协作示范区;结合《岳阳市城市总体(2008—2030)》(2017年修改)提出建设“1+4+2”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与“岳—临—荣”都市圈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并构筑沿“岳—临—荣”直

至长沙的区域银带;与此同时,推进岳阳楼区—城陵矶新港区—云溪区—临湘市一体化建设,构建滨江产业走廊,打通中部城市群黄金走廊。

2、产业发展战略——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在区域融合中实现全产业链对接,紧抓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发挥地区优势,融入湖南省“一带一部”发展战略,成为中部地区产业强心。对接沿长江工业与物流产业带,发展绿色化工、高新技术、航运物流等产业;对接长江中下游城市群、推进湘鄂商贸物流、旅游休闲一体化,融入区域产业格局;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素质与效率,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实现产业升级;与周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增强区域竞争力。

重点加快北部临江新区内滨江产业园发展、南部三湾工业园区产业转型,通过对临鸭公路实施改造以及规划新建道路加强临江新区与长安城区的联系,缩短两组团间的空间距离,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构建产城人互动的有机体系,完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人融合”目标。

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由传统农业产业链向休闲农业产业链衍生,重点提高楠竹、茶叶及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加快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功能区和羊楼司为副中心的综合经济区、黄盖湖生态旅游经济功能区、龙窖山生态旅游功能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乡产业高效链接、联动发展。

战略型产业:生态旅游、现代航运物流、高新技术、绿色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

积极争取国家和区域层面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强化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财政、人才、配套服务等多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开展技术攻关,鼓励多种形式的研究合作,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推介宣传力度。

支柱型产业:化工农药、建材加工、现代农业、浮标制造。

有序推动产业规模的扩大,增强规模效益;积极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和人才,改善管理,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优化型产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矿及加工、机械制造。

大力推行清洁能源,提高产业准入环境标准,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推动企业合并、促进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中远期通过政策逐步引导造成生态破坏和高能耗产业的有序退出。

3、生态发展战略——保护山水环境,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1)通过划定环境功能分区,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

通过划定环境功能分区、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对经济和建设活动进行选择,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依据《湖南省环境功能区划纲要》和《发改规划[2014]2477号: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并结合《临湘市环境总体规划(2015-2030)》。将临湘市共划分为5大环境功能区:自然生态保留区、生态功能保育区、食物环境安全保障区、聚居环境维护区和资源开发环境引导区。

2)建设宜居优美的城市环境,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因此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是系统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同时应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加强长江沿岸和港口水利环境保护,加强对龙源水库、团湾水库、五家塘水库、栗楠水库等水源涵养地的保护,重点建设黄盖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减少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利用适宜当地的生态化设施,如植草沟、湿地、雨水塘、多功能调蓄水体等,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与城市绿地和水体相结合,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径流污染和内涝风险,降低水环境污染巨额治理费用,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同时,加强五尖山森林公园的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示范村建设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大力建设城镇环境设施,推动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4、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全景临湘,全域旅游

1) 发展全域旅游。立足临湘山水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战略新思路,围绕树立“全景临湘、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和目标,构建“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力争把临湘建成以文化为核心吸引、以休闲度假为功能主导的自驾体验型全域旅游目的地,实现临湘旅游全域发展、强势崛起。

2) 提升服务水平。关注国内外科技创新和旅游市场变化态势,重点贴近散客特征,大幅提升临湘旅游亲切感与舒适度。构建网络一体化的旅游交通和服务体系,制定人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保障机制,提供主客共享、国际水准、安全舒适的旅游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临湘旅游服务水平,为打造区域一流的休闲自驾旅游提供服务保障。

3)龙头引领。整合空间资源,以大项目带动临湘旅游全域升级。重点培育“神秘临湘”、“三国水岸”两大旅游名片,优先开发五尖山、6501景区两大龙头抓手项目,有步骤、分批次逐步推进龙窖山、黄盖湖、聂市古镇、棋子山、大云山等景区开发,形成景区系列品牌名片,通过复合型发展,做大新产品业态、做足文旅融合功能、做优休闲度假功能、做强旅游度假经济、做响自驾旅游品牌,形成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

4)主动承接。主动承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珠三角等周边区域旅游市场,对接长江旅游带沿线城市群,不断推动临湘旅游与武汉、长株潭、珠三角旅游的互动和联合,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湘鄂粤旅游旺三角发展新格局。重点实施“北接武汉”的发展战略,借助武汉国际重要客源市场的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积极推动实现与武汉的交通互联、产品互补、信息互通、客源互送、营销互动,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实现互利共赢。

第六章市域村镇体系规划

一.现状特征

临湘市现辖3个街道、10个镇以及114个行政建制村,市域总国土面积1718km2,市域总人口为万人,人口密度人/km2。

市辖街道包括长安、五里、桃矿3个街道办事处,建制镇主要包括江南、聂市、黄盖、忠防、坦渡、羊楼司、桃林、詹桥、长塘、白羊田10个镇。

1、城镇化水平偏低,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015年,临湘市总人口万人,位居岳阳市各区县第七名,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低于岳阳市%的平均水平,在岳阳各区县排名第五,亦低于湖南省%的平均水平。

2、资源利用粗放,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临湘市GDP在岳阳市各县(市、区)的排名较低,还处于工业化主导城市发展阶段,传统重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且粗放式经济增长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约工业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进展较慢,种植业比重仍然偏大,畜牧养殖业比重偏小;低档

次、大路货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高的名优

特新产品明显不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外向度、农村城市化水平低,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链,呈现传统产业分散且单兵作战的局面,在产业链延伸、优势产业配套、壮大产业集群等方面亟待加强。

图:临湘市GDP在岳阳市各区县对比单位(亿元)

2004-2015年临湘市第二产业比重变化图

君山区临湘市平江县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汨罗市云溪区岳阳楼

产值289332528 3、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

目前,临湘市小城镇发展规模小,人口集中度低。突出表现为城镇人口少、面积小、功能不全、缺乏产业支撑,导致对人口的吸纳力降低,对要素的聚合力减弱,公用设施建设形不成规模效益,乡村发展则面临着技术层次低、规模不经济、环境恶化、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城乡联系的渠道不畅通、各类功能的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中心镇、小城镇、乡村之间缺乏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三者之间不能有效地形成产业分工合理,梯度推进的发展格局。外延式的城镇化发展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4、城镇数量多,密度较大,规模普遍较小,产业特色不突出

临湘市现有城镇13个,城镇密度个/百km2,是全国城镇密度个/百km2的倍,城镇数量明显过多。临湘市各乡镇的发展与资源条件和各自发展特点相结合,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程度较强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如儒溪的化工农药产业、桃林的鞭炮产业、詹桥的酿酒产业、聂市的黑茶产业等,但从总体上分析,大部分乡镇之间存在职能结构雷同、分工不明、产业特色不突出等状况。

5、城镇等级体系层次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受行政建制和交通地理等条件的影响,临湘市域城镇体系形成相对较晚,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等级体系不完整,同时等级体系仍以行政体制为层次,形成各自较为封闭、

固定的以行政区域为主的服务范围。

6、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农村的水、路、气、电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尚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尚未建立。

二、行政区划调整

2015年9月22日,省政府召开的湖南省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工作动员会议,此次调整,全省共需撤并500个以上乡镇,减幅约为25%;撤并万个以上的建制村,减幅约为39%,使全省乡镇总数控制在1500个左右,建制村总数控制在万个左右。

临湘市政府根据临湘行政区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的特性与紧迫性,做出了临湘市乡镇区划调整方案,已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后,临湘市共减少8个乡级建制,现辖江南、聂市、黄盖、坦渡、羊楼司、桃林、詹桥、长塘、白羊田、忠防10个镇,长安、五里、桃矿3个街道办事处,方案调整内容如下:

规划期末临湘市行政区划情况一览表

行政区划调整表

三、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5年,临湘市总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根据人口规模预测(详见《城市规模论证报告》),2020年临湘市域人口总规模为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中心城区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2030年临湘市域总人口规模为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中心城区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

参照临湘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对规划期末城镇人口在中心城区及各建制镇进行分配见下表:

2020年城镇人口分配一览表(单位:万人)

2030年城镇人口分配一览表(单位:万人)

四、规划空间层次

规划空间层次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和规划建设区。

1、市域:临湘市全部行政辖区,总国土面积1718km2。

2、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根据城市规划区范围划定原则,与市区行政区划有机结合;以自然山水为界;有利于规划管理、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的原则,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长安街道办事处116 km2;五里街道办事处123km2;五尖山公园14km2;临江新区30km2,总面积约283km2。

规划区范围扩大的主要原因为:1、临湘城镇建设要与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共同体;2、临湘市乡镇区划的调整。

3、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包括规划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本次规划中心城区即一城两区,包括长安城区和临江新区,总用地面积约49km2。长安城区具体范围东至季南坡路,西到五尖山森林公园东侧控制线,南抵栗楠村,北至武广高速铁路,用地面积约;临江新区包括江南镇儒溪居委会、莼湖居委会、洋溪村及鸭栏村的一部分,用地面积约。

4、中心城区开发边界:是指限制城市无序蔓延,圈定明确的城市边界; 保护城市外部开放空间;保护乡村与基本农田;实现高密度、更加紧凑的发展模式。规划确定长安城区开发边界范围为:东至最兰坡,西至五尖山森林公园边界,南至三湾工业园南部,北至武广高速铁路、白云矿区,面积为59km2;临江新区开发边界范围为:西临长江、洋溪湖岸线,东抵冶湖岸线,南至洋溪村村界,面积为21km2。

5、规划城市建设区:是指本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其中长安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临江新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五、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1、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借助国家政策和区域环境的大背景,充分把握自身的资源特征、区位优势和发展动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引领市域城乡发展,推进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共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六个统筹”,深化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用地制度“四项改革”。形成城镇体系完善、空间分布合理、经济全面发展、城镇功能健全、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宜居、人口转移顺畅、公共服务共享的市域城乡发展新格局。

推进六个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1)统筹城乡空间布局

随着临湘市“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通过“生态优先,底线控制”、“战略引领,科学发展”、“多规统筹,优化布局”、“信息共享,公众参与”,理顺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环保等规划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关系,合理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有效界定规划管控边界,建立信息化规划管理手段,制定动态维护政策,实现“多规”的统一和一致,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构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一城带三镇,一环三轴”城镇体体系格局。

①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耕地与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

②完善城镇职能等级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为主体,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

③加强中心城市各区片的沟通协调,适度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培育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对市域发展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④依托现有有城镇发展基础以及交通、资源等优势,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人口集聚程度高,产业支撑能力强,地区特色突出,按照人口集聚程度高,产业支撑力强,地区特色突出,交通通达性良好等原则,做强中心城区的同时,选择一批重点镇集中适度度发展,辐射射带动周边边农村地区。

⑤把农村居民点纳入统一规划,以镇为单位编制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环境恶化的状况。

①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四纵三横”交通网。

②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信息等网络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③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加快生态市,生态县和生态村镇建设,建设以“生态斑块,绿色生态走廊,生态防护带”为主体的生态公益林。

④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产业联动,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①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②以城陵矶港物流基地和云溪区化工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材料、化肥、生物医药等临港型大工业。

③发展城市工业的延伸配套产业,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村的延伸辐射,增强城市对农村的产业带动效应。

4)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通过深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努力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力争到近期2020年建立统一、规范和完善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

①建立健全劳动就业一体化网络体系,全面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②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指导。

③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相衔接的框架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5)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共享

把推进农村经济增长与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①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引导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集聚,农村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②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③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改建乡镇文化

站。

④繁荣乡村文化,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

6)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①加强水域污染防治,保障城乡饮水安全。

②加强控制农业面源、工业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④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高环境监控能力。

⑤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着力深化四项改革,进一步增强城乡发展活力

1)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2)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农村财产权利

4)稳步开展用地制度改革,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2、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到203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积极支持重点城镇发展和中心村建设,城乡实现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均等化,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同质化。

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表

商丘市住房建设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对近期城市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统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以《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商丘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为依据,按照国家和本市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政策,结合本市实际,进行编制。 第三条本规划是对城市近期住房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法定依据,对全市住房建设起综合调控作用。 第四条本规划的规划区为商丘市中心城区,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五条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及本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与住房建设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协调。 第六条本规划坚持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住房需求为导向,以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为原则,促进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住房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配套设施的重要作用。 第七条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以及图件。 第二章住房现状 第八条至2005年底,中心城区住房总建筑面积为2513.49万平方米。

其中,通过房地产开发方式建造商品住房659.8万平方米;通过其他方式建造住房(含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原村民个人住宅建设和其他自建住房)1853.69万平方米。共有住房24.05万套,其中商品住房5.6万套,通过其他方式(含集资建房、合作建房、原村民个人住宅建设和其他自建住房)建造住房18.45万套,无廉租住房。 第二章规划方针和目标 第九条住房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符合商丘特点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体现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 第十条住房建设的总体目标:满足中心城区的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规划期末,基本实现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基本解决低保家庭的住房问题。 第十一条住房建设总量目标:依据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7万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的规划要求,规划期内,我市住房总需求为876万平方米、9.85万套;应建设商品住房683万平方米、7.19万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34平方米、1.67万套;建设廉租住房59万平方米、0.98万套。 第三章住房需求预测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 学生姓名:雷丹李波李俊李洋 罗娜胡彬侯小丽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 2010级物流管理 指导教师:王宇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4 1.1昭通市地理状况概况?5 1.1.1自身地理位置......................................... 5 1.1.2地形特征?5 1.2 物流业发展现状?5 1.2.1物流发展状况?5 1.2.2 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 1.2.3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7) 1.3昭通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制约因素?8 1.4云南省经济发展对昭通物流业的要求............................ .. (9) 第二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9 2.1 发展优势?9 2.1.1交通区位优势是昭通市物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9 2.1.2 资源环境优势是昭通市未来发展的支撑?10 2.1.3 人口众多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10 11 2.1.4发展潜力巨大? 2.1.5十一五规划为物流规划带来的发展基础.................. 11 2.2内在劣势?11 11 2.2.1 流通方式单一,成本高? 2.2.2 流通线路不畅,效率低.............................. 11 2.2.3流通设施简陋,规模小.............................. 12 2.3 未来的机遇?12 2.4面临的挑战 (12) 第三章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发展模式?12 3.1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13 3.2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3 3.3 发展目标及2020年远景设想................................ 13 3.4 发展模式 (14) 3.4.1 政府政策措施环境保障 (14) 3.4.2 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支撑 (14) 14 3.4.3 物流园区(中心)? 3.4.4发展的布局 (15) 第四章未来全市物流需求预测 (16) 4.1预测情况概述 (16) 4.2 物流生成预测?16

《商丘火车站高铁核心区城市设计》公示稿

商丘市火车站高铁核心区城市设计摘要 总体发展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大部分位于商丘火车站辐射半径为 1 公里的范围内,属于商务活动、建筑密度相对最高的第一圈层。设计研究范围面积 4.53平方公里,重点设计范围面积1.6平方公里。 设计理念: 融合商丘“城叠城”独特历史风貌,通过屋顶观光之城,地面绿地活力之城,地下商业之城,展现三层活力空间的叠合。 规划设计前景 1.商丘火车站核心区域重点是发展商务,核心是助理物流,商丘当下不需要刻意“留住”,而是要服务好“留驻”。配套好物流产业,需要大力发展商旅服务业,配套足够总部空间,引入法律金融配套,设置产品推广场所。 2.火车站核心区域发展更为明确而专门的业态,实现与中央商务区错位。与强调行政、金融、研发、现代服务业以及总部功能的日月湖中央商务区,在功能上无可否认将与火车站商务区域产生一定的功能重叠,本次规划在空间设计上体现功能的差异化必须预留一定的弹性,留待市场检验发展策略的效果。 3.全方位塑造历史的、本土文化的、属于市民的空间。在空间塑造层

面体现商丘古城历史沉积的内涵,以及历史建筑元素,在空间使用层面设计融入本土民俗活动,力图使商丘火车站高铁核心区域成为一个对内外展现商丘厚重历史的界面,以及一个真正为市民服务的人民公园。 4.重点发展联系大型公共空间以及交通枢纽的区域,以集约用地的发展模式迅速打造核心区域形象。依托省际交点区位,拥有较好工业以及物流业基础,我们认为,依托三线合一的火车站高铁核心区发展,全力助长物流,将是助力商丘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在总体战略层面,高铁核心区域需要针对专业物流业发展需求,加强与本土企业的联系,提升服务配套水平,重点打造高效集约的综合服务中心区域。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商丘市数字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商丘市数字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统筹推进商丘市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市政府决定成立商丘市数字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职责 审议出台数字城市建设有关总体规划、政策文件,研究决策数字城市建设重大事项,安排部署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任务分工,组织实施数字城市建设重大工程,督促检查数字城市建设有关部署落实情况、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统筹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组成人员 组长:张建慧(市长) 副组长:吴祖明(常务副市长) 成员:任善礼(市政府副秘书长) 陈常亮(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 朱向东(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殷鹤修(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韩涛(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张建民(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张红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李明星(市公安局副局长) 于水旺(市民政局局长) 王全国(市财政局局长) 王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王新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丁凡华(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侯永(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 付绍玉(市城市管理局局长) 王爱民(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王玉明(市水利局局长) 海继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薛涛(市商务局局长) 孙玉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 张树仁(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李中须(市应急管理局局长) 戚征伦(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王伟岸(市统计局局长) 贺生勤(市医疗保障局局长) 梁清民(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主任) 孔令伟(市金融工作局局长) 刘彦华(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 李国防(市邮政管理局局长) 徐庆志(人民银行商丘市中心支行行长)辛作义(商丘师范学院副院长) 薛天江(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大立(永城市市长) 张兵(梁园区区长)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doc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 学生姓名:雷丹李波李俊李洋 罗娜胡彬侯小丽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 2010级物流管理 指导教师:王宇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4) 1.1昭通市地理状况概况 (5) 1.1.1自身地理位置 (5) 1.1.2地形特征 (5) 1.2 物流业发展现状 (5) 1.2.1物流发展状况 (5) 1.2.2 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 1.2.3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7) 1.3昭通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制约因素 (8) 1.4云南省经济发展对昭通物流业的要求 (9) 第二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9) 2.1 发展优势 (9) 2.1.1交通区位优势是昭通市物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9) 2.1.2 资源环境优势是昭通市未来发展的支撑 (10) 2.1.3 人口众多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10) 2.1.4 发展潜力巨大 (11) 2.1.5 十一五规划为物流规划带来的发展基础 (11) 2.2 内在劣势 (11) 2.2.1 流通方式单一,成本高 (11) 2.2.2 流通线路不畅,效率低 (11) 2.2.3 流通设施简陋,规模小 (12) 2.3 未来的机遇 (12) 2.4面临的挑战 (12) 第三章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发展模式 (12) 3.1 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13) 3.2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3) 3.3 发展目标及2020年远景设想 (13) 3.4 发展模式 (14) 3.4.1 政府政策措施环境保障 (14) 3.4.2 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支撑 (14) 3.4.3 物流园区(中心) (14) 3.4.4 发展的布局 (15) 第四章未来全市物流需求预测 (16) 4.1 预测情况概述 (16) 4.2 物流生成预测 (16) 4.2.1 物流生成预测概述 (16)

海南东方市滨海北片区总体规划

2005-2020海南东方市滨海北片区详细规划 说明书目录 1.项目概况 1.1.规划背景 (3) 1.2.规划范围与用地规模3? 1.3.规划依据 (3) 1.4.规划目标3? 1.5.规划原则 (3) 2.现状分析 2.1.区位分析.................................................. 4 2.2.气候条件 (4) 2.3.地震烈度 (4) 2.4.土地利用................................................... 4 2.5.规划用地特征分析 (5) 2.6.地形分析 (5) 2.7.水文?5 2.8.现状道路系统 (5) 2.9.用地权属5? 3.规划布局 3.1.规划理念6? 3.2.对控规的主要调整............................................ 6 3.3.空间布局结构?6 3.4.总体布局 (7) 3.5.道路系统规划8? 3.6.步行系统规划 (8) 3.7.绿地系统规划9? 3.8.空间景观规划9? 3.9.公共设施规划10? 3.10.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10 3.11.建筑风格................................................. 13 4.工程规划 4.1.道路定线与竖向规划 (15) 4.2.给水工程规划?15 4.3.排水工程规划 (16) 4.4.电力工程规划 (17) 4.5.电信工程规划19? 4.6.燃气工程规划 (19) 4.7.综合防灾规划2?1 5.分期规划与投资估算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大局已定!未来的商丘将全面爆发,商丘人已传疯!

大局已定!未来的商丘将全面爆发,商丘人已传疯! 周五六上午9:00奇妙水粉画;请加微信sqlives888抢 名额啦!豫东名城、天地人和千年古城、历久弥新悠悠黄河,厚厚历史孕育着豫东平原一座独具魅力的城市——商丘!2017年,商丘城建如火如荼,商丘项目建设提速提质、立 体交通助力经济腾飞、大棚改'组合拳'打出快节奏、,'保护古城区、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城区'同步进行...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2017年,是'十三五' 关键之年、攻坚之年、决胜之年,商丘市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投资78.9亿元。连霍高速公路商丘至豫皖界段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客运场站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抓好长江路跨京九铁路桥、宋城路跨京九立交桥等桥梁建设;沱浍河航运开发项目夏邑段蒋楼桥主桥合拢;商丘机场建设项目正在实质性向前推进…… 【商合杭高铁商丘段木兰大道桥正在施工】商合杭客运专线正线全长770.25公里,其中新建线路长586.87公里,项目总投资960.8亿元。设计速度目标值350公里/小时。2015 年11月30日,商合杭高铁全段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0 年11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京霸高铁改线京雄商】作为'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京霸铁路将改线建设,不再经过霸州,改为连接雄安新区并在新区东部设站。北京

市住建委相关人士透露,这条铁路未来还将规划延长到河南商丘,并更名为'京雄商铁路'。 【沱浍河航运开发建设蒋楼桥主桥合龙】4月25日,沱浍河航运开发建设蒋楼桥主桥合龙,这标志着我市实现通江达海、实现综合交通的进程更进一步。沱浍河航运开发建设项目跨夏邑、永城两地,总长85.5公里。项目完成后,商丘货船可从永城进入安徽境内,从而进入淮河。【商丘到柘城的商柘 快速路S207动工比原来快20分钟】【商丘长江路上跨京九铁路立交桥工程】 工程起于商丘市长江路与星林路交叉口,路线自西向东行进,于K0+506.5处上跨京九铁路,对应京九铁路下行线里程为:DK678+502.02;线路向东与G105国道交叉,向东偏南而行,跨越东沙河后路线下穿济广高速,经张阁镇、牛庄,止步梁园区与虞城县交界处,与虞城县嵩山路相接。【修路架桥,通达商丘】 2017年计划建设的52条市政道路,已经开工建设13条, 包括九州路、迎春路、张巡路、明伦路、开元寺路、汉梁路、紫荆路、南海大道、华夏路、中南一路、中南二路、中南三路等。其他道路的前期手续均已完成,开工在即。商丘实验小学北侧张巡路具备通车条件 神火大道南延工程商丘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豫苑路工 程商丘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紫荆路(忠民河桥-应天路)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编制《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昭通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昭通城市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民族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国家、云南省、昭通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五条规划的空间层次 1. 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3. 昭鲁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 以昭鲁坝子作为基本单元,包括昭阳区的龙泉、凤凰和太平3个街道,旧圃、北闸、小龙洞、守望、永丰、洒渔、苏家院、布嘎和乐居9个乡镇,鲁甸县的文屏、茨院、桃园和小寨4个乡镇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昭阳区太平、龙泉、凤凰三个办事处,北闸、旧圃、永丰、小龙洞、守望五个乡镇以及洒渔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84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北至褐煤工业园区,东至昭通火车站、南至凤凰山、西至旧圃锦屏。规划建设用

[vip专享]021 中强-东方巴黎城AB地块规划设计说明

中强·东方巴黎城A、B地块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体设计篇 一、设计依据: 1.规划设计条件 (1)本工程规划勘测设计红线图; (2)本工程征地放样资料; (3)本工程土地使用条件; 2.有关地方法规规定 (1)《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0版)》; 3.规划设计技术标准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建筑设计技术标准 (1)《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2)《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3)《住宅智能化参照图标》(GB/T50314-2000);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8)《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9)《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8 5.其他设计依据 (1)《居住区规划资料集》; (2)《建筑设计资料集》; 二、项目概况: (1)城市概况: 来安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东部。古名棠邑,西汉始称建阳,南朝设置新昌郡,唐朝划出清流县东部建立永阳县,南唐改称来安县。是新滁城副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皖江城市带东向桥头堡,先后荣获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苏商投资中国最佳首选城市等称号,被评为安徽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安徽省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县、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绿色能源产业百强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 来安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地处长江北岸,与南京市隔江而望,环邻江苏省南京市、淮安市和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及明光市。县城新安镇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京沪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宁洛高速公路滁州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 隔河相邻。来安县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滁州的副中心城市。来安历史文化悠久,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建阳县,至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定名来安县。来安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来安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风光旖旎,以“山、水、泉、洞、寺、岛”为特色,逐步形成景色各异的白鹭岛、孔雀寺、林桥生态园、景华生态园、龙源风电场、皖东烈士陵园等景点,对外开放。尊胜禅院至今保存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撰写的碑刻 (2)用地概况: 项目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市中心,地块最南端为文昌路,最东边靠香樟路,北邻北外环路,西侧临近公园路,一条建阳路将地块分为A地块和B地块。地势相对平整,无复杂地貌,南北平均长约330米,东西平均宽约1000米,A地块规划用地面积为105701平方米,B地块规划用地面积为148912.7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约254614平方米。其中A1、B1、B2地块均为高层居住区,配置住宅底商,幼儿园、开关站,A2为自然生态绿化公园,农贸市场设置在A3地块,综合 楼设置在B1地块。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修订版)精编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5年修订版)

目录 1总则 (1)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城乡用地 (3) 4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公共设施 (22) 7道路交通 (27) 8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3) 9景观与环境 (44) 10特定区域 (46) 11附则 (47) 附录一:用词说明 (48) 附录二:名词解释 (49) 附录三:计算规则 (51)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61) 附录五:佛山市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66)

1总则 1.1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 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 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在佛山市“1+2+5”组团的城区及其他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 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其他区域参照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和集镇,可按国家、广东省及佛山市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 定的要求。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 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三规合一” 工作指南》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 为15~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 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佛山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应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分区规划, 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强度分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做出进 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 制计划。城市新区、旧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 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 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 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海南东方工业园区防洪专项规划》

《海南东方工业园区防洪专项规划》 公示主要内容 1、规划背景 为防御减轻园区洪涝灾害,指导园区防洪工程建设,保障工业园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编制《海南东方工业园区防洪专项规划》。 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东方工业园区用地:东北临东方市区,东至西环高速铁路,北至八所港,西至海边,南至通天河北侧,规划面积为56.44平方公里。 3、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原则上与《海南东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0-2030)》一致:即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4-2020年,中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16-2030年。 4、规划原则 坚持贯彻“以防为主、防排结合、坚持标准、汛期安全”的总原则。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3)防洪减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4)统筹协调防洪减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5)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6)防洪建设与洪水管理并重的原则

(7)蓄泄兼筹、洪涝并治的原则 (8)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9)与其他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10)坚持常规规划建设与应急预案相结合的原则 5、规划目标 (1)防洪目标: 结合东方工业园园区发展以及总体规划,本次防洪规划的防洪目标为:进一步提高东方工业园区防洪减灾能力,北部湾海堤以及罗带河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效解决园区内防洪问题,确保防洪安全。 (2)治涝目标: 排涝系统规划目标: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东方工业园园区全面达到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的排涝标准。 6、现状水系 东方工业园区内主要河流为罗带河。罗带河发源于境内的茅刀岭,流域地势东高西低,上游为丘陵,山丘海拔在100m~300m之间,流域下游为宽阔的滨海平原,海拔在30m以下。罗带河流域集雨面积246平方公里,河床全长46.8公里,由东向西流经乐妹、新宁坡、罗带直至八所港入海。1996年以前,罗带河天然河道在旧铁路桥下约600m处折向西北方向,蜿蜒前行,后紧临东方市鱼鳞洲南侧汇入北部湾。1996年以后,人们在原河道入海口前的拐弯处(旧铁路桥下约600m)截断原河道,并开挖新的、长1.3km的顺直河道,使得河流直接向西流入北部湾。目前,罗带河出海口位于东方工业园区中海油化工城北侧。 罗带河主要支流为关沟,关沟位于罗带河左岸,集雨面积41.5km2,关沟上

永宁县望远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策略 (3) 第三章城镇性质 (5) 第四章城镇规模 (5) 第五章城镇总体布局 (6) 第一节土地资源利用 (7) 第二节城镇用地总体布局 (7) 第六章城镇用地布局规划 (8) 第一节居住用地 (8)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 (9) 第三节工业用地 (11) 第四节仓储物流用地 (11) 第七章城镇综合交通规划 (12) 第一节城镇综合交通规划策略 (12) 第二节城镇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三节城镇道路规划 (13) 第八章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14) 第九章城镇基础设施规划 (15)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15)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16) 第三节雨水设施规划 (16) 第四节供电设施规划 (17)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17)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17) 第七节环境保护规划 (18)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18) 第九节城市防灾规划 (19)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20)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21) 第十二章附则 (21) 附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一:现状建设用地统计表 (22) 附表二:现状用地汇总表 (22) 附表三:规划建设用地一览表 (23) 附表四:规划用地汇总表 (2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本次规划的主要背景 1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制定空间发展战略。 2 永宁县城进入全面发展期,城市化快速发展。 3 望远镇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发展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 第二条规划依据 以《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和《永宁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为依据,参考《永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永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1-2015》、《永宁县十二五规划》等相关专题研究,遵从银川市和国家的规划法规、条例。 第三条规划年限 近期2014-2019年; 远期20l9-2030年。 第四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区范围是斋堂镇域行政管辖面积为105平方公里,镇中心区规划范围为887.4公顷。 镇域定位:银川市的外围组团,以医药、生物工程、化工、农副产品加工、高新农业为主的新型工农业综合园区。 镇中心区定位:镇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银川市望远组团的经济中心。 第五条在规划区范围内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六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七条规划指导思想 生态优先,打造城市安全屏障:由于宁夏在全国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望远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的运行。望远镇的发展要以生态保护为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