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十三刀刀谱

杨式太极十三刀刀谱
杨式太极十三刀刀谱

杨氏太极13刀刀谱:

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

1 虚步打拳1左脚开步2转身摆刀握拳3上步虚步打拳

2退步撑掌1右脚退步外掤2坐腿转腰收掌3虚步撑掌

3弓步交刀1转腰合手2上步弓步交刀(右手握刀左手松开托刀柄方向正东)

第二组:腾挪闪展意气扬

4弓步斜刺1提膝分刀(方向微向东南)2弓步扎刀(弓步东南扎刀东北)

5弓步平刺1转腰带刀2上步裏刀3弓步刺刀(方向东北)

6弓步撩刀1转腰绕刀2上步绕刀3弓步撩刀(方向东南左手贴在刀面上)

7换步推刀1跟步换脚退步2提脚收刀3弓步推刀方向正东

第三组:左顾右盼两分张

8独立劈刀1跟步转身合手2提膝回身劈刀向正西

第四组:白鹤展翅五行掌

9弓步撩刀1落脚绕刀2弓步撩刀(方向正东)

10 架刀推掌1转腰绕刀2上步绕刀3弓步架刀推掌

第五组: 风卷荷花叶内藏

11 转身扎刀1扣脚转身2向东北撤步收刀3提腿独立向东北方向扎刀

第六组: 玉女穿梭八方势

12 缠头劈刀1转身弓步推牚(西南)2上步緾头3弓步劈刀(西南)

13 弓步平推1收脚横刀2弓步平推刀(方向西南)

14 返身藏刀1合手收刀 2转身提脚举刀 3上步送刀 4藏刀推掌弓步方向东南推掌方向正东

15 弓步上刺1收脚摆刀2摆步抹刀3上步收刀4弓步架掌上刺方向东北

16 弓步平推1收脚横刀2弓步平推(向东北)

17 返身藏刀1合手收刀2转身举刀3上步送刀4藏刀推掌

18 弓步上刺1收脚摆刀2摆步抹刀3上步收刀4架掌上刺方向西南

19 弓步平推1收脚横刀2弓步平推(向西南)

20 返身藏刀1合手收刀 2转身举刀3上步送刀4藏刀推掌(向东南)

第七组: 三星开合自主张

21 独立扎刀1活步斩刀2坐腿转腰裹刀 3提膝合刀 4独立扎刀向东反手刀刃向上

22 跳步按刀1挽刀跳步2虚步按刀(向东北)第八组:二起脚来打虎势

23 抱刀拍脚1弓步交刀 2抱刀拍脚方向正东

24 左抱刀贯拳1落脚摆臂2上步绕臂3抱刀贯拳(弓步方向正北偏西)

25 右抱刀贯拳1扣脚转身2上步绕臂3抱刀贯拳(正南稍偏东)

第九组:披身斜挂鸳鸯脚

26 抱刀分脚1转身扣脚撇脚分手2提腿抱手3抱刀分脚

27 独立劈刀1屈膝接刀2独立劈刀(正东)

第十组:顺水推舟鞭作篙 28 裹脑藏刀1落脚裏刀2扣步裏脑3上步送刀 4弓步藏刀(西北)

第十一组:下势三合自由招

29 弓步平推1收脚横刀2弓步平推(与胸同高刀刃向西)

30 进步扫刀1转腰上步后摆刀2外旋再上步翻手3弓步向前扫刀(向正西)

第十二组:左右分水龙门跳

31 转腰撩刀1收脚转身绕刀2上步转撩刀(向正西)

32 独立撩刀1上步绕刀2提膝独立撩(西北)

33 跳步按刀1挽刀跳步2虚步按刀(西北)

第十三组:卞和携石凤还巢

34 缠头劈刀1收脚缠刀2弓步架手劈刀(西北刀尖略高)

35 抱刀打拳1扣脚转身接刀2退步摆刀 3虚步打拳东)

36 收势还原1转身抱手(正南)2垂手起立并脚还原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万己道人整理 一:力到不蛮。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拙力的存在妨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尽,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所谓拙力与真力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的用力?即这种力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的现象时,就是无谓的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在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出很多的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记清,需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意识使它松弛。这样长久了便不再有“无谓的用力”的现象。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在开始运动之前,作一度全身松弛的状态,除开稍许有一点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明了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的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的分界自能清楚。太极拳开始,不是有一个的预备式么!它的作用便是这样的。 二:头莫离脑。 头在人身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头,又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例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和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所以在练拳时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总之,头部主要作用是提起精神。其练法先求尾闾中正即将脊骨要对正脸的的中间,随之,收一下小腹,然后两眼向前平视。同时,下颏微向内收,保持喉头不抛。这样,也就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部的动作要和心脑一致。 三:肩部需要松开,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臀等部位的力大。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臀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的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对练太极拳的人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 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

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

杨氏太极刀刀谱13句刀诀

氏太极刀刀谱13句刀诀: 1 七星跨虎交刀式 2 腾挪闪展意气扬 3 左顾右盼两分 4 白鹤展翅五行掌 5 风卷荷花叶藏 6 玉女穿梭八方势 7 三星开合自主 8 二起脚来打虎势 9 披身斜挂鸳鸯脚10 顺水推舟鞭11 下势三合自由招12 左右分水龙门跳 13 卞和携石凤还巢 氏太极刀刀谱: 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 1 上步打拳 2 退步撑掌 3 弓步交刀 第二组: 腾挪闪展意气扬 4 弓步斜刺 5 弓步平刺 6 弓步撩刀 7 换步推刀 第三组: 左顾右盼两分 8 独立劈刀 第四组: 白鹤展翅五行掌 9 弓步撩刀10 架刀推掌 第五组:风卷荷花叶藏 11 转身扎刀 第六组:玉女穿梭八方势 12 缠头劈刀13 弓步平推14 返身藏刀15 弓步上刺 16 弓步平推17 返身藏刀18 弓步上刺19 弓步平推 20 返身藏刀 第七组:三星开合自主 21 独立扎刀22 跳步按刀 第八组: 二起脚来打虎势 23 抱刀拍脚24 左抱刀贯拳25 右抱刀贯拳 第九组: 披身斜挂鸳鸯脚 26 抱刀分脚27 独立劈刀 第十组: 顺水推舟鞭作篙 28 裹脑藏刀 第十一组:下势三合自由招 29 弓步平推30 进步扫刀 第十二组:左右分水龙门跳 31 转腰撩刀32 独立撩刀33 跳抱按刀 第十三组:卞和携石凤还巢 34 缠头劈刀35 抱刀打拳36 收势还原 36式太极刀刀谱 预备式 1、虚步抱刀 2、提膝抱刀 3、弓步扎刀 4、右左弓步推刀 5、叉步扎刀 6、回身劈刀 7、架刀蹬脚 8、弓步藏刀 9、盖步缠头10、弓步藏刀 11、盖步裹脑12、弓步截13、垫步铰刀14、弓步扎刀15、丁步点刀 16、跳步换扎刀17、提膝扎刀18、马步推刀19、弹踢反撩20、提膝截刀21、缠头扫刀22、仰身推刀23、弓步平斩24、背花反撩25、并步扎刀26、回身二起脚27、扑步按刀28、马步提膝架刀29、左右挂刀30、歇步按刀 31、提膝劈刀32、背刀里合33、弓步反撩34、架刀冲拳35、虚步亮掌36、抱刀收势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注 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 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 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 行之。 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 注: 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武当太极十三式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又称文太极十三式) 武当文太极十三式实属道家拳术上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得其正传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得其正传. 武当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功架名称如下: 第一式:仙人放剑,第二式:乾坤盘球,第三式:美人照镜,第四式:顺水推舟,第五式:金鸡独立,第六式:单鞭救主,第七式:倒骑玉龙,第八式:双风贯耳,第九式:顺风摆柳,第十式:叶底看桃,第十一式:活步走宫,第十二式:怀抱双月,第十三式:真气炼丹 第一式:仙人放剑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 第三式:美人照镜 (1)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臂

36式太极刀动作详解

36式太极刀动作详解 刀谱 预备式 1、虚步抱刀 2、提膝抱刀 3、弓步扎刀 4、右左弓步推刀 5、叉步扎刀 6、回身并步劈刀 7、架刀蹬脚 8、弓步藏刀 9、盖步缠头 10、弓步藏刀 11、盖步裹脑 12、弓步截刀13、垫步铰刀 14、弓步扎刀 15、丁步点刀16、跳步换扎刀 17、提膝下扎刀18、马步推刀19、弹踢反撩 20、提膝截刀 21、缠头扫刀22、仰身推刀 23、弓步平斩 24、背花反撩25、并步扎刀 26、回身二起脚27、扑步按刀28、马步提膝架刀 29、左右挂刀 30、歇步按刀31、提膝劈刀 32、背刀里合 33、弓步反撩34、架刀冲拳 35、虚步亮掌 36、抱刀收势

动作详解 1.虚步抱刀。屈膝撤步,前捧,扣脚转身(此时右手收到腰间,左手持刀上举与肩同高),虚步冲拳(左手持刀收到腰间,立拳,拳眼向上)。 2.提膝抱刀。上步摆掌,提膝抱刀,(重心前移,上右步提左膝,右手后摆,左手前举,亮右掌,右掌在头上,手心斜向上)。 3.弓步扎刀。落步接刀,弓步扎刀。(落步微向左,正东扎)。 4.右左推刀。坐步碾脚带刀(带刀时左手持刀向上再经身体左侧向下划弧),收脚上步,右弓步推刀(方向稍向右斜前方,刀手不要超过头)。屈膝后坐碾脚回劈,,过渡撩,再屈膝后坐碾脚转身,左弓步蹬脚推(正东方向) 5.插步扎刀。回身叠刀(反着抱刀,刀刃向上,左手落在刀柄上),插步扎刀(向斜后插,叠刀与扎刀都是正方向)。 6.并步劈刀。扣脚举刀,此时左手收到左胯旁,并步震脚劈刀(震脚与劈同时进行,方向是东北45度角,左手外撑)。 7.架刀蹬脚。上步的同时刀向回带(上右脚同时右手持刀在身前逆时针画立圆),转身摆脚提膝把刀架起来,蹬脚的同时推掌(正东方向)。

太极养生 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太极养生_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在中国,关于太极拳的派别更是数不胜数,武当13式太极拳更是综合了内外功法,外有太极十三势,内有武当内家拳,下面北京迈凯奇就简单的介绍下武当太极拳十三式。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武当13式太极拳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式仙人放剑 (1)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 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 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 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 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 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太极十三势歌诀

太极十三势歌诀 太极十三势歌诀是历代太极拳师十分重视的歌诀,是太极十三势的经验总结,其中包含了练习太极拳的要领和心法。太极十三势歌诀语言精练、内涵深刻,值得每一位喜爱太极拳的 人细细品味。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个动作总的基础功法是无极桩,他的关健在人体腰曲的中间点,此处是上传下导的桥梁,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就是要在此韧带处调节平衡。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必须注意人体各个部位的虚实并转换虚实,如不这样身体就会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平衡。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只有按照正确的规范的功法来参悟平衡,放松、稳实、得力的基础上来思悟和理解功法,才会明白其中平衡的真正含意。它们对立统一时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 准确地体察对方武功的深浅。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每种站桩、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都须在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中去体会思悟他的真正含意并完善他,这时得到的太极拳功法感觉不到费什么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时刻注意腹部坚实点到四方八面的韧带,在从四方八面回到腹部坚实点的韧带,它和松静稳实的腹部及清空宽广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腹部坚实点。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在练拳的过程中,全身各处韧带都要尽量松开,使人感到骨与骨之间好像没有韧带牵连着似的,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力,它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圆转自如的,可刚可柔的,能化能打的和富于弹性的韧带。它只有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才能办到。随着对平衡、腹部坚实点认识的提高,放松功夫便越来越深,参与远动的韧带也就越来越多。对韧带认知就 越清楚。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要用心去思悟细节,细节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真功夫,是否有洞彻事理的头脑,是否有明察秋毫的方法。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长期经过训练后所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真是无一处无轻灵,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逐,无一处不坚韧,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才能表现功法和人的完美统一。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练习太极拳必须有一位明自太极拳理论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引道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慢 慢地继承和参悟、总结学习方法。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怎样理解和参悟太极拳的准确方法,“意”和“气”是主宰,“形”和“骨”是顺应意气 而运行的。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习练太极拳最终用意是什么呢,保持乐观的练功态度,朴素自然的功法追求。轻松、自然、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的练习方式。要有容纳万事万物的宽广胸怀,这样,人的心才会回 复到儿童般纯洁无瑕的境地。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短短的一百来字,每个字的含意都是真话实话,没有假话。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 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 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 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 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 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古拳谱第三辑之一《陈氏太极拳图说》第二卷·陈鑫.pdf

太极十三式的八法与五步

太极十三式的八法与五步 太极拳的理论很深奥,功法很完备,结构也相当严密,八法、五步合称“十三式”,就是太极拳表示的方位、运行的劲路和有效的技击手段。 所谓“八法”,亦称“八劲”,即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路,它含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四正是北、南、东、西,四隅是西北、西南、东北、东南,这正合于后天八卦图,北掤、南捋、东挤、西按、西北采、西南挒、东北肘、东南靠。简言之,即使拳路和劲路照顾到四面八方,而不偏向于某一处。 “五步”,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就五行说,前进属火,后退属水,左顾属木,右盼属金,中定属土。其中又有五行生克说: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因此《杨谱》有“怀藏八卦,脚跐(踏)五行”之论,后来又有拳家加上"头顶太极”一说,也很有道理,太极拳本来处处不离阴阳,因此“头顶太极,身怀八卦,脚踩五行”的概括与说明,

是合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 需要说明的有二点,一是太极图与地图方位相反,地图是上北下南、右东、左西,而太极图是上南、下北、右西、左东。二是太极拳的技法千变万化,不可能用五种简单的生克关系来概括,只要时刻不忘阴阳变化的理论就行,然而五行步法却不可不知。 所谓五行步法,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步法。试以自身为中心,站立之处属土,由此向右行,右属金,此即土生金;由此向后走,后退属水,此即金生水;由此向左走,左属木,此即水生木;由此向前行,前进属火,此即木生火。这就是五行步法,一般称此走生门,走生门,则很顺畅,很快。现在散打与武术比赛,绝大多数参赛者都是左脚在前,固然这与个人习惯有关,但是却不合五行步法走,'--k f-]之意,很别扭,也快不起来!现将“八法”、“五步”分述如下,先述“八法”: 1、掤劲: 掤为八法之首,有撑开之意,《杨氏九诀》之“八要”:“掤要

道门 原始太极拳 练法详解

原始太极拳 本拳法是轩辕黄帝根据蛇和喜鹊相斗时的形态所始创。距今有五千年历史。共有二百十二式。 原始太极拳属道家拳术,历代道长视其为珍宝,秘不外传。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道家清微派第十五代“志”字辈传人,现已近九十高龄。自幼从师白云观崔理真道长,后又从学高虎臣道长,经二位大师的教诲,安道长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继承了道家太极拳的真谛和绝技。为不使之失传,安道长愿将原始太极拳贡献出来。 该拳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重在实用,走架开合蓄发,外导内引,练到一定火候,则可筑基成真,内气循任督二脉周天运行。除拳法外,还有太极针、如意、吕祖纯阳剑、盘龙棍、太极八卦反手勾……等,拳械具备,风格独特。 此拳相传轩辕黄帝根据蛇鹊相斗所创。拳谱记载:“黄帝偶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连;鹊攻中,首尾援。黄帝见到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后经张三丰真人、其他道长精心提炼,按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融于一炉,形成独特的道家拳法。此拳共分动静快慢四部分。 (一)动部:又名十三式,练时以意运气,使周身百骸皆通。 (二)静部:是技击的主要部分。 (三)快部:也称后十三式,共十二套动作。练时发劲要求猛、暴、脆、快、硬。 (四)慢部:也称拜四方,要求以形挂意,以意行气,以气试力。达到意气相聚,运功发力的意到、气到、力到的内三合。 原始太极拳的特点分三个方面: (一)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主张只柔不刚则不坚,只刚不柔则不圆,刚柔相济才完全。(二)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主张只快不慢则不轻,只慢不快则不精,快慢结合方为灵。进而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乱,慢而不滞。 (三)技击上主张引进落空,以静制动。但更强调看其神,观手足,乘虚而入,见隙发招。本拳法由安声远道长传授,由其高足弟子,白云观居士骆巨方演练,张宏生整理。 说明:动作图中标线左实右虚。 动部太极十三式目录 第一式:九转还阳功 第二式:倒拽九牛 第三式:三盘落地 第四式:旱地拔葱

陈式三十六式太极刀

陈式三十六式太极刀 陈式36式太极刀谱 第一段 1、虚步抱刀 1(一)(二)(三)(四)2(一)(1)左手持刀自然站立:图1(一)上、面南背北自然站力,左臂持刀,刀背贴臂垂臂身体左侧,右臂垂臂于身体右侧。 (2)撤步抱刀:图(二)(三)下、两腿屈蹲。上、两臂从腰间前伸,掌心向上,下、左腿后撤,身形左旋胸。 (3)转身垂刀:图(四)面朝东,翻腕掌心向下右手心轻搭于左手腕上。拧右脚,左转身,右手收到左身侧腰间,接后左脚在前,虚步脚尖点地,左臂持刀前送,继而左臂斜持抱刀,右臂右拳直伸打出冲拳,成立拳,拳眼向上,拳心朝左。 2、提膝抱刀 (1)盖步展臂:图2(一)下、右腿过左腿前盖步。上、两臂前后分展。 (2)抬腿抱刀:图(二)上、左臂持刀屈臂回收斜横胸前抱刀,右臂在身体右侧屈臂上提 就而在右头额前侧打亮掌。下、提左膝大腿 面平胯,小腿竖起,脚侧崩。 3、弓步扎刀 (1)平刀扎刺:图3(一)下、身形左转, 向正前位置落左步,落步弓左膝,蹬右脚, 成左弓步,就势将刀从左手交在右手,胸面 正朝北就势右手单臂展臂持刀前刺。左手成 掌弯臂高举,置于头额偏左上方,掌心向外(二)3(一)前,手虎口向右偏下,打亮掌势。 4、右左推刀 (1)右推刀:图4(一)下、上右步落步弓膝成右前弓步。上、右手持刀,左手搭刀背向右前推刀。 (2)左推刀: 第一动作:图(二)(三)(四)(五)(六)下、坐右步。上、挥臂成胸面向南向后甩刀,走势不停上右步向东撩刀。 第二动作:图(七)(八)接而上左步弓左膝右手握刀把,左手左托刀背向左前推刀。

4(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5(一)(二)5、插步扎刀 (1)旋身叠刀:图5(一)上、身体右旋向南叠刀。 (2)歇步扎刀:图(二)下、提右腿过左腿后向后到倒插坐步。上、成胸面朝西,右臂持刀前刺,左臂后展。 6、并步劈刀:图6(一)——(四) (1)缠头过脑:上、右手握持刀上过右肩再过左肩绕头到身前。 (2)齐步下劈:上、身形转朝北,左臂上伸。并步抬震左脚,同时右手举刀劈下。 6(一)(二)(三)(四)7(一)7、架刀蹬脚 (1)左横提刀:图7(一)(二)上、乘前式刀向右前 下扎出后,左旋身形,胸面朝东举刀过头绕刀过左肩、 过背、从右肩侧至身前压刀到腹前。 (2)挑刀踢腿:图(三)上、平刀使刀刃朝上,顺刀 背向前左掌前推,同时蹬踢左腿。 8、弓步藏刀 (1)缠头裹脑:图8(一)落步身形右旋,左臂举右 臂左腋下藏刀。 (二)(三)(2)拉势藏刀:图(二)(三)上、成胸面朝南,做缠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keywords: 杨氏太极分类: 杨式太极 如今,随着人们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追求,太极拳运动开展的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杨式太极拳以其飘逸潇洒的外形,凝重深遂的内涵颇受广大群众喜爱,已成为流传最广,习练者最多,海内外老少妇孺皆好的一种强健体魄,自卫防身之术。 然而,纵观国内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多为澄甫先生所传之大架。许多练拳者提出一个问题,即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在京城宏扬太极拳数十年,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颇负盛名,若果只有一趟太极,未必能撑得住门户。实际上杨式太极拳并非只有一套大架,只是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杨家只把一套大架公诸于世,而其他功法则秘不外传或择人而传。杨露禅、杨班候当年在京城教拳就有府内、府外之分,府内乃教清王朝的贵族子弟。清朝的皇帝多为马上皇帝,满族也是一个好习武术的民族,在府内教拳是不敢弄假和懈怠的。由此,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所传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其套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健身,内功,技击从套路、口诀到具体操练手法,豁然通达,自成体系。按府内派所传拳谱要求研练杨式太极拳,可很快登堂入室,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笔者是杨式太极府内派弟子,研练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十五年,受益非浅。但在与太极同道的广泛交往中,深感过去府内派由于封建保守意识太重,再加上种种具它原因,流传面过窄,不利于杨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扬,更不利于中华太极文化的发扬光大。为了恢复杨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今将本人多年来所学,所知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公之于众,请广大太极同道共同研究、发扬。 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传到笔者已是第六代,其传承关系为:杨露禅一一富周(时任端王府管家,旗人),一一富英(富周之子)一一萧公卓一-翟英波一一李正等人。富周是旗人,当年在端王府做事,好习武,所学乃杨家全部太极。富英是富周之子,家学渊远,后又与李瑞东,毛兰亭等名家交流拳技,颇负盛名。萧公卓是保定市近代著名武术家,自幼习武,曾在东北军任少将师长。早年曾拜郝为真为师习郝派太极,后拜富英为师学得府内派全部太极。萧师爷同时精于八卦、形意、通臂,是保定萧氏内家拳的创始人。翟英波从萧公卓专习府内派太极十数年,在太极推手,太极内功方面颇有造诣,现为保定市太极拳名家。笔者从翟英波老师习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已十五年,得翟老师言传身教,小有所成。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能够得以 在保定市流传也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富周先生是杨露禅先师祖府内高足,学得杨家全部太极。因为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初入京城王府授拳,不思保守也不敢传假,对弟子精心教导,悉数传授。后杨班侯进京助其父教拳,对其父将全部太极外传很不满,就把众门生召集起来说其父年龄已大,以后练拳都要按班侯教的架子改过来,专攻大架,不要再练其它套路,意为“收拳”。当时杨班侯正值壮年,武功高强,众人皆以班侯所传为真。唯有富周先生不肯改拳,曰”愿跟老师错下去”。并向班侯保证所学绝不外传。如此才将杨家全部十套太极功法完整地传留下来。富周先生遵其言,只传其子富英。后清王朝被推翻,富英穷困潦倒,当时萧功卓师爷在东北军任职,颇有

三十六式太极刀

三十六式太极刀 第一段 1、虚步抱刀:撤步前棚——扣脚收拳——虚步冲拳(东) 2、提膝抱刀:上步摆掌——提膝亮掌抱刀(面朝东) 3、弓步扎刀:落步接刀——弓步扎刀(正东) 4、右左弓步推刀:后坐带刀——右弓步推刀(东南)——上步撩刀——左弓步推刀(正东) 5、插步扎刀:扣脚回手叠刀——插步扎刀(左掌心朝下) 6、并步劈刀:回身扣脚提刀——并步劈刀(震脚) 7、架刀蹬脚:上步带刀——架刀蹬脚(正东) 8、弓步藏刀:落步腋下藏刀——转身裹脑——弓步藏刀(东南、面向正南,最后正西)

第二段 9、盖步缠头:上步缠头——盖跳步缠头(西南) 10、弓步藏刀:弓步腋下藏刀(左手握拳,西南) 11、盖跳步裹脑:上步平斩(手扶腕)——盖跳步裹脑(回头朝西北,左手离开) 12、弓步截刀:(西北,左手心向下) 13、垫步绞刀:上步绞刀——震步绞刀(西南) 14、弓步扎刀:(西南,左弓步) 15、丁步点刀:上步腕花——丁步点刀(正西) 16、跳步换扎刀:上步分手——跳步右扎刀(正西)——回身弓步左扎刀(正东,离左手后再扶腕)17、提膝扎刀:回手腕花——收脚收刀(并步,斜向西南)——提膝下扎刀(西南,刀斜下30度)18、马步推刀:并步按刀——扣脚上步带刀(左脚上步,西北扣脚)——马步推刀(东南) 19、弹踢反撩刀:回身推刀(正北)——上步回劈——弹踢反撩刀(正西) 20、提膝截刀:撤步腕花——撤步棚刀——提膝截

刀(正东) 第三段 21、缠头扫刀:上步缠头——撤步扫刀(成左弓步朝正东) 22、仰身推刀:弓步收刀——仰身推刀(正东) 23、弓步平斩:上步合手平斩(左手在右手下棚刀) 24、背花反撩(里腕花左手离开,外腕花、背花左手合于右胸):腕臂背花——转身抡劈——叉步反撩25、并步扎刀:腕花撤步拉刀(撤右脚要回头)——并步扎刀(右脚并左脚) 26、回身二起脚:撤步接刀——回身抡劈扣脚——跳步单拍脚 27、扑步按刀:落步接刀——跳步腕花——扑步按刀(正东) 28、提膝架刀:上步托刀(马步,面正北)——反身按刀(马步,面正南)——云刀撤步——提膝架刀(正西)

太极口令大全

目录 八式太极拳 (2) 十六式太极拳 (3)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4) 三十二式太极拳 (5) 四十式太极拳 (6) 四十二式太极拳 (7) 四十五式吴式太极拳 (8) 四十八式太极拳 (9) 五十六式陈式太极拳 (10) 八十五式太极拳 (12) 八十八式杨式太极拳 (14) 二十八式木兰拳规定套路 (16) 四十二式木兰拳徒手拳套路之一 (17) 养生太极掌(第一套) (18) 养生太极掌(第二套) (19) 养生太极掌(第三套) (20) 八段锦 (21) 九式太极刀(吴阿敏) (25) 三十六式太极刀 (26) 三十二式太极剑 (27) 四十二式太极剑 (28) 四十九式武当太极剑 (29) 单剑一剪梅(全套演示) (26式) (30) 木兰剑二十四式(木兰出征) (31) 木兰剑四十八式(竞赛套路)太极剑 (32) 长穗剑-夜深沉 (33) 夕阳红五十六式太极功夫扇 (34) 中华功夫扇(中国功夫歌曲) (36) 太极功夫扇 (37) 夕阳美功夫扇 (38) 五十二式太极扇 (39) 木兰拳双扇表演套路(西湖山水) (40) 木兰扇(三十八式)竞赛套路 (41) 杨氏36式太极扇 (42) 无师自通系列:24式太极扇 (44)

八式太极拳 起势 一 卷肱式 二 搂膝拗步 三 野马分鬃 四 云手 五 金鸡独立 六 左右蹬脚 七 揽雀尾 八 十字手 收势

十六式太极拳 一 起势 二 左右野马分鬃 三 白鹤亮翅 四 左右搂膝拗步 五 进步搬拦捶 六 如封似闭 七 单鞭 八 手挥琵琶 九 左右倒卷肱 十 左右穿梭 十一 海底针 十二 闪通臂 十三 云手 十四 揽雀尾 十五 十字手 十六 收势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个人整理版)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 万籁声整理

万籁声先生1932年(时年三十岁)时,在湘办国术训练所所演练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影印图解,现由万老(八十四岁)交本刊首次在国内公开刊出,以明太极拳源流。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博大精深,其“劈太极”,超出推手之外,可以应付任何形式的对抗。原本张式太极传入河北刘德宽后,刘传赵鑫洲,赵又传万籁声。目前图内武林挖珍掘宝,尤以张式太极为最难得。万先生原本系影印直排,今除改直排为横排版外,并重新绘图,其它一切照旧。 太极拳目次 (一)太极拳源流 (二)太极拳论 (三)太极拳行功全图次序 1 预备式两拳握置腰眼下 2 半面向左转两目平视 3 提手上式斜开右步 4 左向挤手上左步 5 右向挤手不动步 6 揽雀尾外转凡三 7 手挥琵琶左向 8 提手上式上右步犹有二手乃右下左上左下右上 9 搂膝拗步开左步 10 揽雀尾里转凡三 11 搂膝拗步上右步 1

12 揽雀尾里转 13 搂膝拗步开左步 14 揽雀尾里转 15 进步搬拦锤进左脚半步 16 如封似闭凡两手,先撤后进 17 提手上式斜开右步收左步 18 抱虎归山开右步,右手搂膝出左手,右手抱回,右脚虚点前面,右拳在左肘下 19 肘底看锤退右步翻出左手,左脚在前 20 倒辇猴凡四手,先倒退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 21 斜飞式开右步 22 手挥琵琶左向 23 提手上式上右步,如前法,犹有二手 24 海底针左向 25 撤步赛通臂共有四手,第三手时撤右步,以左手向后贯下 26 上步挤上右步 27 白鹤亮翅不动步 28 云手凡四手 29 高探马起右脚,手翻时,右手均在里 30 转身左右分脚先右后左 31 搂膝拗步凡四手 32 搂膝栽锤上左步,右拳在左手外 33 翻身撇身锤右手右腿,翻身向后压下 34 披身踢脚上左步,踢右脚,不落下退回,再开左步,左手推出 35 翻身二起脚上左步,右手拍右脚,再左手拍左脚落下 36 转身蹬脚右向转身,右脚蹬出 2

杨氏太极十三刀刀谱 hao

杨氏十三刀 十三刀,刀谱为十三式,动作分解为三十八式。它是杨氏传统刀,动作保留了传统刀的特点,而没有减也没有加一个动作,练习时间为2-3分钟。在练习中,它突出了的特点,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圆活饱满,沉稳浑厚。在动作和运动上也体现了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对爱好者在继承太极传统文化上也是一套难得的传统的太极文化。 杨氏太极十三刀动作名称13句刀诀: 1 七星跨虎交刀式 2 腾挪闪展意气扬 3 左顾右盼两分张 4 白鹤展翅五行掌 5 风卷荷花叶内藏 6 玉女穿梭八方势 7 三星开合自主张 8 二起脚来打虎势 9 披身斜挂鸳鸯脚 10 顺水推舟鞭作篙 11 下势三合自由招 12 左右分水龙门跳 13 卞和携石凤还巢 杨氏太极刀刀谱:①②③④ 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 1上步打拳。①左脚开步;②转身摆刀握拳;③上步曲步打拳。 2 退步撑掌①右脚向后退步;②两手微向外膨;③做腿转腰收掌;④虚步撑掌(正东,左脚微调整活步) 3 弓步交刀。①转腰合手;②上步交刀(正东)。右手握刀,左手开 第二组:腾挪闪展意气扬 4 弓步斜刺。①提膝分刀(微向东南);②弓步刺刀(弓步东南、刀尖东北)。 5 弓步平刺。①转腰带刀;②上步虢刀;③弓步刺刀(平刺,东北)。 6 弓步撩刀。①转腰绕刀;②上步绕刀;③弓步撩刀(东南,左手四指贴在刀面上)。 7 换步推刀。①左脚微微提起稍向前跟步,右脚向后退步,刀微向下沉;②做腿收脚提刀;③上步弓步向正东方向推刀。 第三组:左顾右盼两分张 8 独立劈刀。①转身跟步合手;②回身独立劈刀。 第四组:白鹤展翅五行掌 9 弓步撩刀。①落脚上步绕刀;②再上步撩刀(方向正东,刀部要平) 10架刀推掌。①转腰、绕刀、撇脚;②上步绕刀;③弓步架刀、推掌。(方向正东) 第五组:风卷荷花叶内藏。(1.转身负刀 2.提膝后刺) 11 转身扎刀。①扣脚转身;②向东北方向撤步;③提腿独立向东北方向扎刀。刀身要平,虎口向上,刀 背向上。 第六组:玉女穿梭八方势 12 缠头劈刀。①弓步推掌(东南);②上步缠头;③弓步劈刀(西南)。 13 弓步平推。①收脚收刀,横在胸前;②弓步平推刀(西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 太极拳是武当内家拳之一,为“练身”、“练意”、“练气”三结合的整体运动。其要领是 以意念引导动作,意动身随,刚柔并济,以不变应万变。 在中国,太极拳又被人们叫做“哲拳”。“太极”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易经》。北宋时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论,认为太极是最原初的实体,它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和宇宙的万事万物。太极拳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韵味,以太极图的阴阳鱼为符号,以黑为阴,以白为阳,黑白相依,互抱不离,相互转化,是对立的统一体。于是,形成了动静、虚实、刚柔、开合等动作拳路。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人体也是由阴 阳构成,身体好就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 太极拳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体,人本身也是对立的统一体。练太极拳首先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太极拳认为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体,一是形,即由筋、骨、皮、肉组成;二是神,即由精神和意识组成。练太极拳就是既要练筋、骨、皮,又要练精、气、神,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合一,达到人体 的平衡发育,和谐成长。练太极拳,如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会收到多种功效。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传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就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来说,主要有陈氏太极 拳和杨式太极拳。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形成于明末清初,为河南陈家沟陈王庭所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自陈王庭以后,练拳之风盛行,历代相传,名手辈出。由陈氏支派先后繁衍成武式、杨式、吴式、孙式等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种。在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中,陈式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儿子陈照奎起了积极的作用。1928年陈发科由陈照丕的推荐来北京教拳,对北京陈 式太极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陈发科在京教拳近30年,为人忠厚,平时少言寡语。他在原有太极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与提高,增加了螺旋缠绕动作,创造了新的拳式,如三换拳、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动作,从而丰富了陈式太极拳的内容。现在全国普遍流行的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就是陈发科晚年的套路。1953年,陈发科与胡跃贞共同创办了首都武术社,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并培养一大批武术人才。1961年由沈家祯、顾留馨编著出版了《陈式太极拳》一书。1963年,陈发科之子陈照奎应邀到上海、南京、郑州、焦作、石家庄、陈家沟等地教拳,使陈式太极拳得到广泛的发展。为了教学的需要,由冯志强主编了《精练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入门》;由田秀臣、阚桂香合编了《简化陈式太极拳》;由阚桂香主编 了《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这些书的出现,使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从陈王庭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不断对原有的拳套进行加工提炼,逐步形成近代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