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言志散文与故乡的野菜活动教案 人教课标版

周作人言志散文与故乡的野菜活动教案 人教课标版
周作人言志散文与故乡的野菜活动教案 人教课标版

公开课教案

·课题:周作人的言志散文与《故乡的野菜》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周作人散文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故乡的野菜》作品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的人间情怀令我们深深感动,这一讲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二弟周作人的作品,领略另一种风格和意旨。

二、讲授新课

(一)周作人生平简介

周作人(——),原名魁寿,字启明,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的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理论家、批评家。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年东渡日本留学,家乡生活十多年,南京、日本各生活六年,年回国后在绍兴任教,年到北大担任文科教授。“五四”时期担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等一系列文章为新文学理论的建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小品散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而提倡也有不可轻视的意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渐脱离了时代主流,主张闭门读书。年代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沦陷后的北平,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

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伪职。年以叛国罪入狱,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时写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文章,年死于文革。

(二)周作人散文创作分期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美文”的首倡者。他的散文创作极其丰富,从“五四”前后到年,二十二部散文集加上未成集的总计有三千多篇,大多数为小品散文,有小品散文之王的美称。

周作人的全部复杂性在于他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他在矛盾中前进,又在矛盾中消沉倒退。他的散文创作就是清晰地记录着这样的内在矛盾和思想演变轨迹。如果把他的创作进行分段剖析,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五四”前后到年。这个时期的创作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这一时期的作品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两种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反映了他性格和思想的两个侧面,也就是战斗性和闲适性两个方面。一种是“悠悠见南山”式的小品。这些小品有的描绘风物、苍蝇、虱子,有的描写品茶饮酒,谈虎说鬼的情趣;有的评论古籍、说古董,随意来写,充满闲情逸致,其中倒也寄托了人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理想,有时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丝一缕个人的孤寂和哀怨之情。代表性的作品有《故乡的野菜》、《喝茶》、《乌篷船》、《苍蝇》,其中的《苍蝇》创作于年。作者写到苍蝇有三种,而且有三种玩法,并且引用了中外关于苍蝇的典故,穿插神话、古诗(《诗经》),特别是小林一茶的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体现出一种以一切生物为兄弟朋友的温情态度。作品娓娓而谈,融古今知识于一炉,而且充满情趣。另外,《故乡的野菜》、《喝茶》、《乌篷船》都充满雅趣。周作人讲求雅趣,不是故作高雅,而是“自然,大方的风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装出乡绅的架子”(《〈燕知草〉跋》),是一种“明净的感情”和“清澈的理智”的调和之美。所以在作者那里,很多平常人觉得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都可以写得雅趣盎然。再如《入厕读书》更是把如厕这种俗事与风雅之读书的趣味连在一起,果然别有洞天。另一种是“金刚怒目”式的散文。这些散文有些是抨击封建礼教,痛斥复古守旧派,有的揭露因袭守旧的传统陋习,批

判国民弱点,有些鞭挞反动军阀的残酷暴行,有的歌颂爱国学生的英勇壮举,表现出勇敢战斗的精神和浮躁凌厉的风格。代表性的作品有《前门遇马队记》、《碰伤》、《吃烈士》。

在这两类作品里就活脱脱地表现出周作人思想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叛徒和一个隐士。“叛徒”与“隐士”的两个不同侧面交替出现在周作人的散文里,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而我们最终看到随着国内思想和政治斗争的日趋尖锐化,周作人的思想演变轨迹:“叛徒”一面逐渐隐去,“隐士”一面处于主宰地位。

中期:年到年。这一时期周作人已经基本上以“隐士”自居,文章逐渐由少谈时事到不谈时事,几乎把全部注意力转移到了写草木虫鱼、风花雪月和趣闻轶事上,显示出一位蔼然有味的名人雅士的风范,散文的艺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文章显得枯涩苍老,很少有进取气味。代表性的散文集有《苦茶随笔》、《看云集》、《风雨谈》。

后期:年到年。此时的作品几无讽世的微词,只是“用平静的心,感受一切大千世界的动静”,文章流露出道家气味,越来越追求空灵苦涩,超世脱俗,更没有早期“叛徒”的精神的星星点点的痕迹。这个时期正是周作人失足变节出任伪职的时期,深刻参透了儒家文化的周作人不能不为这种失节负载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周作人的心理上那种内在的文化机制同外部的环境气氛之间的艺术的和谐解体了。“隐士”的闲情意趣也随之发生变味,“苦雨斋”变成了“苦雨庵”。昔日的心境不见了,艺术的灵感和才华都随着心境的消沉枯涩而衰减。这一时期“读书录”式的散文占着很大的比重,“艺术的闲谈”式的散文,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其意味也不似先前那样深刻隽永了。代表性散文集《秉烛谈》、《药味集》。

综观周作人三个阶段的散文创作,我认为他的艺术生命和灵魂,只属于年代老北京的“苦雨斋”,没有那个时代的失望与追求并存的苦闷,没有“苦雨斋”那萧萧如雨的白杨,没有这一切同周作人那“叛徒”与“隐士”性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融合,便没有那种使人低徊的艺术闲谈。

(三)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代散文宗师,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独树一帜的,它是以中国现代散文

中一个重要派别的代表为人们所注目。周木斋说:“我以为大体上两先生的小品文就形成了现代小品文的两大派别。”郁达夫从风格上对两位先生加以区别,认为“鲁迅文体简练得像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然而句句有分量,“近几年来,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了。”这种评价是不错的。从审美角度看,鲁迅的散文具有阳刚美,以其宏伟的气势震慑人心;周作人的散文则具有阴柔之美,就像是轻柔的凤尾徐徐曼扫,以“平和冲淡”的诗意感染人心。这两种散文分别代表了把笔触伸向社会的“写实派”和笔下追求兴味志趣的“言志派”。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谈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一、旁征博引,知识渊博。他的散文总是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大到宇宙,小到苍蝇、虱子,都可以拿来作为写作的对象,并且融合自己的所感所想写出来。信手拈来,贴切自然,化得开,收得拢,既能带给人丰富的知识,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平凡的事物上谈出动人的天理物趣。有人说在周作人的散文园地里,常常会使人觉得“蔬菜比玫瑰花还要红艳可爱,”“苍蝇比天地命运那类大题目更为有趣”。

例如《故乡的野菜》这篇文章娓娓动听地描述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三种野草和民情风俗,的确有一种“清新的野趣”,而其间又时不时地引入《西湖游览志》、《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这些中外典籍,再加上孩子们唱的民歌童谣,以丰富的知识拓展了文章的内容,给人以多种艺术享受。

第二、平淡自然,舒徐自如。作者笔下的事物都是一些平凡的细小的事物,诸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饮酒、乌篷船、白杨树。作者叙述描写时仿佛漫不经心,徐徐道来。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评论:“周作人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散漫,句句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不可。”这种舒徐自如的风格就是他散文的节奏,高山流水的情致体现。再加上他文字的朴实无华,笔调清闲淡泊,读来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回荡。读周作人的散文就像坐在“苦雨斋”里,听一位智者自由的、有趣的、温煦的闲谈。例如:《喝茶》从徐志摩讲“吃茶”起笔,写到日本茶道,喝茶时所用的茶具,再写到绍兴乡下的茶豆腐干,日本的茶泡饭。材料平平常常,叙述自然流畅,

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情调。另外要顺便提到的是文章把喝茶称“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这片刻逍遥中的确别有一种苦涩味在。

第三、庄谐并出,幽默风趣。周作人的散文的幽默不同于鲁迅的幽默的“辛辣干脆”,周作人的幽默,郁达夫是这样评价的“湛然和蔼,出诸反语”。这种特色跟他的绅士风格有关,这种幽默在平淡的笔墨中说出,也别有风味,体现出机智,往往比正面抨击更为辛辣深刻。例如《碰伤》,文章揭露反动军阀镇压徒手请愿的爱国学生和教员。这应该是充满血腥味的题材,但作者写作时用词造句不激烈,而是用“碰伤”这个词正话反说,用这个词贯穿全文,把反动军阀打伤学生而又捏造为学生自己碰伤的丑恶、卑劣行径进行了揶揄和嘲笑。化浓烈为平淡,寄尖锐于委婉。

第四、信马由缰,挥洒自如。周作人的散文在结构上打破了传统散文的起承转合和晚清桐城派所鼓吹的义理,创作以自己的情绪为根本,该怎样起笔就怎样起笔,形成了一种“名士谈心”、“野老散游”式的特色。例如《乌篷船》是作者最欣赏的一篇散文,在结构艺术上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这是一篇旨在指导友人到绍兴之行的作品,笔墨集中在写乌篷船,提到白篷船只是一笔带过;写乌篷船紧紧扣住“适用”宕开笔墨,写船的构造,写乘船的“妙处”,由“妙处”又引出犬吠鸡鸣的乡间胜景,点出乌篷船实在是“理想的行乐法”,题旨不点自明。全文用书信方式来写,没有铺垫,没有着意渲染,首尾可以不呼应,卒章可以不显志,就是把乌篷船上的体验写完就结止,随物赋行,该行即行,该止即止。足以说明周作人的艺术积累的深厚,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故乡的野菜》讲析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年自日本留学回国辗转到北京定居以后写的散文,作于年月,收在散文集《周作人早期散文选·第二辑》中。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一大批“诗与散文中间的桥”那样的小品文中饶有情味的一篇。

作者听说西单菜市在卖荠菜,不由想起浙东的事来。文中流动着的淡淡的乡愁,它启迪读者去感知作者内心深处对故乡浙东民俗、民情、民风的向往和珍爱。

他于是自然地想起浙江乡亲们扫墓、上坟时用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那

是农民种来沤肥的,可是这充满生机的紫云英,却给大地铺设了片片锦绣。上坟船上露出的花束点示出三月上坟的风致,男男女女以船出行,一边行祭礼,一边游春,惹得乡里少年随着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这里描绘的湖光山色、乡音人情,纤腰束素,溢彩流芳,展现出浙东亦俗亦雅,物我无间的地域风情画。它凝聚着作者对故乡之情、故乡之物、故乡习俗的无限怀恋。

作为一篇优美的状物抒情散文,首先在状物时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诸如叙事、说明、传说、民谚、儿歌等,使所状之物跃然纸上,以体验故乡野菜之味、之情、之趣,而且让你深深感受到中国民风的厚重。

全文叙事手法简洁。记叙妇女小儿用剪刀、“苗篮”,搜寻马兰头、荠菜的劳作;乡间小孩窥视上坟船里美女的情趣,融叙事于状物之中。

说明手法精要。写黄花麦果时,运用词典式的释义,把这种野菜的植物类属、生态特征和功用说得非常精要、易懂。在介绍茧果的制法时也是言简意明,条理井然。

对比手法巧妙。先把北京买的荠菜跟浙东老家的荠菜做对比;又将清明扫墓用的茧果跟在日本时吃过的“草饼”对比,突出儿时黄花麦果糕的风味。还把故乡人采摘紫云英的情境跟日本《俳句大辞典》中日本妇女采摘紫云英的习俗相对比。这种对比映衬法,既紧扣状物重点,又立体地突现景物神韵,寓常识、物性于情意之中。

运用儿歌传神。写荠菜时,引用马兰头的儿歌;写鼠曲草时,引用了黄花麦果糕的儿歌,表现了孩童的天真和欢声笑语。并多处引用了传说、民谚和民俗,比如《西湖游览志》和顾禄写的《清嘉录》,摘引的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和可读性,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选取这几种野菜还源于中国古老民俗的传承性,表达出作者对悠久古风的赞赏。

作者状物的第二个特点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因为散文的旨趣本在于写情、见性,所以其状物描写就不能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他对故乡的野菜情有独钟,所以写得形神兼备,富有诗的韵味。在作者眼里,故乡田间旷野中盛开的荠菜花、马兰头和色彩斑斓的紫云英,是那么诱人,那么明丽,花如彩蝶、鸡雏,枝叶如锦绣毯,足以引你亲近,使你跃动。以致全篇神情并出,融情于景。正是以爱故乡、恋故乡之情贯穿全文,以情开启,以情作结,情中有物,物中有

情,才使得文章更加耐读。

本文语言朴实、通达,笔调清新、明快,表现出散文大家语言把握的深厚功力。他本人曾推崇“读好的论文(美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还极力主张“作品只是真实简明便好”(《美文》)。《故乡的野菜》就是这样一篇“真实简明”的珍品,也是这位散文大家“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的成功见证。

(五)小结

最后,我想引用康嗣群的《周作人先生》一文中的一段话来再次说明周作人先生散文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读他的文章好象一个久居北京的人突然走上了西山去的路,鸟声使他知道了春天,一株草,一塘水使他爱好了自然,青蛙落水的声音使他知道了动和静,松涛和泉鸣使他知道了美;然后再回到了都市,他憎恶人与人间繁荣狡狯,他憎恶不公平的责罚与赞美,他憎恶无理由的传统的束缚。呵,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个旅行,充满了隐逸与叛徒的旅行。

确实周作人先生的散文就是由于能够十分亲切、自然而又机智地导引我们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在自由自在中得到绵感、净化和启悟,所以才有那样的魅力。

参考书目

《周作人代表作》,黄河出版社

《周作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

刘纳:《五四新文学中的散文》,《首都师大学报》,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席珍:《论现代中国散文》,《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思考题

、为什么说《故乡的野菜》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爱恋故乡的情感流露?

、如何看待周作人平淡冲和的小品散文?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读书笔记

读《故乡的野菜》有感 周作人的散文多冲淡平和,隽永幽雅。他的审美标准表现为崇尚自然、爱好简朴,也体现了他的生活态度与审美理想,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审美理想所以周作人作品中的情感往往是淡淡存在于字里行间,所以他的文章往往有一种深切的情谊在流淌。 《故乡的野菜》通过对于三种野菜的描写,细致的描写了浙东的一些风土民俗人情,虽然在文章中没有明确的写出自己的怀乡之情,但是文中那些对浙东风土人情细致入微的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周作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念。 第一段使用了淡淡的笔触来掩盖浓浓的乡情,周作人在开始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但是对于“故乡”、“家乡” 的界定已经很明确了,在不经意间已经激起了周作人的怀乡之情。 第二段从周作人妻子从西单买菜归来,说起有荠菜在卖,从而引发了周作人对故乡的追忆。关于荠菜,吴地和浙东的风俗传说都不一样,从而体现出了故乡的个性。故乡中,孩童关于荠菜的童谣,拥有及其丰富的地域色彩。 第三段和第四段详细的描写了关于黄花麦果的各种用途,例如有关黄花麦果糕的制作以及关于浙东使用茧果的特殊风俗,还借用许多年未见黄花麦果的惆怅来表达了一种追忆过往的故园情。 第五段描写紫云英的白花可以治疗痢疾的民间传说,这种民间传说自然是来自于故乡,在文章的各个地方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调皮活泼的孩子听到了上坟船的鼓吹声以及发现棚窗下的紫云英和

杜鹃,就会带着好奇的心情去追看等等行为,都反映了一种浓浓的生活情趣,也写出了周作人浓烈的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童年的想念。 全文的叙事手法十分简洁。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修辞,平铺直叙的写出了搜寻马兰头、荠菜的劳作等等日常的生活场景。对于介绍黄花麦果和茧果的时候,介绍得也是简洁明了,尽可能的使用精简的语言来描写事物。 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先是将在北京买的荠菜与浙东的荠菜对比,从而引出下文。又将清明扫墓时使用的茧果与在日本时吃过的草饼进行对比,用来突出对童年时期吃到的茧果的喜爱与想念。还将故乡人采摘紫云英与《俳句大辞典》中日本女人采摘紫云英的习俗进行对比。这些对比不仅仅讲事物描写得十分详细,而且还把事物的神韵也描写了出来,将自己的感情寓于对这些平常事物的描写中。 移情于物,情景交融。因为散文的旨趣本在于写情、见性,所以对于事物的描写就不能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周作人对故乡的野菜情有独钟,所以写得形神兼备,富有诗的韵味。在他眼里,故乡的荠菜花、马兰头和紫云英,是那么诱人,那么明丽鲜艳,足以引你亲近,使你跃动。以致全篇神情并出,融情于景。正是以爱故乡、恋故乡之情贯穿全文,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才使得文章更加耐读。 语言朴素平实,笔调清新自然,这与周作人一贯的主张十分契合。他主张文章只要真实简明就好,而这篇《故乡的野菜》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使用平实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清新的氛围,故乡最真实也是最为平常的生活情景就这么跃然纸上,给读者一种亲切感,似乎文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思 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 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 荠菜。 荠菜是野菜, 但在我的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 我们那里, 一般的酒席, 开头都有八个凉碟, 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 通常是火腿、 变蛋(松花蛋)、 风鸡、 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咸鸭蛋之类。 若是春天, 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 蜇,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油酱醋,或用 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匀。拌荠菜总是受欢 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 用荠菜包馄饨,称为菜肉馄饨,亦称“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 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 “小馄饨”。 没有“大馄饨”。 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 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 翡翠蛋羹。 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 一边是荠菜, 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 有。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 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 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 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 给几个钱, 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 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 卖一点钱, 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小学 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 叫做“天地坛”。 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 根,长的都是这东西。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果子,即枸杞子,我们 小时候叫它“狗奶子”,因为很像狗的奶子。
1/9

(完整版)《故乡的野菜》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3

13、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一、作者简介 1、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 2、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语丝》周刊的主编。 3、三十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 4、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等。 二、文学特色 1.散文成就与风格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2.文学内容: 在家常絮语中,纵谈文史,描摹风物,细究人情物理,针砭社会时弊,兼具知识性、哲理性、生活性与趣味性。 3.文风:具体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味”。 4.文学语言:融文言、白话、方言及外语于一炉而极雅致。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谈酒》等,描写的都是日常生

活琐事或风土人情,着意表现归返自然,顺乎天性的生活情趣。这类散文的内容无甚社会意义,但却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为周作人获得散文大家的声誉,为周作人奠定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究其原因,在于它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价值。其一,它有文化上的价值,它写的是生活琐事、风土人情,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描写中国的传统文化。茶酒之类均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趣,体现出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周作人这类散文既可以给人以美感,又可引导人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其二,它有艺术上的价值。周作人在艺术表现上追求感情的倾泄与控制、语言的谐谑与端庄、描述的平淡与深刻的统一;追求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统一。他的散文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仿效。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第三、四段: 1.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2.回忆黄花麦果,以及相关的。 3.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文中那随意道来的语言风格,很自然地把人带回了故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 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 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 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 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 亦未可知。自从+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背景 周作人(1885-1967)号知堂、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等。 本文主要掌握内容 1、周作人散文特点:以平和冲淡著称。 2、结构分析:第1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第2-4段:回忆荠菜、黄花麦果,以及北京、东京的草饼等,将现实情境与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情趣与哲理,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第5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3、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4、《故乡的野菜》中运用民歌、谚语有何作用?重点:不仅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充溢着对自然风土民情的鉴赏和喜爱,更使得文情腴润,韵味深厚。 5、如何理解本文作者处处为家却又极念旧怀乡的情怀?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章风格? 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 由此可见其冲淡平和的文章风格,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这种风格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不只是写作上的特点,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 课后 1、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 写荠菜: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 写黄花麦果:细致描绘其形状,引述儿时谣谚,介绍故乡风俗。 写紫云英:引证日本《俳句大辞典》相关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全文平易亲切地叙述了浙东故乡的风情民俗,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追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周作人散文创作的艺术启示:周作人的散文往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 一、作者简介 1.学习多种语言 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 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 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赏析《故乡的野菜》

浅析《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这一点从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于同年四月五日的《晨报副镌》。这篇散文仅一千二百余字,记述了故乡的三种野菜,言简意深,意味深厚,典型体现了周作人美文的特点,也成为散文大师最初的“言志”经典之作。它是周作人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整篇文字就像一位长者在静静讲述,淡泊安详,但平淡的背后却有着用心的经营。 周作人善于世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皆成风趣。《故乡的野菜》便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有一种情切温暖。 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了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文中的用笔及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的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表现,使得周作人的散文野趣转化为雅趣。文章字虽少但引文却极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江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向文化比较的剖面上,也使文章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本文将民谣童谚、中外典故不露痕迹的将其点缀在短小的篇幅中,语言简洁,联想丰富,选材从平凡琐碎处着手,加之作者心境的平和冲淡,使本文显出周作人小品文一贯的平和冲淡的风格。 此外,本文将民谣童谚、中外典故不露痕迹的将其点缀在短小的篇幅中,语言简洁,联想丰富,选材从平凡琐碎处着手,加之作者心境的平和冲淡,更使本文显出周作人小品文一贯的平和冲淡的风格。 读完这篇《故乡的野菜》,像是跟作者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说说故乡那些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 【--述职报告ppt】 周作人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 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我们也曾读过许多与故乡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作者简介 1.学习多种语言 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 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 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 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二、文学特色 1.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 五四运动前后,周作人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系列杂文,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具人性化的特征,故文学创作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欲望,也表现人精神世界的「内面生活」(艺术与生活人的文章)。 2.文学以表现自己为主体,所以要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教案

故乡的野菜赏析 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我们也曾读过许多与故乡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作者简介 1.学习多种语言 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 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 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 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二、文学特色 1.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 五四运动前后,周作人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系列杂文,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具人性化的特征,故文学创作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欲望,也表现人精神世界的「内面生活」(艺术与生活人的文章)。 2.文学以表现自己为主体,所以要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

《故乡的野菜》教案高品质版

《故乡的野菜》教案 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我们也曾读过许多与故乡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作者简介 1.学习多种语言 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 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 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 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五四”退潮后,周作人的思想上前进与后退的矛盾日益加深,他说自己是“叛徒”与“隐士”的合身,是“流氓鬼”与“绅士鬼”的一体。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发表《闭户读书论》,标志着他十年隐逸生活的开始。“七七”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南迁长沙、昆明,周作人未随校南下,1938年投敌附逆。1945年,周作人因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囚禁于南京。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周作人善于摭拾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而文中引述的“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野趣也真沸沸十足。这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王阮亭评梦梁录,亦谓其文不雅驯,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所期望的风雅,其中不能中意自是难怪,而如实地记述下来,却又可以别有趣雅,但此则别为他们所不知者。”然而如果全部“如实地记述”,大概要夹杂一些恶俗的东西,这就需要作者笔下长眼,要有分寸,要有取舍:“浙东扫墓用鼓吹,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不家虽没鼓吹,但是船头上篷

窗下总露出紫云英与杜鹃的花束,”用笔极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由此可以见出,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地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芜存精,是这篇散文以及周作人若干散文野趣为雅趣的契机之一。还不仅仅如此,周作人往往把浙东的民俗推广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故乡的野菜》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其中他征引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古证今,把浙东民俗提高到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中土比附印照,譬如主到黄花麦花果时即以日本的“御形”做比,“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诽句大辞内》充分体现了作者渊懿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这样,也使作品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周作人和汪曾祺同题作文《故乡的野菜》对比赏读推荐

周作人和汪曾祺同题作文《故乡的野菜》对比赏读推荐 周作人所写《故乡的野菜》(1924年)是名篇,许多人都知晓。后来,汪曾祺作了一同题文章(1992年),记述自己家乡的野菜(周为浙江绍兴人,汪为江苏高邮人),其中意趣值得玩味。于文化趣味及文字趣味,汪曾祺得之苦雨斋的影响不在少数,及至晚年,他拿来苦雨斋之同题作文,是一种致敬,抑或未明言的游戏式的“比赛”,我们或许可以有不同的猜测,但从中透出的文脉之绵延与变数,却是颇可探究的。 汪曾祺的文学趣味受废名、沈从文的浸染,而文化趣味更多来自于周作人、俞平伯一脉。从前后两篇《故乡的野菜》中可看出,他们对民俗谣曲、野史杂记兴味浓厚,多所点染。周作人引浙东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汪曾祺回忆儿时听到的叫卖声,“卖枸杞头来!”又引家乡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周作人征引《西湖游览志》、《清嘉录》中关于荠菜花的记载,汪曾祺征引《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中的莼菜记录、《野菜谱》中各种野菜的记录。 周作人写小品文,学术味道极浓,因其本质为学问家、爱智者,其学识由散文的形式表现而已;汪曾祺的散文,思想的历练不及苦雨斋,但其特出之处在于文字的灵动鲜活,多小说的笔法,毕竟他本是小说家(汪的许多小说、散文的界线模糊,因为他不认为两种文体必

须泾渭分明)。周作人的文章是雅的,即使写野菜这般普通俗常的物什,亦无改其气质。而汪曾祺的描写,如“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语调温婉,且极具画面感,这是在苦雨斋笔下不会出现的。 周作人的白话文很耐读,有涩的感觉,因为他喜欢时时夹杂文言的成分。汪曾祺与之相比,文字是极白的,简直就是大白话(除去从古籍里来的引文),但我们读之,觉得耐读,白而不俗,如上引女孩子卖枸杞头的几句,每句话都很“白”,不过连在一起,却很有味道,是有意蕴的底子的。这其实和苦雨斋异曲而同工,都有着对古汉语的极度熟稔。苦雨斋用文言改造白话,句子的结构、段落的文义关联,乃至字词的选择,都有脱胎换骨之功;汪曾祺成熟期的文字,几乎用纯白话,但这白话却非简单的、拉拉杂杂的口语,是对汉语言苦心孤诣提炼所成,他曾用川菜里的“开水白菜”做比,其“汤清可以注砚,但是并不真是开水煮的白菜,用的是鸡汤”。 汪曾祺写小说,写散文,亦写了不少文论文字(辑为《晚翠文谈》),对自己的师承及所受影响多有谈论。如外国的契诃夫、阿左林,中国古代的归有光,现代的鲁迅、沈从文、废名,这些说法自然是不错的,或明或暗的影响我们稍加注意的确可感受到。不过,他极少提到周作人,在自己的师承方面似避免谈及,只在别的文章里涉及过苦雨斋(如给废名小说选集写的序《万寿宫丁丁响》)。我想,这多半可归结为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编整理了《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

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②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锈,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央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病,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徘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