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一等奖!部编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2 课时:《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1. 会认“缘”这 1 个生字,会写“题、侧、峰、庐、缘”这

2. 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这首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4.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字

1. 板书题目:题西林壁。

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读题目, 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先请其他学生做出评价, 评

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 课件出示: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2. 作者简介。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苏轼,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生展现5 个生字 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式

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生平。

课件出示:

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

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介绍作者的生平,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

二、通读古诗,读懂诗意

1. 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教师指导:“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侧”左窄右宽,“贝”的点不

宜过长;“峰”左窄短,右宽长;“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对应;“缘” 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2. 生自由朗读全诗。

3. 指名读,教师及时评价,对朗读进行指导:读之前先划分朗读节奏,朗读的速度要稍放慢,读出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如:读“侧成峰”的时候,节奏要放慢,声调要跟着降低,这样就会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

觉。请同学们读后面的几句。

课件出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 指名读、齐读。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深入感悟

1. 读第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1. 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2.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生读诗,思考问题,并向全班汇报。师及时评价并总结:从“横”“侧”两个字

可以看出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板书:横——岭侧——峰)

2. 读第二句,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生读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总结:这一句是从远、近的角度观察的。(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3. 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惑。

4. 读后两句诗。请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用规定的句式回答问题。预设: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的意思,从观察角度入手,感悟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从两方面入手来了解诗歌,达到对诗歌由浅到深的认识。加深印象,使训练目标落实到位。

四、拓展延伸

1.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

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2. 那么,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生各抒己见,师进行引导。

课件出示:

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3.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例子?

生回忆并回答,师及时引导并作出评价。

(板书: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3 课时:《雪梅》

课时目标

1. 认识“骚、逊、输”这3 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降、阁、费、须、逊、输”这6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 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起兴趣

1.课件出示:

同学们,这两幅图片美不美?梅花和雪花都在寒冬绽放,它们互相映衬,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是今天,它们却起了争执。它们在争执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

梅》去看个究竟。(板书:雪梅)

2.作者简介。

关于诗人卢钺,大家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生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

卢钺:南宋诗人,自号梅坡。代表作有《雪梅》两首。

设计意图:

用图片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读古诗,解决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多音字和会写字的写法。课件出示:降xi ánɡ(投降)

ji àn ɡ(降落)

逊:半包围结构,可组词“逊色”。

输:左窄右宽,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布局紧凑,撇、捺舒展。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3. 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并划分出节奏。

课件出示:

梅雪争春/ 未肯降,

骚人阁笔/ 费评章。

梅须逊雪/ 三分白,

雪却输梅/ 一段香。

4. 生齐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背诵。

设计意图: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多读,能让学生正确把握节奏,

有助于熟读成诵,为理解诗意打好了基础。

三、品味诗歌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根据注释,试着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生默读,理解诗句的意思。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时候,首先要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除了注释的重点词语,我们还要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向别人请教等方式理解意思。

生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畅所欲言,师进行引导。对说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对说得不准确的同学要及时纠

正。

3. 课件出示全诗翻译,学生对照全诗翻译纠正自己理解不准确的地方。

课件出示: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让诗人难以评议梅和雪的高下,只好放下笔来。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4. 悟道理。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梅花和雪花各有怎样的优缺点?

生读诗,回答问题。师总结。

课件出示:

梅花和雪花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这从后面两句诗可以看出来:梅花香,却没有雪的洁白;雪花洁白,却没有梅花的香气。

(2)从中我们能悟出什么道理?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课件出示:

道理: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要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3)在理解的基础上,让我们重新来读这首诗。

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

从关键词语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体会诗句蕴含的道理,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拓展延伸搜集其他有关梅或雪的古诗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增加文化积累,拓宽知识面。

本文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景物的诗,通过景物描写,或表达诗人闲适的心情,或蕴含丰富的哲理。在这三首诗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环节,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展示精美的图片,或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二、自主学习。

在诗歌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观察字形,再通过查阅工具书、与同学交流等方式弄清读音和意思。这样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读促悟。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诗歌虽然短小,但内容精悍,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我将朗读训练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划分诗句节奏、读出重音与轻音、把握语气的急促与舒缓等,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培养良好的语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