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格系统结构体系研究——Agent Grid System智能网格系统

智能网格系统结构体系研究——Agent Grid System智能网格系统
智能网格系统结构体系研究——Agent Grid System智能网格系统

智能网格系统结构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以智能网格系统(Agent Grid System)为主题,研究网络异质资源共享的方法与技术。网络环境下,各种资源包括异质网络资源间的共享一直是网络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这里,我们给出了一套新的网络资源访问方法,在其上可以可靠的解决各类资源的共享问题,还有效降低了用户开发各类网络应用的难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方法基于Agent、RPC、XML、TCP/IP等技术,实现对网络上各种资源的分布式共享,不仅可以使计算机资源得到充分使用,还可以为嵌入式终端、数据传感器、过程控制器等设备提供一个可视的应用共享平台,使得资源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显式映射到网络系统中来,从而实现对异质资源的标准化的访问与共享。本文详细介绍了该项研究的背景、AGS的总体设计、基础协议、组件接口标准以及系统具体应用模型。

关键词: Agent AGS XML SOAP-EG RPC 中间件网格

1 引言

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概念。他认为数字地球是一个以地理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由海量数据组成的、多维显示的地球模拟系统。数字地球的出现,使人类在描述和分析地理空间事物的信息上,获得了一次飞跃:从静态到动态、从历时性到同时性、从二维到三维到四维。它代表了当前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向。数字地球,其实就是信息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信息模型,它把我们现在所能收集的地球上每一地点的信息都集中组织起来,并按地球的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我们就可以快速、形象、完整的了解我们所在的这颗星球。

建立实时的数字地球信息系统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对各种分布态资源的访问控制

2、对事物形态信息的描述

3、信息资源和形态模型的协同工作

4、海量数据、信息的存储和处理

5、对系统信息模型的访问控制

要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是局限的,数字地球系统实时信息模型的建立需要出现新的技术平台来支撑。为此,我们提出了面向Internet的网格技术平台Agent Grid System(智能网格系统简称AGS)

网格计算的重要战略意义及其广阔应用前景,使其成为当今吸引众多研究人员和巨大资金投入的研究热点,一些大型网格计算研究项目相继启动。目前网格开发领域最重要的软件包是Globus中的Globus Toolkit。Globus项目是由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单位的研发项目,在初始阶段,全美有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Globus对信息安全、资源管理、信息服务、数据管理以及应用开发环境等网格计算的关键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开发出能在多种平台下运行的网格计算工具软件包(Globus Toolkit),能够用来帮助规划和组建大型的网格试验和应用平台,开发适合大型网格系统运行的大型应用程序。Globus 工具包是Globus最重要的实践结果,其第一版在1999年推出,目前广泛流行的是其2003年初推出的3.0版。

在我国,已经完成的网格研究项目主要有清华大学的先进计算基础设施

ACI(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frastructure) 和以中科院计算为主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NHPCE (National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Environment)。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网格研究项目有:

?“中国网格(China Grid)”建设,863 计划支持有多家单位参加。

?“上海教育科研网格”,多所上海的大学参加。

?“仿真网格”的研究,由航天二院和清华大学共同开展。

?“织女星网格”,由中科院计算所领衔开发。

网格研究正在我国迅速展开,但从总体上看来,当前国内的网格研究目前大都集中在高性能机群和集群计算领域,针对Internet的广义的网格系统及其开发工具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对AGS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系统结构

网络是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我们日常的身边有电力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近些年来的网络正在向着三网合一的方向发展。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所有的计算设备都可以工作在一个可以互相访问的网络环境下。为此,我们提出了广义的网络模型和在此环境下资源的访问模式。

2.1智能网格环境模型

1994年,互联网标准化组织推荐以IPv6作为今后的标准协议。IPv6的128位地址方案,将能提供约10亿的平方个IP地址。不仅如此IPv6协议将更加方便、安全,更具可操作性,网络的传输更为快捷。新协议将为互联网上的每一台装置分配一个惟一且永久的地址,从而可以使任何一台装置直接与其它装置进行端到端的连接,不必经过中间过程,这样既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也提高了传输速度,这也是实现移动通信和家电上网的基础。这一目标已经深化为建立大规模计算和数据处理的通用基础支撑结构,将网络上的各种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PC、信息系统、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系统、应用模拟系统、虚拟现实系统、仪器设备和信息获取设备(如传感器)集成在一起,为各种应用开发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将Internet变为一个功能强大、无处不在的计算设施。而AGS建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种设备之间的互访。

为了规范化描述AGS体系的运行环境,我们提出了AGE(智能网格环境)模型。

AGE是一个融合了Internet和分布式系统技术的通用的应用开发环境。AGE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兼容环境,以便使各种分布式资源能够以统一接口界面被调度并使用。AGE环境要求是所有被访问设备都运行在IPv6下并且每一个设备确定的IP地址。

AGE的底层硬件结构模型中,每一节点都与Internet相连,并且都有一个固定IP

图1 智能网格环境硬件结构模型

和至少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AGE的软件结构包括3个部分:基础通信对象、基本I/O 对象(AGX)、数据控制对象(Agent)。

AGS把从硬件特性角度把网络资源划分为五种基本I/O对象:显示类、运算类、存

储类、输入类、控制类。AGE要求每个基础类都可以被与其应的指令集完全独立控制。这样,从一个超大型仪器到一个简单的传感器都可以成为共享的目标。

AGS中应用的实现是AGX与Agent通过基础通信对象交互的结果,Agent是一个反应的、自治的、内部驱动的实体,置身于变换不定的环境中,它们可以感知并对其做出反应,而AGX则是Agent的直接作用对象。Agent之间是联系的,可以直接进行访问。AGX也是一个反应的、自治的、内部驱动的实体,但AGX不自己进行环境的感知和了解,只有在被访问后才做出响应,而且AGX之间是独立的,不能直接相互访问。

2.2 AGS结构体系模型

Internet环境下,网络计算系统的成长面临三大客观障碍:一是系统的无序性;二是系统的异构性;三是系统的局部自治性。

人们已经注意到,未来的网络计算系统不是以今天的某一个系统为核心扩展而成,它应当是由若干局部自治的系统综合而成的。例如,未来支持社会主体信用评估的信息系统需要集成今天的金融、社保、交通、电信、公安等信息系统,而非现有系统的扩展。因此,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网络计算系统模型和实体交互机制,才能使我们构造的局部自治系统易于综合到未来的大系统中。AGS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通过网格的一系列技术,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上的资源。为此AGS简化了资源的概念,以硬件作为资源的主体,把软件、数据等看成是资源的属性。

在AGS体系结构中,AGX代表底层对象服务,Agent代表的是数据流的控制机制。用户在使用功能时,不是直接面向功能的提供者,而是通过一种代理机制进行间接访问,这种代理机制允许一个用户同时调用多个相同类型的服务提供者进行工作。它的好处在于系统的效率不在只取决于单个服务接口的性能,系统具有了并行处理的能力,并且系统的容错能力明显增强,当一个服务接口发生故障时Agent可以把调用转移到另一个相同类型的接口上而不会导致应用崩溃。而且AGS中的AGX及Agent都具有“即插即用”的能力。当一个对象被接入AGS ,它就会被AGS中的扫描器发现,其它对象可以通过扫描器此对象的信息,从而可以对其进行访问;或者对象接入AGS直接寻找已经定义好了的对象区域,自动加入应用。

AGS改变了原有对资源的看法,AGX是基本I/O对象,而Agent则通过基础通信

图2 AGS标准运行机制模型

对于一个计算机系统,则可以看成是若干AGX和一个Agent的局部组合;而一个嵌入式的数据采集装置则可以被看成是单个AGX对象。AGS系统中AGX与AGX之间没有直接数据交换,都是通过Agent间接作用,Agent与AGX之间采用基础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而对处于同一位置的Agent和AGX,为了提高系统效率,允许采用局部自治,即AGX和Agent之间不采用通信协议,而是直接高效的内部相连,这时,整个系统对外部而言就是一个Agent,若是不使用局部自治,则可以把此设备看成是若干AGX对象和Agent的组合体,外部就可以独立访问各个AGX对象和Agent。

3 基本对象

AGS的结构组成包括3个部分:基础通信对象(AGS_Link)、基本I/O对象(AGX)、数据控制对象(Agent),应用通过这三个对象共同作用来完成。

3.1 基础通信对象

建立一个网格系统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建立一个支持网格应用的基础通信协议。

SOAP 是用来在较低层的因特网协议之上运载XML 有效负载的传输协议。这样的编码是被称为远程过程调用(RPC)系统的主要部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使对远程计算机发出的请求看起来像是本地过程调用一样。作为以这种关系捆绑编码的结果,SOAP 表现出勿庸置疑的应用程序编程的能力,但是它的用途对于通用的数据交换似乎值得怀疑。SOAP并不是一个终端协议,它绑定在HTTP之上,这影响了其在一些较简单设备上的实现。

使用TCP/IP是一种很好的主意,因为TCP协议是Internet的基础,使用范围非常之广,传输效率也比较高,并且易于在简单的设备上实现。为此,我们在SOAP1.2基础上制订了直接基于TCP和UDP的SOAP-EG协议,其中E 代表expand,G代表gaine ,SOAP-EG意思是对SOAP的扩展性重新封装。

SOAP-EG的宗旨就在于发挥Internet和XML优点,从而完成在应用之间的交互。它是一个轻量级的通讯协议(lightweight communication protocol),用于应用和应用之间的通讯。SOAP-EG是一个基于XML的通信协议,在该协议下,软件组件和应用程序能够通过标准的TCP/IP协议通信。SOAP—EG是SOAP协议的面向AGS结构的一个扩展版本,本身还是属于SOAP。

为了实现对远程对象的访问机制,所SOAP-EG在header中增加了以下几个元素作为必要元素:

元素:服务标识对访问过程进行标识,管理接口的状态事务

元素:访问标识标识不同接口的不同功能的字符串

元素:连接标识对一次连接的唯一标识字符串,负责数据传送的维护

元素:地址设置系统数据返回路径,默认为自己,也可以自行调节

元素:端口数据返回端口

SOAP-EG body新增的元素

元素传送不属于XML格式的数据,每一个SOAP消息都有一个SOAP信封和SOAP编码。SOAP信封是一个能用来装载任何XML文档的数据结构。SOAP编码被用于将非XML数据编码为XML文档,这样它就能被装在SOAP信封中进行传输。

SOAP-EG的组成:和SOAP一样,一个SOAP-EG消息是一个普通的XML文档,该文档包含如下的元素:

SOAP-EG envelope ,定义消息的内容

SOAP-EG header , 包含头信息

SOAP-EG body ,包含所有的调用和回应信息 AGS 中的基础通信对象(AGS_Link )是一个soap-eg 的不完全封装。SOAP-EG header 部分主要负责消息对象的识别,由封装SOAP-EG 的接口进行处理。SOAP-EG body ,包

含所有的调用和回应信息,为面向具体应用部分,SOAP-EG 的接口把其交给具体的应用对象进行处理。而用户的安全机制则可以加在SOAP-EG 接口和具体的应用对象之间。另外,AGS_Link 还可以完成一些基于soap-eg 的最基本的接口任务,如两个AGS_Link 对象之间的连接状态测试和数据发送的可靠性维护。

3.2 基本I/O 对象

AGS 把从硬件特性角度把网络资源划分为五种基本I/O 对象:显示类、运算类、存储类、输入类、控制类。AGS 要求每个基础类都可以被与其应的指令集完全独立控制。这样,从一个超大型仪器到一个简单的传感器都可以成为共享的目标。其中的运算对象是AGS 提供的为现有软件应用提供的AGS 移植接口。

AGS 中采用复杂指令集来管理这些基本I/O 对象,针对五种基本I/O 对象,AGS 定义了与其相对应的五种指令集,AGX 的状态完全由指令流来控制。

采用指令流方式访问AGX 对象的特点是明显的:首先,指令流控制方式简化了对象

的外部接口,对象被彻底封装,消息的路径只有一个人口一个出口,也使对象的访问方

指令流 数据流 图4 智能网格环境底层对象访问模型

图3 SOAP-EG 工作模型

式变得简洁;再者,指令流控制方式使得对象具有了更强的可控性(例如:一条指令流中可以描述对多个方法的调用及属性访问);指令流控制方式还使得对象具有了更好的鲁棒性,对象内部在执行之前可以对指令流进行安全监测,从而有效解决了非法访问问题。

3.3应用构造对象

AGS改变了原有对资源的看法,AGX是基本I/O对象,而Agent则通过基础通信对象对AGX进行功能的调用和处理。Agent的存在形式一般是一个运行于高性能运算装置之上的软件程序。Agent是AGS中最关键的部分,由它对处于分布态的各种AGX 进行有效管理、调度,为应用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服务。

Agent对象具有两种机制:接口访问和任务传递,但Agent本身不具有网络通信能力,它必须依靠基础通信对象才能进行网络访问。Agent的接口访问功能是指Agent可以通过基础通信对象对AGX 或其他Agent进行访问,通过控制各个对象数据的流向实现具体应用。Agent的任务传递功能是指Agent可以接受任务队列,当Agent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以后它还可以把队列中未完成的任务传递给下一个Agent来完成。

图5 AGS应用结构体系模型

4 AGS Toolkit组成结构

智能网格系统开发工具包(Agent Grid System Toolkit简称ATK),A TK是一套用来构建基于Internet的网格应用的软件工具,AGS Toolkit 是AGS最重要的实践成果,它提供了基于AGS方法实现Internet上网格应用的工具,.基于智能网格系统思想A TK封装了基础通信对象集、底层资源对象集、关系构造对象集,ATK包括Windows平台、WinCE 平台、JA VA平台三套运行组件包。

ATK是基于AGS方法开发网格应用的工具包,使不同平台、不同设备可以协同工作,完成网络资源的更充分利用,为构建基于Internet的网格应用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4.1 ATK的组成:

ATK包括AGS Toolkit for Win32、AGS Toolkit for WinCE、AGS Toolkit for Java 3套运行组件包,各个组件包的接口标准是一样的,使得不同平台下的运行组件可以协同

工作。

4.2 ATK工作方式及功能描述:

通信组件:封装了SOAP-EG,为系统提供网络通信功能包括接口识别和身份认证,是数据的载体,负责把数据运送到指定目标

SOAP-EG Envelope的组成

◆ 资源组件:根据硬件和功能特性对常用资源进行分类封装,表示为AGX

1)显示组件:提供显示能力,接受外部的描述信息转换为图像显示

2D 方式:封装了SVG 语言,接受SVG 格式图像信息; 3D 方式:封装了VRML 语言,接受VRML 格式图像信息; 2)存储组件:系统存储管理

基于数据库系统:封装了SQL 语言,使用标准SQL 进行控制操作; 基于文件系统: 对文件系统进行了封装,完成对文件的操作; 3)控制输入组件:封装了telnet 中的部分命令,并添加了鼠标动作命令 4)控制输出组件:对串口,并口,设备I/O 进行访问控制

5)运算组件:封装了Scilab ,用来完成复杂的数学运算问题

◆ 构造组件集:提供了典型的应用构造模式,用来描述应用系统内各节点的层

次关系

ATK 中网格构造组件有以下四种:

指令分发组件、二级代理组件、链路监控组件、资源描述组件:

指令流 数据流 智能网格系统资源对象访问模型

Agent 标准运行机制模型

指令分发组件

假定该协作系统中一个主控节点n 个成员,主控节点需要把一个g M 的数据包分发给每一个成员。设所有参与者之间都可以端对端的访问,且两者之间的带宽固定为h m/s t1为端对端时节点握手及处理指令时间,t2 为端对端数据包传输所需时间,T1代表按传统方法分发给所有成员所用的总时间 T2为实用AGS 分发所用时间,则: 端对端数据包传输时间 t2= g/h 完成一次传输所需时间为 t1+t2

按传统方法分发所需时间: T1= n*(t1+t2)

使用AGS 分发所需时间: T2= Log 2(n+1) * (t1+t2)

二级代理组件

AGS 分发模型 初始态 时间段1 时间段2

时间段n . . . . . . 时间段3 传统分发模型

设用户节点有n 个任务运算任务,完成每个任务平均需要时间t ,运算Agent 可以访问m 个有效的AGX 运算对象,T1表示按照单机运算完成全部任务所需的时间,T2表示使用AGS 运算完成全部任务所需的时间 则: T1= Nt

当n>m 时 T2 = nt/m 当 n<=m 时 T2 = t

AGS 分布式并行计算模型的运算能力主要取决于AGX 运算对象的个数

有些应用需要进行大量数据访问工作,普通的单个AGX 存储对象显然不能满足需要,如果让应用直接去管理多个AGX 存储对象则会造成应用的复杂化破坏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因此需要一个Agent 对象对AGX 存储对象进行管理,用户不用关心Agent 对AGX 存储对象管理的细节,数据访问时只需访问此Agent 对象接口即可

可见AGS 二级代理模型的存储能力主要取决于AGX 存储对象的个数,由于AGX 存储对象是AGS 中的底层通用对象,因此AGS 二级存储模型适用于分布式存储、分布式并行计算等领域。 链路监控组件

模型中,实线代表当前工作链路,虚线代表备用链路

假设一个简单分布式控制模型中有 AGX 输入对象、AGX 控制对象 Agent 监控对象,工作流程为AGX 输入对象发出控制指令经Agent 监控对象识别处理后发给AGX 控制对象 完成实践操作。基于冗余阵列的分布式监控应用模型,每种对象至少有2个其中一个作为冗余部件备用。Agent 是整个监控模型的核心,负责链路维护。

基于冗余阵列的分布式监控应用模型

当数据链路中某部分发生故障时,Agent 自动对链路进行调整。

基于冗余阵列的分布式监控应用模型的实际应用最关键的是实现一个可以动态调

整链路的Agent ,使得监控系统中的设备对象可以“即查即用”。对于较简单的对象可以直接连接在

AGS_link

的测试接口之上来监控对象活动状态。

资源描述组件

资源的描述与发现是AGS 中的重要课题,要实现大规模的网格必须提供自动的资源发现机制和调度方式,资源管理组件的功能主要在于实现资源的发现与动态调度。

备注:类似于一个小型的UDDI 系统,嵌在应用系统内进行工作

5 总结

AGS 分布式监控应用数据链路模型

AGS 资源管理模型

5.1 工作

AGS 项目结构说明

? AGS方法理论

? AGS开发工具包

? AGS应用系统集

AGS Toolkit 结构

?基础资源对象封装

?基础网络通信对象封装

?网格构造组件封装

?例子、文档、演示

我们的工作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构造方法,与其他的网格项目相比有明显特点:硬

件角度的资源封装和访问;简洁可靠的信息交换方案SOAP-EG(UDP+XML);典型

高效网格构造组件模型.

◆开发了基于AGS的应用开发工具包ATK,用来建设基于Internet的网格应用

注:ATK1.0包括Windows平台、WinCE平台、JAV A平台三套运行组件包。

5.2 AGS应用实例

AGS公文分发机

AGS公文分发机是使用AGS Toolkit开发的一个用于协作系统文件共享的一种软件,它实现了AGS协作系统指令分发模型的一个实例,使得协作系统会议文件可以迅速分发到与会成员手中。此软件的工作效率是在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下远高于现有系统,实现协同系统环境下文件资料的自动快速分发。例如在一个具有1000名左右成员的协作系统中,它的资料分发效率在理论是传统方式的100倍。

AGS网格计算器

AGS网格计算器是使用AGS Toolkit开发的一个用于集群计算的一种软件,它实现了AGS以任务为核心的计算模型的一个应用系统,完成分布式运算任务的并行批处理,运算引擎采用Scilab,使得其可以应用在复杂的科学计算中,大幅度提高运算效率。用户可以通过它完成一些复杂的多任务科学计算,并更深入了解AGS的运行构造和运行机制。

5.3 应用前景

ATK为应用网格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目前,网格研究大都处于高性能计算领域,而更为广泛的针对Internet上PC 及更为简单的嵌入式设备的网格应用被忽视,国际上还没有出台关于网格的完整工业标准,国内也尚未出现广泛商业化的应用网格开发工具。

1、比起国外的Globus、PVM等工具,ATK在结构和应用上具有明显的简洁性和易用性,可以极大的提高开发网格应用的效率。

2、A TK作为一种构建网络的新工具,具有Globus、PVM等工具不具备的一些特性,主要体现在对资源对象的封装和访问上,对资源的控制更加简洁高效。

3、A TK提倡统一资源接口而不是像JATX、。NET那样强调统一的运行环境。A TK 使得现有的大量的应用可以平滑升级到应用网络,减少了用户升级成本。

4、ATK 工具包可以定制,使得应用系统不必负担额外的功能消耗,也使得ATK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以方便布属于结构不同的各种设备和操作系统平台。

ATK提供了网格的构建方法和实现工具,使得基于Internet的网格开发变得更方便、快捷、有效。

当前,不论PVM、还是Globus都是将Internet上的资源整合成超级服务器,而A TK 则是将因特网资源变成具有标准接口的“元件”,网络就是元件库,然后,根据应用需要,再把合适的“元件”进行组装。A TK不依赖于专有的网格设备,它运行有Internet 环境,它的目的是使各种网络资源能溶入应用网格,使不同平台、不同设备可以协同工作,完成网络资源的更充分利用。

就现有网格工具的结构和应用来看,更倾向于高性能领域,针对Internet 上的PC 或更简单的嵌入式设备的网格应用被忽视。到目前为止国内面向普遍Internet应用的商业化网格构建方法和软件工具还很少,大都还处于研究阶段。

ATK的开发有助于推动我国对基于Internet的网格研究领域的研究,A TK 提供了实现应用网格的方法和工具,对网格的实现做出了一定的探索,相信经过版本的不断完善,

ATK一定会成为网格开发领域一个有力的工具,为中国和世界的网格发展作出贡献。

在不久后的一天,你走进一家电器商店,挑中了一台最新式的洗衣机,不用付钱就可以运走了。因为洗衣机拥有IP地址,它将自动把你每次的使用情况通过互联网发给电器公司,公司根据洗衣次数和数量多少来定期收费。同样,以后的汽车和冰箱也都有了IP地址,如果发生了故障,在你察觉之前服务公司早已掌握了细节,并会立即派人前来维修……

这些现在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场景,是可以在实时数字地球信息系统走进家庭后的情景。数字地球其实就信息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信息模型。它把我们现在所能收集的地球上每一地点的信息都集中、组织起来,并按地球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我们就可以快速、准确、完整的了解我们所在这颗地球。其中最核心的是实现一个实时的地球系统信息模型,一个虚拟三维显示的信息化的网络地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是对其的基本要求。AGS为其实现提供了基础平台。在AGS架构下实现的数字地球系统具有分布式特性和可成长性的特点,AGS架构允许将任何设备的功能映射到应用系统中,使它不但是一个信息系统,还可以是一个控制系统。

ATK允许用户将原来在个人计算机上开发的程序(不管它们原来是用C语言、C++写的,还是用Fortran、Java语言写的),转换成AGS应用;ATK提供了简单、抽象的API调用接口,屏蔽了系统的复杂特性,从而简化了用户界面,获得很强的可移植性;AGS能够在不同体系结构的机器上运行,如单处理器、集群计算机和其他体系结构的并行计算机;AGS具有许多先进特征,诸如先进的数字计算技术、自适应的网眼细化、并行I/O、实时远程可视化、远程监控、Web接入等,其中还集成了许多现成的成熟应用模块,只要提供初始数据并修改参数,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减少了重复开发的现象。AGS系统结构的优点在于原有应用升级成本低、原形可升级、结构简单和具有可成长性,因为AGS是一个高度分布式的平台,用户可选择任务是在单机上运行,还是在一个综合的数据中心或是在天上运行。在科研、教学、工业等各个领域ATK都具有潜在的用户群体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The Globus Project https://www.360docs.net/doc/bf223777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bf223777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bf2237779.html,/

3SOAP1.2 https://www.360docs.net/doc/bf2237779.html,/TR/soap12/

4W3C Scalable V ector Graphics (SVG) https://www.360docs.net/doc/bf2237779.html,/Graphics/SVG/

5XML https://www.360docs.net/doc/bf2237779.html,/TR/REC-xml

6ISO,"VRML 2.0 Specification",1996

7JA VA https://www.360docs.net/doc/bf2237779.html,

8OMG.The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and Specification, Revision2.3[S],June1999.

9Web Services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WSCA 1.0) May 2001

10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bf2237779.html,/

Heather Osterloh, TCP/IP Primer Plus by Sams Publishing 2002

网格体系结构

图 1. 网格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示意图

页3共9页 图 2 网格系统层次结构 (1)网格资源是构成网格系统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格结点和宽带网络系统。网格结点包括各种计算资源,如超级计算机、集群系统、贵重仪器、可视化设备、现有应用软件、数据库等,这些计算资源通过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具有分布和异构特性! 而宽带网络系统是在网格系统中提供高性能通信的必要手段! (2)网格中间件(grid middleware )是指一系列协议和服务软件,其功能是屏蔽网格资源层中计算资源的分布、异构特性,向网格应用层提供透明、一致的使用接口! 网格中间件层也称为网格操作系统(grid operating system),其核心服务包括:网格资源的管理分配、信息优化、任务调度、存储访问、安全控制、质量服务(Qos)等! 还需提供API 和相应的环境,以支持网格应用开发! (3)网格必须提供良好的应用开发工具环境(grid tools)如java,fortran 以及java 等语言,MPI,PVM 等应用开发界面,并支持消息传递、分布共享内存等多种编程模型! (4)网格应用(grid application)是用户需求的具体体现,是各种应用软件的研究! 在网格操作系统的支持下,网格用户可以使用其提供的可视化工具或环境开发各种应用系统!

2.1.4网格系统的基本功能 网格系统中管理的是广域分布、动态、异构的资源! 网格系统应屏蔽这些资源的分布、异构特性,向网格应用提供透明、一致的使用接口! 一个理想的网格系统应类似当前的Web 服务,可以构建在当前所有硬件和软件平台上,给用户提供完全透明的使用环境! 为此,网格系统必须提供以下基本功能: (1)管理等级层次它定义网格系统的组织方式、确定管理层次体系! (2)通信服务提供不同的服务(可靠的、不可靠的、点对点和广播方式)、通信协议和提供3,1 支持! (3)信息服务提供资源的全局访问! (4)名称服务网格中为所有资源提供统一的名称空间,以便引用各种资源! (5)文件系统提供分布式文件系统机制、全局存储和缓存空间,以支持文件存取! (6)安全认证提供登录认证、可信赖、完整性和记账等方面的安全性! (7)系统状态和容错提供监视系统资源和运行情况的工具! (8)资源管理和调度提供透明的资源管理、进程调度! (9)资源交易机制提供一种资源的交易机制,以鼓励不同组织或资源的拥有者加入网格系统! (10)节点自治允许远程节点选择加入或退出系统,不影响各节点本地的管理和自主性! (11)编程工具提供丰富的用户接口和编程环境! (12)用户图形界面提供直观的用户访问接口,提供可视化工具! 2.1.5Globus 工具集 Globus工具集,已被公认为当前建立网格系统的核心实现工具之一。实际上,它也已经获得了众多媒体的热烈好评,纽约时报曾评价“Globus工具集是网格计算的实际标准”, MIT 技术报也曾说过“以Globus工具集为基础的网格计算将成为十大改造世界的先进技术之一”, Ebert和Roeper也对Globus工具集大为赞赏。总之,我们可以确信,GT4绝对是一款相当不错的软件! 然而,由于Globus工具集被盛传为网格技术的伟大实现者,导致很多学习Globus工具集的新手(如上面提问的用户一样)对什么是Globus工具集有了错误的认识。它并不是一款速效发挥网格巨大威力的神奇软件,实际上,它只是将构建网格基石的软件组件组合在一起。 毋庸置疑,这些基石并不是简单拼凑在一起的,而是必须将所有不同的软件组件结合起来,而它们大多数是基于Web Service和新发行的标准WSRF (Web Services Resource Framework) 。

网格化管理系统简介

一、什么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 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目的。 二、建设社区网格化系统的意义 1.由原来的单一模式向组团式模式转变。 2.网格化的定位。 3.由原来的单一模式的服务向多元化服务模式转变。 4.信息化管理代替手工操作,增加了效率,减少了错误。 5.由原来单方面的覆盖向全方位的覆盖转变。 三、社区网格化管理能解决的问题 1.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 2.小事化解不出网格,大事调解不出街道 3.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 4.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 四、系统功能模块简介 (一)地图管理模块 1、反映辖区内真实的地形地貌 2、能直观的反映出各网格的管理范围 3、三维地图上能实际的标出各网格管理的每一栋建筑物,对建筑物形态能更加直观的 管理 4、选择相应建筑物能对建筑物内人口信息、单位信息等可以进行详细的查询。 5、通过地图的管理,能非常直观的对事、地、人、物、组织等进行更加方便的管理 (二)基础信息管理 1、小区信息资料管理 2、楼栋信息资料管理 3、房屋信息资料管理 4、单位信息资料管理 5、人口信息资料管理 6、党建信息查询 7、民政信息查询 8、计划生育信息查询 9、重点人群信息查询 10、人口移入、移出、人口注销:能实时的管理辖区内每一建筑物内每一个房间的 内的人口信息情况。例:自住房、空置房、出租房的管理,固定人口、流动人口的 管理、对房屋内的家庭、单位能进行很好的管理。 (三)事件管理 1、对辖区内各网格每天发生的事件进行管理。 2、事件上报的管理 3、事件分流的管理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规定(试行)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 规定(试行) 中国气象局

目录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规定(试行) (3) 附件1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列表 (8) 附件2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预报责任区经纬度范围表.. 10 附件3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共享目录 (11) 附件4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文件名 (12) 附件5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GRIB2数据格式 (24) 附件 6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城镇天气现象、风速风向生成规范 (38) 附件7 全国智能网格陆面基本要素预报检验办法 (41) 附件8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实况分析检验办法 (54)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有效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根据中国气象局《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2017年工作方案》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涵盖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相关分工、流程、产品、数据、检验和应用环节。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气象部门从事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的单位。 第二章业务分工 第四条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由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三级业务构成。 第五条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主要由气象中心、信息中心、公服中心负责完成。职责分工如下: 1.气象中心:负责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的组织实施,牵头组织制作发布全国0-10天网格预报指导产品,开展0-24小时内的客观滚动订正,对省级实时更新产品进行边界协调,拼接形成统一的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并组织开展业务检验。 2.信息中心:牵头负责基于CIMISS的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数据环境的建设和业务运行维护,负责滚动提供降水、气温、风向、风速等实况分析产品,为国省开展滚动订正业务提供支持。

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项目建议书

某区网格化数字城市管理服务平 台 项目建议书

目录 一、项目背景 (1) 二、建设目标 (2) 三、遵循标准 (4) 四、体系结构 (5) 4.1逻辑架构 (5) 4.2功能架构 (8) 五、建设内容 (12) 5.1基础数据建设 (12) 5.2平台建设 (13) 六、预期效果 (14)

一、项目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网格化管理是采用网格化管理理念,根据地域特点和人口分布合理划分网格,并指定网格管理服务人员。实现对各级网格内“人、地、事、情、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与服务(如图1), 图1 社会管理要素图 通过建立数字化网格服务管理平台,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的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网格化、精细化和科学化。 某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区,规划面积159.3平方公里,到2020年,规划建设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67万,区内生产总值2500亿元以上。确立了“两带、七板块”的城市空间布局,实现该区现有资源的

有效整合。但是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快速步伐,如何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对该区城市基础建设、经济发展、国土资源管理、房屋动态监控、安保、城市综合管理、民生服务有效管理成为该区城市迅猛发展的制约部分,因此基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打造该区网格化数字城市管理服务平台,有效的为该区发展提供信息化手段。 二、建设目标 1)建设一个网格化数字城市平台数据中心。通过建设该区最全面、最准确、最实时的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库。 2)搭建“区级——二级(职能部门、街镇)”管理平台。 实现“一个大数据库、二级管理平台、四级应用对象、多元业务管理”的应用模式:

网格化管理方案

网格化管理 一、网格化管理的意义 1.为确保工程现场的安全和质量,完善工程的质量安全责任保障体系,落实安全质量责任,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工程网格化管理,是指依托统一的工程管理平台,将管理区域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格中工程、场地、人员的巡查,建立监督和处置相协调的主动发现、及时处置的工程动态管理的一种方式。 3. 将管理区域按施工阶段、施工内容等划分成单元网格。通过制定强势管理措施,对各个区域实施网格化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置施工过程中发的各类事件。通过对施工现场危险源进行提前识别以及制定控制管理措施,尽可能降低事故发生率,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减少轻伤事故,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二、网格化管理的目标 1.安全目标 确保施工生产重大事故为“零”;通过DBJ08-903-2003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认证;事故负伤率控制在0.15%以下;杜绝重大伤亡、火灾、交通、管线、设备、食物中毒等重大事故; 2.文明施工要求 施工现场争创武汉市文明工地,争取达到武汉市建设工程综合创

优管理观摩工程工地(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双摩工地),且不得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三、网格化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责 1.网格化管理组织架构图 2.网格化管理工作机构(领导小组): 组长为项目负责人 副组长为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 组员为安全负责人。

1)组长、副组长职责: 网格化管理中重大问题的议事、决策与综合协调; 2)组员职责 定期(每周)听取工程网格化管理情况汇报,为网格化管理工作提供领导支持;定期(每月)向公司以书面形式汇报工作情况(形成台帐)。 3.网格化管理工作机构(工作小组) (1)、工作小组组成人员说明: 组长为项目经理; 副组长为项目总工; 组员为技术员 人员组成组长:张宏均、乔志云 副组长:丁强、夏利松 组员:张志林、徐建国、李俊、叶龙、王奎强 1 )组长、副组长职责 a.组长、副组长负责进行网格化管理的总体协调和运作。 b.定期组织召开网格化管理工作会议,加强信息沟通,会议内容书面记录,形成会议纪要。 c.负责网格化管理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落实各管理区域人员安排,明确岗位职责。 d.负责制定网格化管理和运行规则,每月进行现场网格化管理成

智能无线电监测网系统解决方案

一、智能无线电监测网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各省市无线电监测网建设所面临的异构系统难以整合、监测手段被动低效、业务决策缺乏依据、指挥调度流程不畅等难题依然存在。华日公司的智能监测网系统,通过整合各类已建的固定监测站(含小型站)、移动监测站及网格化监测系统资源,并增补适当的智能化监测设备,对现有监测软件进行升级改造,形成全时全域频谱监测能力,同时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大大提升了整个监测网的管理运行自动化水平,为无线电管理工作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大数据时代的智能监测网系统,可为智慧无线电管理提供诸多有力的支撑: ●监测网运行模式从临时被动任务执行转向长时主动数据收集; ●数据采集从手工碎片化转向自动连续化; ●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设备闲置率; ●增强监测网管理能力,减轻运维人员工作压力; ●从单维监测数据分析转向多维频谱管理决策; ●干扰处置、考试保障、重大活动保障等的异常预警和全程支持; ●可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软件动态改变系统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 系统能力 1)全域监测设施联合作业能力 智能监测网的核心运行基础是通过面向服务中间件和标准的接口规范实现对来自于不同厂商的监测系统的整合,并提供统一的设备控制、数据管理和分析界面,形成监测一体化平台,从而盘活全网资源,提升异构系统联合作业的能力。当重大活动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这种能力将大为突破现有监测系统在监测资源调度上的瓶颈。

2)保障系统可靠运行的智能网络管理能力 伴随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大量新型监测设备接入系统,使监测网的规模和运维难度日益增大。华日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以网络拓扑和地理分布为视点,对站点环境、站点设备、网络流量、设备资源消耗等进行监控,能对在网站点进行统一的监测任务调度、遥控开关机、设备自检,并提供基于设备自检和网络检测的故障告警和基于7X24小时电磁环境数据采集分析的设备数据异常预警,从而系统运维带来极大便利。 3)监测网自动运行能力 除支持常规监测功能外,智能监测网全网均在系统后台服务器的调度下,根据频谱监测数据自动化分析的需要,7X24小时不间断执行各类电磁环境数据、信号特征数据、多模式组合定位数据等的采集任务,并将所获取的数据自动分类压缩汇入各类专题数据库中。移动监测站、可搬移设备、无人升空监测平台等设备的数据也可在线或离线汇入系统。这种“大小结合,移动补盲”的联合作业模式,在大幅降低监测站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监测设备的利用率,使无线电管理机构更实时严密地掌握所辖区域的完整电磁态势。 4)海量监测数据存储能力 随着监测站的增多与全时全域电磁环境数据采集模式的建立,全网积累的数据量将会有爆发式增长,对数据存储和处理模式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华日智能监测网依托成熟、安全、可靠的云存储与云计算服务,采用虚拟化存储等技术,可适应海量电磁环境数据大规模存储的需求,减轻用户在数据存储设备运维方面的压力,并在对应用层屏蔽了数据物理存储位置信息的同时为各类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形成无线电管理云数据库,使数据应用具有更好的弹性,能满

什么是网格化管理及目的、意义、方式、思想、问题

什么是网格化管理及目的、意义、方 式、思想、问题 1.什么是“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格化管理,即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组团式服务,即根据格划分,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组织服务团队,对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依托信息格技术建成的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政府通过这一系统,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的效率。 2.为什么要开展“格化管理、组团式

服务”工作?当前,我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同时,把握群众需求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提供有力的公共服务,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是街道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 是我街道坚持科学发展、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个具体实践,是坚持和谐发展、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一个制度创新,是改善民生、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固本强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机制。 3.开展“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目的何在? 开展“格化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把此项工作与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我街经济大发展结合起来;与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与整合各方资源、创新社会

管理服务机制,维护社会平安稳定结合起来。通过这项工作,努力在基层建立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服务机制。 4.开展“格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立健全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为目的,以街道党政领导、机关党员干部、社区(村)两委成员、居民组长、党员、社区积极分子、楼栋长、联络员、信息员、辖区民警等为主体,以属地化、社会化、信息化为前提,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积极探索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精细、信息共享、渠道畅通、服务有效的格体系,真正实现党组织核心作用更加突出,行政管理更加有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党群关系更加密切,社会更加和谐的工作目标,为全面推进桔洲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5.推行“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

浅论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意义及作用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提前考试大作业 学习中心:崇安职校 课程名称:远程教育导论 题目:浅论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意义及作用 专业:工商管理 批次、层次:201009专升本 学生姓名: 学号:身份证号码: 提交时间:2010年11月10日

浅论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意义及作用 工商管理批次、层次:201009专升本 摘要: 我们通过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就业。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将系统的概念和方法把各部门、各环节质量管理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成果得到了保障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状态的一种监督。 关键词:远程教育质量、质量体系、远程教育的优势 一、远程教育质量体系的概念 质量体系以《ISO 9000国际标准术语词典》的解释为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把各部门、各环节质量管理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 二、远程教育质量体系的要案及特点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作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之一,从2000年至今已有10年的宝贵办学经验。2005年1月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合并成立继续教育与网络教育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方式管理。下设学院办公室、事业发展部、教学管理部、学生工作部、技术部等业务部门。已在全国16个省市建立了60余个校外学习中心。学校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岗位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全面支持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当然学校的办学水平是体现教育质量体系的一部分,一个完善的教育质量体系就如同一个金字塔一样牢固可靠。 远程教学质量体系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质量职能和权限落实到各级职能部门和各类人员。远程教育的教学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创新及进步,原来传统的教育需要很多的人力资源来支持,现在远程教育的教学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创新及进步,学生则只需通过网络就能与老师交流学习,这样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环节。而如何保障学生能通过远程教育获得知识,更需要质量职能发挥作用,从策划→验收→控制→改进→协调→保证,需要大量的人力及物力保证整个体系的运转。 2、资源的优势。人才资源和专业技能、设备和设施、计算机软件等,这些都是一个远程教育办学的硬件。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采用的是完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方式,拥有各类服务器15台,分别用于多媒体实时交互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数据库、电子邮件、FTP、流媒体、故障备份等服务器系统。通过这些硬件,可以是学生在家里上网就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 3、工作程序保证质量体系。程序是为了完成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在教学质量体系中,程序要形成文件,即教学质量体系程序。教学质量体系中的程序包括管理性程序和技术性程序两大类。制定各种程序的目的是确保教学质量体系能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进行恰当而连续的控制,需要时,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避免问题的发生,并在问题发生时确保能及时反应和加以纠正。 三、质量与品牌的关系 质量是网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远程教育院校通常以在职成人的职后教育和培训为主,对学习者实行机会均等的入学政策,强调服务于全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学习者可以在承担工作和家庭职责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

远程教育质量保证

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 作者:冯琳刘莉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f2237779.html, 点击数: 859 更新时间:2006-12-10 15:20:34 ——“2006网络教育国际论坛”述略 2006年10月14日到15日,作为“第七届中国国际教育论坛暨2006中国国际教育展”的一部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协办的“网络教育国际论坛2006:质量保证”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到会发表讲话,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常务副校长金·威尔科克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江波分别致辞。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主持了开幕式。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等国以及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联盟的专家和国内外远程教育机构的代表共百余人出席会议,围绕网络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与实践、网络教育质量保证、质量保障案例分析、网络教育新模式与新技术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网络教育国际论坛主办方已达成一致,今后将继续主办该论坛,使之成为远程教育领域有影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明确定位强化共识 研讨发言显示出,关于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人们提出、分析问题的视角或有不同,但在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明确远程教育的定位及特点和规律,加紧制定远程教育的质量标准等方面,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而从国际视角观照,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增长趋势,也必然使远程教育全球发展的质量保证课题,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关注。 树立系统的、多样化的质量观,构建社会化、立体化的质量保证与监管体系。 教育部高教司远程与继续教育处处长刘英阐述了对建立并完善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的看法。她认为,应当树立系统的质量观,注重全过程的管理,建立开放式的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内部

2019年智慧社区大数据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和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 智慧社区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社区大数据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和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 智慧社区整体解决方案 一、背景 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是针对传统社区中出现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资源共享不畅、服务不能落地等问题提出的新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是网格化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在社区管理中的应用。 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依托统一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对每一网格实施精细化、主动化、可视化管理;同时根据网格划分,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便捷化、个性化服务,实现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 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建设以满足政府对社区的管理需求、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基本需求;同时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小微企业构建和谐环境,引导创新应用,提升生活品质,打造高效、便捷、幸福生活。 以智能、人文、服务为理念,通过整合街道管理和服务运行的关键信息,探索社会管理、社区服务、惠民兴业的发展新途径,通过细

分责任网格和规范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打造资源数字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工作规范化、组织高效化的社区工作运行新模式。 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对社区的精细化管理,使管理更高效,并实现公共服务业务下沉,由“被动受理”变为“主动服务”,由以前的线条管理演进到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的建设,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对于加强政府与居民的联系,提升社区行政服务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二、建设目标 依托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整合资源,精细管理,改变传统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效率,实现: 1、资源整合,统筹管理,一处采集,多方共享。 针对人、地、物、组织等各类城市综合管理要素进行统一的采集、校对、分析,并采用信息化手段实施资源数据多渠道、标准化的整合,在实现统筹管理的同时,为各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信息共享。 2、业务优化,协同办理,条块融合,整体联动。 围绕城市综合管理的各类资源,以所发生的事件为驱动,制定统一的处置流程,对各类资源情况变动、资源所涉及的各类社会问题、不稳定因素等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全面整合,对承担社会管理的条块

网格化信息平台

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要求,推行县乡村三级“网格化”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即在县级建立县社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将建立乡镇(街道)、社区(村)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在全县村(社区)全面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以全面提升我县基层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以建立县、乡、村三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为基础,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前提,以实施网格精细化管理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加强组织保障建设为关键,实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全覆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建设 1、建立县社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 以县社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为龙头,形成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整体联动。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综治办牵头,整合政法各部门、组织、纪检、宣传、信访、民政、文化、教育、卫生、人社、住建、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安监、工商、人口计生等部门力量,融合共享政务大厅、信访接待大厅、书记县长公开电话、110指挥中心等资源,建立县社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 2、建立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 以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为纽带,形成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承上启下的枢纽。由乡镇(街道)综治为牵头,整合基层政法各部门、信访、民政、教育、卫生、人社、国土、农业、畜牧、安监、人口计生等部门资源,建立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实行集中办公,“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

3、建立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 以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为基础,形成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便民利民的平台。在城市社区,建立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在党组织、居委会领导下,充分发挥社区“兜底”功能,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形成方便群众和各方参与的服务管理平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在农村,建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整合服务管理资源,按照“政事分开、民事村办”的原则,协调处理农村服务管理事项。 二、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 在全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面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整合各部门网格资源,形成职责明确、信息畅通、管理有效、服务精细的网格运行体系。 1、科学设置网格。 根据“地理布局、区域属性、人员相熟、便于管理”的原则划分网格。2、明确网格工作人员及职责。 每个网格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作为网格员,进行日常信息录入、事件处置、各类民生服务事项的办理。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综治办工作人员,综治委成员单位领导和办公室人员,政府主要领导及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均为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使用者。 3、规范网格工作流程。 对网格内发现的问题,规范问题上报、案卷建立、任务指派、调查落实、处理反馈、结案归档六个环节的工作,形成“六步闭环”运作机制。 4、加强制度运行管理体系建设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精益化管理零距离服务简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是一种创新型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是实现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包括了全民网格、移动采集、事件处理、综治维稳、应急指挥、工作监管、智能预警、人口管理、网格管理、决策支持、便民服务、公共服务、人地事物组织资源管理、考核评价和三维仿真等子系统。 1. 背景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发展战略,落实三中全会“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的精神,全面实施《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部署,切实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以社区网格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落实责任为核心,以整合力量和优化流程为重点,建立起“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科学化运转”的工作体系和运作机制,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精细化,基本形成具有国家特色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格局的基本框架。 面对如今城市发展,城市规模膨胀、新型市政设施大量涌现、人口流动加速、城市地理复杂性提高、辖区卫生环境脏乱、公共安全隐患增多、社会事务不断增加、服务管理方式被动粗放、服务管理手段落后、信息难以共享、政府监管不分、居民服务诉求迫切等一系列新问题,传统城市服务管理模式下落后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只能疲于应对,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因此,改革社会服务管理模式,采用先进技术,创设新的服务管理方法,是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满足服务管理发展的需要。 随着政府改革的意识不断加强、力度不断加大,政府的服务管理重点在不断的调整、优化,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便由此应运而生。 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能够作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模式,有着“数字城市”的前期铺垫,也有着“智慧城市“的高瞻远瞩,在国家大改革、大建设、大发展的背景下,网格化模式作为一个突破,有着把握群众需求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多元化,解决城市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有着直面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和公共服务改革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魄力。 2.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是什么? 网格化社会服务与管理,即是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并将网格作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通过创新服务管理体系,建成网格-社区-街镇-区四级管理的责任落实、三级上报的问题处理、资源共享整合模式、主动亲民为民服务的“一网一库一平台”。 网格化模式特点: ?该模式是整合管理资源的有效手段; ?具有精细化管理的监控、反馈和督办功能; ?可以避免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死角和盲点; ?事前预警性管理; ?该模式是城市管理改革与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方向; ?有利于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快速互动。 网格化建设技术创新点: ?利用微信技术实现全民网格; ?利用GIS技术实现数据可视化展示; ?利用GPS技术实现高精度的事件、部件和人员的定位;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设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专项评估全校各教学单位: 为全面了解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不断完善我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增强质量保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评建工作安排,决定对各单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专项评估,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估内容 本次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各教学单位各专业(含方向)的质量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各包括3个二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1.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即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总规划,它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预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构建知识体系、配置课程资源的基本依据。各专业应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培养目标。 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要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才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充分体现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 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是学校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各个方面(如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思想品德标准、能力标准、知识标准等)、各个教学环节(如理论课

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等)的基本要求。不同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标准也不一样。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学制学分、毕业条件、授予学位等。 基本要求:培养方案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能够很好地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应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审制度;应保证得到有效的执行。 2.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本院部为人才培养所提供的所有软件、硬件条件,例如,教师、实验室、图书资料、实习、实践、实训基地、教学经费,校外教学资源的利用等;资源的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等,以保证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队伍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核心要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教学的基本保障。 基本要求: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教师能够把足够的精力投入本科教学。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比例不低于90%;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比例不低于30%。 学习条件

浅析网格体系结构及网格计算的应用_刘彩利

价值工程 1网格的特点网格(grid )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基础设施,是一种能带来巨大存储、 处理能力和其他IT 资源的新型网络。其具有以下特征;1.1共享性网格是一个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地理上广泛分布的的资源集成起来的基础设施,但是它的各类资源都可以被共享使用,一个网格用户可以同时访问多个网络资源,而且多个网格用户也可以同时访问同一个网络资源,因而在网格式化没有资源孤岛和信息孤岛; 1.2集成性网格可以将不同类型、不同管理平台、能力千差万别的计算机资源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协调不同地理位置上的资源请求者; 1.3协商性网格支持资源的协商使用,资源请求者可以与资 源提供者进行协商,协商资源的可用性、 数据传输带宽、系统安全性、系统响应时间等各项指标,从而能达到满足个人的需要; 1.4开放性网格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不论计算机资源本地采用什么样的管理系统和通信协议,只要其遵守网格的规则和协议,都可随时加入网格;成为网格用户,只需将网格设备接入网格就可以使用网格中的各种资源。对于资源提供者,网格随时允许资源的加入或退出。对于网格用户需求和技术有一定确定性、封闭性,但是其技术和系统却是开放的; 1.5通用性网格网络有专门的领域、专有的技术,对于每个网格用户,其网格技术通用。 2网格体系结构 网格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网格体系结构,它是网格的骨架与灵魂,其主要是定义规范和如何构造网格的技术,也是建立网格最基本的需要。它通过描述网格的集成方式和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来刻画网格的运转机制和基本功能。截止目前,较大影响力的网格体系结构有三种,第一个是五层沙漏结构、第二个是开放网格服务结构OGSA (Open Grid Service Architecture ),是Foster 在结合Web Services 提出的,第三个是Web 服务资源框架WSRF (Web Services Resource Framework )。是2004年由IBM 、HP 等重大IT 服务提供商提出的。 2.1五层沙漏结构的特点是呈沙漏状,是一种影响力十分广泛 的结构。五层沙漏模型自顶向下分别是应用层、 汇聚层、资源层、连接层和构造层。应用层位于虚拟组织中,主要是给不同虚拟组织提供一个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方案,其由任一层定义的服务构建;汇聚层建立在资源层和连接层形成的瓶颈上,主要功能是解决资源间的共享问题,将下层单个资源集中起来;资源层调用构造层提供的资源访问接口,实现资源控制和访问;连接层制定了通信及认证协议,是为下层的物理资源之间能相互联系和通信,使得单个资源不再孤立,并且提供了消息加密机制,主要用于辨别用户和资源的身 份;构造层直接与底层资源打交道,通过管理底层资源,从而向上层 提供一个访问这些资源的统一接口,来屏蔽资源间的异构性。 五层沙漏模型且层次清晰,它的思想是以协议为中心,来强调服务与API 和SDK 的重要性。但该结构并没有对具体协议的定制做充分说明,既没有提供完整的协议,也没有指定严格的规范,而只是定义了该结构中各部分组件的通用要求,而形成这些组件间的层 次关系。每一个上层组件都可建立在任意一个底层组件之上, 同一层的组件具有相同的特性,每一层的API 都是与特定服务交换协议 信息的具体实现。 根据各个组成部分与底层共享资源之间的距离不同,共享资源的使用及操作功能被分散在沙漏结构的各个层上,越往下越接近物理上的共享资源,与特定资源的相关成分就越多;相反,越向上层,越无法感知到特定资源的细节特征。 2.2OGSA 是在五层沙漏结构的基础上,结合Web Services 技术提出的一个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其通过定制很多网格标准协议使得网格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在OGSA 框架中,一切资源都被看作是服务,这样能够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管理及访问网格资源。OGSA 架构由下到上依次为资源层、web 服务层、基于OGSA 架构的服务层和网格应用层。在OGSA 架构中,资源层是整个体系结构的中心,可划分为两层:物理资源层和逻辑资源层。物理资源层包含了存储器、服务器及网格。逻辑资源层为了提供额外的功能,对物理资源层进行虚拟化及聚合。在Web 服务层,OGSA 利用如XML 、WDSL 等Web 服务机制并且以Web Services 为基础,从而使Web 服务的定义得到进一步的扩展。OGSA 架构的服务层,是基于Web 服务层及OGSI 基础设施而建立的。随着数据服务、程序执行、核心服务等新架构服务的出现,将不断提高OGSA 基于SOA 思想架构的可用性,基于网格架构的服务的开发,从而加快了新型网格应用程序的不断出现,这些新型网格应用程序就构成了OGSA 架构中的网格应用层。 2.3WSRF 是对OGSI 的继承与发展,它解决了OGSI 中Web 服务不能满足网格服务动态创建以及销毁的需求,保留了OGSI 的核心功能,解决了OGSI 将资源建模成有状态的Web 服务。它将资源标识为有状态的,服务是无状态的,而在一种无状态的Web 服务中,能使用到其有状态的资源,这些采用了与网格服务完全不同的定义。 3结束语 通过网格技术,我们可以有效的、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网格是一门新兴技术,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网格有利于充分整合、调度、共享和管理现有资源,它将会不断加速科学研究、提升竞争力,从而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赵秀芳.网格技术及应用[期刊论文].兰台世界,2006,(05). [2]施伯乐.数据库教程[M].北京摘要: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王清.网格技术的探讨[期刊论文].大众科技, 2006,(07).—————————————————————— —作者简介:刘彩利(1974-),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事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 心,助教,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控制。 浅析网格体系结构及网格计算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Grid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Grid Computing 刘彩利Liu Caili (西安外事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西安710077)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 Xi'an 710077,China )摘要:网格是利用互联网把地理上分散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等资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逻辑整体,就像一台超级计算 机。 消除资源“孤岛”,实现资源共享。本文首先对网格的定义、网格的特征进行描述,再对网格的体系结构进行详细解析,这样可以对网格有一个详尽的认识,最后对网格计算的应用做了阐述,以促进网格研究。 Abstract:The grid is to join resources such as dispersible calculation resource,store resource,resource of the data,knowledge resource,etc.on geography with Internet,form a logic unit,just like a supercomputer.Dispel the resource "detached island",realize the resource-sharing.This article is to explain the grid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s,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whole structure of grid,and also in detail description on the grid system and its hierarchies,at last,we list amount of the applications of grid computing,in order to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the grid technology. 关键词:网格;网格技术;网格计算Key words:grid ;grid technology ;grid computing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2-0188-01 ·188·

入侵检测系统技术综述

本文由♀皓月♂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入侵检测系统技术综述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使用者也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摘要:大量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计算机暴露在愈来愈频繁的攻击中.本文先介绍入侵行为的概念和演化,然后按时间顺序,沿着技术发展的脉络,回顾了入侵检测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今天的发展历程.文章以历史和实践的观点$透视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安全;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历史 1 、引言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迅速扩张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发现保护资源和数据的安全,让他免受来自恶意入侵者的威胁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提到网络安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防火墙,防火墙作为一种静态的访问控制类安全产品通常使用包过滤的技术来实现网络的隔离。适当配置的防火墙虽然可以将非预期的访问请求屏蔽在外,但不能检查出经过他的合法流量中是否包含着恶意的入侵代码。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入侵检测系统(IDS)应运而生。 2、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中存储的重要信息越来越多,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显得E1益突出,我们需要尽可能找到更好的措施以保护系统免受入侵者的攻击,尽管已有许多防御技术,如防火墙,但它只是一种静态的被动的防护技术。要求事先设置规则。对于实时攻击或异常行为不能实时反应。无法自动调整策略设置以阻断正在进行的攻击。因而出现了入侵检测系统,它是一种动态的网络安全策略,能够有效地发现入侵行为和合法用户滥用特权的行为,它是P2DR(动态安全模型)的核心部分。 3、入侵检测系统产生及其发展 绝大多数入侵检测系统的处理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大规模和高带宽网络的安全防护要求。这就决定了当前的入侵检测系统在未来信息战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信息战中双方使用的网络进攻手段肯定是储备的、从未出现的新手段。即使检测到攻击,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响应能力和实时性也很有限,不能预防快速脚本攻击,对于此类恶意攻击只能发现和纪录,而不能实时阻止。国内只有少数的网络入侵检测软件,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与外国尚有很大差距。目前,在入侵检测的技术发展上还是存在着以下主要缺陷:(1)网络安全设备的处理速度慢。(2)入侵检测系统的漏报率和误报率高。(3)入侵检测系统的互动性能差,整个系统的 安全性能低。 4、入侵检测系统的概论 4.1 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从多种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系统中收集信息,再通过这些信息分析入侵特征的网络安全系统。IDS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它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策略集中,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同类型的入侵。 4.2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可以分成两类:异常入侵检测(Anomaly Detection)技术和误用人侵检测(Misuse Detec—tion)技术。 4.2.1 基于统计模型的异常入侵检测 1)基于阈值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