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黄酮类物质基因工程

植物黄酮类物质基因工程
植物黄酮类物质基因工程

植物黄酮类物质基因工程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基因工程是指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有目的地修饰一

个物种中某一代谢途径,或引入一新的代谢途径,以达到提高或降低黄酮类代谢产物的合成水平,或使被修饰物种产生某种新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操作。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的基因工程包括基因添加,基因剔除,基因的协同转化,调控因子等在代谢途径上的调控。

关键字:黄酮类物质基因工程进展

Abstract

Flavonoid secondary metabolites by genetic engineering, genetic engineering is a means of purposeful modification of a metabolic pathway in a species, or introduce a new metabolic pathways to achieve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synthesis of flavonoid metabolite levels, or to some new species have been modified secondary metabolites operation.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flavonoids, including genetic engineering, gene added, gene knockout, gene co transformation, and other regulatory factors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metabolic pathways.

Keywords: Flavonoids Advances in genetic engineering.

1.引言

黄酮类物质,是一类在植物界广泛存在的低分子量的多酚类次生代谢产物,从苔藓植物到被子植物都含有这类物质。在自然界中,类黄酮与许多的功能都有关,类黄酮物质是花,果实和种子颜色的主要显色物质,能够保护植物抵御紫外线和防止病源微生物侵袭,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调节植物生长素的运输,在植物和细菌的相互作用中作为信号分子,促进花粉萌发并且和花粉的育性直接相关。同时,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生物活性很强的化合物,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治血管硬化等作用,具有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防癌的功效[1]。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植物次生代谢中,类黄酮的生物合成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次生代谢途径。

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主要由两类基因控制: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其中,结构基因直接编码与类黄酮次生代谢生物合成有关的各种酶类,而调节基因则是控制结构基因表达强度和表达方式的一类基因。目前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的主要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在多种植物中被克隆,主要结构基因编码的酶的生化作用机制也已被阐明[2]。尽管已有学者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控制类黄酮次生代谢的关键酶基因或其反义序列导入植物,通过促进或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改变了类黄酮次生代谢途径,然而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的酶种类繁多,有时并不是一两个关键酶所能控制。通过转录因子作用,有可能激活类黄酮次生代谢途径中多个结构基因的表达,达到的效果将比导入某个结构基因的作用更明显。例如,黄酮醇的形成需要CHS,CHL F3H和FLS等基因的表达,要提高植物中该物质的含量,通过导入某个酶基因是很难实现的,Bovy[3]等(2002)在番茄果肉中表达玉米转录因子基因Lc和CJ,结果与黄酮醇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含量显著提高,同时在转基因番茄果肉中,黄酮醇含量大概是对照的20倍。

2.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

2.1 生物合成基因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小分子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如:调节

植物生长,保护植物免受紫外线的损伤,抗病虫等。花青素和黄酮类物质还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富含这两种物质的植物食品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由于对这两条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的较清楚,而且其生物合成途径的改变能很容易通过花色的改变来鉴定[4]。因此,自上世纪90 年代早期,黄酮类和花青素的生物合成一直是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的一个主要目标。Chen[5]等发现查尔酮异构酶是黄酮类代谢途径中的早期酶,也是增加黄酮醇产物的关键酶。.Davies[6]等将矮牵牛CHI 在番茄中超表达,导致转基因番茄果皮中黄酮类含量增加78倍、果肉中黄烷醇增加21 倍。植株及果实的其它性状在转基因植株和对照之间没有区别。将查尔酮合成酶和黄酮醇合成酶基因导入番茄后,使这两个目标合成酶基因协同表达的转基因果肉中黄酮醇类物质积累显著增加[7]。这些结果表明了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使目标酶基因在番茄果实中超表达,增加番茄果实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量是可行的。豆类植物的异黄酮是一类植物抗毒素,在植株受微生物侵染后,这些抵抗微生物的活性化合物可被诱导合成[8]。正常情况下,拟南芥、烟草和玉米等植物缺少合成这类化合物的能力。何水林[9]等将一种细胞色素P450 单加氧酶——异黄酮合成酶的基因导入这些植物,使该基因超表达,这些转基因植物均能合成异黄酮类物质。因此,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基因工程可进一步应用于提高异源植物中异黄酮的生物合成( 杨致荣等[10])。

2.2 转录因子

植物代谢途径大多是由多种酶参与的多步反应,受发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单个基因进行修饰有时难以奏效。研究发现一些转录因子可调控多个参与代谢途径基因的表达,例如,MYB类转录因子就参与了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的调节(杨致荣等[11])。田文中等[12]通过转录因子的分子操作,调控植物代谢途径中目标代谢物合成的尝试已取得了成功。在玉米籽粒中,两种转录因子即R和C1通过共同作用调节着花青素生物合成。.梁辉等[13]将转录因子R和C1 在离体培养的未分化玉米细胞超表达,成功地诱导了完整的黄酮类合成途径。在水稻中,玉米转录因子R、C1 和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协同超表达也激活了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增强了对真菌的抗性[14]。曾明等[15]应用TDNA激活标签技术在拟南芥中鉴定出一种MYB 类转录因子,它的超表达能激活许多参与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表达,使植物体中紫色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有些转录因子则是植物体内自然产物合成的抑制子。采用基因沉默技术关闭这类转录因子的表达,就能促使相关化合物的合成。例如,拟南芥转录因子A tM Y B 4 ,是参与芥子酸酯合成的关键酶——桂酸4-单加氧酶(C4H)的抑制子。汪海峰等[16]将AtMYB4 基因剔除,结果导致了C4H 的大量表达,叶子中芥子酸酯增加,提高了抗紫外辐射的能力。刑建民等[17]克隆和鉴定了一个参与草莓果实黄酮类代谢途径的转录因子FaMYB1,该转录因子抑制黄酮类合成下游一些步骤。FaMYB1 基因在烟草中的超表达引起了花青素和黄酮类化合物减少。相反,抑制或降低FaMYB1 就会增加花青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上述这些例子表明,通过一种或几种转录因子的超表达, 可以改变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自然产物的合成和积累,甚至在异源植物种中也是可行的。

2.3植物次生代谢图谱

植物次生代谢图谱(图1)的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巨大的工程,它包括次生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和终产物的来龙去脉,参与各步反应的酶和基

因的表达与调控,以及次生代谢产物产生的细胞学定位等等。迄今,在庞大的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网络中,已明确功能的酶和已克隆的基因是极其有限的。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图2)”1,是目前研究得较为透彻的次生代谢途径之一

用2黄酮类化合物生成合成简图箭头颜色与转录因子颜色相对应,颤色相同表示催化该步反应的酶受该转

录因子的调控。

为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中物质的流向, c13标记的底物饲喂法。一直是常用的方法。植物悬浮培养细胞,能够有效利用环境中的底物合成产物,而成为底物饲喂法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根和芽培养物的应用,解决了在培养细胞中不能表达的某些次生代谢途径的问题,也成为目前研究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有效手段之一。另一比较便捷而有效的方法是将酶从植物中提取出来,与底物共同培育,检测生成的产物,由此推导出物质的流向[18]。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中,酶控制着物质流向,其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而酶的作用又离不开基因的调控。科技的发展,已经使基因水平的操作成为现实。酶及其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是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基因的分离与克隆是研究其表达调控的基础,应用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研究中的方法主要有差别筛选法、转座子标签法和微生物突变互补法。得到与目标代谢途径相关的突变体是这些基因克隆方法的关键。突变体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基因水平的变化引起,利用突变体与野生株之间的基因差异,可以筛选到与代谢途径有关的新基因,为代谢途径的研究开辟新的天地。利用已知的关键酶的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兼并引物,克隆在其它物种中已知的某个基因,是在新的物种中展开次生代谢研究工作的常用方法[19]。

3.黄酮类化合物生成基因工程的策略

黄酮类化合物生成基因工程中,大多是通过转入某些关键酶的基因或其反义基因,促进或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而引起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发生改变。此类报道有很多,如赵淑娟等[20]在开白花和深粉红色花的矮牵牛变种中转入苜蓿的查尔酮还原酶,分别得到了开黄色花和浅粉红色花的转基因植株。这是因为转入的查尔酮还原酶与受体细胞自身的查尔酮合成酶协同作用生成了异甘草根亭基质,而该化合物不能为矮牵牛的查尔酮异构酶催化,造成脱氧查尔酮衍生物的积累。然而,植物次生代谢途径是非常复杂的,有时远非一两个关键酶所能控制。

调控因子的应用和基因的协同转化是近几年来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中的一个新方向,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3.1基因添加

通过基因工程提高控制某一特定次生代谢物合成的限速酶活性或在植物中引入新的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可提高转基因植物目标次生代谢物含量或合成外源次生代谢物" 前一种策略可通过强启动子与关键酶基因的嵌合转化,后一种策略往往采用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中下游一个或若干个有关酶基因的协同转化。何水林等[21],将IOMT(异黄酮-4-0-甲基转移酶)基因与CaMV35S连接,转入苜蓿,在对照植株中,IOMT和其它有关异黄酮合成酶的基因仅在病原菌诱导后表达,而转基因植物在病原菌侵染后IOMT基因的快速组成型表达使其较对照合成苜蓿素的速度快且产量高,相应地,抗病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将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的下游关键酶基因转入目标植物,在植物细胞内存在反应底物的时,外源基因的表达可使转基因植物启动新的次生代谢物合成支路。将拟南芥的IFS 基因转入烟草和玉米等非豆科植物,可将柚皮素转化为染料木黄酮、大豆黄素等仅存在于豆科植物的异黄酮类植保素[22]。基因的剔除对于部分不利于营养品质或加工品质提高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可通过反义基因的遗传转化抑制其合成途径中有关基因的表达,减少植物合成特定次生代谢物,从而提高植物产品的品质。例如,通过反义基因技术,可降低饲料和树木中木质素含量,从而提高饲料的饲用价值和木材的造纸质量和效益。通过CCoAOMT反义基因的遗传转化,有效地降低了转基因烟草中木质素含量。对黄酮类物质代谢的基因剔除目前还有待研究。

3.2调控因子的作用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大多是由多种酶参与的多步反应,在此过程中调控因子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研究表明,转录因子的调控在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Walker等[23]在大麦培养细胞中表达异源转录因子c1和R基因,使得正常状态下无色的细胞中出现了蓝色素)的积累。这是因为在蓝色素的生物合成起作用的大部分酶类,在cl和R基因表达的MYB蛋白和bHLH蛋白的协同调控下,催化代谢向蓝色素生成的方向进行。3-脱氧黄酮的合成需要另一MYB型的转录因子——P因子的调控,它是独立于c1和R因子的转录调控因子。异源P基因在大麦培养细胞中表达,导致了不同于cl,R因子调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因此,合理利用调控因子,将可能成为今后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的有效手段。

3.3参与类黄酮次生代谢的转录因子

黄酮类次生代谢生物合成途径涉及的反应步骤多,而且类黄酮在植物组织中含量一般较低,检测难度大,因而对与黄酮类次生代谢有关的转录因子的分离、鉴定困难较大。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已在一些植物中发现了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基因,并且用转座子标签法等技术克隆了部分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如今,人们已在玉米、拟南芥、矮牵牛、水稻等作物中,分离、鉴定了调控黄酮类次生代谢的转录因子基因,分别属于编码M'1q3、MYC、bZIP蛋白、WD40蛋白、锌指蛋白等各种类型基因家族。它们大多是控制花色、种皮颜色等表型易于检测的性状,因为控制这些性状的转录因子基因便于应用转座子标签、T.DNA激活标签或图位克隆等方法进行分离。这些转录因子能够通过与结构基因启动子中含有的能被其识别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从而激活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多个基因的表达,有效地启动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在目前已被分离、鉴定与调控黄酮类次生代谢有关的转录因子中,人们对MYB和MYC(bHLH)两大类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较为深入[24]。

3.4基因的协同转化

矮牵牛AN2、玉米C1、拟南芥的PAPI/PAP2等R2R3一MYB转录因子不能单独调控花色素合成的结构基因,而必须在有另外一类转录因子(bHLH)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功能。此外,

在拟南芥中转录因子基因TTG2、与TTGl、m、m一起调控原花色素的合成,m编码的MYB蛋白激活类黄酮合成途径中后期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但是需要依赖bHLH型转录因子TT8的作用,共同控制DFR和BAN基因的表达。在玉米中,MYB型转录因子C1/PI和bHLH型转录因子RfB协同控制玉米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结构基因的表达。利用次生代谢途径中几种酶的协同作用,可以达到改造植物的理想目的,这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基因工程开辟了新的思路。

4.植物转基因方法

植物黄酮类转基因的方法很多,最为成功的主要有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和基因枪直接转基因技术。

4.1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

农杆菌包括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根癌农杆菌Ti质粒和发根农杆菌Ri质粒上Vir 区表达的蛋白质,可以将质粒上的T.DNA转入植物细胞,并经同源重组,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组,在植物细胞中表达。利用T-DNA的转移机理,科研工作者成功地构建了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细胞所用的双元载体,使它成为植物转基因的有效工具。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中,这一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转基因毛状根培养技术。利用发根农杆菌感染药用植物形成的发根,生长速度快,遗传稳定性强,是颇有潜力的培养系统,至今已在3l科100多种植物上取得了成功。在研究LeDI.2功能的过程中,Winkel等[25]利用发根农杆菌(A.rhizogenes)将LeDI.2的反义DNA转入紫草细胞,得到了紫草宁含量减少的毛状根。赵淑娟等,获得的转GBSSI基因的黄芪毛状根,其多糖含量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有所改变。

4.2基因枪直接转基因技术。

基因枪技术的特点是:①由于根癌农杆菌仅对某些双子叶植物敏感,而对多数单子叶植物不敏感,从而限制了根癌农杆菌Ti质粒介导法等的应用范围,而基因枪法不受宿主限制、宿主可以是双子叶植物,也可以是单子叶植物。②受体类型广泛。该法不仅可以原生质体作为受体材料,而且同以完整细胞、组织等如叶片、茎或根的切段、幼胚、愈伤组织、花粉细胞等作为受体材料进行轰击转化。③可控度高。基因枪轰击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将射弹射入特定层次位置的细胞,有利于提高转化效率。④操作简单、迅速,但费用较高。操作需要基因枪和组织培养条件即可。目前普遍用于黄酮类化合物基因工程中。

5.结语与展望

类黄酮次生代谢途径中,特定产物的生成与否、量的多少主要由参与其合成的多个酶蛋白的活性所决定,而这些相关酶的表达受到相应的转录因子调节。转录因子通过激活类黄酮次生代谢途径中多个酶基因的表达,可有效地启动或关闭次生代谢合成途径,从而调节特定次生代谢物的形成。转录因子的基因工程是类黄酮次生代谢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随着植物次生代谢调控机制的阐明,特别是随着调节特定次生代谢物合成的转录因子的分离和功能鉴定,转录因子基因工程将为人类开发利用类黄酮次生代谢物这一巨大的宝库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同时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的调控是很复杂的,类黄酮生物合成还与环境刺激因子如光、温度和营养供给有关;此外也受内部因子的作用,如生长调节因子、代谢物以及组织特殊发育阶段的影响。不同的调控因子控制了生物合成途径的不同部分,不同的调控因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而这些调控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26]。总之,研究类黄酮的生物合成及其基因调控模式,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采用基因工程手段改良植物类黄酮次生代谢途径。

参考文献:

1.Atchley W.R.Wol lenberg K.R.Fitch W.M.Terhalle W,Dress A.W Correlations among amino acid sites in bHLH protein domains:an information theoretic analysis 2000

2.Borevitz J.O.Xia Y.Blount J.Dixon R.A,Lamb C Activation tagging identifies a conserved MYB

regulator of 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 2000

3.Bovy A.de Vos R.Kemper M.Schijlen E,Almenar Pertejo M,Muir S,Collins G,Robinson S,Verhoeyen

M,Hughes S,Santos-Buelga C,van Tunen A High-flavonol tomatoes resulting from the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the maize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s LC and C1 2002

4.Yang ZR(杨致荣), Wang XC(王兴春), Li XM(李西明), YangCD(杨长登)(2004). Advance on the study of transcriptionfactors in higher plants. Hereditas (遗传), 26(3): 403-408 (in Chinese)

5.Chen DH, Ye HC, Li GF (2000). Expression of a chimeric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 gene in Artemisia annuaL. transgenic plants via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transformation. Plant Sci, 155: 179-185

6.Davies KM (2000). Plant colour and fragrance. In: VerpoorteR, Alfermann AW (eds).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PlantSecondary Metabolis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Publishers, 127-164

7.何水林,郑金贵,黎红志# 种植制度中作物他感作用及其应用.见:黄国勤,高旺盛,陈阜等,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9~224

8.何水林,植保素代谢与植物防御反应.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 1~25

9.石碧,狄莹,植物多酚,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71~180,285~290

10.杨致荣.毛雪.杨致芬.李润植Cytochrome P450 gen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lantimprovement[J]-HEREDITAS2003(02)

11..杨致荣.王兴春.李西明.杨长登Advance onthe study oftranscription factorsin higher plants[J]-HEREDITAS 2004(03)

12..田文中.丁力.曹守云.戴顺洪.叶松青.李良材Rice transformation with a phytoalexin gene and bioassay ofthe transgenic plants[J]-植物学报1998(09)

13..梁辉.郑近.段霞瑜用基因枪法获得抗白粉病转芪合酶基因小麦[J]-科学通报1999(24)

14..李卫东.梁慧珍.卢为国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与生态因子相关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10)

15..曾明.张汉明.郑水庆野葛中活性成分的动态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7(02)

16..汪海峰.鞠兴荣.何广斌不同海拔高度和生长季节对银杏叶中黄酮苷含量的影响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04)

17.刑建民,赵德修,李茂寅植物细胞培养生产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阴.生物工程进展,2001,21(1):47-50

18.沈忠伟,许昱,夏彝,李建粤植物类黄酮次生代谢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8;3(6) 542-548

19.杨致荣,毛雪,李润植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5;31(1)11-18

20.赵淑娟,刘涤,胡之壁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23(7)

21.何水林,郑金贵,王晓峰等植物次生代谢:功能,调控及其基因工程[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8(5):558-563

22徐文燕,高薇薇,何春年环境因子对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J] 中医药现代

化 2006;6(8)

23..Walker A.R.Davison P.A.Bologuesi-Winfield A C.James C M,Srinivasan N,Blundell T L,Esch J J,Marks

M D,Gray J C The TRANSPARENT TESTA GLABRAl locus,which regulates trichome differentiation and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encodes a WD40 repeat protein 1999

24.Williams R.J.Spencer J.P.E.Rice-Evans C Flavonoids:antioxidants or signalling molecules? 2004(07)

25.Winkel-Shirley B Flavonoid biosynthesis:a colorful model for genetics biochemistry cell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1(02)

26.Winkel-Shirley B It takes a garden:how work on diverse plant species has contributed to an

understanding of flavonoid metabolism 2001。

药物分析复习题

药物的专属鉴别试验是证实某一种药物的依据,它是根据每一种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所引起的物理化学特性不同,选用某些特有的灵敏的定性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氧瓶燃烧法系将有机药物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的燃烧瓶中进行燃烧,并将燃烧所产生的欲测物质吸收于适当的吸收液中,然后根据欲测物质的性质,采用适宜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检查或测定含卤素有机药物或含硫、氮、硒等其它元素的有机药物。 比旋度——偏振光透过长1d m 并每1ml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在一定的波长与温度下测得的旋光度称之。(符号[ ]) 准确度是指用特定方法测得的生物样品浓度与真实浓度的接近程度,可用相对回收率表示,即采用“回收率”或“加样回收率”得到的药物自样品中回收率。 微生物检定法─以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杀伤或抑制程度为指标来衡量抗生素效价的一种方法。其测定方法有稀释法、比浊法、管碟琼脂扩散法生物药物: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一大类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先确定对某种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进行分离、纯化或人工合成,利用重组DNA 技术加以改造,最后将该基因导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中不断繁殖或表达,并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蛋白质,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药物称为基因工程药物。 效价测定:采用国际或国家参考品,或经国家检定机构认可的参考品,以体内或体外法测定其生物学活性,并标明其活性单位。 电泳法是指带电微粒如蛋白质、核苷酸、其他微粒分子或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其对应的电极方向按各自的速度泳动而使组分分离,再进行检测或计算百分含量的方法。 中药指纹图谱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定该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特性的共有峰的图谱。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编者: 赵 燕
主审: 张学文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7 年 4 月



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也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 要手段. 掌握基因工程技术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及其它生物学相关专业 学生都很重要. 基因工程本身是由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组成的系统性技 术体系,本实验指导侧重于 DNA 重组操作,将基因工程操作的常用 和核心技术组织起来, 以为我校生物技术本科生及有关专业研究生基 因工程实验提供简单而明确的指导. 为适应基因工程的飞速发展,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匠心独运,开发 出专门的试剂盒,使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简单化了.这对于实验者来 说自然是好事,但也使实验者动手胜于用脑.对于实验人员来说,一 定应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才会在实验中运用自己的知识予以创新性 的发展.期望本实验指导不成为实验中的教条.


2007 年 4 月
1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实验十 附录:

大肠杆菌的对照培养,单菌落的分离及菌种保存 ...............3 强碱法小量制备质粒 DNA.....................................................5 琼脂糖凝胶电泳......................................................................7 植物总 DNA 的提取,纯化和检测 ........................................9 DNA 的 PCR 扩增................................................................. 11 植物总 RNA 的分离 .............................................................15 RT-PCR..................................................................................17 体外重组分子的构建,筛选及检测.....................................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筛选及检测.....................................22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 ................................................................23 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与器皿 .....................................................24
2

抗旱育种

抗旱育种: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提高植物自身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来发展农业存在着较大的潜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研究表明,不同植物适应干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些植物具有综合性的、几种机理共同起作用的抗旱特性。探讨作物的抗旱机理,力求认识作物抗旱的本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改良作物的抗旱性已成为目前倍受关注的研究内容。 目前,培育耐旱作物品种的主要途径有:①将野生耐旱植物驯化成作物;②建立在形态(如株高、生长以及根系发达程度等)、生理(如渗透调节等)、分子标记(RFLP、RAPD等)选择基础之上的传统育种;③利用组织培养和诱变生物技术产生突变表型进行培育;④传统育种方式;与基因工程培育等。毫无疑问,今后工作的重点应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作物抗旱性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功能,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进行抗旱基因重组,应用常规育种与遗传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培育耐旱与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抗旱新品系。 PCR引物设计原则 PCR引物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对合适的核苷酸片段,使其能有效地扩增模板DNA序列。因此,引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PCR的特异性与成功与否。要设计引物首先要找到DNA序列的保守区。同时应预测将要扩增的片段单链是否形成二级结构。如这个区域单链能形成二级结构,就要避开它。如这一段不能形成二级结构,那就可以在这一区域设计引物。现在可以在这一保守区域里设计一对引物。一般引物长度为15~30碱基,扩增片段长度为100~600碱基对。让我们先看看P1引物。一般引物序列中G+C含量一般为40%~60%。而且四种碱基的分布最好随机。不要有聚嘌呤或聚嘧啶存在。否则P1引物设计的就不合理。应重新寻找区域设计引物。同时引物之间也不能有互补性,一般一对引物间不应多于4个连续碱基的互补。 引物确定以后,可以对引物进行必要的修饰,例如可以在引物的5′端加酶切位点序列;标记生物素、荧光素、地高辛等,这对扩增的特异性影响不大。但3′端绝对不能进行任何修饰,因为引物的延伸是从3′端开始的。这里还需提醒的是3′端不要终止于密码子的第3位,因为密码子第3位易发生简并,会影响扩增的特异性与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十条PCR引物的设计原则: ①引物应用核酸系列保守区内设计并具有特异性。 ②产物不能形成二级结构。 ③引物长度一般在15~30碱基之间。 ④G+C含量在40%~60%之间。 ⑤碱基要随机分布。 ⑥引物自身不能有连续4个碱基的互补。 ⑦引物之间不能有连续4个碱基的互补。 ⑧引物5′端可以修饰。 ⑨引物3′端不可修饰。 ⑩引物3′端要避开密码子的第3位。 PCR引物设计的目的是找到一对合适的核苷酸片段,使其能有效地扩增模板DNA序列。如前述,引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PCR的特异性与成功与否。对引物的设计不可能有一种包罗万象的规则确保PCR的成功,但遵循某些原则,则有助于引物的设计。 1.引物的特异性 引物与非特异扩增序列的同源性不要超过70%或有连续8个互补碱基同源。 2.避开产物的二级结构区 某些引物无效的主要原因是引物重复区DNA二级结构的影响,选择扩增片段时最好避开二级结构区域。用有关计算机软件可以预测估计mRNA的稳定二级结构,有助于选择模板。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实验指导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低温离心机、恒温振荡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仪器的使用。 2 学习真核生物的转基因技术及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原理;掌握农杆菌介导转化植物的实验方法,了解转基因技术的操作流程。 二、实验原理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 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实验一培养基配制 一、仪器和试剂 1、仪器: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 2、药品: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 5g/L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 1g/L ,Peptone (蛋白胨) 5g/L ,Sucrose (蔗糖) 5g/L ,MgSO4.7H2O 0.4g/100ml ,Agar (琼脂)1.5g/100ml,MS粉,有机溶液,肌醇,Fe盐,NAA(萘乙酸),6-BA (6-苄氨基腺嘌呤),卡那霉素(kan),利福平(rif ),链霉素(str )。 二、实验方法 第一组配制YEB固体培养基 1、配制250mlYEB固体培养基:先称取1.25g 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 1.25g Peptone (蛋白胨);0.25g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1.25g Sucrose

(蔗糖);1g MgS04.7H2O琼脂粉3.75g ;将上述药品置于250ml三角瓶中,用量筒称取 200ml蒸馏水将其溶解混匀,然后再定容至250ml,用NaOH调pH=7.4。 2、灭菌:将盛有250ml 培养基的三角瓶封口,在三角瓶表面写清培养基名称,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 3、抗生素的加入:高压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到50-60 C时(手可触摸)加入已经过滤好的抗生素(100用/ml kan+50⑷/ml Str+ 50旧/ml rif ),以免温度过高导致抗生素失效。 4 、倒板:将抗生素与培养基混匀,每个平皿倒15ml 培养基,可以倒16个平皿,倒完后打开平皿盖,在紫外灯下照10min,等待培养基凝固,盖上平皿盖,封口备用。 第二组配制YEB液体培养基 1、配制500mlYEB液体培养基:先称取2.5g 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2.5g Peptone (蛋白胨); 0.5g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 2.5g Sucrose (蔗糖); 2g MgSO4.7H2O将上述药品置于500ml三角瓶中,用量筒称取450ml蒸馏水将其溶解混匀,然后再定容至500ml,用NaOH调pH=7.4。 2、灭菌:将盛有500ml 培养基的三角瓶封口,在三角瓶表面写清培养基名称,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 3、抗生素的加入:高压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到50-60 C时(手可触摸)加入已经过滤好的抗生素(100用/ml kan+50⑷/ml Str+ 50旧/ml rif ),以免温度过高导致抗生素失效。 4 、分装:将培养基分别分装到试管和三角瓶中,每个试管中分装5ml,分 装12个试管。每个三角瓶中倒入35ml,共12个三角瓶。 5、分装好后,封口备用。 第三组配制MS液体培养基 1、配制500mlMS液体培养基:先在500ml三角瓶中加入400ml蒸馏水,称取2.15gMS 粉置于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再向其中加入5ml 100倍Fe盐浓缩液;5ml100倍肌醇浓缩液;5ml有机溶液的混合液,然后混匀定容至500ml,用NaOH 调pH=5.8。

植物基因转化及转基因植物的分析与鉴定

植物基因转化及转基因植物的分析与鉴定 〖实验目的〗 1.了解创建烟草突变体库的方法; 2.理解每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3.掌握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以及转基因产物筛选和鉴定的基本过程。 〖实验原理〗 随着越来越多植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是目前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植物插入突变体库的建立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也能进行正向遗传学及反向遗传学的研究。在创制突变体的策略上,传统方法是使用物理或化学诱变方法获得,其优点是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饱和突变体。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诱变方法相比,生物诱变(T-DNA和转座子插人诱变)通常可标记突变基因,从而较为容易地分离鉴定靶基因。最近数年,通过农杆菌介导的T-DNA插入突变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烟草是植物基因组研究的一种模式植物,其突变体库的创建是烟草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大规模的突变体库平台快速全方位的了解基因组中各个基因的功能。突变体的创制是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分离基因和基因功能鉴定的最要途径。通过诱导培养,使烟草产生愈伤组织,利用土壤农杆菌感染愈伤组织,实现T-DNA标签在烟草愈伤组织基因组中大量随机插人,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经过抗性筛选,诱导分化,从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烟草突变体再生植株,获得各突变体的纯合材料,从而建立烟草突变体的数据库,然后分析突变性状与T-DNA的共分离关系,存在共分离的材料用适当的Tail-PCR克隆技术获得T-DNA的侧翼基因组序列,用其作探针筛选基因文库,获取目标基因或克隆,再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图实验4-1)。 T-DNA 载体构建 转化植物(T1,T-DNA杂合子)收获T2种子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研究进展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研究进展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摘要:植物在经受干旱胁迫时,通过细胞对干旱信号的感知和传导,调节基因表达,产生新蛋白质,从而引起大量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变化.干旱胁迫对植物在细胞、器官、个体、群体等水平的形态指标有显著影响,也会影响其光合作用、渗透调节、抗氧化系统等生理生化指标.植物对干旱胁迫分子响应较复杂,包括合成一些新的基因如NCED、Dehydrin基因和CBF、DREB等转录因子.另外,干旱胁迫还能造成蛋白质组学的变化. 关键词干旱胁迫;生态响应;生理机制;研究进展干旱作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基因表达、分布以及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限制了作物的大面积扩展。植物对干旱的适应能力不仅与干旱强度、速度有关,而且更受其自身基因的调控。在一定干旱阀值(drought threshold)胁迫范围内,很多植物能够进行相关抗旱基因的表达,随之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及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显现出抗旱性的综合性状。因此,从植物本身出发,深入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揭示其抗旱特性,提高植物品种的抗旱耐旱能力,以降低作物栽培的用水量,同时最大程度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科学选育适宜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的优良作物品种,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们所特别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生存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人们更应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作物逆境生物学的基础研究。 一、植物抗旱基因工程研究新进展 (一)与干旱胁迫相关的转录因子研究 通过转化调节基因来提高植物脱水胁迫的耐性是一条十分诱人的途径.由于在逆境条件下,这些逆境相关的转录因子,能与顺式作用重复元件结合,从而调节这些功能基因的表达和信号转导,它们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过量表达会激活许多抗逆功能基因的同时表达.胁迫诱导基因能增强胁迫反应的耐力,不同的转录因子参与胁迫诱导基因的调控.遗传研究已经鉴

植物抗旱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1

来稿日期:20080831 基金项目:邯郸学院硕士博士启动基金(S2006002) 作者简介:葛水莲(19802),女,河北保定人,邯郸学院生物科学系教师,硕士. 植物抗旱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葛水莲1,薛晶晶1,陈建中2 (11邯郸学院生物科学系,河北邯郸056005;21邯郸市植物研究所,河北邯郸056005) 摘要:就植物的抗旱基因包括渗透调节,保护酶体系,抗旱基因及遗传特性等方面对植物抗旱机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植物的抗旱性基因,有助于了解植物的抗旱机制,为中国节水抗旱农业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 关键词:抗旱机理;水分胁迫;基因工程中图分类号:S 3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492(2008)0620028204 干旱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已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干旱对植物的影响在诸多自然逆境因素中占首位.显然,对植物抗旱机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高等植物通过一系列生理变化来响应环境的水分胁迫.这些变化体现在渗透调节,保护酶体系,抗旱基因与遗传特性等方面.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如何通过细胞感受逆境信号、传导逆境刺激、激活一系列分子途径并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和生理反应以适应逆境,已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1].本文对上述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总结植物抗旱的新机制,以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抗旱工作. 1 渗透调节中脯氨酸的调节 111 植物体内脯氨酸的合成 脯氨酸是一种小分子的渗透物质,是水溶性最大的氨基酸,许多植物受到盐渍时积累高水平的脯氨酸.植物的脯氨酸合成、累积及代谢是一个受非生物胁迫细胞内脯氨酸浓度调控的生理生化过程[2].脯氨酸积累可能是植物受到胁迫的一种信号.遭受胁迫的植物细胞内大量积累脯氨酸,已证明植物体内存在2条脯氨酸合成途径,根据起始氨基酸命名为Glu 途径和Orn 途径[3].胁迫导致水分亏缺时植物体内脯氨酸积累主要依靠Glu 途径,谷氨酸途径发生在胞质中,但脯氨酸降解为吡咯琳252羧酸(P5C )却发生在线粒体中,由脯氨酸脱氢 酶(ProD H )催化,这种代谢的区室化分布避免 了物质的无效循环.在正常情况下,脯氨酸作为一种反馈调节物质抑制了P5CS 的基因表达而诱导了ProD H 的基因表达.在胁迫条件下,P5CS 基因的表达活性超强,而ProD H 基因的表达活性却受到抑制.植物体内另一条脯氨酸合成途径为Orn 途径.鸟氨酸是在鸟氨酸6-氨基转移酶(62OA T )的作用下,生成谷氨酸半醛(GSA ),后通过Glu 途径生成脯氨酸[4]. 两条途径因植物和生长时期不同而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整体来说,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异养型营养占优势,Orn -Pro 途径在脯氨酸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而谷氨酸作为脯氨酸合成的起始底物显然存在于个体发育的整个阶段,具体来说脯氨酸合成过程究竟是哪条途径居于主导地位有待研究.Roo sens [5]等研究表明,在盐胁迫和正常条件下,幼小植株的62OA T 活性和mRNA 都稍微高于较老植株,且该基因的表达与盐胁迫和脯氨酸产物密切相关.在拟南芥幼小植株中,游离脯氨酸含量、62OA T 活性以及62OA TmRNA 都受到盐胁迫处理而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对于拟南芥植物来说,在渗透胁迫过程中鸟氨酸途径和谷氨酸途径一样在脯氨酸的累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4周龄的拟南芥植物虽然游离氨基酸的水平在盐胁迫条件下有所增加,但62OA T mRNA 的表达却没有检测到,相反P5CS mRNA 表达却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对于成年植株来说,游离脯氨酸的增加似乎只 ? 82?第24卷第6期2008年12月 (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Vol 124No 16 Dec.2008

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

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 正文: 作为21世纪科技的重要发展项目,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方面应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超远缘育种,克服不亲和障碍 我们知道,在作物育种中最早应用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种技术已在花卉、药材、森林和农作物育苗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已在甘蔗、人参和马铃薯等方面收到显著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从培养细胞或再生植株选择所需要的突变体。如Shepard(1983)从马铃薯培养物中选出一种能抗腹疫病(Phytophthorainfectans)的抗性植株以及利用培养细胞生产诸如喜树碱等化合物。但以上方法只是同类植株的基因改变。此外人们还对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了研究。但是植物细胞融合后性状的表达,取决于它在以后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是否发生交换或丢失情况。[1]但到目前为止,由融合的细胞而能培养成植株者容寥寥无几,这可以说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的最早例子。如果说细胞融合可以克服种属之间不亲和性,而基因重组则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了。动物基因如萤火虫的发光蛋白基因,寒带鱼的抗冻蛋白基因,蛇、蝎的毒液基因等也已转移给作物,分别获得能发光的转基因烟草,抗寒的转基因甜菜、转基因番茄和抗虫的转基因棉花等。[2]由此可见,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引发的改变是巨大的。 2.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强作物改良力度,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作物改良基本有两方面,其中提高作物品种的光合与养分效率、病害与虫害抗性正在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重点,促使作物品种适应低温、干旱、雨涝、土壤瘠薄和盐碱以及温室效应等新旧灾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也已成为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内容。 农业生产中,增加粮食产量无非依靠两种途径:一是提高作物品种的生产能力;二是减轻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虫害、病害、草害以及寒冷、干旱、盐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损失令人惊叹:全球每年因虫害与病害所造成的作物减产达30%以上,因杂草所损失的粮食至少在10%以上,再加上低温、干旱和盐碱等各种因素,全世界每年至少要损失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3~5] 同时,为了防治病虫害及杂草等,还要施用大量的化学农药,这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更严重的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破坏。为了摆脱上述困境,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研究和利用转基因抗性植物来预防病虫害和杂草等,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作物育种技术相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遗传育种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它可以将特定的抗性基因定向转移,因而成功率较高,可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育种工作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其基因来源打破了种属的界限,除了植物基因以外,动物和微生物的抗性基因都可以作为外源基因转人植物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6] 3.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拓宽应用研究,扩大生产领域 随着转基因植物技术日益成熟,利用植物的生物反应器作用,进行贵重药品、人畜疫苗和精细化工等的生产,因具有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吸引力,正在成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新兴热门领域。现已成功地将干扰素、胰岛素、多肽抗体、人血清白蛋白等基因转给植物进行这些药物的生产。美国现已得到多肽抗体转基因烟草,美国还在通过转基因植物研制麻疹、乙肝、艾滋病等疫苗,甚至成功地获得了口服植物疫苗。现国际上正在出现研制营养药物的新思路。此外,现还大量进行用于塑料、染料、涂料、洗涤、香料、润滑剂等的转基因植物研究。据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水资源短缺以及土壤盐渍化是目前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全球约有20%的耕地受到盐害威胁,43%的耕地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与盐害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并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我国,仅2001年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466.7万hm2稻的种植面积就因为缺水而减少了53.3万hm2。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胁迫而严重影响了作物生长发育,其遗传潜力难以发挥,干旱、盐渍不仅影响了作物的产量,而且限制了植物的广泛分布,因此,提高作物的抗旱、耐盐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植物研究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现将植物特殊生理结构功能综述如下。 1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对其耐旱机制的影响 1.1根系 植物根系是植物直接吸收水分的重要器官,它对植物的耐旱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纵深发达的根系系统可使植物充分吸收利用贮存在土壤中的水分,使植物度过干旱期。对高粱的根系解剖学研究发现,高粱根系吸水每天以3.4 cm的稳定速率下伸,直到开花后约10 d,在有限水分条件下,吸水的多少由根系深度决定,深层吸水差是由于根长不够所致。此外,根水势能也能反映根系的吸收功能。根水势低,吸水能力强。据报道,高粱根水势一般为-1.22~1.52 Mbar,而玉米仅为-1.01~1.11 Mbar,高粱的吸水能力约是玉米的2倍(Cnyxau,1974),对干旱的耐受能力也强于玉米。一般认为抗旱性强的植物,根水势低,利于水分吸收。 1.2叶片 作为同化和蒸腾器官的叶片,在长期干旱胁迫下,叶片的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其形态结构的改变与植物的耐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叶片表皮外壁有发达的角质层,角质层是一种类质膜,其主要功能是减少水分向大气散失,是植物水分蒸发的屏障。厚的角质层可提高植物的能量反射与降低蒸腾,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性;具有表皮毛,可以保护植物避免强光照射,减少蒸腾;具有大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比和小的表面积/体积比,发达的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的历史及启示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的历史及启示 吴岚晓1,郭坤元1,秦 煜2 (11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510282;21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广东广州510282) 摘要:基因工程诞生20余年,运用于医药行业,研制和开发基因工程药物,已取得长足进展。迄今为止,已有近100 个基因工程新药上市,并有数百种正在研制和开发中。可以预计,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就基因工程药物发展史进行概述,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关键词:基因工程;药物;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2)12-0011-03 Developing History and the E nlightenment of G enetic E ngineering Drug W U L an-xiao,GUO Kun-yuan,QIN Y u (1.Depart ment of Hem atology,Zhujiang Hospital,First Military Medical U niversity,Guangz hou510282,China;2. N anf ang Hospital,First Military U niversity,Guangz hou510282,China) Abstract:G enetic engineering has made remark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of drug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since it ap2 peared twenty years ago.More than100new geneitc engineering drugs have been used in clinic,and more drug-projects are undergoing.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 will make more and more influence in people’s life.A perspective view about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 developing history was made in this article and some philosophic opinions inspired from it were discussed. K ey Words:genetic engineering;drug;science;technology 1 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人工改造生物遗传性,创造世间新的生物物种技术,亦称DNA重组或分子克隆,包括基因和载体的制备、切割和连接,重组DNA的转移、表达及产物分离等。基因的制备方法有,多聚酶链反应、互补文库、基因组文库、染色体DNA的酶切分离、酶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等,迄今为止,已制备人胰岛素、人尿激酶、人生长激素、人α-干扰素及生长因子等多种药物的基因。载体是能将外源性目的基因运输至宿主细胞的小分子DNA,目前大抵有细菌质粒、嗜菌体DNA及病毒DNA构建人工载体,如pBR322、Charon系列、Cos2 mid、反转录病毒、腺病毒及其相关病毒的DNA,此外,尚有酵母人工染色体DNA,及哺乳动物人工染色体DNA等。载体和含目的基因的DNA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两者混合通过连接酶连接构成重组DNA,经转化、转导、转染、激光打孔、微注射或基因枪等技术,可转移至宿主内,获得基因工程细胞,后者经培养和表达,即可产生相应的基因工程药物。近年来还发现不用载体也不重组,将编码完整的DNA片段或mRNA直接注射内实现完全表达,表明非重组DNA和mRNA可被细胞直接吸收和表达,既简化了基因操作程序,也修正了基因工程基本概念,又促进了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同时还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理论和新途径。 2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的历史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和开发的药物称为基因工程药物。它是通过重组DNA技术将治疗疾病的蛋白质、肽类激素、酶、核酸和其他药物基因转移至宿主细胞进行繁殖和表达,最终获得相应药物。包括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初级代谢产物,如苯丙氨酸及丝氨酸等以及次生代谢产物抗生素等。自20世纪70年代初基因工程药物诞生以来,基因工程药物发展十分迅速。 ? 1 1 ? 医学与哲学2002年12月第23卷第12期总第259期

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 周长征 第一部分概述 一、基因工程药物 (一)基因工程药物的概念 基因工程药物是以基因组学研究中发现的功能性基因或基因的产物为起始材料,通过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等相应技术制成的、并以相应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的生物活性物质产品,临床上可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基因药物类型广泛,包括重组蛋白质药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药物、重组蛋白质疫苗、核酸药物等10多种类型。 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基本方法是:将目的基因用DNA重组的方法连接在载体上,然后将载体导入靶细胞(微生物、哺乳动物细胞或人体组织靶细胞),使目的基因在靶细胞中得到表达,最后将表达的目的蛋白质提纯及做成制剂,从而成为蛋白类药物或疫苗。若目的基因直接在人体组织靶细胞内表达,就称为基因治疗。 例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产生也受DNA 调控。利用基因剪切技术,用一种“基因剪刀”将调控HBSAg的那段DNA剪裁下来,装到一个表达载体中(所谓表达载体,是因为它可以把这段DNA的功能发挥出来)再把这种表达载体转移到受体细胞内,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最后再通过这些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的快速繁殖,生产出大量我们所需要的HBSAg(乙肝疫苗)。把一定量的HBSAg注射入人体,就使机体产生对HBV抗衡的抗体。机体依靠这种抗体,可以清除入侵机体内的HBV。过去,乙肝疫苗的来源,主要是从HBV 携带者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HBSAg,这种血液是不安全的,可能混有其他病原体的污染。此外,血液来源也是极有限的,使乙肝疫苗的供应犹如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全国的需要。基因工程疫苗解决了这一难题。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的效能,是一种治疗乙肝的有效药物,国际上批准唯一一种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干扰素基因处于休眠状态,血中一般检测不到。只有在发生病毒感染或受到干扰素诱导物的诱导时,人体内的干扰素基因才会产生干扰素,但其数量微乎其微。即使经过诱导,从人血中提取1mg 干扰素,需要人血8000ml,其成本高得惊人。获取1磅(453g)纯干扰素,其成本高达200亿美元。1980年后,采用基因工程进行生产,其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与乙肝疫苗十分类似。现在要获取1磅纯干扰素,其成本不到1亿美元。 (二)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 1973年,Cohen等人首次将带有Tet r基因和链霉素抗性基因(Str r)的两种大肠杆菌质粒成功地进行了重组,获得了可以复制并只有双亲质粒遗传信息的重组质粒,拉开了基因工程研究的序幕。1974年他们对具有Amp r和红霉素抗性基因(Emp r)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

转基因植物

第五章转基因植物 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离体条件下,对不同生物的DNA进行加工,并按照人们的意愿和适当的载体重新组合,再将重载体转入受体中,并使其在体内表达的植物。 转基因植物通常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环境抗性、抗除草剂、耐储存、提高某些成分的含量等优良性状。 第一节植物转基因技术 一、植物细胞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就是植物体细胞或性细胞,在人为控制的培养条件下都具有再生成新个体的潜能,因而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被诱导生长分化形成完整植株。 二、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基本路线 1.目的基因的分离 2.载体构建 3.导入细菌并利用细菌繁殖扩增重组DNA 4.对植物组织或细胞进行转化 5.植株再生 6.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7.转基因植株的种植 三、转基因的受体系统 1.植物组织受体系统: 受伤的细胞容易受到病毒或质粒的感染。这些病毒或质粒上的某些DNA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转移到受伤的植物细胞,并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可以培养成完整的转化植株。该受体系统转化率高,可获得较多的转化植株,取材广泛、适用性广。但再生植株无性系变异较大,转化的外源基因稳定性差,嵌合体多。 2.原生质体受体系统: 是植物细胞除去细胞壁后的部分,是一个质膜包围的“裸露细胞”。原生质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具有分化、繁殖并再生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具有全能性。原生质体在体外比较容易完成一系列细胞操作或遗传操作,互相之间可以发生细胞融合,而且还可以直接高效的捕获外源基因,嵌合体少。但缺点是遗传稳定性差,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再生频率低。 3.生殖细胞受体系统: 它是以植物生殖细胞如花粉细胞、卵细胞为受体细胞进行基因转化的系统。目前主要以两条途径利用生殖细胞进行基因转化:一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花粉细胞和卵细胞的单倍体培养,诱导愈伤组织细胞,进一步分化发育成单倍体植株,从而建立单倍体的基因转化系统;二是直接利用花粉和卵细胞受精过程进行基因转化,如花粉管导入法、花粉粒浸泡法、子房微针注射法等。由于该受体系统与其它受体系统相比有许多优点,如:具有全能性的生殖细胞直接为受体细胞,具有更强的接受外源DNA的潜能,一旦将外源基因导入这些细胞,犹如正常的受精过程会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利用植物自身的受粉过程,具有操作方法方便、简单。不足之处是利用该受体系统进行转化受到季节的限制;只能在短暂的开花期进行,且无性繁殖的植物不能采用。 4.叶绿体转化系统 外源基因可以在叶绿体中得到稳定表达,而且还具有许多优点: (1)便于外源基因定位整合 (2)基因为多拷贝,表达量高 (3)导入的外源基因性状稳定性高 (4)能直接表达原核基因 四、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方法 (一)DNA直接转移法 1.化学刺激法 植物原生质体借助一些化学试剂(如PEG、氯化钙等)的诱导能吸收外源DNA、质粒等遗传物质,并有可能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去。 此法对细胞伤害少,可避免嵌合体产生,易于选择转化体,受体细胞不受种类限制。 2.电击法 首先是将原生质体在溶液中与DNA混合,利用高压电脉冲作用在原生质体膜上“电激穿孔”,形成可逆的瞬间通道,从而促进外源DNA的摄取。此法在动物细胞中应用较早并取得很好效果,现在这一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单、双子叶植物中,特别是在禾谷类作物中更有发展潜力。不但原生质体而且完整的单细胞也可利用此法,这对于那些难以从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植物或许有更大意义。 3.显微注射法

基 因 工 程 药 物 的 发 展 前 景

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前景 周先建2003年4月12日 一、概况 自从DNA重组技术于1972年诞生以来,作为现代生物技术核心的基因工程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1982年美国Lilly公司首先将重组胰岛素投放市场,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目前,世界各国都将基因工程及其逐渐加速的产业化进程视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到1999年底为止,全球至少已有近 3000家生物工程公司在从事生物药品与基因产品研究与开发。据不完全统计,在欧美诸国,已经上市的基因工程药品接近一百种,大约还有超过300种以上的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约2000种在研究开发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因工程药物的定义:将目的基因用DNA重组的方法连接在载体上,然后将载体导入靶细胞(微生物、哺乳动物细胞或人体组织靶细胞),使目的基因在靶细胞中得到表达,最后将表达的目的蛋白质提纯及做成制剂,从而成为蛋白类药或疫苗。这就称为基因工程药物。若目的基因直接在人体组织靶细胞内表达,就成为基因治疗,但目前尚没有基于基因治疗技术的药物被正式批准。 基因工程药物因为其疗效好,副作用小,应用范围广泛而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投资研究开发的热点领域,大量的基因工程药品连续问世,年产值达数十亿美元。自1982年问世以来,基因工程药物成为制药行业的一支奇兵,每年平均有3-4个新药或疫苗问世,开发成功的约五十多个药品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肝炎、发育不良、糖尿病、囊纤维变性和一些遗传病上,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基因工程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多是以对疾病的分子水平上的有了解为基础的,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高疗效。 基因工程制造药行业在近二十年中的飞速发展是以分子遗传、分子生物、分子病理、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以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基础工程学科的高速进展为后盾的。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时间为5-7年,比开发新化学单体(10-12年)要短一些,当然这也与各国政府的支持有关。据报道,开发活性蛋白生物创新药的成功率按开发的5个阶段大致是:临床前的成功率为15%,一期临床为27%,二期临床为40%,三期临床为80%,注册登记为90%,总体成功率大大高于化学药。适应症不断延伸也是蛋白类药物的一大特点。例如,rhG-CSF,91年上市时批的适应症是化疗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到95年11月13日止,又增加了骨髓移植,严重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外周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等适应症。因此,基因工程生物药物发展包括新品种和新适应症两个方面。 二、美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前景

基因工程在农作物中的应用现状

基因工程在农作物中的应用现状以及争议 彭林杰 (南山学院 2013级南山班学号:2013111029) 摘要: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到现在基因工程已发展了40多年的时间。基因工程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我们的饭桌上转基因食物大放异彩,在某种程度上这到底印证了基因工程在农作物培育中具备其独特的优势,但赞同与争议并存,有人欢喜有人忧,到底转基因作物不是天然存在于自然界的,它对于人体与环境的好与坏并不明确。 关键词:基因工程农业作物培育争议

Application statu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in crop and dispute Abstract:Genetic engineering is a new biological technology i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molecular genetics basis in twentieth Century 70's birth, to the present gene engineering has developed over 40 years of time.Gene engineering has entered our daily life imperceptibly.Especially our tabl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hine. To some extent this really confirms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crop production .But agree with controversy, some people happy about, whether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re not natural exists in the nature, it is for the human body and the environment is good or bad is not clear Ked words: genetic engineering Agricultural crops dispute

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杂粮作物2010 . 30(3):186~189RainFedCrops''…… 文章编号:1003—4803(2010)03—0186—04 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汪由,吴禹,王岩,李兆渡,王光霞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创新中心,辽宁沈阳110161;2.沈阳市东陵区白塔街道办事处,辽宁沈阳110167) 摘要:从原理,基本步骤和优缺点等几个方面对农杆茵介导法,基因枪法,超声波介导法,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 通道法等5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超声波介导法;子房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原理;基本步骤;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336文献标识码:B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 方法将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的目的基因整合到植 物基因组中,使之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并且赋予受体植物 预期性状的一种生物技术方法.1983年,首例抗病毒转 基因烟草的成功培育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利用转基因技 术改良农作物.目前,植物转基因技术已在作物改良和育 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一些来自 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有益基因如抗病/虫基因,抗非生 物胁迫性状基因及特殊蛋白基因已被转化到农作物中以 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和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以DNA重组 技术为基础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基因信息的 来源,打破了远缘物种间自身保持遗传稳定性的屏障.植

物转基因技术已应用到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和棉花等许多农作物.同时,该技术也正在被尝试用于茄子和草莓等其它的作物中"J.目前,根据转基因植物的受体类型, 植物转基因方法可以分为3大类: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超声波介导法;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聚乙二醇法,电击法, 脂质体法及磷酸钙?DNA共沉淀法;以种质系统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如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j.由于以 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有原生质体培养难度大, 培养过程繁杂,培养工作量大且培养技术不易掌握;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差,再生频率低并且再生周期长;相关的转化方法的转化率低,效果不理想等缺点,所以该类基因转化方法未被作为植物转基因的常规方法广泛使用.本文将对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超声波介导 法,子房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的原理,基本步骤和优缺点作以简要介绍. 1以外植体为受体的基因转化方法 1.1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法是最早应用,最实用有效并且具有最多 成功实例的一种植物转基因方法J.农杆菌是一类普遍 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目前,用于植物转基 因介导的农杆菌是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某些根癌 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分别含有大小为200—800bp的结构和功能相似的质粒和Ri质粒J.Ti质粒和Ri质粒含 有3个功能区:参与农杆菌侵染植物过程的vir区,参与农杆菌基因整合到宿主植物基因组过程的T-DNA区,在农杆菌中启动质粒复制的orj区.在vir区上的vir操纵子群作用下,rrj质粒和Ri质粒能将自身的T-DNA转入宿主植物细胞内,而后将T—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J.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