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辩证法 生活中的矛盾及处理方法马原

生活中的辩证法 生活中的矛盾及处理方法马原
生活中的辩证法 生活中的矛盾及处理方法马原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矛盾有哪些

●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作为一个能考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高中的他绝对不是完全属于那种只知道玩而讨厌学习的类型,除了非常勤奋刻苦之外,就是很有学习方法。所以,高中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当时的我们就梦想着大学的天堂生活,梦想着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梦想着大学……总之,那时的我们经过高考的洗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幻想。以为在大学里也没有很多课,没有很多作业,没有……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中的大学与我们所想的完全不同。这里与高中相比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在这里上课前要急急地跑去占位子,唯一没变的就是食堂。面对自己神往已久但又似曾相识、相距太远的大学,心里不平衡了,麻木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迷失自己。对于这种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新生活,确定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踏上自己所要走的路。二是看不清自我,想当然认为大学是绝对的自由天堂,依然迷失。

●学习知识与工作锻炼的矛盾

大学并不只是一个只读书的地方,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这也是一个事实,除了学习知识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于是,大学里的学生联合会就比较正式,这里的社团就比较多样,这里的活动就比较丰富。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作为

学生,理所当然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我们会发现,书本上很多东西并不是马上学就能马上用得上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锻炼与提高,可是学习搞不好,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小啊。这样,两者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从矛盾的“两点论”来说,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双主的对立,也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学习与工作之间有冲突,但是也有统一,我们为什么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

思想素质与个人勇气的矛盾

以前大学生在人们的眼光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却很不一样了。并不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降低了,只是人多了而已。不过,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差距不是指文化知识。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都是吃苦吃出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全部的一切都靠自己打拼。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是大大地得到了提高,这些大学生们在家里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头。当他们遇到一些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会有见义勇为的思想,甚至会种跑出去与之斗争的冲动。但是,毕竟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是见义勇为地与坏人作斗争,还是坐着装着没看见呢?这种矛盾会让他们的思想经过严厉的斗争。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这个素质和觉悟去,但是毕竟是没经历过世面的孩子,在家里也没吃过多大的苦,哪有这种勇气呢?

第三部分矛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自我认知因素分析

1.对自我或对他人的认知偏差。在自我认知方面,过度拔高或贬低

自己。如孤傲的人往往会产生敌视和人际偏离;妄自菲薄使自己的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行事畏缩言辞甚少羞于表达。在对待他人时,缺乏相对性和客观性,要么一好百好,要么一丑百丑,将个人喜好强加他人身上,缺少尊重和包容。另外,难于坚守本心,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弱化做事原则,认为金钱、权利、利益是社会人际交往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认知偏离都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陷于孤立。

2.对自身个性人格因素了解不够。自卑是制约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

要心理因素之一,无论是因为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而自卑,还是因为自己的容貌、健康和学习状况而自卑 , 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大学生,常常过分在意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害怕丢面子。个性内化外化,性格内倾外倾,都会对自身造成一定的人际困扰。交往恐惧倾向,一般发现于个性偏内向且胆小怕事者,可能与其成长经历有关。有些新入校大学生因为离家求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也离开了长久的依赖,在新的友谊和归属感尚未建立之前 ,会具有较高的孤独感 ,时常感到身陷孤零 ,倍受冷落和缺乏关爱。时间长了产生不信任和疏离感,进而变得孤僻和自我封闭。

3.把部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因为外界环境中拜金主义的驱使,

高校制度的缺陷,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腐蚀等,会使大学生产生

嫉妒等心理。在社会转型期,利益重新分配给人带来更多压力,并造成心理认同上的偏差。

动力因素分析

1.躲避工作、逃离社会的心态有些人害怕人际交往,害怕复杂

的社会关系。长时间呆在学校里,不排除有的人会产生逃避、遁世的消极心理。如果不是很严重,考研或就业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一切都听天由命。但对于那些有严重逃避心理的人来说,考研未必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考研之后还是得去面对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要生存就得参与融入社会,从中获取所需的资源。如果明知这一点还选择去考研,无非是给自己平添更多的烦恼。

因此持这种心态的人容易在考研与就业问题上摇摆不定不知如何是好。

2.家庭环境方面原因第一,家庭不完整、不和谐,家庭关系不

融洽。破碎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交往,甚至有些孤僻,对事情非常敏感,生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疑心较大,一旦碰到挫折,情绪就更加低落、不稳定、还有的家庭曾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实棍棒教育一方面会造成孩子唯唯诺诺,当外界压力超过其能所承受的临界线时,他们就往往以轻生等极端方式予以解脱;另一方面会培养出“小暴君”,他会用比父母更暴力的手段对待他人,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大多喜怒无常,心神不定,看似“风光”,实则性格孤僻,心灵在苦恼中挣扎。第二,家长期望值过高,给大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一旦孩子的表现没有实现父母的愿望就会遭到责备甚至羞辱,有的大学生就产生了负疚心里,自卑感强,有困难不敢讲,和家长保持距离。有的家长管教过严,希望孩子向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动不动就强迫、命令,而忽视了孩子的个人意愿,很多大学生都是表面顺从,内心压抑,处于苦恼中。第三,家庭贫困。随着高校改革并轨招生,缴费上大学已全面实行,对大批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学费和生活费都成为沉重的压力,经济上的窘迫深深困扰着贫困学生,使之感到苦恼。

3.盲目的从众心理看身边很多人都去考研了,当上研究生似乎

可以抬升自己的身价和地位,所以也想去试一试。这类想法有一个破绽,那就是对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就业定位,对自己有一些迷茫,无法知道潜意识里的内在欲望,不清楚确切的行动方向,因此会去寻找能够代替和转移的目标。

4.人生观、价值观缺失,失去目标和方向这点是造成大学生内

因动力不足的根源,那些目前没有然而很有必要马上树立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生,想要在在短期内实现建构这些体系似乎不大可能,他们所能做的是加紧了解和认识自我内心的欲望,应及早定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

第一,从主观因素出发正确把握自身内在条件和内心需要。在考研就业选择上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自我SWOT分析,把握主客观条件的优劣,同时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原理自我调节不适心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其次是尊重他人,以真诚对待友谊,坚守本心,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情感方面,明确自己对爱情的需要,正确认识爱情的责任和意义,提高大学生对爱情的内涵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据自身实力,结合考研发展前景和专业的就业形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作出最佳选择;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理性地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在枯燥的学习中,适时抽出一定的时间多参加校园社团活动,积极与人交流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做户外运动;合理分配时间,制定长、短期目标以避免出现时间真空时不知所措。

第三,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良性互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比如相关的社会研究机构可就此在高校展开一些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些心理变化,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实践的方向和依据。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进入学校招募小组成员并采用互惠模式的封闭式小组展开小组干预与引导,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沟通、社会工作者阶段性的活动治疗,促进成员自我认知提高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

以及达到缓解或解决他们郁闷心理的目的。另外,学校方面要根据新的婚姻法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恋爱的引导,引导他们把握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心里辅导和心里治疗,避免心理问题的严重化。相信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校正确的心理引导,社会工作机构适当的沟通和干预及社会舆论传媒的监督,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处理好这一问题,促进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会自我调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

●音乐调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表现

方式,听那些曲调和节奏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除了听以外,还可以自己唱,尤其高声歌唱,是排除紧张、发泄情绪的有效手段。当不满情绪积压在心中时,不妨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来唱唱,歌的旋律,词的激励,唱歌时有节律的呼吸与运动,都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学会倾诉。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

朋友,你将得到二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朋友就是你的良师益友,而你的倾诉就像你为对方泡的那杯清茶,啖之有味而且甘之如饴。倾诉的过程同时也是交流的过程,把自己在恋爱或人际交往中的困惑说与他人体听,也许别人会给你一些中肯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可能就是你花了很长时间也没能看透没能找到的,如此你就可以有幸绕开类似问题而避免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在一

些无意义的困扰上。

●适度痛哭。哭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本能,是悲欢喜乐情绪的最

真切反应。当考试失利了或爱情受挫时,找个可靠的朋友或寻个僻静的地方,低声抽泣也好高声狼嚎也好尽管以你的方式去哭一场,把你压抑的不满或悲伤通过泪水和声音发泄出去。

●户外运动。运动是田径场上抑郁和无聊的天敌,锻炼则是强

悍人格中健康心理和豁达心性的好友。对抗躯体疲劳和内心无聊的最好方法就是到户外做运动,比如去登山、游泳,结伴去篮球、排球羽毛球台球等。遇上郁闷的心情无法排解时,去做些运动无疑可以通过体力消耗和转移注意力使你得到解脱。无聊的时候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打发时间,同时还可以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可谓一举两得。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矛盾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矛盾 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 矛盾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原理: 提。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一个矛盾的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出现这样的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在感到烦躁时,可以由这门课换为另一门。如果还是不管用,干脆,合起书本,找到要好的知心的朋友,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看看校园中匆忙的身影,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缓解这种状况。其实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 松。 祝大家考研顺利!

2016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两个全面”深度解析

Born to win 2016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两个全面”深度解析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政治科目考试已经结束,纵观今年题目,难度一般。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科目来看,难度适中,考点全在之前跨考教育政治教研组老师讲课的重点范围之内。单选题题目中规中矩,与大纲解析契合度较高,没有超纲题目。但并不是说这样的题目大家就容易得到分数,反而,这样的题目对大家审题和解题的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家做题时更加认真仔细。下面我们对马原的分析题34题做一下解析。 今年34题的材料主要围绕“四个全面”。题目两问分别是:(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分析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 但看问题,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两问围绕“四个全面”考查的知识点分别是:第一问,认识论中的认识的本质及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第二问,涉及到的知识点是联系、发展,整体、全面,矛盾分析法。因此对于这两问,同学们可以如下作答: (1)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的认识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主观(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和客观(事物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的矛盾。 认识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发展而来,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来的,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反映了我们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体现了认识过程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前进过程。 (2)“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四个全面”不仅揭示了“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的联系,也揭示各自战略目标和举措之间的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四个全面”体现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辩证法思想。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思想贯彻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问题的方法。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四个全面”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体现了矛盾分析法。 文章来源:跨考教育

论马原矛盾分析法在分析题中的应用

论马原矛盾分析法在分析题中的应用 一、历年命题总结 (1999文-35(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4分) (2008-34(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4分) (2011-34(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 考点归纳:①题目明确了考查范围——“矛盾分析法”;②作答以上试题重在理解矛盾分析法,不能生搬硬套矛盾分析法的5种具体体现;③解题的关键在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模板原理 (1)态度:矛盾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我们要正视矛盾、承认矛盾,应该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事物的矛盾。 (2)方法:同一性;矛盾特殊性。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以实现共同发展,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矛盾双方能够实现协调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 三、真题考证 (1)(2008-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

马原(辩证法)单选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辩证法)单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 A物质和运动的观点 B实践和认识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和统一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以C选项正确。选项A、B不符合题意,选项D不全面。 2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答案】D 【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其三,联系具有条件性。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题干中的地点和时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D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答案】A 【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本题由缺少一个钉子引起了国家的灭亡,正是体现了普遍联系观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4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该观点主要体现了()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体 D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答案】B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如何理解我国主要矛盾变化 马原论文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发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接受检验,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的无限循环往复,推动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也就是说,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对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是永恒真理,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在相当长的时期偏离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了严重后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再认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将这一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生产力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的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成为最迫切的时代课题,因而我们党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概括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客观状况,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客观依据。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矛盾状况和地位看,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已经大大缓和,其在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显著下降。 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消除,而是显示了我们原有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真理性认识的条件性,即相对性,它表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而是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并不表明以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的不正确,而只是明确了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个时期。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浅谈生活中的辩证法

浅谈生活中的辩证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地解决世界本源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们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成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 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 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马原简答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应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物质;什么事运动;两者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多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什么是运动:即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B.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A.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B.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属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对立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A.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A.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生活中地辩证法生活中地矛盾及处理方法马原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矛盾有哪些 ●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作为一个能考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高中的他绝对不是完全属于那种只知道玩而讨厌学习的类型,除了非常勤奋刻苦之外,就是很有学习方法。所以,高中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当时的我们就梦想着大学的天堂生活,梦想着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梦想着大学……总之,那时的我们经过高考的洗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幻想。以为在大学里也没有很多课,没有很多作业,没有……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中的大学与我们所想的完全不同。这里与高中相比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在这里上课前要急急地跑去占位子,唯一没变的就是食堂。面对自己神往已久但又似曾相识、相距太远的大学,心里不平衡了,麻木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迷失自己。对于这种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新生活,确定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踏上自己所要走的路。二是看不清自我,想当然认为大学是绝对的自由天堂,依然迷失。 ●学习知识与工作锻炼的矛盾 大学并不只是一个只读书的地方,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这也是一个事实,除了学习知识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于是,大学里的学生联合会就比较正式,这里的社团就比较多样,这里的活动就比较丰富。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作为

学生,理所当然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我们会发现,书本上很多东西并不是马上学就能马上用得上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锻炼与提高,可是学习搞不好,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小啊。这样,两者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从矛盾的“两点论”来说,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双主的对立,也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学习与工作之间有冲突,但是也有统一,我们为什么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 思想素质与个人勇气的矛盾 以前大学生在人们的眼光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却很不一样了。并不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降低了,只是人多了而已。不过,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差距不是指文化知识。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都是吃苦吃出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全部的一切都靠自己打拼。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是大大地得到了提高,这些大学生们在家里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头。当他们遇到一些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会有见义勇为的思想,甚至会种跑出去与之斗争的冲动。但是,毕竟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是见义勇为地与坏人作斗争,还是坐着装着没看见呢?这种矛盾会让他们的思想经过严厉的斗争。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这个素质和觉悟去,但是毕竟是没经历过世面的孩子,在家里也没吃过多大的苦,哪有这种勇气呢? 第三部分矛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017考研政治肖秀荣马原分析题审题答题技巧

必看!)马原分析题审题答题技巧 2015年11月18日21:37 阅读116万+ 这篇文章中给大家介绍一下马原分析题的审题答题技巧以及复习方法。此前还有8套卷使用方法、分析题复习方法、形势与政策复习方法等文章,还没有看过的同学可以往前翻微博。 【复习方法】 马原分析题的难度就在于提问不明确考哪个原理,要从众多原理中自己去匹配,这个思维模式是要培养的,因为一旦原理选错,写得再好也没用,而其他学科分析题多少还是能够围绕材料中来写的。从练习角度讲,有两个资料是一定要好好研究的,一个是真题,一个是8套卷。首先是做真题,学习审题答题技巧(后面有实例),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到哪些原理是容易命题、经常命题的。比如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在08、09、11、12年连续命题,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原理,在头脑里搭建的框架图中也必须明确这个原理的位置。 之前我已经多次强调,做马原分析题,头脑中必须有一个哲学框架,最怕的就是到考场上,看完材料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连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中的哪一快都搞不清楚。或者是明明看到材料应该是讲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但是这一块有哪些原理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就是框架没有建立起来,头绪没有整理清楚。我建议同学们自己画一个框架图,或者直接参考我在《知识点提要》中给出的12页哲学逻辑图,自己把过去10年的马原分析题认真研究之后,标出各个原理所在的位置,你会发现很多原理都是重复在考的,在复习框架图的时候就要尤其注意这些原理的应用。 比如说关于认识与实践,在《提要》逻辑图的第7页,需要掌握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2013年),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4点,其中①在08、01年考查,③在01年考查,④在13年考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2013年)。同时,还要关联到其他一些知识点,比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见《提要》逻辑图第8页),需要把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2013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2012年)。再进一步扩展,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那么又涉及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002年)。实际上,在真题的标准答案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把这些知识点串在一起的情况,比如“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按规律办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这些也是同学们要通过研究真题,从真题的标准答案中学习的。把这种常见的“套话”记住,在结合材料组织语言的时候就不怕没有素材可用,可以让回答更加“丰满”。

(完整word版)马原20个必备考点

现在这个时候,政治的复习应该加紧了,以下是王吉老师整理的马原20个必备考点,大家抓紧背了。 【说明】运用四步审题法审题,然后用关键词锁定考点,五步答题法答题(推荐使用第一、二、三、四步答题),今年考生必须关注的重要考点有如下20个,必须背诵。(如下内容选自《掌中贝》,今天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掌中贝》已经出版,由于出版流程缓慢,让大家久等了。 马原1 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正确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马原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总之,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 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马原作业 生活中辩证法

生活中的辩证法 “得”是“失”,“失”是“得” 有的人多欲无度,得这、得那,想据一切为己有;有的私欲膨胀,一味地索取,贪得无厌;有的暴饮暴食,大腹便便……很显然,这是一种愚昧和无知。生活是得与失平衡的学问。平衡是一种美。有失才有得,有得必有失。该得的是得,不该得的得是失。过就是错,不及也是错。这些人,最终为得所害,失去良机、健康、人格和自由,遗憾终生。有的善失,舍己之短、之不能;有的人乐善好施,无私奉献,将巨额资产捐献社会;有的锻炼有恒,舍去多余营养,轻捷如飞……此者深悟,人精力有限,没有重点没有突破;深谙,没有一件东西永远属于自己。人是一棵草,只能享受那点该得的阳光、水分和养分,贪就意味着将自己“晒死”、“淹死”、“烧死”。该失的也是得,虽然失去了有形的东西,得到的却是宝贵的良机、健康、幸福和无形的精神财富。 近读一则故事,说的是风浪中,船沉了,惟一一位幸存者被风浪冲到了一座荒岛上,每天,这位幸存者都翘首以待,希望有船来将他救出。然而,他盼到“花儿都谢了”,还是没有船来。为了活下去,他就辛辛苦苦地弄来了一些树木枝叶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家”,每天,他默默地向上帝祈祷着。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当他外出寻找食物时,一场大火顷刻间把他的“家”化为了灰烬,他眼睁睁的看着滚滚浓烟消散在空中,悲痛交加,眼中充满了绝望。 第二天一大早,当他还在痛苦中煎熬时,风浪拍打船体的声音惊醒了他——一只大船正向他驶来。他得救了。“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他问。“我们看见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感悟:人的一生,总在得失之间,在失去的同时,也往往会另有所得,只有认清了这一点,就不至于因为失去而后悔,就能生活得更快乐。 生活中,人都是欢喜得,不欢喜失,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句话说: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所以《佛光菜根谭》说:有得有失的人生是非常自然的。有时候,失去了金银财宝,但得到了一家人的安全;失之固然可悲,得之也能可喜。有的人得了一些酒肉朋友、冤家债主,失去了道义之交、有情有义之友;如此得失,也甚感不值。周文王得到姜太公而建立周朝,奠定八百年基础;刘备得卧龙、凤雏而有天下,可惜凤雏早逝,卧龙忠心为国,也能造就三国鼎立之势。唐三藏玄奘大师得到窥基,而能将唯识宗大为发扬;惠能大师得到神会,而使南宗的大法弘传全国。 首先,对于得失,态度要坦然。所谓坦然,就是生活所赐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属于你的,就不要自寻烦恼,此其一;其二,就是得失皆宜。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忧,忧而不虑。这种态度,比那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态度要开朗,比那种得不喜,失不忧的淡然态度要积极,要有热情。因为患得患失是不理智的,得失不计是不现实的。该得则得,当舍则舍,才能坦然地面对得与失,找

马原简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09年真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参考答案】(1)①材料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即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对立表现在:现象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本质必须借助人的思维才能认识。二者的同一表现在他们互相依存,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在本题中,两个病患的症状表现的基本相似为现象,但是病因不同才是事物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②材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在本题中华佗看到了病症和病因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 ③材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材料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本题中,州官倪寻因为饮食过多引起头疼发烧,州官李延因为受凉感冒引起头疼发烧,而华佗正是因为两者的不同病因,所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 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马原-辩证法知识梳理

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 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的。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的永恒性与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种把握对立。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