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的权力问题与认识领导与管理的不同(下)

组织行为学的权力问题与认识领导与管理的不同(下)
组织行为学的权力问题与认识领导与管理的不同(下)

组织行为学的权力问题与认识领导与管理的不同

(下)

徐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二、认识领导与管理的不同

(一)领导与管理的性质不同

下一部分,我要把这两者分开了。第一个,领导与管理的性质不同。领导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我可以不依赖法定权力,我可以运用我个人的权力,对被领导者产生的是什么样的一种效果呢?是自愿的追随,是心悦诚服形成的满意和承诺。我对领导形成承诺,你就愿意追随他,我忠心耿耿,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影响力,不是一个强制的,控制的硬性的力量,那是法定权力的运用,是管理。权力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更多的是个人权力的运用,一个更多的是法定权力的运用或者说我不得不依赖法定权力,否则的话,在座的各位,虽然你们在单位里边都是领导,但是到了这个特殊的集体,新的一个小组织、小群体组成了,如果你不是班长,不是书记的话,假设没有给你这样的一个法定的权力,你今天突然说:“今天大家别走,我要开一个会,谈谈咱班的班级工作。”这就是管理这个事情一定要依赖于法定权力。没有法定权力决然做不了,也就是中国人说,“不在其位怎么谋其政”,这是第一点。

(二)领导与管理的权力影响效果不同

第一点再继续深入了解,咱们要继续要了解不同类型权力运用以后的结果,权力运用的结果。这是权力运用的大致的一个过程的一个模型。最后要产生一个对下属的权力感知的一个结果状态。不同的权力,最后一种对下属运用以后潜在的反映是不同的,当然有更为复杂的模型,对简单的模型,强制的权力运用一定要慎重,最好慎重引用,因为它容易引起关系紧张,冲突,复仇,抵制,你用不好就容易这样。

强制和报酬的权力,法定的权力更多的运用交易行为。我有目标,我有任务,我替代你下次做什么,如果你做出来了给你什么好处,交易性的行为。别人也就是一个服从,谈不在精神层面,在价值观层面,我真的投入我的激情,我真的愿意追随你,我不负牺牲,我像志愿者一样产生组织公民行为,什么叫组织公民行为?超过组织里正式契约规定的行为。我自

动地协作,我自动地加班,这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来衡量我的绩效,也不会给我相应的报酬,这就叫组织公民行为,合法的权力上边运用,基本上很难达到这种承诺带来的组织公民行为。但是,个人权力的运用,像专家权力,情感这一类,关系权力、参照权力,这一类权力的运用往往能引起员工的追随和承诺。我们经常看报纸,尤其在我党报刊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文字,而有的时候对政治的问题,对有一些这样的一种经常的把我们作为客体的所谓的训导,有的时候是一种逆反,反感,我们学了权力的理论以后,大家会发现,所有的这些看着像口号似的一些文字,大家发现了吗?看看左边这些变量,这是自变量,品德学识、才能作风、心理健康、情商问题,精神风貌问题,都是个人权力的来源。右边因变量产生的承诺和追随。我们不外乎平时政治教化的一些语言,对领导干部经常教导的话,我们用理论来解释,对他们就不太那么反感了。

而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打败国民党?我认为与当时共产党的领导力非凡有关。毛泽东可能没有学过领导学、组织行为学,但是毛泽东深谙领导之道。你看毛泽东说的话,什么叫领导?不是盛气凌人,不是用强制的权力,不是用法定的权力,而是要正确的政策意味着价值观、使命、内部的正确。政策就在价值观层面,就在信仰层面。我们的身体力行,什么叫模范工作?身体力行,超凡魅力型的领导行为的一个行为类型,就是模范的工作是他的政治语言,我们用领导学,因为我在学校里既讲领导学,又讲组织行为学。它实际上是超凡部分魅力型的一个领导行为类型之一,叫身体力行的领导,是角色示范,是一种榜样的一种行为,说服和教育,不是命令,而是通过沟通赢得的追随者,赢得的联盟,我愿意跟你一拨,我可能加入你的党了,我可能不是你这个党,我是党外人士,我是党外人士,我是别的党,我是无党派认识,但是我愿意给你形成联盟。这就是本事,我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你的建议。他才能从在野党才能到今天的执政,但是现在党中央担心的就是用领导学来解释,组织行为学来解释,不就是担心我们现在的领导力的大大的降低,危机在这儿,总书记多少次讲话,不外乎今天用领导学的理论,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解读。他不外乎是用政治语言,我们现在用学术的语言来解读他的担忧,真的是危险的。

领导者唯一的定义是其后边有追随者。我们就看,追随者是认同领导者的理想,他的价值观的,愿意和他一起结成伙伴关系来追随这个目标的,我们叫追随者,我们是追随者的范围大,还是被管理者的范围大?又有分歧了。现在出现了两对概念,一个是领导者对应的叫追随者,是最为贴切、恰当的。咱们讲到这儿,大家都能理解的,一个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是一对。假设我的团队,我领导的一个部门是10个下属,11个人,我是一个科长,底下有10个科员,是追随者的范围大,还是被管理者的范围大?有的人就被我带到坑里去了,

有的人还坚定不移地认为还是追随者的范围大。为什么大家改变了当初的看法呢?有一部分声音就没了,被管理者的范围大的声音更多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的一个限定,我一限定,你考虑的思维就局限在11人了。我这么部门,如果局限在我这个部门,当然被管理者只有10个人,追随者再多也超不过10个人,小于、等于10个人,但是,你想想,你要放到全组织,甚至要放大组织外部,全世界去考虑。

你想想毛泽东,你想想雷锋,雷锋一个班长,但是有多少追随者,跨越时空,跨越组织界限。你可以让你的上司特别欣赏你,他就处处给你创造条件,帮助你成长,最终你可能成长超过他,领导他。他可以成为你的追随者,他支持你,喜欢你,到处给你创造机会,到处推荐你,宣传你。他从某种角度来看,难道不是你的追随者吗?横向的,也是可以的。横向的关系,也可以跟你铁杆兄弟,铁杆姐妹,愿意什么时候都帮你往前冲,组织外部难道不可以吗?也是可以的。追随者是跨越上下组织层级,跨越横向的组织,职能部门的分割。跨越组织界限,所以追随者的范围更为广泛。

权力影响的范围,我们从追随者、被管理者的角度说了一下,另外还有一个领导力个人权力运用,不仅影响人的外部行为,它还影响人的精神层面、情感层面,但是管理更多的是行为的外部控制,它影响的范围也不如领导影响的范围来得大。

影响的时限,咱们看影响的实现,管理者的影响时限从什么开始到什么时候截至?任命一发布,我上台了,不管男女老少,他是不是一上台就开始了,他就可以指挥别人,命令别人,什么时候结束呢?卸任、调走、下台,那天你再指挥别人,你跟你说你就很不恰当了,别人就可以根本不理你了。领导力,个人权力的运用,如果说你过分依赖管理的强制的控制力、法定权力,尤其是滥用,是非常可怕的。最一般的情况下,也有中国人的俗话说的,“人一走,茶就凉”。为什么,你都不在那个位置上了,谁还在乎你?但是有的人调走了,可能还被免职了,根本不管你了,但是可能流着泪欢送他,或者是还偷偷地跟他联络。问他到哪个部门,我再跟你走吧,为什么?用通俗的话说,有人格魅力。不仅仅是是参照性权力的运用,他可能有关系权力的运用,他的学识,但我们用通俗的语言往往一个人格魅力概括一切,个人权力的运用,最后产生的结果,他的时限是不一样的。

权力的动态性和静态形式上呢?咱们看法定的权力,只要是你在这个职位上,处长、副处长,不管谁来当,基本上他的权力的含量就是这么大的,除非有一些变革,有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会增加你的权力一般的情况下,在这个职位上,这个职位是多大权力,就多大权力,相对来讲,比较静态,比较固定。但是个人权力的基础是动态的,这个与个人权力的另外一个特性也有关,个人的权力一定有实践性。法定的权力,不用你去验证自己是不是行,只要

任命了,说你行也行,不行也行。只要你任命了,大家都得听你指挥,你的法定权力,大家就得基本服从,这是传统,这是习俗,这是规章制度决定的,我的角色,结构给我规定的,他不需要实践,如果要让别人心悦诚服,你要有你的个人魅力,你有魅力吗?你得展示展示。你有学识吗?那你展示展示。你关心我们吗?你得有实际行动。是一定有实践性的。通过实践,大家发现,这个人真的很有魅力,这个人真的有本事,这个人对我们也真好啊,他有实践性。这里边还有一个特性——动态化。我孜孜不倦地终生学习,我们的知识的专家的权力来源不断地在变得越来越丰厚、渊博。我前十年注重修炼,我觉得45岁差不多,算了,够我混的了。我60岁退休,我55岁退休,还有10年、15年,我现在已经够苦的了,努力差不多。没想到时代发展得如此之快,五年之后你就落伍,在专家的权力来源上,你的含量就降低了。

有的人意志品行很好,官越当越大,权力控制越来越不够,于是道德败坏,贪污腐化,参照性的权力越来越没有了,它是动态的。在权力的运用上,领导更多的是授权,让下属成长。管理更多地对权力的科学、恰当的合理的运用。对法定权力恰当合理地运用。

我这么一说,大家会不会觉得,老师太强调个人权力了,这样说没有职位,我们也可以干一番大事业了,真的不是那么简单,这么讲,只是让大家理解清楚,组织里边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柔性的,一个是硬性的,一个是无形的,一个是有形的。这个组织要致力于这个组织的有效性,需要两种力量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的,不外乎是为了培养大家的领导力,绝对不是藐视法定权力。

法定权力非常重要,没有法定权力很多事情是没法做的,而且法定全力会给人一种心理的优势,也会给下属有一种天然地接受你的指挥的这样一种心理,这样一种义务。尤其是在权力距离特别大的国家,什么叫权力与距离特别大的国家?权力分配不平等,而且人们就接受这种不平等。我国是从一个权力距离比较大的国家,再走向权力距离比较小的一个国家的进程中。总的来讲,属于权力距离比较大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面,法定权力更为重要了。

应该说,一个管理者、领导者,从广义上来说如果他的有效是两种,法定权力和个人的权力,两大类权力应该是有机地结合运用,恰当运用的一个结果。

优秀的领导者往往都既是管理者,又是领导者。第一个概念是广义的。广义的领导者或者管理者,如果他是优秀的,往往他都是优秀的领导者,狭义的;优秀的管理者,狭义的。

优秀的狭义的领导者未见得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广义上的管理者。因为非正式的领导者相对还是简单。有的人在部门里面,很棒的一个人,大家觉得很优秀,人员很好,是一个非正式领导者,领导说要提拔他,一干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有了职务担负的责任,复杂的程度要

把非正式领导者要复杂得多得多。但是非正式领导者当然也是正式领导者的一个重要来源,但也不是说所有的非正式领导者都能做一个很好的政策领导者。

(三)领导与管理的职能不同

第三个领导与管理的不同,是他的职能不同,他的职能,有若干个重要的职能。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职能,与决策有关,这个决策的领导和管理在内容、依据、方法和决策的实施上都有一些差别。决策的内容,管理决策的内容更为具体,微观。领导的决策往往涉及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一些宏观性的长远性的一些问题的决策。决策的依据,管理是依据现实问题的出现,而领导的更多依据是老百姓的需求,组织内外部一些环境的一种趋势性的变化。方法,管理的决策的方法更多的是科学决策,比如说量化的一些分析,更多的是利用了科学管理理论那一套东西。领导的决策方法可能是定型的决策,是对趋势的预判、对价值观层面的判断。可能用的是定型的方法,是非程序化的,他用的一些决策的资源更多的基于价值观、经验、知觉、友情,很可能就是他的一些资源和依据。实施,他的实施,管理的实施,比如计划、组织、控制,他就开始实施了。

领导,他的实施往往通过他的号召,他的宣传,大家要追求一个愿景,我要让大家对这个愿景,不仅是我个人的愿景,还成为组织里面绝大多数人的愿景,形成联盟,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我联合群众,我是通俗的语言,但是在领导学里边,我要形成联盟,也就是要有追随者。难道组织里边所有的人都要成为我的追随者吗?也很难,可能有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步也很难。比如搞一个组织变革,我这个组织大约有几千人,几百人,起码最早也得有3、5个核心人员,核心组织里边的关键人员。他得支持你,他得认同你的选择,随着工作的推进,再有5个、10个,20几个,30几个,起码有一些重要的人成为你的联盟。然后再激励、鼓舞。他是这一套行为体系,大家发现,两个用起来的劲是不一样的,最后要融合到一块儿,分不清你我,彼此也叫偶合,共同致力于组织的有效。

沃伦?本尼斯强调领导做什么?是与方向有关的,是定义使命的,是指效果的那一个,而管理者,是如何做的,是方法的,技术层面的,是竖的,这就是沃伦?本尼斯的一个区分方法,咱们从决策的角度来说。

另外,这个图片是约翰?科特的一个名著《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变革的力量这本经典的名著,在这本书里边把领导行为和管理行为,他认为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各自有一套自己的行为体系,这个行为体系,刚才就描述了。

领导者指出了一个愿景,他做的工作是干吗的?通过自己的宣传,我身体力行,我形成

联盟,叫团结,叫联合群众,让大家追随,大家来做了,我遇到了艰难险阻,我要不断地给大家鼓舞士气,要激励。预期的结果出现之后,管理者可能就结束了,他就心安理得,我预期的这一套过程走完了以后,真的结果出现了,但领导者又细节化地开始下一轮新的一个追随梦想的开始,又开始组织变革,变革出现了。而管理的行为体系的愿景出来以后,我要制定具体的计划,目标要分解。计划人才物怎么样的一个配置,组织层面。第二步,确定人员,组织。第一步计划,第二步组织,第三步,进行的过程要对过程进行控制。最后,结果。正如有预见性,有条理性地出现,很心安理得,他的任务就完成了,但领导者又开始新的一轮的变革了,这就很清晰地描述了对决策实施的两套行为体系,是非常不一样的。

第二个,咱们来看看他的职能,在沟通、协调、激励和用人上。管理沟通,领导沟通。领导沟通更多的沟通价值观、思想、情感,这些无形的观点、思想、道德信仰,这些层面的沟通。为了干吗呢?这种沟通实际上还是为了寻找联盟,为了寻找追随者,为了把自己个人的愿景成为组织的愿景,为了发现他所要用的人才,他的沟通。而管理的沟通是怎么样呢?更多是关于工作任务的信息的列车。他要解决现实的一些问题。他的协调,要让大家步调一致来追求目标。而领导的协调是干吗的呢?领导的协调是联盟,其实就是寻找追随者,这都是联盟说得比较专业的语言,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是拉一帮人干,没有一帮兄弟姐妹追随他,他怎么干,求他得拉一帮人干。他的协调是联盟。管理者的协调,是协调各种各样的人财物的资源,保证步调的一致。激励,领导是内激励,更多在精神层面,真的是一种内心力量的鼓舞,让他用激情投入工作。这是领导的激励,管理的激励更多的带有交易性和外部行为控制性。

有一个韩剧叫《大长今》很好看,这里边有一个主角,就是长今了。她有一段的职业生涯是在宫殿里做医女,相当于一个护士。当然,她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低下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医女,护士和医生的最大的区别,医生有什么权力?医生有一个最大的权力,就是处方权。护士经验再老道、再棒,职位再高,你是一个实习医生,我是一个护士长。你是没有处方权的。当时的医女的地位更为低下。有一段的故事情节,一帮达官贵人搞家庭的娱乐活动,就要让这些医女去陪酒,长今不去,有人给她穿小鞋,不让她通过医女资格的考试,她的地位类似像官妓差不多,地位是非常低贱的,这样一个人,当时的人力资源制度怎么能当一个王的御医呢?女人,医女,地位低贱的人怎么能当呢?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些大臣,皇太后的反对绝对都是有道理的,制度是不可能的。第一次,她做,没做通,到后来经过无数的实践的检验,长今真的很有本事,他依赖于她,王的身体很差,这样的话,她就想让长今做御医,坚决地,死心塌地地就要挑战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你反对吧,本来我想给他九品,

你反对,八品,又一个大臣反对七品,再一个大臣反对,六品,大臣一看动真格的了,没有办法了,那就认吧。行,长今做了医官了。意味着对现有人力资源制度的破坏,也可能意味着对现有人力资源制度的变革。这个怎么判断呢?关键是她的价值的方向,关键在这一点上。最后再给大家总结一下,整个讲的组织行为学里边的这些东西,都得找一个小的模型来评估一下,先给大家点一下。他可能是一种变革,也许带来了时代的变化,对妇女的价值等,时代的意义,社会的意义。不是指这个例子,就指领导行为,用人的行为或许也是一种破坏。也可能是神仙,也可能是妖魔鬼怪。

第二个,领导用人的一个特点,咱们看看韦尔奇用人的一个模型。韦尔奇把人才通过两个维度来衡量这个人,一个维度是核心价值观。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组织,什么样的存在状态是合理的。我们究竟追求什么?我们如何达成这个使命,这个目的。这都是一个价值观层面的东西,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都是一个价值观层面的。另外一个维度,他没有用能力,大家一定要注意,能力不意味着有绩效,能力只是一个指标,也是一种可能性,如果他没有工作的动机,如果他的工作动机恰恰是相反的,实际上最危险的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用的是绩效指标,也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优秀,一个是差。价值观,一个是认同,一个是不认同,简单的大致的分类把复杂的领导实践大致化解在人可驾驭,可控制,可理解,可操作的范围,太复杂你也不能运用,如果一定都不分析,完全凭感觉来,那也是不行的,因为管理的问题,领导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了。这就出了四类人,第一类人,相当一孟子曾经分类说过,这一类人孟子叫“盛德的下属”,盛大的德行才能君主又不猜忌他。韦尔奇说这一类人对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能力出众,业绩非常棒,这一类的人在组织里边可能并不占很多,达到10%也不错。这一类人往往是一路飙升。还有一类人,是对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是业绩、能力这方面的指标有一点弱。这一类的组织上的往往会给他一定的机会。比如说,再换一个岗位,再试一试,再出去接受接受教育,再派一个导师,派一个师傅指导,会给他机会。这一类的下属,孟子说叫“安定的下属”,他们是组织里边的稳定器,安全阀,衷心耿耿,但是能力不见得出众。在西游记团队里边,哪一个员工是这个类型呢?沙和尚。从来没有什么怨言,也不说个小话,就是挑一个担子,就踏踏实实,你看不见他的踪影,但是好像离开这个人还不行。这就是我们说的另类的员工。

还有一类,相对也比较简单,核心价值观不认同,同时业绩又很差,这一类的员工相对来讲会让他离职或者开除。但是如果考虑到一些具体的情况,比如说文化,如果说这个组织文化里边,关系特别重要,到处就是关系户,有一个这样的人是一个很重量级任务的一个亲

管理知识-组织行为学与企业管理 精品

组织行为学与企业管理 胡圣浩 【课程目的】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关于团队、群体、领导、激励等方面的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管理的学问。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善于带领一支优秀的团队征战市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是一个善于激励团队奋勇争先的导师。在团队制胜的时代,我们企业家必须学习并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课程运用国际先进组织行为学理论结合中国企业特点案例,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研究和探讨人的行为规律,帮助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深刻组织管理理念,从而正确制定及修正企业组织战略及管理方法,是一门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管理核心基础课程。【教学方式】 互动研讨 直观演示 案例教学 模拟实战演练 【课程收益】 企业个人 学会构建优秀团队使管理变得更加轻松,从繁忙中解

理解人性,掌握团队激励方法学会制造与处理组织冲突 提升领导艺术 掌握时间管理技巧 打造良好的团队文化脱出来 提升个人沟通技能 突破自我管理能力 增强管理的洞察力与远见拓展人际关系 【课程内容】 第一章企业组织行为分析 1. 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2. 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3. 问题所涉及的行为学概念 ?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 ?价值观与态度 第二章企业人性与管理行为分析 1. 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与管理误区 2. 西方人性理论与误区 ?“经济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 ?“文化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 3. 人性与工作满意度

?什么是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第三章组织内沟通与行为分析 1. 沟通的功能 2. 沟通的过程 3. 沟通的方式 4. 常见的沟通障碍 5. 文化与沟通 第四章组织冲突的行为分析 1. 冲突的起因 2. 冲突的过程 3. 如何区分冲突 4. 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 第五章领导与权力 1. 什么是领导 2. 领导的行为与权变理论 3. 领袖力的体现 ?预见力的表现与提升 ?管理与信任 ?权力的运用与基础 4. 领导艺术 第六章团队激励

组织行为学学习总结

《组织性为学》学习总结 为期一个学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结束了,在感受到一种失落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喜悦与充实。通过这门课程,让我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的管理与通的能力都有了显著地提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诙谐幽默的上课方式,他的知识渊博他的有才都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了《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这也是我在大学中为数不多的带着期待的心情去上课的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在此期间我们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再到群体沟通、谈判与冲突到激励,组织结构,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学习,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结合老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情景游戏,我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和组织动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个性心理与知觉、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等。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了解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组织管理和不断创新能力。在组织行为学中系统研究了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满意度。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和群体互相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群体和组织都是由很多的个体所组成的,所以个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群体或组织的团

学完组织行为学的感想

内容摘要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学习了组织行为学,我对能力,情绪和价值观比较感兴趣,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关键词:能力;情绪;价值观

目录 一、引言 (1) 二、对能力的认识 (1) 三、对情绪的认识 (2) 四、对价值观的认识 (5) 五、结束语 (6)

对组织行为学的认识 一、引言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它主要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学习一门课首先要懂得的就是它的发展历史,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中,我明白了人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人类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要求管理者的能力倾向于驾驭人际关系,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组织行为学正是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学问,因而越来越受人们重视。我从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能力,情绪和价值观知识的体会。 二、对能力的认识 能力就是对个体所能够做的事情的一种评估。它分为心理能力与体质能力。心理能力共有七个维度:算术能力,言语理解能力,知觉速度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空间视知觉能力和记忆力。体质能力则包括力量因素和其他因素,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多的是将能力与自己喜欢的职业匹配,从而在工作岗位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怎么样在大学期间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哪一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取决于你将来所想要从事的职业。不同类型职业人员的能力体系,不同职业对录用人员的素质要求不一样,如今主要有科研型、管理型、事务型、文化型、工程型和社会型这几种。 如果说我将来想要从事社会型的工作,就必须先要了解社会型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社会型职业包括教育人,救死扶伤,提供公共服务,协调人际关系,为人民提供生活便利的工作,如:教师,医生,律师,法官,广播电视工作者等社会共工服务人员。社会型职业要求从事其职业的人员:在知识素质方面,应具有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职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在能力素质方面,要有一定事实上的理解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身形象设计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才竞争的国际化,中外

组织行为学——冲突

群体冲突的定义和原因 “冲突”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冲撞或对立。这种解释似乎简单明了,但冲突的 内涵却远远比其字面意思要宽广和丰富。它既包括了国家之间的战争、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等有形的冲突,也包括了文化、价值观、道德、意识形态等无形的冲突;冲突范围可以是组织间的冲突,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冲突,甚至是个人内心深处的思想观念的冲突 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冲突”,学者们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定义。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勒温(Lewin)认为冲突是方向相反、强度相等的两种以上的力量同时作用在同一点(个体)时的情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Coser)对冲突的定义是:“冲突就是为了价值和对地位、权力资源的争夺以及为使对立双方受损或被消灭的斗争。”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庞迪(Pondy)认为,最好将冲突理解为组织行为中的一种根本性的动态过程。由于各位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所以对于冲突就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定义,但抛开纷繁复杂的概念与定义,对于冲突,人们形成了一些共识 冲突是一个过程,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互动过程中发展而来;群体的冲突是行为层面上的人际冲突与意识层面上的心理冲突的复合,冲突是否存在不仅是个客观性问题,而且是个主观性的知觉行为;冲突的主体可以是组织、群体和个人,客体可以是利益、权力、资源、目标、方法、意见、价值观、感情、程序、信息和关系等;冲突是不同主体或主体的不同取向因为对特定客体处置方式的分歧,而产生的行为心理上的对立或矛盾的相互作用状态。 在组织行为学的框架内,群体冲突可以被定义为: 行为主体在人际交往或工作互动中,一方感知另一方由于某种原因会对自己的利益和偏好产生了消极影响或者将要产生消极影响而导致的对立的心理状态或行为过程。 群体冲突形成的原因 1人的个性的侵略意识美国行为科学家杜布林认为人的个性中存在着潜在的侵略意识,人的这种侵略意识(人的个性)总是寻找机会表现出来,人们在组织中的尖刻语言,争吵,中伤,对抗等行为,有时就是在发泄这种“侵略性”,组织和群体是人们经常表现这种个性的主要场所 2对于有限资源的争夺 资源的稀缺性与资源需求的多元化,资源需求的无限性,所造成的个人、群 体之间有限资源的争夺是群体冲突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不同的群体对于资金、原料、信息、人员、设备等方面资源的占有不平均或不对等。因此,按照人们的愿望或者是完全合理的分配,在当前的状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对于资源占有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不同价值观和利益分歧按照市场经济的假设,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参与生产和其他社

组织行为学习感悟

组织行为学学习感悟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心理包括个人行为的发展过程、态度、个性、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确定、人格特征的形成等,个体行为则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包括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冲入与沟通以及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领导心理与行为,主要包括领导功能、权威与影响力、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选拔、领导行为等问题;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行为激励、探索人的行为规律、提高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已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对组织行为学又有了以下几点体验与认识: 一、感觉与知觉 (一)人的知觉差异与管理

知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它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取信息、组织信息。 感觉与知觉的共同点: 都是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 (二)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把由许多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征。知识经验越丰富,越能识别出事物的关键性特征,从而精确地把握知觉对象。 2、知觉的恒常性 在不同的角度、距离、明暗度的情况之下,观察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物体特征环境影响有所改变,但我们对物体特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倾向于保持其原样不变。 3、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进行直觉时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从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的背景。 (三)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 从群体行为角度谈对“人多力量大”的认识

从群体行为角度谈对“人多力量大”的认识“人多力量大”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句俗语,千百年来都被人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小时候接收的教育就是老师告诉我们,要团结互助,做什么事情,人多力量大。但是随着我们对各类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很多问题理解的不断加深,懂得了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假设,对于这些命题也开始各家细致的追寻其试用条件与前提。 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群体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有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我们都知道就像水滴不能离开大海一样,一个人只有充分融入一个群体,才有可能发挥自己所想不到的作用,在群体中人们最期望得到的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群体效应,但是一加一到底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二的结果都是存在的,并且都有其存在的前提。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知道了边际需求递减定律,人们对于一个物品的需求是随着物品的增多,边际需求是降低的,而当需求数量足够大时,边际需求趋近于零,人们以对这种物品毫无需求与欲望。正如在拔河比赛中,每队8个人与每队16个人相比,平均每个人所用的力气大小,每队16个人要比每队8个人小很多。每个人都会随着总体基数的增大,每个人都会指望别的队友用劲而越来越忽视自己在群体中的作用。所以“人多力量大”的前提一是,必须在每个人都能尽全力的情况下,才可能人多力量大。 其次,要想做成一件事情,要充分考虑其人多是否力量就会变大,

也就是这件事情是否需要人多。如果一件两个人就可以很好完成的事情,要四个人一起做,那么多出的两个人反而在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会造成意见不一致等情况耽误事情的决断,对于公司企业而言,人多冗杂也会造成成本的增加而使其利润降低。正如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有的时候人多反而是对事情不利的,及影响效率,还增加成本。所以最好让每一个人在群体中都充分发挥其作用,让群体在最少人员最大效用的情况下达到其目的。 最后我认为,一个群体需要规范来使群体对其成员行为有一个共同愿望,这样会使群体更好的有一个赖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以免群体成员松散不堪。作为一个群体,也必须有其领导者,只有领导者很好地担任起了团体的精神领袖,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更好的使每一个人各尽其能。论个人能力,刘邦远不如项羽,但是正因为项羽的自大,不听别人劝告,而刘邦常常向张良、萧何、韩信等人问“为之奈何”,其几名大将才各司其职祝刘邦拿下江山。所以一个优秀的群体需要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来带领这个人多的群体发挥出力量之大。 所以我认为,“人多力量大”这句话的试用是有前提和条件的,需要在人员配置合理的前提下,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带领群体成员都充分发挥出其每个人的力量,以使这个群里发挥出更加强大的力量,形成一个更加出色的群体。

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一)、传统管理时期(X理论时期,20世纪——30年代)经济人假设 1、管理技术学派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911—《科学管理理论》,经济人假设也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内容: (1)任务管理,第一流工人,刺激性工作报酬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 (3)对工人实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标准化操作方法,工具环境,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职能管理,工长制,使计划执行职能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对泰罗的评价: (1)打破了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引进了科学管理方法。 (2)使生产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3)创立了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4)泰罗把人看做活的机器,忽视了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泰罗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一方面靠金钱的收买和刺激,一方面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2、一般管理学派 法约尔法国科学管理之父组织管理理论 《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1925首次将全力划分为职务权利与个人权利(非职务权利)贡献:(1)行政管理五职能说即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管理人员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1.分工2.权利与责任3.纪律4.统一命令5. 统一领导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9.等级链10.秩序 11.平等12.人员保持稳定13.主动性14.集体精神 法约尔的贡献是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跳板原理:为了解决统一指挥原则可能引起的联络方面的延误,法约尔提出了允许横跨权利限,进行交往。 内容:平行的两个相邻部门发生了二者通过协议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先由这两个部门直接去协商解决,只有在二者不能达成协议时,才各自向双方的上级报告。由双方的上级在协商,这样就既保证命令的统一性,还能迅速及时的处理一般性的管理事务,而让最高的管理层减轻压力,由较多的时间去思考重大决策。 3、官僚模型学派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行政组织体系》即《官僚制》 贡献:官僚科层组织是一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 官僚集权组织理论: (1)实行分工,明确权利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利和责任作为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 (2)通过正式考试获得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中的成员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我们已经表明了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本书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都没有用人际技能这个概念,广泛地用来描述这个学科的术语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 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 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 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能力。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 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 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应该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通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可以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间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可以 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组织行为学: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近年来出版了很多与组织行为学有关并以此命名的书籍。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书籍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 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来看,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具体表现在: (1)研究的目的相同。即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揭示其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个体、群体或组织的行为,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 (2)研究的对象一致。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都把行为与心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当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 不涉及人的行为。 (3)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构架基本相同,如都包括个体问题、群体问题、激励问题、领导问题、组织文化与变革问 题等。

我身边的组织行为学

我身边的组织行为学 浅谈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收获。时间飞快,32个学时我们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已然结束,在这门课程里我学到了很多,组织行为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理解虽不深,但对这门学科(叫科学也不为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听老师的课,了解课上老师所举的身边的事例,也在理论与实际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我可以将这些在组织行为学中学到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组织行为学的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应用性可以让我们再工作生活中应对的更加自如恰当。下面我将分享我自己的一个经历,结合我们组织行为学分析案例中的各种现象。 2016年我带领团队承做XX银行新平台个贷项目,该项目为创新型互联网金融项目,相关专业人员短缺,且工期及为紧张,为避免人员抵触,我自己培养团队人员相关技能,并从其他项目组协调了关系好的技术大牛,另外与部门领导提前申请项目经费,经常带大家出去聚餐,时刻关心员工情绪。项目中还有个危机就是核算人员有缺口,公司明确无法协调到现场,作为项目经理,在保障本职项目管理的前提下,带头攻克核算模块,在经历一个月艰苦战斗后,终于顺利完成系统开发阶段,保障了后续项目成功实施。 我的工作是做IT项目管理,案例中的重点就是团队人员管理的事情,我当时前只晓得“因人制宜”,粗狂的解释跟运用,却从未科学的使用“因人而异”的管理方式。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人员特点及对应的管理手段都有明确的科学理论,原先自己的思想水平只在“社会人”这一层次上!对不同人投其所好,画饼诱惑。在成员情感上关注较多,现在回想,项目的成功得力于团队成员大都属于社会人,这才使得我管理没有出现大的纰漏。通过本次学习我了解到经济人由于其工作动机的诱因,需要通过金钱刺激及严厉的惩罚进行管理;社会人则不能一味的金钱刺激,管理者需要更多的关注个人的需求、感情;自我实现人需要管理人员应将职责放在为发挥人的才智创造条件,减少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障碍上,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创造适宜的条件,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自觉地完成团队目标。复杂人则需要分析鉴别识别人的不同需求。这些让我受益颇多,是我今后管理路上的基石。 回想项目过程,我觉得还有一点是归因理论。在个人而言,有时候我们归因太过于自己的原因,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会使我们变的越来越片面。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一味的分析客观事物带来的原因,完全将原因归他化,使我们无法提高完善自己,同样的事情将来肯定还会再犯。正确的归因分析,是我们进步的基石。基本归因错误与自我服务偏见都是要避免的。比如在项目管理人员时,人员出现迟到早退或者工作上的错误时,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全面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内部外部原因,当然更需要分析具体人员的“个性”,指定相应科学的反应措施,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在项目管理中,正确的归因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因素。 案例中,项目特点就是工期短,任务重。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要的就是压力管理。在高压工作下,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每个人能力、经验及抗压能力的不同进行工作分配,保障每个人的工作都为可完成的。其次,我在项目中以身作则,对成员进行潜在的压力鞭策。第三,申请足够的项目经费,然成员能得到应有的关怀与适时的放松。组织行为学中很好的解释了压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告知我们如何去管理压力。压力是一种动态条件,在这种条件中,个体

组织行为学给我的启示

组织行为学给我的启示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通过大一学修课程《组织行为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自我,知道“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得到什?”“我有什么资源?”“我该做什么?”等五个问题,南开大学、被誉为“中国组织行为学第一人”的孙非教授通过生动的现实案例和诙谐的语言讲述了组织行为学的真谛:通过人情、人心、人性去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人的行为。 暂且我以一个班长的角度去分析自己,发现我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班长,而不是一个成功的班长,因为人的管理活动包括了众多的因素:传统的有决策、计划、控制;沟通的有交换日常信息、处理书面资料;管理冲突、社交、政治、与外界往来。管理者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继承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做优秀的管理者:儒身“仁者爱人”,道骨“水利万物而不争”,佛心“慈悲,圆通”。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说过:“人对自己的命运有无穷无尽的期盼,一直试图创造生命的意义。物质生活越丰富,工作形态越超脱,事业成就越大,社会影响力越大,对这个问题的焦虑就越强烈。”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组织行为学书籍的推动力。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

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大学阶段是学生提高各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在此期间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目标达成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消极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大学生确立目标、修正学习行为,最终达成目标,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组织行为学的了解和学习。通过本学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工作上对我的影响都很大,特别是工作上,它可以积累我的管理学知识,潜移默化我的管理学修养。在为别人打工的时候我可以更清楚了解自己的位置和处境,为更好做好工作提供努力的方向。倘若自己办企业,可以提供给我了解手下员工的性格素质等,利于我对他们工作的安排。使得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但不是每个大学生就业都是自己专业的方向,人只要多学习,多提高。我们未来的工作中肯定会用到我们的组织能力。所以我相信本学期的组织行为学,教会我的往

组织行为学第10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第10章冲突与冲突管理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重要概念 1.冲突(conflict):冲突是一个过程,它开始于一方感知到另一方对其关心的事物有或将要有消极影响时。冲突也是感知意识(知觉)、对立、稀缺和封锁。 2.建设性冲突(constructive conflict):又称功能正常的冲突,是指对组织有积极影响的冲突。 3.破坏性冲突(destructive conflict):又称功能失调的冲突,是指对组织有消极影响的冲突。 4.目标冲突(goal conflict):指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冲突主体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或不相容的结果追求所引发的冲突。 5.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指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冲突主体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看法、想法和思想而导致的冲突。 6.情感冲突(emotional conflict):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冲突主体之间情感上的不一致而引发的冲突。 7.程序冲突(procedure conflict):指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冲突主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优先事件选择——过程顺序安排而产生的冲突。 8.关系型冲突(Relational conflict):指由于人际关系问题而导致的冲突。 9.竞争策略(competing strategy):又称强制策略,为满足自身的利益而无视他人的利益的一种“我赢你输”的策略。 10.回避策略(avoiding strategy):既不满足自身的利益也不满足对方的利益,试图置身于冲突之外,无视不一致的存在,或保持中立,以“退避三舍”,“难得糊涂”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11.妥协策略(compromise strategy:妥协实质上是一种交易,又称为谈判策略,指的是一种适度满足自己的关心点和他人的关心点,通过一系列的谈判、让步、讨价还价来部分满足双方要求和利益的冲突管理策略。 12.迁就策略(accommodating strategy) :又称克制策略或迎合策略,当事人主要考虑对方的利益或屈从于对方意愿,压制或牺牲自己的利益及意愿。 13.合作策略(cooperating strategy):旨在达成冲突各方的需求,而采取合作、协商,寻求新的资源和机会,扩大选择范围,“把蛋糕做大”的解决冲突问题方式。 1.2关键知识点 1.冲突分类 根据冲突对组织影响的不同,可将冲突划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种类型。建设性冲突能促使人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而带来更好的澄清和理解,有利于强化

组织行为学中对个体和组织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中对个体与组织的研究组织行为学就是一门研究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的学科。它致力于寻找人的更有效的行为方式,提供了一整套实用的针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与掌握人际间的复杂关系,而且对于研究小组织(包括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的关系很有价值。组织行为学的目标就是要系统地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人们在组织的不同情境下的行为。 (一)组织行为学研究人的特性的观点 1.个体差异。人有很多共同点,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个体差异的观点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所有的人都就是不同的,必须认识到这种多样性,并将它

视为组织的重要财富。个体差异要求管理者对待员工的方法应该就是因人而异的,而不就是统一不变的。 2.知觉。每个人考察世界、瞧待事物的方式就是不同的。对于客观环境的考察被知觉所过滤。每个人采用各自的独特方法来观察、组织与解释事物。每个员工出于各种原因而对工作环境有不同瞧法,而且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知觉来采取行动。这导致选择性知觉的过程,即倾向于只注意工作环境中的那些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或强化自己的期望的方面。管理者必须学会预见员工的知觉差异,对她们区别对待。 3.人的整体性。人的不同特征或许可以被独立地研究,但就是在最终分析时,所有特质都就是一个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从而构成完整的人。技能不可能独立于使用背景或知识而存在,家庭生活与工作生活并非完

全分离,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总有一定关系。管理者要考虑到工作对一个完整的人将带来的影响。员工同时属于许多不同的组织,在组织内外扮演着很多的角色。当员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所提高时,受益的不仅就是组织,还有她所生存的社会。 4.动机行为。正常的行为总有一定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与人的需要有关,也可能与行为的后果有关。一个人的需要可能就是不现实的,但它确实就是决定性因素。这就使管理层有两种基本的方法来激励员工。一方面,可以告诉员工某种行为可以增加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可以警告员工某种被禁忌的行为将会降低需要的满足。显然,前者就是更好的方法。激励对于组织经营至关重要。

对组织行为学的认识

题目对组织行为学的认识 刚听到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是大一上管理教学导论的时候。那时,我们没有专业课,所以对组织行为学这门专业课很好奇。之后,我和大三学长们一起演了组织行为学的情景剧,对这门课,有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 我只是猜想组织行为学可能只与人的行为和组织管理有关,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下,没想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工商管理中有组织行为学,公共管理中也有它,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许多重要学科里面都有它的身影。 组织行为学包括心理和行为两大块。就心理这块而言,它涉及的面也很广,意识、感觉、思维、语言、性格、气质、情感、情绪等等。 我个人的收获如下。 对颜色它也有所研究,比如红橙黄是暖色,蓝青紫是冷色,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红橙黄视觉上让人感觉空间变小,蓝青紫则使空间变大,这个大多数人应该不知道。有一个感觉剥夺实验对我影响深刻,那个实验证明,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感觉被剥夺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也正因为这个实验,我平时一有空闲有就到街上逛逛,公园里玩一玩,换一种和学校里面不一样的环境,时间久了确实感觉会和以前有点不同,思维意识等更活跃,不像以前那么呆板。 还有两个效应,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对我而言觉得很受用。所谓的登门槛效应是指在个体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性,可能接受一项更大的更不合意的请求;而门面效应是若对一个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的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的要求的可能性大的多。这些效应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之上,仔细去想想,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这些效应还是比较可信的。 除此之外,在气质和性格上,我更明确我自身的不足,我属于中性稍偏内一点的,有长也有短,所以要扬长避短,慢慢向外向转变是我的目标,因为外向性格在人际交往方面更胜一筹。 心理这块的收获就这些了,对自己的认识也更深入,留给我的就是提升自己了。行为这块包括主要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从一个人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来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一般比较快,人只要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就能不断有所增长。而能力的发展比较缓慢,它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要不断练习才能有一点点增长。所以我以后不会为那多么知识和技能不会而愁眉苦脸,只要我不断去学习就应该能学会,至于能力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耐心去慢慢培养。 群体行为我用一个小例子来说明,有学者曾经通过蚂蚁筑巢研究群体对个体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C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D ) A.面谈法 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C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C )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A )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B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A )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B )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D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C )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11.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对工作和人都高度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D ) 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 B.任务式管理 C.中间型管理 D.团队式管理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被领导者群体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工作成熟度时,最适宜的领导方式是( C ) A.指令型领导 B.说服式领导 C.参与式领导 D.授权式领导 13.领导在决策时,强调整体优化,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利益出发,努力协调好总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这体现了领导决策时坚持的( D ) A.可行性原则 B.对比择优原则 C.信息健全原则 D.系统分析原则 14.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在团体情况极有利和极不利的情况下,效果较好的领导类型是( B ) A.人际关系导向型 B.任务导向型 C.目标达成型 D.任务结构型 15.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马斯洛 B.赫兹伯格 C.亚当斯 D.斯金纳 16.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以下公式中错误的是( B ) A. E高×V高=M高 B. E高×V低=M高 C. E低×V高=M低 D. E低×V低=M低 17.提出需要层次不仅表现出"满足-上升"趋势,而且表现出"挫折-倒退"趋势的激励理论是( D ) A.期望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成就需要理论 D.ERG理论 18.以下不属于现代组织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D ) A.巴纳德 B.西蒙 C.钱德勒 D.韦伯 19.组织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传统的表现形式是( B )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管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科学管理学派阶段 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美国的泰罗,(F·W·Taylor),法国的法约尔(H·Fayol)、德国的韦伯(M·Weber)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根源上讲泰罗是组织行为学先驱者中最重要的一位。 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搬运铁块、铲铁锹等,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 2.行为学派阶段 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作“照明实验”。当时的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还是降低照明度,一个组的照明已经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产量仍然提高,专家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促使产量的增加。 1927年梅奥开始主持霍桑实验。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实验,如福利实验、随访实验、观察实验。 3.管理科学学派阶段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体会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体会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陈英葵老师对《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讲授,让我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陈老师的讲解生动活泼,让我产生了意犹 未尽之感,并详细做了读书笔记,收获颇丰,深深的感受到组织行 为学的魅力,针对组织行为学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共性,作为学校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为调动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 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 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 组织发展。现就本课程心得体会作如下陈述: 1、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提出问题、规划、决策、执行、检查,这是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用清晰的思维把握好的,是基础,为管理者对一个问题 或者活动做出决策、资源的分配、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便工作目标 以高效的、合理的方式完成,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职能就 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通过周密、详细的方案设计,布局承 担任务的担当者,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作出怎样的决策,都应该 组织好,从而体现一个领导,特别是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能力,体现 领导科学管理的决策水平。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技能的重要性。 2、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通过大量的正规教育,掌握自己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当然,专业技术人员并不 在技术技能上具有垄断性,这些技能也不是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或正 规培训才能获得。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才干,许多人的技 术技能是在工作中发展出来。人际技能:指无论独自一个人还是在 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这样才能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