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近日,南方某所大学的部分学生开始养花种菜,在田野中引入诗经文化,做有文化的“花农”,然而一举动却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指责为“不务正业”、“浪费生命”。

何为“正业”?学习固然是学生的天职,可学习的形式千变万化,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怎能拘泥于读几本书、做几道题、写几篇文?怎能拘泥于教室里的听讲、实验室里的操作、运动场上的奔跑?种花种菜、回归自然未尝不能陶冶情操,提升实践能力;未尝不是对生活的体验、对兴趣的释放;未尝不能让学生在劳作中增加对生命的感知,体味自然的纯真。相反,如果让学生一味的读死书、死读书,没有实践锻炼,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兴趣爱好,没有个性追求,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会做题、只会考试的工具,只会是思维固化、能力缺失、千篇一律的机器,那又何谈创新创造、全面发展呢!

人的一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保尔柯察金曾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种一心为公、胸怀天下的人生追求,和我们传统的儒家入世思想非常相似,都强调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标。可对于“生活怎样才能有意义、生命如何才能显精彩”这样庞大的人生的命题的回答,必然是见仁见智的。有的人认为身居高位、手握重权,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有的人认为身家过亿、腰缠万贯,才算是快乐幸福的生活;有人的认为

前呼后拥、众星捧月,才算是个人的成功……于是就有人为了权力曲意逢迎,为了金钱罔顾道德,为了虚名诽谤炒作,如果幸运的话,短期内他们真的有权了、有钱了、也有名了,可那又怎么样呢?这无非是个人贪欲的满足,是重形式、轻内涵的生活,是重物质、轻精神的追求,是受名缰利锁牵绊的人生。为了这些身外之物,日夜操劳、疲于奔命,到头来才发现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忘记了最爱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更忘记了该如何生活?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在不伤害他人、不危害社会的前提下,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以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废寝忘食、奋不顾身的奋斗;可以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心中喜欢,不顾一切的做好、做成一件事;可以不用考虑那么多“为什么”,不用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只为了自己的心愿和追求,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步骤、自己设计的人生好好活一次。

很多人都讲目标明确,奋斗才有动力;可当我们只顾着看远方的时候,是否会忘记脚下的路呢?当我们把弦绷得太紧,是不是会更容易容易断呢?当我们将拳头握得太紧,沙子是不是会流得越快呢?人生在很多时候随心随性就好,不一定所有的事都有为什么,也不需要任何时候都高度紧张,更不需要时时刻刻都给自己设置太多的规矩,让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更轻松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