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非线性抛物最优控制问题的有限元误差估计

一类非线性抛物最优控制问题的有限元误差估计
一类非线性抛物最优控制问题的有限元误差估计

连续系统的最优控制

第6章 连续系统的最优控制 6.1 最优化问题 6.2 最优控制的变分法求解 6.3 线性系统二次型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 1、线性系统有限时间最优状态调节系统 ◆二次型性能指标 设受控系统对平衡点的增量方程为 ()()()()()x t A t x t B t u t ?=?+?,00()x t x ?=? 简记为 ()()()()()x t A t x t B t u t =+,00()x t x = 最优状态调节是指:对上述系统,在时间区间0[,]f t t t ∈,

寻求最优状态反馈控制,使初始状态偏差00()x t x =迅速衰减,且同时使二次型性能泛函 11()()[()()()()]d 22f t t t t f f f x u t J x t Q x t x t Q x t u t Q u t t =++? * min f x u J J J J J =++→= 式中 ()0f n n Q ?≥——终端加权矩阵。 ()0x n n Q ?≥——状态加权矩阵。 ()0u r r Q ?>——控制加权矩阵。 三个加权矩阵均为对称矩阵,为简单,一般取为对角矩 阵。 ●1()()2 t f f f f J x t Q x t =表示对终端状态偏差即稳态控制精度的限制。当1 diag[]f f fn Q q q =,2 1 1()2n f fi i f i J q x t ==∑

●0 1()()d 2f t t x x t J x t Q x t t =?表示对控制过程中状态偏差衰减速度的要求。当1 diag[]x x xn Q q q =,0 2 11()d 2f t n x xi i i t J q x t t ==∑? ●0 1()()d 2f t t u u t J u t Q u t t =?表示对控制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的限制,以避免状态偏差过快衰减导致控制量超过允许数值。当 1 diag[]u u ur Q q q =,0 2 11()d 2f t r u ui i i t J q u t t ==∑?,2()i u t 可理解为功率。 实际上,在性能指标中,x J 已经对控制的稳态精度有所要求。当对稳态精度有更高的要求时,才增加f J 项。 由上可知,上述二次型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是,在整个时间区间0[,]f t t t ∈,特别是终值时刻f t t =上状态变量尽量接近于0

有限元非线性计算特点

有限元非线性计算特点 文章通过几个典型的工程计算模型,分析比较有限元线性与非线性计算结果,阐释了有限元非线性计算的特点及优点。 标签:工程计算;线性;非线性 1 引言 有限元单元法已成为强有力的数值解法来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大量问题,其应用范围从固体到流体,从静力到动力,从力学问题到非力学问题,有限元的线性分析已被广泛采用。但对于许多航空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如进气道等,仅仅采用线性求解是不真实的,而采用非线性计算将更符号实际情况。本文借助MSC/NASTRAN有限元分析程序,对于典型的工程计算模型分析比较线性与非线性计算结果,从而给出非线性计算相对于线性计算的优点及特点。 2 有限元非线性计算的特点及优点 为了明确有限元非线性计算结果与线性计算结果的差异,更好的展现有限元非线性计算的特点,本节将借助于有限元分析软件MSC/NASTRAN,对一受外载的矩形薄板根据不同的边界条件,进行非线性及线性静力分析,通过分析比较计算结果,说明有限元非线性静力计算中的一些特点。 2.1 非线性与线性计算结果随载荷的变化 首先,给出薄板尺寸、载荷。 模型尺寸:薄板尺寸为500×500×1.5mm。 载荷:受法向气动压力(pressure),气动压力由小到大变化依次为0.01MPa、0.02MPa、0.04MPa、0.08MPa、0.16MPa。 取薄板中央节点位移、应力及薄板边缘中部节点位移,比较线性计算结果和非线性计算结果。在分别进行有限元线性及非线性分析后,给出位移、应力及支反力结果随载荷的变化曲线。图1、图3、图5分别为采用限元线性计算得到的参考点的位移、应力及支反力变化曲线;图2、图4、图6分别为采用有限元非线性计算得到的参考点的位移、应力及支反力变化曲线。 由圖1、3、5可见,采用线性静力分析后,参考点位移、应力、支反力均随载荷增加而线性增大,位移、应力、支反力与载荷呈明显的线性关系,这是线性静力分析的特点。对于本例,可以预言,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计算出一套载荷下的结果,就可以按照线性关系求出压力载荷下的位移、应力及支反力结果。

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及实例分析

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及实例分析 梁军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南京(210098) 摘 要:对在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中常用的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进行研究,讨论了非线性计算的迭代收敛准则,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一个钢棒单轴拉伸的实例。 关键词: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组求解,实例分析 1引 言 有限单元法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数值解法来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大量问题,其应用范围从固体到流体,从静力到动力,从力学问题到非力学问题。有限元的线性分析已经设计工具被广泛采用。但对于绝大多数水利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地下洞室等,将其作为非线性问题加以考虑更符合实际情况。根据产生非线性的原因,非线性问题主要有3种类型[1]: 1.材料非线性问题(简称材料非线性或物理非线性) 2.几何非线性问题 3.接触非线性问题(简称接触非线性或边界非线性) 2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在非线性力学中,无论是哪一类非线性问题,经过有限元离散后,它们都归结为求解一个非线性代数方程组[2]: ()()()00 021212211=… …==n n n n δδδψδδδψδδδψΛΛΛ (1.1) 其中n δδδ,,,21Λ是未知量,n ψψψ,,,21Λ是n δδδ,,,21Λ的非线性函数,引用矢量记 号 []T n δδδδΛ21= (1.2) []T n ψψψψΛ21= (1.3) 上述方程组(1.1)可表示为 ()0=δψ (1.4) 可以将它改写为 ()()()0=?≡?≡R K R F δδδδψ (1.5) 其中()δK 是一个的矩阵,其元素 是矢量的函数,n n ×ij k R 为已知矢量。在位移有限 元中,δ代表未知的结点位移,()δF 是等效结点力,R 为等效结点荷载,方程()0=δψ表示结点平衡方程。 在线弹性有限元中,线性方程组

最优控制应用概述

最优控制的应用概述 1.引言 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控制策略,使得性能指标取极大值或极小值。最优控制是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和综合方法。可概括为:对一个受控的动力学系统或运动过程,从一类允许的控制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优的控制方案,使系统的运动在由某个初始状态转移到指定的目标状态的同时,其性能指标值为最优。最优控制是最优化方法的一个应用。从数学意义上说,最优化方法是一种求极值的方法,即在一组约束为等式或不等式的条件下,使系统的目标函数达到极值,即最大值或最小值。从经济意义上说,是在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条件下,是经济效果达到最大(如产值、利润),或者在完成规定的生产或经济任务下,使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为最少。 最优控制理论是研究和解决从一切可能的控制方案中寻找最优解的一门学科,基本内容和常用方法包括动态规划、最大值原理和变分法。这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主要是由贝尔曼(R.E.Bellman)提出的“动态规划”和庞特里亚金等人提出的“极大值原理”,到了60年代,卡尔曼(Kalman)等人又提出了可控制性及可观测性概念,建立了最优估计理论。这方面的先期工作应该追溯到维纳(N.Wiener)等人奠基的控制论(Cybernetics)。最优控制理论的实现离不开最优化技术。控制系统最优化问题,包括性能指标的合理选择以及最优化控制系统的设计,而性能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优控制性能和最优控制形式。最优化技术就是研究和解决最优化问题,主要包括两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方面:一个是如何将最优化问题表示为数学模型;另一个是如何根据数学模型尽快求出其最优解。 2.最优控制问题 所谓最优控制问题,就是指 在给定条件下,对给定系统确定 一种控制规律,使该系统能在规 定的性能指标下具有最优值。也 就是说最优控制就是要寻找容 许的控制作用(规律)使动态系 统(受控系统)从初始状态转移 到某种要求的终端状态,且保证 所规定的性能指标(目标函数)图1 最优控制问题示意图 达到最大(小)值。 最优控制问题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本质乃是一变分学问题。经典变分理论只能解决一类简单的最优控制问题。为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现代变分理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极大值原理和动态规划。最优控制在被控对象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已成为设计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1 概述 在科学技术领域,对于许多力学问题和物理问题,人们已经得到了它们所应遵循的基本方程(常微分方程或偏微分方程)和相应的定解条件(边界条件)。但能够用解析方法求出精确解的只是少数方程性质比较简单,并且几何形状相当规则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工程实际问题,由于方程的某些特征的非线性性质,或由于求解区域的几何形状比较复杂,则不能得到解析的答案。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引入简化假设,将方程和几何边界简化为能够处理的情况,从而得到问题在简化状态下的解答。但是这种方法只是在有限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因为过多的简化可能导致误差很大甚至是错误的解答。因此人们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寻找和发展另一种求解途径和方法——数值解法。特别是五十多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值分析方法已成为求解科学技术问题的主要工具。 已经发展的数值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有限差分法为代表,主要特点是直接求解基本方程和相应定解条件的近似解。其具体解法是将求解区域划分为网格,然后在网格的结点上用差分方程来近似微分方程,当采用较多结点时,近似解的精度可以得到改善。但是当用于求解几何形状复杂的问题时,有限差分法的精度将降低,甚至发生困难。 另一类数值分析方法是首先建立和原问题基本方程及相应定解条件相等效的积分提法,然后再建立近似解法并求解。如果原问题的方程具有某些特定的性质,则它的等效积分提法可以归结为某个泛函的变分,相应的近似解法实际上就是求解泛函的驻值问题。诸如里兹法,配点法,最小二乘法,伽辽金法,力矩法等都属于这一类方法。但此类方法也只能局限于几何形状规则的问题,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在整个求解区域上假设近似函数,因此,对于几何形状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建立合乎要求的近似函数。 1960年,R.W.CLOUGH发表了有限单元法的第一篇文献“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Plane Stress Analysis”,这同时也标志着有限单元法(FEM)的问世。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连续的求解区域离散为一组有限个,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联接在一起的单元的组合体。由于单元能按不同的联结方式进行组合,且单元本身又可以有不同形状,因此可以模型化几何形状复杂的求解域。并且可以利用在每一个单元假设的近似函数来分片地表示全求解域上待求的未知场函数,从而使一个连续的无限自由度问题变成离散的有限自由度问题。 现已证明,有限单元法是基于变分原理的里兹法的另一种形式,从而使里兹法分析的所有理论基础都适用于有限单元法,确认了有限单元法是处理连续介质问题的一种普遍方法。利用变分原理建立有限元方程和经典里兹法的主要区别是有限单元法假设的近似函数不是在全求解域而是在单元上规定的,而且事先不要求满足任何边界条件,因此可以用来处理很复杂的连续介质问题。 在短短四十余年的时间里,有限单元的分析方法已经迅速地发展为适合于使用各种类型计算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一种相当普及的方法。如今,有限元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门类,已经成为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有限单元法的应用围已由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扩展到空间问题,板壳问题,由静力平衡问题扩展到稳定问题,动力问题和波动问题。分析的对象从弹性材料扩展到塑性,粘弹性,粘塑性和复合材料等,从固体

第八章几何线性问题的有限元法

第八章 几何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元法 8.1 引言 前面各章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在小变形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的,即假定物体所发生的位移远小于物体自身的几何尺寸,应变远小于1。在此前提下,建立物体或微元体的平衡条件时可以不考虑物体的位置和形状(简称位形)的变化,因此在分析中不必区别变形前后位形的差别,且应变可用一阶无穷小的线性应变表达。 实际上,上述假设有时是不成立的。即使实际应变可能是小的,且不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但如果需要精确地确定位移,就必须考虑几何非线性,即平衡方程应该相对于变形后的位置得出,而几何关系应该计及二次项。例如平板大挠度理论中,由于考虑了中面内的薄膜应力,求得的挠度比小挠度理论的结果有显著的减低。再如在结构稳定性问题中,当载荷达到一定数值后,挠度比线性解答予示的结果更剧烈地增加,并且确实存在承载能力随继续变形而减低的现象。在冷却塔、薄壁结构及其它比较细长的结构中,几何非线性分析都显得十分重要。 几何非线性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大位移小应变问题。一般工程结构所遇到的几何非线性问题大多属于这一类。例如高层建筑或高耸构筑物以及大跨度网壳等结构的分析常需要考虑到结构大位移的影响。 (2)大位移大应变问题,如金属压力加工中所遇到的问题就属于这一类型。 (3)结构的变形引起外载荷大小、方向或边界支承条件的变化等。 结构的平衡实际上是在结构发生变形之后达到的,对于几何非线性问题来说,平衡方程必须建立在结构变形之后的状态上。为了描述结构的变形需要设置一定的参考系统。一种做法是让单元的局部坐标系始终固定在结构发生变形之前的位置,以结构变形前的原始位形作为基本的参考位形,这种分析方法称作总体的拉格朗日(Lagrange )列式法;另一种做法是让单元的局部坐标系跟随结构一起发生变位,分析过程中参考位形是不断被更新的,这种分析方法称作更新的拉格朗日列式法。 本章首先对几何非线性问题作一般性讨论,从中导出经典的线性屈曲问题的公式;然后建立平板大挠度问题和壳体的大位移(及大转动)分析的有限方法公式;接着还给出了大应变及大位移的一般公式,最后还详细讨论了杆系结构几何非线性问题的有关公式。在讨论中我们采用总体的拉格朗日列式法,但对杆系结构,为应用方便我们给出了两种列式法的公式。 8.2 一般性讨论 8.2.1 理论基础 无论是对于何种几何非线性问题,虚功原理总是成立的。由虚功原理,单元的虚功方程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 {}{}{}{}0=-???**v e eT e eT F dv δσε (8.1) 其中{}F 为单元节点力向量,{}e *ε为单元的虚应变,{}e *δ为节点虚位移向量。 增量形式的应变一位移关系可表示为 {}[] {}e e d B d δε= (8.2) 上式中{}e d δ表示单元节点位移{}e δ的微分。根据变分与微分运算在形式上的相似性,有

第9章 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第9章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9.1 非线性问题概述 前面章节讨论的都是线性问题,但在很多实际问题中,线弹性力学中的基本方程已不能满足,需要用非线性有限单元法。非线性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结构刚度,它可以分为三大类: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状态非线性。 1. 材料非线性(塑性, 超弹性, 蠕变) 材料非线性指的是材料的物理定律是非线性的。它又可分为非线性弹性问题和非线性弹塑性问题两大类。例如在结构的形状有不连续变化(如缺口、裂纹等)的部位存在应力集中,当外载荷到达一定数值时该部位首先进入塑性,这时在该部位线弹性的应力应变关系不再适用,虽然结构的其他大部分区域仍保持弹性。 2. 几何非线性(大应变, 大挠度, 应力刚化) 几何非线性是有结构变形的大位移引起的。例如钓鱼杆,在轻微的垂向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很大的变形。随着垂向载荷的增加,杆不断的弯曲,以至于动力臂明显减少,结构刚度增加。 3. 状态非线性(接触, 单元死活) 状态非线性是一种与状态相关的非线性行为。例如,只承受张力的电缆的松弛与张紧;轴承与轴承套的接触与脱开;冻土的冻结与融化。这些系统的刚度随着它们状态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9.2 非线性有限元问题的求解方法 对于线性方程组,由于刚度方程是常数矩阵,可以直接求解,但对于非线性方程组,由于刚度方程是某个未知量的函数则不能直接求解。以下将简要介绍借助于重复求解线性方程组以得到非线性方程组解答的一些常用方法。 1.迭代法 迭代法与直接法不同,它不是求方程组的直接解,而是用某一近似值代人,逐步迭代,使近似值逐渐逼近,当达到允许的规定误差时,就取这些近似值为方程组的解。 与直接法相比,迭代法的计算程序较简单,但迭代法耗用的机时较直接法长。它不必存贮带宽以内的零元素,因此存贮量大大减少,且计算中舍入误差的积累也较小。以平面问题 为例,迭代法的存贮量一般只需直接法的14左右。在求解非线性方程组时,一般采用迭代 法。 2. 牛顿—拉斐逊方法 ANSYS程序的方程求解器计算一系列的联立线性方程来预测工程系统的响应。然而,非线性结构的行为不能直接用这样一系列的线性方程表示。需要一系列的带校正的线性近似来求解非线性问题。 一种近似的非线性救求解是将载荷分成一系列的载荷增量,即逐步递增载荷和平衡迭代。它可以在几个载荷步内或者在一个载荷步的几个子步内施加载荷增量。在每一个增量的

双线性广义系统稳定性控制分析

短 文 双线性广义系统稳定性控制分析① 张秀华,张庆灵 (东北大学理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利用所构造的两种广义Lyapunov函数,在广义系统容许的条件下,分别设计了双线性广义系统的稳定控制,且上面存在的2种控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考查了控制受上下界约束时,选择适当的控制,使闭环系统全局一致渐近稳定.对单输入的双线性广义系统,探讨出闭环系统在原点附近的一个稳定域.最后,给出了一个实例说明所得到结论的正确性. 关键词:双线性;广义系统;稳定控制;Lyapunov函数 中图分类号:TP13;O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81(2006)02-0192-04 Analysis of stability control for bilinear singular system ZHANG Xiu2hua,ZHANG Q ing2ling (Institute of Systems Science,C ollege of Science,N 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 Abstract:In the paper,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at a singular system is adm issible,stable contr ols for a bilin2 ear singular system are designed by using tw o kinds of Lyapun ov function respectively,and the tw o ab ove con2 tr ol display different forms.At the sam e tim e,the contr ol restrained by upper and lower b ound is exam ined. Ch oosing a appr opriate contr ol a bilinear singular closed loop system can be globally asym ptotically stable.F or a single2input bilinear singular system,a stable region of closed loop system ar ound the origin is appr oached. Finally,an exam pl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validity of the obtained results. K ey w ords:bilinear;singular system;stable control;Lyapunov function 0 引 言 双线性系统是最接近线性系统的一类非线性系统.双线性系统可以对化学、物理、经济、生态、生物等过程中的许多现象进行描述,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实际背景.有关正常的双线性系统稳定化反馈控制、最优控制、状态观测器设计、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复合反馈控制等[1~6]已得到部分解决.由于双线性系统增加了非线性项,双线性系统控制的研究比线性系统要困难一些.因此,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开拓与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控制理论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应运而生的广义系统理论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它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大,已遍及经济管理、电子网络、工业生产过程、生物过程及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广义系统的稳定性、能控性与能观性、最优控制、状态观测器设计等问题的研究已成果丰硕[7~11].但是,双线性广义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12].本文对双线性广义系统的稳定器设计的讨论既是双线性系统理论的发展, 第21卷第2期2006年4月 系 统 工 程 学 报 JOURNA L OF SY STE MS E NGI NEERI NG V ol.21N o.2 Apr.2006 ①收稿日期:2004-06-28;修订日期:2004-12-14.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基金资助项目(124210);辽宁省科技基金资助项目(2001401041).

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理论综述

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理论综述 时间:2015-06-17 作者:马玲珑 摘要:非线性系统,其最优控制求解相当困难,寻求近似的最优控求解方法是当下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目前,比较成熟的最优控制求解方法主要有七类,本文对这七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对比。 论文关键词:非线性,最优控制 近年来,最优控制理论[1,2]的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系统与控制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同时,也在与其他控制理论相互渗透,出现了许多新的最优控制方式,形成了更为实用的学科分支。例如鲁棒最优控制[3]、随机最优控制[4]、分布参数系统的最优控制[5]、大系统的次优控制[6]、离散系统的最优控制及最优滑模变结构控制[7,8]等。而对于非线性系统,其最优控制求解相当困难,需要求解非线性HJB方程或非线性两点边值问题,除简单情况外[9],这两个问题都无法得到解析解。因此,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寻求近似的求解方法[10~13],通过近似解得到近似的最优控,即次优控制。 1、非线性最优控制理论研究成果分类 目前,较为流行的近似最优控制求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6][13]。 1)幂级数展开法:幂级数展开方法通过一个幂级数来构造控制律,得到序列形式的近似最优解,或者将系统中的非线性项以幂级数形式分解,或者通过引进一个临时变量并围绕它展开。 将上式代入HJB方程求得级数近似解,也可利用Adomian分解将非线性项进行分解,由此寻求非线性HJB方程级数的近似解。 2)Galerkin逐次逼近方法:由动态规划得到的一般性偏微分HJB方程,引入一个迭代过程来求解一般非线性HJB方程的一个近似解序列。 3)广义正交多项式级数展开法:其主要思想是将最优控制问题中的状态变量,控制输入,性能指标和各个参数分别用广义正交多项式展开,利用广义正交多项式的积分、乘积运算阵 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转化为一系列的代数方程。然后,得到 ,T非奇异时由得到的控制律是一个多项式级数解。该方法将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代数极值问题,从而避免了求解时变非线性Riccati方程。 4)有限差分和有限元方法:经典的有限差分和有限元方法可以用来近似求解非线性

双线性系统

双线形系统 在线性状态方程(见状态空间法)中引入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交互乘积项所导出的一类系统。 这类状态方程的特点是,它相对于状态或控制在形式上分别是线性的,但同 时相对于状态和控制来说,系统则不是线性的。它实际上是一类具有比较简单形式的特殊非线性系统。生物繁殖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用状态变量x表示种群中生物体的数量,控制变量u表示可人为控制的净增殖率,则控制种群中生物体数量的繁殖过程可用形式为dx/dt=ux的一个双线性系统来描述。 化学反应中的催化作用问题;人体内的水平衡过程、体温调节过程、呼吸中氧和二氧化碳交换过程、心血管调节过程等问题;细胞内的某些生物化学反应问题;社会和经济领域中的人口问题,动力资源问题,钢铁、煤炭、石油产品生产问题等。 双线性系统的研究始于60年代,70年代以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迅速的发展,成为非线性系统研究中比较成熟的分支之一。双线性系统理论中已有的主要结果为: ①双线性系统具有变结构系统的一些特征,因而有一定的自适应性(见适应控制系统)。 ②对于控制变量受限制(即控制变量的大小必须在一定的界限内)的情况,已经找到用频率域语言表达的稳定性条件。 ③双线性系统具有比线性系统更好的能控性。即使控制变量受限制,系统仍可能是完全能控的。已经获得系统完全能控的一些充分条件。 ④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能够求得双线性系统的镇定控制解,即可找到一个反馈控制律u=u(x)使系统实现全局稳定。这种控制函数是开关型或饱和型的,开关曲面(或曲线)对状态变量而言是二次曲面(或曲线)。 ⑤采用动态规划或极大值原理已能解决双线性系统的一些最优控制问题,如最速控制,最省燃料控制,以及离散双线性系统和随机双线性系统的最优控制等。双线性系统理论已有不少实际应用的例子。例如核电站、核动力装置中核裂变和热交换过程的最优控制,人口预测和控制等。

最优控制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现代控制工程与理论实验课题:最优控制 学号:12014001070 姓名:陈龙 授课老师:施心陵

最优控制 一、最优控制理论中心问题: 给定一个控制系统(已建立的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选择一个容许的控制律,使被控对象按预定要求运行,并使给定的某一性能指标达到极小值(或极大值) 二、最优控制动态规划法 对离散型控制系统更为有效,而且得出的是综合控制函数。这种方法来源于多决策过程,并由贝尔曼首先提出,故称贝尔曼动态规划。 最优性原理:在一个多级决策问题中的最优决策具有这样的性质,不管初始级、初始状态和初始决策是什么,当把其中任何一级和状态做为初始级和初始状态时,余下的决策对此仍是最优决策 三、线性二次型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 用最大值原理求最优控制,求出的最优控制通常是时间的函数,这样的控制为开环控制当用开环控制时,在控制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干扰,这样才能使系统以最优状态运行。在实际问题中,干扰不可能没有,因此工程上总希望应用闭环控制,即控制函数表示成时间和状态的函数。 求解这样的问题一般来说是很困难的。但对一类线性的且指标是

二次型的动态系统,却得了完全的解决。不但理论比较完善,数学处理简单,而且在工际中又容易实现,因而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的仿真及运行环境; 2.掌握系统最优控制的设计方法; 3.验证最优控制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 对于一个给定的系统,实现系统的稳定有很多途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评价的指标,使系统在该指标下达到最优。如果给定指标为线性二次型,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MATLAB快速的计算卡尔曼增益。 三.实验器材 PC机一台,Matlab仿真平台。 四.实验步骤 例题1 (P269)考虑液压激振系统简化后的传递函数方框图如下,其中K a为系统前馈增益,K f为系统反馈增益,w h为阻尼固有频率。(如图5-5所示) 将系统传递函数变为状态方程的形式如下: ,

现代控制理论大作业

现代控制理论: 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发展过程: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兴起的空间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空间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新的控制原理,以解决诸如把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用最少燃料或最短时间准确地发射到预定轨道一类的控制问题。这类控制问题十分复杂,采用经典控制理论难以解决。 1958年,苏联科学家Л.С.庞特里亚金提出了名为极大值原理的综合控制系统的新方法。在这之前,美国学者R.贝尔曼于1954年创立了动态规划,并在1956年应用于控制过程。他们的研究成果解决了空间技术中出现的复杂控制问题,并开拓了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理论这一新的领域。1960~1961年,美国学者R.E.卡尔曼和R.S.布什建立了卡尔曼-布什滤波理论,因而有可能有效地考虑控制问题中所存在的随机噪声的影响,把控制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包括了更为复

杂的控制问题。几乎在同一时期内,贝尔曼、卡尔曼等人把状态空间法系统地引入控制理论中。状态空间法对揭示和认识控制系统的许多重要特性具有关键的作用。其中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尤为重要,成为控制理论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到60年代初,一套以状态空间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卡尔曼-布什滤波为基础的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新的原理和方法已经确立,这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 学科内容: 按照发展的过程,我们通常把自动控制理论区分为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个部分。 经典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为系统的数学模型。 现代控制理论所包含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的方面有: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控制理论和适应控制理论。 线性系统理论:它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为基本和比较成熟的一个分支,着重于研究线性系统中状态的控制和观测问题,其基本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状态空间法。按所采用的数学工具,线性系统理论通常分成为三个学派:基于几何概念和方法的几何理论,代表人物是W.M.旺纳姆;基于抽象代数方法的代数理论,代表人物是R.E.卡尔曼;基于复变量方法的频域理论,代表人物是H.H.罗森布罗克。

Lorenz 系统的最优控制

- 37 - Lorenz 系统的最优控制 周俊冬 马 明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6) 【摘 要】文章讨论了Lorenz 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将该混沌系统控制到任意所期望的状态。基于哈密顿-雅可比-贝尔曼方程将构建最优控制器问题归结为解偏微分方程问题,通过巧妙构造Lyapunov 函数从而得到最优控制器。数值仿真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实用有效并且易于实现。 【关键词】Lorenz 系统;最优控制;哈密顿-雅可比-贝尔曼方程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10)05-0037-02 (一)引言 1963年Lorenz 发现了第一个混沌吸引子——Lorenz 系统,从此揭开了混沌研究的序幕。Lorenz 系统在信息加密和保密通信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自从Pecora 和Carroll 提出混沌系统控制的观点和理论以后,线性和非线性反馈控制、自适应控制、延迟控制、变结构控制等多种不同方法都被成功地应用于Lorenz 混沌系统的控制中。 近十多年来,混沌控制的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一方向迅速成为混沌和控制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其间,人们提出了各种混沌控制方法,其中优化控制是一种在系统控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段,通常给定性能指标,或称目标函数泛函,寻找一容许控制,使目标泛函沿系统所有可能的状态轨迹取最小值。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提出许多不同的混沌最优控制方法,并且问题最后都归结为求解动态规划中所涉及的偏微分方程。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动态规划中的偏微分方程的解是不存在或不惟一的。因此,求解动态规划中的偏微分方程是获得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的主要障碍。 本文针对Lorenz系统提出了一种最优控制方法,将该混沌系统控制到任意所期望的状态。基于哈密顿-雅可比-贝尔曼方程将构建最优控制器问题归结为解偏微分方程问题,通过巧妙构造Lyapunov函数从而得到最优控制器,同时找出了哈密顿-雅可比-贝尔曼方程的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二)哈密顿-雅可比-贝尔曼方程 设一个连续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方程为: *()()(),()0x t f x g x u f x =+=& (1) 式中n x R ∈是状态变量,m u R ∈是控制器,():n n f x R R →和 ():n n m g x R R ×→是连续函数,驱使系统从任意初始值到任意 确定点* x 的最优控制方案是,使目标函数 [][()]T J u q x u Ru dt ∞ =+∫ (2) 取得最小值,式中()q x 是连续、可微且正定的函数,根据动态规划,最优控制归结为Hamilton-Jacobi-Bellman 偏微分方程: min 0u U u u dS dS dt dt ωω∈=????+=+=???????? (3) 式中()T q x u Ru ω=+,(())min [()]T t u U S x t q x u Ru dt ∞ ∈=+∫ ,U 为所有 控制器的集合。0u 为最优控制 (三)Lorenz系统的最优控制 Lorenz 系统的数学模型为: 121212133123 ()x a x x x bx x x x x x x cx =??? =????=??&&& (4) 当参数10a =、28b =、83c =时,系统是混沌的,图1显 示了系统的混沌吸引子。下面把该混沌系统从任意初始点稳 定到任意给定的目标点****123(,,)T x x x x =。 x (3) 图1 Lorenz 系统的混沌吸引子 控制器分为前馈控制****123(,,) T u u u u =和反馈控制123(,,)T u u u u =两部分,那么系统(4)变为: * 12111 * 2121322* 312333 ()x a x x u u x bx x x x u u x x x cx u u ?=?++?=??++??=?++?&&& (5) 取前馈控制为: ***1122 ******* 212133113******31212213 2u ax ax ax u bx x x x x x x x u x x x x x x cx ?=?+?=?+++???=??+? (6) 则受控系统(5)变为: 【收稿日期】2010-01-29 【作者简介】周俊冬,南通广播电视大学机械工程系教师;马明,南通广播电视大学机械工程系教师。

最优控制理论与系统胡寿松版课后习题答案

2-5 求通过(0)1x =,(1)2x =,使下列性能泛函为极值的极值曲线* ()x t : 2(1)f t t J x dt =+?& 解:由题可知,始端和终端均固定, 被积函数2 1L x =+&,0L x ?=?,2L x x ?=?&&, 2d L x dt x ??=?&&& 代入欧拉方程0L d L x dt x ??-?=??&,可得20x =&&,即0x =& & 故1x c =& 其通解为:12x c t c =+ 代入边界条件(0)1x =,(1)2x =,求出11c =,21c = 极值曲线为* ()1x t t =+ 2-6 已知状态的初值和终值为 (1)4x =,()4f x t = 式中f t 自由且f t >1,试求使下列性能泛函达到极小值的极值轨线* ()x t : 2 1 1[2()()]2 f t J x t x t dt =+ ?& 解:由题可知,2 122L x x =+ &,()4f t ψ=,()14x =,()4f x t = 欧拉方程: L 0d L x dt x ??-=??& 横截条件:()00t x =x ,()() f f x t t ψ=,( )0f T t L L x x ψ ?? ?+-= ??? ? &&& 易得到 2dx dt =& 故12x t c =+& 其通解为:()2 12x t t c t c =++ 根据横截条件可得:()()()122 121114424 f f f f f x c c x t t c t c x t t c ?=++=??=++=??=+=??& 解以上方程组得:12569f t c c =??=-??=? 还有一组解??? ??===1212 1c c t f (舍去,不符合题意f t >1)

最优控制问题求解方法综述

最优控制问题方法综述 研究生管理大队学员四队 燕玉林 115081105018

最优控制问题方法综述 姓名单位学号 一、最优控制(optimal control)的一般性描述 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根据已建立的被控对象的时域数学模型或频域数学模型,选择一个容许的控制律,使得被控对象按预定的要求运行,并使给定的某一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值。 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和综合方法。可概括为:对一个受控的动力学系统或运动过程,从一类允许的控制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优的控制方案,使系统的运动在由某个初始状态转移到指定的目标状态的同时,其性能指标值为最优。这类问题广泛存在于技术领域或社会问题中。例如,确定一个最优控制方式使空间飞行器由一个轨道转换到另一轨道过程中燃料消耗最少。最优控制理论是50年代中期在空间技术的推动下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学者R.贝尔曼1957年动态规划和前苏联学者L.S.庞特里亚金1958年提出的极大值原理,两者的创立仅相差一年左右。对最优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线性系统在二次型性能指标下的最优控制问题则是R.E.卡尔曼在60年代初提出和解决的。 从数学上看,确定最优控制问题可以表述为: 在运动方程和允许控制范围的约束下,对以控制函数和运动状态为变量的性能指标函数(称为泛函)求取极值(极大值或极小值)。解决最优控制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古典变分法(对泛函求极值的一种数学方法)、极大值原理和动态规划。最优控制已被应用于综合和设计最速控制系统、最省燃料控制系统、最小能耗控制系统、线性调节器等。 研究最优控制问题有力的数学工具是变分理论,而经典变分理论只能够解决控制无约束的问题,但是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大多是控制有约束的问题,因此出现了现代变分理论。 现代变分理论中最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动态规划法,另一种是极小值原理。它们都能够很好的解决控制有闭集约束的变分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动态规划法和极小值原理实质上都属于解析法。此外,变分法、线性二次型控制法也属于解决最优控制问题的解析法。最优控制问题的研究方法除了解析法外,还包括数值计算法和梯度型法。 最优控制的求解方法包括变分法、极小值原理、动态规划、线性最优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学习总结报告)

非线性有限元 博士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 (1) 1.1 非固体力学非线性问题的分类[1] (1) 1.2 非线性问题的分析过程[1] (2) 1.3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2) 1.4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的特点、现状及趋势 (3) 第二章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4) 2.1逐步增量法[3,4,5] (4) 2.2迭代法[3,4,5] (6) 2.3收敛标准 (8) 2.3.1.位移收敛准则 (8) 2.3.2.不平衡力收敛准则 (8) 2.3.3.能量收敛准则 (9) 2.4结构负刚度的处理[4,5] (9) 第三章材料的本构关系 (13) 3.1 钢筋的本构关系 (13) 3.1.1 单向加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13) 3.1.2 反复加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14) 3.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4) 3.2.1 单向加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14) 3.2.2 重复加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14) 3.2.3 反复加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14) 3.3 恢复力模型的分类 (14) 3.4 恢复力的获得方法 (15) 第四章非线性有限元在结构倒塌反应中的应用 (17) 4.1 钢筋混凝土结构倒塌反应研究现状 (17) 4.2 钢筋混凝土的有限元模型 (17) 4.2.1分离式模型 (18) 4.2.2组合式模型 (19) 4.2.3整体式模型 (20) 4.3 倒塌反应中RC结构有限元分析方法的选择 (20) 4.3.1隐式有限单元法 (21) 4.3.2显式有限单元法 (22) 4.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倒塌反应分析 (22) 4.4.1基于隐式有限单元法的倒塌分析 (22) 4.4.2 基于显式有限单元法的倒塌分析 (23) 4.5显式有限法在倒塌反应分析中的问题 (24)

综述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理论.docx

综述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理论 近年来,最优控制理论[1,2]的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系统与控制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同时,也在与其他控制理论相互渗透,出现了许多新的最优控制方式,形成了更为实用的学科分支。例如鲁棒最优控制[3]、随机最优控制[4]、分布参数系统的最优控制[5]、大系统的次优控制[6]、离散系统的最优控制及最优滑模变结构控制[7,8]等。而对于非线性系统,其最优控制求解相当困难,需要求解非线性HJB方程或非线性两点边值问题,除简单情况外[9],这两个问题都无法得到解析解。因此,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寻求近似的求解方法[10~13],通过近似解得到近似的最优控,即次优控制。 1、非线性最优控制理论研究成果分类 目前,较为流行的近似最优控制求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6][13]。 1)幂级数展开法:幂级数展开方法通过一个幂级数来构造控制律,得到序列形式的近似最优解,或者将系统中的非线性项以幂级数形式分解,或者通过引进一个临时变量并围绕它展开。 将上式代入HJB方程求得级数近似解,也可利用Adomian分解将非线性项进行分解,由此寻求非线性HJB方程级数的近似解。 2)Galerkin逐次逼近方法:由动态规划得到的一般性偏微分HJB方程,引入一个迭代过程来求解一般非线性HJB方程的一个近似解序列。 3)广义正交多项式级数展开法:其主要思想是将最优控制问题中的状态变量,控制输入,性能指标和各个参数分别用广义正交多项式展开,利用广义正交多项式的积分、乘积运算阵 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转化为一系列的代数方程。然后,得到,T非奇异时由得到的控制律是一个多项式级数解。该方法将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代数极值问题,从而避免了求解时变非线性Riccati方程。 4)有限差分和有限元方法:经典的有限差分和有限元方法可以用来近似求解非线性HJB方程。近年来,这类方法用来近似求取非线性HJB方程的粘性解。 5)状态相关Riccati方程方法:这种方法适用的模型是仿射非线性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