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勘察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方案

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勘察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方案
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勘察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方案

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EPC

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1.1勘察方案及详细说明 (3)

1.1.1项目概况与勘察范围 (3)

1.1.2勘察依据、任务与目标 (3)

1.1.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

1.1.4对场地的理解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6)

1.1.5勘察实施方案 (8)

1.1.6勘察设备及资源配备计划 (11)

1.1.7勘察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13)

1.1.8勘察进度与保证措施 (16)

1.1.9勘察安全与环保措施 (18)

1.1.10勘察后期服务承诺 (20)

1.2设计方案及详细说明 (21)

1.2.1设计方案 (21)

1.2.2设计方案详细说明 (22)

1.2.3设计质量、进度管理与措施 (54)

1.3施工实施方案 (62)

1.3.1工程概况及实施条件 (62)

1.3.2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项目管理目标 (64)

1.3.3项目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66)

1.3.4施工部署和资源配置 (72)

1.3.5主要施工方案 (77)

1.3.6施工质量体系与保证措施 (95)

1.3.7施工进度与保证措施 (100)

1.3.8安全施工措施 (105)

1.3.9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保证措施 (111)

1.3.10空气扬尘控制方案 (119)

1.1勘察方案及详细说明

1.1.1项目概况与勘察范围

(1)计划工期:

勘察工期:勘察任务约定时间内提供符合设计规范及勘察规范要求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

设计工期:合同约定时间内提交施工图及预算文件,施工图及预算文件需满足审查、施工、审计等相关要求。

(2)建设规模及内容:拟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污水检查井及沉泥井,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及一套污水中转泵站。

(3)勘察工作范围:完成的勘察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收集资料,现场踏勘,制订勘察纲要,进行测绘、勘探、取样、试验、测试等勘察作业,以及编制工程勘察文件,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配合服务以及场地现状的地形测量等内容)。

(4)勘察质量标准: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达到国家及地方现行质量验收合格标准。

在利用原有的管网基础上,增设新的管网,在上述达到排污管网全覆盖;实现污水全部进入污水管网,并得到有效处理的目标。

1.1.2 勘察依据、任务与目标

1.1.

2.1 勘察工作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依据建设单位在合同范围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外,其余均按现行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范、规程及ISO9001质量管理技术文件和纲要的勘察技术要求执行。执行的标准、规范及文件有: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

(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

(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9)《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83-2011

(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

(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4)《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15)《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16)《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YB/T9009-98

(1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18)《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

(1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007年版)

(20)《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21)《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73-2010

(22)《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23)《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1.1.

2.2 勘察工作任务和要求

(1)收集相关区域地质、地震及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构)筑物总平面图,场区的地形,建筑物的性质、规模等资料;

(2)查明场地范围内的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3)查明场地内各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和工程特性以及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特征值。

(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幅,提供抗浮验算的地下水位,判定地下水及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提供水文地质计算有关参数、基坑开挖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查明埋藏河道、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预测地基沉降、差异沉降和倾斜等变形特征,提供计算变形所需的计算参数;

(7)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根据地脉动试验测出场地的卓越周期。

(8)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9)查明拟建建筑影响范围内的既有建筑、基础设施,分析基础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0)对可能采用的基坑开挖和围护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提出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11)对基础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

(12)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和图件。

1.1.

2.3 勘察工作目标

勘察工作的目标为: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工程钻探、试验及水文地质测试等勘测工作,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判明场地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并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对拟建场地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评价,为地基基础选型、设计、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供地质依据和合理建议,并提交满足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和基础施工要求的技术成果。

1.1.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1.3.1 地形地貌

地处广阔的前洪积、冲积平原,由西部山地上升,平原区相对下降,山脊破坏产物由地表水携带到山前淤积而成。属山前台地及剥蚀缓斜区与平原沉降区交界部位,拟建场地平坦,地势起伏小,呈西高东低势。

1.1.3.2 气象、气候条件

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87.5h,日照率58%;年平均气温为13℃,1月份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2.1℃,绝对最低气温为-19℃;7月份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为26.9℃,绝对最高温度达42.5℃;平均气温较差为29℃;年平均无霜期为220天。

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71.91mm,但年降水量变化幅度很大。降雨季节分布不均,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80%

左右,面12月和1~2月的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风力为2级,最大为8级,大部分年份最大风力为7级,最大风速为20米/秒。

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带来的大量水气,降水的年际与年内变化均较大。由于春秋季节经常出现少雨,往往形成干旱。多年平均径流深39.4mm,流径的年内分配与降水特点相似,多产生于降水集中的汛期。一年中,水面蒸发量以夏季为最大,占全年蒸发量的38.4%,春季占33,9%,秋季占20%,冬季占7.7%。

1.1.3.3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河流渠系渗漏补给、灌溉入渗及山前侧向径流补给。其中,浅层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具备了上述各种补给來源,而深层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主要补给方式为侧向径流补给。

地下水径流由于受人为因索的影响而变得比较复杂。总的径流方向是由西向东,在中部平原转向东北,水力坡度逐渐变小,径流越來越缓慢。在常年性河流两岸,形成与河流位置相当的地下水分水岭。由分水岭向两侧排泄。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是人工开采。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侧向流出和潜水蒸发已逐渐减少。

1.1.3.4 地层岩性

地区出露的地层自老至新以此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第四系。其中震旦系、三叠系地层分布面积小,出露不全。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地层多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只有零星露头出露。其他各时代地层出露良好。

其中第三纪上新世(N2)至第四纪早更新世(Q1)时期形成的内陆冰渍湖相沉积分布有膨胀土。多呈褐黄、灰绿、紫红色,风化后多呈白-灰白色。膨胀土多呈坚硬-硬塑状态,结构致密,裂隙发育,切面光滑,有光泽,内含姜石及铁锰质结核,局部夹薄砂层及砂砾层,地层岩性不均匀,矿物成分以蒙脱石为主。

1.1.3.5 地质构造

山麓丘陵与山前平原的过渡地带。其新构造地貌单元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基岩隆起区、山前台地及剥蚀缓斜地区和平原沉降区。

(1)基岩隆起区

基本上是以基岩山区与山前堆积区边界为东界,主要为侵蚀中山、低山及丘陵台地隆起区。本单元海拔高度由西北部的1000m向东南逐渐下降至200m左右。发育有两级夷平面,I级夷平面(北台期面)形成于第三纪早期,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在保留有该夷平面的残留面。II级夷平面为中新世的构造剥蚀面,以海拔400m?800m的低山区利丘陵区最为发育。

(2)山前台地及剥蚀缓斜区

以基岩山区与山前堆积区边界为西界,以山前断裂带断裂为东界,是基岩隆起区与平原区的过渡区。在地貌单元划分上属山前地带台地及剥蚀缓斜地区。发育的一级夷平面是晚第三纪晚期的剥蚀面,其海拔一般在200m左右,在山前和主要河流两侧的丘陵及台地区均有分布,西侧的盆地边缘。

(3)平原沉降区以山前断裂带的断裂为西界的地区。由冲积和洪积物构成,第四系厚度由山前的几十米。向东增大至200m?300m。第四纪时,由断裂控制的断陷和断隆形成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到第四纪已基本消失,整体处于坳陷状态,个别单元右差异运动。

凹陷:分别以断裂为其西界和东界:西向的曲线形态,断裂始新统底界落差达3000m。上第三系底界落差200m。晚第三纪以来,断陷强烈活动转移到西界断裂上。下降盘上第三系底界埋深在为711m,上升盘上第三系埋深一般为300m?400m,附近断裂两侧上第三系底界落差大于400m。第四纪以来。断陷活动一直持续,第四系下降盘在为290m,上升盘一般直接出露早更新世地层。最厚约25m,两倒差异幅度在北段为30m、附近为250m。显示了一带差异运动

最强。向北逐渐变弱。

近场区的新构造运动主要受NNE向的断裂的控制,该断裂由于被NWW向的断裂和断裂切割,第四纪以来存在活动差异性。断裂东酋两倒差异輛度在北部的邢台一带为30m,附近为250m,南约几米至几十米。显示了附近差异运动最强,向北和向南连渐变弱的待点。

1.1.3.6 区域构造稳定性

地区位于平原地震构造帯上。该带表现为强靈连延带、小霍密集带、活动断裂帯。有资料的地段还存在地壳深断裂。地震构造带是地震发生带。地震发生概率比带外地区高,也可称之为潜在震源带。

平原地震构造带的地震构造右旋走滑断层和左旋走滑断层为主。地区的第四纪活动断裂也以这两组为骨干。1830年7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断裂。该断裂是近场区主要活动断裂。

在第四纪断裂中。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明显活动,地形变资料还显示现代活动,它是的地震构造,成为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构造依据。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II类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图3.6-1),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图3.6-2),相应的基震烈度为VII度,相应设施应按此标准进行设防。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震加速度值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1.1.4 对场地的理解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1.1.4.1 对场地的理解

山前台地及剥蚀缓斜区与平原沉降区交界部位,拟建场地平坦,地势起伏小,总体呈西高东低,原始地形坡度一般<5°,局部稍陡;场地及其周边未见滑坡、泥石流等常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育,场地建设条件良好。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相关文献,地区存在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两种特殊性土质,主要为早全新世Q41)及晚更新世(Q3)时期形成。

膨胀土在地区较为典型,以西出露于地表浅层,向东逐渐倾伏于第四纪沉积物之下。膨胀土是一种超压密粘性土,常态多呈坚硬-硬塑状态,土的密度大,空隙比小,亲水性特强。干燥时土质坚硬,裂隙发育,具有典型的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及胀缩可逆的变形特性。地区膨胀土为新第三纪上新世(N2)至第四纪早更新世(Q1)时期形成的,属内陆冰渍湖相沉积。多呈褐黄、灰绿、紫红色,风化后多呈白-灰白色。膨胀土多呈坚硬-硬塑状态,结构致密,裂隙发育,切面光滑,有光泽,内含姜石及铁锰质结核,局部夹薄砂层及砂砾层,地层岩性不均匀,矿物成分以蒙脱石为主。由于膨胀土具有湿胀干缩性、多裂隙性、超固结性及崩解性,其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并且反复变形的性质,以及土体中杂乱分布的裂隙,对建(构)筑物所产生的变形破坏作用往往具有长期潜在的危险。

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均属于特殊性岩土,其中湿陷性黄土具有大孔隙,承载力较高,遇水湿陷的工程特征,膨胀土承载力高,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征,在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首先应查明其工程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综上,潜在分布的膨胀土与湿陷性黄土对项目建筑物(构筑物)将带来极大的危害,尤其主要为管线工程,管线长、污水检查井及沉泥井众多,地基变形对管道的安装施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及污水检查井与沉泥井基础影响大。因此前期项目勘察时必须查明场地膨胀土与湿陷性黄土的空间分布范围及其工程特性,设计、施工时须重视膨胀土潜在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工程处理和加固措施进行防范。

1.1.4.2 项目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1)膨胀土地层工程特性

1)湿胀干缩性:当土体浸水时,土颗粒表面的结合水膜增厚,使颗粒间距拉大,从而引起土体膨胀。当土体失

水时,结合水膜减薄,颗粒间距缩小,从而引起土体收缩。反复的膨缩变形导致膨胀土上的建筑物开裂破坏。

2)多裂隙性:由于往复的干缩湿胀,致使土中的裂隙十分发育。裂隙不仅破坏了土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土体强度降低,为渐近破坏提供条件,而且也为地表水的浸入形成了通道,使土体胀缩效应显著,风化加剧。

3)超固结性:在地层历史上,膨胀土地层曾受过比现在更大的前期固结压力,使土体处于超固结状态。

4)崩解性:崩解性是膨胀土浸水所发生的一种吸水湿化现象。由于土块表面颗粒首先吸附水分子形成水化膜,使颗粒间连结削弱。同时一部分胶结构物被水溶解,破坏了土的结构连结。于是在水膜楔入效应的作用下,使土块周围首先出现各种形状不一的土粒或小块掉落与崩解等解体现象。

(2)湿陷性黄土工程危害

地区的黄土工程特征为成因较早,多为全新世早期形成,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含水量低于10%时应考虑自重湿陷性,承载力较高,具中~大孔隙比,见白色丝状物,遇水湿陷,即在一定压力下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反映在建筑物方面,砖混结构易出现墙体开裂并附加不均匀沉降;框架结构(上部结构刚度较大的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随着不均匀沉降的发展,可能造成上部结构发生破坏。

针对上述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结合情况,初步判断拟建项目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

1)、项目场地截、排水问题

根据上述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地层工程特性及危害,尤其是与水相关的特性影响,项目主体地基施工前应先进行场内及周边截排水设施的修建工作,以防止项目地基出现淹水或进水问题。

2)、开挖边坡稳定问题

受膨胀土亲水性强、遇水膨胀、崩解;失水收缩等特性影响,边坡开挖后须及时进行相应的覆盖措施及支护。

3)、地基开挖后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潜在降低问题

受膨胀土亲水性强;遇水膨胀、崩解;水收缩等特性影响,地基开挖后须及时进行相应的基础施工覆盖,同时避免在雨天施工,将由此引起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4)、地基变形问题

膨胀土地基位于浅表时,受地表水季节性入渗或土中孔隙水蒸发等影响,膨胀土产生反复的湿胀干缩;湿陷性黄土湿陷,如建(构)筑物直接置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则将引起基础的开裂、变形,因此需在勘察阶段进行全面勘察以查明其分布及相应的物理力学指标。

1.1.4.3 勘察应对措施

根据相关规范在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并应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对场地、地基作出评价,并对地基处理措施提出建议:

(1)膨胀土

膨胀土勘察应着重查明膨胀土的地质时代成因、涨缩等级、测定膨胀土的工程特征指标和地下水工程特征,为地基基础设计等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大气影响深度为1.0m,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为2.25m,对于基础埋深小于大气影响深度时,应采取地表下1m处地基土土样进行地基变形量计算。勘察完成野外钻探时,应对勘察钻孔地下水位统一进行量测,并记录各钻孔地下水实际赋存状况,分析地下水赋存条件。

(2)湿陷性黄土

对湿陷性黄土须查明黄土地层的时代、成因;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起始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的平面分布;变形参数和承载力;地下水等环境水的变化趋势;.其他与湿陷性黄土相关的工程地质条件。

1.1.5 勘察实施方案

岩土勘察阶段为施工图详细勘察阶段。另外项目施工期间需进行验槽等工程地质配合。

1.1.5.1 基本任务要求

根据设计要求、勘察工作及规范要求并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勘察任务如下:

(1)收集拟建工程有关文件、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以及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

(2)对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3)详细查明地基土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确定场地特殊土的平面分布和承载力;查明场区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征;分析和评价整个场地的稳定性、均匀性;评价场地的适宜性。

(4)对须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沉降,差异沉降和整体倾斜。

(5)查明建筑物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及古河道或人工洞穴等,查明有无可液化的地层,指出他们对场地或地基的危害程度,提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所需的计算指标及资料。

(6)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层的渗透性。

(7)查明洪水的淹没范围、河流水位和地表径流条件等。

(8)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S0021—2001)(2009版)判定环境水和土对建筑材料和金属的腐蚀性。

(9)在抗震设防区应划分场地土类别,并对饱和土、粘土、沙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断。

(10)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项目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11)根据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宜的基础形式、埋深、地基处理和沉降分析等有关的计算参数及应注意的事项。如地基条件决定需采用桩基,应提出采用何种桩基、其相应的桩径尺寸、桩端持力层情况等,提出单桩极限承载力与计算公式。对于地基处理应提供具体的处理方案及计算指标。

1.1.5.2 勘察工作重点内容

在进行现场踏勘并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地质条件,勘察工作重点研究的问题为:

(1)建(构)筑物地基问题

为确保拟建筑物安全使用、节约建筑投资:1)对框架结构的拟建物,由于荷载大,如基岩埋深较浅且强度较大,采用岩石地基较理想,应查明、研究岩石地基的强度及岩溶发育对地基稳定性和强度的影响,挖掘地基承载力;2)对于其它拟建砖混结构建筑物,根据建筑特点并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应该考虑岩土混合地基、岩石地基,因此查明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差异沉降量很重要;3)因地区存在膨胀土与湿陷性黄土分布,尤其是从区域资料看场区处于膨胀土分布区域,因此需重点查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的分布特征、工程特性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2)环境工程问题

勘察应查明潜在各种边坡的组成特征,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等,分析评价其稳定性,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为设计提供依据。

(3)水文地质问题

查明场地地下水位标高及其变幅等有关水文地质参数及施工期间降雨量等,评价其对地基的影响,必要时,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建议与工程处理措施。

1.1.5.3 勘察方法、技术手段

根据设计提出的勘察要求结合场地的地质条件,为查明场地上述工程地质问题,勘察工作以钻探为主,辅以岩、

土样室内试验、资料收集、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结合周边已建工程的施工经验,综合分析研究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主要勘察方法、技术手段如下:

(1)资料收集

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地震、卫星(航空)图片等有关资料。

(2)工程地质测绘

目的:作为全部工作的前期基础工作,收集有关场地及附近的水文、地质及建设工程、环境及滑坡、坟场及附近弃土场地、地下管网分布等资料,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开展提供依据。为节约工作时间,缩短工期,地下管网的调查工作拟于所有工作开展前,先期进行。测绘工作按拟建项目管线四周不少于各300m宽度进行,对地质条件复杂的路段应进行重点场地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比例尺1:500)。

(3)钻探

目的:用于查明地质、岩性、岩士分层界线、构造发育情况,风化带厚度等,并取岩样和土样作室内试验。

勘探钻孔布置及深度严格按照《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相关章节执行。

(4)取岩、土、水样及室内试验

为取得有关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为确定地基承载力提供依据,按现行规范要求取岩土样作室内试验。

1)取岩土样:按岩土单元取样,各单元试样件数不少于6件,岩样12件,水样2组4件(地表水1组2件、地下水1组2件)满足规范要求和工程实际需要。

2)岩、土、水样室内测试:土样作天然含水量、液塑限、饱和度、孔隙比、直剪(内聚力、内摩擦角)、重复剪(内聚力、内摩擦角)、压缩模量等常规试验以及粘土浸出液腐蚀性测试;岩样作含水容重、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抗剪实验;水质简分析。

(5)水位观测及水质试验

每孔进行初见、终孔、稳定水位观测,通过抽水试验钻孔抽取集2组水样进行室内试验。如场地附近收集到相同地质背景条件的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或建筑经验,则进行引用。

目的:查明场地地下水埋深、流向,为评价地下水对砼及砼中钢筋的腐蚀性提供依据。

1.1.5.4 勘察质量要求

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等相关技术标准,并达岩土工程勘察精度要求。

(1)测量

按建设方指定、认可的控制点进行测放,引测点永久保留至施工结束。

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等相关技术标准,并达岩土工程勘察精度要求。

(2)坑槽探:

根据相关管线资料及管线产权单位提供信息在现场确定建筑物的范围及走向,布上密布网在醒目位置悬挂安全指示牌。

探坑开挖时先确定地下布置的管线类型及大致埋设深度,开挖深度大于2m时必须设置1:0.5的边坡,下部土质较差时应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台阶。

在进行土方开挖过程中,深度大约接近管线区域时,必须减慢开挖速度注意观察地下有无其它的管线。发现管线位置时,将管线外露出来。

开挖弃土及时清除,基槽边堆土高度不得超过1m,堆放弃土位置不得靠近基槽,必须堆放在基槽外1m处。

施工时严禁采用铁镐及尖锐的铁器进行挖探坑。

(3)钻探:

孔深按勘察纲要要求执行,如遇特殊地质情况须及时通知工程负责人及时处理。

钻探回次进尺不得超过2.00m,岩土芯应按顺序摆放整齐,每个回次用标签隔开。

岩芯采取率要求,完整岩石应达90%以上,较破碎岩石应达65%,统计岩石质量指标(ROD值)。

记录员在记录时应清晰、准确、及时。应进行钻探全过程跟踪记录,注意钻孔返水颜色,钻孔漏水、堵水、掉钻、卡钻及孔塌、孔内异常声响等情况。

钻探过程中及时观测初见水位,全部钻探结束后观测静止水位并复测。

其余专项工作要求均按现行规范要求执行。

(4)其余均按规范执行。

岩土工程勘察及测绘工作是工程设计的依据,为确保设计和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勘察技术成果作以下的承诺:

1)质量达到国家现行相关规程规范要求标准。

2)对工程勘察技术成果——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地质剖面、岩土测试的野外及室内实验数据真实性、可靠性负责。勘察成果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达到优良。

3)施工过程中,如工程地质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承诺积极会同设计与建设单位现场处理。

1.1.5.5 勘察工作布置

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中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确定工程建(构)筑物的位置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

勘察手段包括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及详勘资料整理及验收。

(1)工程地质调绘

1)建(构)筑物工程

重点查明影响地基稳定和开挖边坡稳定的重大地质问题,查明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调查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的可能性,调绘精度按1/500控制;按100m间距纵向布置控制横断面。

2)管线(场区)工程

查明影响场地稳定和开挖边坡稳定的重大地质问题,查明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查明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的可能性及其型式,调绘精度按1/500控制;周边超过场地范围不小于20m。

3)不良地质

①区域性构造

重点查明潜在区域性构造的位置,形态,规模,根据规范,评价其对项目的影响,调绘比例1:2000。

②滑坡

查明各项防治构造物涉及范围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滑动面位置,地下水排泄和补给关系,重点查明防治构造物范围滑体滑动方向,速度,周期与水文气象变化的关系等。

③软土

查明软土地基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深度、形态,划分不同地质地段,查明软土纵、横向分布范围与层次。分析评价软土的沉降特征及稳定性,提供软土处理方案的建议。

(2)工程地质勘探

1)建(构)筑物工程

根据设计部门提供的总体布置方案进行勘探孔布置,各勘探孔现场实测定位,勘探孔间距、深度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及相应场地类别对应的条文要求,结合工程地形、地貌及建筑物特点,并根据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和地基压缩层深度的预估值确定,按方格网布置。

2)管线(场区)工程

勘探孔(坑)布置以查明场区范围内各类岩土性质、分布范围和发育程度为原则,主要以钻探为主,坑探为辅。详勘勘探孔间距、深度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及相应场地类别对应的条文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及场区建(构)筑物特点按方格网布置。对地质情况复杂段适当加密勘探点及勘探深度。

①陡坡地段:一般应每100m设一个或每工段设3个,每工段至少应设2个孔,孔位尽量设在控制横断面上,每个控制横断面上应不少于3个勘探点,深度应达到预计滑动面以下。

②支挡工程:对土层地基钻探应穿过软弱层或设计基底以下3m,对浅薄土层覆盖的岩石地基应岩面以下3m,全裸岩石或浅薄土层覆盖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可不增设钻孔。

③软土:软土地段勘探一般采用挖探、钎探、触探与钻探、十字板剪切及其他原位测试方法。勘探点的布置应注意垂直于地貌边界与地层边界,地质复杂路段勘探点适当加密。勘探点间距50m~100m,每个工段至少应有3个机钻孔,2~3个静力触探孔或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钻孔深度应满足计算沉降与稳定的需要,有下卧硬土或岩层时,钻至其下为0.5m。

软土路段的钻探以干钻为宜。取样采用薄壁原状取土器,以压入法取土。尽量减少对原状土样的扰动,按每1m~2m一组取样。

(3)测试

按照现行部颁标准、规范、规程执行。

(4)资料整理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相关要求编制,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1)勘察可根据设计及项目实施的实际需要,分区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

2)对特殊土及地基作出分析评价,并对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环境的防治等方案作出论证和建议。

3)根据实际勘察分析、评价成果,对设计、施工和监测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建议与处理措施。

1.1.6 勘察设备及资源配备计划

1.1.6.1 投入的主要仪器及设备

根据要求,勘察工期内应提供符合设计规范及勘察规范要求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结合项目场地地质情况和工程特点,结合类似项目工期要求,拟配置如下勘察仪器和机械设备(表1.1.6-1)。

表 1.1.6-0-1主要勘测施工设备配备一览表

1.1.6.2 项目组织机构配置

(1)主要勘察人员配置

结合现场的实际施工特点,为保证该工程勘察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具体人员数量配制如下:

1)勘察负责人:1人

2)各类技术人员:6人

3)安全员:3人

4)钻探施工人员:90~130人

5)测量、岩土测试人员:6人

(2)岗位职责

各主要岗位职责如下:

1)勘察负责人岗位职责

①认真执行单位的管理方针及作业指导书,严格按照贯标认证体系切实贯彻,确保工期、进度、质量、安全、环境、创建文明工地目标的实现;

②负责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及勘察方案和质量计划的实施;

③全面负责项目部勘察项目的实施,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合理安排工序,确保勘察质量;

④负责劳动力、机械等资源的调配与供应,有计划的安排机械和材料的进出场;

⑤负责按相关规定认真填写有关报表,定期组织工地例会并布置各项施工事宜;

⑥全面负责项目部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保证措施,组织管理班组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工作;

⑦做好与建设单位、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的配合工作。

2)各类技术人员岗位职责

工程技术负责人承担工程的全面技术工作和协助工程负责人作好组织工作。每天必须到现场督促和协调各项工作,解决勘察过程中的一般技术问题,对于重大的技术问题,及时地向审核人及审定人汇报,并共同协商解决。工程技术负责人在勘察期间编写的施工纲要,向各勘探班组下达的各项任务书及土样布置单等,待工程审核人、审定人审阅后付诸实施。认真、及时填写和上交当天的生产日志,禁止弄虚作假。并保质、保量、及时完成本人负责工程的勘察报告书的编写,资料及时整理归档。整个工程中,领导技术组成员实施对各勘探小组的技术管理。

技术组成员协助技术负责人展开技术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按技术负责人提出的勘察任务书指导班组的作业;各勘探孔的野外施工编录工作;将已完成的勘察工作资料及时汇总至技术负责人;将作业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及时向工程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进行汇报,并按技术负责人调整后的任务要求指导实施。

在外业结束后,技术组协同技术负责人进行资料整理,编写勘察报告。

另外,技术组成员还负责协助工程技术负责人对勘探孔的验收工作,在验收合格后配合后勤保障组将所有的岩土、水等试样,及时送至实验室,原始资料交工程技术负责人。

3)安全员职责

①接受项目经理的工作安排,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②对治安、车辆管理员日常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考核和安排管理处的临时工作任务;

③检查、监督治安、消防工作并巡视记录;

④负责处理治安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及时向经理汇报;

⑤定时、不定时对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进行巡查、督导;

⑥做好各类生产人员的安全培训与考核工作;

⑦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发生火警,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4)测量工程师岗位职责

负责勘探点的测量工作,包括勘探点孔位、高程的测放工作,作好标记,注明孔号,并负责各勘探点数据的复核工作,现场各标记和各勘探点孔口高程汇总表一并交付给工程技术负责人签收。

5)钻探工程组岗位职责

严格按照项目负责人的安排进行勘探作业。接受技术负责人的技术监督和指导,按照勘察任务书,保质保量完成各个勘探点的勘察工作,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保证各项原始数据准确,真实。所取岩土芯按顺序排放,岩、土、水等试样均按要求编号,安放保养及运输。

6)编录员岗位职责

应在钻探过程中同时完成岩芯编录,记录内容应包括岩土描述及钻进部分,记录按标准格式每项填写,在某个回次中发现变层时,应分项填写,不得若干回次或若干层合成为一行。记录不得撰录转抄,误写可以划去,在旁边更正,不得在原处涂抹修改。对工程各类地层的描述应符合规范要求。

7)后勤组岗位职责

在各钻探机具未到位前,道路、水、电应落实,保证各钻探机具设备能及时到达孔位。对需夜间施工机台,提前将电源接到孔位。对各施工机台进行不间断的后勤保障支持。负责对已验收的各种试样进行收集汇总,及时送回土工实验室开土。

1.1.7 勘察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1.1.7.1 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和提高工程勘察质量为目的,并把质量管理各阶段职能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协调、互相促进、任务和职能明确的系统,使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

为达到上述质量目标,及时提交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勘察报告,为建设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从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和勘察过程质量控制三个方面来保证工程质量。

(1)组织保证

根据特点,项目部下设工程测量组、工程勘察及钻探工程组、室内试验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检查组、岩土工程组、后勤保障组等,除后勤保障组外上述各组负责人均具有高级工程师资格,具有丰富的工程(专业)经验。

(2)制度保证

确定质量创优目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订创优工作计划,进行质量目标分解(勘察过程质量控制),搞好技术交底,坚持质量检查制度,有针对性的召开质量评定分析会等。

项目部根据特点,制定各主体的相应的质量职责;并完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项目负责人为质量目标第一责任人,勘察技术负责人为勘察质量目标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和安全总监分别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贯彻执行和监督检查,确保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

(3)勘察过程质量控制

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准备阶段质量控制、施工过程(外业)质量控制、室内资料整理及成果分析和报告编写(内业)质量控制等。

1)勘察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勘察准备阶段工作主要有编制勘察纲要并送建设单位审批,勘察设备、机具准备,保证进场设备能够正常投入生产,进行施工现场准备等。

2)勘察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工程测量组、工程勘察/钻探工程组、室内试验组等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工程测量、钻探、室内试验等严格执行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广东省标准。

3)室内资料整理、成果分析和报告编写的质量控制

资料整理按照有关规范和建设单位规定要求进行。资料整理要求内容真实、准确、有效,并及时提供给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按照建设单位要求提供对应的中间成果资料。工程地质资料整理应采用综合分析方法进行。

1.1.7.2 质量保证措施

(1)勘察过程质量保证措施

结合工程特点,为保证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具体制定以下措施:

1)准备阶段质量保证措施

①对参与项目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质量培训,对质量要求进行交底,提高全体作业人员质量意识;

②认真了解项目的性质、技术要求及质量要求,制定《岩土工程勘察纲要》、作业方法、工作计划及质量控制措施;

③认真作好勘察前的准备工作,如资源准备、仪器检视、岗前培训等。

2)《岩土工程勘察纲要》质量保证措施

①纲要内容全面,工作布置合理,勘察方法正确,技术措施可行,满足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和规定要求以及建设单位提出的特别要求;

②勘察目的明确,工作重点突出,能采用适宜的方法、手段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3)外业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①保证测量放点质量

A.已有控制测量成果资料应准确无误,增加的测量控制点,精度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B测放孔位精度应达到规范的要求;

C.测量记录、地形图等原始资料齐全,字体工整,数据清晰无误;

D.勘探点坐标、高程数据无误。

②保证钻探、取样质量

A.孔位、孔深、孔径、孔斜、回次进尺、岩芯采取率等符合勘察纲要要求,并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

B.岩、土、水的取样位置、数量、质量及试样的包装、存放、运输等应符合勘察纲要及有关技术规程、标准的要求;

C.钻探进尺及变层深度记录准确,其误差应符合有关技术规程要求;

D.地层描述和原始记录应及时、正确、齐全、清晰,符合相应的规程要求。

E.中间检查/外业验收、终孔验收、签证。

(2)岩、土、水试验成果的质量保证措施

1)技术要求明确,试件数量核对无误,储存妥善;

2)各种仪器、试剂的标定、配制应符合有关技术规程;

3)试验操作过程执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规定;

4)原始记录正确、齐全,数据正确无误,各项指标之间关系吻合,成果图表正确、完整、清晰。

(3)勘察成果质量保证措施

1)保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成果质量

①满足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②各种图件齐全、实用、准确无误,图式、图例符合规定,图面美观清晰,比例尺适当;

③报告书论述全面,重点突出,能客观反映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工程需要提供各种齐全、正确、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对相应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评价,论据充分,结论正确,建议合理,切实可行。

2)保证勘察成果加工、复制成品的质量

①图面整洁美观,线条光滑、粗细符合规定,成图准确、无遗漏,标注数据和字体工整无差错;

②全部微机成图,各种数据文件输入无误,文字无差错;

③字迹清晰,文字、数据正确、无遗漏,公式、标点符号、格式等符合规定,编排合理。晒图复印清晰,页码顺序正确,装订精美,无错漏页。

3)成果质量审批

①质量评审由总工组织实施。评审时,项目负责人、审核人、项目技术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必须参加;

②审查内容包括:成果是否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和合同要求;作业方法是否符合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各项精度指标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成果是否准确、完整、图件数据格式是否与建设单位要求一致;

③最终成果由建设单位审批。

(4)解决勘察过程中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解决勘察过程中问题的原则是:确保勘察质量,确保勘察工期,确保安全文明生产。

在勘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拟定相应的解决办法:

1)勘察施工环境影响问题,在勘察施工前建设单位、监理和施工单位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进行协调沟通,避免引起纠纷,影响工期;

2)在勘察过程中勘察设备的调配,勘察进度严格按计划进行,如发现勘察施工进度滞后于进度计划时,立即调动备用设备,确保勘察工作按期完成;

3)勘察设备的现场保管与安全,勘察设备的保管以班组为单位妥善保管,夜间休息时间应安排专人值班看管,避免设备被盗而影响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4)勘察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

①首先根据工程特点及勘察技术要求编制初步的勘察纲要,项目组的有关技术人员和施工技术工人熟悉勘察的技术要点,勘察工作严格按照勘察纲要执行;

②钻探班组在勘察施工过程中,遇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清楚,并与现场技术人员商量解决;

③场地局部地段可能分布有较厚的砂层,钻探施工时可能会产生塌孔、漏水等现象,此时应采取比重较大的泥浆护壁或采用套管跟进的钻探方法解决;

④保证勘察取样质量、数量。

在勘察过程中与建设单位、设计、监理单位密切联系,为建设单位、监理对勘察工作的有效监督提供方便,勘察中间成果及时向有关设计单位汇报,必要时配合设计进度提供勘察中间成果;

现场技术人员认真检查钻探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符合要求的,作报废重钻处理,确保勘察质量。

1.1.8 勘察进度与保证措施 1.1.8.1 勘察工作进度计划

按照要求完成勘察,并提供《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表 1.1.8-1勘察工作相对进度计划表(日历天)

项目

勘察工作进度

施工队伍、设备进场 1天

钻探施工 5天

室内试验

及报告编制

7天 勘察成果审核出版

2天

最终具体开工时间以建设单位下达开工指令为准,故具体勘察进度计划可在勘察工作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1.8.2 进度保证措施

按照控制流程可以保证进度计划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当进度不满足要求时,及时查明原因,调整人员和设备配置,确保满足工期要求。

图 1.1.8-2进度计划控制流程图

(1)管理措施

1)建立精干、高效、富有施工经验的项目经理部,完善生产指挥系统,对工期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施工工段的具体作业工序。

计划

实施

检查

是否满足进度计划

检查

按计划执行

调整

2)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原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工进度的分析比较,确保关键线路上的工作能按时完成。

3)编制施工项目总进度计划,以及各分项工程进度计划,并确定季度和月度作业计划,逐月按目标控制,从一道道工序实现对工程的有效监控。

4)实行施工任务单制度,项目部将施工计划下达到施工工段,施工工段进行分解,下达到施工作业班组和操作人员,建立会议、检查、考核、评比制度和奖惩条例,开展立功竞赛活动,不断掀起施工高潮,以加快工程的施工进程。

5)发挥实力雄厚的优势,加快组织、协调人员、机械的进场,配备充足的施工设备,抓紧有利的施工季节,进行各工序的施工,特别是受水位与气候影响的工序。

(2)组织措施

1)施工前,对现场进行详细的踏勘,熟悉施工现场的周边条件,在前期,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根据项目实际需要或建设单位要求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场,以尽量缩短施工准备期,尽快使施工步入正常进行的快车道。

2)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计划,组织连续均衡而紧凑的施工。在组织精干、高效、有经验的项目经理部的基础上,在项目部内部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逐项分解施工目标,确立目标承包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分工与协作,加强监督与考核,以此来调动施工管理与施工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其工作的责任感,提高施工生产的效率。

3)将加强施工生产的计划管理工作,运用统筹学、系统工程的原理严密编制总体工程、各分项工程及各施工阶段的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计划,强化网络关键线路和关键工序的施工生产调度,以日进度保旬进度,以旬进度保月进度,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三班制连续生产作业,最大限度地压缩工序衔接时间。针对季节性气候特点,合理安排好各项目的施工,使施工生产既紧张、快捷,又均衡、有序。

4)还将加强计划实施的监督和总结工作,对工程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并定期召开季度、月度和周生产会议,及时协调生产安排,及时调集人力、材料和机械设备,集中力量保障关键项目工期目标的实现。

5)加强材料设备的适量储备和调度,合理配备设备资源,使机械设备合理配备合理,解决施工中的发现的薄弱环节,予以综合平衡。

6)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使各分项工序以最大限度进行合理搭接,保证施工流水能按计划正常运转,前道工序为后道工序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3)技术措施

1)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提前做好技术准备,施工前要认真领会掌握设计意图,针对施工的重点和难点,超前编制施工方案,力争有所突破,杜绝临阵磨枪的现象。

2)施工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一线操作人员知道干什么,怎样干,明确质量要求,避免返工损失。

3)对工程一些单项工程,在施工前要进行典型施工,根据典型施工的结果,对施工方案和各项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优化,做到既保证质量又缩短工期。

4)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技术监控,技术人员要随时深入现场,了解施工的最新进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5)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办理好基准点控制桩的交接手续,并在现场建立符合施工精度要求的工程控制网,导线控制网,设置临时水准点和各种控制桩,并安排专人严格保护,防止损坏,以免造成失效,影响工程进度。

(4)劳动力和机械设备保证措施

1)提高机械化、标准化的施工水平,实现快速施工。在组织施工时,结合机具配备情况,工程进度要求和工程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置和安排施工设备,提高综合机械化水平,并加强机具设备维修保养,提高设备的完好率,

充分发挥机具设备的作用。

2)劳动者的素质是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关键,所以,施工前必须通过技术交底,使劳动者熟悉施工工序,施工中,对各工序的劳动力统一规划,合理安排,上岗前进行岗位培训,以保证其达到本岗位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

1.1.8.3 勘察安全与环保措施

(1)安全生产及环保目标

安全生产及环保目标为:严格执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做到健康安全生产、保护环境,不发生人身伤亡和安全生产事故,无环保投诉。

(2)勘察作业现场危险源辨识和危险源安全防护措施

根据特征,勘察现场主要危险源及安全防护措施主要如表1.1.9-1。

表1.1.9-1主要危险源及安全防护措施

(3)环境因素辨识和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特征,勘察现场主要环境因素和环境保护措施见表1.1.9-2。

表1.1.9-2 主要环境因素和环境保护措施

(4)勘察作业安全防护措施

1)组建项目安全生产小组,项目负责人为组长(第一责任人),现场负责人(编录)担任安全员,各钻探机长为安全生产人员,确保安全生产;

2)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现场负责人会同钻探机长根据现场地形和植被覆盖情况编制合理的机械设备搬运方案,作到安全交底,确保工程全过程安全施工;

3)加强安全检查,对机械操作及搬运过程的安全关键环节进行经常性检查。如发现隐患,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4)根据钻探进展及施工环境等情况,做好钻孔周围的安全护栏;

5)严格现场管理,加强机械维修,检查和保养,机电设备由专人操作,认真遵守用电安全操作规程和机械操作守则。每天开工前,准备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造成不安全因素;

6)钻机工人必须戴安全帽作业;

7)雷雨天气禁止作业;立即停止工作,入室暂避;远离边坡坡顶树木、电线杆等尖耸、孤立的物体;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启动应急预案;

8)勘探作业时,应对各类管线、设施、周边建筑物和构筑物采取安全生产防护措施;

9)勘探点与地下管线、设施的水平安全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0)与地下通讯电缆、给排水管道及其地下设施边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

11)与地下广播电视线路、电力管线、石油天然气管道和供热管线及其地下设施边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

12)当勘探点与地下管线、设施的水平安全距离无法满足要求时,应先在勘探点周边采用其它方法探明地下管线、设施,并应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后再进行勘探作业;

13)在山上或其它植被茂密地方进行钻探时,严禁动用明火、吸烟、野炊烧烤、生火取暖等;

14)禁止在山上直接烧除因灾受损的断木枯枝,禁止烧荒;

15)严禁在草坪上、燃气管道旁、高压线下、汽车旁、化粪池边、芦苇草垛及工地、工棚附近动用明火、焚烧杂物,防止因燃气泄露或引燃沼气而发生爆燃;

16)严禁占用和堵塞消防通道;

17)掌握自救逃生知识,一旦发现火情,及时报警,学会自救;

18)防火灭火是每个公民责无旁贷的职责,遇到火险应及时报告,拨打119火警电话,不逃避,积极参加救火。

(5)环保及文明施工措施

施工现场是的窗口,是直观显示施工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的标志,根据现场勘察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措施:

1)做到“工完场清”,保证场地整洁,材料、设备、工具分类堆放;机修用具和手套严禁乱扔乱放,防止机油污染;

2)施工现场的醒目位置设有相关的安全警示标志,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要带好安全帽,佩戴工作证;

3)保持宿舍清洁卫生,设专人打扫,安全帽、工具、日常生活用品要放置整齐有序;生活垃圾应集中放入收集点,严禁乱扔乱放;

4)遵守有关施工规定,施工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不扰民;

5)如钻探需要破坏树木植被,应取得建设单位同意;严禁随意砍伐树木,进行青苗补偿或钻探后恢复原状。

(6)勘察应急救援预案

根据的实际情况,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如下:

1)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由项目负责人、安全员、各机长组成。当现场发生安全事故时,安全员(现场负责人)应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报告,并联络救援机构和临近单位的救援设备(消防119、救护120、公安110),落实接应工作并封锁现场,在抢救过程中负责保护现场。项目负责人当发生事故时,负责向勘测部门负责人报告,同时立即组织指挥抢救工作。勘测部门负责人接到现场事故报告后,立即根据事故伤害程度启动相应救援预案并向单位领导报告;

2)现场所有人员当发现现场有异常或不安全情况时,都有义务和责任向机长或现场负责人反映或报告。当发生

事故时,服从现场负责人的指挥进行抢救;

3)救援原则和程序

①在救援过程中,遵守先救人后救物的原则;

②在实施救援中,注意防救结合的原则;在抢救中应注意防止对施救人员造成伤害和防止发生新的安全事故;

③现场救援小组在组织自救同时向救援机构(消防119、救护120、公安110)寻求支援;联络调运所需的挖掘机、起重机、排水等救援设备;

④由勘测部门组成后援组赶赴现场,指挥和调动人力、物力以及提供后勤支援;

⑤当事故情况复杂时,由单位指挥人员和专家组成员,研究制定相应抢救方案,并立即予以实施。

4)事故处置

①在实施抢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好事故现场,当抢救伤亡人员需要移动现场时,应设标记或拍照;

②工亡事故由单位安办、工会、人事部门、勘测部门负责人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

③单位调派机关科室人员协作勘测部门对罹难者家属进行安抚工作;

④协助保险调查取证,做好理赔工作;

⑤经事故调查组批准同意后,方可恢复施工。

(7)其他

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防患于未然;做到安全生产、保护环境。

1.1.9 勘察后期服务承诺

对于工程后期的验槽、验收以及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承诺及时安排人员到场解决。

(1)恪守服务优良、诚实守信的服务准则,坚持至始自终为建设单位搞好工程后期服务工作;

(2)及时派遣人员参加地基验槽、基础验收和竣工验收工作;

(3)认真签署各种质量验收文件和验收报告;

(4)协助建设单位解决好施工中出现的相关勘察质量问题;

(5)保持与工程相关主体方的友好协作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