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

2020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
2020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

2020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

2020年10月10日~18日,第三届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学术年会暨第十六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以直播形式召开,主题是“支持与姑息使癌症治疗更有效”。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解读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危害严重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放化疗引起的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25%~40%化疗初治患者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超过60%患者化疗延迟和减量首要原因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剂量改变患者中有超过60%再次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且影响患者生存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甚至死亡风险密切相关。不同瘤种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致死率不同,实体瘤约为8%。

-大多数标准剂量的化疗方案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6-8天。

-FN并发症严重,20%~30%患者需入院进行治疗。

-FN患者中,出现明显感染或隐性感染者超过60%,发生菌血症的患者超过20%。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61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使用的化疗方案为耐受良好、骨髓抑制较少的AC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结果显示,与无FN患者相比,发生FN的患者中位OS减少了22.4个月(P<0.001)。

因此,为提高医护人员对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建立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优化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管理流程,规范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与治疗,由CSCO牵头制定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并于2017年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

肿瘤放化疗相关肿瘤中性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分级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定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低于2*109/L。

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ANC≥1*109/L、中度:ANC(0.5-1.0)*109/L、重度:ANC<0.5*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定义为:口腔温度>38.3%(腋温>38.1%)或2次测量口腔温度>38.0%(腋温>37.8%),且ANC<0.5*109/L,或预计24小时后会降至<0.5*109/L。

不同化疗药物出现中性粒细胞低谷与恢复时间不同

中性粒细胞的最低值取决于使用药物的类型和剂量,当大剂量或高密度化疗时,如果得不到多能干细胞的快速补充,则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会出现长时间的低谷。

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重要性及策略

发生FN后感染率高,死亡风险增大,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也增加了耐药,因此预防FN发生尤为重要。

由于瘤种与化疗方案的不同,以及患者自身条件的差异,建议对接受化疗的患者进行分层管理,以实现个体化预防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目的。

化疗方案是分层管理首要考虑的风险因素

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风险与化疗方案显著相关,包括化疗药物的选择、联合或序贯、剂量强度与剂量密度等。回顾性分析表明,接受辅助化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化疗方案是化疗所致FN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因此,分层管理首先要对化疗方案进行危险度分级。

高:高风险方案定义为对于化疗初治患者的FN发生率高于20%的化疗方案;

中:FN发生率介于10%~20%的化疗方案;

低:低风险方案为FN发生率低于10%的化疗方案。

肿瘤常见的FN中高风险化疗方案

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险的相关因素

年龄:>65岁是发生FN最重要的自身高危因素。

体能状况:老年患者的生理年龄或虚弱性比其实际年龄对于FN风险的预测更为准确合并症:肾病、心脏病、高血压、慢阻肺、肺炎、真菌感染、脓毒血症等合并症已证明具有增加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

发生过FN:尤其是经历过一次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后,患者发生后续风险的概率非常高。

疾病特异性风险因素:由于瘤种本身的特性及化疗方案的不同,不同瘤种发生FN的风险也有所区别。

恶性血液学疾病、晚期疾病和不可控的癌症是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显著预测因子。

预防FN发生的一级预防途径

预防FN发生的二级预防途径

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及作用机制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是一种糖蛋白,含有17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0000。主要作用为:动员骨髓中性粒细胞移行至外周血中、促进骨髓中性粒细胞前体分化和增殖、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G-CSF作用后的表现——ANC曲线呈双峰形

使用G-CSF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曲线呈双峰形。第一峰是G-CSF 促进骨髓已成熟粒细胞向外周血释放的结果,第二峰是G-CSF刺激骨髓粒系造血祖细胞加速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所致。

聚乙二醇化rhG-CSF(PEG-rhG-CSF)的药理特征及优势

特征:药物生物稳定性更强,不易被水解;免疫原性与抗原性降低,不易产生中和抗体

优势:机体自我调节清除机制,更加智能高效;一个化疗周期一次用药即可;更有效预防FN,减少3、4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更好。

PEG-rhG-CSF最佳给药剂量为单次6mg或100ug/kg

PEG-rhG-CSF一定范围内是浓度依赖性药物,当血药浓度大于EC90时,即单次给药6mg以上时,疗效随剂量的增加变化不大。

PEG-rhG-CSF最佳给药剂量为单次6mg或100ug/kg。NCCN指南推荐单次给药6mg。

PEG-rhG-CSF最佳给药时间为化疗后1-2天

化疗后1-2天,有足够数量级的GCSFR细胞,预防性应用G-CSF效果好。NCCN指南首选化疗后24h给予PEG-rhG-CSF。既往研究显示,PEG-rhG-CSF血药浓度更稳定,疗效与rhG-CSF相当。

预防性用药

接受双周化疗方案的结直肠癌患者预防性使用PEG-rhG-CSF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可明显降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从43%降至13%。一项研究纳入1072例患者,应用PEG-thG-CSF后,平均每周期FN发生率为5%,一级预防后FN发生率为3%,二级预防后FN发生率为13%。提示PEG-rhG-CSF一级预防优于二级预防。

总结

?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性高且增加死亡风险,预防是关键。?

?

建议对接受放化疗的患者进行基于FN发生风险的分层管理,规范化诊治。

?

?

PEG-G-CSF具有机体自我调节清除机制,半衰期长,血药浓度更加稳定,一个化疗周期仅需使用一次,最佳给药时间为化疗后24h,最佳给药剂量为单次6mg或100ug/kg。

?

?

预防性使用G-CSF可显著降低患者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FN发生率,并且一级预防优于二级预防,可保障治疗疗效,更具有药物经济学优势,最终患者可获得更多生存获益。

?

细胞周期检查点与肿瘤治疗

细胞周期检查点与肿瘤治疗 本综述由解螺旋学员hello负责整理(2017年12月) 细胞周期指细胞从上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包括分裂期(M期)和分裂间期。根据DNA合成的情况,间期又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Gap1)、S期(DNA合成期)和G2期(DNA合成后期,Gap2)。细胞周期蛋白(cyclin)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 Cdk)是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的核心。Cyclin随细胞周期进程周期性出现及消失,哺乳动物的cyclin包括cyclinA-H。Cyclin在分子结构上均含有一段保守序列,称为细胞周期蛋白框,介导cyclin与Cdk的结合1。Cdk按发现的先后顺序命名为Cdk1~8,其激酶活性需要在cyclin和磷酸化的双重作用下激活2。Cdk激酶抑制物(CKI)负性调节Cdk活性,CKI分为CIP/KIP和INK4两大家族。在细胞周期进程中,Cdk结合特定的cyclin,使相应的蛋白质磷酸化,促进G1期向S期,G2期向M期的转换。细胞周期检测点(checkpoint)能够监控细胞周期的活动,保证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完整性及细胞周期正常运行,包括未复制DNA检测点、纺锤体组装检测点、染色体分离检测点和DNA损伤检测点3。未复制DNA检测点监控DNA复制,决定细胞是否进入M期,保证细胞分裂必须发生于DNA 复制之后。纺锤体组装检测点监控纺锤体组装,决定细胞是否进入后期,防止纺锤体装配错误的中期细胞进入后期。染色体分离检测点监控后期末子代染色体在细胞中的位置,决定细胞是否进入末期及发生胞质分裂,只有染色体分离正常的后期细胞可以通过染色体分离检测点进入末期。DNA损伤检测点监控DNA损伤的修复,决定细胞周期是否继续进行,负责监测细胞DNA损伤后的修复。DNA损伤后,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checkpoint kinase)可以阻滞细胞周期,修复受损的DNA,从而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包括Chk1(checkpoint kinase 1)和Chk2(checkpoint kinase 2)。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RNA剪接因子SR蛋白、SR特异激酶(SR protein specific kinase, SRPK1),microRNA均参与了对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周期与组织再生、肿瘤发生关系密切。肿瘤细胞可以分为三类细胞周期行为不同的细胞:增殖型细胞、暂不增殖型细胞和不增殖型细胞,根据肿瘤细胞所处的有丝分裂时相,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4。 DNA损伤检测点激酶Chk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尚有争议。最初,Chk1是抑癌

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方案全解

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方案全解 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方案全解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长期低于4000/立方毫米(4×109/升)以下,临床以易于疲劳,易于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其原因一般是由化学和物理因素(放疗、化疗等)、药物过敏、细菌病毒感染以及其他疾病所引起。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000-10000/UL(微升),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白细胞减少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其中获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如下: 西医认为: (一)骨髓损伤: 1.药物引起的损伤: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可直接杀伤增殖细胞群,药物抑制或干扰粒细胞核酸合成,影响细胞代谢,阻碍细胞分裂。药物直接的毒性作用造成粒细胞减少与药物剂量相关。其它多类药物亦可有直接的细胞毒性或通过免疫机制使粒细胞生成减少。 2.化学毒物及放射线:化学物苯及其衍生物、二硝基酚、砷等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作用,X线和中子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造成急性或慢性放射损害,出现粒细胞减少。 3.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是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作用于粒系分化的不同阶段,致骨髓损伤,粒细胞生成障碍。常见于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 4.全身感染:细菌感染如分支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及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等。 5.异常细胞浸润骨髓:癌肿骨髓转移、造血系统恶性病及骨髓纤维化等造成骨髓造血功能的衰竭。 6.细胞成熟障碍——无效造血: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影响DNA合成,骨髓造血活跃,但细胞成熟停滞而破坏于骨髓内。某些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也存在着成熟障碍,而致粒细胞减少。 (二)周围循环粒细胞分布异常 (三)血管外组织内的粒细胞需求增加,消耗加速

化疗后白细胞低的原因是什么

鸡蛋又称鸡子。鸡蛋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相当丰 富。含蛋白质、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铁、维生素D、酵素等。据测定每100克全蛋含有12。7克蛋白质。 鸡蛋中的蛋白质是食物品种中质量、种类、组成方面最优质的蛋白质。1克鸡蛋蛋白质比1克肉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高得多。而蛋白质(特别是像鸡蛋蛋白质这样的优质蛋白质)在维护皮肤光泽、弹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鸡蛋黄中含有一定量的磷脂。磷脂有乳化作用。进入人体中的磷脂所分离出来的胆碱,具有防止皮肤衰老,使皮肤光滑美艳作用。鸡蛋黄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2。据测定,每100克鸡蛋黄中含维生素A2000国际单位、维生素B20。3毫克、维生素D30国际单位、维生素B10。25毫克。这些维生素都是营养皮肤必不可少的物质。 鸡蛋中还含有较丰富的铁。100克鸡蛋黄含铁150毫克。铁元素在人体起造血和在血中运输氧和营养物质的作用。人的颜面泛出红润之美,离不开铁元素。如果铁质不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使人的脸色萎黄,皮肤也失去了美的光泽。由此可见,鸡蛋确是维护皮肤美的重要食品之一。 鸡蛋中还含有较丰富的铁。100克鸡蛋黄含铁150毫克。铁元素在人体起造血和在血中运输氧和营养物质的作用。人的颜面泛出红润之美,离不开铁元素。如果铁质不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使人的脸色萎黄,皮肤也失去了美的光泽。由此可见,鸡蛋确是维护皮肤美的重要食品之一。 鸭蛋也是有护肤、美肤作用的食品。其美容作用略差于鸡蛋。鸭蛋含有蛋白质、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维生素D、钙、钾、铁、磷等营养物质。 中医药学认为,鸭蛋味甘,性凉,有滋阴、清肺、丰肌、泽肤等作用。如常食银耳、鸭蛋炖冰糖,有滋阴降火、润肺美肤的功效。 化疗后白细胞低的原因 是什么 白细胞低是化疗产生的副作用,导致骨髓抑制,从而降低白细胞。化疗后白细胞低症状,比较常见的是发热,可以是高热,称为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病人会出现疲劳、无力、容易感染、感冒。如果合并血小板减少,还会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症状。 升白针上升白细胞只是表层现象,不一定管用。建议选择一些中药制剂来提升白细胞,其特点是效果持久、稳定,如稀牌胶囊。采用灵芝营养配方,能有效增加白细胞,提高患者免疫力,逐渐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淘宝或稀牌商城官网都有销售。每天坚持锻炼也是对身体恢复有很大帮助的,但不能过量运动,可以做些有氧运动。比如:瑜伽、跳舞、慢跑、打太极等。 当然,日常饮食的调整也会提升患者的体质,起到辅助的作用。如果病人在化疗期间或化疗后出现白细胞下降,可以在正常用药的前提下,多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比如瘦肉、鸡蛋、牛奶、大枣、桂圆等食品。有的人化疗后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溏等症时,也可以吃一些健脾胃之类的东西,比如,薏米、山楂、陈皮等,以减轻化疗副作用,并适当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特意提醒,有些患者听说有食补方法后,为了防止中西药物的副作用,就开始停药,只用日常饮食来提升白细胞。其实,日常饮食虽然可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但其升白细胞的效果比较微弱,不能只用饮食升白而忽略了正常用药。 女性滋阴养颜的食物 35 2011.4/家庭养生

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发生

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发生 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指从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的过程,DNA合成和细胞分裂是细胞周期的两个主要事件。在进化过程中,细胞发展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调控机制,以确保细胞周期严格有序地交替和各时期依次有序变更。细胞的调控机制主要以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为基础,以信号传递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为主要过程,以对整个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为主要表现形式。 人们对细胞周期的调控是从MPF的发现开始的。最初,人们对MPF有以下两种解释: 1、细胞分裂期(M期)细胞中的一种能够使染色体凝集的因子,称为细胞促分裂因子(mitosis-promoting factor,MPF)或M期促进因子(M-phase-promoting factor,MPF)。 2、成熟的卵细胞中的一种可以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称为卵细胞促成熟因子(matuation-promoting factor,MPF)。 但是,随着对MPF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又给出了新的解释:MPF是一种能够促进细胞有丝分裂或G2/M转换的周期蛋白激酶,含有两个亚单位,一个是催化亚单位,一个是调节亚单位。催化亚单位的激酶活性要通过与调节亚单位的结合才能体现出来。MPF的调节亚单位就是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cyclin是一类随细胞周期变化周而复始出现和消失的蛋白质。目前,人们已相继克隆和分离数十种cyclin,这些不同的cyclin在细胞周期中表达的时期不同,执行的功能各异。但各种周期蛋白之间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即均含有一段约100个氨基酸残基的保守序列,称为周期蛋白框(cyclin box)。周期蛋白框介导cyclin 与CDK(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的结合,不同的周期蛋白框识别不同的CDK,组成不同的周期蛋白-CDK复合体,表现不同的CDK激酶活性。M期cyclin白分子的近N端含有一段9个氨基酸组成的特殊序列,称为破坏框(destruction box),参与泛素介导的周期蛋白A和B的降解。G1期cyclin分子的C端含有一段特殊的序列,可能与G1期cyclin的更新有关。 而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是蛋白质激酶家族中的一员,有三个重要的功能域,其中第二功能域结合cyclin,和cyclin 协同作用,是细胞周期调控中的重要因子。CDK可以和cyclin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其中CDK为催化亚基,cyclin为调节亚基,不同的cyclin-CDK复合物,通过CDK活性调节不同底物磷酸化,从而实现对细胞周期的调控。 在细胞周期中,CDK激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调节。cyclin与CDK 的结合是CDK激酶活性的必要条件和先决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仅仅是cyclin和CDK的结合,并不能激活CDK激酶的活性,因为激酶活性的体现还需要激酶本身的修饰(如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及一些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DK inhibition,CDKI,可以通过抑制CDK激酶的活性,对细胞周期起负调控作用)的去除等。 细胞周期是一个高度有序的运转过程。如前所述,它的正确运转是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对cyclin-CDK复合物的活性进行精确调控来实现的。cyclin、CDK 的异常表达、CDK抑制因子的缺失等都将使细胞周期发生紊乱,细胞的增殖失控,最终发生癌变。 肿瘤是一类以细胞生长和增殖失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细胞在增殖、分化和

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措施

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措施 摘要化疗的毒性作用包括造血组织损伤、消化系统脏器损伤、皮肤损害及神经系统损伤等几个大方面。其中造血组织损伤又叫骨髓抑制。表现为全血象下降,或以白细胞血小板粒细胞淋巴细胞下降为主。本文就来论述骨髓抑制的治疗护理措施。 关键字化疗;白细胞减少;治疗调护 化疗的毒性作用包括造血组织损伤、消化系统脏器损伤、皮肤损害及神经系统损伤等几个大方面。其中造血组织损伤又叫骨髓抑制。表现为全血象下降,或以白细胞血小板粒细胞淋巴细胞下降为主。白细胞减少是化疗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正常值(4×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0×109/L时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或极度缺乏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与化疗药物、剂量、疗程,以及患者体质等因素有关,根据抗肿瘤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级标准(WHO)判定减少程度并指导治疗,结合本省医保情况,制定基本诊疗指导性意见如下: 1治疗方法 `1.1 血象检查: 化疗期间及化疗后应加强观察,一般化疗结束后2-3天检查血象;当发现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降低达三级或以下时,应该及时动态了解血象情况,必要时每天检查血象。 1.2 停用引起白细胞减少药物: 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降低达三级或以上,停用化疗或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各种药物及治疗。 1.3 升白细胞药物的使用: 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降低达1-2级者,常规使用口服升白药物;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降低达三级或以上者,使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GM-CSF)100μg-150μg,qd-bid,根据病情决定使用剂量与时间。 1.4 抗生素使用: 对于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降低三级或以上时,应该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如合并有感染时应积极治疗,及早使用足量敏感抗生素,3~5天热不退,宜改用另外一组,或按药敏结果做出相应调整;注意鉴别是否合并真菌感染,并采取相应措施。 1.5 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 对于粒细胞缺乏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常规采用氢化可的松100mg-200mg/d,静脉使用。 1.6 支持治疗: 感染严重或身体虚弱的病例,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白蛋白、血浆等; 1.7 中医药治疗: 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临床上多数属脾肾两虚,阴阳气血不足,中药汤剂治疗应以健脾益肾、补益气血为治疗原则。

癌症病人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怎么办

在癌症的各种治疗方法中,化疗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能够抑杀癌细胞,控制病情发展,但化疗也会损伤正常细胞,有很多患者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的情况,也会导致患者免疫力随之降低,并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癌症病人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怎么办呢?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重要的功能细胞,是人体和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通过而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的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当患者体内白细胞数量减少时,身体的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容易并发感染,增加患者痛苦,甚至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期,因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提升白细胞的数量。当白细胞数量下降较少时,应确保充足的休息,增加营养,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多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如木耳、银耳、香菇、红枣等,并严格遵循医嘱复查。如果白细胞数量下降较多,可以使用升白细胞的药物,并做好预防感染的工作,多休息,加强营养,必要时应暂停化疗,待白细胞恢复后再行化疗。 癌症患者化疗后除了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外,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不良反应,肝肾损伤等,而且化疗并不能全部将癌细胞杀死,患者还会面临复发转移的问题,需要进行巩固治疗。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联合西医治疗,有助于弥补西医的不足,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给予补气益血、健脾和胃、滋肝补肾等中药,有助于扶正元气,调理脾胃,缓解化疗引起的副作

用,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提升白细胞的数量,增强免疫功能,提高耐受程度,使治疗顺利完成。长期坚持用药,还有助于抑杀残癌,巩固化疗的疗效,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在确诊病情后要及时将中医纳入治疗方案中,维护身体的元气,增强抵抗力,才有助于控制肿瘤的生长,预防病情的恶化,作为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的袁希福,自幼便接触中医,熟读中医古典名著。此后,其还曾先后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为从事中医治疗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3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袁希福接诊了大量病例,并摸索出了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新体系,提出了三联平衡理论。如今,在该理论的指导用药下,部分肿瘤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樊雪梅,女,肺癌,河南漯河市人 2004年8月,72岁的退休教师樊雪梅在省会医院被确诊为肺癌,并发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积水。随后,女儿四处为母亲求医问药,9月上旬,樊雪梅进行光子刀手术治疗4次。然而,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控制,症状仍然在不断加重。 因母亲并发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积水,不能化疗,综合考虑后,女儿为樊雪梅寻求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中医药治疗,9月20日初次就诊,樊雪梅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出虚汗、口苦咽干、吐白黏痰、极度消瘦。此次看诊,取了一个月的中药,服药半月后,食欲增加、心慌、气短、出虚汗好转。3个月后,樊雪梅精神身体一般情

中医药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研究概 况 (作者: 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关键词】中医疗法;化疗;白细胞减少症;综述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往往缺乏选择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出现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减少,引起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使化疗被迫中断,影响患者有效治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有升高白细胞作用,但此药有明显局限性:①价格昂贵,未能在临床上广泛使用;②效果不稳定,且常伴有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③部分患者效果不佳。因此,探寻中医药治疗化疗 后白细胞减少症具有巨大价值。 1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大量工作集中于临床研究。治疗方 法“补”字当头,其中“补”的含义各有不同。 1.1健脾补肾法 白细胞减少症属中医学“虚劳”范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

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肾不足,发为“虚劳”之证。在此理论指导下,张氏等[1]以健脾补肾法治疗骨肉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17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中药(黄芪、当归、太子参、补骨脂、鹿角胶等),对照组服用鲨甘醇、利血生、肌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升高白细胞总有效率分别为88.23%和60%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宋氏[2]以三黄二豆粥治疗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服用三黄二豆粥(黄精、黄芪、鸡血藤、熟地黄、黑大豆、白扁豆),对照组服用利血生、鲨肝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5.1%和77.5%。毛氏[3]自拟中药方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66例,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服用炙黄芪20 g,党参10 g,炒白术15 g,熟地黄10 g,当归10 g,炒谷麦芽各15 g,阿胶10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补骨脂15 g等;对照组服用利血生、鲨肝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1.3%,对照组为56.3%。李氏等[4]以鲩鱼补血汤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91例、贾氏等[5]以补血汤治疗白细胞减少症58例、李氏等⑹ 对肿瘤化疗所致难治性白细胞减少症采用中药治疗、田氏等[7]以健脾益肾升白汤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2例。均通过健脾补肾法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1.2益气养血法 陈氏等[8]以益气养血填精补髓法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自拟扶正增白汤,对照组服用贞芪

细胞凋亡与肿瘤

细胞凋亡与肿瘤 巴桑卓玛 (西藏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摘 要 细胞凋亡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细胞死亡形式,不仅在正常的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认为,细胞凋亡异常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凋亡调控基因已被看作是一类新的肿瘤发生相关基因。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平衡失调的结果,细胞凋亡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因此研究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影响不大是肿瘤治疗的新思路。 关键词 细胞凋亡 诱导 治疗 肿瘤 多细胞机体,包括人,均存在着细胞增殖与死亡的平衡,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二者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此矛盾的运动发展推动着机体的生、老、病、死。传统的肿瘤研究者关注的首先是细胞的增殖。肿瘤细胞是永生性细胞,如何抑制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是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然而,机体还存在另一普遍现象,即死亡。细胞的死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necrosis)。它是由于局部缺血、高热、理化因素及微生物的侵袭所致的细胞急速死亡。其重要的特点是细胞肿胀、溶解、释放出裂解产物,使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另一种是生理性死亡———凋亡(apoptosis)。 1 细胞凋亡与一般的死亡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形态学特征:细胞凋亡是细胞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在一定诱导条件下接受指令而发生的程序化事件,是导致最终自我消亡的生命活动。发生时首先是染色质的凝集,嗜碱性染色增强,然后细胞核崩解,此时线粒体保持形态正常,最后细胞体积缩小,一部分细胞质和核碎片进入由膜包被的程序死亡小体,它们从细胞表面出芽脱落,并被组织专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由于细胞内容物不泄漏,因而没有炎症反应。 生化特征:染色质降解,核小体间连接DNA部位被降解,产生寡聚核小体DNA 片段,即180-200bp整数倍的不同长度的DNA片断。 细胞凋亡的化学信号:在细胞程序死亡时出现快速持续的Ca2+浓度上升。如在胞质钙离子载体tributyrin和抗-CD3抗体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中就发现有钙离子浓度升高的现象。研究发现Ca2+增加与A TP一起作用于染色质,使原来折叠的很紧的染色质变松散,露出亲水部分,以便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水解。Danson (1993)发现Ca2+可以参与Ca-calmokulin dependent phospatase作用,产生凋亡。Wornonicz提出Ca2+可以直接作用于核内转录因子引起凋亡。另外Ca2+还可活化

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归纳

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归纳 【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进行归纳。结果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与西药相比,具有作用平稳、持久、价格便宜、副作用小等优点,在提升白细胞的同时,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结论目前中医治疗方法很多,但主要从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入手,再辅以个体中医辨证,有口服治疗、静脉给药、针灸治疗等手段,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在中医中药领域为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开辟了一块天地。 【关键词】中医;白细胞减少症;免疫 白细胞减少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虚劳”、“血虚”范畴,病机与心、肝脾、肾之阳气精血不足相关,其中与脾、肾二脏关系尤为密切,发病的关键是脾肾亏虚[1],究其病因主要是近年来由于肿瘤患者增多,放、化疗的普遍开展以及各种化学制剂药物的广泛应用,外感邪气,久羁体内未除,或因起居不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大病之后失于调理等而使脾、肾受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人之精气所藏。脾肾不足,“虚劳”之病乃生。因此,应从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入手,再辅以个体中医辨证,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归纳 如下。 1口服治疗 1.1中成药①王为[2]等应用中药牛膝精胶囊(由牛膝提取的牛膝多糖)预防本症30例,与空白对照组15例比较,有效率分别为60.0%、26.7%(P<0.05)。 ②侯炜[3]等用中药阿多拉扶正霖胶囊(黄芪为主药)治疗乳腺癌化疗后WBC减少45例,与西药对照组30例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82.2%、60.0%(P<0.05)。 ③周淑意[4]等以刺五加及倒卵叶五加(均为冲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3例,总有效率71.9%。④丁京生[5]等用扶正消症胶囊(由菟丝子、人参、三七、冬虫夏草等组成),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116例,服药4周后结果显效39例,有效5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2.8%。⑤地甘口服液(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剂室制备)由大量熟地黄、炙甘草为主组成,具有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之功效,有升高白细胞和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6]。⑥周郁鸿 等[7]用强力升白片(地榆升白片),由人参总皂甙、地榆等组成,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2例,显效6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达84.38%。⑦顾如芬[8]用峰龄胶囊(主要成分银耳多糖)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77例,总有效率为93.51%(72/77),其中显效率为36.36%(28/77),有效率57.14%(44/77),峰龄胶囊具有快速、高效提升白细胞的作用,而且疗效确切,是治疗放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有效药物。⑧郝俊文等[9]用百令胶囊(冬虫夏草菌丝体干粉制剂)治疗肾移植术后药物性白细胞减少46例,治疗有效31例,总有效率

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2010年第19卷第13期 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顾宏琼 (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药剂科,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是恶性肿瘤患者难以完成治疗的主要原因。在放化疗后白细胞下降初期应用升白药物,可显著升高白细胞数,使患者有效、顺利地完成化疗,提高其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这也是肿瘤防治的又一新途径。该文对各种升白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关键词:白细胞减少症;升白制剂;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9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931(2010)13-0087-02 白细胞减少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以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0?109/L为主要诊断依据,目前在临床内科比较常见,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因不明性和继发性两种,而继发于肿瘤放疗、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症尤为常见。约90%的癌症患者放化疗后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性明显增高,个别合并严重感染而危及生命;同时可影响化疗周期用药,成为患者完成治疗的主要障碍。因此,升高放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非常重要。目前升白药物较多,传统的有肌苷、鲨肝醇、利血生、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较新研发的有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在此对各种升白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药效学研究 传统药物中,维生素B6[1]、利血生对各种粒细胞缺乏有效;维生素B6、鲨肝醇、肌苷、脱氧核糖核酸、康力龙对抗癌药、放疗或氯霉素等因素所致白细胞减少有较好的疗效;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骨髓释放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如果粒细胞减少是由于免疫因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则有较好且持久的疗效。碳酸锂虽然既有抗甲状腺功能亢进作用,又有刺激骨髓粒细胞生成作用,但由于缺乏血锂浓度监测措施,故临床使用受限。然而,虽然鲨肝醇、肌苷、利血生等传统药物在临床应用已数十年,早已深入人心,但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其疗效并不确切。 近年来,集落刺激因子类药物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关注[2]。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SF,G-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SF,GM-CSF)已用于临床。G-CSF类药物主要有非格司亭(Filgrastim)、来格司亭(Lenograstim)和培非格司亭(Pegfilgrastim)等,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在体外,G-CSF可刺激骨髓造血祖细胞中中性粒细胞集落的形成,延长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存活时间,活化中性粒细胞,促进其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DCC),产生超氧阴离子,合成碱性磷酸酶。最近的研究表明,单用G-CSF或与干细胞因子(SCF)协同可促进多能造血干细胞(CFU-S)的增殖、母细胞集落形成以及体内CFU-S的形成。G-CSF还具有对人粒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成肌纤维细胞的趋化作用。肿瘤患者注射G-CSF后可提高血循环中中性粒细胞的水平,这可能与缩短某些骨髓细胞进入S期的时间以及增加生成粒细胞的祖细胞数量有关。G-CSF对巨噬细胞、巨核细胞的影响很小。而GM-CSF类药物能促使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生长和成熟,也有促进巨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生长的作用,对红细胞生长有辅助调节作用,可促进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固定和杀菌作用,目前已较多地应用于各种不同原因所致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疾病中用于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其主要品种有沙格司亭(Sargramostim)和莫拉司亭(Molgramostim)。CSF类药物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不能排除其可能为肿瘤的生长因子,特别是由骨髓细胞产生的肿瘤,如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因此恶性肿瘤者忌用。另外,在细胞毒性化疗的同时使用本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明确,以及其价格昂贵使患者难以承受等缺点,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目前,已有不少升白新药正在研究中。新蝶呤(NP)来源于单核细胞,对免疫活性有刺激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NP可以通过刺激骨髓基质细胞促进造血细胞增殖,能够促进骨髓中CFU-GM的形成和脾结节数,诱导生血刺激因子如IL-6和GM-CSF的产生[3-4]。氨磷汀又名阿米福汀,是一种硫化磷酸化合物,在组织中可被与细胞膜结合的碱性磷酸酶水解,脱磷酸后成为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HR-1065。HR-1065的自由硫羟基可直接与烷化剂、铂类药物结合而降低其毒性,减少正常组织的细胞凋亡。氨磷汀作为一种细胞保护剂,可有效地减少毒性物质对正常组织的损害。氨磷汀在肿瘤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减少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感染的发生,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较小,且花费低于CSF类药物[5]。life-mel honey(LMH)可以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和减少CSF类药物的使用。对已经使用了CSF药物的化疗患者注射life-mel honey,40%的患者没有出现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5]。脐血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HSC HPS),CD34+抗原是HSC HPS分离纯化的主要标志[6]。脐血中CD34+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1%,所占比例与骨髓相似,高于外周血。脐血中的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的数量也高于成人外周血及骨髓[7]。由于脐血中存在丰富的造血活性物质,而脐血方便易得,可以部分替代昂贵的重组集落刺激因子用于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或培养,在临床治疗中也初步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2成型工艺研究 集落刺激因子类药物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造血因子,其给药途径为静脉或皮下注射,口服无效。这给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带来极大不便。糖基化的细胞活素类物质可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减少给药次数[8],来格司亭就是糖基化的产物。培非格司亭是非格司亭与聚乙二醇经共价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分子,其最大特点在于半衰期延长且清除延缓,故可有效减少给药次数,而其毒性和不良反应却未提高[9-10]。Schippinger等[11]将非格司亭和培非格司亭分别用于乳腺癌患者,结果显示培非格司亭组患者中出现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症者明显少于未修饰组,且合并感染和发热者显著少于非格司亭给药组。Choi等[12]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了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内外释药研究,结果制得的CSF-PLGA纳米粒可改变CSF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延长CSF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生物利用度高。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壳聚糖胶囊是以壳聚糖为载体,将rhG-CSF导向大肠,可以避免胃、小肠对rhG-CSF的分解作用,这种载药壳聚糖胶 综述报告

针灸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研究近况

针灸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研究近况 发表时间:2017-09-22T14:43:21.42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作者:宋沙沙王德娟韩金凤 [导读] 恶性肿瘤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化疗仍然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武清 301700 摘要:白细胞减少症是化疗后常见的毒副反应,其常使化疗不能充分发挥其疗效,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有效防治该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重视。针灸以其方法多样,简单易操作,价格便宜,副作用少的特点在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所致白细胞减少症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笔者就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的近况进行概述,为白细胞减少的针灸治疗扩大思路。 关键词:针灸:化疗:白细胞减少 恶性肿瘤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化疗仍然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骨髓抑制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是恶性肿瘤化疗中最常见的毒副反应,由于白细胞减少可使化疗过程延长甚至中断,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针灸在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改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将近年来针灸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所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针刺疗法 朱冬兰等[1]选取78例乳腺癌化疗后初发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4O例),对照组单用升白药,治疗组采用补益气血针刺法联合升白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9.5%,并发现治疗组在改善纳差、周身乏力、面色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等症状方面有显著疗效。邓建辉等[2]采用艾愈胶囊配合针刺治疗48例胃癌化疗后Ⅰ、Ⅱ度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艾愈胶囊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只接受针刺治疗,结果发现艾愈胶囊配合针刺治疗对改善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症有更好的疗效。 2.穴位注射 于成山[3]选取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癌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A组用地塞米松2.5mg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B组地塞米松5mg肌肉注射,C组口服地榆升白片,D组针刺双侧足三里,均治疗1周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显示A组有效率为93.3%,B组为13.3%,C组为30.O%,D 组为10.O%。王红等[4]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80例,对照组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ug,1次/d。治疗组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ug,双侧穴位交替注射,1次/d。所有病人均在发现白细胞减少后的第3、5、7、9、10、II、12、13、14d各查血常规1次,血常规示白细胞>10×1012/L,则停止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统计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白细胞回升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显效率较对照组高,平均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此外,还有使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5]、参麦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6-7]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皆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3.针灸并用 岳双冰等[8]将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浅刺合隔姜灸法治疗,对照组予鲨肝醇片治疗,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浅刺合隔姜灸法治疗乳腺癌术后白细胞减少症疗效显著,该治疗能使白细胞数迅速升高,并且在停止治疗后具有一定稳定性,升白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付亚红等[9]观察针灸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针灸疗法组主穴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大椎、脾俞、腧穴、内关、阴陵泉、关元、气海、血海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于针柄上插一段长约3cm的艾条,点燃施灸,每日1次。药物疗法组服用利血生片2O毫克/次,一日3次,同时服用鲨肝醇片100毫克/次。2周后统计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34例),其中显效23例(60.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05%(27例),显效15例(39.47%)。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性显著(P<0.05)。王立新等[10]将64例恶性肿瘤化疗后轻中度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均根据病种、病情选用标准的化疗方案,当白细胞计数低于4.Oxl09/L,2组均常规予利可君口服治疗,治疗组加用温针灸。每日1次,lO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75%。 4.艾灸 范明文[11]对226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常规使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背俞穴艾灸,选取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化疗第一天开始,灸至皮肤潮红,以不起疱为度,时间为10~15分钟,每天一次。本研究发现艾灸背俞穴可有效改善化疗对骨髓的抑制而延缓血细胞减少,尤其在进入下一周期化疗前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减少使用人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总量。田欢等[12]探讨艾灸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对照组应用鲨肝醇片和利血生片,观察组于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进行施灸,两组均连续治疗14d。研究显示,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间WBC计数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361,0.119);治疗后,两组患者WBC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6,0.012)。 5.穴位敷贴、埋线 曹大明等[13]采用“扶正升白膏”穴位敷贴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60例,发现穴位敷灸不仅可以刺激骨髓造血系统,提高白细胞,使外周血中白细胞明显增多,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抑制、减缓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和提高化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李扬帆[14]采用羊肠线对放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的肿瘤患者气海、关元、足三里(双)、肾俞(双)、脾俞(双)、膈俞(双)等穴行穴位埋线治疗,并配合雷火灸对颈椎至胸椎施行灸疗,结果治疗组(穴位埋线合雷火灸组)与对照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组)对比,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

Autophagic Cell Death and Cancer 细胞凋亡和癌症

Int. J. Mol. Sci.2014, 15, 3145-3153; doi:10.3390/ijms15023145 OPEN AC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ISSN 1422-0067 https://www.360docs.net/doc/bf6280326.html,/journal/ijms Review Autophagic Cell Death and Cancer Shigeomi Shimizu *, Tatsushi Yoshida, Masatsune Tsujioka and Satoko Arakawa Department of Pathological Cell Biolog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Tokyo Medical and Dental University, 1-5-45 Yushima, Bunkyo-ku, Tokyo 113-8510, Japan; E-Mails: yoshida.pcb@mri.tmd.ac.jp (T.Y.); tsujioka.pcb@mri.tmd.ac.jp (M.T.); arako.pcb@mri.tmd.ac.jp (S.A.) *Author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E-Mail: shimizu.pcb@mri.tmd.ac.jp; Tel.: +81-3-5803-4692; Fax: +81-3-5803-4821. Received: 6 January 2014; in revised form: 10 February 2014 / Accepted: 13 February 2014 / Published: 21 February 2014 Abstract: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is a crucial process required for the normal development and physiology of metazoans. The three major mechanisms that induce PCD are called type I (apoptosis), type II (autophagic cell death), and type III (necrotic cell death). Dysfunctional PCD leads to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and neurodegeneration. Although apoptosis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PCD, recent studies have provided evidence that there are other forms of cell death. One of such cell death is autophagic cell death, which occurs via the activation of autophagy. The present review summarizes recent knowledge about autophagic cell death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umorigenesis. Keywords: programmed cell death; autophagic cell death; Atg5-independent autophagy; Beclin1; tumorigenesis; 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1. Introduction Apoptosis is a form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and its molecular basis is well understood. However, PCD is mediated by other mechanisms as well. For example, morphological analyses of embryogenesis revealed three types of PCD as follows: apoptosis (type I cell death), autophagic programmed cell death (type II cell death), and necrotic programmed cell death (type III cell death)[1,2]. This review focuses on recent experimental evidence that illuminates the mechanisms of autophagic cell death and its role in tumorigene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