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资料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资料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资料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

春秋战国末年,国家分裂多年,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此结束诸侯割剧局面,完成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的互补造成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资条件。战国末年,各诸侯国大多废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由于战争或经商,各民族进行融合。同时广大的贫苦人民也渴望统一,结束战乱。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的统一。

至于秦国能最终统一中国,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秦国由于长期的社会变革,并且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之始参与中原角逐,乃在秦穆公之时。秦穆公德才兼备,又善于纳贤,先后寻觅重用百里傒、蹇叔、由余。这些人成为秦穆公成就霸业的重要功臣。在秦晋崤之战后,能主动承担罪责,并继续重用打了败战的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最终依靠三人伐晋,以报崤之仇。后又“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为秦能统一奠定了根基。

秦穆公之后第二个重要的的重要人物是秦孝公。孝公锐意改革,于是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同时也颁布了历史著名的求贤令。卫国的公孙鞅闻令来到秦国得到重用,并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第一次变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 年),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颁布法津,“令民为什伍“,制定连坐法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行按军功受赏的二十等爵制。贵族,虽是国君的宗室族人,没有军功也不能获得爵位。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惩治游手好闲之徒。招徕地少人多的“三晋”之民,来秦国垦荒。

农业是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是人们衣食之源,立国之本。

商鞅在变法中,制定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法令和措施,使秦国的农业得到大发展,秦国也由此更加强盛起来。

秦孝公十二年,商鞅把秦国的国都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武屯镇古城村南)迁到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进行第二次变法,其内容主要有: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旧的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2)普遍推行县制。县级职官直接由中央任免,县级的行政权、兵权就集中于朝廷,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就建立了起来。

(3)统一度量衡,“平斗桶权衡丈尺”。统一度量衡器的目的是便于征收赋税和给官吏发俸禄,同时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这一措施是在秦孝公十八年进行的。

(4)按户征收丁口军赋。

(5)革除落后的风俗,“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于是按照中原的风俗,将落后的习俗,如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幼同居一室等革掉。

(6)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说之士。《韩非子?和氏》篇说,商鞅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是商鞅时秦已实行焚书,不自秦始皇帝始。商鞅主张法治,与儒家“法先王”的复古思想不相容,故将儒家的典籍加以禁止,采取焚烧的非常手段。《商君书?壹言》篇说要“贱游学之人”,即要把人们的思想用封建的法制统一起来,以达到“国俗可化而民从制”的目的。

推行新法达18 年,取得巨大成功。秦国由一个落后的、被东方各国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七雄中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虽然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杀,由于变法确实使秦国富兵强,在新兴的强大的地主阶级的

支持下,击败了旧贵族的反抗,使变法在秦继续下去。从秦孝公后的惠文王、武王、昭王、秦始皇,继续实行商鞅变法是奠定的基础方针。

而其他六国虽然也实行过变法,如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燕国乐毅、赵国武灵王服骑射、齐国的管仲邹忌。但这些改革有些只是个别制度的改动,有的只是短暂变法,并没有触动阻碍社会发展的根本制度—奴隶社会的世袭等级制,而且改革、变法也是人存法在,人亡法消。因此从内容和时间上来看,秦国的变法是当时最彻底的变法。

二、秦国的地理位置优势:

秦国地行便,山川利。秦之故土先在关中,非四战之地,地势险要,有险可守。秦国击败西戎后,不再腹后有敌,得以全力东向。在秦王政亲政之时,秦国经过历代攻伐,已占领关中、陕西、四川全部,并蚕食了魏韩燕楚赵的大片领土,基本打通了通往六国的战略通道。这些通道包括:1、成皋通道:由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直达成皋(今河南荣阳汜水镇)。由此进军,可直逼韩都新邓、魏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2、夏路通道:此通道经伏牛山脉、南阳盆地隘口,向东南可达楚地下蔡(今安徽寿县东南)。3、井陉、孟门通道:这条通道为通往赵、齐、燕三国的战略要地,这条通道经井陉隘口,可直接从太行山区挺进华北平原;然后驱兵北上,可直攻燕国;挥师南下,经孟门隘口,可直取赵都邯郸。燕、赵一灭,齐国西南门户大开,取齐则指日可待。

关中地本肥沃,郑国渠造成后,灌田四万顷,农业得到大发展。在司马错平蜀后,蜀地也成为秦的粮食基地和铜铁木材基地。再加上西北戎狄地区出牛马,这些丰富的资源能够支持连年不断的战争。《史记货殖列传》说“故关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三、秦国实行了正确的战略原则:

面对六国的“合纵”之策,采用了张仪“连横”之策成功的破坏了六国联盟。后用采用范睢制定的“远交近攻”之策。秦王政亲政之后,又用李斯之计策为攻伐做准备。《史记》曰:“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後。”并在李斯、魏缭的协助下,制定了统一六国的战略,即先将位于秦国正面的韩国吞并,然后消灭南北两翼,最后兵进东方,灭掉齐国,完成中国统一。

四:秦国的人才制度:

秦国为了招徕杰出人才,做到了不分国家、不重门第、不计贵贱,甚至不看操守、广纳贤才、任人惟贤,而且用人不凝,因此人才群聚。助秦之谋国开霸业者有卫人公孙鞅、赵人楼缓、魏人张仪魏丹范睢魏缭子、燕人蔡泽、韩人吕不韦、楚人李斯。而其他六国所用者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六国对异国人持排斥与怀疑的态度,因此留不长久人才。同时,秦王政能诚信待人,奖励军功,不求全责备人,从秦国内部提拔和使用人,如蒙恬、李信。

秦国从孝公之后,其相续为王者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王政皆非昏君,并且其时辅国政的犀首、张仪、樗里子、甘茂、魏冉、范睢、吕不韦、李斯皆有才能,又有司马错、白起、蒙骜、王龁、王翦、李信、蒙恬等名将,故秦国国势日盛。

五、秦王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秦王政由于童年的苦难生活,在周围人的仇恨目光和无辜虐待中成长,他学会了在逆境中忍受,同时孤僻、冷漠。同时皇族的优越血统,使他自卑与自傲、冷酷与狂热、进取与容忍于一身,并具有成就非凡事业的欲望。历史用独特的方式和经历塑造了一个刚毅、果断、不屈不挠的铁血帝王。但同时秦王政有虚怀若谷的气度和胸怀,有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敢于纳柬,礼贤下士。

返回秦国后,在吕不韦的言传身教下,秦王政博览群书,开阔视野,积累从政经验。在亲政后,先铲除嫪毐,后徙吕不韦,把王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为统一扫除了国内障碍。于是在一群杰出的人才李斯、魏缭、白起、王翦、蒙恬、顿弱、姚贾、蔡泽等帮助下终于统一了中国。

六、法家思想为秦国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日益强大。虽然商鞅被贵族所害,但由于变法给秦国和秦国人民带来了实惠,因此秦国的法制深入民心,虽人亡法存。韩非子则为秦王政丰富了法家智慧,韩非子在五蠹中提到六点“倡变法,反道德,行法治,除异端,励耕战,抑末业”。韩非子还把五种人列为国家打击的对象(五蠹)即“:宣传仁义和怀疑当今法律的儒家学者;出卖国家利益,摇唇鼓舌的纵横家;携带刀剑,任意触犯国家法令的墨家游侠之徒;唬弄国君的近臣;挣不义之财的工尚之民。”这些思想后来被秦王政所全盘接受。李斯则为秦王政的法治出谋献策、身体力行,制定了各项国家法律制度,并及时献上了著名的“武力统一天下论”。尊崇法家,实行法治,是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七、在征服六国时的正确战术

有了正确的战略思想,还需正确战术的实行。

“远交近攻”战略实施的手段就是“财、剑、兵”相配合进攻:在物质上,提供连横策士游说远方所必需的充盈的财力,保障他们活动的顺利实施,收买敌国权臣或行反间计,收集各国机密军事情报;在方略上,提供智勇双全的武士作为策士的陪伴,可以用来随时刺杀破

坏连横活动的敌国权臣;在武力上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软硬兼施、分化瓦解、恐吓震慑六国。

在破坏六国合纵的连横活动中,秦国的成功活动如下:

1、陈弛盟齐:欲吃掉中央的韩赵魏,则要先使三国孤立,不与齐、楚两强国合纵。秦王政派陈弛到齐国用重金收买齐相后胜和后胜手下的宾客。这些人给齐王灌输了亲秦的思想,不要帮助五国攻秦。昏庸的齐王建听信了谗言,西入秦国与秦结盟,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坐观其他五国成败。

2、姚贾联楚:姚贾在楚国精心策划,四处活动重金收买楚权臣,散布背秦之害、亲秦之利的舆论,大造舆论效应。昏庸的楚王分辨不清利害关系,也与秦结盟,保持中立。

3、蔡泽盟燕:蔡泽在燕三年,收买燕重臣,说服燕王喜亲近秦国,使燕王喜派太子丹入秦为质。

4、顿弱行间五国。顿弱游于赵国,使赵悼王废弃名臣廉颇不用,又收买赵王宠臣郭开,陷害名将李牧,将李牧置于死地。

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采用了灵活多边的军事战术:

1、面对劲敌赵军,秦四次攻赵,均采用了两面合围,直逼邯郸的战术,迫使赵军前腹受敌,处于被动挨打之中。在赵军负隅顽抗,攻赵连遭失败的情况下,秦及时作出只能智取、不能强攻的策略,用离间计除去李牧,终于力克赵军。

2、攻击燕军采用的是速战速决、迂回包围,挥师追击的战术。燕代联军乃乌合之众,秦军轻易的占领燕都蓟城。

3、攻楚则采用了大兵团的歼灭战术,即在运动中寻找战机,以灵活机动,择机歼灭楚军的有生力量。李信将歼灭战变成了奔袭战,偏重于攻城占地,不注意调动楚军,故失败。老将王翦增兵后,抓住战机,大量歼敌而成功。

4、攻齐,采用了突袭战术。秦军一路骑兵,直趋齐都,用计生擒齐王建,达到兵不血刃之目的。

八、秦国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武装力量。

用武力统一天下,没有能征善战的军队就是空谈。好武尚力的强悍民风和军功爵制的实行,造就了能征善战的秦国军队。有了军功爵制的和严格的法律规定,在个人利益的驱动

下,秦国军队战斗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兵士争勇、将帅争先,造就了虎狼之师。同时秦王政看到了军民同心的重要性,在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中,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军事总动员。秦王政加强和改革了军队建设。如:对秦军进行了组织改造,让所有成年适龄的秦国人都要服兵役;对秦国进行思想改造,用法家思想代替了礼治思想;把强悍的民风培养成尚武精神,用尚武精神武装军队;奖励耕战,以农养战。这样终于建立的能征善战的团结一致的强悍军队。

综上所述,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秦能用武力一统天下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其他六国不能完成大业是有其原因的。其他六国的情况如下:

1、韩国:在诸侯中地不广,土不肥、民不重,处于魏楚秦赵包围中的“四站”之地。韩昭侯是任用申不害变法。但申不害的变法没有触及国家制度的实质,成效不大。等主持改革的韩昭侯和申不害死后,落后的封建贵族势力卷土重来,改革取得的一些成果逐渐被废除。韩国国势江河日下。

2、魏国也是四战之地的交通要冲。魏国虽然是战国时代变法最早、取得成果最大的国家,但由于没有彻底铲除腐朽的政治势力,因此没有保住变法成果。更为严重的是,商鞅在魏国遭受迫害,不得不远走异国。魏国的改革不彻底,必然走下坡路,最终成了苛延残喘的弱国。

3、赵国地处中原北方,与五国搭界。赵国的变法主要是侧重于军事改革。赵武灵王向北方能征善战的草原民族胡人学习胡服骑射,获得了成功。在赵惠文王时,赵国有廉颇、赵奢、蔺相如等人,国力强盛。但赵孝成王由于昏庸无能,导致长平之战失败,从此元气大伤,对秦国的进攻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受之力。

4、楚国的疆域是战国七雄中最大的。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变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楚悼王一死,吴起被杀,变法失败。因此楚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始终没有多大起色。

5、齐过在齐恒公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从此国力日渐强大,并取得了桂陵、马陵之战的巨大胜利。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成东帝,齐湣王称西帝。但是好景不长,五国合纵伐齐,齐受重创,元气大伤。期王建时,君臣目光短浅,不思秣马厉兵,坐山观虎斗,再加上四十年不兴兵,军队缺乏训练,人心无斗志,重臣被秦收买,国无贤臣良将,只有坐以待毙。

中国的统一的重任终于必然的由秦来完成。

一、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这是秦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

在战争频繁,兼并不断的战国时代,任何国家都想要生存就必须改革图强。因为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战国七雄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等。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得的成效最大。

变法前的秦国是战国七雄中较弱的一个国家,在各方面与六国相比都比较落后,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夷狄遇之。”秦国的国土常被外族侵占,政治黑暗腐败,争权夺利。胸怀大志的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通过变法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秦始皇即位时其综合国力已远远超过六国的任何一国成为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据荀子《荀子·强国篇》记载,说秦国的政治是最好的,军队是无敌的,即使是六国中最强的魏国军队,如碰上秦军,也无疑是以卵击石。可见秦国已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统一非秦莫属。

二.六国的“弄巧成拙”是秦能统一全国的外因。

面对秦国统一趋势的加强,六国并非都甘心坐以待毙,被秦逼急了,也想方设法的谋划对付秦国的策略,但却谋划不到点子上。比如韩国作为离秦国最近的一个国家,是秦早就想吃的一块肥肉,韩国国王也自知危在旦夕,于是想尽办法以保存自己,但是他所作的努力对自己却毫无用处,反而帮了秦国的大忙。开始是想用黄金孝敬秦国使其高抬贵手,当没有黄金时就出卖本国的美女,而美女的价高达三千金,当时也只有秦王肯出这么高的价。韩国又将所卖之黄金奉送秦国。当然秦国绝不会因此而放弃吞并韩国的企图,实际上是韩国白白的把美女送给秦王淫乐;此计不成,又施一计“疲秦计”,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劝说秦国修工程浩大的水渠,企图使秦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资在水利建设上,使其无力吞并韩国。而结果是,这在暂时使秦不能集中力量灭韩,延长了韩国的寿命,但渠(郑国渠)修成后使蜀中高原的土地都得到了灌溉,农业更加发展,秦国更加富强了。韩国的“疲秦计”实际上变成了“强秦计”。再比如说燕国,当秦兵兵临城下时,燕国太子丹征询太傅鞫武的意见,鞫武提出“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联合单于”的合纵之策,但太子丹急于求胜,认为那是旷日持久之策而没采纳,而派荆轲刺杀秦王,企图想通过杀秦王导致内乱而破之,结果是演出了荆轲刺秦王失败的悲剧。即使真的秦王被刺,也不会象太子丹所想像的那样导致内乱,因为当时秦国已具备了灭六国的条件,内部团结一致。六国君主的昏庸和各国的“弄巧成拙”终于断送了自己。

三.秦王广纳贤才,以礼待之是灭六国的主要原因。

秦国自秦穆公到秦始皇,对秦内政外交作出突出贡献的贤臣都是来自外国,而六国用人大多限于本国,而且往往糟蹋从才。大家最熟悉的李斯作为秦国的大功臣,他原来就是魏国人。被秦国重用后,封他为客卿。面对秦王下的逐客令,李斯写《谏逐客书》于秦王,使秦王及时取消逐客令,保住了秦王得天下的有才之士。逐不逐客在当时是关系到秦兴亡的大事,正是由于李斯、尉缭、茅焦、王翦、李信和蒙恬等宾客的献智献策才使得秦王政统一了天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如果

当时秦王政一意孤行,李斯等客卿将会全部离去,秦的前途可想而知。正因为秦王能纳李斯之谏,李斯等才能继续为秦尽智竭力,才能有尉缭等人才源源不断来投秦。尉缭是战国末期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现存的《尉缭子》是他由魏入秦时所著,是我国著名的七部兵书《武经七书》中的一部,他的军事战略思想在秦并天下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秦王非常敬佩尉缭的才能,不仅让尉缭享用与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且在尉缭面前表现得很卑谦。但尉缭与秦王相处后,觉得与秦王共事很危险,秦王得志将会杀人,于是便逃走。秦王发觉追回后不仅没责备或惩治他,反而更重用他,封他为秦国尉,对他是言听计从(《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政广纳天下之才,以礼相待,而六国用人大多限于本国,而且往往糟蹋人才。

“七国为争天下,都招四方游士,但六国所用为相的都是宗族及国人。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如、平原君。而只有秦国不是这样,开始与之谋国以成就秦霸业的是魏国人公孙鞅。其它如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丹、范睢是魏国人,蔡泽是燕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都委以重任而不疑。而秦之所以能并天下,正是由于依靠了他们的力量”。这就说明了秦国与六国不同的用人态度,六国不仅用人限于本国而且糟蹋人才,甚至迫害人才,使其逃离本国,这在实际上“输送人才去资助敌国”。战国初期的魏国是最早通过改革强大起来的国家,但是魏国君主由于不善于用人甚至迫害有才之士,使之纷纷投奔外国。如大名鼎鼎的吴起、孙宾、商鞅、范睢、张仪、尉缭等,如果魏国重用他们,加上魏国当时的力量,恐怕统一天下的是魏国而不是秦国,战国历史将会重写。而正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落后的小国变为一个强国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物质基础;正因为范睢入秦纠正秦国内政外交政策的错误,在内政上实行论功行赏,因能授官的政策,对外则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正是因为张仪入秦提出以连横破合纵的政策,利用六国间的矛盾个个击破。比如,商鞅在魏国时,他是魏相公孙座手下的一名小官,公孙座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有治国之才,但是魏王不用,公孙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听说秦王广招贤才,便投奔秦国。秦国在商鞅的辅助下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魏国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公孙座的话。但这时已为时已晚。

况且有些有才之士在本国的处境是相当悲惨的。如范睢在魏国时,魏王派他跟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齐王发现范睢很有辩才,于是派人赐给范睢十斤金和一些牛肉和酒,范睢拒不敢收。须贾知道后大为恼火,以为范睢将魏国秘密告诉了齐国,并将此事告于魏王。魏公子派人打断了范睢的肋骨,打掉了门牙。用草席包之扔于茅厕,并令酒客向他拉屎拉尿。后被人救起送入秦国。范睢原想尽忠报国,但由于魏王听信谗言,不查明真相,致使将这个人才“输送”到秦国。

四.六国间的不团结,不齐心协力是秦灭六国的又一外原因。

六国间如果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强大的秦国,那么取得胜利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前298年齐韩魏三国联合打秦国,攻入秦国函谷关。前247年,魏公子率关东五国出兵反击秦国,大破秦兵一直追到函谷关使秦兵不敢出战有十五年之久。但是由于六国间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导致他们间矛盾重重。因而不惜推行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纵容秦国攻打他们的邻国。殊不知“唇亡则齿

寒”的道理,甚至出兵帮秦国去攻打他们的邻国,最后只好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下场。再比如公元前259年,秦国进攻赵国,作为赵国邻国的齐国看不到赵国是他阻挡秦国的屏障,在长平之战时却袖手旁观,坐待五国灭亡。秦灭五国后最后兵临城下,别无他途的齐国只有投降,齐王建落得个饿死松柏林中的下场。除此而外,韩、魏等国鼠目寸光,却与秦联合攻齐楚,实际上是在自掘墓穴。

秦王终于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大一统。综上所述秦灭六国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历了长期战乱和分裂的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实现统一。秦国的战略不是冒险行为。秦的统一则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无论古今,都是大势所趋,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2)了解祖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民族平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表演法。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后的统一。 2.通过学生自行交流归纳秦王扫六合的过程及条件等, 培养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设问:东方六国在军事上无力与秦抗衡,秦又 是在谁的领导下完成灭六国之重任?又是如何灭 掉六国的?(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目内 容)。 2、秦国为什么能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即其统 一的条件有哪些?(学生思考,相互交流,畅所 欲言,老师归纳) 老师板书关键词商鞅变法、“远交近攻”、秦王 嬴政等关键词进行归纳 1、学生带着问 题阅读课文本 目内容后作答 2.学生思考,相 互交流,畅所欲 言 1、课件显示《战 国形势图》,并 按顺序删除六 国的名称及时 间,最后用散开 式放大“秦”字, 再从左嵌入“公 元前221年”, 并点击都城咸 阳。通过形象的 画面以加深学 生对扫灭六国 过程的印象。 2.展示秦王扫 六合所具备的 条件。 出示秦始皇的 画像。 3.通过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会给人民带来很多的好处,对于后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3.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出示李白古诗,通过古诗感受赢政威震六国, 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②学生自由讨论分析秦王朝的统一对于当时及 后世来讲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通过李白的 诗句体会秦始 皇统一天下的 雄姿和气概。 2、讨论秦统一 的历史意义。 1.推出李白诗 句。 2、出示统一的 历史意义。 4.通过讲述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政治上的措施,逐步培养正4.秦朝为巩固统一政治方面的措施。 过渡:我们都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那么, 现在就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秦始皇面前 了,他该怎样巩固政权来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动 摇? 1、学生自己归 纳出中央集权 制度的构成。 2、学生动手制 作秦始皇加强 1.用图标方式 展示秦朝中央 官职的设置。 2、用投影展示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总结

.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虎门销烟(1839.6),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Array侮的坚定决心,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英国发动 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历史的转 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 北京,火烧圆明园 ...,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 左宗棠收复新疆,收复除伊犁外的整个新疆地区。 . 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年),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4月,李 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 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增强,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900年6月,国联军开始侵华, 8 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西逃。中国战败,被迫与11国签 订《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血战虎门,为国 躯; 3、甲午战争中,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4、左宗棠收复新疆; 5、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6、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在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 战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积极作用:洋务派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维新 变法运动。地位: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第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促进了思想启蒙 .辛亥革命(1911,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主张用暴力推 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 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 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新文化运动(1915年—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前所未 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 专制和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 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 造了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1 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科目考试范围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巩固政权的措施 2、抗美援朝(1950——1953)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意义: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中朝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专题二、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科技成就 一国两制:1.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基会和海协会,汪辜会谈。 外交成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好评。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导弹研制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能力培养: 1、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2、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 的好处 4、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 5、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统一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2 响。 3、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教师导入: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 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多媒体出示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并向学生播放 指的是谁?(秦始皇)“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统一天下) 二、学习新课: (一)秦灭六国 1、读本节内容,思考: 秦王嬴政在多长时间内、运用什么策略先后灭掉了哪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 取什么策略先后顺序灭掉六国的?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 230至公元前221 22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 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过渡语: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古代历史。下面由为你提供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欣赏一、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2.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2.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3.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1.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 2.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3.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四、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1.公元前771年,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4、秦国商鞅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二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币制、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3.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表现了人民的革命首创精神。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大败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典故:破釜沉舟 六、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3.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七、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刘秀“光武中兴”,定都洛阳。 2.200年,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曹操大胜,奠定了统一北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资源:史料、图片、故事、小品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 导入:运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回顾: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个七个诸侯国?其中哪个国家实力最强? 第一目:统一新气象——秦灭六国 出示材料:猜猜看,他是谁?他是秦国人却出生在赵国;他13岁称王,到21岁才亲政;他运用远交近攻策略灭六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出示图片:秦始皇像 1.秦灭六国的背景 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政治格局发什么变化? 出示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疆域示意图 生:从分裂割据到统一天下 2.秦灭六国的过程 出示地图:秦灭六国示意图 3.秦的疆域 出示地图:秦疆域图 第二目:治国新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层面 材料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吕思勉《秦汉史》思考:秦始皇确立了什么制度? 生: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皇权至高无上) 出示图片:中央政治建制简略图 2.地方层面 材料始皇说:“天下人共同苦于战乱不止,就是有诸侯王的缘故。依赖祖宗神灵,天下刚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近代史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 1、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2)导火线: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3)主要经过:1840年6月,英国挑起战争。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参战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3)主要经过: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60年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4)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举行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1878,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起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2)经过: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主要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②赔款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起因: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2)经过: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目的:维护清朝统治(2)时间:19世纪60—90年代(3)主张:师夷长技(4)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5)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6)结果: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7)性质: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8)评价: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通过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8、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3)主要经过: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优质教案

《秦统一中国》 第一课时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一课。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史实; 2、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 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5、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 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的推理 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 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李白《古风》,让学生朗读,提出问题。 二、进入新课: (一)秦灭六国 教师讲述秦王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经过及结果;展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了解秦王灭六国的过程,说出秦朝的疆域范围,讨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分析秦朝统一的意义。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学生自主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知识点1 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姓名:胡旭学号:20126701 班级:国贸五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具体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字】资本,劳动力,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引言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我们这里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2.研究方法 2.1数据 表1.1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2模型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1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中国经济增长除了受劳动力、资本投入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一些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它统一归并到随机变Ui中,根据Y与X1、X2的表1.1数据,作Y于X1、X2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采用的模型如下:Y= ?0+?1X1+?2x2+Ui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

八年级历史知识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图 (1840——1949)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 主要特征:屈辱与反抗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逐步沦为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侵略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 侵略与反抗1林则徐虎门销烟 2左宗棠收复新疆 反抗3邓世昌命捐黄海 4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1840——1919)学技术(军事器物、经济):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近代化的探索学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科学 后期: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开始: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中共成立: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1、国民革命时期1、黄埔军校(第一次合作) (1924-1927) 2、北伐战争 1、南昌起义 2、土地革命时期2、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1937)3、井冈山会师 (第一次分裂4、长征(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转折点) 十年内战) 1、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193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 (1919——1949)3、抗日战争时期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7-1945)3、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1937) (第二次合作) ①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4 抗战②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 ③主动出击最大规模百团大战 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1946 进攻中原解放区 3、揭开进攻序幕:挺进大别山(防御转为进攻) 4、解放战争时期①辽沈战役解放东北 (1945-1949)4主力决战②淮海战役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第二次分裂③平津战役解放华北 三年内战) 5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权垮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秦统一中国》 教材分析 《秦统一中国》这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秦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都会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秦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

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有维护统一的责任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秦的统一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2、秦统一的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打开ppt,通过学生观看一段秦始皇的视频,让学生对秦始皇有初步了解,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秦始皇统一天下史实的学习(学生们大都听过秦始皇,但不知道他所开创的秦朝),有利于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讲授新课 (一)少年质子一统天下 1.简单介绍秦始皇的生平。秦王少年的时候是一位少年质子。(什么叫做质子?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出身的贵族)。为什么会互派质子?因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两国之间为了表示互相不会攻打,就会派质子去他国。表示真诚。)2.阅读教材并已学知识,分析秦国灭六国的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姓名:胡旭学号:20126701 班级:国贸五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具体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字】资本,劳动力,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 引言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我们这里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2.研究方法 2.1数据 表1.1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年份Y XI X2年份Y XI X2 19804545.642361910.91997789736982024941.1 19814891.643725961199884402.27063728406.2 19825323.4452951230.4199989677A7139429854.7 198359627464361430.1200099214-67208532917J 198472084481971832.92001109655.27302537213-5 19859016498732543.22002120332.77374043499.9 198610275.2512823120-62003135822.87443255566.6 198712058.6527833791.72004159878.37520070477.4 198815042.8543344753.82005184937.47582588773.6 198916992.3553294410.42006216314.476400109998.2 199018667.86474945172007265810376990137323.9 199121781.5654915594.52008314045.477480172828.4 199226923.5661528080.1200934090377995224598.8 199335333.966808130723201040120278135278140 199448197.96745517042.1201147310479345311022 199560793.768065200193201251932280178364835 199671176.668950□22913.5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2模型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丫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1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中国经济增长除了受劳动力、资本投入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一些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它统一归并到随机变Ui中,根据丫与XI、X2的表1.1数据,作丫于X1、X2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采用的模型如下:丫二?0+?1X1+ ?2x2+Ui 其中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总就业人员数,X2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Ui代表随机误差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