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闻诊—听声音

中医诊断:闻诊—听声音
中医诊断:闻诊—听声音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及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声响的异常,以分辨病情的寒热虚实。

(-)正常声音

健康的声音,虽有个体差异,但发声自然、音调和畅,刚柔相济,此为正常声音的共同特点。由于人们性别、年龄、身体等形质禀赋之不同,正常人的声音亦各不相同,男性多声低而浊,女性多声高而清,儿童则声音尖利清脆,老人则声音浑厚低沉。

声音与情志的变化也有关系。如怒时发声忿厉而急;悲哀则发声悲惨而断续等。这些因一时感情触动而发的声音,也属于正常范围,与疾病无关。

(二)病变声音

病变声音,指疾病反映于声音上的变化。一般来说,在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之外以及个体差异以外的声音,均属病变声音。

1、发声异常在患病时,若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多属实证、热证。若感受风、寒、湿诸邪,声音常兼重浊。若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多属虚证、寒证或邪去正伤之证。

(1)音哑与失音语声低而清楚称音哑,发音不出称失音。临床发病往往先见音哑,病情继续发展则见失音,故二者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当先辨虚实。新病多属实证,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因痰浊壅肺,肺失清肃所致。久病多属虚证,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所致。

(2)鼻鼾鼻鼾是指气道不利时发出的异常呼吸声。正常人在熟睡时亦可见鼾声。若鼾声不绝,昏睡不醒,多见于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3)呻吟、惊呼呻吟是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呻吟不止是身痛不适。由于出乎意料的刺激而突然发出喊叫声,称惊呼。骤发剧痛或惊恐常令人发出惊呼。小儿阵发惊呼,声尖惊恐,多是肝风内动,扰乱心神之惊风证。

2、语言异常:“言为心声”,故语言异常多属心的病变。一般来说,沉默寡言者多属虚证、寒证;烦躁多言者,多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时断时续者,多属虚证;语声高亢有力者多属实证。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中医诊断学绪论及望诊试题

中医诊断学测试题--绪论、望诊 科室:姓名:日期:2016.11.4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9分) 1.胸闷、口渴属于() A症状B体征C病D证型 2.中医称“肝郁脾虚证”属于() A证B证名C证候D病 3.视其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推断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 4.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快、不及的异常变化,从正常中发现异常,对比中找出差别,从而认识疾病本质()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 5.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A神B色C形D态6.危重病人出现的暂时“好转”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 7.躁、狂、癫、痴、痫反复发作,但缓解期并无神志失常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 8.四季平色中错误的说法是() A春季稍青B夏季稍赤C秋季稍黄D冬季稍黑9.两颧潮红常见于() A阳热亢盛证B阴虚阳亢证C虚阳浮越证D肺热瘀毒证10.淡白无华可能提示() A阳气暴脱B阳虚水泛C肝郁脾虚D血虚/失血11.小儿惊风可能出现的病色为()

A赤B白C黄D青12.黑色常见于() A肝虚B脾虚C肾虚D血虚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主皮毛B肝主筋腱C脾主肌肉D肾主骨骼14.五色中与肝对应的颜色是() A赤B白C黄D青15.苦笑貌常见于() A小儿惊风B破伤风C狂犬病D瘿瘅16.目赤肿痛常提示() A实热证B虚热证C阳虚证D阴虚证17.耳背红络常提示() A热毒上攻B麻疹先兆C阴寒内盛D气血亏虚18.鼻柱溃陷可能提示() A哮喘病 B 酒齄鼻C麻风病D梅毒病19.耳廓萎缩常见于()A肾气不足B邪气充盛C肾精耗竭D血瘀日久20.鼻流浊涕常见于() A外感风寒B外感风热C阳毒热深D肺胃蕴热21.口振常见于() A伤寒B破伤风C中风D动风22.唇色深红常见于() A煤气中毒B热盛/热极C血瘀证D寒盛/痛极23.患者睑面先肿,发肿迅速常见于() A心肾阳衰B脾肾阳虚C风水犯肺D风邪中络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包括()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 A整体审查B诊法合参C病证分离D病证结合3.望诊包括() A全身望诊B局部望诊C望排泄物D望小儿指纹

中医诊断学(舌诊、闻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诊断学(舌诊、闻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总分:1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2型题(总题数:37,分数:74.00) 1.热极津枯重证之人,可见( )(2007年第157题) A.干荔舌√ B.赭黑舌 C.火柿舌 D.雪花舌 此题考查危重舌象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干荔舌为舌敛束而无津,形如干荔肉,主热极津枯,病危。B选项色赭带黑,主肾阴将绝,病危。C选项舌如火柿,或色紫而干晦如猪肝,主内脏败坏,病危。D 选项主脾阳衰败,胃无生气。 2.黄腻灰黑苔多提示( )(2007年第158题) A.热极津枯 B.湿热内蕴√ C.痰湿久郁 D.寒湿内阻 此题考查复合舌象的临床意义,属于应用型考题。灰黑苔可代表寒证和热证,苔黄腻代表湿热,故选B。 3.中风先兆的舌态是( )(2005年第17题) A.舌短 B.舌萎 C.弄舌 D.吐舌 E.舌强√ 此题考查舌态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中风先兆为舌体强硬。故选E。 4.舌苔黑而润滑多属( )(2005年第18题) A.寒盛阳衰√ B.热盛伤津 C.阴虚火旺 D.痰火内蕴 E.湿热熏蒸 此题考查舌诊中望舌苔,属于应用型考题。苔黑而干燥属于热证,苔黑而润滑多属寒证。内有寒邪,津液不化故舌多润滑。排除BCDE,故选A。 5.外感秽浊之气,热毒内盛可见( )(2004年第15题) A.白腻苔 B.黄腻苔 C.积粉苔√ D.灰黑干燥苔 E.黑苔而滑 此题考查舌苔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萏,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故选C。 6.下列下j淡门舌最无关的主证是( )(2003年第16题) A.气血亏虚 B.阳虚 C.亡阳 D.阴虚√ E.寒实 此题考查舌诊中的望舌色,属于识记型考题。淡白舌主虚证和寒证,阴虚则热,舌色应为红。

中医诊断学绪论及望诊试题

中医诊断学测试题--绪论、望诊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9分) 1?胸闷、口渴属于() A症状B体征C病D证型2?中医称“肝郁脾虚证”属于() A证B证名C证候D病 3.视其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推断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4?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快、不及的异常变化,从正常中发现异常,对比中找出差别,从而认识疾病本质()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5?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A神B色C形D态6?危重病人出现的暂时“好转”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7?躁、狂、癫、痴、痫反复发作,但缓解期并无神志失常属于()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A春季稍青B夏季稍赤C秋季稍黄D冬季稍黑9?两颧潮红常见于() A阳热亢盛证B阴虚阳亢证C虚阳浮越证D肺热瘀毒证10.淡白无华可能提示() A阳气暴脱B阳虚水泛C肝郁脾虚D血虚/失血11.小儿惊风可能出现的病色为() A赤B白C黄D青 12.黑色常见于() A肝虚B脾虚C肾虚D血虚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主皮毛B肝主筋腱C脾主肌肉D肾主骨骼14.五色中与肝对应的颜色是() A赤B白C黄D青 15.苦笑貌常见于() A小儿惊风B破伤风C狂犬病D瘿瘅16.目赤肿痛常提示() 8?四季平色中错误的说法是( 精品文档 科室: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16.11.4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A实热证B虚热证C阳虚证D阴虚证仃?耳背红络常提不( ) A热毒上攻B麻疹先兆C阴寒内盛D气血亏虚18?鼻柱溃陷可能提示() A哮喘病B酒鼻査鼻C麻风病D梅毒病19?耳廓萎缩常见于() A肾气不足B邪气充盛C肾精耗竭D血瘀日久20?鼻流浊涕常见于() A外感风寒B外感风热C阳毒热深D肺胃蕴热21.口振常见于() A伤寒B破伤风C中风D动风 22?唇色深红常见 ( ) 于 A煤气中毒B热盛/热极C血瘀证D寒盛/痛极 23?患者睑面先 发肿迅速常见于() 肿, A心肾阳衰B脾肾阳虚C风水犯肺D风邪中络 一、多选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包括()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 A整体审查B诊法合参C病证分离D病证结合3.望诊包括() A全身望诊B局部望诊C望排泄物D望小儿指纹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医诊断学闻诊(综合试题三)

第二节闻诊 大纲要求 1.掌握闻诊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2.了解听声音诊病的原理及主要内容。 3.了解嗅病气诊病的原理及主要内容。 各类习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失音是指() A.发音困难B.声音不清脆C.完全不能发音D.声音不响亮E.声音不圆润2."金实不鸣"的原因多为() A.邪气犯肺B.津枯肺损C.气虚无力D.虚火灼金E.悲忧伤肺 3.成年人的呼吸次数,正常值为() A.40次/分钟B.16─20次/分钟C.25次/分钟D.16次/分钟以下E.30次/分钟4.呼吸微弱,短而声低,称为() A.上气B.短气C.气微D.少气E.嗳气 5.阳虚久病,突发喷嚏连连,多为() A.阳气回复B.新感外邪C.阳气衰惫D.阳气亡失E.虚阳上越 6.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时断时续,称为() A.谵语B.郑声C.独语D.错语E.语謇 7.咳嗽声音重浊,吐痰质清色白,鼻塞不通,多为() A.外感风邪B.外感燥邪C.外感寒邪D.外感湿邪E.外感热邪 8.呕吐声音壮厉,吐物呈胶粘黄水,或酸或苦,多为() A.实热之证B.虚寒之证C.热扰神明D.食滞胃脘E.阴虚胃热 9.因情志抑郁不畅而发出长吁短叹声,称为() A.喷嚏B.嗳气C.太息D.呃逆E.短气 10.病室发出烂苹果气味,多为() A.病人脏腑败坏B.消渴病人C.水肿晚期病人D.失血病人E.重症肝病病人(二)A2型题 1.某病人呃逆三天。呃声连连,声高有力,且伴有嗳腐吞酸,口气酸臭,腹痛拒按,肠鸣、矢气频

2.某病人两天前感冒咳嗽,咳声不扬,吐痰黄稠,咽喉疼痛,呼吸气热。查体:面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其病症多属() A.风邪犯肺B.寒邪犯肺C.热邪犯肺D.燥邪犯肺E.湿邪犯肺 (三)B1型题 1.自言自语、喋喋不休、首尾不续、见人则止,称为()2.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称为() A.独语B.错语C.郑声D.谵语E.狂言 3.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连续,似喘而不抬肩,称为()4.呼吸急促而喘,喉中痰鸣似哨,称为() A.喘B.哮C.上气D.短气E.少气 (四)X型题 1.下列哪些脏腑的病变可引起咳嗽() A.肺B.心C.大肠D.肝E.肾 2.引起呃逆的原因有() A.饮食匆忙B.肝火犯胃C.惊恐气乱D.胃气衰败E.寒邪犯胃 3.实喘发作时的常见症状特征有() A.气粗声高息涌B.但以引长一吸为快C.惟以呼出为快D.仰首目突E.动则喘甚4.正常声音的表现特点为() A.发音自然B.音调和谐C.欢快和畅D.言语清楚E.言与意符 二、词语解释 1.语言謇涩 2.子喑 3.顿咳 4.太息 三、填空题 1.闻诊包括()两个方面。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 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 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 (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 (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中医诊断学 脉诊考点练习解析

中医诊断学第五单元脉诊 一、A1 1、细脉的特征表现为 A、脉细如线,应指显然 B、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 C、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 D、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 E、以上都不是 2、数脉的脉率表现为 A、一息五至 B、一息八至以上 C、一息七八至 D、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E、以上都不是 3、浮而无根,至数不齐,脉力不匀的脉象是 A、伏脉 B、浮脉 C、芤脉 D、散脉 E、革脉 4、迟脉类常见的脉象是 A、缓脉、紧脉、弦脉

C、涩脉、结脉、迟脉 D、细脉、微脉、代脉 E、散脉、革脉、涩脉 5、属于虚脉类脉象的是 A、虚脉、细脉、代脉 B、实脉、紧脉、虚脉 C、微脉、涩脉、缓脉 D、伏脉、代脉、弱脉 E、革脉、结脉、短脉 6、下列不属于浮脉类的脉象是 A、洪脉 B、濡脉 C、散脉 D、芤脉 E、促脉 7、下列属于沉脉类的脉象是 A、滑脉 B、濡脉 C、弦脉 D、弱脉 E、洪脉 8、下列何种脉象不可见于正常人

B、实脉 C、缓脉 D、长脉 E、弱脉 9、下列脉象中,均可见于惊恐、疼痛的是 A、紧脉、结脉 B、涩脉、濡脉 C、滑脉、动脉 D、结脉、代脉 E、代脉、动脉 10、主痰湿常见的脉象是 A、牢脉 B、革脉 C、弦脉 D、滑脉 E、代脉 11、下列脉象中既可见于健康人,又可见于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是 A、濡脉 B、大脉 C、滑脉 D、缓脉 E、数脉

12、厥病及痛极的患者常见的脉象是 A、伏脉 B、散脉 C、革脉 D、牢脉 E、虚脉 13、弦脉主病不包括的是 A、疼痛 B、痰饮 C、肝胆病 D、气血两虚 E、老年健康者 14、脉象特征表现为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的是 A、数脉 B、滑脉 C、动脉 D、涩脉 E、弦脉 15、沉脉的脉象表现为 A、沉细无力而软 B、浮细无力而软 C、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 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 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 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 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 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 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 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 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2)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 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 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 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 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6.背痛

中医诊断学脉诊——脉象机理分析

一、浮脉类 浮脉 机理分析:浮脉为阳脉,《内经》称为毛脉,在时应秋,在脏应肺。桡动脉部位浅表而显浮象,瘦人肌薄而见浮脉,夏秋脉象偏浮,皆属常脉。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现。外邪侵袭肤表,卫阳抗邪于外,人体气血趋向于肤表,脉气亦鼓动于外,故见浮脉。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外感风寒,则寒主收引,血管拘急,故脉多浮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急,故脉多浮数。 散脉 机理分析:由于气血虚衰,精气欲竭,阴不敛阳,阳气离散,脉气不能内敛,涣散不收,无力鼓动于脉,以致浮大无根,至数不匀。 芤脉 机理分析: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脉芤。 濡脉 机理分析:多见于崩中漏下、虚劳失精或内伤泄泻,自汗喘息等病证。凡久病精血亏损;脾虚化源不足,营血亏少;阳气虚弱,卫表不固及中气怯弱者,都可以出现濡脉。阴虚不能敛阳故脉浮软;精血不充则细弱。此外,湿困脾胃,阻遏阳气,也可以出现濡脉。 洪脉 机理分析:多由邪热亢盛,内热充斥而致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所致;若泄利日久或呕血、咳血致阴血亏损,元气大伤亦可出现洪脉,但应指浮取盛大而沉取无根;或见躁疾,此为阴精耗竭,孤阳将欲外越之兆。此外,夏令阳气亢盛,脉象稍现洪大,为夏令之平脉。 二、沉脉类 沉脉 机理分析:病理性沉脉的形成,一为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滞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证;二为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脉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 伏脉 机理分析:伏脉多为邪气内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气闭塞,气血凝结,乃致正气不能宣通,脉管潜伏而不显,但必伏而有力,多见于暴病。如实邪内伏,气血阻滞所致气闭、热闭、寒闭、痛闭、痰闭等。危重病证的伏脉,与血管病变造成的无脉症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而其他部位的脉象可正常。 牢脉 机理分析:邪气牢固,而正气未衰者,如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或气血瘀滞,凝结成癥积而固结不移,在脉象上则可表现为沉弦实大的牢脉。 弱脉 机理分析: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衰,血虚则脉道不充,阳气虚则脉搏无力,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体。 三、迟脉类 迟脉 机理分析:脉管的搏动缘于血流,而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人体,困遏阳气,或阳气亏损,均可导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脉流不畅,使脉来迟慢。若为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的实寒证,则脉来迟而有力;若心阳不振,无力鼓运气血,则脉来迟而无力。

中医诊断:闻诊—听声音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及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声响的异常,以分辨病情的寒热虚实。 (-)正常声音 健康的声音,虽有个体差异,但发声自然、音调和畅,刚柔相济,此为正常声音的共同特点。由于人们性别、年龄、身体等形质禀赋之不同,正常人的声音亦各不相同,男性多声低而浊,女性多声高而清,儿童则声音尖利清脆,老人则声音浑厚低沉。 声音与情志的变化也有关系。如怒时发声忿厉而急;悲哀则发声悲惨而断续等。这些因一时感情触动而发的声音,也属于正常范围,与疾病无关。 (二)病变声音 病变声音,指疾病反映于声音上的变化。一般来说,在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之外以及个体差异以外的声音,均属病变声音。 1、发声异常在患病时,若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多属实证、热证。若感受风、寒、湿诸邪,声音常兼重浊。若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多属虚证、寒证或邪去正伤之证。 (1)音哑与失音语声低而清楚称音哑,发音不出称失音。临床发病往往先见音哑,病情继续发展则见失音,故二者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当先辨虚实。新病多属实证,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因痰浊壅肺,肺失清肃所致。久病多属虚证,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所致。 (2)鼻鼾鼻鼾是指气道不利时发出的异常呼吸声。正常人在熟睡时亦可见鼾声。若鼾声不绝,昏睡不醒,多见于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3)呻吟、惊呼呻吟是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呻吟不止是身痛不适。由于出乎意料的刺激而突然发出喊叫声,称惊呼。骤发剧痛或惊恐常令人发出惊呼。小儿阵发惊呼,声尖惊恐,多是肝风内动,扰乱心神之惊风证。 2、语言异常:“言为心声”,故语言异常多属心的病变。一般来说,沉默寡言者多属虚证、寒证;烦躁多言者,多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时断时续者,多属虚证;语声高亢有力者多属实证。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 前面我们讲了两种诊脉的部位,第三个是仲景的“三部诊法”。张仲景诊三个地方,显然这个方法是张仲景提出来的。我们学《伤寒论》,《伤寒论》序里面都讲到,张仲景就曾经批评过:“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人迎、趺阳,有一个人迎,有一个趺阳,他还讲到“握手不及足”,就是不按足部的脉,足上面还有一个,所以加在一起是三部。所以“三部不参,动作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这就是张仲景创造的三部诊法,因此叫做仲景三部诊法。因为我们其他也是三部,头、手、足,全身也有三部,三部里面各有三候,那就三部九候。这个三部,你说三部诊法,我是讲的哪一个三部?所以加上一个仲景三部诊法,这只是三个地方,不是诊九个地方。遍诊法是头、手、足九个地方,而这个是诊三个地方。寸口、人迎诊法是诊两个地方。《伤寒论》常用,一个是诊寸口脉,寸口脉当然是候脏腑的情况。除了寸口以外,第二个是诊趺阳脉,趺阳脉在哪个地方呢?在足背,足的背部这个地方,足阳明胃经这个地方是趺阳脉,诊这个地方的脉搏。第三个是诊太溪脉,太溪。太溪脉在哪个地方呢?在足跟,足踝的内侧,这个踝的内侧,不是这个手诊的地方,这个手是托着足的,这个手是托着的,是这个手在诊着,这个指头在诊着足踝的内侧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刚才前面那个趺阳是足阳明胃经所过的部位,因此太溪脉是候肾气,趺阳脉是候胃气。现在这个诊法还是运用

的,临床上一般不用,一般用的不是每个病人都拿着脚上趺阳、太溪来诊一下。现在诊的这个地方,许叔微有两句话,叫做“趺阳胃脉定生死,太溪肾脉为根蒂”,就强调了诊趺阳和太溪。趺阳脉是干什么的?趺阳是足阳明胃经的部位的、循行部位的一个穴,脉搏跳动,所以它是诊胃的,我们人以胃气为本,实际上是强调后天的重要性。太溪脉是强调先天的重要性,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所以现在对于危重病人,病情很重,再摸摸看看趺阳脉还有没有、太溪脉还有没有。如果趺阳足背动脉还在那里跳动、太溪脉还在那里跳动,说明胃和肾还没有完全衰竭,还仍然先天、后天,胃和肾,胃气、肾气还存在。所以这是第三个方法。 第四个诊脉的部位叫做寸口诊脉法。寸口诊脉法,(这地方)又叫做气口,也叫做脉口。寸口这个地方也叫做气口,也叫做脉口。寸口是讲这个部位,大约是一寸多长,因为脉搏的跳动是靠机能、靠气的推动,所以叫做气口。它是诊的脉搏,所以叫做脉口,气口、脉口、寸口,常用的是寸口,但是也有叫气口的,也有叫脉口的。这个地方是讲的单独的按,只按一个部位了,你看,全身有三部九候,九个部位,九个部位两边加在一起是十八个部位。由三部九候到张仲景的是寸口、趺阳、太溪三个部位,现在变成一个部位了,全身其他地方都不看了,看一个部位。这个部位在哪个地方呢?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的这段动脉,这个地方跳动着,诊这个地方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叫做寸口诊脉法。寸口诊脉法首先看寸口的部位,寸口的部位在哪个地方?这是肘关节、肘横纹,这是腕关节、腕横纹,腕横纹还前面一点

中医诊断学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 望诊观察七方面,神色形态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 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有神目亮面色荣,表情自然神识清, 体态自如呼吸稳,正气未伤脏不衰。 少神介于得失间,精神不振思维钝, 懒言声低动作缓,心脾两虚肺肾亏。 失神目滞面色晦,表情淡漠意识昏, 动作失灵呼吸弱,消瘦语乱正大伤。 假神临终垂危现,阴阳离决症突然, 神乱见于癫狂痫,文癫武狂羊角痫。 灵枢五色划分法,前额庭颜眉间阙(que),鼻为明堂颊侧藩(fan),耳门是蔽记心间。素问刺热篇分法,偏与灵枢不相同, 右颊属肺左属肝,额心颏(ke)肾鼻脾位。 生理面色是常色,又分主色和客色, 终生不变为主色,短暂改变属客色。 病色首分善与恶,有无光泽定善恶。 面白虚寒失血证,黄主虚湿红属热, 青寒痛瘀兼惊风,黑寒肾虚瘀血饮。形有强弱胖瘦分,强壮脏旺脆弱虚, 胖而能食脾胃健,胖而食少脾虚湿, 瘦而能食中焦火,食少而瘦中气虚。 身轻转侧阳热实,身重蜷卧阴寒虚, 坐而仰首痰涎盛,但卧不坐气血虚。 角弓反张肝风动,肢软不痛多痿证, 关节肿痛痹症寒,半身不遂中风见。 头形过大伴弱智,肾精亏损脑积水, 小颅多是先天亏,佝偻病儿方颅见。 囟(xin)填实热囟陷虚,解颅肾亏风摇头,血虚受风斑秃现,疳(gan)积脾虚发结穗。面肿多见水肿病,阳水阴水上下分, 抱头火丹大头瘟,风热火毒上攻温, 痄腮风温少阳毒,发颐(yi)难治阳明毒。 五轮学说心中吟,两眦(zi)血轮属于心,白睛气轮肺所属,黑睛风轮肝莫属, 瞳仁水轮眼科肾,眼睑肉轮脾相奔, 目赤为火淡白虚,胞黑晦暗属肾虚, 昏睡露睛脾气虚,瞳孔散大濒死危。 瞳小中毒肝火旺,脾气不升胞睑垂。 耳大肾足瘦薄虚,淡白血虚青黑痛, 耳轮甲错瘀血久,肝胆湿热脓耳流。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一、单项选择题 1.牢脉的脉象为() A.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B.三部举按均有力 C.脉长而弦硬 D.沉取实大弦长 E.推筋着骨始得 2.下列诸脉,除哪项外,皆与痰饮有关() A.滑脉 B.弦脉 C.促脉 D.结脉 E.濡脉 3.下列哪项不是涩脉的主病() A.气滞血瘀 B.血少 C.湿阻 D.伤精 E.气瘀 4.脉浮而大,来盛去衰是() A.浮脉 B.大脉 C.散脉 D.芤脉 E.洪脉 5.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的是() A.散脉 B.芤脉 C.虚脉 D.浮脉 E.革脉 6.下列哪项不可见迟脉() A.寒邪凝滞 B.阳气虚衰 C.阳虚阴盛 D.邪热内结 E.阴虚内热 7.脉来实大弦长,轻取中取均不应,唯重取始得,是()A.沉脉 B.长脉 C.实脉 D.伏脉 E.牢脉 8.弦脉的脉象特征主要是下列哪项的变化()

B.至数 C.脉力 D.流利度 E.紧张度 9.典型的虚脉特征是() A.沉细而软,应指无力 B.脉体如线,软弱无力 C.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D.三部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E.浮而细软,应指无力 10.下列哪种脉象不是轻取即应指() A.浮脉 B.濡脉 C.洪脉 D.牢脉 E.芤脉 11.邪气盛不见下列哪种脉象() A.实脉 B.滑脉 C.革脉 D.紧脉 E.牢脉 12.下列哪项不是动脉的脉象特征() A.首尾俱短 B.一息五至以上 C.如珠走盘 D.就指有力 E.如按琴弦 13.芤脉与革脉的相同特点是() A.浮而不聚 B.浮而无力,按之空虚 C.脉位浅表,细软无力 D.脉位浅表,脉位阔大 E.浮而中空 14.脉来脉去俱盛,三部举按均有力,是()A.洪脉 B.滑脉 C.紧脉 D.弦脉 E.实脉 15.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称之为()A.鱼翔脉 B.虾游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