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精神,更好发挥“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对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力争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园区,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特制定本规划。

一、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近十年以来,世界材料产业产值以每年约30%的速度增长,其中先进材料是世界上公认的六大高技术领域之一和21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目前全球先进材料市场规模已超过大约4万亿美元,由此衍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则是更大的市场。先进材料产业作为重大战略性产业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计划。

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先进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由20XX年的0.65万亿元增长至20XX年的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25%左右。在细分领域方面,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占比约32%,高端合金结构材料约19%,先进高分子材料占比约24%。其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重要支撑的特殊钢、锂电材料、钛合金、铝合金、镁合金、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等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未来,成都将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新能源等产业均需要大量的先进材料支撑,先进材料市场空间巨大,发展空间巨大,是青白江发展先进材料产业有力的市场支撑。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冶金、化工产业向

1 / 14

先进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已被列为“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绿色建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一是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XX年,全区拥有先进材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119家,实现产值221.88亿元,同比增长32.91%,主营业务收入192.57亿元,同比增长24.63%,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2%、39.18%,在全市排名第一。被列为成都市新材料企业23家,其中重点新材料企业12家,实现产值68.5亿元,同比增长8.1%,新材料企业数数量和产值在全市排名第一,规模优势突出。二是产业发展空间承载力不断提升。随着我区成为四川省唯一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规划的区级单位,部分大型国有企业主动迈出转型升级步伐,相继关停原有生产线,共计梳理出近8000亩工业用地,重点发展新型能源材料、新型金属功能材料、3D打印等产业,为先进材料产业体系的健全和产业发展壮大创造了新的条件。三是产业细分领域较齐备。我区已形成了较为齐备的材料产业细分领域,囊括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化工材料等,已初步形成了以巨石玻璃纤维、台嘉电子级玻璃纤维丝及布、丽雅粘胶纤维等为龙头的高性能纤维产业集群,以玉龙三聚氰胺阻燃材料、众能碳纤维复合材料、金嘉洲高分子防水材料、芝田锂离子电池隔膜等为龙头的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以天马轴承、三洲核能核电管材等为龙头的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集群,以成都建工建筑工业化、台玻低辐射镀膜玻璃、瀚江高性能玻璃棉为龙头的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产业集群。四是产业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区内拥有行业相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4家、知识产业试点示范企业8家。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2个,省、市级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5家,各类材料检验检测中心14家。20XX年,我区材料类企业实现创新投入1亿多元,巨石、玉龙等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0余项,材料类企业专利授权293件,较上年增长2.8%,通过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合作研发等方式,台嘉、台

2 / 14

玻、瀚江、金嘉州等众多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已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五是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凸显。我区是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在地,拥有四川唯一的铁路开放口岸,成都市国际铁路港口岸、交通优势突出,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完善,承载先进材料发展独具优势,可辐射全川及西部地区,并可通过中欧班列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已建成了园区信息服务平台、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系统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资源库和人才培养体系,可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保障。

二、先进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深入分析产业发展前景,加快聚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先进材料产业资源,突出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新型能源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产业,3D打印材料(增材制造);优化发展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产业,全力打造先进材料全产业链集群,为产业生态圈从根本上提供坚实支撑。

三、先进材料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坚持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并举、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育并进,加快先进材料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协同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充分调动促进先进材料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各项有机要素,全力打造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先进材料产业园区。

强化创新驱动。到2022年,建成先进材料产业各级创新平台10个;集聚区专利申请量达900件以上,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以上;培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创新型企业50家以上,聚集各类高层次创业人才300人以上。

扩大产业规模。到2022年,先进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领

3 / 14

域形成1个100亿级产业集群;在新型能源材料领域形成1个80亿级产业集群;在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领域形成1个30亿级产业集群;在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领域形成1个50亿级产业集群;在3D打印材料(增材制造)领域形成1个30亿级产业集群。

加强企业培育。到2022年,全区力争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20家。其中,打造10家在专业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材料产业龙头企业;培育30家以上在细分领域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成长性企业。

四、先进材料产业空间布局

以当前工业建成区域为依托,在尊重现有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以实现“产业生态圈”构建为目标,科学规划先进材料产业空间布局。

——老工业区:约7.7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型金属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3D打印材料(增材制造)等。

——工业北区:约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

——工业南区:约7.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

五、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路径

以“研发-孵化-企业-产业化-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为实施路径,围绕打造“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核心目标,力促科技、土地、人才、资本、信息、服务等要素供给有机集合,尽快形成功能完善、协同协作、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一)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一是充分发挥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巨石成都)、生物基纤维材料联合实验室(丽雅纤

4 / 14

维)等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重大创新平台作用,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力争建成国家级高性能纤维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加强检测资源的整合,解决企业公共技术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和创新。二是抢抓当前省市大力发展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产业对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庞大市场需求机遇,充分发挥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优势,依托巨石、台嘉、丽雅纤维、众能等龙头企业,聚焦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市场前景好、应用范围广、附加值高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发展下游应用环节,促进上游玻纤产能在本土消化吸收,发展壮大产业链下游,梳理重点招引企业,建立高效的招商策划平台,形成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和联动发展(见附件1)。

(二)新型能源材料

一是依托动力电池产业化基地项目、创新中心成都分中心技术优势和四川省锂矿资源优势,建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学研用投”一体化发展体系,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研发成果,着力推行行业标准建设,从源头上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二是加快推进动力电池项目尽快开工建成,努力形成行业龙头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益。同时,加大新型能源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商,重点发展钛酸锂材料、石墨类材料、硬碳材料、软材料及硅基复合材料等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加快发展电解质材料、隔膜材料、铜箔、铝箔及铝塑膜等辅助材料,尽快打通动力电池上下游产业链(见附件2)。

(三)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产业

一是依托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优势,充分发挥研究院与相关名校共建的汽车金属材料、航空航天金属材料、轨道交通金属材料、钒钛新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研创作用,面向先进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区域经济发展主战场,力求孵化出一批企业,形成一批产业,实现

5 / 14

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汽车材料、钒钛新材料在应用技术的突破、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二是重点发展高端钒材料、钛及钛合金粉体材料、多孔钛及钛合金材料、新型金属纤维多孔材料、高温合金钢铸材料、钒钛稀有金属及其合金压延材料产品等金属粉体材料。同时,抢抓当前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拓展新型金属功能材料品类,大力发展以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为特色、军民融合为方向的高端钛及钛合金新型金属制品,力争形成较为完整的新型金属功能产业链(见附件3、附件4)。

(四)绿色建筑材料(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

一是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和四川省新型工业化(节能建材)示范基地优势,加快推进“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成都分院”落户我区,加大绿色建材和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技术研发力度。二是支持现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成都建工、江河幕墙、台玻集团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建筑部品部件制造及其初装配企业,建筑用机电产品及配套机电产品制造企业;大力发展标准化、装配化的PC预制墙板、楼梯、叠合楼板等通用部件,逐步延伸发展梁、柱、板等建筑构件;加快发展具高性能的新型绿色建材;重点发展玻璃深加工及特种功能玻璃、管材、涂料、壁纸等领域。三是主动做好绿色建材企业品牌创建服务和指导工作,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多渠道协助企业拓宽市场渠道,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推进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导向作用,探索建立建筑工业化产业联盟,促进加快形成功能齐全的建筑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见附件5、附件6)。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鯛。

6 / 14

(五)3D打印材料(增材制造)

一是大力引进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研发能力的3D打印材料(增材制造)的科创企业和科研院所,支持3D打印材料及增材制造的应用开发,促进科研成果在园区转化及产业化,形成产业发展新增长点;主动联合川大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西临床医学院等机构加强产业研合作。二是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钛合金粉、合金钢粉材料,重点研发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纳米磷灰石/聚酰胺骨修复复合材料,外部引进3D打印血管支架材料,尽快形成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三是主动做好国家、省、市对3D打印项目扶持政策的研究、宣传、兑现工作;积极引入风投资金和产业基金等加大对3D打印产业支持力度。同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完善园区内3D打印供应商和服务商体系、市场平台,助推产业集聚发展(见附件7)。

六、主要任务

(一)完善组织构架,形成推进合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区领导为副组长、区级各部门为成员、各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的产业生态圈推进领导机构,并加快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二是遵循市场规则。坚持市场化推进方式,特别要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市场导向、问题导向,找准专业关键所在,主动遵守要素流动、商品流通、产业链整合、公共服务保障等一体化市场制度,减少生态圈内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培育生态圈建设内生动力。

(二)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方向

一是编制五年行动计划。制定《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园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五年产业

7 / 14

园区发展年度目标、具体任务、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完成时限等内容,落实责任部门,确保园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推进。二是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按照产业规划要求,依托行业龙头着力“补前端”提升产业配套率,推进品牌商、制造商、零部件配套企业扎堆集聚;着力“强中端”实行全链条布局,做强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促进行业龙头和关键配套协同发展;着力“延后端”提高产业附加值,支持企业整合金融服务、品牌策划、营销渠道等多维度资源,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三是做好基础设施配套规划。按照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好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等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科学完备的规划体系,为园区建设提供指引。结合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铁路港建设,统筹编制园区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形成多规合一,全域“一张图”管理。

(三)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发展动能

一是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全方位扩大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学研用投”一体化发展,力争成为全国唯一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技术集成示范。提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校地协同创新综合能力,深化与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协同创新合作,加大行业标准研制和产业技术项目合作,促进行业关键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民参军”“军转民”政策配套措施,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二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区建设,突破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术、关键和核心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重点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推进重点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围绕片区主导产业,加快引进大数据运营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落户老工业区。完善

8 / 14

科技中介创新服务配套,深化“科创通”——青白江站点、“工业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机构。加快创业创新主体从“小众”向“大众”转变。提高先进材料园区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服务体系,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

(四)狠抓招大引强,实现补链强链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招商模式。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青委办发[20XX]79号),围绕领军企业、要素保障坚持产业链招商、重点招商、精准招商、专业招商,设立招商专班,创新产业生态圈招商模式,着力实现主导产业招高引优、招大引强。二是瞄准龙头企业,精准招商。聚焦先进材料重点行业,以产业技术路线图为指引,梳理产业链重点企业名录,以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为根本目的,大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的龙头企业落户。同时,积极引进重点行业产业研发机构和产业链上中下游关键配套项目,既要“补前链”提升配套率,也要“强中链”实行全产业链布局,更要“延后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抓好“产业-行业-项目-产品-市场”主线,形成整装带动配套、龙头带动龙身的新型招商格局。三是提升服务质量,重商亲商。全力做优企业服务,做好企业权证办理、优惠政策落实、融资等服务事项;通过搭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企业沟通合作平台,促进园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形成企业资源共享、产业优势互补的集聚效应。同时,根据新常态招商工作新要求,采用理论教学、现场观摩及实战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招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实战化的培训,使其在短时间内熟悉招商工作,适应岗位要求,提高招商效率。

(五)加快项目建设,实现产业集聚

一是加快国联动力电池产业化基地、三洲核能核电用金属材料、众能碳纤维产业化基地等重

9 / 14

点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台嘉电子级玻璃纤维丝及布二期项目、江河幕墙二期项目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促进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成都分中心、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尽快落地。二是建立先进材料产业园项目引进、落地、促建机制,实行重点企业、项目经理负责制,深入落实周联系、月走访、季座谈机制,问需于企业、问计于企业,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创新园区服务体系,促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尽早形成产业聚集。

(六)优化功能配套、增强承载能力

一是完善园区交通基础设施。按照“产城一体”总体要求,把园区要素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区建设规划,统筹推进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建成智慧大道、创业大道等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形成合理交通环网,进一步完善片区的物流集散能力,缓解和改善通行质量,显著提升片区互联互通水平。二是优化园区物流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物流口岸综合服务水平。加快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单一窗口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实现平台关检报关信息直接推送功能,实现无纸化通关;做好保税物流中心开展跨境电商业务设施筹备工作;积极招引广州卓志、深圳朗华等行业领军的供应链物流服务企业入驻自贸区。三是完善园区能源基础设施。新建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7座。有序推进加气站建设,力促四川博能燃气股份有限公司城厢储气调峰站、工业园区CNG加气站建成投运。四是完善园区城镇配套功能。加强对城厢、清泉等乡镇新增工业发展区域,对餐饮服务、中小学教育、酒店商务等城市功能进行前瞻性规划建设。同时,推进园区基础设施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衔接,着力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配套、宜业宜居的城市新区,推动产业和城市功能协调发展。

(七)健全政策体系、创新要素供给

一是做好政策扶持。出台《关于促进先进材料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重点从鼓励创新发展、

10 / 14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加强要素供给五大方面制定共计十九项政策对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进行大力扶持。二是集聚要素资源。将我市承接的先进材料及产业链相关重点项目优先布局到先进材料产业园区,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先向园区配置,整合力量打造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集中承载区。三是引入投资主体。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引导政策性银行、其他商业银行为园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助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片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实现快速突破。四是优化政府服务职能。按照“多规合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实行项目经理人服务制度,在园区设置先进材料产业审批绿色通道,按照“一门受理,一口告知,并联服务,一次办结”的原则,实现“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

附件1: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图谱

附件2: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图谱

附件3: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产业图谱(航空航天)

附件4: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产业图谱(轨道交通)

附件5: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图谱图

附件6:建筑工业化产业图谱

附件7:3D打印材料产业图谱

附件1: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图谱

附件4:

附件7:

3D打印材料产业图谱

14 / 14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为贯彻落实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充分认识新材料产业标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国高度重视新材料开发应用。标准是新材料开发、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的重要支撑,是规范新材料市场秩序,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维护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对于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促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截至2012年,原材料工业现行有效标准11814项,占工业和通信业现行有效标准的20%。各行业日益重视新材料标准化工作,新材料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快,2010年以来发布了碳纤维、光学功能薄膜、功能陶瓷等100余项新材料标准,推动了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但总体上看,我国材料标准体系仍以传统材料标准为主,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健立,关键标准前期研究、技术攻关相对不足,标准制定所需的工艺参数、材料性能等基础数据缺乏。以我国技术和标准为基础的新材料国际标准未取得突破,被动跟踪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新材料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需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400个重点产品涉及近千项标准,大多数需要新制定。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充分推动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品更新换代,迫切需要加快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为核心,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为依托,加快重点新材料标准研制步伐,加强新材料标准化工作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参与新材料国际标准化活动,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标准质量,推动新材料标准有效实施,形成覆盖面广、创新性强、重点突出、开放协调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英语专业建设规划方案(1)

英语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一、专业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的到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对英语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英语培训,而是英语教育,即全面培养能熟练运用英语、思维活跃、心理健康、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性人才。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加强英语专业建设势在必行。就英语教学而言,教师面临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测试评估体系的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加强专业建设对提高我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建设都具有推动作用。构建起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对本专业加强建设,使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并逐步凝练出专业特色,成为在校内有较大影响和竞争力的专业。 二、专业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 1.学术队伍建设 学术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努力,培养出一支素质精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凝聚力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强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实现上述学术队伍建设的目标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2004年至2008年)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目前,虽说教师的学历层次都比较高,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80%,且大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较强的业务功底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但尚无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而且由于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保证教学质量,缓解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局面,需要积极主动,多渠道引进人才,打造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造诣深,教学效果,科研俱佳的学术队伍。人才引进特别是专业带头人的引进,要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和教师梯队进行,鼓励教师潜心研究,积极参与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教学研究项目。 第二步(2008年至2012年)加强教师培训。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加强自身业务进修,不断更新知识,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国内外深造的机会,实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调整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在配备青年教师导师的同时,兼顾其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的一致性,使指导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结合学校2007年接受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开展观摩教学、课堂教学录相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相互切磋交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在目前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证每年有2-3位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跟目前已建立合作项目的国外大学探讨互派教师研修的项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和学术活动,提高整体学术队伍的专业水平,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至少能有1-2名省级名师。 第三步(2012年至2015年)队伍壮大,层次提高,科研颇见成效。经过10年的努力,使学术队伍不断壮大,教师按研究方向结成梯队开展学术研究,预期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0%,教授增加到至少10人,科研成果更具学术价值,发表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的文章越来越多,有影响的个人专著教材问世。英语专业在目前已有2门精品课的基础上,力争

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构建策略与实践

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构建策略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8-09-11T11:28:32.62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3月下作者:黄通港[导读] 近些年来,各种类型的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涌现,特色小镇的出现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到当今的必然选择之一,存在很多方面的合理性 (浙江蓝鸿设计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310019)摘要:近些年来,各种类型的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涌现,特色小镇的出现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到当今的必然选择之一,存在很多方面的合理性。但各地对特色小镇的核心内涵的理解还存在较大的差异,特色小镇产业规划的方法和策略也存在很大不同,很多方面没有厘清。 关键词:特色小镇;内涵价值;产业规划;产业生态圈 特色小镇是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对特色小镇内涵进行深度分析,并在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对特色小镇不同于一般产业规划的特点进行了深度阐述。 一、主导产业选择 1.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应该符合产业升级和消费转型的趋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升级和消费转型趋势。在产业方面,逐渐实现从传统制造向以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制造转变,从制造经济向“互联网+”、“文化+”的服务经济转变,从规模制造向创新创业的科技创新转变;在消费方面,逐渐实现从物质消费向养老、文化、旅游和医疗等服务消费转变,从传统消费向定制、电商和体验的新型消费转变。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需要在新的发展方向中选择。 2.特色小镇的产业应与地区的战略产业发展方向一致。以某省为例,其战略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包括高端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养老产业、创意创业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的产业选择需要与这些战略产业的发展方向相互契合,成为引领者和典型代表。 3.特色小镇应力争成为某一细分产业方向的领军者。中国的产业平台包括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开发区和产业新城,特色小镇作为新出现的事物,其本身的定位与原有产业平台有很大不同,由于其主导产业的单一性、产业地位的独特性以及主导产业支撑体系的完善性,在某一类产业发展上具有优势地位,应在专业性上追求更大的发展,成为某一细分产业方向的领军者。 二、特色产业生态圈构建 特色产业生态圈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特色小镇内部的各类产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合作和分工关系。特色小镇形成基于某一类产业的相关产业链,各产业除自我发展外,产业之间也形成较强的有机支撑关系,形成共同发展体,共同构建起产业链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平台,最终以平台形式支撑各相关产业的更好发展。二是产业诞生、成长、壮大、消亡的良性发展状态。当产业生态圈建构起来之后,会形成一个有生命的生态体系,这一体系鼓励特色小镇中各类产业发展壮大,促进新的创新要素在产业生态圈中产生并实现产业化。良性的产业生态圈必然有健康机制,淘汰一部分不适应发展需要或者效率相对低下的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圈的自我更新和发展。上述第一方面的逻辑关系形成产业链支撑体系,第二方面的逻辑关系形成产业成长机制。基于产业关系的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构成过程如下:以某一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为基础形成特色小镇的核心产业链,基于核心产业链形成相关的配套产业链,再形成为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提供各类技术支持与服务支持的服务产业链,最终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居和城市的发展,形成从产业到城市的全方位产业生态圈。(1)主导产业链体系。一是基于主导产业上下游形成的核心产业链条。从产品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实现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和零售商等成员的协同运作,形成完善的核心产业链体系。二是基于技术和服务提升形成的纵向产业发展链。将产业部门连接起来形成产业链,使产业链向上延伸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拓深到市场拓展环节。例如,农业从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包括种植农作物(一产),农产品加工(二产),以及流通、销售、消费或农(加工)产品体验(三产);制造业从生产向研发、应用纵向延伸,融研发创新、文化创意、成果转换和体验应用为一体,从而构建多元支撑的制造业产业体系。(2)配套产业链体系。在研发、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中植入相关配套产业,如研发领域的产业化转化功能、研发孵化功能、生产工艺提升功能和销售服务支持功能,包括个性化定制产品、培育自主品牌等。配套产业是核心产业的延伸,也对核心产业的发展起到辅助支持作用。(3)服务产业链体系。在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技术共享的过程中,如同类生产型企业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联合中试实验室、信息共享平台或科技图书馆等,形成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各类共享服务平台。(4)“产业+”的延伸链体系。依托产业生态链向城市功能的延伸,实现“产业+文化+旅游+N”的提质扩容发展,并导入城市配套和城市功能,实现特色小镇从产业到城市的跃升。以上几分构成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内容,实现了产业体系的完善和城市功能的发展。基于产业成长机制的产业生态圈具有另一方面的意义,不管特色小镇现在主导产业的发展地位如何,如果没有创新创业机制的植入,该产业集聚区只能作为产业园区存在,而创新创业机制的植入可以推进原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产生新的创新要素,淘汰落后要素,使特色小镇充满活力,产业生态圈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圈构建策略 在对特色小镇产业规划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后,笔者总结出以下六个产业规划策略: 1.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产业转型的方向,从而引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特色小镇的作用。 2.找到某一类具有典型示范价值的特征型主导产业。特色小镇不同于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可能有很多主导产业,但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只能是某一类产业,此类产业一般隶属于小镇内的领军企业,具有引领其他产业发展的典型示范价值。 3.搭建有机联系、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圈。特色小镇不是各类产业的简单堆砌,而是有机联系各类产业的平台,是承载着相关产业诞生、成长、壮大、升级、消亡的生命体,故需要搭建完善的产业链,同时植入研发孵化功能,推动创新创业。 4.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特色小镇产业规划不同于城市产业规划,城市产业规划的实施主体(通常是政府)只能起到引导作用,而特色小镇产业规划中确定的产业项目在后期的实施过程中是具体明确的,操作性非常强,因此需要把运营理念前置,用产业运营的逻辑来做产业规划,确定产业项目。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2016~2020年) 学院 一、专业建设基础 至“十二五”建设期末,本学院开设专业个数,在校生人数(第一稿统计时间节点为2015年7月10日,第二稿编写时增加2015级新生数)。专业名称等。 简述“十二五”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建设、教材与多媒体课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建设、以及本学院各专业建设的特色等方面)。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结合“五个对接”企业调研成果、研读《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后的体会、以及通过其他调研(如发改委、经信委、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得的有关数据,形成未来五年本学院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 三、“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 1. 检查“十二五”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是否全部实现,若有未能实现的,查找原因,结合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指出该目标是否需要延续或调整。 2. 以“五个对接”的前四个作为重点,分析研究对接契合度,

找出差距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深入思考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本学院哪些专业能够实现升本,目前的现状与四年制应用技术型本科之间有多大差距,要缩短这些距离,需要突破哪些主要问题。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引领,围绕学校“十三五”期间提升办学层次的战略目标,针对“十三五”南通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研究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新契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方案,论证学院内、跨学院的专业整合、及新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形成本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由此凝练出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十三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五、“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确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智慧化校园建设作为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新技术、新技能培养作为实训基地建设改造的目标,以专业升本、提升本学层次作为发展动力,以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作为参考目标。 规划目标的可考虑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建设规模、新办专业、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教学成果、教改项目、对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精品开放课程、教学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 要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 为应对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变化和挑战,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势,抢占新材料技术制高点,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产业界定与特点 新材料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材料:一是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二是高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三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新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具有应用领域宽广,知识与技术密集度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强等特点。鉴于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面广,结合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本纲要针对我省具有特色的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产业作出规划。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平板显示材料等蓬勃发展,各类新型化工新材料等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世界各国均把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材料作为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美国提出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科学等新材料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日本、欧盟、韩国等也制订了促进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计划。我国新材料产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规划 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总目标:近期省级示范性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点,远期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做好专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工作,合理配置资源,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专业建设现代化。 二、专业建设实施 1.师资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机床操作技能,懂得机床维护,掌握并能制定数控加工工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师资建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培养教师,送教师不定期出去培训,到工厂锻炼,使教师水平和教学随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引进人才,优点是教学稳定,较快达到办学要求。 3)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使教学与社会同步,学生能了解生产一线新鲜知识,同时学校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得到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原则是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素质高、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理论与实践能力水平高,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生源建设 大力加强专业生源建设,吸纳相应层次优秀的生源,保证专业发展后劲。同时,优秀生源一般在工作中有优异的表现,能扩大专业乃至学校的影响,促进学校和专业的招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对内建立学生反馈机制,重要的是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使学生热爱学校和专业,这样使学生成为学校和专业的热心宣传者。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首先需建立稳定、完善符合中职特点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中心是建设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在教研室内选择一门适宜课程。对教研室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即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学科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其次需要完成课程操作文件,亦即编制授课计划、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等一系列工作。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具、试验等一系列教学元素。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使评估能正确反映教学的水平。 此外对专业的课程需要研究出本专业需整合的课程,探索出课程的整合思路与整合方法,为改革服务。 中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方法等能比较稳定,形成本专业的课程特色,并完成一门学校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远期,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文件体系和制定制度,完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目的有两点:一是选择或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为教学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出版教材,提高本校专业影响力。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中职的教材具有实用,综合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培养方案,应该采取不同的课程整合。教材的课程整合应以实用,够用的原则来进行。满足整合要求的教材主要以基础性,需综合的教材为主。初步考虑,整合教材包括数控机床常用刀具、夹具的知识,数控加工工艺知识;CAD/CAM软件应用,包括常用CAD软件知识和常用CAM软件知识;数控机床技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经典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经典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 为应对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变化和挑战,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势,抢占新材料技术制高点,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产业界定与特点 新材料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材料:一是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二是高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三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新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具有应用领域宽广,知识与技术密集度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强等特点。鉴于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面广,结合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本纲要针对我省具有特色的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产业作出规划。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平板显示材料等蓬勃发展,各类新型化工新材料等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世界各国均把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材料作为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美国提出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科学等新材料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日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方案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计算机学科、大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备一定的大数据科学研究能力及数据工程师岗位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掌握大数据工程项目的规划、应用和科学管理决策方法,具有大数据工程项目设计、研发和实施能力的高级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毕业生能在国家各级财经政务部门、信息产业、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从事大数据分析、挖掘、处理、服务、应用和研究工作,亦可从事各行业大数据系统集成、设计开发、管理维护等各方面的工作,也适合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交叉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以培养面向大数据工程与信息技术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突出“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强化工程应用实践,兼顾交叉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从事大数据项目设计开发、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综合应用的高级复合、创新型卓越人才。 (二)课程体系与学科建设 作为一个新专业,首先,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要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地区对于大数据技术人才是否有一定的需求;其次,需要了解大数据技术岗位需要何种技能,把大数据技术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弄清楚,列出岗位技能清单,将技能清单转化为课程清单,明确了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细化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凝练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本专业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逐步开展人工智能与数据推荐等领域的研究。 (三)学科队伍建设 由于大数据涵盖内容广泛,因此需要如下三类关键人才队伍建设: (1)实现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人才,他们具有很强的编程能力,尤其表现在搭建数据存储、管理以及处理的平台方面; (2)精通处理大数据分析的人才; (3)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类人才,以适应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大数据技术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唯有如此,我们通过典型的算法展示、算法实现结合数据分析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对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方面的综合训练,从而实现专业实验教学由理论到应用、涵盖原理验证、综合应用及全方位实验的体系。因此,学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特点,结合现代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专业拓展模块——技能考证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大数据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开展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如数据挖掘工程师、数据分析工程师、大数据系统运维工程师等。为了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必须实行内培外引的人才培养策略,将青年教师派驻企业学习是一种增强师资队伍实力比较快捷的方式,4年内你派出20余人次国内外高校、大数据企业进行短期进修培训和挂职锻炼,引进大数据相关专业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计算机、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另外,还可以通过引进企业工程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4年内拟引进企业大数据工程师4人。 (四)实践平台与科学研究建设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3年-2016年) 一、专业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立于2013年,前身源于艺术设计专业,我校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设立,涵盖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两个方向,2012年在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式独立出来,于2013年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现有专任教师12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本专业现拥有校内专业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基地2个,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专业教师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立项各级教改、科研课题10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总体规划,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科研等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的研究与规划,从而实现专业的全面建设发展,逐步凸显专业特色,争创品牌专业。 三、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贯彻“校企”协同创新的精神,

培养“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到2016年,圆满完成视觉传达设计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结项工作,并积极申报市级重点专业建设,力争把视觉传达设计建设成市级重点专业。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使基础理论课程更加扎实、实践教学得到突出,学生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逐步形成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经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校外认识实习、校外生产实习与就业实习等多方位实践学习,应用技能突出。 五、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到2016年,师资队伍达到34人,形成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并努力建设1个校级教学团队, 1名校级教学名师,培养1名市级青年教学名师。 1、每年引进2-3名副高以上职称人才、3-4名重点高校毕业的硕士以上的青年教师。 2、每年组织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每年定期推选优秀1-2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培训;推行导师制老带新的单科培养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新材料 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0〕37号? 2010年4月6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编制的《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 为应对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变化和挑战,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势,抢占新材料技术制高点,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产业界定与特点 新材料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材料:一是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二是高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三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新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具有应用领域宽广,知识与技术密集度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强等特点。鉴于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面广,结合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本纲要针对我省具有特色的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产业作出规划。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平板显示材料等蓬勃发展,各类新型化工新材料等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

产业生态圈精编版

产业生态圈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一、基本定义 产业是指某种产业在某个地域范围内业已形成(或按规划将要形成)的以某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 多维体系主要包括: 生产维:在地域内聚集有众多的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企业(即传统意义上说的企业协作、配套群体)。 科技维:产业生态圈内形成产业的科研、设计、实验体系。 服务维:在地域内,有各种各样的专业服务型企业(组织),为产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市场和信息服务、运销服务等等。 劳动维:各配套及相关产业的熟练劳动大军,相关的专业人员队伍,精通相关管理和市场营销、掌握相关业务关系网络的管理人员队伍。 相关的基础设施:如机场、通讯设施之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港口之对于运输依赖型产业。 公共维或政府维:地方政府在做好相关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效提供相关的支持政策和金融信贷、法律法规等服务,并着力维护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秩序。 分布在一定城市空间上的产业生态圈至少应该具有三方面的共性:一是城市具备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集群。如果把城市比喻为独立的生命体,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就源自她依托自身禀赋而与外界不

断展开的分工合作与能量交换;换言之,具有相对优势的主导产业集群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是城市具有相对完整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格局。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心城市的发展更多是依赖于产业配置多样化所产生的集聚经济效应,通过要素供给的规模经济和生产组织的范围经济来实现生产组织效率的增进,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市多维品质的提升。 三是城市具有清晰明确的发展规划理念。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如何在产业经济增长与空间结构治理中取得平衡。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都不容忽视,但要想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更要发挥发在城市规划、资源整合、环境优化等领域的重要作用。首先要确立城市发展的适当路径,通过产业规划、空间规划与要素供给结构优化等做法,厘清产业经济发展与空间形态演进的逻辑关系,切实做到城市业态与形态的相互促进与互补共生。 二、产业链和生态圈 产业链是是从经济或产业布局的角度来讲的一个概念。产业链本质上描述的是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社会分工不同)的企业群落,是个较为宏观的概念。产业链的范围是大于供应链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石油产业的上游是勘探和开发,下游是炼制,运输,销售等等。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是多晶硅的勘探与开发,中游是集成电路晶圆厂和代工厂,下游则是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厂商。对于一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来说,

深圳市新材料“十二五”规划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 (2011—2015年)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推动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新材料产业关联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深圳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深圳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9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涌现出以光启、比亚迪、中金岭南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杜邦、住友、日东电工等跨国企业已在我市建有大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重大项目密集启动。日东电工偏光片、沃尔热缩材料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龙邦芳纶复合材料、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盛波光电偏光片等项目已开工,光启超材料、旭硝子玻璃基板、杜邦工程塑料、清溢光电掩膜版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将增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后劲。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规划方案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株洲工业学校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2007-2009年) 一、专业建设背景 行业背景 电子商务自1998年开展第一笔网络交易以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网上购物这种新的购物方式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目前,世界各国纷纷看好电子商务这块新大陆,普遍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是未来25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对经济的促进将远远超过200年前的工业革命。著名网络经济调查评论家robert metcalfe声称:互联网的价值等于(与之相联结的)网点数量的平方。 专业现状 1、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共有7个班,在校人数近300人。 2、专业实训室一个,其中电脑60台。 3、教师100%达到本科学历,教师全部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合格证书” 4、学生情况 (一)知识掌握情况: 1、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生到课率100%,校内考试考核合格率90%以上; 2、专业技能合格率80%以上。 (二)技能掌握情况:电子商务资格证的考试,要求学生全部参加,一次通过率≥80%,其中中级职业资格获证率50%以上,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参加秘书证、公关员、会计证的考核,使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拿到多证。 (三)人才质量: 1、学生文明、守纪、严谨、勤奋,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近三年无违法犯罪现象、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2、毕业生当年就业率98%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80%以上; 3、学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和就业待遇有明显优势,近三年社会用人单位对

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评价满意率90%以上,上岗起薪点明显高于一般专业。 二、专业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两年内达到校级重点专业。 在课程建设方面: 力争校级精品课程2门。目前正在申请网络营销课程为精品课程,打算两年内再增加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管理学为精品课程 在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方面: 校内目前有博星电子商务实训和电子商务师培训实训系统两套,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升级为综合型多功能专用实训室。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0%,硕士学位或在读比例达到30%,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1名。 在产学合作方面:新建3-4家商务、物流企业为校企合作单位. 在教材编写方面: 目前已编写教材三本校本教材《电子商务实践与训练》、《网络营销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计划公开发行1-2本。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必需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电子商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在贸易、商业等企业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人才。 (2)人才规格 本专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现代

用新模式构建IC产业生态圈

用新模式构建IC产业生态圈 在4G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金融IC卡、融合通信等新兴应用的带动下,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扩大、机遇频现。但是如何切实把握发展机遇,做大做强,才是考验企业经营能力与创新实力的地方。不断夯实在终端芯片、安全芯片、汽车电子、融合通信四大新兴战略性市场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要将这些分属不同领域的业务有机整合起来,以便发挥更强的集聚效应。 布局四大领域做实做强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4G移动通信全面上马、新能源汽车渐行渐近、金融IC卡迁移紧锣密鼓、融合通信趋势明显,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点。但是,这些产业要想实现长远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核心芯片的支撑。正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下简称《推进纲要》)中所论述: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因此,关键应用市场的发展既离不开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支撑,又为集成电路的成长创造了空间。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信息通信产业腾飞的重中之重。 确立“4BU+1”模式业务整合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不能是漫无目的的,看到一个机会就扑上去,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将顶层设计与市场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重心在向亚太转移,产业规模积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大者恒大、强强联合竞争的态势下,培育龙头企业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来说至关重要。构建统一业务平台,形成…4BU+1?的发展模式,即终端芯片、安全芯片、汽车与工业电子、融合通信四大业务板块加公共研发平台。实施业务整合,构建统一业务平台:统一公共研发平台,统一市场营销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将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做实做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收入规模显著增长。 推进“4G+28nm”工程,全面布局,打通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产业关键环节。通过“4G+28nm”等项目深入推进在智能终端芯片、安全芯片等集成电路设计高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从芯片到系统构建产业生态圈

X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XX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X学院成立于X年X月,目前有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铁道供电技术等4个专业。现有教职工X人,1个省级教学团队(矿山机电),省级教学名师X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X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X人。近年来,完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X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X门,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X项,学生参与省级职业技能达赛共获奖X人,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现状 X学院现有有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铁道供电技术等4个专业,近年来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探索建设,拥有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X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X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X门。 学院师资队伍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现有教师X人,其中专业课教师X人,副高以上职称X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X人,机械类教师X人,电气类教师X人。 各专业所处位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矿山机电专业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专业。 2016年申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X省第3个申报该专业的学校。 2017年申报铁道供电技术专业,是X省中游水平专业。 (二)需求分析 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需求分析 随着石油化工、汽车、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机电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工业机器人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传统机电设备只占很小的比例:进口设备比例大,国产设备比例小;高端技能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已经变的密不可分,从而机电行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生产的高效性从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员工,然而在另一方面又非常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术型员工。总体上看来,从事机电行业的人员数量非但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就变成了:机电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更高了,从以前单纯的“懂机”或“懂电”向既“懂机”又“懂电”的方向发展。因此,与工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市场上极为短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性质以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为主,占总比例的85%。并且机电类高职毕业生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规模中工作的比例占到78.2%,这与近几年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发展比较迅猛有关,也成为近几年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企业,同时这些也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就业的主渠道。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第一份工作岗位生产加工占35%,维护维修占23%,专业对口率达74%经过近一年的工作,第一线生产岗位人数变少,但在企业管理岗位和营销方面人数增加很快。

XX大学专业建设方案

《常州大学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常大(2012)21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对我校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增强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批有优势和特色的本科专业,并使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专业建设的原则 1、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于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强整合,以形成多学科结合、布局合理、适应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结构。 2、充分发挥学校在化工、机械、材料等学科的整体优势,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协作和渗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批省内有地位、行业有特色的引领改革的国家级、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 3、专业建设突出新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加强改造与提升传统老专业,对新办专业进行规范化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基础条件较好、

社会适应面广、有特色的专业;对传统优势专业,要强化品牌意识,打造更多品牌专业。 第三条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专业建设规划、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教风与学风、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专业特色、招生和就业等。 第二章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第四条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的专业建设,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和专业建设标准。 2、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和其它条件的保障提出意见,对学校专业建设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进行审议。 3、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进行审议。 4、对校级(含)以上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的建设进行立项审批和评估验收,并指导各学院的重点专业建设。 5、讨论并决定专业建设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本院专业建设。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并制定本院专业建设规划。 2、组织本学院专业建设工作。 3、完成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赋予关于专业建设的其它职责。 第六条学校教务处负责专业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