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师应紧扣教材,启发学生从文章中挖掘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针对年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表达美;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用自己的手创造美。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由语文课的特点、性质、内容决定的。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任,更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正确而积极地实施审美教育呢?我的做法是:紧扣教材,启发学生从文章中挖掘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针对年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表达美;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用自己的手创造美。

一、紧扣教材,启发学生从文章中挖掘美

中小学语文课本选入的文章,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其余的也是优秀佳作,遵循着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体现了美的多种风格,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为语文教师实施美育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善于使用教材,把课文中蕴含的美充分地挖掘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思想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知美;审视美;表现美;创造美 Content abstract: In not only the language teaching must take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knowledgeable, utilizable, but also must take its ideological nature, fully carries o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using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to the student, raises student’s esthetic ability. Key word: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 esthetic education; The sensation beautiful, carefully examine beautifully; Display beautifully; Create America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1 运用语文教材,感知美 利用现行教材中的美文,挖掘有价值的审美观点,如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诗意美、结构的形式美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结构线索,想象雨中登山的奇特美景,领略那“独得”的“雨趣”,更要通过作者冒雨登山的壮举,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人格美——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 在文学欣赏中,审视美 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堂。在课内学习了著名作家的作品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欣赏相关的作品。或者课内学习的名著片段章节,运用文学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如课内学习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阿Q正传》、《雷雨》、《威尼斯商人》等名著节选后,由于课文部分内容有限,只能管中窥豹,还必须让学生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的意蕴,让学生自己去玩味、去感受,进行一番再创造的工作,进而抓住美的内涵。 3 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书面符号创造的,这就决定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的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如学习朱自清的《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

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惟有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教学中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近年来,各种语文实验教科书百花齐放,百花争鸣,虽然选文的角度、审美眼光有所不同,但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这种阅读作品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以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 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宣传,或枯燥的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18-09-11T10:49:49.8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作者:唐源[导读] 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 唐源(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乌苏 833000) 摘要: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它不但教会学生怎样去理解、分析、鉴赏,同时还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所以,美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做到寓教于美,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审美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吟咏,形象,哲理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11-155-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师说》非常准确的诠释了老师的功用。 在这功用中,讲到“传道”。这里的“传道”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讲道理”,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虽然在试卷的测试中难以得到体现。但是,对孩子来说,“传道”中渗透的美好的一切是促进她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而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是智育的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也是我们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的,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解除疑惑,还要肩负起“传道”即美育的责任。 那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美育”呢?下面我就三方面来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一、吟咏诵读,品味语言美,捕捉情感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 “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 美读’”。怎样美读呢?他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读着读着,“ 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里,叶老先生所言要达到的境界,其实就是通过吟咏诵读达到感知美的境界。 好文章的语言,一定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比如《边城》;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比如《春江花月夜》;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如《项脊轩志》。品味朗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声韵美、达意美、描述美。 语文课堂,老师不应该因为心疼时间而放弃让学生朗读。相反,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吟咏,而且要对“怎样阅读”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调整自己阅读时的语调、语速、节奏、轻重等,带着感情去绘声绘色的读,让自己的声音带自己入境。有感情朗读的次数多了,读到让自己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见其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就自然会感知到文本语言的魅力。会被文章中或形象生动、或质朴自然、或豪迈激越……的语言吸引。反复去琢磨、品味时,就会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走入作者的内心去,最终达到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美,看到作者心灵的美,佩服文本中达到的境界之美。从而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和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的情怀。 咏读的过程,是步步深入的过程,最终让读者乐趣丛生。获益无穷。 二、深入体会,感受形象美,追求品质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华美的诗章,精妙的散文有很多。在这些篇章中,更不乏优美的形象:永不屈服的常春藤(陆蠡《囚绿记》)、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王安石《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周敦颐《爱莲说》)……,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敬的人物形象,比如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烛之武;蹈死不顾,报答太子恩情的樊於期和荆轲;追求真理,“宁溘死以流亡”,也要“清白死直”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忠肝义胆的张良;留胡十九年也不变节的苏武;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挽雕弓、射天狼的苏轼;“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受到迫害还要解剖和反思自我的巴金……他们令人心仪,让人敬服。他们有的豪情万丈,有的心怀天下,有的乐观豁达,有的坚忍不拔。他们都是有着远大理想又能够坚守自我的人,他们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情操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他们可敬可爱。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美德我们一生受用。我们要用这些美的人和物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崇敬伟人,追求美好的品质! 三、抓住小事情中的大道理——哲理美 有的文章,它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纯正思想的源泉,是我们远航的指南针,是漫漫黑夜中的灯塔。它们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取舍,持之以恒……《哀溺》通过一个善游的人因不肯抛弃铜钱而被淹死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贪图利益而导致亡身;《兰亭集序》通过集会产生的感慨告诉我们,珍惜时间,扎扎实实做实事,才不枉这短暂的生命;《赤壁赋》通过夜游赤壁,主客对答,告诉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莫要忧伤执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不随以怠”的毅力;《定风波》让我们懂得,再困难的境地,只要有颗开朗的心和一个宽广的胸怀,就依然可以过的洒脱自在…… 学习文本时,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受到美育。它的成效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 语文的美无处不在。字的方正之美,遣词造句的语言之美,韵味绵长的音乐之美,所传之情、所达之意的幽远之美,塑造形象的崇高之美,思想境界之广博高洁之美……让我们一起将语文的美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董成仁《学习研究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良华《论教师的教学智慧(上)》.《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6年11期 [3]王拥军.《语文课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教学实验综合理论探究》 ,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4. [4]燕合英《精心打造富有魅力的课堂》.《课外语文(下)》, 2017年6期 .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 对于美育,大部分人仅仅把它认为是艺术教育,甚至认为是音乐和美术而已。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是针对音乐美术老师的,而是对所有老师的,育在学校的教育中具有着重大作用。它是促进德智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它自己具有的相对独立性既能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又能渗透到各项学科中去。李政道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美育是通过艺术技能的训练及艺术素质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鉴美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性和人格,最终使学生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所以在各项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生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对他们进行美育也是可行的。这也符合我国国家需要培养具备一定审美素质的人才。 各项学科中语文的美是最显而易见的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独钓者的孤独美。语文中所描述的动人的故事,优美的画面,富含韵味的语言无不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其中的美。而像数学、化学、物理等看似枯燥乏味的学科,它们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美。 例如:数学中的数字美,符号美,公式、定律的简洁美,以及基

础上的结构上的方法上的统一美。数学中的概念、命题方法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但它们拥有统一的基础就是集合论。统一美可以给人理性的整体美、秩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去创造数学美。数学中还具有几何的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所体现的对称美和协调美,这更能让学生真实形象的去体会数学中的美。 化学中的美也是随处可见的。比如晶莹剔透的金刚石、美如宝石的胆矾、犹如珍珠般的水银等等形状各异、千之百态的化学物质及产品。还有化学教学中使用的一些模型、实验装置等其造型匀称、色彩搭配和谐,处处都显示出美的形态,给人美的感受。而且化学中有的美是变化的,像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各种药品在点燃时发出的色彩夺目的光,都展现出了化学中独具的美。 物理学中的美首先体现在统一性上,比如说人们认识光的过程是先知道反射、折射,再知道色散,再到电磁波、光量子,最后统一于物质波中,这就使物理体现出了一种简洁而深沉的科学美。再如在研究库仑力的公式时,启发引导学生回顾万有引力的规律,将公式进行对比F=KQ1Q2/r2和F=Gm1m2/r2,可以发现点电荷在静电场中所受的力跟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具有统一性。通过进一步研究对比,还可发现万有引力加速度g=G/m和电场强度E=F/q的规律也具有统一性。当电场力对电荷做功或万有引力对物体做功时,都能引起势能的变化,并且力做正功,则势能减小。这种统一性体现了物理的科学之美。其次就是物理的创造美,它主要体现在物理实验上,其中包括实验设计美、装置美、操作美、现象美……,再次就是物理的对称美,例如钟摆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8:37.76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解冠英(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中学青海湟中811600)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活动。它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愉悦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美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无不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文质兼美的作品犹如一块块精美的玉石,时刻吸引着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感受教材中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针对教材中的美,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味呢? 1. 读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和学生的自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涓涓细流渗透心田,又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激起情感共鸣。《背影》中父亲朴实深情的话语,能读出人性的亲情美。读《藤野先生》要读出滕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的人格美。 2. 品美自然事物的美是普遍的、大众化的美,像《春》《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等美文无不融进了作者的情感,渗透了作者的思想。读这些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艺术修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品味作品中的美。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境,体味了文章的神韵,才能感悟作品中的美。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融入到北国气势恢宏的壮观雪景之中,随诗人一道指点江山,评古论今,才能品味出一代伟人宏阔的胸襟,领袖的风范。 3. 悟美如果说阅读和品味是对作品的接触、想象、移情和体验,悟美则是对作品深层次的理性把握,是对作品艺术深层次的理性揭示。在教授《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赏析洞庭湖壮美的景观,后感受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进而引导学生从感受中走出来,在对比中感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在感悟中培养了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 运用阅读、想象、感觉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的同时,安排与教材内容相应的作文训练,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体验美,就是创造了美,这样就使美育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了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美育论文范文

浅谈小学语文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审美价值也表现出多元化。小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可塑性很强。由此,从小学就开始进行美育,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价值观。 一、叶圣陶的美育思想 叶圣陶强调语文教育应具有文学趣味。他认为童话、故事、民歌之类文学作品,教师都应当“视为至宝,取为教材。即使没有,也当酌量创作,以飨儿童”。叶圣陶的美育思想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时今日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从其思想出发,返璞归真,营造良好的美育生态氛围。 二、语言文字之美 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较稚嫩,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规范学生语言的同时让学生斟酌语言文字的运用,选取更为适合的表达方式。如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中有两句描述荷叶的语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两句话对荷叶和荷花的描写十分逼真,利用“挨挨挤挤”将荷叶的多形象地表达出来,利用“冒”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出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文字在使用上的精妙之处,可以将这两句话用其他的语句来进行替

换,然后让学生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之处,如利用“一片挨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等来代替“挨挨挤挤”,利用“钻”“长”等字来代替“冒”,让学生体会变化后的语句与原来的语句有哪些不同,给予学生更多体会的空间,有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可能有些学生对“冒”字不理解,此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冒”的理解和看法,在互动之中让学生理解“冒”所表现出来的急切、争先恐后,预示着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且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和课堂呈现方式,能让学生感悟文字之美,体悟语文课最本质的魅力。 三、拓展创造之美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课文,并不能满足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对美的追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中最有效的方法要数课外阅读了。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制订不同的读书计划。如五年级学生学完《狐狸和葡萄》以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阅读《伊索寓言》,并在课堂上组织开展相应的读书交流活动,各小组读一个故事,课堂上推选代表为大家讲一讲、演一演。童话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生能把故事中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阅读之后,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在作文训练中,

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玉兴中学刘秀华内容提要: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悬置的现象,新课程的全面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在新课程推行的春风下,探讨语文教学中美的规律,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创新语文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开创语文审美教育的新天地。第一,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第二、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第三、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第四、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第五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创造美。相信通过这些途径,美育能真正走入语文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美育美语文教学情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 一、美育极其特点。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有特殊内涵。 1、美育及其特点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美育,通常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仅限与“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感受美)。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

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美育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是形象性。美育主要凭借审美活动来进行,就要以美为媒介,通过审美,把美印入受教育者的身心结构,把美的尺度变成人的内在尺度,任何美都是以形象为载体,通过形象去表现,审美者凭借审形象而审美,所以美育的形象性,要求特别重视感性形式特征,注意形式感的培养。其次是动情性。审美是对象的感性形式的感知开始,由于感应的原因,应体就被激发起相应的情感,随着理解的深入,情感就越是强烈和深刻。主体就会自动地充满激情地去追求美,就会克服自己的片面性,去趋仿美,把自己融入美的境界。再次是愉悦性。审美活动的美感是一种愉悦性的情感,是对人的本质的全身心的享受,在愉悦的享受中,主体也就实际上在享受着对象的陶冶,在改变自己,在超越着自我,而把美所具有的人的本质的内涵充实和丰富为自身的本质。 2、语文教学中美育有特殊内涵。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①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 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 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 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 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 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 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 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 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能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 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 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 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 个更完美的境界。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 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 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 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 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 目的。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 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 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 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 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好,板书时还可以即兴配 合图画来增添美的色彩。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的和谐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的享乐。 教师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学生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我结合平时教学中的感受,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知识传授与趣味引导的统一 艺术生来就和趣味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的《礼记?学记》里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就是说,不能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大教育家、美学家梁启超说:“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起和培养学生的趣味,让学生在趣味导引下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最佳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为了不至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字的理解和抽象的概念上,分析课文时,我用深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温情而美丽济南冬天,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济南山的可爱、秀气,济南水的温暖。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济南冬景

图:济南小山的雪景,老城、阳光,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清水,山上“青黑”的矮松,“全白”的山头,露“草色”的山坡,“镶边”的“蓝天”。然后,我让学生把心中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来。没想到,学生情绪高昂,竟把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画得如此美妙,如此传神,有的学生还主动到黑板上去一显身手。我知道,这一课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同时,快乐也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不仅在趣味中乐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 二、语言审美和科学认知的统一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我做到了寓教于言,也就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意义和情感的剖析,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七年级课本中《夏》这篇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我让学生认真诵读、品味、感悟。诵读文章时,要求同学用心感受文章语言所表现的夏天之特点,读出夏天的蓬勃生机与勃发向上的精神。要求读出轻重、缓急、节奏。在朗读品味中,学生很快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性,让美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注意塑造美的心灵、陶冶美的情感,使学生知美、审美、爱美。 标签:语文教学;美育;审美 一、欣赏景物,展开想象 欣赏景物,即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彩图和语句的描绘,展开想象,再现画面,感受生活,产生“如在图画中”的美感。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要产生“如在图画中”的美感,就要先由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形体特征的具体再现,以特定的想象促进知觉强度,使其中的感觉因素得到高度兴奋。在讲述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面的彩色照片,抓住大的方面,如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树木花草的映衬,从近到远都“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这只是表面的欣赏,还不算“如在图画中”,其次,接着引导学生以自己所经历过的相似情景进行想象,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苏州园林”写到回廊:“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去过南雄风景区钟鼓岩的人们都知道,那里的一道回廊就不是对称的。此时若调动表象,闭目遐思,仿佛自己正如痴似醉的在真景中欣赏,真是妙不可言。 二、触景生情,产生共鸣 审美感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这是人之常情。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审美中情感活动伴随着对象的感知而展开的描述。在审美过程中,我们不只是引导学生欣赏美景,产生“如在图画中”,还要引导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有一个过程:先是“触景”,即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但感知着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形象、生活情景,而且感受着体现于这景物形象、生活情景中的作家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再是“生情”,即在欣赏文学作品中,不但感受着作家在审美对象中的情感,还产生出自己不同于作家的情感。叶圣陶先生在写苏州园林的布局时,写到“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这表面上是写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自出心裁”,实际上是赞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更赞颂了创造这些园林的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有的学生还暗下决心,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而奋斗。这样,才达到了触景生情,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美育教育的效果。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邵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靠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像教《小珊迪》一课时,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的确是较合理地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重点与难点都揭示出来。 外貌——冷同情 语言——饿请求 小珊迪轧伤还钱诚实悲伤

[美育,语文教学,作用]浅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美育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育是美的教育的简称。最早明确提出美育教育的人是近代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17年他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讲,在这以后,他大力提倡美育教育。他认为纯粹的美感可以破除人我之见,去处利害之心,因此可以陶冶人的心灵,使之日进于高尚的境地。在他看来,美育会带来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良好教育效应。如果继续向上追溯,可以追溯至我国的春秋时代的孔子,他在著名的《侍坐章》中提出了美的教化作用;在西方,早在柏拉图时代就提出了美育的思想,柏拉图认为美可以让人洗净灵魂。美育是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任何教育只有吸纳美的教育,才可以算得上有效、合理。可以说,在中国存在一个隐形的美育传统,继承这个传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应该努力追求的。(中国美育思想最为独特的品格与审美诉求就是对人生与人品的重视。就中国美育思想来看,所谓美,总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因而,美实际上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也即一种心灵境界与审美境界。) 在回过头来看,美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其独特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是一项美的工程,它们都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塑造着人的心灵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包含着美育的内容,美育中也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因素。其共同目标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道德观、荣辱观,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核心价值基础,使他们成为真、善、美和谐统一之人。美育的目标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通过以美求真、以美扬善、以美促美、以美益德的方式影响其思想,帮助他们培养真、善、美的人格。美和善是相统一的。古今中外的美学理论也一致认为,美和善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互融的本质属性,因此也就形成了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互通互融的关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各个学科都含有审美因素,而我国的语文学科因有更多的人类文化精华,所以更是与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前所述,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是古往今来杰出教育家的重要课题,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艺术性很强,所以其美育因素不可忽视。语文教学也必须体现出审美教育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语言是文学的语言,没有一种审美的心态,根本无法对这种语言文字产生亲切感、认同感,更何况这还是继承人类文化、民族文化的基本心态学生只有发现了文章、文字之美,才会从心底对此一种文化和语言产生根本的兴趣。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提高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并重,作为语文教学的两大目标,就很能证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密不可分。 二、美育的语文对学生更有引导性 语文是属于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美同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诗歌,它以精炼的词句、

方案-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1 中国古诗词教学的历史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 ,前几年,国学之风更是风靡一时,其中古诗词教育则当仁不让,成为文学教育的领头羊。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对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中国古代 的传播与发展,孔子以“六艺”为基础向学生传授知识。汉代《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对诗词创作进行了归纳 ,首先要有现实的感觉,从而产生深刻的内在方式,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至宋、元、明、清时期,诗词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题材上都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如宋代的朱熹,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弟子为其总结出著名学习方法。其倡导读书必须要反反复复的阅读,在阅读遍数上不可浑水摸鱼,要做到不仅能够背熟,在书中的位置也要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诗词被列入中小学的教育范畴,将我国历史的精华传承下来,对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语文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兴盛起来,对于诗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词教学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2 中学生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入作用 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另一方面将认知教育和品德教育 在一起的桥梁就是情感教育。所以,认知,品德,审美教育,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但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品德教育是指向,认知教育是前提,审美教育则是动力。古代诗歌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产物,自古以来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人们从,情感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启迪。 2.1 美育在教育中的功能与地位 美育能帮助学生进行智力开发,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基础的层面上。正如《三字经》向我们展示的,几岁孩童都朗朗上口的“人之初,性本善”意味着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代表,但是后天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人要生存,但是人类如果仅仅局限于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其次,人要发展,现如今的 、 、 等各方面各领域暴露了人类的许多问题,美育对人类的发展就起到了极其重大的引导作用。最后,美育对人格的塑造、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起到了独特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2.2 美育的作用 学生在参加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活动时,要以一种积极的情绪发展,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抵御能力,抗压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 素质。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能力。它的自然美,人性美或社会美,能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道德观念,逐渐摆脱平庸,超越自我,实现伟大的我。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古诗,曾有一位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开头两句,“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陆游僵卧在床上,他不是为自己悲哀,还想着祖国的边防军,这是多么的伟大。”老师还联系了当下的一些实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等,使学生的心灵有了强烈的触动,更使那些内心狭隘的同学打开心扉,融入社会。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古诗词中美好的存在,可以通过这些先人的亲身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美育在培养新一代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净化灵魂;它能借助于艺术形象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他们的智力;它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明修养程度。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内容,如能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则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作品是形诸文学的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要打很大的折扣,而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富有魅力的范读,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使课文内容在声韵美的感受中浸入作者的心田,既泛起学生的求知欲,又激起学生的爱国情。例如,在教学诗文时,可以利用它的整齐明快速快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节奏感,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享受;教学散文时,利用它畅达、飘逸的情思,使学生在朗读中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受;教学记叙文,利用文章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有张有弛的朗读中使课文内容形象地浮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训练他们说话时发音正确、句逗分明、语气连贯的语言习惯,而且在节奏明快、悦耳和谐的朗读声中,能使他们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同时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美的联想,从而陶冶情操。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应通过比较舒

[美育,语文教学]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摘要:美育,简言之: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教学。美育教学与德育教学教育、智育教学教育互不矛盾,德育教学教育不是说教课,智育教学教育也不是灌输课,它们同样都是一种艺术教学教育。这种艺术教学教育和其他艺术教学教育一样需要老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以及融洽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教学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学,没有美的教育教学,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生活的意义,那么怎样把美育教育教学的原则贯彻到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去呢?把学生死板的记忆转化为学生主动的想象,把教师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学生,鼓舞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教育教学的享受呢? 关键词:情感;纽带;心悦诚服;交流;融洽 美育,简言之: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教学。美育教学与德育教学、智育教学教育互不矛盾,德育教学教育不是说教课,智育教学教育也不是灌输课,它们同样都是一种艺术教学教育。这种艺术教学教育和其他艺术教学教育一样需要老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以及融洽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教学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学,没有美的教育教学,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生活的意义,那么怎样把美育教育教学的原则贯彻到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去呢?把学生死板的记忆转化为学生主动的想象,把教师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学生,鼓舞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教育教学的享受呢? 我国的教育教学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教学中,教师主要重视教育学生的德、智、体,特别是学生智育的发展,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育教学和德、智、体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教学情境。美育教学需要以学生情感为中介,平常的教育教学也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必须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艺术灵活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教学氛围和情境,而且还要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育教学氛围中,教师教学生的课题不在是抽象的教育条文,而是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喜欢的知识接受对象。让学生的积极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才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的教育学科,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贯穿德育以外,还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美育的渗透,寓美育于语文教学活动中。 1. 导语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的关键不仅在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调动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还要富有新奇性,符合读者的特点,吸引读者。例如在讲《羚羊木雕》一文时,如下设计:同学们,友情是幸福美好的,亲情是令人心醉的。在你们的心目中友情与亲情是同等重要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又是最容易发生歧义的。如果你们纯真的友情真的受到伤害时,你们该怎样面对呢?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羚羊木雕》去感受一下吧。这样的导入正符合现在中学生的心态,所以能自然而然的导入正文,既直观又吸引读者。 2. 结语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