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式导热管的工作机理分析和数学模型 (1)

可变式导热管的工作机理分析和数学模型 (1)
可变式导热管的工作机理分析和数学模型 (1)

226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6

6)将9个燃料元件等效为一个大圆管,以9个元件的圆心连线作为大园管的平均直径,在圆管的内、外壁之间为燃料部分,圆管的内、外壁为不锈钢材料,中间为二氧化铀,用带内热源的热传导方程来描述,中心元件仍按照实际尺寸计算。这等于增加了中心燃料元件与外界的传热热阻,这样计算出的中心元件的壁温偏高。因此,这种等效方法是合理的,计算结果偏保守。

1.2 数学物理模型

1)容器外表面温度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对运输容器外表面进行分析,容器外表面有两种传热模式:(1)与外面空气的自然对流换热;(2)向外的辐射散热。综合两种换热模式,可以得到如下运输容器外表面总传热量Ta Q 为:

844Ta 00s a r s a () 5.6710[(273)(273)]Q h A t t A t t ε?=?+×+?+ (1)

公式右边第一项是容器外表面与环境空气的对流传热量,采用牛顿冷却公式;第二项是容器外表面与环境的辐射传热量,采用由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导出的灰体间的辐射换热公式。总传热量由破损燃料衰变热和吸收太阳暴晒量组成。由上式可迭代计算出容器外表面的温度。

2)容器壁各层温度

容器壁各层之间只有热传导的传热模式。按照圆筒壁的温度计算公式,可得内壁的温度为: ()()in out l i out in πln t t q D D λ=+ (2)

3)容器内腔各部分温度

这次秦山燃料的计算中有10根燃料棒,在假设和简化模型中,将外面的9根燃料元件按体积等效为一个大圆环,大圆环的燃料包壳外表面与容器内腔表面、燃料包壳和燃料之间的计算模型为有限空间的自然对流传热和辐射换热模型,其基本公式如下:

()844l ef c win win c n c c win 2π()ln 5.6710[(273)(273)]

q t t D D F t t λε?=?+×+?+ (3) c c πF D = (4)

()n c c win win 1111F F εεε=+????? (5)

4)内腔压力

在一定的压力温度范围内,可认为内腔中的气体近似为理想气体,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即:

111222

P V P V T = (6)

2 计算结果与分析

从分析结果可知:采用R-52型乏燃料运输容器运送1组秦山一期乏燃料能够保证其散热条件,燃料和运输容器的温度处在允许的温度范围内。

可变式导热管的工作机理分析和数学模型

郭春秋,赵守智

1 可变式导热管概述 可变式导热管是一种特殊的可以控制温度的高效率传热元件,其传热能力能够自动随热负荷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反应堆科学技术 227

(冷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大量的实验和分析表明,在外界加热负荷有非常大的变化时,热管的工作温度几乎保持不变,能够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热管内充气量的多少对于温度特性没有显著影响,但热管工作温度有较大变化时,可变导热管的蒸汽温度沿着冷凝段轴向出现显著的分布,充气量对于蒸汽温度分布规律有一定影响。

新型环形导热管的结构与普通热管有显著的不同:1)热管内不需抽气,且根据需要充入一部分不凝气体;2)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用蒸汽上升段和凝结液下降段串联起来组成环形结构;3)热管热段与冷段分开布置。

2 工作机理

蒸发段被加热,工作液体蒸发,蒸汽压力升高,不凝气体被驱赶到冷凝段,蒸汽上升达到冷凝段,在冷凝段与管外冷流体换热后凝结,凝结液体经下降后返回蒸发段。

被驱赶到冷凝段的不凝气体聚集在冷凝段形成气塞,气塞占据了冷凝段的部分空间,减小了冷凝段蒸发凝结换热的有效面积,且气塞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当加热负荷增大时,蒸汽压力增高,气塞被压缩,气塞长度变短,冷凝段有效工作面积增大,热管的导热能力很高;反之,当热负荷变小时,蒸汽压力减小,气塞长度变长,冷凝段有效换热面积减小,热管的导热能力降低。根据平面模型理论,当加热负荷变大时,由于当量导热系数和相应的导热面积变化,使得热管的工作温度的变化幅度减小,从而达到控制热管工作温度的目的。

热管冷凝段内蒸汽与不凝气体相互扩散,不凝气体的浓度沿冷凝段轴向显著变化,因此,热管冷凝段内的轴向温度随之呈现显著变化。

可变式导热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热管的主要区别是:它能将装在热管蒸发段上的发热装置几乎保持恒温,而与装置发出的功率大小无关。对高温热管的直接观察和温度测量的结果表明:工质的蒸气和不凝结气体是相互分开的界面,且不凝结气体有效地封闭了它所占据的冷凝段,使该处停止在任何的局部传热。重要的是,还观察到不凝结气体界面移动与工质蒸汽的传热量有关。因此,可利用气体界面适当的位置来精确控制热输入段的温度。

3 数学模型

常规的单根可变导热管内汽-气分界面移动及壁面温度分布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平面交界面模型和扣扩散界面模型。平面交界面模型认为蒸汽与不凝气体间有一个明确的分界面,忽略了蒸汽与不凝气体间的扩散,简化了界面移动及控制温度特性的计算分析过程。扩散界面模型侧重分析了管壁轴向导热,蒸汽与不凝气体间的二维轴向质量扩散及冷凝段与环境间辐射与对流换热的影响,讨论汽-气界面处及壁面温度的变化规律。以下采用平面交界模型分析并计算各种外界条件变化及热管结构变化对热管工作温度和蒸发段壁面温度的影响。

整个换热装置启动前,装置内(体积为V 0)充入一定量的不凝气体,充气压力为p 0,充气温度为T 0,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充入气体的质量M 0=p 0 V 0/(RT 0),热管启动后,热管的工作温度和压力分别为T v ,p v ,不凝气体被压缩,其体积为:

0c 0v 0/()V V T p p T =

不凝气体在冷凝段形成“调节长度”有:

cout 00c 0v 00//()L V A V T p p T A == (1)

c c 0c c,g v c 2π()()Q K r L L T T =?? (2)

1c,in c,out c c 00

111()()r R R K h r h =+++ (3)

228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6

21()p Q mc T T =? (4)

c Q Q = (5)

式中:A 0为单根热管的流道面积;Q c 为冷凝段凝结换热量;T c 为热管冷凝段冷却水温度;V 0为热管内空间体积;T 0为不凝气体充气温度;p 0为不凝气体充气压力;L c 为单根热管冷凝段的长度;r 0为热管外径;r 1为热管内径;K c 为热管冷凝段传热系数;R c,in 为热管冷凝段管内污垢热阻;R c,out 为热管冷凝段管外污垢热阻;T 1为冷却水进口温度;T 2为冷却水出口温度;H c 为热管冷凝段内蒸汽凝结放热系数;Q 为冷却水传出的热量;Q c 为热管冷凝段传出的热量。

冷凝段的传热系数可由式(3)求得。冷却水的传出的热量可由式(4)求得。

联立上述方程即可求解出整个热管的传递热量、热管温度分布等。

热管工作原理及计算模型分析

郭春秋,赵守智

1 热管分析和设计准则

标准热管选择工质的一般原则完全适用于气体控制热管。

分析的基本假设为:

1)不凝结气体服从理想气体定律;

2)存在稳态条件;

3)气相和蒸汽之间有明显的分界面(在存在明显的轴向导热的情况下,该假设与实验观察存在明显的不一致)。

1.1 热管设计

热管设计的三要素为:工质,管壳,毛细结构。

1.2 工质的选择

为确定最佳工质,必须考察其特性。主要要求如下。

1)工质与管芯和管壳材料的相容性

与热管长期运行有关的许多问题均直接由材料不相容性引起。

2)热稳定性好

工质的热性能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降低或退化,因此,必须要求工质在整个可能的运行温度范围内热稳定性好。

3)工质润湿管芯和管壳材料

流体表面的性质似一张绷紧的薄膜,只是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与表面的大小无关。由于液体分子受到吸引力防止逸出去,所以,整个表面就应有拉力作用。表面张力随温度及压力而变化,但随压力的变化很小。表面张力的有效值受到液-气、液-液或液-固界面上积累的外来物质可能有较大的变化。

4)在运行温度范围内,蒸气的压力不太高或太低

在运行温度范围内,蒸汽压力必须大到足以避免蒸气速度过大。蒸气速度过大会使蒸气温度梯度过大,又能把与之流向相反的冷凝液体带走,或因可压缩性引起流动不稳定性。但蒸气压力又不能太高,太高,则必须用厚壁管壳。

5)气化潜热大

希望热管工质的气化潜热大,这样可使用最少量的液流来传递大量的热量,从而保持压降较小。

传热过程中基本问题与传热机理

三、传热过程中基本问题与传热机理 传热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 1、载热体用量计算 2、传热面积计算 3、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4、提高换热器生产能力的途径。 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依靠两个基本关系。 (1)热量衡算式根据能量守恒的概念,若忽略操作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则热流体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流体取得的热量。即Q热=Q冷,称为热量衡算式。由这个关系式可以算得载热体的用量。 (2)传热速率式换热器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交换的热量称为传热速率,以Q表示,其单位[W]。实践证明,传热速率的数值与热流体和冷流体之间的温度差△tm及传热面积S成正比,即: Q=KS△tm(3-1) S=nπd L (3-2) 式中:Q──传热速率,W; S──传热面积,m2; △tm──温度差,0C; K──传热系数,它表明了传热设备性能的好坏,受换热器的结构性能、流体流动情况、流体的物牲等因素的影响,W/m2·℃; n ──管数; d ──管径,m; L ──管长,m。 若将式(3-1)变换成下列形式: Q/S=△tm/(1/K) (3-3) 式中:△tm──传热过程的推动力,℃ 1/K ──传热总阻力(热阻),m2·℃/W。 则单位传热面积的传热速率正比于推动力,反比于热阻。因此,提高换热器的传热速率的途径是提高传热推动力和降低热阻。 另一方面,从式(3-1)可知,如杲工艺上所要求的传热量Q己知,则可在确定K及△tm的基础上算传热面积S,进而确定换热器的各部分尺寸,完成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应用这两个基本关系解决上述四个问题。介绍的范围以稳定传热为限。所谓稳定传热是指传热量与时间无关,即每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为定值。反之,传热量随着时间而变的则是不稳定传热,一般在化工连续生产中都属稳定传热。 就传热机理而言,任何热量传递总是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进行的。传热可依靠其中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同时进行,净的热流方向总是由高温处向低温处流动

第五章对流传热分析

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熟练掌握对流换热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边界层概念及其应用,以及在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针对具体换热过程的强化传热措施。 5.1内容提要及要求 5.1.1 对流换热概述 1.定义及特性 对流换热指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在对流换热过程中,流体内部的导热与对流同时起作用。牛顿冷却公式w f ()q h t t =-是计算对流换热量的基本公式,但它仅仅是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 的定义式。研究对流换热的目的是揭示表面传热系数与影响对流换热过程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定量计算不同形式对流换热问题的表面传热系数及对流换热量。 2.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1)流动的起因:流体因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差异所产生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而流体因外力作用所产生的流动称为受迫对流,通常其表面传热系数较高。 (2)流动的状态:流体在壁面上流动存在着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 (3)流体的热物理性质:流态的热物性主要指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粘度等,它们因种类、温度、压力而变化。 (4)流体的相变:冷凝和沸腾是两种最常见的相变换热。 (5)换热表面几何因素: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及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着流体和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 综上所述,可知表面传热系数是如下参数的函数 ()w f p ,,,,,,,,h f u t t c l λραμ= 这说明表征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量,不同的换热过程可能千差万别。 3.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 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是获得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尤其是近壁处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因为在对流换热问题中“流动与换热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分析求解的前提是给出正确地描述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已知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后,可按如下的对流换热微分方程获得壁面局部的表面传热系数 2x x w,x W/(m K)t h t y λ??? ?=- ? ? ??? 由上式可有 2x x w,x W/(m K)h y λθ?θ?? ?=- ? ? ??? 其中θ为过余温度,t t θ=-。

化工原理传热题库

第四章《传热》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传热系数K,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传热过程中总传热系数K实际是个平均值; B、总传热系数K随着所取的传热面不同而异; C、总传热系数K可用来表示传热过程的强弱,与冷、热流体的物性无关; D、要提高K值,应从降低最大热阻着手; 答案:C 2、揭示了物体辐射能力与吸收率之间关系的定律是()。 A、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C、折射定律; B、克希霍夫定律;D、普郎克定律; 答案:B 3、在确定换热介质的流程时,通常走管程的有(),走壳程的有()。 A、高压流体; B、蒸汽; C、易结垢的流体; D、腐蚀性流体; E、粘度大的流体; F、被冷却的流体; 答案:A、C、D;B、E、F 4、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有( )。 A、产生对流的原因; B、流体的流动状况; C、流体的物性; D、流体有无相变; E、壁面的几何因素; 答案:A、B、C、D、E 5、某套管换热器,管间用饱和水蒸气将湍流流动的空气加热至指定温度,若需进一步提高空气出口温度,拟将加热管管径 增加一倍(管长、流动状态及其他条件均不变),你认为此措施是( )。 A、不可行的; B、可行的; C、可能行,也可能不行; D、视具体情况而定; 答案:A 解:原因是:流量不变 2 d u=常数 当管径增大时,a. 2 / u l d ∝ , 0.80.2 1.8 /1/ u d d α∝=

b. d 增大时,α增大, d α∝ 综合以上结果, 1.8 1/A d α∝,管径增加, A α下降 根据 ()21p mc t t KA -=m Δt 对于该系统K α≈∴ 21 12 ln m t t KA t A T t T t α-?≈-- 即 121ln p mc A T t T t α=-- ∵A α↓ 则 1 2ln T t T t -↓ -∴2t ↓ ? 本题在于灵活应用管内强制湍流表面传热系数经验关联式:0.80.023Re Pr n u N =,即物性一定时,0.80.2/u d α∝。 根据连续性方程,流量不变时, 24 V d u π = =常数 ,所以管径变化,管内流速也发生变化。管间用饱和水蒸气加热,热阻小, 可以忽略不计,总热阻近似等于管内传热热阻,即K α≈ 6、对下述几组换热介质,通常在列管式换热器中K 值从大到小正确的排列顺序应是( )。 A 、②>④>③>①;B 、③>④>②>①;C 、③>②>①>④;D 、②>③>④>①; 冷流体 热流体 ① 水 气 体 ②水沸腾 水蒸气冷凝 ③ 水 水 ④ 水 轻油 答案:D 7、为了在某固定空间造成充分的自然对流,有下面两种说法: ①加热器应置于该空间的上部;②冷凝器应置于该空间的下部; 正确的结论应该是( )。 A 、这两种说法都对; C 、第一种说法对,第二种说法错; B 、这两种说法都不对; D 、第二种说法对,第一种说法错;

工业传热过程机理与传热安全分析(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8703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工业传热过程机理与传 热安全分析(正式版)

工业传热过程机理与传热安全分析 (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传热过程机理分析 根据传热的机理的不同,热量传递有3种基本方 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传热可依靠其中一种 或几种方式进行。不管以何种方式传热,热量自发传 递的方向总是由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的。 热传导又称为导热,是由于物质的分子、原子或 电子的热运动或振动,使热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 温部分传递的过程。任何紧密接触的物体,不论其内 部有无质点的相对运动,只要存在温度差,就必然发 生热传导。可见热传导不但发生在固体中,而且也是

流体内的一种传热方式。气体、液体、固体的热传导不但发生在固体中,而且也是流体内的一种传热方式。气体、液体、固体的热传导进行的机理各不相同。在气体中,热传导是由不规则的分子热运动引起的;在大部分液体和不良导体的固体中,热传导是由分子或晶格的振动传递动量来实现的。因此,良好的导电体也是良好的导热体。热传导不能在真空中进行。 热对流是指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热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中。由于引起流体质点相对运动的原因不同,对流又可分为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由于外力(泵、风机、搅拌器等作用)而引起的质点运动,称为强制对流;由于流体内部各部分温度的不同而产生密度的差异,使流体质点发生相对运动,称为自然对流。在流体发生强制对流时,往往伴

工业传热过程机理与传热安全分析实用版

YF-ED-J3196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工业传热过程机理与传热安全分析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工业传热过程机理与传热安全分 析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传热过程机理分析 根据传热的机理的不同,热量传递有3种 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传热可 依靠其中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不管以何种方 式传热,热量自发传递的方向总是由高温处向 低温处传递的。 热传导又称为导热,是由于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电子的热运动或振动,使热量从物体的 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过程。任何紧密接 触的物体,不论其内部有无质点的相对运动,

只要存在温度差,就必然发生热传导。可见热传导不但发生在固体中,而且也是流体内的一种传热方式。气体、液体、固体的热传导不但发生在固体中,而且也是流体内的一种传热方式。气体、液体、固体的热传导进行的机理各不相同。在气体中,热传导是由不规则的分子热运动引起的;在大部分液体和不良导体的固体中,热传导是由分子或晶格的振动传递动量来实现的。因此,良好的导电体也是良好的导热体。热传导不能在真空中进行。 热对流是指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热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中。由于引起流体质点相对运动的原因不同,对流又可分为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由于外力(泵、风机、搅拌器等作用)而引起的质点运动,称为强

化工原理--传热习题及答案

传热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关于传热系数K 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C A 、传热过程中总传热系数K 实际是个平均值; B 、总传热系数K 随着所取的传热面不同而异; C 、总传热系数K 可用来表示传热过程的强弱,与冷、热流体 的物性无关; D 、要提高K 值,应从降低最大热阻着手; 2、在确定换热介质的流程时,通常走管程的有( ),走壳程 的有( )。A、C、D;B、E、F A、高压流体; B、蒸汽; C、易结垢的流 体; D、腐蚀性流体; E、粘度大的流体; F、被冷却的流 体; 3、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有( )。A 、B 、C 、D 、E A 、产生对流的原因; B 、流体的流动状况; C 、流体的物性; D 、 流体有无相变;E 、壁面的几何因素; 4、某套管换热器,管间用饱和水蒸气将湍流流动的空气加热 至指定温度,若需进一步提高空气出口温度,拟将加热管管径 增加一倍(管长、流动状态及其他条件均不变),你认为此措 施是:A A 、不可行的; B 、可行的; C 、可能行,也可能不行; D 、视具 体情况而定; 解:原因是:流量不变 2d u =常数 当管径增大时,a. 2/u l d ∝,0.80.2 1.8/1/u d d α∝= b. d 增大时,α增大,d α∝ 综合以上结果, 1.81/A d α∝,管径增加,A α下降 根据()21p mc t t KA -=m Δt 对于该系统K α≈∴ 21 12ln m t t KA t A T t T t α-?≈-- 即 12 1 ln p mc A T t T t α=-- ∵A α↓ 则12ln T t T t -↓-∴2t ↓

工业传热过程机理与传热安全分析

工业传热过程机理与传热安全分析一、传热过程机理分析 根据传热的机理的不同,热量传递有3种基本方式:热传导、 热对流、热辐射。传热可依靠其中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不管以何 种方式传热,热量自发传递的方向总是由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的。 热传导又称为导热,是由于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电子的热运动 或振动,使热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过程。任何紧 密接触的物体,不论其内部有无质点的相对运动,只要存在温度差,就必然发生热传导。可见热传导不但发生在固体中,而且也是流体 内的一种传热方式。气体、液体、固体的热传导不但发生在固体中,而且也是流体内的一种传热方式。气体、液体、固体的热传导进行 的机理各不相同。在气体中,热传导是由不规则的分子热运动引起的;在大部分液体和不良导体的固体中,热传导是由分子或晶格的 振动传递动量来实现的。因此,良好的导电体也是良好的导热体。 热传导不能在真空中进行。 热对流是指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热对 流仅发生在流体中。由于引起流体质点相对运动的原因不同,对流 又可分为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由于外力(泵、风机、搅拌器等作用)而引起的质点运动,称为强制对流;由于流体内部各部分温度的不 同而产生密度的差异,使流体质点发生相对运动,称为自然对流。

在流体发生强制对流时,往往伴随着自然对流。但一般强制对流的强度比自然对流强度大得多。 流体中发生对流传热时,导热是不能避免的,通常把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热量传递称之为对流传热(或给热)。 因热的原因物体发出辐射能的过程,称为热辐射。它是一种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方法。具体地说,物体将热能转变成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气中进行传送,当遇到另一个能吸收辐射能的物体时,即被其部分或全部吸收,并转变为热能。辐射传热就是不同物体间相互辐射和吸收能量的总结果。可知,辐射传热不仅是能量传递,同时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热辐射不需要任何媒介,换言之,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这是热辐射不同于其他传热方式的另一特点。应予指出,只有物体温度较高时,辐射传热才能成为主要的传热方式。 实际上,传热过程往往不是以某种传热方式单独出现,而是以两种或三种传热方式的组合。例如生产中普遍使用的间壁式换热器中的传热,主要是以热对流和热传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下面将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对传导传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分别介绍。 化工生产中的热交换通常发生在两流体之间。在换热过程中,温度较高放出热量的流体称为热流体,温度较低吸收热量的流体称为冷流体。同时,根据换热目的的不同,热流体(或冷流体)又有其他的名称。若换热的目的是为了将冷流体加热,此时热流体称为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