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韶关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学生姓名:钟力锋

学号:0711********

系(院):英东食品与科学工程学院

专业:食品系

班级:07食品一班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黄国清

起止时间:2010年16月——2010年19月

(教务处制表)

目录

1 概述 (2)

1.1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2)

1.2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联系与区别 (2)

1.3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3)

2 食源性疾病病况 (3)

3 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3)

3.1 细菌及其毒素 (3)

3.2 病毒 (4)

3.3 真菌及其毒素 (4)

3.4 寄生虫和原虫 (4)

3.5 有毒动植物 (4)

3.6 有毒有害的化学品 (4)

3.7 不明原因的致病因子 (4)

4 生活中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5)

4.1 不良饮食习惯 (5)

4.2 不健康的卫生行为 (5)

4.3 不科学的食品生产、加工、采购和贮藏 (5)

4.4 不科学的烹调方式 (5)

4.5 共餐或聚餐 (5)

4.6 误食有毒的动植物 (5)

4.7 摄食受到化学品污染的食物 (5)

4.8 猎奇 (5)

4.9 饲养宠物不当 (6)

4.10 缺乏认识 (6)

5 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6)

5.1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6)

5.2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 (6)

5.3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6)

参考文献 (7)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摘要:社会和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使得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另一方面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食品可作为载体传播各类食源性病原,增加某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危险性。本文主要是让读者能够对食源性疾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掌握相关预防措施。【1】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预防;措施

Food Source disea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making the occurr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foodborne disease is the world's most widespread public health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expansion of trade, food can be used as carrier of all kinds of food-borne pathogen transmission, an increase of certain food-borne outbreaks of disease risk. This article is for readers of foodborne disease can have a clear grasp of the relevant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food-borne, disease, prevention, measures

1 概述

1.1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使人体患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疾病,它包含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食源性病毒感染以及经肠道感染的寄生虫病等五种。2其基本特征是:①潜伏期较短;②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③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④发病与食人某种食物有关;⑤有明显的季节性。【3】

1.2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联系与区别

“食物中毒”一直作为预防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专业术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认为“食物中毒”的提法不确切,认为以“食源性疾病”表示各种经食物传播的疾病更为确切和科学。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对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病因认识与名称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对食物传播引起的一类疾病的长期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3】

1.3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一般将食源性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食物中生物和化学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另一类是由食物中生物因素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病。目前已知有2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已报导的共有250多种致病因子,其中大部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毒素、金属污染物、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也很常见。【4】

2 食源性疾病病况【5】

由食品污染而引起的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据报告,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报告,仅1980年一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5岁以下的儿童,急性腹泻病例约有十亿,其中有500万儿童死亡。英国约有1/5的肠道传染病是经食物传播的。美国食源性疾患每年平均爆发300起以上。1972年至1978年美国由于食源性疾患死亡病例达80例,其中肉毒中毒死亡30例。

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食源性疾患报告的数据。从1953年全国建立卫生防疫站以来,相继建立了传染病报告和食物中毒报告制度,历年来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发病率以肠道传染病为首,随着城市自来水和农村改水的发展,近年来肠道传染病的水型暴发已不多见,主要经食物传播。我国食物中毒报告的发病率,自1983年食品卫生法(试行)以来大幅度地下降,但仍占人口的7/10万左右。上海市1988年春,由于食用不洁毛蚶造成近30万人的甲型肝炎大流行,这是一次典型的食源性疾病的大流行。东南沿海地区每年都要发生食用河豚鱼中毒死亡事故,仅上海市80年代每年死亡人数达20人左右。尤其严重的是近年来不法食品商贩用工业酒精兑制白酒引起甲醇中毒列亡事故履禁不绝,1996年6、7月间云南省曲靖地区发生饮用白酒导致恶性甲醇中毒事件,中毒192人,死亡35人;1988年春节期间,山西朔州和大同市灵丘县又发生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用甲醇勾况散装白酒,发生严重的甲醇引起的食物中毒,导致296人中毒住院治疗,其中27人死亡。上述二起食物中毒事件,是利用非食品原料非法生产加工食品造成食源性疾患的典型案例。

3 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6】

3.1 细菌及其毒素

主要有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病原性大肠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变形杆菌等,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食源性危害。细菌的致病物质包括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生物活性酶以及细菌的某些特殊结构。其致病机制主要是侵袭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抗吞噬、分泌肠毒素和侵袭性酶等。

3.2 病毒

如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禽流感病毒等。其致病机理主要是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阻断宿主细胞生物合成,破坏宿主细胞溶酶体,损伤宿主细胞器等。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病毒在感染性腹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位置。荷兰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2世纪的最后6年,发达国家80%以上的胃肠炎爆发是由病毒所致。

3.3 真菌及其毒素

如黄曲霉毒素、棕曲霉毒素A、伏马菌素等。真菌中毒与一般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不同,主要由真菌毒素引起,因受环境条件影响,发病有地区性和季节性特征,无传染性。有资料表明,我国粮食中污染的霉菌毒素种类多,检出率高,仅玉米中伏马菌素的污染就高达27%~85%。

3.4 寄生虫和原虫

如吸虫(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绦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线虫(似蚓蛔线虫、旋毛形线虫)、叶足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寄生虫感染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并受经济状况、科学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3.5 有毒动植物

如河豚鱼、鲭鱼、麻痹性贝类、毒蘑菇、藻类毒素等。对该类有毒物质,我国研究较晚,目前进展较慢。此类中毒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发病严重,常常引起患者死亡。

3.6 有毒有害的化学品

如重金属、有机氯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亚硝酸盐,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如配制酱油中的氯丙醇、油条和饼干中的丙烯酰胺、蔬菜中残留的甲胺磷、猪肉中残留的克伦特罗(瘦肉精)等,都对人们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3.7 不明原因的致病因子

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时常发生一些不明原因的食源性疾病。据我国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控网络统计,不明原因的食源性疾病约占10%。

4 生活中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7】

4.1 不良饮食习惯

①生食:摄食生鲜水产品、水生植物或已受到污染的沾酱菜属危险饮食行为。

②腌制食品:好吃盐渍、糖渍、醋渍的凉拌菜、酸菜和泡菜等可导致亚硝酸盐在体内蓄积。③烧烤:煎炸烧烤类食物和带血丝的烤牛、羊肉,不仅没有杀灭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还增加了3,4一苯丙芘、亚硝胺类和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质。

4.2 不健康的卫生行为

如饭前便后不洗手,喝生水,吃已污染的剩饭菜,直接采食未洗的樱桃、西红柿、黄瓜等蔬菜水果,吃没有卫生保障的街头小吃等。这些不健康的卫生行为可直接导致各种感染性腹泻及寄生虫病的发生。

4.3 不科学的食品生产、加工、采购和贮藏

据统计,食源性疾病60%是由于食品原料不合格造成的。因此,购买来历不明的食品,储藏食品不当,都会增加患食源性疾病的可能。

4.4 不科学的烹调方式

生、熟食混放,或混用菜板、菜刀造成生熟食交叉污染;凉拌菜放置过久受到污染;剩饭菜低温保存不够或食用前未充分加热,也会导致食源性疾病。

4.5 共餐或聚餐

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如甲肝、戊肝等消化道传染病可直接通过唾液传染给他人。

4.6 误食有毒的动植物

食用来历不明的动植物,或加工不当,造成食物中毒。

4.7 摄食受到化学品污染的食物

农药兽药残留、有毒重金属、环境激素、有害的食品添加剂等,都会造成身体慢性中毒甚至急性中毒。

4.8 猎奇

如吃果子狸导致SARS,吃牛蛙导致霍乱等。这种好吃野生动物的不良饮食行为,不仅对身体健康有潜在威胁,而且间接地破坏了生态稳定。

4.9 饲养宠物不当

各种宠物都或多或少地携带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如饲养不当可把这些致病因子带入食品而引发相关食源性疾病,如猫可引起弓形病虫,狗可引起肝包虫病、棘球蚴病等。

4.10 缺乏认识

由于我国国民教育水平还不够高,宣传教育不够普及,造成对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缺乏基本了解。

5 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措施【9】

5.1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①不生食水产品和水生植物。②不生食、半生食野生动物。③尽量不吃腌制食品、涮食和烧烤食品。④不吃未洗净沾酱菜和没有卫生保障的街头小吃。8

5.2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

①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②不喝生水,尽量每餐不剩饭菜吃剩的饭菜尽量在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③不购买、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调味品和添加剂。④不混用菜板、菜刀,注意生熟食分开存放。⑤不吃病死的禽畜肉和腐败变质的食物。⑥养成分餐的良好卫生习惯。⑦不饲养或不过分接触宠物。【8】

5.3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认真组织执行卫生部“2005年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工作计划”。该计划除与以往工作保持连续性外,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法规政策变化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及时作了调整重点监测国际、国内普遍关注以及问题突出的品种、指标能从监测数据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通告,实现预警的目的。虽然现在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但相信它将是以后食源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之一。

应重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强调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责任的观念,重点完善我国目前以“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尽量避免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监管链条中,各监管部门发生条块分割、沟通不畅、互相推诿等弊端,弥补监管上的漏洞和“真空”。因此,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强有力的食品安全机构,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已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当务之急。

在明确监管责任的前提下,必须加速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为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管理,保证食品安全和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法律依据,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同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食品安全评价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及应急体系,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保障。对因未严格履行职责而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应追究监管责任。

另外,还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重点推广食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控制关键点(HACCP)管理,形成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开展继康教育。通过培训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为食品安全生产和销售提供保障,同时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培养高尚人格,养成对本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习惯,减少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无辜的损失,也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杜萍,王心祥,付竹霓. 食源性疾病及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监测是全球性工作[J]. 医学动物防制,2008,24(3):221.

[2]许崇山. 浅析食源性疾病的预防[J].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2):158.

[3]丁伟.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的问题及对策[J]. 广西医学,2008,30(7):1114.

[4]沈爱军.食源性疾病的防制与餐饮食品的卫生管理[J]. 应用预防医学,2007,14(1):60.

[5]百度百科.食源性疾病[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bf8281894.html,/view/471768.htm,2010-08-02.

[6]沈莹.食源性疾病的现状与控制策略[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0):2178.

[7]赵越,徐建乐,邹爱东,胡丹阳. 防控食源性疾病亟需纠正不良饮食习惯[J].中国疗养医学医学,2007,16(7):397-398.

[8]常军,刘烈刚,陈永德.食品安全及管理的动向[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16(6):68—70.

[9]胡汝源. 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策略[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11):55-56.

2020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工作总结范文暨年工作重点

2020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工作总结范文暨年工作重点一年时光转瞬即逝;xx年我中心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以xx大精神、 ___理论和“ ___”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思路、深化改革。我中心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结合《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按时完成各级布置的工作任务,基本完成了州、县卫生工作综合目标责任合同中规定完成的各项工作。年内我中心积极开展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卫生防病技术和服务质量;加强传染病管理,对重点疾病开展监测,对突发事件认真开展调查及时处理;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加以贯彻落实,以儿童免疫规划为中心全方位开展卫生防病工作。现将年度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疾控中心现有在职职工46人,中心设:办公室、急性传染病控制科、免疫规划科、慢性病防制科、卫生科、地方病科、检验科、皮肤病性病艾滋病科8个科室。职称结构:副主任医师3人,中职13

人,初职23人,医技师2人,普工3人,中级工1人,高级工1人。学历结构:大专28人,中专15人,高中1人,初中2人。 二、行政管理及政治思想工作 中心管理组织设党支部书记1人,中心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中心下属各科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管理人员间相互协调、分工合作。中心办公室负责拟定工作计划及业务技术的管理、工作分工、培训计划及 ___,组织各类政治、业务学习,组织召开中心办公会,协调各科室及上级部门工作,党支部负责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做好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党员“三会一课”,培养骨干成员,学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我中心每季度定期召开职工大会,学习贯彻上级的各种上级会议精神,定期召开中心办公会了解各科情况,听取各科工作完成情况及各种学习情况汇报,关心职工,深入了解职工存在的困难,并尽可能地帮助解决。 党支部认真开展政治思想学习,推行“云岭先锋”工程,提高党员素质,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带动职工端正工作及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改变不良价值观,要求党员在工作及学习生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榜样作用,按照县委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

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流程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及时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我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 学校学生处辅导员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学校其他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疫情均有义务向责任疫情报告人提供情况。 二、责任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院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2、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3、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晨检工作。 三、疫情报告内容及时限: 1、在同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相关信息。 2、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上报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相关信息。 5、发生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四、学校疫情监测报告制度: 学校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记录排查情况。 1、晨检应由辅导员或班级卫生委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并将晨检结果记录在班务日志上。如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辅导员及科任老师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武义县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武义县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武义县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卫生强县”创建目标,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提高科学规范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加大对重点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力度,以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综合性工作 (一)明确武义县疾病预防控制“十二五”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内部规范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综合演练。做好迎接省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各项准备工作。 (二)按照卫生强县考核标准要求,认真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能力建设,按照规范要求落实相关工作措施;要组织开展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与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医疗机构年终绩效考核的依据。加强对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与管理,逐步建立疾控指导团队进社区的模式,真正做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 (三)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质量管理工作,按照卫生部、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和省卫生厅关于各级实验室检测能力分级要求,不断提高我县卫生防病工作检测水平。 (四)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合作,开展学校卫生监测和疾病防治工作,重点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报告;进一步完善与农业等部门信息通报和合作处理机制,落实相关工作责任。 (五)按照《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监测点管理办法》,开展各类监测工作。加强常见病媒生物(蚊、蝇、蟑、鼠)监测工作。 二、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艾滋病防治 1、研究制定《武义县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年)》。加强政府领导和部门合作,实施艾滋病防治基本项目。 2、加强城乡社区预防艾滋病专职干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常态工作机制,重点加强男男性行为人群和低档暗娼预防艾滋病干预工作。

传染病报告流程

传染病报告流程 (1)初次报告 责任报告人(所有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应立即认真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初次报告”项),做好疫情登记,并立即将报告卡交医务部的疫情管理人员(双休日及节假日立即报告总值班)。 (2)订正报告 负责报告人对已报告过的病例诊断进行更改(如疑似病例确诊、临床诊断病例更改诊断、分裂或分类改变)或发现填卡错误时,必须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在规定时限内重新填写、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订正报告”项,填写新的“诊断日期”(确诊日期)和“填卡日期”。 (3)死亡报告 对已填写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因该传染病死亡时,临床医生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再次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死亡报告,卡上标识“订正报告”,同时注明“死亡日期”。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再次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对初诊死亡的病例无需两次报卡,在“初次报告卡”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用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即可。

(4)填卡要求 填卡医生要按照《传染病报告卡》所附“填卡说明”,对卡中的内容逐项认真仔细填写,注意自己清楚、项目齐全及准确。 住院期间诊断为传染病时,必须立即报卡,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接诊医生要立即补填、补报《传染病报告卡》。 (5)慢性传染病的报告 在作出乙肝、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首次接诊时需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再次复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且在同一年度内可不再进行报告。 (6)各科疫情报告卡的送交、报告 各科疫情报告卡的送交、报告必须符合法定时限(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诊断后2小时内、乙类及丙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方式和我院的有关规定。杜绝迟报、漏报、漏登现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区疾控中心进行报告。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不论甲、乙、丙类),应当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区疾控中心报告。

20xx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894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Problems, Proposing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Cost Planning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Implementation, Follow-Up And Interactive Correction, Summary, Etc.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20xx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 要点通用范本

20xx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 要点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计划文件可用于对自我想法的进一步提升,对工作的正常进行起指导性作用,产生流程包括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执行,后期跟进和交互修正,总结等。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XX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1、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开展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开展边境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状调研,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机构和工作规范、基层防保组织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等阶段性研究工作,修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工作规范》,研究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标准》。

食源性疾病制度

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防保科、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防保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二、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登记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具体门牌号,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姓名,不得有缺项、漏项。 三、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救措施外,24小时内向防保科电话报告,接到报告后及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四、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应立即报告联系防保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专家小组会诊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封存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防保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五、防保科每月对院内的门诊登记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瞒报、缓报、谎报者,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关于印发《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的通知 临床各科室: 为了响应蚌埠市卫生计生委的号召,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及暴发线索,以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并印发如下,望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传染病报告流程图

传染病报告流程图 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9禽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乙类二十六种传染病 破麻布,百钩悬; (破伤风、麻疹、布鲁氏菌病、百日咳、钩端螺旋体) 飞禽集合(结核)吸脑肝。 (非典、禽流感、流脑脊髓膜炎、结核、血吸虫、乙脑、乙肝) 灰犬热,红梅寒, (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梅毒、伤寒、副伤寒) 口米登临(淋)艾滋坛(炭)。

(白喉、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登革热、淋病、AIDS、炭疽) 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人畜共通传染病 人畜共通传染病指任何可以经由动物传染给人类或由人类传染给动物的传染病,透过人畜之间直接传播,或是借由病媒传播(例如蚊子),将病原体带入另外一个生物体上,而这些病原体包搪真菌、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中,该词汇多来自希腊文,由表示动物的“zoon”加上代表疾病的"nosos” ,两词融合为一,这一类传染病当中有许多会造成患者严重的生理变化。 多数人类史前史都经历采集渔猎(hunter-gatherers)的过程,这些部落个体数少,也少和其他聚落接触,因此建基于缺乏相对应免疫力的流行病或大流行病,就会在部落交流或战争发生时造成悲剧。就生物学的观点,为了延续后代生存,生物性的病原必须演化成慢性感染症,与宿主共存较长的时间,或是在自然界有人类以外的储存宿主(reservoir)以利其他动物经过时借机传播开来,但事实上有些疾病对人类而言只是偶然不幸,而人类在某些情况下仅是终端宿主(dead-endhost),亦即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或可完成繁衍,或无法走过完整的生活史而存于体内,却无法再传染给其他个体,这类情况发生在如狂犬病、炭疽、兔热症、西尼罗河病毒等等疾病,因此可推论,有些疾病仅在人类与动物之间共通,却不成为流行病。 许多疾病,甚至包括流行病,都起于人畜共通的特性,要分别哪些疾病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11年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11年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目标的关键之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2011年天津市卫生工作要点》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医改工作任务,推进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精神疾病防控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精心组织,有效实施,全面做好2011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经验,组织制定并实施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 (二)按照《天津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1年)》要求,全面落实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各项任务。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完成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装备配置,强化人员准入、培训和岗位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考核方案,将区县疾控工作绩效考核纳入常态管理。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以岗位练兵为抓手,加强区县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培训。建立区县卫生局预防科科长例会制度,举办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专业轮训班和专业骨干培训班。 (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综合医院、基层卫生机构的协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指导检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医务人员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工作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处置传染病暴发疫情。 二、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 (五)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实施“五扩大、六加强”防治措施,全面推进艾滋病、性病和丙肝防治工作。扩大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加强同性恋等重点人群的综合干预工作。继续做好重点与高危人群监测工作。建立天津市第二家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门诊,提高药物维持治疗服务质量。开展性病门诊培训,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实施艾滋病防治规划(2006-2010年)终期评估工作。提高国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执行和管理能力。 (六)全面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工作质量。做好

传染病上报及流程样本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卡片编号: 报卡类别: 1、初次报告2、订正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 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患者姓名: 填写患者的名字( 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 , 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 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 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 尽可能填写。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 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性别: 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 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 不必既填出生日期, 又填年龄。 实足年龄: 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 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 默认为岁。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工作单位: 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 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 联系电话: 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 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 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 街道) 。现住址的填写, 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 不是户藉所在地址。 职业: 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 在相应的类别前打√。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发病日期: 本次发病日期。 诊断日期: 本次诊断日期。 死亡日期: 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 疾病名称: 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它传染病: 如有, 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 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 订正病名: 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 退卡原因: 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报告单位: 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 报告人: 填写报告人的姓名。 填卡日期: 填写本卡日期。 备注: 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 如传染途径、最后确诊非传染病病名等。 注: 报告卡带”*”部份为必填项目。

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解析(doc 7页)

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解析(doc 7页)

2011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医改工作攻坚克难之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提高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服务能力为抓手,以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强化行业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促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新一轮卫生服务能力工程建设,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培训和实验室质量管理。2011年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基本达到规范化管理标准;加强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各县(市、区)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管理率达到50%;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培训,重点培养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现场流行病学人才,促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完成30%市县级疾控中心检验人员集训工作和30%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人培训。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 二、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民生工程,控制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暴发。

民工、男男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和干预力度;继续加强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管理工作,重点查处非法开展艾滋病检测医疗机构,杜绝医疗机构邮寄标本检测行为,规范已批准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检测流程;进一步做好艾滋病、性病和丙型肝炎防治的整合工作;落实梅毒控制规划,加大梅毒等性病防治工作力度,性病规范诊断和治疗工作;组织制定《赣州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二)继续全面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认真规范结核病防治各项措施,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的实施质量。 1、抓住肺结核病人发现和治疗两个关键环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结核病控制政策和措施,积极开展结核病控制的各项活动。全面完成省卫生厅下达我市的结核病控制工作任务(任务分解见附件2)。 2、加大全市结防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以县为单位的结防机构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工作,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市疾控中心今年要积极开展药敏试验,做好启动耐多药结核病诊治准备工作。加强并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要求,强化实验室涂片、培养和药敏试验质量保证体系。 3、努力提高监控和评价水平。强化监控与评价,提高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录入水平。按照要求开展督导工作,提升督导工作质量,做好督导后的反馈,以及督导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进工作。 四、继续加强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工作,快速有效处置突发传染病疫情。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流程图.doc

一、预检分诊流程 导医台、挂号室 分诊 非传染病患者 门诊医生、护士预检普通门诊就医 疑似传染病患者传染病人陪护者 感染科预检、就诊 医学观察、防护措施非住院者需要住院者 门诊治疗 转感染科住院治疗 首诊医生医护 卫生知识指导或发健康教育处方对就医环境消毒处理

二、传染病人就诊转诊流程 导医台、挂号室 分诊 门诊医生、护士预检 传染病患者 感染性疾病科就医 非住院者需要住院者 门诊治疗 转感染科住院治疗或传首诊医生医护 卫生知识指导或发健康教育处方对就医环境消毒处理

三、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 首诊医生诊断患者为传染病时立即填写传染 首诊医生将传染病报告卡立即送交预防保健 科 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员收到各科室的传染病 报告卡后,认真审核报卡质量 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员核实无误后,登记报告 卡收录卡登记簿和传染病登记簿 预防保健科专职人员按时限实行网络直报 网络直报结束后,立即进行纸质报告卡与 每天浏览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将流调修

四、 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递流程 首诊医生发现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 预防保健科(节假日报总值班)立即电话报告市疾病控制中心, 分管院长 门诊部 院感科 医务科 护理部 物业处、安全保卫科 急诊科 供应室 感染疾病科 特 药 急 住 预防保健科立即电话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登记、传真并做好如下工作 物 检 房 消 救 院 确 无 毒 诊 菌 资 、 、 箱 观 放 检 隔 察 、 物 、 射 验 分管院长 车 辆 离 转 品 设 院感科 医务科 护理部 急诊科 供应室 感染疾病科

2021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21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21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一、传染病的防治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报告质量,做好信息系统升级改选的准备工作。组织开展疫情报告管理的督导检查。 深入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做好鼠疫疫情监测工作。严格按照“鼠疫监测方案”,认真组织做好疫情的监测、预警和分析报告工作;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诊治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群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切实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进一步加强结核病医防合作,以结核病防治项目带动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全面加强病人发现、治疗和系统管理。确保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70%以上,治愈率85%以上;肺结核病人完成治疗率90%;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转诊率、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率及病人家属筛查率达85%以上。 学习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防治艾滋病实施计划》,以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为龙头,全面推进自愿咨询检

测、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宣传教育等重点工作,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与国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提升我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二、免疫规划与预防接种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我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落实《XX年—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组织开展1—14岁儿童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加强麻疹监测工作。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全面促进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 三、地方病防治 按照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的通知》,继续开展碘盐监测,做好自查补漏工作,迎接上级的考评验收,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切实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完成人间布病监测任务,与农牧部门加强工作沟通,充分利用协作机制开展防控工作;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大力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居民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慢病防治 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围绕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重点疾病,探索疾病控制工作与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的有

2021年度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2021年度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xx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1、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开展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开展边境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状调研,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机构和工作规范、基层防保组织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等阶段性研究工作,修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工作规范》,研究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标准》。 2、继续推进盛地两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干部的科学管理培训工作;开展市(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完成实验室常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材料的编写,组织开展培训;继续推进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工作,开展以案例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结合疾病预防控制重点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3、加强督导、检查,推进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专项资金执行效率,提高执行效益,促进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等疾病预防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力度。进一步规范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加强疫情报告信息的分析

利用工作,组织开展网络直报工作及新修订传染病报告卡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加强部门间传染病防治协调,充分发动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建设的新局面。 4、加强全国鼠疫监测和国家级鼠疫监测点建设,有效应对和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霍乱监测,坚持肠道门诊制度,大力开展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防止疫情的暴发。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及早发现非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 ___病例,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流感监测哨点的工作水平,逐步建立区域流感中心,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和应急预案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督导检查工作。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保持在70%及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85%及以上,开展耐药结核病以及结核并艾滋病双重感染控制工作。做好其他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制定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 5、做好《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xx—xx)年》发布后的贯彻工作,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工作措施。成立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争取到xx年底,将全国50%的县级以上主管领导干部培训一次,落实“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xx年完成详细工作方案的制订,在流入地和流出地深入开展宣传,使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65%。进一步完善监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篇一:20XX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计划 关于上报《某某市2112年疾病预防控制 工作要点》的报告 市卫生局: 现将《某某市2112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呈报,如有 不妥,请指正。 2112年二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疾控工作要点通知 某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2112年2月22日印 某某市2112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112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 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市、市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疾控队伍素质建设 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学习 型党组织建设,把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放在首位,组织落实好各项学习制度,有计划的组织职工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记学习笔记,书写心得体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强调工作纪律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检查 督促,以约束和规范职工的行为,从而保障了中心各项工作的 正常运行。 二、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全面完成疾控工作任务 (一)切实加强传染病监测,不断提高防控水平。 一是要继续做好甲型Hlnl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要加强甲型Hlnl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加强 学习和培训,及时修订完善相关预案,落实应急值班、物资贮备、疫情处置等防控措施,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同时, 根据疾控工作的新要求,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应急演练,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沟通、协调、报告机制,一旦有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务必派应急队伍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 -2- 行调查处置,有效处置率达l00%。 二是要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管理。市、乡(镇)各医 疗卫生单位每天登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时准确的对辖区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进行网络直报、审核、订正、 查重,及时报告率、及时审核率均达98%以上;及时登陆《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对收到预警信息进行分析、核实、处理,及时响应率达100%;对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暴发 疫情及时通过网络进行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及时

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流程

传染病疫情报告 资 料 泉州鲤城百信医院 疫情报告制度 一、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系统,由疫情报告员组织疫情报告工作。 二、各种疫情报告员均应法定传染报告时限及时报告疫情。 三、各科门诊大夫接诊传染病人,一旦确诊或疑似甲类传染病,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医务科。 四、临床科室医师,应及时准确填报疫情卡片,如漏报、迟报、谎报疫情,甲类传染病按医疗事故处理。乙类传染病按医疗缺陷处理。 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 1、门诊、病区建立疫情报告登记本。接诊医务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书写工整,无涂改,及时准确、完整,并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做好登记。 2、医院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到各科室收取疫情报告卡,及时核对,登记。 3、接诊医务人员对甲类传染病,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疫情直报人员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报告。

4、发现实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立即通过最快的方式报告当地疾控中心盒卫生行政部门的同时,由疫情直报人员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5、对其他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肝、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由疫情直报人员于6小时内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报告。 6、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由疫情直报员每日上午9点前收集全院各科室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整理、核对后,10点前必须登陆报告系统,按照系统有关提醒,首先检查前次报告是否审核通过,然后完成上网录入报告,并在相应传染病报告卡顶端注明“已回报”字样。 7、网络报告完成后,疫情管理人员将疫情卡集中统一保管。 8、需要对已报传染病做出订正报告和死亡报告时,由医务人员填写订正卡或死亡卡。疫情管理人员改卡,网上直报,做好登记后集中收集管理工作。 疫情报告程序图 (见下页) 一、预检分诊流程 分诊 疑似传染病患者传染病人陪护者非住院者需要住院者

江苏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血地防)工作

江苏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血 地防)工作要点》的通知 【法规类别】卫生监督 【发文字号】苏卫办疾控[2014]4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卫生厅 【发布日期】2014.03.04 【实施日期】2014.03.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江苏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血地防)工作要点》的通知 (苏卫办疾控〔2014〕4号) 各市卫生局,昆山、泰兴、沭阳县(市)卫生局,省疾控中心、省血防所、省精神卫生中心、省口腔卫生指导中心: 现将《2014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血地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卫生厅办公室 2014年3月4日

2014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血地防)工作要点 2014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血地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健康江苏”建设这条主线,认真对照“十二五”规划目标,采取更加切实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积极防治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与免疫规划管理,落实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和长效管理模式,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 1、制定预防接种服务规范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的意见》及相关规定,加大预防接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单位设置,增加预防接种服务频次,加强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科学规范地提供预约告知服务,大力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实现“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进一步规范、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目标。 2、建立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制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与鉴定办法》,出台异常反应补偿标准,建立异常反应诊断鉴定和补偿机制,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提高及时报告和快速处置能力。 3、保持高水平接种率。为全省6岁以下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2000万针次以上(其中农村儿童1000万针次),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新建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100个以上。进一步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控,强化疫情监测,规范开展查漏补种和补充免疫,巩固无脊灰成果,持续推进消除麻疹工作。 4、规范第二类疫苗的接种。制定《第二类疫苗使用指导意见》,规范和改进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重点解决在告知、预约、收费、服务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接种

202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文档2篇

202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文档2篇 Key document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202 0 编订:JinTai College

202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202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文档 2、篇章2:2020年度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 要点文档 篇章1:202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文档 20xx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以《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指南,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贯彻落实上三级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卫生局确定的卫生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开展疾病监测与预防控制,切实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为全市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进一步提高传 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报告质量,做好信息系统升级改选的准备工作。组织开展疫情报告管理的督导检查。 (二)深入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 肺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做好鼠疫疫情监测工作。严格按照“鼠疫监测方案”,认真组织做好疫情的监测、预警和分析报告工作;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诊治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群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切实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进一步加强结核 病医防合作,以结核病防治项目带动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全面加强病人发现、治疗和系统管理。确保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70%以上,治愈率85%以上;肺结核病人完成治疗率90%;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转诊率、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结核 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率及病人家属筛查率达85%以上。

2021年度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2021年度疾病预防控制(爱国 卫生)工作要点 The work plan is a prerequisite for improving work efficiency. A complete work plan can make the work progress in an orderly manner, orderly, and more efficiently and quickly.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006

2021年度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 点 XX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1、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开展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开展边境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状调研,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机构和工作规范、基层防保组织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等阶段性研究工作,修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工作规范》,研究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标准》。 2、继续推进盛地两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干部的科学管理培训工作;开展市(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完成实验室常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材料的编写,组织开展培训;

继续推进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工作,开展以案例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结合疾病预防控制重点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3、加强督导、检查,推进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专项资金执行效率,提高执行效益,促进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等疾病预防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力度。进一步规范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加强疫情报告信息的分析利用工作,组织开展网络直报工作及新修订传染病报告卡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加强部门间传染病防治协调,充分发动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建设的新局面。 4、加强全国鼠疫监测和鼠疫监测点建设,有效应对和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霍乱监测,坚持肠道门诊制度,大力开展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防止疫情的暴发。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及早发现非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流感监测哨点的工作水平,逐步建立区域流感中心,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和应急预案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督导检查工

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卡.

附件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卡 *发生日期:年月日*报告日期:年月日*发生地区:市县/区*发生场所具体名称: *发生场所类型:□学校食堂□单位食堂□宾馆饭店□街头摊点□食品超市□家庭□快餐店□送餐□不明□其他 *引发事 件原因(可多选)产生环节:□养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其它 因素:□加工不当□存储不当□原料变质□交叉污染□误食误用□投毒□加工人员污染□设备污染□原料污染□原因不明□其它 *发病人群: 暴露人数:人(男人,女人)发病人数:人(男人,女人) 住院人数:人(男人,女人)死亡人数:人(男人,女人) 人均医疗费用:元 发病人群年龄: 0-5岁:人 6岁-15岁:人 16岁-60岁:人 60以上:人 发病详情: 1.中毒症状: 恶心: 人金属味: 人苍白: 人色素沉着: 人虚脱: 人脱皮: 人 脱水: 人口渴: 人指甲出现白带: 人呕吐: 人贫血: 人肿胀: 人 发绀: 人肥皂味: 人唾液过多: 人面部潮红: 人足/腕下垂: 人 2.肠道感染症状: 腹痛: 人腹泻: 人寒战: 人便秘: 人发热: 人里急后重: 人 3.一般感染症状: 咳嗽: 人淋巴结肿胀: 人乏力: 人尿量减少: 人背部/肾区疼痛: 人 浮肿: 人头痛: 人黄疸: 人食欲减退: 人不适: 人肌肉痛: 人 出汗: 人颈部关节僵硬:人 4.局部感染症状: 耳: 人眼: 人痒: 人口: 人皮疹: 人皮肤破损: 人 5.神经疾病症状: 视力模糊: 人眼睑下垂: 人言语困难: 人麻木: 人瘫痪: 人针刺感: 人昏迷: 人抽搐: 人谵妄: 人吞咽困难: 人呼吸困难: 人晕眩: 人复视: 人其它症状: 具体描述: 其它: 人 时间信息: *首发时间:年月日时末发时间:年月日时 潜伏期最短:小时潜伏期最长:小时潜伏期中值:小时 潜伏期: 0h-12h:人 12h-24h:人 1天-2天:人 2天-7天:人 1周-2周:人 2周-4周:人 1月以上:人 病程最短:小时病程最长:小时病程中值:小时 *可疑食品信息: 可疑食品名称:*食品所属分类: 产品商业名:生产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