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发病机制

艾滋病发病机制
艾滋病发病机制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从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艾滋病(AIDS)病例后,AIDS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灾难性的疾病。至今全球已有超过6000万人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至少已有2500万人死于AIDS[1]。在全世界范围内,AIDS在死因谱中排在第四位。我国的第一例AIDS患者是在1985年6月发现的,截至2008年12月,全国累计报告HIV/AIDS 740,000例,其中105,000例已经是艾滋病病人。艾滋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热点问题。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造成T4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损害细胞免疫功能,最终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即艾滋病。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HIV感染的致病过程不是缓慢的,而是始动于感染后的最初数周至数月。原发感染期大量的病毒复制导致两个关键性的后果:1)淋巴外组织的CD4+效应记忆T细胞(T EM)严重缺失;2)建立了一种持续的机能亢进状态,记忆T细胞增殖显著升高,但是细胞的平均寿命显著缩短。前者可以在感染初期削弱免疫系统,迫使这些细胞快速再生以避免免疫崩溃;后者延缓了免疫崩溃,再生CD4+T EM 细胞以阻止免疫衰竭,但同时也不断给病毒提供了感染所需的新的靶细胞,并且导致细胞再生能力受损,最终打破机体稳态[2]。

A.急性感染阶段的靶细胞

T淋巴细胞分为未受过抗原刺激的初始细胞和经历抗原刺激的记忆细胞。记忆细胞是功能和表型异质的细胞群,可以分为中枢记忆性细胞(T CM)和效应记忆性细胞(T EM)。T EM细胞的再生能力远远低于初始T细胞和中枢记忆T细胞,也就是说这些细胞受到刺激和再刺激后产生的细胞总数量很少且快速衰竭[3]。黏膜效应部位主要的CD4+T细胞是效应记忆T细胞,这些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5。由于CCR5是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和HIV感染靶细胞需要的辅助受体,所以CCR5+ CD4+T细胞是急性感染阶段病毒感染的靶细胞。HIV对CD4+细胞的特殊亲嗜性是由其包膜糖蛋白gp120与CD4分子决定的,即CD4分子是gp120的特异性亲和受体。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十余种HIV的辅助受体,其中最主要的有2种,即CCR5和CXCR4。CCR5是嗜巨噬细胞毒株的主要辅助受体,它帮助HIV 进入巨噬细胞;CXCR4则是嗜T淋巴细胞毒株的主要辅助受体。60%的黏膜T EM 在病毒血症的高峰期被感染,而由于血液和淋巴结T细胞中仅15%表达CCR5,所以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不能明显地反映出黏膜部位大量的CD4+T细胞缺失。HIV感染后10天内,淋巴外组织的大多数CD4+T EM细胞或者被感染,或者以受体和辅助受体依赖的方式与病毒相互作用而诱导特异的靶细胞凋亡[4]。

B.机体对HIV的免疫反应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3-12周,人体免疫系统即产生针对HIV病毒结构蛋白的各种特异性抗体,包括抗gp120、gp41、p24、RT、nef等抗体,但除了抗gp120的中和性抗体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外,其他抗体对机体均无保护作用。特异性体液免疫在对抗HIV感染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抗HIV的特异性细胞免疫主要有抗HIV 的特异性T4细胞免疫反应和抗HIV的特异性T8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免疫反应。T4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在抗HIV的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长期无症状生存的HIV感染者,保持着有效的特异性抗HIV T4细胞免疫反应[5]。但这些对HIV有活化反应的T4细胞更容易受到HIV的攻击。T8细胞是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杀死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特异性T8细胞毒T淋巴细胞是机体抗HIV最主要的免疫细胞。90%以上处于原发感染期的HIV感染者,体内能检测出特异性的抗HIV T8细胞毒T淋巴细

胞,急性感染期HIV血浆病毒载量的减少与这类细胞的产生具有密切关系。这些抗HIV T8细胞不能完全清除HIV,可能与HIV的高度变异、HIV抗原的特异性T4细胞的丧失有关。

C.HIV对靶器官的特定性感染

胃肠及其他黏膜淋巴组织含有机体将近一半的T细胞,感染急性期HIV快速复制、增殖,导致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崩溃。在进入慢性期后,HIV复制位点开始转向其他淋巴器官。高水平HIV集中在淋巴结滤泡树突状细胞,这些细胞在随后成为传染性HIV主要贮存地。病毒在淋巴结内进行性复制及随后T细胞激活可能造成淋巴结构破坏[6]。

HIV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面病毒能在中枢神经系统持续存在和复制。已经证实病毒存在于脑巨噬细胞及小神经胶质细胞中,并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推测HIV激活Tat因子,该因子借助CD91进入神经元,并通过一氧化氮的神经毒性破坏血-脑屏障完整性[7]。由于现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在脑脊液浓度明显低于血清浓度,表明即使运用现有抗病毒治疗,HIV也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持续复制[8]。

血-睾屏障不能阻止HIV进入精液。现已在精液及肾上皮T细胞、巨噬细胞中观察到病毒复制。对HIV患者肾活检组织进行原位杂交证实其为病毒贮存地。同样,在宫颈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中也检测到HIV。与中枢神经系统一样,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很难进入这些部位,从而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D.病毒复制导致AIDS的机制

普遍认为,持续的免疫活化在推动疾病进展至AIDS上发挥着中心作用[9],HIV优先选择高度分化的、生存期短的效应细胞。HIV感染后细胞再生能力逐渐受损,尤其在后期。由于细胞过度分化,感染相关的细胞死亡和/或与慢性炎症相关的淋巴结结构逐渐破坏,中枢记忆T细胞再生不充分;初始细胞由于过度分化为记忆细胞而缺失;胸腺功能受抑制,补充由于分化而损失的天然细胞的功能下降。

AIDS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最少数量的CD4+效应T细胞无法维持的阶段。这种衰竭是由于再生能力不可逆转的损伤,而这种损伤可能是特殊细胞群显著下降的结果。AIDS阶段,HIV本身经历加速进化,失去其靶选择性。由于失去细胞选择性,感染普遍化,病毒载量增加,HIV多态性下降。

在慢性感染阶段,自我限制的病毒复制对高度再生细胞群引起极小的直接损伤,但是慢性活化和炎症可能导致免疫系统不可逆转的损伤。在致病性的最后阶段,损伤的免疫组织和抗病毒免疫可能允许那些缺乏靶细胞选择性的病毒突变体的出现,破坏靶细胞的再生能力。最终,免疫系统不能维持淋巴结和结外组织效应记忆T细胞到一定程度以至不能有效对抗病原体。

HIV感染导致AIDS的发病过程仍有许多未解之迷,相信关于HIV发病机制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发展,能为临床治疗、预防及疫苗设计方面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UNAIDS: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 2008.https://www.360docs.net/doc/bf8789437.html,

[2]Grossman Z, Meier-Schellersheim M, Paul WE, et al. Pathogenesis of HIV infection: what the virus spares is as important as what it destroys[J]. Nat Med, 2006, 12:289-295.

[3]Brenchley JM, Karandikar NJ, Betts MR, et al. Expression of CD57 defines refines replicative senescence and antigeninduced apoptotic death of CD8+T cells[J]. Blood, 2003, 101:2711-2720.

[4]Li Q, Duan L, Estes JD, et al. Peak SIV replication in resting memory CD4+T cells depletes gut lamina propria CD4+ T cells[J]. Nature, 2005, 434:1148-1152.

[5]Rosenberg ES, Billingsley JM, Caliendo AM, et al. Vigorous HIV-1 specific CD4+ T cell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control of viremia. Science, 1997, 278:1447-1450.

[6]Schacker TW, Nguyen PL, Beilman GJ, et al. Collagen deposition inHIV-1 infected lymphatic tissues and T cell homeostasis. J Clin Invest, 2002, 110:1133-1139.

[7]Liu Y, Jones M, Hingtgen CM, et al. Uptake of HIV-1 tat protein mediated b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disrupts the neuronal metabolic balance of the receptor ligands. Nat Med, 2000, 6:1380-1387.

[8]Venturi G, Catucci M, Romano L, et al. Antiretroviral resistance mutations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reverse transcriptase and protease from paired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lasma samples. J Infect Dis, 2000,181:740-745.

[9]Silvestri G, Feinberg MB. Turnover of lymphocytes and conceptual paradigms in HIV infection[J]. J Clin Invest, 2003, 112: 821-824.

HIV病毒学与AIDS发病机制

有关AIDS的若干问题 专辑 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实际感染人数已超过30万。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转。但是,如果现有控制艾滋病的能力得不到明显加强,到2000年,我国艾滋病实际感染人数将有可能超过百万。本专辑选自日本《病理 临床》杂志1998年7月号“AIDS !诸问题”特集,9篇文章涵盖了基础、预防和临床全面内容,资料新颖、具体而且实用,全集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姚桢教授主译,并审校。 HIV病毒学与AIDS发病机制 山本典生 等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 an imm unodefi-ciency virus ty pe1,HIV-1)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 ndrom e,AIDS)的病原体。1995年以来,对该病毒的宿主体内动态研究领域取得了深入的了解,继而在HIV/AIDS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为:验证了蛋白酶抑制剂与逆转录酶抑制剂,以1∶2比例的联合疗法可使血中HIV RNA浓度降至检测界限值以下。从而,有望将艾滋病由“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治之症”。 另一重大成就是发现了辅受体即第二受体(coreceptor,second receptor)。从而解决了迄今未曾澄清的3个问题:即对HIV侵入细胞的机制、病毒之细胞定向性差别,以及对CD8+T 细胞生成HIV增殖抑制因子,都有了长足的进一步认识。 一、HIV病毒学 1.病毒结构 (1)基因结构 HIV原病毒(prov irus) DNA的基因结构如图1a所示,具有逆转录病毒基本结构之gag、p ol、env基因。gag基因编码结构蛋白,p ol基因编码切断结构蛋白之蛋白酶(PR)、逆转录酶(RT)与整合酶(IN)等颗粒内酶,而env基因则编码包装病毒颗粒之包膜蛋白。HIV除此3种基因外,还有辅助基因,即病毒所必需的调节基因tat、rev,以及体外病毒增殖上并不需要的v if、v p u、vp r和nef基因。 (2)病毒颗粒结构 HIV-1病毒颗粒外侧有非共价键结合的gp120与g p41,为构成包膜之蛋白(图1b)。细胞源脂质双重膜内侧有于N 末端附着豆蔻酸甘油酯之p17(MA)衬里蛋白。再内为由p24构成之病毒颗粒核心部分,最内乃为病毒基因(单股链RNA,2拷贝)和逆转录反应引物细胞源tRNA(1y s)、p ol基因产物(RT、PR、IN)。病毒基因RNA中伴有p7 (NC)。有报道除上述主要结构蛋白外,病毒颗粒内还有v pr、nef基因和宿主细胞源之亲环蛋白(cyclophilin)A等。 2.病毒的生命周期 病毒的生命周期分为吸附、侵入、脱壳、逆转录、原病毒DNA整合、原病毒DNA转录和病毒颗粒形成等步骤,以下依次简述之。 (1)病毒之吸附与侵入 病毒的生命周期,由其g p120同靶细胞表面CD4结合而开始。结合与CD4分子末端结构域1有关,在g p120则为非连续域参与结合。结合便使g p120之寡聚化功能和立体结构发生改变,使V3环显露,于是引起V3环与辅受体即CCR-5或CXCR-4之复数的细胞外部分相结合,形成g p120和CD4及辅受体之复合体,导致HIV-1病毒颗粒与细胞膜之接近。嗣后,以gp160之立 ? 241 ? 日本医学介绍1999年第20卷第6期

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

《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认识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了解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意义及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和谐相处,共享生命教学概要:提出什么是艾滋病,引出艾滋病传染的三大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行讨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并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艾滋病人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生共同讨论引出艾滋病的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力,感染其它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目前无药可治。 (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1)目前全球主要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 (2)艾滋病可通过性交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 (3)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2、血液传播: (1)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 (2)接受未经血液筛查的输血; (3)接受未经筛查的器官或组织移植。 3、母婴传播: (1)母婴传播的概率在25%~40%之间;

(2)感染的母亲可通过胎盘、分娩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3)感染的母亲也可通过哺乳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设计思想: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自身已掌握知识的认识及运用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三)艾滋病预防措施 1、自爱,遵守性道德,杜绝婚前、婚外性行为。 2、使用安全套。 3、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4、关爱下一代,受病毒感染的女性应避免怀孕。 5、救护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 教学预测及设计思想:每个同学所收集资料的侧重面不同,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和教师间、学生和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健康信息、彼此的经历和经验,相互促进提高。 教师概括小结: 1、自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以异常迅猛的速度蔓延到世界各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感染者95%在发展中国家。 2、目前,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呈蔓延之势。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30万,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达3950万,同时全球又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 3、80年代艾滋病流行几乎不涉及妇女和儿童,而现在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感染HIV,他们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到2010年,如果艾滋病的传播末得以控制,那么,在流行严重的地区,艾滋病将使婴儿死亡率增加75%,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增加一倍还多。 4、卫生部通报显示:①我国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人数增加。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历年累计报告艾滋

HIV感染导致的人体变化

H I V感染导致的人体变化 人体感染HIV后,即开始了病毒试图在体内生存,机体免疫反应试图清楚病毒的两种力量的持续较量。在没有任何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数年或十数年后病毒将战胜机体,病人死亡。 HIV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为2天,每天产生或清除的病毒量平均约为109。病毒在体内快速复制、播散、破坏细胞,最终战胜免疫系统的抵抗,使机体衰竭。按照病毒复制过程和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将病毒在体内的动态分为以下几个期: 1.体内播散期:病毒进入体内在2天内到达局部淋巴结,5天内进入血液循环。其结果是导致全身性播散,到达脑部和淋巴组织。 2.原发HIV感染期:从暴露于HIV到出现症状的时间一般是2~4周,但是在少数病例可长达10个月。在急性感染的数天内,淋巴结内被激活的淋巴细胞中出现高水平的病毒复制,在很短的几天内出现P24抗原血症和高滴度病毒血症,每毫升血浆中可检出107个病毒RNA 分子。CD8+细胞计数上升,并伴有短暂的CD4+细胞计数下降。随着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出现,病毒血症减轻,突变病毒出现,病毒成为异质群体。免疫应答出现后,血浆中HIV RNA 的滴度会下降2~3个对数级,急性HIV感染的症状也会消失。 3.血清转换期:用标准第三代EIA试剂检测,通常3周发生HIV抗体阳转。从HIV感染到产生抗体(或血清抗体阳转)称为“窗口期”,>95%的HIV抗体都发生在感染后的5.8个月,故一般认为窗口期为6个月。“HIV感染早期”的定义为血清抗体阳转和HIV感染6个月之间的阶段。6个月时病毒载量达到一个“固定值”,如果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几年内不会有很大变化。这个固定值和预后有很大关系。早期治疗的目标之一是重新设定固定值,使固定值保持较低水平。 临床上的急性感染期包括了HIV在体内的这三个阶段,回顾性的调查发现非典型的症状如:发热、疲乏、咽炎、头痛、腹泻、口腔、食管或生殖器黏膜溃疡、关节痛等会出现。 4.无症状感染期:这个时期病人无临床症状,体检时无异常,少数可查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PGL),定义为肿大的淋巴结至少发生在两处且不是腹股沟淋巴结。这个时期由于细胞外的病毒被滤泡树突状细胞(FDC)捕捉而进入生发中心,细胞内的病毒大部分处于潜伏状态,所以淋巴结中病毒浓度很高。这个时期淋巴组织是病毒的主要藏身处,外周血中的病毒载量相对不高,随着疾病的进程,淋巴结结构被破坏,更多的病毒释放出来。 此期相当于临床病程的潜伏期,上述的不典型症状很快消失,患者无临床症状出现。 5.艾滋病前期(“ARC”或“B期”):B期症状包括被HIV感染后更常见更严重的症状,但还不是艾滋病的典型症状。 此期也即临床的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症状包括被HIV感染后更常见、更严重的症状,但还不是艾滋病的典型症状。常见并发症包括鹅口疮、口腔毛状黏膜白斑病、末梢神经紊乱、子宫颈上皮肿瘤、全身性症状(发热、体重减轻)、复发性带状疱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李斯特菌病。 6.艾滋病期:当患者出现典型症状时,CD4+细胞计数通常降至200个/ul以下,血和淋巴结中的病毒载量又上升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抗病毒CD8+细胞反应减弱。在艾滋病期病人血液中的HIV群体又一次变得相当均一,通常是细胞融合(SI)表型为主,与T细胞嗜性有关。 7.艾滋病晚期:这个时期指CD4+计数<50个/ul的病人,若不经治疗平均存活期是12~18个月。 此即真正意义上的艾滋病(AIDS)期,此期一系列的指征性疾病会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出现,包括:浸润性宫颈癌、食道、气管、支气管或肺念珠菌病、弥漫性或肺外球孢子菌病、肺外隐球菌病、HIV相关痴呆症、伯基特淋巴瘤、HIV相关的消瘦等等,最后的结局是患者死于并发症。 在这些不同的临床阶段,病毒群依次经历均一性到异质性,又恢复到均一性等特征。晚期病毒以SI表型为主的特征与在宿主中的毒力有关。

第三章 艾滋病

第三章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十五节艾滋病 一、学习要点 ㈠掌握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艾滋病(AIDS)的传染源是艾滋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通过性接触、注射途径、母婴及器官移植等医疗行为进行传播;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为高发人群。 ㈡掌握艾滋病的临床特征 艾滋病毒(HIV)感染人体后经2~10年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在临床上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艾滋病期。在艾滋病期临床谱十分广泛,主要表现有①体质性疾病;②神经系统表现;③机会性感染;④继发肿瘤;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㈢掌握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主要依靠检查抗-HIV来建立实验室诊断,常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做初筛试验,而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做确诊试验。在某些情况下可用检测P 24抗原、用Northern blot 或RT-PCR法检测HIVRNA来明确HIV感染。 ㈣熟悉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CD4+T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由于其他免疫细胞均不同程度受损,因而促使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

二、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母婴传播 2.肺孢子虫肺炎 3.卡波氏肉瘤 名词解释答案: 1.母婴传播:已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将HIV传播给婴儿,此称之为母婴传播。 2.肺孢子虫肺炎(PCP):由肺孢子虫引起的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部少有罗音,X线胸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痰或支气管灌洗液等检出肺孢子虫可作出诊断。 3.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是HIV与人庖疹病毒8型共同感染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常侵犯皮肤或黏膜。 (二)填空题 1. HIV感染后使人体CD4+T细胞的受损的方式及表现有①-------------------------②----------------------------------③-------------------------------------④------------------------------- 2. 艾滋病患者常见临床表现的受累系统和器官通常是①----------------②---------------- ③-------------------④------------------⑤------------------ 3. 目前抗HIV的药物可分为三大类①-----------------②-------------------③----------------- 填空题答案: 1.HIV感染后使人体CD4+T细胞的受损的方式及表现有①病毒直接损伤②非感染的CD4+细胞受累③HIV感染干细胞④免疫损伤。 2. 艾滋滋病患者常见临床表现的受累系统和器官通常是①肺部②胃肠系统③神

艾滋病试题

2018年第一期艾滋病防治知识 测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32分) 1、艾滋病是一种:( ) A.呼吸道疾病 B.消化道疾病 C.性传播疾病 D皮肤病 2、在世界范围内,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性传播 B.血液传播 C.母婴传播 3、艾滋病病毒入侵人体后,主要破坏人体的哪个系统?( ) A生殖系统 B.骨骼肌肉系统 C.免疫系统 D. 神经系统 4、确定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主要是依靠:( ) A.临床表现 B.窗口期后血液中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C.是否有高危行为 5、“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的( ) A.4月1日 B.6月1日 C.9月1日 D.12月1日 6、在下列哪个年龄组的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最高:( ) A.儿童 B.青壮年 C.中年 D 老年 7、艾滋病不会经哪种途径传播( ) A、无保护措施的同性或异性性行为 B 、输入未经HIV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C、 HIV感染者怀孕、生产

D、与HIV感染者拥抱、握手 8、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液中产生足够量的、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之间的这段时期称为:( ) A.急性期 B.潜伏期 C.临床期 D.窗口期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28分) 1、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是( ) A.血液传播 B.握手、拥抱传播 C.性行为传播 D. 通过空气、蚊虫叮咬传播 E.母婴传播 2、国际上艾滋病预防干预的成功经验包括:( ) A.政府重视、全社会动员、多部门参与、密切配合 B. 公布病人和感染者的姓名、住址等,以便使公众更容易防范 C. 大力在目标人群中推广和增加安全套的使用 D. 在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中改进性病的医疗保健服务 3. HIV主要存在于人的体液中,在这些体液中,可能造成传播 的是( ) A.血液 B.唾液 C.乳汁 D.精液 4 预防艾滋病应做到( ) A.不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B.不共用注射器、针头、牙刷、剔须刀等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物 品 C. 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D .性行为中坚持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

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与危害 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 09级D班李洁 摘要:论述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及其流行趋势; 艾滋病的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严重危害; 艾滋痛在中国流行的危险因素与防治I作的紧迫性。 关键字、词:艾滋病、趋势、危害 自从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人后,艾滋病迅速在全球广泛流行,特别是在非洲和 亚洲地区流行十分严重。国际艾滋病专家指出:现全世界每l5至20秒有1人感染上艾滋病毒,每分钟增加1名艾滋病患者,每天有100人死于这种疾病。迄今全世界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人已1300万,儿童约100万,艾滋病人约达250多万。艾滋病人主要是青壮年,病死率很高,感染艾滋病的妇女所生的婴儿约一半会受到艾滋病毒感染。病人的不断增加带来一系列医学、社会、道德和法律上的难题。 艾滋病的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它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带来了灾难性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分析显示,艾滋病的流行将给各国造成社会和经济的大灾难。首先是保健费用涨,一些非洲城市患艾滋病综合征的80% 以上的患者已住院医治,如果要满足患者的全部需要,那么国家的全部保健费用的一半以上将花费在艾滋病的治疗上。另外,约1000万至1500万未感染的儿童,到本世纪末,将失去母亲,由于艾滋病的流行,使儿童丧失应有的扶养,造成财力的丧失并危及教育的实施。到2000年全世界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将上升到1.2亿,其中,亚洲将占感染的最大比例。而许多国家在报告中隐瞒了各自国家有关艾滋病和其它疾病的真相。1.2亿,这意味着将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个家庭要与艾滋病发生联系。 艾滋病人无法治愈,发病后数年内就将死亡,这无疑地增加了人口的死亡率并降低了人均期望寿命。在短短几年内,非洲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和计划免疫增加人均期望寿命的成就,已被艾滋病带来的死亡大大地抵消了。由此看来,艾滋病比任何其它疾病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及人民健康带来的危害性都大,切不可等闲视之,必须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艾滋病人是什么呢?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由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症.。大多数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仍然是健康的,并能在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疾病的情况下生活多年。即使他们看起来健康,自己也感觉健康的时候,他们仍能够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其他人,终生具有传染性。HIV 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可感染人类并导致AIDS。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非常广泛,但是目前尚无经泪液,唾液和汁液等感染HIV的报道。HIV一般通过血液和精液传播,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1)性传播,通过性行为在男同性恋者之间及异性间传播,也可通过人工授精传播;(2)血液传播,通过接受HIV感染者捐献的血液或器官,使用受HIV污染的血染液制品或与HIV感染者共用注射针头而被感染,,此外,接触HIV感染者体液或HIV培养物的医务人员和实验人员存在感染HIV的职业危性; (3)母婴传播,感染HIV者的母亲,可在子宫内或在分娩时将HIV传染给新生儿。除此之外,人与人的一般接触并不会导致HIV的传播,对此不必过分敏感和恐惧。

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题库

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题库 一、单选题 1、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 A、HIV B、AIDS C、HB D、HCV 2、艾滋病医学全名为 A、免疫缺陷综合征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报道是1981年首先报道的 A、南非 B、美国 C、中国 D、泰国 4、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是哪国人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5、我国于年发现首例艾滋病 A、1981年 B、1985年 C、1990年 D、1991年 6、_ _ 是目前艾滋病最严重的地区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美洲 7、世界艾滋病宣传日为每年的月日 A、3月1日 B、3月24日 C、6月26日 D、12月1日 8、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自年月日起实施 A、2005年3月1日 B、2006年3月1日 C、2005年12月1日 D、2006年12月1日 9、《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自年月日起实施 A、2006年3月1日 B、2006年12月1日 C、2007年3月1日 D、2007年12月1日 10、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正处于 A、传入期B扩散期C、快速增长期D、稳定期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艾滋病列入___类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12、我国传染性疾病中死亡人数中最多的疾病是 A、狂犬病 B、乙肝 C、结核病 D、艾滋病

13、年,我国建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 A、1996年 B、1998年 C、1999年 D、2000年 14、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的方针 A、堵源截流、标本兼治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C、打击为主、综合治理D宣传为主、防治结合 15、从年开始,我国政府就明令禁止进口血液和血液制品: A.1985 B.1988 C.1990 D.1994 16、十二五规划艾滋病控制目标是:到2012年,把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 A.100万人以内 B.120万人以内 C.150万人以内 D.200万人以内 17、目前我国实行艾滋病和制度 A、自愿咨询、免费筛查 B、免费咨询、有偿检测 C、自愿报告、免费检测 D、自愿咨询、自愿检测 18、艾滋病疫情由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统一公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布 A、国家级 B、省级 C、市级 D、县、区级 1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设立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 A、省级B省、设区的市级C、市级D、县、区级 20、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由省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将诊断结果告知,并给予医学指导 A、本人 B、本人、配偶或者监护人 C、本人、父母或兄弟姐妹 D、本人、同事或同学 21、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医学管理,建立个人档案,并定期进行医学随访 A、户籍所在地 B、经常居住地 C、单位或学校所在地 D、确诊医疗机构所在地 22、预防艾滋病是谁的责任 A、卫生部 B、政府 C、全社会 D、医院 23、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最高层次的领导组织是 A、卫生部 B、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 C、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4、我国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基本原则是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B、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一)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一) 【关键词】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近27年的时间里,艾滋病已经波及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感染者总数已超过6000万,20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目前,它已经不再仅仅是众多公共卫生问题中的一个,而成为了与气候改变和极度贫困等同的非传统威胁。由于该病潜伏期长、隐蔽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化、病死率高,目前即无能治愈的药物也无有效的疫苗预防,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严重困难。 1艾滋病的病原学特点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这是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HIV感染后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陷,从而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病死率几乎达100%。 2我国艾滋病的流行情况 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病例。截至2008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276335人,其中艾滋病病人82322例,死亡38150例;2008年报告HIV45572例,AIDS14509例(其中由HIV发展为AIDS3844例),死亡9748例。平均每月新报告HIV约3800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发现HIV感染者。在我国艾滋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2.1时间分布特点 我国HIV/AIDS的流行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1985~1988年被称为输入散发期,病例多数为境外输入性。1989~1994年被称为局部流行期,以云南省德宏州的瑞丽等个别地区发现静脉注射吸毒者中HIV感染呈聚集性为标志。1995年至今被称广泛流行期,其特征是: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中的HIV流行已在云南、四川等更多的地区出现,快速发展到大部分省;以中部数省为主的非法采供血人群中发生HIV感染,并经人口流动和二代传播扩散至更广大的地区;部分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的性乱人群中HIV感染率越来越高。目前,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坚决的措施,已经有效地控制了非法采供血行为,用血安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但是经静脉注射吸毒和经性传播HIV的势头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尤其是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方式,其中又以男男同性恋人群为主,而且在一些地区已出现HIV感染者的第二代传播(母婴传播、家庭内性传播等),对全国HIV/AIDS的流行蔓延无疑起到推波助澜之作用。 2.2地区分布特点 艾滋病疫情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2000年报告HIV感染者最多的4个省份:云南、新疆、广西和广东,合计报告人数占全国报病总数76.7%(3989/5201),经静脉注射毒品感染HIV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而海南、福建等南部及东南沿海省份,以性传播为主。河南、山西、安徽等中部地区,感染者主要为有偿采供血人员及流动人口,感染途径多不详。

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4】

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4】 43、1981年,哪个国家首先报道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C) A、中国 B、泰国 C、美国 D、南非 44、我国大陆于哪一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D) A、1981年 B、1982年 C、1984年 D、1985年 45、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正处于哪个时期(C) A、传入期 B、扩散期 C、快速增长期 D、消亡期 46、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最高层次的领导组织是(D) A、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B、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卫生部

D、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 47、目前我国有多少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了艾滋病疫情?(D) A、28个 B、29个 C、30个 D、全国32个省(区、直辖市)全部出现疫情 48、当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已涉及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感染人数在亚洲位居第位,在全球居第位(C) A、3,16 B、2,16 C、2,14 D、3,14 49、当前有没有彻底治愈艾滋病的特效药(B) A、有,如著名的“鸡尾酒疗法” B、没有这种特效药 50、艾滋病在世界的流行主要有以下哪些特点(D) A、蔓延速度快,已从城镇蔓延到农村 B、发展中国家患病率高 C、艾滋病主要威胁青年人,女性感染者比例不断增加 D、以上都是 51、在艾滋病传播途径中,传播效率最高的是(C)

A、共用注射器吸毒 B、母婴传播 C、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D、无保护的性行为 5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艾滋病列入哪类传染病(B)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53、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平均为(D) A、2年 B、1~5年 C、3月 D、2~10年 54、《艾滋病防治条例》开始实施的时间为(D) A、2001年3月1日 B、2004年12月1日 C、2006年12月1日 D、2006年3月1日 55、我国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工作方针是(A)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 我国是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截至2003年6月底,全国累计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5092例,其中艾滋病患者3532例,死亡1800例。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者约84万例,其中患者8万例,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或可概括为:全国HIV感染者报告人数已超过4万例,实际上感染者估计人数已超过100万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已发现HIV感染者,3种艾滋病的流行经过散发期、局总流行期已转入广泛流行期。? 1、时间分布? 我国艾滋病流行分为3个时期 第1个时期(1982~1988年)散发期:全国只报告19例HIV感染者,多为散发,分布于沿海各大城市,多为外籍公民或海外华人,只在浙江有4例血友病患者因应用污染的进口第Ⅷ因子而被感染。 第2个时期(1989~1994年)为局部流行期:1989年10月在云南西南边境瑞丽吸毒人群中发现146例HIV感染者,系从境外传入,此后在德宏州的几个市县局部流行。其他咱份仅吸毒人群中偶有HIV感染者发现。全国各地在性病患者、暗娼、归国人员中以性接触传播HIV的例数逐年增加。 第3个时期(1995年至今)为广泛流行期:此期全国报告HIV感染者人数迅速上升,一方面由于云南省吸毒人群中HIV感染流行地区明显扩大至全省各州,并且迅速传入新疆、广西及四川等地,另一方面,1995年起在我国中部一些地区的有偿供血员中发现为数不少的HIV感染者,主

要是地下采血(浆)点的供血员,这些人流行性很大,传播HIV感染的危险性较强。另外,许多地区在性病患者、暗娼中经过性接触传播的感染者人数亦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患者数量增加明显,面临艾滋病发病死亡高峰。全国31省报告在注射毒品中发现HIV/AIDS,经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比例上升。预示着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2、地区分布?2001年底,累计报告HIV感染者最多的省份为云南省,其次为新疆、广西、广东、四川及河南。青海是最后发现感染者的省份(1998年6月)我国西南、西北部地区HIV感染者主要为吸毒人群,中部地区是以流动人口或有偿供血员等为主,而东南部沿海地区或各大城市主要以性病患者、暗娼等为主,1999年以来在广东省的吸毒人群中HIV感染者人数明显上升。 3、人群分布?从性别分布上看,全国HIV感染者以男性为主。累计报告的40560例病例中,男性占80%女性HIV感染者比例较往年有所上升。 从年龄分布上看,青壮年仍为受艾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以20~29岁年龄组感染人数最多,占50%左右,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约30%)和40~498岁年龄组(约10%);15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2001年比2000年有所增加。 目前中国艾滋病流行存在潜在地危除法因素,例如:静脉吸毒与不安全性行为的泛滥,频繁的人口流动以及一般人群中HIV?/?AIDS知识缺乏等。这些因素的控制与应对,对于艾滋病的传播与蔓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艾滋病流行的总体趋势是,全国范围的低水平流行与局部地区和特定人

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1]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 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艾滋病的四期症状大集锦

艾滋病的四期症状大集锦 *导读: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的出现四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四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的出现四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四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 1. 急性感染期 窗口期也在这个时间。HIV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病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刺激症。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期时,症状常较轻微,容易被忽略。当这种发热等周身不适症状出现后5周左右,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临床上出现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潜伏期。 2. 潜伏期

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这对早期发现病人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 3. 艾滋病前期 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有很多命名,包括"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淋巴结病相关综合症"、"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艾滋病前综合症"等。这时,病人已具备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状较轻而已。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A.淋巴结肿大此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一般至少有两处以上的部位,有的多达十几处。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半年以上。约30%的病人临床上只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无其他全身症状。 B.全身症状病人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约50%的病有疲倦无力及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1月内多于5次。约1/3的病人体重减轻10%以上,这种体重减轻不能单纯用发热解释,补充足够的热量也不能控制这种体重减轻。有的病人头痛、抑郁或焦虑,有的出现感觉神经末梢病变,

艾滋病流行趋势分析

艾滋病流行趋势分析 分析蒲江县2006-2010年HIV/AIDS流行趋势。方法对2006-2010年HIV/AIDS疫情资料、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6-2010年共监测8464人份,发现HIV感染者32例,阳性检出率为0.38%,其中艾滋病患者17例,死亡5例。32例感染者中通过性传播占93.75%,通过配偶或性伴传播占21.88%,50岁以上人群占34.38%,农民占81.25%,出现1例学生,全县12个乡镇中有8个发现感染者。结论目前蒲江县HIV/AIDS处于低流行,主要以性传播为主,存在从高危人群转向一般人群趋势。目前应加强HIV/AIDS监测,提高自愿咨询检测比例以及早发现感染者,在对感染者加强管理的同时应加强50岁以上人群及农民和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扩散。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无疫苗预防,病死率极高,无法治愈的严重传染病[1],一旦患病将对家庭形成严重的打击,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随着人们性观念的改变,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性传播疾病的危险也在不断增加。为探索蒲江县HIV/AIDS的流行特点,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对2006-2010年HIV/AIDS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006-2010年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个案调查资料、自愿咨询检测信息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2 结果 2.1 HIV/AIDS监测情况自2006年开始监测以来,截止2010年12月共检测8464人份,检出HIV感染者32例,艾滋病患者17例,死亡5例,HIV阳性检出率为0.38%。2006年共检出3例阳性,2007年共检出2例阳性,2009年检出5例阳性,2010年检出22例阳性,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5例通过监测发现,7例为外地反馈。 2.2 不同人群的监测情况阳性者配偶或性伴人员阳性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5 3.85%,其次为性病门诊患者,检出率为20%,第三为自愿咨询检测人员,检出率为0.60%,新兵体检人员最低,检出率为0.30%,术前检测、受血(制品)前检测、婚前检查、羁押人员未检出HIV阳性。 2.3 感染途径32例感染者中经性接触感染占9 3.75%,吸毒途径占3.13%,不详占3.13%,通过配偶或性伴传播7人,占21.88%。 2.4 HIV/AIDS阳性者的人口学特征2006-2010年共检出HIV感染者32例,男女比例1:1,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78岁,其中10~19岁占 3.13%,20~29岁占15.63%,30-39岁占21.88%,40~49岁占25.00%,50~59岁占12.50%,60岁以上占21.88%,均为汉族。已婚占78.13%,未婚占6.25%,离婚占6.25%,不详占9.38%,农民占81.25 %,学生、商业服务、公共场所服务员、离退人员各占3.13%,其他占6.26%,2006-2010年共发现5例外地人口感染HIV。 2.5 地区及来源分布2006年于蒲江县大塘镇首先发现HIV感染者,至2010年,全县14个乡镇中,除长秋乡、成佳镇、朝阳湖镇、光明乡外,其余8个乡镇均有HIV感染者报告。其中鹤山镇、大兴镇各9例,寿安镇6例,大塘镇3例,西来镇2例,白云乡、甘溪镇、复兴乡各1例。感染者中本县户籍者31例,占96.88%,流动人口25例,占78.12%。 3 讨论 蒲江县人群HIV感染率为0.38%,低于李庆平等[2]报道的1.48%,主要以性传播为主,2010年增长趋势明显,可能与防艾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检测工作不断加强有关。感染者中有感染者配偶或性伴、学生、公共场所服务员及离退人员,说明HIV感染者已经从高危人群转

艾滋病的基本认识

艾滋病的基本认识 及防治措施 设计题目:艾滋病的基本认识及防治措施所在院系: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所在班级:社会工作1303班 姓名:徐媛彧 学号:201331401002 完成日期:2016年6月2日

摘要: AIDS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速度之快,已经超过了我们的预想,严峻的情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作为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相关艾滋病知识及其防治措施已使我们不可忽视的责任。本文旨在对艾滋病的基本情况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主要介绍了艾滋病的起源;整理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涉及了艾滋病发病的四期症状,以及结合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分析了艾滋病的治疗前景和治疗措施。 一.定义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的音译(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内脏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 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艾滋病流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中国与

AIDS的起源 中国艾滋病流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在1981年首例艾滋病病例出现30年后,艾滋病疫情的有效控制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世界性的难题,HIV是一种动物源性的病毒,起源于非洲中部的野生灵长类动物。HIV-1与黑猩猩的免疫缺陷病毒(SIVCPZ)在基因构成方面非常接近,很可能是跨物种传播给人类;而HIV-2与乌色白眉猴的免疫缺陷病毒(SIVsm)非常相似,很有可能来源于此。 截至2010年,全球艾滋病相关数据报道,到2010年底,3400多万[3090 万–369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比2009年的3330万[3140万–3530万]有所增加。到2010年底,估计中低收入国家共660万人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比2001年翻了将近22倍。到2010年底,中低收入国家大约900万有需求的人没有获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001年到2009年间,全球每年艾滋病新发感染率减少了将近25%

。 过去 自1985年,我国在浙江省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同年,在北京诊断了一名外国艾滋病患者后AIDS在我国流行经历了三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为1985年6月至1989年9月,可称为流行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感染者主要是传入性的,多数为外国人或海外华人(一起发生在浙江的4例血友病病人因应用进口第珊因子而感染的除外)。发现的感染主要分部在沿海大城市,多为散发。 第二阶段时间为1989年10月至1994年秋,可称为流行初期。这一时期的特点为,感染者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吸毒人群。同时,全国其他地区在性病患者、暗娟、归国人员中也发现部分感染者。 第三阶段以1994年冬为起点,可称为快速扩散期。这一时期在我国中部和东部的流动有偿献血员等人群中发现大量感染者。与此同时,在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较早的云南省,流行形势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一直被部分专家认为是阻止艾滋病毒从德宏州向云南省其他地区传播的天然地理屏障被冲破。昆明、楚雄、大理、临沧、保山、曲靖等地,也都发现了多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而在云南省以外其他地区,吸毒人群中也发现较多的HIV。 艾滋病的流行在90年代具有以下特征:1)静脉吸毒着以及献血人员通过输血是艾滋病病毒传播与流行的主要途径,2)大多数的感染者为年轻的乡村男性。大规模献血者的血液污染在发现后很快就得到了控制,然而静脉吸毒导致HIV的感染例数依旧保持稳定的增长,同时性行为导致感染HIV的例数也越来越多。 我国AIDS流行的现状 未来 近期流行展望 经性传播经性传播这个途径将成为未来中国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且应该还会持续的上升。男女性发病比例大约为4:1,相比于1997年的6:1,女性的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虽然发病比率降低了,但是这一传播造成的感染数将会相当可观。那些夫妻一方已感染而双方或未感染方并不知情的夫妻间传播将显得特别重要。男男性行为造成的感染所占的比例也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在未来,这一感染方式将成为经性传播的重要方式,并急需引起人们重视。男男性行为往往由于没有固定的性伴侣,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感染艾滋的几率大大增加。 妓女的感染数将会增加,但可测度的感染率在未来的一、两年内不会上升到很高的水平。不过,个别地区妓女的感染率可能会上升至2%- 5%。可测度感染率不会很高的主要原因是真正有高感染危险的妓女很难被监测到。 经血传播经血传播仍然是近年中国艾滋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而且以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为主。尤其是在云南、新疆、广西、广东、四川、贵州6省(自治区))注射吸毒人群中PLHIV估计数都在1万人以上,6省(自治区)注射吸毒人群PLHIV估计数,占全国该人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