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电子教案

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电子教案
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电子教案

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

句式

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不同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考题回顾】 (2014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彼且恶乎待哉? 4、彼且奚适也?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小学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教案

小学文言文总复习练习 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九·文言文阅读 一.掌握文言翻译六种方法: 1.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2.扩: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如:俗——庸俗辱——玷辱、侮辱 3.拆: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没有依靠;妻子:妻子儿女;如“在郡多有出息”中“出息”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有前途,有志气”的意思,而是文言文中的“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意) 5.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删。 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正确的语序应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同时还应保持原;又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应把“好事”调到“少年”之前。 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妻

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将其“顺装”过来。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如、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如、项王曰:“沛公安在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4)定语后置。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一)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2017 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 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 “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 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 ,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学好文言文必须学会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那么,文言文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呢?分别是: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每种句式都有不同的用法,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以备: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文言文特殊句式学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学案 试试水深:下列各句,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D、陈胜者,阳城人也。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客何为者? 总结规律: 积累: 牛刀小试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 总结规律: 积累: 牛刀小试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故燕王欲结于君。 C、时人莫之许

D、城中皆不之觉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唯利是图。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惟命是从。总结规律: 牛刀小试3、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 实战演练: 一、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 A、何以伐为? B、君何患焉? C、恐年岁之不吾与。 D、唯兄嫂是依。 E、游于赤壁之下。 F、师不必贤于弟子。 G、具告以事。 二、选择题 1、选出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 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2、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C君何以知燕王?D寂寥而莫我知也。 3、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君何患焉! 4、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这些特殊句式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或运用某些词语做标记,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者,……也”,“……者,……”,“……,……也”,“……者也”。 例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者”、“也”的句子都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句的意思是“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这是“者”只表提顿,不表判断。又如,“珠可历历数也”句的意思是“念珠可心清清楚楚地数出来”,“也”在这里是助词,表肯定语气,不表判断。 2、用“则”“皆”“乃”“即”“诚”“必”“亦”等副词表肯定判断。 例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吟鞭东指即天涯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也” (7)熊掌,亦我所欲也。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3、用“是”“为”表判断。 例如:(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中的“是”字,大多数是作为代词使用的。例如,“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句的意思是“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是进亦忧,退亦忧”句中“是”指代前句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都不是判断句。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非天质之卑 5、不用判断词,根据上下文判断。例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等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有标志词语 (1)“于”表被动例如:管夷吾举于士 (2)“为”表被动例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为……所……”表被动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见”表被动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没有标志词语例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特别申明: 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1.待君久不至,已去。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世说新语<两则>》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两则>》 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应为“(夸父)渴,欲得饮”。《夸父逐日》4.北饮大泽。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夸父逐日》 5.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应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6.“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狼》 7.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应为“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8.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省略主语:佛印《核舟记》 9.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三峡》 10.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应为“(浙江之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应为“(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12.斗折蛇行。应为“(溪水)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3.属予作文以记之。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4.局促一室之内。应为“(余)局促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句主语均为“臣”)《出师表》16.乃入见。应为“(曹刿)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曹刿论战》17.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二)省略介词 1.“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孙权劝学》 2.北饮大泽。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夸父逐日》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狼》4.“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一狼洞于其中”。《狼》5.“屠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词“于”,应为“屠乃奔倚于其下”。《狼》6.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各隐卷底衣褶中。居右者椎髻仰面。居左者执蒲葵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核舟记》 7.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应为“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于)此。《湖心亭看雪》 8.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9.坐潭上。应为“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11.局促一室之内。应为“局促(于)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12.帝感其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应为“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愚公移山》 (三)省略宾语 1.可以为师矣。省略了“以”后的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应为“果得(之)于数里外”。《河中石兽》3.不使学。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指代方仲永。《伤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 +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八年级语文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