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美的属性

西方美学——美的属性
西方美学——美的属性

美,出现在18世纪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之前,是研究个人艺术和宇宙和谐秩序的哲学家们的专有名词。实际上,美第一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词汇,其次才是对艺术和自然的反应的一种描绘。在古典哲学中,美被认为等同于秩序/有序和现实的形式。他的相反面,丑,是混乱混沌,是回到了宇宙学说之前的上帝创造宇宙的无序。艺术与美的联系,取决于艺术表现形式从自然的偶然性和个体差异中解放出来。早期的古典雕塑都是正统、繁复的造型。当其从古风时期发展到公元前十四十五世纪,雕塑造型逐渐向理想化的人的体态发展。当发展到古典晚期,希腊艺术,雕塑艺术开始呈现个体的情感、时代、痛苦,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但是无论是苏格拉底派还是柏拉图派的哲学家们都认为这种“现实主义”是堕落衰退的表现。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现实/真是毫无意义。普罗提诺plotinus,在他对美的论述中,力图把美回归到宇宙中理智美而不是物质美,那些物质美的符号,比如平衡,必须让位于形式的集合,因此,物质美是永远不可能高于审美阶梯的第一层的。

因此,古典理论关于美是在秩序中强调和谐和联系,美其自身是纯粹形式以及真实的特点。个体的美在于展现出了形式,展现出了真实本身的美。当认为自然是一种带来秩序的力量时,自然是美的,但是当自然被认为是物质存在时,不仅不能被认为是美的,而且还是必须被征服的。如果艺术超越了物质存在的限制,艺术就是美的,但是,即便模仿被认为是通往真实之美的积极之举,艺术还是被限制在低水平的模仿之中。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个性开始与一直统领艺术界的理想化/

典范趋势抗争,到了17世纪晚期,个体的审美经验被逐渐认为是真实的,美也从形式主义的超验的现实转向到个人感觉、情绪情感。美在审美者心中,美的价值依赖于其被感知的特性。

一个全然不同的对于美的态度在美学中愈发明显,问题变成什么样的经验或者物质的什么样的性质最能产生美的感觉,如果这些经验能被可靠的激发,这些规律或者法则能发展完善到可以预测审美反应的程度,那么就可以产生任何想要的结果。起初,自然提供典范,跟随自然,模仿自然中已有的事物是比艺术家自己创造美的经验好的多的。美依然保持有意味的形式。然而逐渐的,哲学家和艺术家都认为美是属于心灵的,美是属于人的,不是自然的,在通往美的道路上,艺术家取代了自然,表现取代了模仿。美成为诸多审美效应中的一个,与崇高争夺艺术中的高位。

20世纪美学极大的排斥美的形而上的主张,这个词条有从艺术哲学中消失的趋向。艺术是有关审美经验的,审美经验是艺术的,而美,至多是其中一个可能的美学效果罢了,这种反美的倾向同样是被本质主义论极力寻求首要美学定义的驱动。美,甚至比善更应简化到感性的释义当中去,如“引起愉悦”或是“被喜欢的”后康德理论中的美依旧强调秩序,但是现在美是由快感伴随着和目的和规律,并且能够在艺术形式与语言中象征性的表现出来组成的。美变成一种感觉伴随和规律的表现,艺术中重要性的在于表达出其外一些难以言传的能力。

反对实证主义者缩减道德和美学术语到情感性语言产生了很多自发向美的理论的回归,但是同时,艺术在近代美学已经明显是一个更加包罗万象的术语,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是美的,而美,无论是什么,不是终极的现实。一个持有美的非自然理论的人也许否认美不是被变成天然之美,就是变成感性之美,或者一个持有自然主义理论的人把美的效应视为物种幸存的价值,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实用主义的选择和完全基于经验的观察,而不是基于形而上的现实。

THE ARCHAIC PERIOD

The Archaic Period in Greece refers to the years between 750 and 480 B.C., more particularly from 620 to 480 B.C. The age is defin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t this time, specifically through the style of pottery and sculpture, showing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that would later be developed into the more naturalistic style of the Classical period. The Archaic is one of five periods that Ancient Greek history can be divided into; it was preceded by the Dark Ages and followed by the Classical period. The Archaic period saw advancements in political theory, especially the beginnings of democracy, as well as in culture and art. The knowledge and use of written language which was lost in the Dark Ages was re-established.

普罗提诺(Plotinus,约204—270)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是从古希腊哲学、宗教和美学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美学的重要桥梁。作为古代美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著作中“比我们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更加完整的美学”。本文主要依据普罗提诺的原著《九章集》中论美的章节I.6和V.8及其相关章节,结合他与柏拉图审美思想的关系入手,围绕如何获得美以及审美的最高境界的问题阐述普罗提诺的审美梯级上升理论,并简要指出其美学思想的实质及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三一本体

普罗提诺的本体论学说主要是由太一、理智和灵魂三个源初本体构成的三一本体学说,这也是其审美梯级上升理论的本体论依据。

在普罗提诺的有等级的三一体中,首要的本体就是“太一”(to en)。它是最高的终极本原,是第一者,它无所不在,它就是至善,就是上帝。它是纯粹的“一”,是单纯的、绝对的、自足的、完美的、永恒和无限的。太一是“万物的本原”(VI.9.5)。“万事万物的创生力量”,(III.8.10)太一通过“流溢”创生万物,但太一并不直接创造出可感的事物。从太一直接流溢出来的东西是理智。理智(Nous)是第二个本体,第二位的神,它是思维着的本体,又是生命的本原。理智的基本规定性是“一-多”。一方面理智作为最靠近太一的本体,在最大程度上分有了太一的单纯性;另一方面,理智作为一个被产生出来的东西,不能再保持像太一那样的与自身原初同一的、绝对的统一性或单纯性,而是包含着某些原初的区分,所以它又是“多”,但这种

多是被牢牢地固定在与“一”的关系之中,一个“一”可控制的“多”。因而理智具有双重的活动,一方面,由于本性使然,理智看向它的来源,静观太一、趋向太一;另一方面,理智又从自身流溢出灵魂。灵魂(psyche)是“理智的影像”,也是神圣永恒的,是第三位的善。它的基本规定是“一和多”。就形式而言,灵魂是一,因为它分有了理智的理念,是普遍的和统一的,而说它是“多”则在于它体现或者散布于具有不同生命的诸多个别事物而形成的个别灵魂或个别形式。这个特征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灵魂具有欲望。灵魂总是欲求着移向不同于自己的外在对象,欲求着与自身的分裂。正是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灵魂总是永不停歇地活动。灵魂的活动有两个方向,一是看向理智时,就向上趋向于理智,并效仿理智的永恒不动而在静观中宁静下来;二是看到比自己更低级的质料时,便向下运动。并与质料相混合,形成可感事物,由此创生形体世界。形体世界的诸物都是由形式和质料复合而成的。这个形式来自于理智世界,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形式的影像;这个质料是非实是,是不可见的,没有任何的性质和规定性,与缺乏相同一,它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恶。因而虽然这个可感的世界在整体上是美的,但却是一个杂多的世界,一个有着恶的世界。

太一、理智和灵魂本体是三个不同的源初本体,共同构成神圣的三一体。从太→→→理智→→灵魂本体→→形体世界,这是一条下降之路,诸种实在和事物由高级到低级被创造出来,从而完成了太一创生万物的流溢过程。与此相反,又必然会有一条相反方向的上升之路,下降到形体世界的灵魂沿着形体世界→→灵魂本体→→理智→→太一又回归自己的神圣本源。在普罗提诺看来,上升之路更为重要,因为坠入形体世界的灵魂遭到污染而堕落了,它必须离开可感世界回到他所从出的太一、至善那里。上升之路既是灵魂脱离邪恶的净化之路,也是灵魂审美观照的上升之旅,因为美本身就是理智、神,美的源泉就在于太一。但是,正如灵魂回归太一要经过若干个阶段,灵魂的审美历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必须按照一定的梯级逐步上升,才能达到美本身,回到美的源泉。

二、从物体美到理智美

作为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在美学观上,普罗提诺更多地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借女先知狄奥提玛之口,描绘了由观看个别美的形体到一切美的形体,到灵魂的美,再到法律体制之美,再由体制之美到学问知识之美,最后观照到最高的美本身的梯级上升过程。但是如何从最低级的美上升到最高等的美本身,他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普罗提诺接着柏拉图的思路,用自己的理论回答了我们如何从最低等的美上升到美自身的问题。

普罗提诺在I.6“论美”一开始就研究了最低等的美——物体美。他认为物体的美在于物体(质料)分有了美的形式(edios),分有了来源于神圣者的形式。当人一看到物体时,人的心灵就领悟到这样一种形式美。认识它,欢迎它,似乎和它很契合。(I.6.2)显然,普罗提诺在坚持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时,吸取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形式或者使一个单纯的或各部分同质的东西(质料)在全体上显得美,或者把一个复杂事物的各部分加以组织安排,结合成整体,使各部分和全体都美。但他不同意柏拉图认为物体美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现实中个别的有形体的物体美,是最低层次的美,都因分有和模仿理念而存在,分有者和模仿者相对于它们所从出的本体来说,其意义和价值是微弱而可以忽略的。因而在他看来,我们应该抛开物体的美、远离感性事物的美,而只留意最高级的美的理念。与之相反,普罗提诺却肯定了在我们的形体世界中有美的存在。他说,物体美“主要诉诸于视觉,但就诸语词的组合和各种音乐而言,也可以发现于我们所听到的事物上。”(I.6.1)显然,普罗提诺没有否认自然物体所具有的美之价值,正像塔塔尔凯维奇所肯定的,“普罗提诺的美学虽然是唯灵论的,却又不以人为中心。他并未把它仅仅看成只是人的灵魂。自然比人包含着更多

的精神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它们甚至不需要艺术家的介入也可以发挥作用。”

然而,物体的美毕竟是一种低等级的美,而且物体之所以美并不是出于它们本身,而是由于灵魂美,换言之,物体之美依赖于灵魂美。灵魂的美“不在体积的雄伟壮大,而在于学问,在于生活方式,总而言之在于心灵”。(V.8.2)它“不是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而是要依靠心灵才能观照它、判断它”。(I.6.4)对于感性事物的美,需要依赖眼睛等感官才能判定它们的美。而对于灵魂美,并不一定需要感官,灵魂凭借自身的观照能力就可以见到并判断事业、学术、正义和节制等有多么美。灵魂的美的确是更真实、更高等的美,见到这种美时,人产生的情绪就是心醉神迷,是惊喜,是渴念,是爱慕和喜惧交集。当你认识到一个人的德性时,你会击节赞赏,而不管他的脸孔是美是丑;也许他的脸是丑的,可你并不会计较他的外貌,而只去注意他内在的美。但灵魂的美并不是美本身,因为人的灵魂往往由于感性欲望和对物质的迷恋,使灵魂蜕化变质,从而迷失自己的本性,变得丑恶了。就像一个人掉到了污泥里,就显不出他原有的美,而只能看到他所沾染的污泥。因此美是需要净化的,灵魂要经过一番德性的净化,摆脱低级情趣和对肉体的屈从,才能把因坠入身体所沾染的一切清洗掉,才能抛弃掉从另一种异己的东西得来的丑恶,获得灵魂美。(I.6.5)

在普罗提诺看来,只有理智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物体美和灵魂美仅仅是对这种美的准备。当灵魂经过德性的净化后,就变成了形式和理性,脱离了形体,上升到理智的世界,理智和理智之物就是它的美,而不是另外的美,因为也只有在它完全与理智一致的时候,它也才是真正的灵魂。因而说灵魂成为善和美的事物就是使它变得和神相似,这是正确的,因为美以及一切诸实是者都是从神而来的。(I.6.6)神是美的源泉,是一切和美相类似的事物的源泉。所有的神都是庄严的、美丽的,他们的美是不可言状的。神之为神不在于他们有美丽的形体,而是因为他们具有理智。他们肯定是美的也只因为他们就是神。因为他们不是时而智慧时而不智,而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神都总是在平静坚定和纯粹的理智中闪出智慧的光辉。(V.8.3)“神自身就是理智,神的本质就是理智。”(V.8.4)神,或者理智就是美本身,因而我们先前所说的美都是由于美本身的存在,都是对美本身的分有。换言之,灵魂因理智而美,而物体则因灵魂而美。那么,理智呢,理智因何而美?

三、美在于至善

理智虽然就是美本身,但理智之所以美则在于太一,上帝和至善。那么,这里就需要说清楚美和善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既然已经抵达了美本身,为什么还要上达至善?

普罗提诺一方面从太一和理智是两个不同的源初本体出发,把美本身和至善相区别。他说,“如果把理智和至善相区分,那么也就需要区分美和善:美在形式所在的地方,而善则超越其上,是美的源泉和来源;要不然我们就要把至善和原初的美放在同一个层次上。但无论如何,美是处在理智世界。”(I.6.9)在V.5.12中,普罗提诺又说道,“美是第二位的”,“美本身是较年轻者,而至善是年长者”,“至善本身不需要美,而美则需要它”。普罗提诺之所以强调美和善的区别有两个原因。其一,美是有等级的,而善却超越了事物的等级秩序。美代表或象征了事物的秩序,由物体美到灵魂美,再到理智美,实际上也就是由物体上升到灵魂、理智之事物的等级序列。至善是万物的最初源泉和终极目的,它不处在这个事物的等级序列之中,或者说超越了这个等级序列,因而它不同于美,高于美。其二,美是灵魂可以直接欲求的目标,而善则需要经过不同的等级序列的美之上升才能够达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一个“爱美者”。人们一般首先对那些感性的美产生欲求,并通过物体美而上升到对灵魂美和理智美的追求,最后达到对善的追求和静观。

另一方面,普罗提诺又从太一、理智和灵魂是个统一的三一体出发,把美和善相等同。

他说“美也就是善,从这至善里直接产生出的理智是美的;理智把美赋予灵魂。而其他一切事物,比如美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之所以能是美,都是由于灵魂在那些事物上印上了自己的形式。灵魂还是可感世界的美创造者,它使物体获得了可以言说的美。”(I.6.6)人所能体验到的最高的美就是善,作为善,它是人所向往和欲求的对象,也是万物所依、所求、所是、所活、所思的东西,因为它是生命、理智和存在的原因。对还没有看到至善的人,因为认识到它是善的,所以就会渴望着它;而看到它的人,就会为它的美而惊叹,感到强烈的爱慕和惊喜交加,渴望和它合为一体。为了它,灵魂必须经过最艰辛最剧烈的斗争;为了它,灵魂必须付出一切的努力。才能够分享到这种最优美的观照。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会享有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

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观照到美本身,获得那种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呢?普罗提诺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I.6.8)这就要求“灵魂必须接受训练,首先要去观看美好的生活方式;然后观看美的作品,不是艺术家生产的东西,而是有德性的人的工作;然后观看产生这些美的作品的人的灵魂。那么,你如何才能看到善的灵魂所具有的那种美呢?回到你自身去看。”如果你还看不到自身的美,那就学雕刻家的做法,孜孜不倦地雕刻你的作品,去除多余的,把曲的雕直,把粗糙的磨平,直到德性的光辉照在你的身上,直到你看到圣洁的化身巍然安坐在纯洁的宝座上。如果你看到自己变成了这样一种光辉,那么你也就立刻变成了看(视觉)本身。你完全可以相信自己,你已经上升到了更高的领域,无需任何向导,只要你凝神观照,因为只有这种看,才能观照到那伟大的美。眼睛如果要看到对象,就要设法使自己和那对象相类似。如果眼睛还没有变得和太阳相像,它就看不见太阳;灵魂也是如此,它本身不美也就看不见美。如果一个人想要看见神和美,它就必须首先变得虔诚和美的。(I.6.9)“在观照中,我不是在物外,物也不在我外”,从而“见到物我合一,见物即是见我”。这样,人通过对自身灵魂的净化和闭目内视,就会变得像神一样,在一种神秘的宗教迷狂中获得真正的、纯粹的美,并与神相合一。

普罗提诺就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座桥,通过这座桥,古希腊美学与中世纪美学相连,并延伸到了近现代西方美学。普罗提诺继承、汲取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斯多亚派的思想,为古希腊罗马美学画上了句号。与此同时,其哲学和美学思想又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美学,尤其是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重要因子,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理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通过后两者渗透于近现代诸多美学家的思想中。

因此,对普罗提诺而言,美就在于神,在于人神合一,美也就在于人。当我们认识了美也就是认识了我们自己,认识美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逐渐发现自己本性的过程。在灵魂入神的迷狂中,领悟到神的伟大,在与神的直接接触中观照到彼岸世界的美。这时,人也变成了神,或者说恢复了自己的神性,也就变成全然是美的。正因为你若不能变得美,你就不能观照到美;同样,你若不能成为神,你也就不能洞见到神的存在。观照美的历程最终是将人提升为神,肯定人有超越自身的可能性;认识美也就是认识到人自身的神圣性。“或者不如说,美就是实在(即真——引者),而其他非实在的东西就是丑。丑就是原初的恶。因此,对神而言,善和美的性质是相同的,或者说,实在、美和善是同一的。”(I.6.6)真、善、美的统一,不在于别的,就在于太一、理智和灵魂是个统一的三一本体。既然太一流溢出理智,理智又流溢出灵魂,太一、理智和灵魂就是统一的,那么随之而来的真、善、美也就是相统一的。就此而言,普罗提诺的美学并不是想要告诉我们关于美的一套艺术理论,而是强调灵魂如何沿着不同等级的美上升,或者说回归到本体世界,趋向太一。因而,他关于美的等级秩序实际上就是灵魂的回归之路,他的美学和他的本体论是一致的。

把美关于神的属性逐渐还给人类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美学的差异逐渐体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得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引起差异的缘由,本文通过对各方面的具体实例的比较,总结。阐述了具体中西方美学之间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美学,差异 一、中西方美学的形成 西方美学的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的对象作用与人的神经使人感到“舒适”。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的完善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为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冲动”。 而中国古代美学的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的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的辩证逻辑、弗晰逻辑。因此中国古代美学的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的确切的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范畴,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这些美学范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的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的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1)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 “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宇宙观的差异。同样从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的差异。“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的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作为存在的根本,这就是“实体论”。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华南师范大学《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试题答案

美学第三章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 A.突然荣耀说 B.预期失望说 C.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 A.优美 B.悲壮 C.滑稽 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9.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 A.毕达哥拉斯 B.朗吉诺斯 C.博克 D.康德

10.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丑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的美学家是( )。 A.休谟 B. 莱辛 C.康德 D. 李斯托威尔 11.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心理能量的节省说”的美学家是( )。 A.霍布斯 B.康德 C.柏格森 D.弗洛伊德 23.优美的形象一般表现为( ) A.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B.内容 比形式重要 C.形式比内容重要 D.形 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24.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能体现的艺术倾向是( ) A.以丑为美 B.崇美抑丑 C.美丑不分 D.无美无丑 25.悲剧突出地说明了( ) A.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B.无限的人生所

具有的有限的意义 C.现实的人生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 D.理想的人生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 26.康德与黑格尔的崇高观之间的关系是( ) A.康德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 B.黑格尔受到过康德的影响 C.康德与黑格尔互相影响 D.黑格尔与康德之间互不相干 1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问题的是( ) A.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l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爱迪生 C.托马斯·班纳特 D.博克 17.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述的风格特征是( ) A.喜剧 B.悲剧 C.优美 D.崇高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比较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他们选择了“隐居”,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使园林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意境和感情色彩,这也是我国历代造园家共同追求的境界。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二)西方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溉水渠划成

浅谈西方美学

浅谈西方美学 这学期,我选修了美学,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美学,我了解到了西方美学的思想和历史。使我对美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西方美学源于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西方艺术的土壤,其中萌生的思想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希腊神话彰显了崇高美,这点可以从艺术作品中看出来。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雄浑、壮丽,而希腊油画中的神话人物线条优美,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生动,非常美。希腊美学展示给我们的是向往光明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最终会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对未来世界的希望,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并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后来古罗马代替了古希腊,但古罗马继承和发扬了希腊文化,也继承了古希腊的美学思想。 罗马帝国灭亡后,美学进入了黑暗时期。在这近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该时期认为美都来自上帝,只有神是美的,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一些神话人物,而且人物形象非常呆板,没有表情,等级划分非常明显。 中世纪的美学既是神学的附庸,又有反神学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就是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孕育出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14世纪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达到高潮。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同处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同一时期的杰出人物。达芬奇的代表作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被人们称为十大未解之谜,西方油画一般不会用山水画来作为背景,而《蒙娜丽莎》却用山水作为背景,体现了画的纵深感。尤其是蒙娜丽莎那嘴角的一丝微笑,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思。《最后的晚餐》画的是耶稣和他的十二个信徒。这幅画采用明暗对比和辐射点把耶稣放在了一个中心位置,还有就是所有人物的指向也是耶稣,这就突出了耶稣的重要位置,其中耶稣神态平常,表现了耶稣的大度。而十二个信徒的神态被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力出来,这体现出达芬奇高超的绘画造诣。 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是《大卫》《哀悼基督》《最后的审判》、《创造亚当》,其中前三个都是雕塑作品,而后一个是油画。米开朗琪罗喜欢雕塑,他的雕塑作品体现了他高超的雕刻造诣,在他这三个雕塑中,线条光滑、多变,体现了他高超的技巧。《创造亚当》中,那快要接触却没接触到的画面非常有难度。米开朗琪罗作品中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健壮,给人一种力量美。 拉斐尔的代表作是《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等。他创造了学院派,是文艺复兴三杰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画家。《雅典学院》这幅作品中,拉斐尔把当时很多有名的人物都画了进去,也把自己也画了进去。《西斯廷圣母》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当圣母知道自己的孩子要去拯救人类,她没有表现出自豪,而是表现出了担忧,这就是母爱,不求孩子有多大的成就,只愿他平平安安。而画中的一堆小孩儿的骷髅头,至今是未解之谜。 文艺复兴后,美学又经历了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德国古典美学,最后是近现代美学。 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对美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我非常喜欢这门课。

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繁荣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繁荣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1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美学观念的转变 发轫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是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立场的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代文化为名掀起的一场人性解放运动。以现世的、世俗的价值标准看待世界,以人的意志、人的情感来决定人的行动,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大力倡导的信念。这种信念在音乐美学理论中的反映首先体现为:中世纪神学家长期鼓吹的宇宙音乐或天体和谐等神秘主义观念遭到彻底的否定。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家和理论家们,开始以人文主义的态度看待现实的音乐现象,把音乐艺术存在的理由归于人的需要。 音乐与文学、诗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单旋律音乐风格开始兴起,复调音乐在结构上严密精致,极大的机器了作曲家智力上的需要,但却超出了接受者感性体验上的自然选择。单旋律音乐风格,复调音乐在节奏上的繁缛和声部层次上的过度庞杂,在听觉上产生一种明晰,质朴的效果,同时也弥补了纯种单音音乐单调平板的不足之处。 廷克托里斯是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具有标志意义的音乐理论家。他认为只有人么听得到的声乐和契约才是音乐,他反对鲍埃修的天体音乐,认为天空中就没有实际上的,潜在的声音;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论文《音乐的比例》、西方第一部音乐辞典《音乐术语辞典》。他最早对不协和音的控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拨开音乐术语的迷雾;他还认为只有听觉的印象才是判断协和音的标准,以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音乐和信赖人的耳朵,关注音乐中的人,把作曲家置于历史的中心位置。他以敏锐的历史目光观察和证实了1430年前后一个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拜托了中世纪音乐抽象的理论和教理神学的束缚。 文艺复兴美学理念的转变直接导致了音乐领域上的变革,并为今后主调音乐和歌剧艺术奠定了基础;彻底否定了中世纪的神学音乐思想,将音乐学作可揭示人性,表达人类内心活动的特殊手段;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他们始终能够坚持音乐艺术应表现人的情感,以打动心灵为目的,这些手段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本质是息息相通的。 2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 在西方艺术史上,由巴洛克这样一个特定的名称来命名的历史时期,其时间跨度大致覆盖了整个17世纪以及18世纪的前半部分。巴洛克时期是继文艺复兴之后西方音乐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的艺术具有一种共同的美学特征:着重表现激情的状态并为加强这种表现力而有意突破固有的平衡与协调。巴洛克艺术家追求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努力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揭示出来。 把音乐作品当作一篇精心策划而激动人心的演说,这是17、18世纪较为普遍的一种音乐美学观念。德国音乐理论家奈特哈特宣称: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乐音及节奏,比最好的演说家还好地引起各种激情。在许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心目中,音乐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特殊语言。 在巴洛克时期,修辞学的某种原则和方法,一度渗透到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之中,形成了音乐修辞学。这是一种独特的作曲技法和理论,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偏颇,用音乐修

西方美学家或教育家提出的美育思想

一、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从美是数的比率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 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 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 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 育的人”。“净化”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既是心灵性的,又是道德性的,净化的目的也包含着 建构一种道德的心灵——“美德”。尽管毕达哥拉斯由于把道德还原为数,以不正确的方式来讲道德,不能建立起真正的道德理论,但毕竟是“第一个试图讲道德”并与美结合起来。他提 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希腊教育有两种类型,斯巴达教育以严格、野蛮而著称于西方教育史,它崇尚武功,重视军事教育,但也重视音乐教育,并以音乐来鼓舞士气,培养士兵的组织纪律性。与斯巴达相反,雅典崇尚文治,这与它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有关,它不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和文化修养,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因此,雅典教育 强调体、智、美、德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多彩的、个性自由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古希腊许多思想家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制度应包括身体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艺术教育)两个方面。他讲道,在进行发展智慧的教育之前,先“要用音乐 教育心灵,用体育教育身体”,并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改善人的心灵。他分析了人们 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他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包括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并把和谐教育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方面。他提出美育“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了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挥了毕达哥拉斯的“美德”思想,柏拉图提出“公正(正义)、理性(智慧)、勇敢(意志)和节制”是希腊四美德。他和亚里士多德都把公正看作是一切德行的总体,亚里士多德还说,“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美育和德育统一起来。 系统提出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的是18世纪德国的美学家席勒。1793至1794年间,席勒为了报答丹麦王子奥古斯丁堡的克里斯谦公爵 对他的生活资助,先后写出了27封关于人的美感教育的书简,后结集为《美育书简》,成为西方“第一部美育宣言书”。①书中首先明确使用了“美育”概念,并对美育的含义、内容、 性质、任务及其社会意义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以康德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康德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意” 三个方面,并认为审美判断(情)是沟通认 识(知)和道德(桥梁)。②《美育书简》探讨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由资本主义制度 造成的人性分裂走向人性完整和自由的问题,如何由人性的完整去改革国家,取得政治自由的问题。席勒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不是靠社会政治经济革命,而是靠审美教育,去实现人格的完善,人性的自由。他提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2010.04 李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 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 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 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 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审美存在着中西差异这包括东西方社会存在不同的 认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审美情操是 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 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关键字】中国审美西方审美差异原因分析 一、审美含义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 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 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 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因此审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诸如时 代背景、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 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 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所涉及的范围广阔,有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基于此审美 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可以是我们精心烹调的菜肴,可以是摄像机随意扫射后的一张照片, 也可以是大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张张画卷。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 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 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二、中西方审美差异体现 1、中国审美 中国的审美观可概括如下: 1)“以和为美”――证实辩证和谐的文艺观; 2)“以意为源”――推崇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3)“以形为义”――表现自然美的形体地位; 4)“以思为最”――追求唯心主义的哲理感。 2、西方审美 1)“以形为最”――强调万物客观的准确性;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西方美学总汇

西方美学总汇 原始时期: 人类审美的发展是沿着发现形体——改造物体形态——塑造器物形态的过程进行的。 在设计的产生初期,功能——这一重要的设计理论范畴,此时悄然成为设计的主角,从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中可以粗略地看出设计美学的发展取向是围绕着的“功能”这一中心进行的。 古希腊时期: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古罗马时期: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代替希腊城邦,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美学思想基本上从古希腊继承下来,以希腊为典范,被称为古典主义。罗马时期的美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贺拉斯、郎加纳斯和普罗提诺等。 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认为崇高的风格来自伟大的思想,而伟大的思想又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把文艺创作从重视形式技巧,转移到重视精神修养。”。《论崇高》仍然没有超出古典主义范围。 普罗提诺他和柏拉图一样,都把美看成是超现实的精神性的东西。但他不同于柏拉图,他承认物质世界呈现于感官的美,虽然感官的美的源泉仍然是理念。普罗提诺不同意把美看成是比例和对称的希腊传说观点。他认为,有些对称的东西固然是美的,但有些单一东西,如阳光,也是美的。而且同样一张对称的脸,有时美,有时丑,美的原因不在于对称,而在于能够赋予事物形式的心灵,在于来自神那里的理性。普罗提诺把美学导向了神学唯心主义,从而为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开启了先声。 中世纪美学思想: 欧洲中世纪起于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有以下特点: ①以上帝的名义来讲美。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美,是上帝作为万物的创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结果。 ②反对艺术,实际上却又承认了艺术的存在。镜子中的人像唯其是不真实的,所以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映象;感情也不能一概否定,为了使基督教的教义具有说服力,需要激发感情,象夸张、隐喻之类的东西,是可以允许的 ③重视形式。形式来自上帝。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匀称加上色彩的悦目”。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也说,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鲜明的颜色是公认的美。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现对象,往往表达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如18世纪评论家狄德罗所说:“在我们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弱点,思想性的贫乏。”下面将从造型、色彩及构图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西方绘画在写意与写实上的美学差异。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美学偏于平面性,而西方绘画美学偏于立体性。中国的绘画由工艺装饰(青铜器、陶器纹样)发展而来,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平面特征。陶器上的纹样多是图案化、美化后的物象,因此中国绘画常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意味,也历来不竭力追求再现对象,而是满足于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具有意象

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理解

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理解 张旭曙 【专题名称】美学 【专题号】B7 【复印期号】2005年11期 【原文出处】《学海》(南京)2005年04期第108~111页 【作者简介】张旭曙,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上海200433) 倘若把西方美学范畴体系比作一张由形色大小各异的范畴编织而成的错综 复杂的巨大的思维之网,那么毫无疑问,在一批最古老、最持久的强力范畴中,形式当属耀眼的纽结之一。我们引两段话印证形式的显赫身份:日内瓦学派批 评家让·鲁塞断言,关于文艺现象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存在大量无把握的和针锋 相对的意见,“但如果说有一个概念挑起了矛盾或分歧,那正是形式这个中心 概念。”(注:《为了形式的解读》,载(阿根廷)博尔赫斯等《波佩的面纱》,朱景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李斯托威尔写道:“只要略微瞥一下美学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形式论的重要地位了。从希 腊时代一直到今天,它一再居于显著的地位。”(注:《近代美学史述评》, 蒋孔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189页。) 据塔达基维奇(又译塔塔凯维奇)的考证,形式这个术语源出于罗马时代,拉丁文的“形式”是“forma”。在许多近代语言中,被毫无改变地采纳。在其他语言中,稍有改变。法文是“forme”,英文是“form”,德文是“Form”。(注:《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页。)本来,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精神策源地是古希腊。而在古希腊人透过现象追求 本质之思维方式的背后,起作用的是欧几里得几何学,古希腊形式思维的最高 典范就是几何学。用科学化的形式逻辑工具营构整饬精密、普遍有效的思想体系,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始,蔚然成风、不绝如缕。如此看来,形式在西 方美学范畴体系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似乎并不足怪。 但是问题远非如此单纯。形式之重要,不单单在于它堪与“存在”范畴比 肩的古老、生命力持久抑或思维触角遍布美学艺术学的各个层面方向;更令人 困惑棘手的是,形式特有的歧义丛生,夹缠难理。其实,这种情况,从语源学 的考索中即可领略一二。拉丁文的“形式”替代的是希腊文的两个单词: “μορφη”(可见的形式)和“ετδsos”(概念的形式)。这种一名多义现象仿佛“先天地”规约、催化了形式涵义的含混多义性特征。塔达基维奇 在《西方美学概念史》列举了11种形式涵义,波兰著名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在力作《内容和形式之本质的一般问题》中区分了9种。(注:Roman Ingarden: The General Question of the Essence of Form and Content,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57,No.7,1960,中译文载《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2004年第5期,张旭曙译。))前者立足美学史实,后者侧重哲学概念, 其中只有三种涵义相同。对此,即使是一些熟谙美学史实的学术大师也有徒唤 奈何之感。韦勒克就宣称,从当代美学家批评家那里收集上百个有关“形式” 和“结构”的相互矛盾的定义并非难事,所以最好弃置不用。(注:《批评的 诸种概念》,丁泓等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韦勒克的反 应有些夸张,可是实际情形也未必比他预料的更好应对。形式犹如一只超越时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对比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对比 摘要: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中、西方园林为何如此会循着不同的方向、路线发展呢?且不同的方面各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该文通过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中西方园林风格的差异对比。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西方园林;风格设计 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人类知识的扩展而日益更新从而逐渐满足人们 对物质和精神上生活的享受和要求。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同国家、地区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样。 提到园林,就不得不谈到中、西两大园林流派。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但在某些表达方面却极其的相似。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都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配景和建筑布置,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性,那就是补偿现实生活境域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玩、居住的环境。 中外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艺术风格由生态形式自由式布局,而西方园林艺术风格以几何形式规则布局。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一般在进入一个较大的景区前常有曲折,狭窄,幽暗的小空间作为过渡,以收敛人们的视觉和尺度感,然后转到较大的空间,以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是“先藏后露”“先扬后抑”的“抑景”手法。比如扬州何园,苏州挫政园,无锡寄畅园无不选择了这一空间布局。追求诗文之意的舒展开合、起承转合,要求画意的远近高低、明暗虚实。流动而又连续的曲径小道,郁郁葱葱繁茂的树木生长地错落有致,向人们展开了一个个有头有尾的连续画面,把各种园林景致组织到统一和谐的气氛之中,引导游人有条不紊的进行观赏。如同看一出戏,有序幕,有发展,有高潮,逐渐将美景推到人们面前,无一览无余之般直接,有含蓄婉转变化之深邃。而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上的艺术特色,主要由体积巨大的建筑物作园林的主体,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等。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规则式布局,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这与中式园林恰恰相反。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这也是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 的异同

中国绘画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代表,中国的水墨画以写意为主旨,作画者不但要心中有画面,还要有对画面深深的感情寄托,不以生活中的实物的形象为局限。用笔是大胆,不拘于形式,不刻求光感以及画面色彩搭配,观赏者要走入画中,走入作画者的思想中,这样才能真正的欣赏它,感受它的美。中国的水墨画画面多辅以文字,作为欣赏画作的铺路石,如中国五代时期画家荆浩的《匡庐图》,画面气势磅礴,危峰重叠,四周溪峰连绵,山石之感坚实,体感厚重,体现出作者对山水无限敬仰之情,也同时能体现出作者无限的胸襟。 西方绘画作品非常繁多,但其中以宗教色彩浓重的题材为其代表,画面多凝重,色彩对比鲜明,画法笔触精细,力求完美,画面人物表情清晰明了,而且作品题材多为广为人知的宗教故事。做平力求形似,有种真实贴切的感觉。作者多追求画面的光源,以及光源在画中人物中的折现。他们善用光和色彩来体现作品,西方绘画作品也能体现画家的一些思想感情,但过于拘泥,不像中国水墨画般豪放、洒脱。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徐徐打开的帷幕中圣母怀抱着圣婴从云端缓缓落地,圣母端庄矜持的脸上略带忧伤,而圣婴也带着超乎儿童的神圣。画面如诗一般,艺术语言表现出一种优雅、和谐、轻快,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理想。

那你可能会问中国就没有了细腻,西方就没有来豪放吗?我只能告诉你:“是也!非也!”。 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的绘画,他们都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变化,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随着审美观念的拓展,西方也出现了洒脱之作,中国也不乏细腻光感的作品出现。 西方绘画作品中现代的大作中写意、奔放的作品很多,如蒙克的《呐喊》,画中天空被染成了鲜红色,灰蓝色的海湾和小镇,桥头两个僵直的人影向前走着,画中央一个有几分变形的人正在捂着耳朵呼号呐喊,像是画家自己的化身。让我们体会到了画家的紧张、恐惧和不安,甚至是绝望。 中国绘画的细腻、婉约就如同中国的绣花针,细致入微,极其考究,如中国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他以每位帝王以及侍从为一组造型,侍从体型小于帝王,同样的背景进行烘托,画面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的细微,刻画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气质心态。它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在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上是相辅相通的。有细致入微的联系,又有绝对性的不同,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1、柏拉图 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亚氏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美的事物体积大小要合适,要有一定的安排,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构成了美的要素。亚氏注重美的感性形式因素。 3、普洛丁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普氏美学是对柏拉图美学之改造,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美的理念从哪里来?普洛丁的回答是,只能从神那里来。普氏仿照柏氏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他主要论述了对物体的美、心灵的美和最高的美即理念美或理性美的审美认识。普氏不但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认为要达到这种最高的美,就得净化心灵,通过心灵视觉去观照它。而且他也把对“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或理性的观照,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普洛丁还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审美理论,审美是一种观照。他说:观照不是观看,而是另一种视觉类型,即迷狂。看到高级的美会使人在迷狂中惊喜交集,充满狂热和狂喜,他把这种迷狂的境界看作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他说:“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享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普罗提诺还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审美要靠“内在的眼睛”、“灵魂的视觉”。单凭感官无法作出审美判断,因为美的对象是包含理性内容的。他说,美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Aesthe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ace Perception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及语用策略对比研究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I Abstrac t (English) (Ⅱ) Abstract (Chinese) (Ⅲ) Contents (Ⅳ) 1. Introduction (6) 1.1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6) 1.2 Literature Review (7) 1.3 Purpose of the Study (8) 2. 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ception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8) 2.1 Face in Chinese Culture (9) 2. 2 Face in Western Cultures (11) 2.3Pragmatic Strat 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2) 3. Analyze the Factors of Difference (14) 3.1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 .. (14) 3.2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 (15) 3.3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17) 5. Conclusion (18) References (19) Acknowledgem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is paper, I got a lot of help from others. Here I want to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