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选择题与探究题

初中化学选择题与探究题
初中化学选择题与探究题

初中化学选择题与探究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辛海宁

今天我来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是抛砖引玉,我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充分的准备把我的一些想法和看法抛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如果有不成熟的认识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批评指正。最终能达到我们共同提高的目的。这就是我今天抱着的一种心态——学习交流。’

交流研讨我是这样理解的: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从事初三化学教学的几年中,我也经历了很多的困惑,曾经抱怨过,失望过,一直走到今天,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我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背后一个强大的队伍的支持——十七中以及化学教研组。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教研组为我们提供了交流的资源。个人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团队间成员的交流。每一届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其实就是一个教研交流团队,我们这个班培训结束后也一定会有自己的一个QQ群。

不当老师真的不知道,老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上课、批作业,还要不断的学习培训;参加培训了又慢慢感悟到各层面的培训学习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终提升教育教学整体质量。

无论今天我们研讨什么样的题目,最终的落脚都离不开一线教学,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基于这点出发,围绕今天的题目,我们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选择题解法来看初中化学知识教学。二是通过实验探究题解法来看初中化学能力、方法的培养。

第一部分:通过选择题解法来看初中化学知识教学

选择题作为客观性试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宽,形式灵活多样,答案相近,迷惑性大、评价客观等特点,因而在全国各地的中考化学试题中已成为固定题型。选择题在各类题型中所占比例最大,在河北省历来的中考试卷中,选择题一般占到37%,2分一道的选择题真的不容忽视,可以说选择题解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份试卷分数的高低,成为制约很多学生得分高低的瓶颈。

在中考中,选择题是主要的基础题,也是重要题型之一,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侧重考查“双基”。一般其题设条件与选项往往经过命题者深思熟虑的加工和匠心独运的改造,以其多重的形式布下层层陷阱,声东击西的命题策略考查考生的“双基”,它可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基”和一定的技巧。

总之,这类题对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化学选择题没有一个通用的解法,但不管哪种解法都要经过认真审题、析题、解题这三个环节,做题时把握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于一体,加强思维和解题技巧训练,强化“综合智力”,运用巧解方法,在最后的化学复习阶段是提高考试成绩很有效的做法。

近几年来河北省中考题中选择题类型是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可根据考生在学习中易犯的错误设置选项,知识面可能很宽。

一、选择题的典型特点

1、知识面覆盖广

化学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其特殊的结构即决定了它具有多功能性。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有较广泛的发散性。一道选择题可以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多角度考查,也可以是针对不同章节知识点就起某点共性展开考查,还可以是不同章节知识点的拼凑,甚至是不同学科知识点的拼凑。让我们先来感受选择题的这一特点:

(10河北2).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供给呼吸B.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C.具有可燃性D.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针对氧气这一物质分别对其性质、用途、存在进行了考查。

(11河北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C.空气质量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针对空气这一混合物考查了分类、用途、重要性

(10保定一模6).下列有关大小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酸性溶液的pH比碱性溶液的pH小

C.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大

D.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比尿素[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

针对某些知识点的大小可比性进行组合,分别考查了物质构成奥秘化学物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点,章节跨越第3、6、7章。

(08河北7).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B.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10河北5).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中都含有氢氧根,所以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这两道题都是根据某些概念的推理关系,将一些重要概念和性质进行综合考查,非常具有迷惑性和难度的一类知识点考查

(10河北13)从实验中的控制变量的角度进行命题,四个选项中涉及的知识点几乎没有任何联系。08河北13、14、09河北12、10河北14、11年河北14分别从实验的角度进行综合,把没有多少必然关系的四个独立实验集中到一起考查。

2、无需过程,灵活多变

客观性试题具有“不需表述推理过程,解题入口宽,方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可以按照常规按部就班作答,也可以运用简便方法作答,甚至是随便选择了一个答案等等。总之最终呈现的形式就是一个字母选项,没有人追究过程,选对了可以没有任何理由。这也是选择题的局限性,很难考查严密的逻辑思维关系、语言表述能力等等,做题时不一定清楚所有结果的由来,可能只知道其中某一点知识,就能直接找准标准答案,这一点是出题人防不胜防的。针对选择题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不会作答的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都可以是空白,但选择题不可以不做。但每次考试完毕,总有一些同学因选择题耗时过多,从而导致后面能做的题没有时间去做,往往是由于惯于常规方法去处理,结果造成“小题大做”,影响解题速度和答案的准确性,因此“无定法”的选择题细究也是有技巧可言的。

3、评分非常客观

不会因评卷老师的主观因素产生误差。非常便于电脑评判,出错率极低,非常高效的一种评判方式。

根据化学选择题的特点,解答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二、选择题常见类型和技巧

(一)常见类型

研究选择题材的常见题型、探究其解法,是提高解题技巧,减少失误,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就目前的选择题而言,很少有方法唯一的情况。很难说哪一种方法适合一类试题,学生们也很少刻意追究某一道题的类型和方法,多是综合方法运用作答。我们在教学中要做的应该是尽可能的找到不同试题中的共性的东西,归纳、提升为方法,帮助学生有法可依,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逐步形成自己的做题方法。这也是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选择题类型和解法的意义所在。

根据近年来中考化学选择题考点可以将选择题大致分为:概念辨别型(08河北1、2、4、8、10,09

河北2、3、8、9;10河北3、4、8、10,11河北11)、原理应用型(08河北5、7、11;09河北5、3)、联系生活型(08河北3、8、9、10、11;09河北1、8;10河北1、2、8、9、10)、数值计算型(河北试题较少)、图像分析型(09河北7;10河北7;11河北6、7)、实验识别型(08河北6、14;09河北4、12、13、14;10河北6、13、14;11河北14)、探究方法型(10河北13)。

(二)常用方法

常见选择题题型选择题最惯用的方法主要有:直选法、排除法、分析推理法、信息转换法、特殊规律法、特殊值法……

1.直接判断

这是解化学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题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选择题。直接根据所学概念、规律完成答案的选择,这类题一般比较简单,做题时一定熟悉相关概念和规律中的关键要素。

例1.(2010·辽宁鞍山,5)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关于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审题与思路:读题得知识点——联想相关内容——作答,即:氧气——性质、变化、用途——氧气不易溶于水,因此B错误。

易错点:主观的粗心,不读完题。忽略易字

总结:紧扣题目的已知条件(或信息)直接推论或计算出答案,从而做出选择。

方法归纳:平时总结,用时直接。

例2: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

B.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气味气体

C.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放出大量的热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解析:本题考查的实验现象,属于识记水平。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石蜡燃烧没有白烟,硫粉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氢气燃烧火焰呈淡蓝色,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所以,可直接判断本题答案为D。

例3.(10河北2)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供给呼吸B.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C.具有可燃性D.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例4. (11河北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O2MgO

B、4Fe+3O22Fe2O3

C、2KMnO4==K2MnO4+MnO2+O2↑

D、CO2+Ca(OH)2===CaCO3↓+H2O

2、排除法

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筛选,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排除法是针对单项选择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果能肯定的将三项答案准确排除,那剩余的一个就是正确答案。

例1. (11河北11)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非金属都是绝缘体

B.有一定熔点的固体都是晶体

C.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有机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理解。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有机化合物是除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之外的含碳元素的化合物。这道题可以举出一个反例,则就可排除。

物质分类的教学往往是初中学生学化学的难点之一,而且往往不被重视,老师们似乎都感到物质分类概念记住了,例子记住了,反复多归纳几次就够了,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在教学中我曾也问过几次不同的学生“碳属于有机物吗?”有1/3以上的学生不能立即清晰的作答。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中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分类观的形成。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多样性,而对物质进行分类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这一点即使到了高中,仍是必修的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何在教学中适当的时机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分类概念间的关系网络,要根据学生情况和老师自身特点决定,可以用各种形式——圆与圆的关系、大括号形式、框图式等等,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各概念之间的辈分关系。09年河北选择题2也考查了物质分类的知识。

审题与思路:

方法归纳:逐一甄别,去伪存真,尤其适合概念型、结论型选择题的作答。

例2.(08河北5)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先加入药品,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集气瓶底部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沙子

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B.若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若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这两种粒子的质子数一定相同

D.若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每个选项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肯定的排除。关键是对粒子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不能思维定势的认为粒子只有原子、离子两种。正确答案为C。

总结归纳:抓特例,否定做答;抓实质,肯定做答

例4:在CuCl2和MgCl2的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A.Zn B.Cu C.Cu和Mg D.Zn和Cu

直接: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锌可以置换铜,但不能置换镁,因此一定有铜,因为锌粉过量,因此还有锌。选择D,有时容易忽略题干中关键词:过量的锌粉。因此只要根据这一点就可以排除B、C选项,再根据分析肯定D选项。

例5.下列关于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B.有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氧化反应全不是化合反应D.所有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例6.(09河北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氧气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21%

B.所有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C.非金属氧化物都能和碱溶液反应

D.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核内质子数相同

3、分析推理法

多结合排除法一起使用。主要培养和考察学生们对事物间关系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题意要明确,答案要力争单一,尽量避免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同一个习题有多种答案的情况。

例 1. 各校开运动会的田径项目比赛都要用到发令枪,枪响后,看到有白烟产生。该白烟的主要成分是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五氧化二磷

审题与思路:题的本意并不是考查发令枪中使用的是什么物质。而是考查常见物质的状态。烟应该是固体颗粒,因此选择了D。

例2.我国某地曾发生过把外形和食盐相似,有咸味的工业用盐误作食盐,食用后发生中毒事件,这种工业

用盐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NaCl

B.Na2CO3

C.NaNO2

D.CuSO4

审题与思路:如果对工业用盐的成分有印象,可以直接作答,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完全可以凭对物质的认识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根据题意外形和食盐相似、有毒,因此可以将AB两项排除,又可以根据硫酸铜溶于水后溶液呈蓝色这一特点将D选项排除,最终选择可能性最大的亚硝酸钠。

例3.(10河北5)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中都含有氢氧根,所以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分析:结合排除法将BC选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点认真分析确定A选项。

例4(08河北7)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B.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分析:推理分析排除ACD,归纳演绎肯定B。

4.信息转化法——人格维度培养中的变通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内容逐步转化、代换,接近知识点。感受考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尤其在教学中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引导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例1.(课本197页3)下列四种金属中,有一种金属的盐溶液与其他三种金属都能发生置换反应,这种金属是()

A.Fe

B.Ag

C.Zn

D.Cu

审题与思路:题意=====其它三种金属都能将该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该金属的活动性在四种金属中最弱=====活动性顺序表排在四种金属的最后。

方法归纳:逐层转化,接近知识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题型的解法,比如在酸碱盐学习阶段遇到比较多的有关的习题: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检验碳酸钠是否存在====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我认为信息转换法更应该是给了学生一种解题思路,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应该是在问题与知识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试卷、解题,应该是所有学生所迷惑的,大量的练习题是一种方法,但适当的总结归纳方法,形成自己的一种思路应该是更重要的,更持久的,更有用的,不仅适合化学、也适合各学科,不仅是选择题、还适合各种题型,甚至会影响学生将来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应该也是我们教化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的方法和能力。

5. 巧用特殊规律法

化学知识有许多规律可求,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解题;化学解题方法有许多特殊法,了解和掌握这些特殊之所在,并运有于解题,可以简化解题步骤,可以从繁中悟出简,从难中觅出易。

例1.下列金属各n克,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最多的是()

A.Al B.Mg C.Fe D.Zn

例2.在托盘天平的两端各放一个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盐酸的烧杯,并使天平保持平衡,在左、右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等质量两种金属(保持盐酸过剩),反应完全后发现左杯升高、右杯下降,则左右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的金属可能是()

A.镁和铝 B.锌和镁 C.锌和铜 D.铜和铁

特殊规律应用:1)同质量的镁锌铁三种金属,和足量的盐酸(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和金属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2)如果是铝镁锌铁四种金属,则铝产生的氢气最多。例15迅速能选出A,例16结合信息转化法:左高右低====左边产生的气体多,右边产生的气体少====左边的金属相对原子质量小。(铝特殊)选出C。

例3.现有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若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下列操作中正

确的是( )

A . 加入食盐10g B.加入水50g C.蒸发掉50g 水 D.加入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

特殊规律应用:这类题如果运用常规做法,很可能用去相当于4道计算题的时间,得不偿失。因此在教学

时做一道就够了,适当总结归纳规律:如果使原溶液浓度增大一倍,采取增加溶质法则加入溶质的质量一

定大于原溶液中溶质质量(大于10g),如采取蒸发溶剂法,则蒸发溶剂的质量应为原溶液质量的一半,而

非溶剂质量一半(为50g )。如采用增加浓溶液的方法,则至少加入溶液浓度应大于原浓度的一倍(大于

20%)。所以很快就选出C 选项,无需计算。

在教学中有些规律是成型的,而大多是是不成型,或是已有的规律并不适合学生认知和理解。需要我

们老师进行消化处理,然后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比如例1。很多参考资料都有这方面的归纳总结,尤其是

相关化合价与产生氢气关系,有一个算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学生看后乱套了,这时我们可以帮助

学生理解,不要琢磨算式,干脆记忆结论,初中阶段足够用了,随着理解能力的提升,高中自然自己就可

以总结规律了。

例4.(11邯郸一模6.)相同质量的M 、N 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

盐酸反应(M 、N 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H 2的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A .相对原子质量N >M

B .两个反应生成H 2的质量相等

C .金属的活泼性N >M

D .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一定相等

再比如: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考必考知识点,

例5.(08中考6).为验证Fe 、Cu 、A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是依次减弱的,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图

2所示 的四个实验。其中不必进行的是

规律性的结论或方法。用图示表示,记忆深刻,绝大多数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有关实验及探究,无论

是做相关题,甚至是设计实验就不再感到棘手。

例6. (09河北中考37) 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

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锰>铁>铜;

猜想二:铁>铜>锰;

猜想三: 。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1)第一组验证猜想一。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2)第二组验证猜想二。实验方案是将锰片放入 中,观察现象。

(3)第三组验证猜想三。实验方案是(只用两个实验):

【实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象

是: 。

【拓展研究】随后同学们对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案涉及作了进一步研究。

为了验证甲、乙、丙、丁4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把甲放入乙的盐溶液中;图

3

②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③把乙放入丁的盐溶液中;④把丁放入丙的盐溶液中。你认为哪个实验没有必要做?请说明理由。实验③实验①②④已可验证4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没必要进行实验③

再比如:

例7.欲判断三种金属X、Y、Z的活动性顺序,没有必要验证的结论是()

A.Y能置换含X的化合物溶液中的X B.X能置换酸中的氢

C.Y能置换酸中的氢 D.Z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将自己的教学智慧沉淀下来

●只教不想的人处于混沌状态;

●只想不写的想往往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狭义经验;

●做“心录”是对想的整理和提升,且为后续思考提供契机,但经常是片面的、不成熟的和支离破碎的;

●写给别人看能促使自己对特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是最高形式的沉淀。

●先从(1)学科知识、方法总结归纳开始;(2)自己最得意、最感动的教学故事开始写起。

【互动环节】分享您教学中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再比如:例8.(10孝感)向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铁粉,待完全反应后,再过滤。下列情况不可能

...存在的是( ).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Fe2+、Mg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Fe2+、Mg2+

C.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Fe2+、Mg2+ D.滤纸上有Ag、Cu、Fe,滤液中有Fe2+、Mg2+

结论:为了考虑问题方便认为金属优先置换较不活动的金属,因此滤纸上一定有的固体是几种金属中最稳定的那种。溶液中一定含的溶质是最活泼的金属的盐溶液。活泼金属不能和不活泼金属盐溶液共存。

例9(11邢台一模6.)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Fe粉B.滤渣中一定有Cu粉

C.滤液中一定有Fe2+D.滤液中一定有Ag+、Cu 2+

这点如果很清楚的话,在中考题中就很容易做到标准答案:例10(2010河北中考35)实验探究题中第二空:(2)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铁丝与稀硫酸(或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或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同理:相似的考虑思路,当把碱加入到酸和盐溶液共存的体系中,为了简化过程,碱优先和酸反应,因此将氢氧化钠加入到含有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开始没有沉淀,直到硫酸反应完才开始出现沉淀。图像曲线应该是一条从横坐标起点上升然后出现平台。(我们在复习课中不妨借助曲线图这一专题,集中某一种情况的曲线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将这一类的相似问题一网打尽,化难为简)

例11(10年中考35)【作出猜想】小华认为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硫酸。

(2)小明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小明的实验

现象是滴加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才有沉淀生成。

6.特殊值法

多用于计算型选择题,计算型选择题与计算题的区别之一是,前者不必写出计算过程,因此可以根据特征数据进行估算,有时也可将题目的某些数据简化,进行近似计算。河北省试卷选择题很少涉及数值计算型,但在平常学习中会经常遇到。

例1.将5.6g含杂质(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的铁粉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完全反应后产生氢气的质量为()

A.0.2g B.比0.2g大 C.比0.2g小 D.不能确定

例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A 镁 B铁 C硫 D碳

分析:分别写出氧化产物MgO Fe3O4 SO2 CO2,找到元素质量比:3:4,21:8,1:1,3:8,假设物质质量为1很快确定答案。比常规根据方程式计算节省很多时间

例3.下列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A.FeO B.Fe2O3 C.Fe3O4 D.FeS2

分析:假设每个分子中含铁原子的数目是相同的,然后直接比较氧原子数目多少就可以了,大大简化

了计算过程。尤其是其中D选项中将S原子代换为2O原子也是关键。

此外还有比较法、代入法等等。研究选择题的解法和技巧不是让学生在做题时去分辨去尝试,真正做题时,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更重要的应在于平时教学中的训练,关键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形成。总之,化学知识有许多规律,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解题;化学解题方法有许多特殊法,了解和掌握这些特殊之所在,并运有于解题,可以简化解题步骤,可以从繁中悟出简,从难中觅出易。

三、中考选择题变化

1、全国范围看

(1)考查重点的变化

从考查内容看,选择题重点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实验技能(包含实验操作、实验原理、研究要素等)的理解和运用,并适当渗透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容易涉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用途、实验,比较容易题涉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微粒特性等,较难题涉及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反应、溶解度、化学推理的方法、概念、图像。从思维角度看,选择题突出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对学生而言感觉困难的是元素化合物的反应、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等。可见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记忆、理解仍然是难点,在教学中应该加强。

(2)题干的变化

题干呈现一些“新信息”,要求学生在获取新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化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迁移、整合、类比、推理等思考,作出正确选择。这一点在河北中考选择题中还不是很明显,但从全国范围内却是比较明显的一个变化。比如(10新疆11):据报告,哈密地区白山钼矿发现新矿源,是新疆目前发现的最大钼矿,钼是稀有矿产资源,主要用于航天合金材料制作。在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钼的说法正确的是….河北的考题(08河北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题干叙述较直接;(10河北4):图1是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11河北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11河北5)碘-131(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具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而生活中的碘盐、碘酒所含的碘-127对人体无害。碘一127和碘-131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核电荷数均为5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3)选项的变化

将多项选择题变成组合形式的单项选择题。

(4)难易程度的变化

逐渐改变选择题里设置“压轴题”的做法,使得整卷的难易程度梯次上升,有利于增强考生顺利答题的自信心。

(5)非常注重试题素材的选择。

关注教材内容、生产生活、环保问题、科学方法、医疗保健、科技动态、学科史料等等。

2、河北中考选择题考点分析

合物、碱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启示

1、解题方法渗透

1)正确理解基本概念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尤其是关键词,善于从多角度看待。

比如:中和反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否则很容易判断错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未必是中和反应。

单质:同种元素、纯净物两个关键词。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还可能是混合物。

有机物:含碳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

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并不一定化学性质相似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未必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其实就是一些规律中的特例的问题。考试的时候考查主要无非是考规律或是考特例,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将规律中的特殊进行归纳。这样的例子在初中化学还是很多的。

大多数金属的物理性质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而铜、金例外;大多常温是固体,而汞是液态…

大多数固体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熟石灰例外。

2)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不能单单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命题人往往利用这一点弱化信息设置陷阱,学习时应谨慎以不变应万变。尤其是对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要“求胜心切”。

比如:氧气是一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命题时往往是“鱼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学生往往看重前半句,而忽略后半句的陷阱。

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氧气、和酸、和盐溶液。这只是第一层次的记忆,应该交给学生学习方法,逐步深化…

3)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比如:“若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多数学生由于思维定势认为质子数相同的两种粒子只是原子核离子,忽略分子,而无法辨别对错。

4)方法受阻,逆向思维

有些题目,按日常的思维分析感到很困难,但反过来思维,适当将信息转化,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比如:前面谈到的一道习题:其它三种金属都能将该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该金属的活动性在四种金属中最弱=====活动性顺序表排在四种金属的最后。

5)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比如:目前有至少一半的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理论是脱节的,我曾做过很多测试“五氧化二磷是什么颜色的?”多数人会回答“红色”,还有人回答“黑色、紫红色…”,真正答出“白色”的同学也未必就肯定,往往很犹豫的“白色吧?”。追问一句“红磷燃烧最明显的现象是什么,估计95%的人会准确回答“冒白烟”——“白烟是什么”——“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什么颜色?”——无语

2、良好习惯的培养

做选择题首先要稳,把所有选项看清楚,在题目关键词和易出错处做标记,以便答题和检查,其次才是速度。

选择题标记题目关键词

看全面:ABCD四个选项都要看

做标记:标记出否定叙述,要求选出“不正确”或“错误”选项的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做个标记,以便在答题和检查时提醒自己别选成“正确”的。

留痕迹。错误选项在审题时可以在选项上划一个小小的“\”,组合式的选择题更要把错误的或正确的标记出来,审题时应留下具体的痕迹,这也是帮助考生答对题的好办法。

巧联系。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是多样化的,既能从题干出发作答,也能从选项出发作答。

两检查。一检查分析的和答的是否一致,如分析是B对,可写到括号里的是D;二检查括号里的和答题卡上涂的是否一致,检查时务必先检查涂卡是否准确。

此外,提高选择题得分率主要方法:①多练、多思考,平时练习不要仅仅满足于得到答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完成之后还要进一步审思,理解其中涉及的原理概念;②平时训练采取定时间训练,并与比你水平略高的同学比较得分情况。我们平时的选择题强化训练是老师精选精编的,也是给大家进行定时训练,要引以重视;③把自己常出现错误的题目记录下来(或标记),穷根其涉及的原理、知识点,以达扫除知识盲点。

3、知识教学中注意分层次、多角度——人格维度中的有序、变通

善于分层次、多角度看待所有的知识点:包括概念、方程式、物质性质等等,逐渐建立起一架无形的由知识点转向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

1)多角度品味化学方程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O点燃CO2

碳可以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点燃,不能是燃烧、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是1:1:1、各物质的质量比是:3:8:11、这是化合反应、这是两种单质之间的反应、表示煤燃烧的主要反应、可以制得二氧化碳、含碳物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量会产生温室效应……

通过多角度审视我们看似很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承载着很多的化学知识点——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制备、物质的质量关系、基本反应类型、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同样这也是一种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通过训练、模拟,学生学会用这样的方法看待事物,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也是困扰学生的重要问题。此外,还能有助于对实验或是装置的评价,学生感到这类语言叙述题难度

在于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哪说起,往往是重复、轻描淡写,离标准答案有距离。

例1:(11邯郸模拟4.)小红查阅资料获得信息:(1)2Na+C1(2)2Mg+CO 通过这两个反应形成四点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①工业上常用反应(1)生产食盐②反应(2)属于置换反应

③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④不是所有燃烧都可用CO2灭火

A.只有①②④ B.只有②④ C.只有②③④ D.只有①③

例2.比较、分析、归纳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现有反应:①Zn+CuCl2=ZnCl2+Cu;

②Cu+2AgNO3=Cu(NO3)2+2Ag;⑧Cl2+2NaBr=2NaCl+Br2;④Br2+2NaI=2NaBr+I2。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四个反应有相似之处:均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_________反应。再分析这四个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相似之处:。

此外这种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后期化学的学习,后面科学探究还会提到。

2)分层次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主要是在阶段总结时,首先能熟练说出酸的五条性质是什么——五条性质的使用是否有制约条件——在制约条件下能举出常见代表性示例——根据示例归纳出五条性质的产物规律——能举一反三——能解

释生活中的问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盐….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知识点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出来。将知识点叙述的肯定句变成疑问句。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吗?——哪些是特殊?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惯性,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5、归纳总结——教材整合内容之一

河北省的中考试题命制严格按照《课标》和《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同时参照现行的全省使用的个版本教材,保证学生的公平性。试题的素材多来源于教材,但又区别于教材,充分体现出了教材的重要性,例如第1、2、3、4、6、7、9、11、12、14、30等小题素材均来自教材。

把握课标和考试说明,2010河北中考题中12题铅笔芯的润滑作用应该是沪教版中未涉及的,但在物理中应出现过。2011年河北理综选择题11题“非金属都是绝缘体”,物理中应该讲石墨的导电性,但沪教版中对单质碳的涉及很少;2011河北框图推断题中氧化铜和稀硫酸的反应沪教版也没有重点突出,但在课后习题中确实是涉及了的(130页)。所以我们无论用哪个版本的教材,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应该将教材进行整合,即使在同步教学中忽略,在综合复习的时候应该整合进去。包括沪教版中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在课后习题中也涉及到了,单质碳和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在第五章本章综合练习中也以习题的方式呈现了(139页)等等。老师们普遍感到人教版好用,归根结底是因为人教版整合的很好,系统性强。这一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整合了,我想使用哪个版本教材将不再是什么问题和理由。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探究题解法来看初中化学能力、方法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为了避免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只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与应用,而忽略了化学实验的操作和表达,近几年中考突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试卷上的实验探究题成为热门题,也是学生答题过程中丢分最多的一种题型。在中考题中,实验探究题是整份试卷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一道题7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很诱人。但因为实验探究题的特点,也使得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很烫手。

(一)命题趋势和题型特点

实验探究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个人经验及对信息资料的整合,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力图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题具有立意新、综合性强、考查知识面宽、能力要素高的特点。通过2011年河北中考试题不难感受到探究性试题向培养学生科学方法转变这一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善于借鉴并总结各地中考命题改革的经验,研究、改编和创新设计实验探究题,不仅重视基础知识,还要讲究科学方法的培养。

1、探究性试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相关场景或信息为载体,通过明确问题、设计实验、观察解释、解决问题等过程,对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进行考查,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探究性试题将是化学科考查的重点。

2、试题主要取材于实验情景、日常生活情景和社会问题情景等,主要由“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过程”三个部分组成。其中“问题”部分贯穿于探究过程的几个要素之中。

3、探究活动形式:

(1)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是: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药品→安装实验装置→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现象、处理数据→推理结论→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2)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对社会生活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二)实验探究题常见类型

类型一: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创新改进

例1.(08河北中考)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他设计了如图18所示的实验装置。

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

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

⑧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

(4)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

例3. (2010·桂林)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

..........,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

①;②。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1)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不同变化是,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

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

..是、。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

..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

类型二.物质性质的考查

例1、(2011年湖南娄底,26题)化学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

[提出问题2]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 (1)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2)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探究2]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反思与评价] (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2)在上述[实验探究2]中,小明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

你认为该方案不可行(填“可行”或“不可行”)。

[理解与应用] 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必须密封保存。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的药品还有很

多,试另举一例:浓盐酸(或浓硫酸、或澄清石灰水……)。

也可以使用信息转化法

例2.(10河北中考)某班同学做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用到的药品有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结束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该实验的废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交流表达】

(1)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

【作出猜想】小华认为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硫酸。

【实验验证】(1)小华测得废液的pH小于7,证明废液中含有硫酸。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

法:。

(2)小明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小明的实验现象

是。

通过分析与实验,同学们得出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

【拓展应用】

(1)若将废液中的溶质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写出该反应过程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2)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渣中物质为,滤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

例3.(09河北中考)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

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锰>铁>铜;

猜想二:铁>铜>锰;

猜想三:。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1)第一组验证猜想一。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2)第二组验证猜想二。实验方案是将锰片放入中,观察现象。

(3)第三组验证猜想三。实验方案是(只用两个实验):

【实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象是:。

【拓展研究】随后同学们对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案涉及作了进一步研究。

为了验证甲、乙、丙、丁4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把甲放入乙的盐溶液中;

②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③把乙放入丁的盐溶液中;④把丁放入丙的盐溶液中。你认为哪个实验没有必要做?请说明理由。

类型三. 对社会、生活、时事问题的探究

此类探究题常从社会及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结合所学到的有关知识,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答题时,同学们应注意提出的猜想必须有一定的合理性,要根据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时的现象做出猜想,而不能无根据地胡乱猜想。

例1.(09河北中考)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如果胃

酸分泌过多,人会感到胃痛。小军拿来了一种抗酸药(治

疗胃酸过多的药物),该药物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图19所示。

为了验证该药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他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

将药片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然后

(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当小军看到药物说明书上的服用方法后,对此产生了探究的兴趣,请

你和他一起完成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抗酸药为什么嚼碎后服用?

【作出猜想】他的猜想是。

【设计实验】实验一:将一片完整的药片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5mL5%的稀盐酸;

实验二:将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5mL5%的稀盐酸。

【现象与结论】实验二比实验一反应快。证明小军的猜想正确。

【拓展探究】(1)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氢钠等也常用于制作抗酸药。这些物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与胃酸作用;二是。

(2)患有胃溃疡(胃黏膜溃烂)的病人胃酸过多时,不宜服用含碳酸盐的抗酸药,其原因是

例2.(10湛江)假期,王霞同学在家中与妈妈做面包,发现妈妈揉面粉时在面粉中加入一种白色粉末,做出的面包疏松多孔,口感很好。她很感兴趣,想探究这种“神奇粉末”的成分。

【查阅资料】通过对市场上相关产品进行调查,王霞发现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种商品,

其中,发酵粉与水混合后,产生大量气体,你认为该气体是_____①_____。王霞妈妈告诉她所用的白色粉末就是以上三种商品中的一种。

(1)【设计实验】王霞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

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发现白色粉末溶解,无其他明显现象,实验结论是_____

②_____;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_____③_____,有无色气体产生,王霞认为白色粉末是纯碱。

(2)【实验反思】小明同学认为王霞同学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不能得出白色粉末是纯碱,你若认为小明说法有道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不能得出结沦的原因_____④_____。为了得到鉴别纯碱和小苏打的

根据上面信息,检验白色粉末的方法之一是:20'C时,在100克水中加入12克该白色粉末,充分溶解后,如果有白色固体剩余,则为_____⑤_____,否则为_____⑥_____。

(3)在查找资料过程中,王霞同学还发现纯碱不是碱,是由于其水溶液显碱性而得名。现要验证纯碱溶液是否显碱性,请写出用pH试纸来测其pH值的操作过程_____⑦_____。

类型四、借助实验考查方法

例1.(2011河北)35.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用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03+2HCl=CaCl2+H20+C02↑

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小明将这一隋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

②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③还可能是石块大小不同(或石块质量不同、盐酸质量不同)。

【设计实验】(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不同地点的石块,加入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2)验证猜想②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若要做到精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相同时间内收集的二氧化碳体积(或收集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所需的时间)。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答出两点即可)

温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压强等。

从10年中考试题中已经嗅到浓厚的方法考查的气味。11年更是加大了比例。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渗透一些常用方法。具体的方法后面还会进一步探讨。

(三)常见问题及解法

1、常见问题

1)目的性不明确

看不懂题或是没弄清题意,答非所问,缺乏目的性。

2)实践经验不足

对实验仪器的使用不熟悉,掌握不全面,知识的缺乏

3)缺乏方法性知识

混淆假设与预期,结果与结论,不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实验变化。

4)缺乏阅读能力

4 不善于从图、表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5)语言不到位

中考依旧是一个笔试的考试模式,不仅需要夯实的基础,更需要准确的化学表达

结合这些问题

2、常用解法

1)要熟知初中化学实验基本规则

2)通读全题 明确目的

大多数考生在做题时,都担心时间不够用,习惯看一小问做一小问,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实验讲究的是严密性,实验的步骤是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而且因为有的实验探究题比较长,学生读到后面,前面的内容又忘了,也会影响答题。答题时通读全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做到心里有数,明确题意,避免答题的盲目性。

例如:每年的实验操作考查,其中一个题目探究食盐中是否混入了碱面——学生做完试验后,看到产生了大量的气泡,高兴的就是这个是碳酸钠,另一个是食盐。早就忽略了最初的目的是要做什么。

往往实验的目的与猜想、结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多数是一致的,少部分是相反的。

通读全题至少三遍,有很多时候的探究题,读一遍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读第二遍时要关注关键词:关键词(10河北)35.某班同学做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用到的药品有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结束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该实验的废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交流表达】

(1)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

铁丝与稀硫酸(或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或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 例如:锥形瓶中装有用稀盐酸除去铁锈并被浓食盐水浸湿的铁钉,几分钟后观

察,会看到什么现象?

【分析】很多学生会写烧杯中有气泡。原因是他认为铁钉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了

氢气。没有认真读题。

此外,关注所给的资料。中考试卷中寸纸寸金,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所以往往

所给的一些资料中会隐藏着答案,而且是用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

的。

最后答完题一定再来一遍,看是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最初的问题是不是解决了,是不是合乎常理的结论。比如:有一道题探究新鲜和放置一段时间后的西红柿中VC 含量多少。有人的结论竟然是放置一周后的西红柿中VC 含量多于新鲜的,可怕的是他还顺着这个结果下结论:以后西红柿买回来要放置一周再吃。这都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3)回归教材 确定知识点

中考试卷中的题目,一般不会是我们做过的原题,看上去比较陌生,但出题者也必将以新课标、新教材为依据,俗话说:“万变不离其中”,我们在教材上总能找到它的“影子”。 例如2011年中考中第1、2、3、4、6、7、9、11、12、14、30等小题素材均来自教材。尤其到最后的两周复习,一定要回归教材。我们有的学生也会问钡餐在书中那个位置等等问题?09年中考题铵态氮肥不宜和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用,否则降低肥效。像这样的语言自己很难说到位,用教材中的原话答题,我想就是标准答案。只要看过书的同学看后都会有一个共识:原来书上还有这些东西。

4)细心分析 明确设计意图

这一步关键是分析题中的设计方案和实验装置图。

在做题时要做到:身临其境、充足预设。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看客,题中所说的小红认为….,那么你就是小红,小明猜想….,这时你就是小明。就当是自己在做实验。联系教材中或自己熟悉的某些相似题的一些做法做好预设。将自己的预设与题目对。做到不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例1(11保定一模35.)某化学实验小组用紫色石蕊试液探究①稀盐酸、②纯碱溶液、③石灰水、④食盐

水的酸碱性。

【设计实验】分别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各加入2滴石蕊试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交流表达】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稀盐酸呈酸性;石灰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明石灰水呈碱性;食盐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说明食盐水呈中性;纯碱溶液能使石蕊

试液变蓝,说明它呈碱性

【分析思考】(1)从实验结果可以推理得出:盐溶液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呈中性;

(2)实验后,依次把四支试管中的废液都倒入一个干净的废液瓶中,发现①②两支试管中

的废液混合后有气泡产生,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产生气泡的原因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

(3)最后废液瓶中的废液澄清并显红色,可以推理知道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HCl、NaCl

和CaCl2(填化学式,指示剂除外)。

【拓展探究】(1)如果想知道溶液的酸碱度可以用pH试纸测定;

(2)在实验结束时,老师提醒大家一定要清洗试管,否则一段时间后有的试管很难用水洗

净,这些试管很难用水洗净的原因是(写反应方程式)Ca(OH)2 + CO2 == CaCO3↓+ H2O。(3)某同学把废液直接倒入了下水道,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处理不妥,理由是废液显酸性,可能会腐蚀下水道。

【分析】(3)涉及到的反应无非有盐酸和碳酸钠产生氯化钠、盐酸与石灰水反应产生氯化钙、此外还有食盐。具体的物质共有的情况是:一定有氯化钠、氯化钙,可能有的是盐酸或是碳酸钠或是石灰水中的一种。题目很明确:有盐酸,好的一定不能有碳酸钠和石灰水。只乘一种物质了CaCl2。

5)解答问题注意细节

下笔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①涉及到化学方程式书写要考虑到气体符号、沉淀符号、反应条件、是否配平、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②注意化学用语的准确性,③语言叙述时要作到简练明了,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实验探究题的解题能力并不是做几个题就能掌握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及复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综合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认真体会实验原理和方法,从中总结出实验隐含的化学思维,尤其是实验的设计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解答实验探究题时运用化学思维的能力,培养思考问题时的规律性、实践性和严密性。

审题时要明确试题的设计意图,找出答题的方向,围绕问题的核心组织答案。如实验设计题、实验探究题,甚至是综合计算题都涉及到实验目的或探究目的,你所做的一切都要为实验目的或探究目的服务,别偏离核心。

化学中考题几乎没有原题,都是新改编的题或创编的题,因此答题时,要把所有的题都当成全新的题看待,避免惯性思维。

(四)教学启示

1、重视常见物质的性质

考查物质的角度来看实验探究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些物质出现的几率非常高:比如有关Fe、Cu、FeO、Fe2O3、CuO性质的探究、有关NaOH化学性质的探究题、有关CaO、Ca(OH)2、CaCO3性质有关的探究题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复习中如果按类来进行性质的探究,按类来进行分析,注意思维的严谨性,语言的准确性,就可以化难为易。

2、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前面面我们也曾提到,河北省中考题感受到了探究性试题向培养学生科学方法转变

1)分析推理能力

——信息转化,在问题与知识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例1.小明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盐酸一会,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明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放在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振荡,观察到酚酞试剂不变色。于是他得出结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

(1)你认为他得出的结论 (填“正确或错误),

理由是 。

(2)请你另设计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

转化:检验是否中和===检验是否含盐酸===盐酸的性质====酸的性质

还有压强变化与试验装置图结合考查的一类习题,也可以将信息转化:实验现象===压强变化===体积变化====化学反应

例2.为什么瓶能吞鸡蛋

瓶吞鸡蛋===瓶中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瓶中压强减小==气体减少===被吸收===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例3.(2010河北28)用图11所示装置研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将NH 4NO 3 固体加入到

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 减小 (选填“增

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2)NH 4NO 3固体溶于水 吸收 (选填“放出”

或“吸收”)热量。

(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降低 而增强。

(1)转化:玻璃管内液面上升===体系内压强小于大气压

(3)转化:玻璃管内液面右侧高于左侧===右侧试管中压强减小的大于左侧===右侧气体减少的量多====右侧活性炭吸附的气体曾多==== NH 4NO 3固体溶于水温度低===可见温度降低活性炭吸附能力增强。 这道题有不足,控制变量似乎不好,缺乏加入硝酸铵固体前、后的对比高度。

例4.(2011河北28)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12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1)A 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

度应 高于100。C

(2)B 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

加热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

移离蒸气能保证有充足的氧气

以一个全新的实验情景,探究燃烧的条件,学生要从实验条件的角度分析,

才能获得作答的信息。

(2)

转化:火柴燃着===燃烧条件满足===三个条件之温度达到着火点

(3)转化:移离蒸气才能燃烧===不移离蒸气不燃烧===燃烧条件不满足

===条件之氧气 2)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发——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

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例如: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一是物质颗粒大小,颗粒越大溶解越慢,颗粒越小溶解越慢;二是是否搅拌,搅拌加速物质溶解;三是温度,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图11 活性炭

NH 4NO 3 固体 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