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期末试题

老子期末试题
老子期末试题

? 1.请举出《道德经》中你喜欢的格言10句,并解释其含义。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一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5、“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傅佩荣)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唯有镇定沉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

?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警句都

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跟,无法站得久;跨步前进,无法走得远。”

?意味着我们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哪怕是才华横溢,也要修炼基本功,使它自然充实,从而做到“企者不立”而时常可以立,关键的时候可以立。

?9、“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

?1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陈鼓应)这几个词最为人们所喜欢所熟知,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有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

?1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14、“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傅佩荣)这种解释似乎有点违反我们的常识,但若不拘泥于习惯的话,我们似乎感到其中也透着鲜活的气息。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某个东西,越走越远,越走越深

入,越来越专业,但他的兴趣和知识也就越来越集中,那么他所关注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狭窄了。若我们承认知识是无限的,那么那有限的精力该如何分配或者问一声,我们当前追求什么最合适专业就是最好吗专业就能代表我们前进的方向吗

?

?15、“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

?1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陈鼓应)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这几句话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字眼,说明的道理也非常明了。荀子就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的学生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

?1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人人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

?

?1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傅佩荣)这是讨论解决怨恨的办法。一旦结上怨仇,其在双方心理上的影响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经过调解,

只是将显性的情感障碍变成隐性的罢了。怎样才能彻底消除呢这也许是与人生存相始终的一个话题。只要是人,心理上的所遗留的恶劣感觉便不会轻易的消除,或者说补救的代价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本着宽和的心态,在交往开始的时候,就控制导致结怨的因素。

?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傅佩荣)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可能还相当普遍的,但未必尽然。“信而美”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 2.老子在《道德经》中是如何阐述“柔弱胜刚强”思想的,请举出3个章节说明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四十三章)

?天下的最柔的东西,腾跃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看不见的“有的东西”进入看不见间隙,我因此知道无主观去做的好处。

?不言语的教导,无主观作为的好处,天下很少能达到。如果说“驰骋天下之至坚”显示了柔弱者的外在威力,而“无有入于无间”则显示了柔弱着的内在威力。钢铁可谓坚硬,可它们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每一个原子之内无不充满了至柔之气;骨、木可谓坚强,可它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内无不充盈至柔之水。水和气无坚不摧,无孔不入,从这里我们才真正认识了柔弱者的巨大力量和作用,明白了“无为之

治”即民主法治的好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

?大意是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克坚强的东西,什么也不能胜过它,因为什么也代替不了它。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种种例子能够说明柔弱是胜于刚强的。例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暴风雨过后大树被折段而树下的小草安然无恙、人老了坚硬的牙齿会掉光而柔软的舌头还会存在、坚强的男人往往比柔弱的女人更早的死去。

?所以,柔弱胜过刚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我看来,柔弱胜过刚强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正如老子所说“鱼不可脱于渊”。因为盛极必衰,所以我认为此处的刚强必是那些陈旧并且开始停滞不前的事物,而柔弱是那些兴兴向荣的,正在逐渐壮大但是看起来还很柔弱的事物。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

?人初生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亡的时候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初生的时候枝干柔韧,死亡的时候就变得硬枯。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

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正在生长的一类。所以陈旧强大的趋于下降,新生柔弱的正在上升。

?“柔弱胜刚强”思想渗透到治国理政、为人处事方面,就是要把握一个“势”与“让”的问题。“柔弱胜刚强”是一种势能的力量,也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坚守的信念,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 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出自《道德经》哪一章本章怎样表达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

?《道德经》二十七章云: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老子本章提出了“善言”、“善行”、“善德”的问题,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

?“善言无瑕谪”首先是“少言”、“寡言”,“言多必失”的教训很多。

?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老子的大智慧、大眼光在于他看到“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超越常理的,比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等。有限度的语言无法(或难以)传达无限定的道,因而有“不言”和“善言”两种因应方式。“善言无瑕谪”,要紧的也是人的品格、道德、素养、境界等等,这些是深在的“根”

?所谓“善行无辙迹”,是说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洁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着痕迹,你绝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老子从日月无声无息、自然而然运行的规律性现象上,悟出大行不行、善行不行的道理。

?魏源在诠释本章老子所谓“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时,说:

?“盖潜移默运,销之于未然,转之于不觉,救人而无救人之迹。”

?最终极的,“无用之用”的观点就是要“无”去物用。天下万物在大道运行下顺性生长,不待人与之。人们应以“万物一体”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不是以人的价值观去衡量万物。

? 4.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道”。《道德经》第25章和41章是如何阐述“道”和“道家特性”的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有四层意思:

?第一,总根源;第二,总规律;

?第三,总本体;第四,总法则。

?或者说“道”是一个最高的真理,最高的本体,最高的规律,最高的法则。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描述了道家的特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5.老子的《道德经》中充满了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的辩证法思想,请根据《道德经》相关章节举例论述之。

?关于相反相成规律的论述

老子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道德经》第二章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朱熹把这个道理称之为:“万物莫不有对。”老子极大地发展了这一对立面互相依存的思想。他说“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老子·十一章) 这就把矛盾着的有与无这两方面看作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失去其中的任何一方, 另一方也就无所作为。老子总结了《易经》中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思想, 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著名命题, 作为转化的普遍原则。老子具体揭示了许多矛盾转化现象:“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 “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四十二章) “物壮则老”(三十章)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六十三章)

关于物极必反规律的论述

老子揭示了事物对立面的互相依存,更揭示了对立面双方的互相转化。

《道德经》中关于物极必反的论述也比比皆是。

《道德经》第九章对于物极必反的论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人不可以“满盈”过度,应适可而止,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二章)

?本章是讲物极必反,用在人生之道就是: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更应谦虚谨慎,谨防骄横;更应收敛欲望,淡泊权位名利;更应自律自

爱,力戒自贵自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二十四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关于循环往复规律的论述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思维最著名的一个命题,可以说是老子辩证思维的核心。实际上,老子的循环论思想,并不否认事物的递进发展。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四十一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

老子没有明确提出否定之否定的三段论,但这些论述无疑已经明显包含着这一思想: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五章)

老子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从无到有而用之到有而不用: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没有什佰之器,过纯自然生活;发明了什佰之器,过所谓文明生活;虽有什佰之器而不用,重新恢复纯自然生活。

? 6.请根据《道德经》第44章、50章的内容,谈谈老子的生命观。

?如何敬畏生命,如何珍爱生命,如何善待生命,如何提高生命的质量,老子为我们做出了富有启示的论述。《道德经》第五十章云: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

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本章旨在说明养生太过,反而戕害生命。善于养生的人,根本没有“养生”的意思,平时了解安危的情形,顺应自然而行。所以兕虎虽凶,不能害他;兵刃虽利,不能伤他。

道家极其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此集中反映在老子的“重身惜生”

的思想中。重身、贵身、爱身、惜身是老子对待个体生命的基本态度和一贯主张。

?他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

?红尘中的“小术”不值得追求,它会让我们沉迷于功名利禄,从而使我们丧失自己的本性。由此,我们应追求超越红尘的东西,那超越红尘的就是道!人只有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成为自己。

?7.请解释《道德经》第37、38章的内容,它表达了老子怎样的思想

?

?8.在《道德经》第63章、64章中,老子是如何阐述“小中见大”、“未兆易谋”思想的这对你有何启迪

?“大”与“小”,是老子频繁使用的哲学范畴,也是老子常用的道德范畴。在老子看来,正确认识和把握大与小的关系,对于立德守德十分重要。老子认为,大与小是一个辩证关系,大与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小可以转化为大,大也可以转化为小。老子以其特有的“反者道之动”的逆向思维,告诉我们:“小中见大”、“未兆易谋”、“无执无失”的道理,引我们体悟出人生的真味、大道的真味。

?一、小中见大

?老子曰:见小曰明。能看见细小的东西才是明。要洞察细微,明了事物的本质,老子从理论上高度肯定了把握“小”的重要性。他一贯主张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道大以小为成,见小,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以小见大观事:老子告诉我们,小中见大,易中见难。小处可以判断事物的发展。

?二、未兆易谋

?老子告诉我们,“远虑”和“近忧”是相连的,所以要从长计议。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曰: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弥补得好,当然是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未兆易谋”不仅说洞察于未然之际,还有集小成为大成之意。?启迪:自己添加

?

?9.结合《道德经》第15章、20章内容,谈谈老子是如何描述得道者风范的

?一、智慧通达、深不可识

?“道”无处不在,得道之人往往“和光同尘”,不事张扬,小心谨慎,深不可测。

?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经》十五章)

?《道德经》里圣人的境界、古之善为道者的境界、《庄子》里至人、真人、神人、圣人的境界,也是得道者的境界。得道者的风采是无尽的,多面的,不可能用有限涵盖。文学上有一句话描写一个人生,由最绚烂而归于最平淡,由最高明而归于最平凡,那样才是成就。

?中国传统上有一种隐逸文化,就是有一个隐士群体。这一类的人,所谓隐士、高士之流,后来也称为处士,他们在民族国家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是属于无所不包的道家。在我们历史上,每碰到变乱的时候,都是这一类人出来拨乱反正;等到天下安定了,就找不到他们,都溜掉了,所以称为高士隐士。

?二、独立精神与独立人格

?老子主张人在珍视生命的同时,

?还应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独特的个性,不能随波逐流。

?老子云: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

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道德经》第二十章)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章还说道: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得道之人与世俗之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质朴,后者势利;

前者可爱,后者鄙陋。得道之人与世俗之人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别呢老子指出:这是因为他们信道、学道、尊道、行道。他们不求功利,不羡虚名,耐得住寂寞,看得开得失。

老子的名言语录大全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9、“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1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11、“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可见,封建统治者总是在利用人民、欺骗人民。 13、“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中国乃战争之国,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为每一朝代兴起、每一次接班人之争的必然。中国人几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权平稳过渡的办法,这是我们的智力的缺陷。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1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历代统治者只知扰民,只知私欲膨胀,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朴素呢?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分享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分享 导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以下是XX为您带来相关内容,欢迎点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

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学智慧涵盖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偈语、禅机、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为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和礼仪等支脉,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根据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推广国学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学的精髓是“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又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学经典《老子》

国学经典《老子》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开篇即开宗明义,说明顺应自然的“道”是天地的根源、宇宙的主宰和永恒的规律,“道”字在全书中的使用频率竟高达73次之多!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大圣贤殊途同归于“道”,真是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无中生有绝不是贬义词,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仁不仁,大我无我,建立自我,追求忘我。

4.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无私是最大的自私,自私是最大的无私。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可以柔情似水,亦可洪水滔滔。 6.功成身退,天之道。 ——能屈能伸,有有弛。 7.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基本面说服别人,用技术面说服自己;外圆方,看得见的手法背后是看不见的心法。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抛开七情六欲,排除一切杂念,虚怀若谷,心静无敌。 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障。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一段是一字不落地全文摘自第22章,充满了朴素而深刻的辩证思想,闪耀着亘古而永恒的智慧火花,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需熟记。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哲学是普天下最高的学问,辩证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方法。 1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过的名言,老子经典语录

老子说过的名言,老子经典语录 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5、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7、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9、天下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1、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3、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14、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 1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16、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7、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18、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2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4、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 2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26、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27、原生质,质生空,空生时,时生万物。 28、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9、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3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1、将欲取之,必先之。 3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国学经典演讲稿6篇

国学经典演讲稿6篇 第一篇:《国学经典演讲稿》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弟子规》《三字经》《史记》??犹如一汪清泉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而这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便是——《论语》。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仁礼之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与之类似,《论语》中的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实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随着自己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当回过头在看到以前的学过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为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中的仅两句话,我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国学经典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若我们一味读书而不勤于思辨,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学习的过程亦是味同嚼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张网捕风,一无所得。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不但诠释了学习过程中温习与思考的重要性,还提醒我们要重礼仪。“不学礼,无以立。”只有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节国家就不能安宁。不学礼,不懂义的人;只有言教,没有身教的人,最终也无法以德服人,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被淘汰的。两千五百年前的夫子就是这样教书育人,而我们,作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小公民,正在接受着知识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提高 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学好知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小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习国学经典的演讲稿正心修身,格物致知,克己复礼;躬行仁义,九思慧德,智道不失;立心定于道,建中建极。两千五百年的荏苒时光,没有让《论语》湮灭在汩汩的岁月洪荒之中,反而因时间的打磨而显出璀璨之华。 朋友们,用仁爱之心,为自己寻觅一个拥有文明和谐之美的桃花源吧。愿你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精美的花朵,阅读经典之书,享受精致生活。然后躺在清风送爽的绿色大地上,仰望那无边无限的蔚蓝屏障,聆听那动人心弦的国学经典传唱,它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 让经典的种子在我们的校园里开出璀璨之花!

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韩非子)

国学经典 在评述孔子、老子、孙子思想核心的基础上,从道德价值和现实功利相结合的视角,比较《孙子》之"全"与《论语》之"仁"、《老子》之"道"的主要差别,探究其迥然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论语》之"仁"从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否定现实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老子》之"道"在追求现实功利和自我生存圆满的同时,带有不可讳言的自私性;《孙子》之"全"则是立足于特定战争领域,实现了理想与现实、功利与仁义的完美结合。 《论语》的思想核心: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北宋初年宰相,原本是乡村教师) 核心是 "仁"和"礼" 。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最推崇“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地主。八佾,一佾为六人) 三季人的故事(四七二十七的故事)。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核心思想:无为。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无为”!到底什么是“无为”呢?是很多人认为的不作为么?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么?从全文来看,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不作为的意思。“无”就是“天地之始”的意思,所以“无为”可解释为“做在天地之始该做的。。“无为”是在事物起始阶段的时候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万物尚未成形,没有竞争,没有邪恶,处于混沌状态,婴儿未孩之态!道的核心就是易,只有顺着道,才什么都顺,但如果只想控制在“无”的阶段,这是 不可能的,老子当时充满了多少的矛盾啊!(中国最早的哲学)《韩非子》的核心思想: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 韩非虽师从荀子,思想差异却很大。他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发展成为自己完整的理论,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对于儒家,他是斥之为“蠹”——蛀虫的。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 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一部《韩非 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论,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对于研究政治学,这是一部极重要的书。 从文化思想来说,韩非鄙视一切属于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他懂得运用各种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从逻辑的严密、论述的细致、条理的清晰来看,还要超过《荀子》;因为他喜欢把道理说得很透,一层一层地铺展,所以篇幅大多很长(如《五蠹》约有七千字);因为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他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也。(《五蠹》)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但取例极端也是一眼可知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难一》) 这就是常用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原来用于攻击儒家同时赞颂尧的明察和舜的德化,指出二者不可能并存于一时,表现了韩非对于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其他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后世的理论文章,可以与之相比的也不多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

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 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 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 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 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 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 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小学高段国学经典要义汇总知识分享

小学高段国学经典要义汇总 第一单元行节俭 1、“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对于国家能够勤勤恳恳,对于家庭,能够勤俭持家,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于国于家无不是富。 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是有德之人同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3、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过分消费或俭用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用,节用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上,这里的“度”指的是“标准和制度”。 4、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治理国家最应该关注的是,要适度的在衣食住行这些消耗钱财的地方勤俭节约,更应该避免奢侈浪费。 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变得节俭却困难了。 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7、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使国家富足的办法途径是,节约用度,使百姓富裕,并且善于储备那些节余的东西。用礼法制度节约用度,用政策使百姓富裕。 8、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 治国的方法是以使人民富裕为根本,而使人民富裕的关键在于节俭。 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0、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

第二单元强自信 1、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君子仕途顺利时不改变他的志向,不得志时心情也一样;即使杂处于庸众之中,也始终没有怨尤之心。他们是自信的人。 2、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上天还并未想使得天下太平安治,假如要治国让天下太平,在当今的世界上,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的谁呢! 3、恃人不如自恃也。 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啊! 4、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力诱也。 自信的人,不可以把荣誉看得太重,有知识的人不可以让权力所诱惑。 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使道德发扬光大,而不能用道来弘扬人。 7、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9、努力图树立,庶几终有成。 只要你有理想并且肯为之努力,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11、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 天地间人的才干都是相同的,没有贵贱之分,一个人又怎么能轻视别人(或自己)呢?“人”这个字又怎么能被轻视呢? 第三单元讲智慧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关于老子的名言

关于老子的名言 关于老子的名言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坚持你们的梦想,迎接超越自己创造新我的挑战,只有超越自我,你才能发掘你自己;关心那些你本不必操心的事情;投身于这是世界,使你说的话变得有价值,有影响力。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俞敏洪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卡波特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最新一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知识分享

目录 第一单元《弟子规》总叙入则孝 总叙 (1) 入则孝(一) (4) 入则孝(二) (9) 第二单元千家诗朋友,我们一起品尝生活吧 1.秋浦歌李白 (13) 2.咏史高适 (15) 3.罢相作李适之 (18) 4.洛阳道储光羲 (20) 5.悯农 (其二) 李绅 (22) 第三单元《弟子规》出则悌 出则悌(一) (26) 出则悌(二) (29) 第四单元千家诗同学,我们一起领略季节风光吧 1.左掖梨花丘为 (33) 2.江南《汉乐府》 (35) 3.秋日耿湋 (38) 4.秋风引刘禹锡 (40) 5.风李峤 (42)

第五单元《弟子规》谨 谨(一) (45) 第六单元千家诗同伴,我们一起感受真情吧 1.送郭司仓王昌龄 (50) 2.逢侠者钱起 (52)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55) 4.思君恩令狐楚 (58) 5.观永乐公主入番孙逖 (60) 6. 答李浣韦应物 (63) 第七单元《弟子规》谨 谨(二) (67) 第八单元千家诗伙伴,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1.长干行李白 (72) 2.早发白帝城李白 (74) 3.竹里馆王维 (77) 4.鹿柴王维 (80)

一国学驿站--《弟子规》总叙 总叙 dì zǐɡuī shènɡ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 信 fàn ài zhònɡér qīn rén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 文 一国学驿站--《弟子规》入则孝 入则孝(一) fù mǔ hū yìnɡ wù huǎn fù mǔ mìnɡ xínɡ wù lǎn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ɡ fù mǔ zé xū shùn chénɡ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 承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700字范文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700字范文 中华名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学经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读后感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

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读后感2 《增广贤文》是一本好书,它不但读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动有趣,以格言的形式讲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也是教我“做人的准则”。 《增广贤文》中的许多精辟的格言警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些格言警句都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 读了《增广贤文》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百读不厌。特别是:“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则《贤文》让我听后肃然起敬。它的意思是小羊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时,小羊跪下来用乳汁喂养父母。小乌鸦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时,就将食物口对口地喂养年老的父母。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中国人必读!(深度解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流传下的经典卷轶浩繁。而非要从中选出10部中国人所必读的伟大经典,却并非不可能。 国学大师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曾为中国人开出7部必读经典,被称为“中国文化七书”——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不难看出钱穆先生的选择标准:最经典的,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流是儒释道,儒家正源自然是《论语》和《孟子》,道家正源自然是《老子》和《庄子》,佛家首选当然是中国佛教流派中最中国化、影响最大的禅宗第一经典

《六祖坛经》;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历史上又曾在宋明时期崛起两大思想高峰,便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近思录》和《传习录》正是其各自的代表作。 七部之外还有三个名额,应该列给谁?下面这个答案我想很少有人会有异议: 中国文化一向被概括为“一源三流”。“三流”就是儒释道,“一源”便是《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百家之源的《周易》,当然要占一席。 中国是一个极为重视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历史记录,历史经典必然不能缺席。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史记》。 中国又是一个骨子里有着诗性和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诗集当然也不能缺席。这个名额,当然要给源头上品、影响深远的《诗经》。 那么这最伟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部经典,名单自然就是: 《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庄子》、《孟子》、《史记》、《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这个名单对于中国文化,已经是最为精简、最为概括、最低限度,所以完全称得上必读。其中每一部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领悟,但你首先需要知道它们的主旨内涵,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

老子经典语录大全

老子经典语录大全 导读:经典语录老子经典语录大全 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

之有益。 1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1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2、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7、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8、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0、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3、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25、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小学生演讲稿 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三篇

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三篇 国学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自"西学东渐"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一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听,这是我们润新小学的学生在诵读。这稚嫩的童音,让我的思绪飞扬。不知不觉中,我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敦厚之风。 孔子的很多言行都被弟-子记录在《论语》里,得以流传千古。《论语》它是一部闪烁着理性光芒、包蕴着朴素道理的文化经典,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为世人推重,视为治世宝典。它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仁义道德,这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学派的主导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提醒现代人要重德。道德一体,重德即是顺应天道,顺乎宇宙的规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立志于仁德的人,他便有一个思想支持力量,积极地面对人生世相,逐渐的树立起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为政》篇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义即说国君若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已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样便可体现出君主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论语》不但讲了治国的大道理,还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

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小学生国学经典演讲二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

国学经典-千古绝句(500句)

国学精华,千古绝唱500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关于老子的名言,老子名言100句

关于老子的名言,老子名言100句 1、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 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8、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0、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1、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2、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1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18、将欲取之,必先之。 19、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22、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2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4、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国学经典读后感(15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15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第1篇: 以前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的欢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但也不住告诫:“不能骄傲哟!”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兴奋的同时,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的“光辉”史……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终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作文写的好吗?还不想和你们在一齐呢!从此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错了,上午两节课,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不仅仅受到了教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也进取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异常是冯异的谦逊把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

矩,为人谦逊。异常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仅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一样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学会了戒骄戒躁,并且还让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仅使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仅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此刻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终又让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读后感第2篇: 爸爸在政府上班,妈妈是教师,家庭条件比较好,以前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自从经历以后,深深的懂得了。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的作文被语文教师高度评价,刊登在学校和教室宣传栏上,高兴地告诉了爸妈,让他们分享的欢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但也不住告诫:“不能骄傲哟!”哪里能听进

关于老子的名言,老子名言100句

关于老子的名言,老子名言100句 导读:1、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 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8、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0、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1、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2、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1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18、将欲取之,必先之。 19、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22、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2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4、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6、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7、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28、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9、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