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研究

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研究
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研究

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是电子计算机。它的运用日益广泛。但是在我国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受到了限制, 其原因之一是汉字信

息理这一特殊问题尚未获得解决。

所以就现在的技术而言,实现汉字处理技术在计算机中顺利利用,为让更多不懂英语的人们提供方便,为我们的程序实现提供便利。都有其特殊作用。

一、英文计算机编码原理

(1)英文计算机编码

通过我们之前对《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计算机最基本的语言是著名的ASC Ⅱ,以下是关于ASC Ⅱ一些介绍,对我们理解汉字处理技术有一定的帮助:ASC II 码是“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的缩写,操作系统用它处理字符信息, 故称它为内码或机内码。ASC II 码是英文处理的标准代码, 并非英文字形,而是机器内用来查找字形的地址信息。由于ASC II码每个码由一个字节组成, 故共有256个(28)码。标准ASC II码表是七位ASC II 码表,有0~127共27= 128 个字符, 扩展ASC II码表为八位ASC II 码,有(128~255)共28-27= 128 个字符。

(2)英文字库

英文存贮字形的是字符模型库也称字库。根据ASC II码提供的地址信息从字库中提取字形信息, 称为字模。ASC II码的字模由8×8 点阵构成, 如“I”字模代码与显示点阵, 第一个字节为1EH只有1~4 位为“1”。如图1

图1

(3)英文处理方式

英文通过输入设备,送入主机的是键码或扫描码。这是外设送

来的信号码,与外设型号有关,称为外码。外码没有统一标准。它由键盘驱动程序转换为ASC II码,即由9H 号硬件中断完成,如PC机键盘是

按每个键的位置进行编号的,当键被按下时,键盘将送出一个扫描码(也称为位置码)。主机收到该码后,将其转换为ASC II码,据ASC II

码提供的地址信息,从字库中提取字形信息,称为字模。把字模送入显示缓存区(刷新区),显示电络周期地扫描显示缓存字模,屏幕上映射

出字形字模,如图1。8个字节顺序纵向扫描,扫描着“1”时就出现一

个阵点,这样就形成“I”字符的阵点模型。也就是用ASC II 码提供

的地址连续取出8个字节送入显示缓存区,完成显示操作。可见,英文

的处理过程是,在字符输入时,将外码变为内码;字符输出时,根据内

码从字库中提取它的字模。所以,内码和字库是英文字符字形处理不

可缺少的两个支持条件,汉字字形处理也是这个基本原理。

二、汉字处理技术

在我们对汉字处理技术进行了解之前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些对关

于汉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并将着重介绍解决汉字编码的区位码、国际码、机内码之间的关系。

英文最多256个英文字符或相关字符, 而28=256,一个字节表示

的进制数足以表示不同的英文或相关字符的地址,所以英文的每一个

输入码都与键盘上的按键一一对应。但汉字有8千余个,较英文复杂得多。要表示8千余个不同汉字的地址,一个字节8位表示的数不够,两个字节16位又用不完,故采用两字节中每个字节的低7位,最高位作为与

英文区别的标志位。

我们根据汉字的特点, 将汉字的输入码分为四类:

(1) 汉字字音编码(音码)根据汉字的汉语拼音或拼音的缩进

行的编码。如: 全拼、双拼等。

(2) 汉字字形编码(形码)根据汉字的笔形或笔画形状进行的

编码。如: 五笔字型码、表形码等。

(3) 汉字的数字编码(数码)通过数字作为汉字的输入编码。如:

电报码、区位码等。

(4) 音形混合码(混码)以汉字的读音和笔形混合而成的编码。

如: 自然码、智能ABC 等。

(1)汉字国标码

为解决不同计算机汉字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我国经多年研究, 1981 年公布了〈通信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及其交换码标准〉GB2312—80方案。将8千余个汉字分配为94个区,每个区又分成94位,每区位

内设一个汉字。它如同一个庞大的矩阵,形成一个二维方阵,区比作行, 位比作列,通过区码和位码便可找到对应的汉字。后来为节省计算机

内码,将国标汉字库中的94个区压缩为87个区。西文字节中,一个字节表示区。另一个字节表示位。每字节的最高位设为“0”。按汉字出

现的频率分为一级汉字3755个(按拼音排列),二级汉字3008 个(按部

首次序)。一级汉字出现的频率高,微机工作时常驻内存。1~9区为字符及符号区域;10~15区为空闲区;16~55区为一级汉字区; 56~87

为二级汉字区。

为将汉字编码与西文ASCⅡ码相区别,将每个汉字国标码的区和位表

示的字节最高位同时设为“1”即将汉字国标码加上8080H 就形

成汉字的机内码。例如汉字“啊”的区位码(外码)为1001H, 它指向

汉字库相应字模的指针:即,区位码、国标码、机内码有如下关系,如图2:

区位码+ 2020H= 国标码

图2

区位码+ 2020H= 国标码

国标码+ 8080H= 机内码

(2)汉字字库

字形信息表示大体有两类形式:一类是用活字或文字版的母体字

形形式,它采用原字形,因而文字质量高,但处理速度慢,结构复杂;

另一类是点阵表示法,矢量表示法等形式一般都用点阵形式。可用16

﹡16 点阵、24 ﹡24 点阵、40﹡40 点阵及96﹡96 点阵等。以16﹡16 点阵为例, 表示汉字“大”字的点阵字形及代码。如图3:表示一

个汉字字模需16×2= 32 个字节, 分两列排列; 同理, 24×24 点阵

需每个汉字占用24×3= 72 个字节; 40×40 点阵, 每个汉字占用40

×5= 200 个字节。表示汉字的点阵越多, 汉字字形的精度就越高。

图3“大”字的点阵字形及代码

F ig. 3The matrix & code of“大”

(3)汉字处理技术

汉字处理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现将汉字处理的核心技术展示如下:

首先:将输入的外码(键码) 变为ASC II码:当人们输入一个外码, 通过9H号硬件中断,将键码变为ASC II码,这个过程与处理西文ASC II 码相同, 获得的A SC II码存入键盘缓存区。由于汉字外码的输入方式各有不同,每输一个汉字按动的键的次数也不同,也就是所用的A SC II 码的个数随之不同.把ASC II 码交换为汉字内码: 这个过程是由汉字键盘管理中断NT16H 来完成, 并利用内码交换表实现的。各种汉字输入方法都是扩充了原来NT16H中断的功能.由于汉字内码本身

是两个字节的ASC II 码,凡是ASC II 码能处理的,都可由它去处理加工,组合成不同的汉字输入方法,这也体现了中文处理与西文处理的

兼容性。机内码中,将两个字节的最高位都置为“1”,以便与ASC II 码相区别,在输出时,表示出汉字字形,这是汉字特殊性的表现。

再者:汉字信息进入机器均以内码形式表达。处理过程可形成汉字文件,可作为文件名读写磁盘,可传输或存贮,也可把汉字信息向外设输出。进行汉字显示时,通过扩充的NT10H中断,依据两个字节的内码, 从汉字库中提取字模信息,送到屏幕显示,它设了显示缓存区和

刷新缓存区两个缓存区。进行汉字打印时,通过扩充的NT 17H中断, 都是从内码缓存区取出内码,以从汉字字模库中提取字模数据,然后再作进一步的后期处理。进行屏幕打印时, 通过NT 5H中断来完成。进行汉字与其它同类机器通信时, 通过扩充的NT 14H中断,直接进行内码传输。可见,汉字代码运行机制,主要是扩充了西文RAM - BIOS 上的4 个部分: ①汉字键盘NT 16H中断程序; ②汉字显示NT 10H中断程序; ③汉字打印NT 17H中断程序;④汉字库。这4部分的关系是:由①取得内码,②和③取用内码,④取得字模信息,用于对外输出。入口把汉字系统归为内码,让内部运行的内码顺利地流通;出口又用内码操作字库,把它还原为汉字原形。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何认识

对于每一个步入信息时代的人来说,计算机都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能,而作为计算机系的我们所要学习的正是这样一门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在我校计算机系相比其他熙来说只能算是一个青年,年轻虽然有时会意味着经验不足,但同时更代表着无限希望,无限活力,我希望可以在我卑微且短暂的生命之中有所作为,可以耕耘在计算机这一片沃土之上。 计算机专业在任何高效的发展中都有不可代替的基础作用,所以即使是不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课程也是必须掌握的,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我们必须对计算机有更专业而全面地认识,计算机的知识结构包括:计算机历史、网络、操作系统、语言、算法、数据、数据库、软件工程、安全等。全面了解计算机领域的专业知识、最新发展及应用,对今后要学习的主要知识、专业方向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后续课程构建一个基本知识框架,为以后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1世纪逐渐向着全球信息化社会发展,一个国家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是否强大,计算机专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的专业知识更大化的与外国的先进知识交融,计算机专业很独特,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王国,在这里你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它在深度广度宽度上都有很宽的拓展空间,围绕硬件系统,大量软件系统被开

发,并深入应用。计算机技术逐渐向各个领域渗透,互联网的普及更推动着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我们处在一个物质精神都异常丰富的年代。而总有一天计算机技术将会覆盖全球,对于掌握了这些技术的我们应该有一种自豪感,因为计算机专业是这样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 计算机专业就业口径宽广,就业机会增多了,可这些岗位良莠不齐,很容易变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竞争优势不强,所以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性很重要,因为可以选择的职业方向很多,计算机专业学生一定要有职业方向感,你职业的目标只能确定一个,这样才会凝聚起人生的全部合力。确定了职业目标,坚定信念、脚踏实地走一条道路,哪怕这条路崎岖不平,同行者寥寥无几,你只要甘于忍受孤独和寂寞,在诱人的岔路口仍不改初衷,就会苦尽甘来如愿以偿。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4种,我们应该结合自身能力,为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开放性,实效性很强的专业,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不断革新,教师要时刻的注意计算机各项技术的发展动态,并及时而巧妙的将其反映在课堂学习之中,计算机在很多行业中作为一个基础,比如自动化,机械设计等专业都是建立在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上的,与其他学科相交融,才可以更好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计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篇一: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制成,取名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重30吨,占地150平方米,肚子里装有18800只电子管。 1.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件方面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软件方面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十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 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通用话、系列化和标准化。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始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伜步走向家庭。 篇二:计算机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ENIAC(埃尼克),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它的诞生宣布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根据计算机所使用的电子逻辑器件的更替发展来描述计算机发展过程。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简要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简要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最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全国各个领域普遍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与文化与国际间的差距越来越小,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为人们呈现了新的世界,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计算机技术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呈现为更为丰富的特点,在为人们生产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更为有效的改变人们的生活。 1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特点 1.1 网络化特点 计算机网络化技术就是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功能强大、规模巨大、传递信息速度较快的大型网络,利用大力整合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从而形成丰富的优质资源在网络中以共享的形式存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各个大型公司、各级政府部门、家庭计算机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结合网络技术将其有机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传输。 1.2 多极化特点 社会中拥有着各种各样的行业,不同行业对计算机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在航天航空、现代军事当中应用着一些大型与巨型计算机,人

们在需求计算机方面不再只讲求小型个人计算机,而呈现为要求同时呈现微型、小型、大型、巨型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已经表现为明显的多极化特点。 1.3 智能化特点 在第五代计算机中,计算机智能化就是利用提前编制一定的程序指令植入计算机当中,使计算机与人的思维、感觉产生一定的关系,从而可以加快处理信息的速度,在当前生活当中,计算机智能化研究已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如计算机机器人技术的出现。 1.4 多媒体化特点 在此方面的多媒体化就是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大众传播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同时拥有视频、图像、文本、图形、文字、声音等多种功能,将计算机技术中的丰富信息集成为一个整体,不受人机矛盾关系的影响,可以利用最为恰当的手段解决各种信息。 2 展望计算机的将来发展 笔者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下面这些: 2.1 巨型计算机技术 此类计算机技术有着较快的运算速度和极大的存储空间,无以伦比的功能,一般情况下,这种计算机的容量可以达到几百兆以上,运算速度可以上升到百亿次每秒,可以普遍应用于航空航天、地质勘测、气象卫星、国际科技等各个领域当中,深入研究此方面技术可以保证计算机软件与硬件技术得到较快发展。 2.2 神经网络计算机技术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历史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2001年初,经过数年发展,已形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群体。历史学科现有教师10人,教辅人员1人,9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1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人。另本学科拥有兼职教授3人,外籍客座教授1人。在职教师中,1人为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湖北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2人为湖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指导教师罗家祥教授曾获选2005~2006年度中美富布莱特学者,并应邀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进行学术交流;刘金华博士曾应邀赴香港浸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根据学校长远发展战略,历史学科发挥所有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招收国学、两宋学术文化史、中国政治文化史、中国民俗文化史、历史文化与旅游、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史学思想史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罗家祥教授同时招收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两宋学术文化史、中国政治文化史方向学术带头人罗家祥教授,现为我校国学研究院院长、历史所所长,除担任本校博士生导师外,还兼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两宋政治史和学术文化史研究,先后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王氏新学与宋代社会》、《从新学到理论—11世纪后半至13世纪初年宋学主流的嬗递》、《两宋学术嬗递与政治变迁》等研究课题,并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1项,并参与多项重大攻关课题,其《北宋党争研究》、《宋代政治与学术论稿》、《北宋王氏新学的兴衰及其理论价值》、《王氏新学的历史命运及其内在原因》等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的好评。 中国民俗文化史、历史文化与旅游方向学术带头人雷家宏教授,现为我校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历史所副所长。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参与承担重大攻关课题、省部级社科研究课题多项,在宋史、中国古代社会史、民俗文化史、湖北地方文化史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所著《宋代社会与文化管窥》、《中国古代乡里生活》、《湖北通史·宋元卷》(合著)等均获得学术界的较高评价,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武汉市社科成果优秀奖各一项,湖北地方文化史相关成果曾被武汉市有关部门采纳,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重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史学思想史方向学术带头人李传印教授,现为我校国学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参与承担国务院特批项目《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分典》魏晋南北朝部分、《中国古代史学与政治关系及其现代启示》、教育部人文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0131003.html,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马树辉郭自辉黄永燊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16期 [摘要]随之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甚至是教学内容与观念。各类教育性网站在网络世界遍地开花,地方的教育部门以及部分学校也都有自己的教育网站没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方便了数据信息的查询和交互,从而加强教育与社会信息之间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S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6-0172-01 引言: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境况越来越好,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下一代的教育上。就计算机技术而言,被很大范围地应用与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之中。同过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开发和整合新的教学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教育被广泛应用,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可以很好地提高教育的质量。 一、计算机在现代教学中的意义 在现代化教育中,计算机技术被灵活运用于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对教育业有全面更新的划时代意义。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进行全方面的综合性教学内容的拓展,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计算机文化不仅因其在教育行业的广泛应用而有了新的拓展面,还带来了精神层面的感染与影响。针对新时期发展的快速,计算机技术不仅是其有效的推动器,还涵盖了专业性强的各种教育行业上。 计算机技术领域拥有者绝对强大的数据资料库,能为传统的教师脑力支撑的教育带来强大的智力支撑。通过资料双向传播的实现,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得到共享,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可以更快的翻找和查阅资料,这样可以为学习提供更为便捷的通道。计算机技术的巧妙运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减少教学成本,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拥有更多进行学习实践的机会,让计算机在现代化教育中能够实现全面覆盖。计算机技术与教育业的有机结合,可以提升相关人员的能力与技术。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上的应用已受到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综合了计算机通讯技术、电视技术这三个方面,互相取长补短,有机结合。通过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以及视频制作技术,实现了对不同受众群体的个性化发展。可以通过对节目的播放,将动态影像、文字、声音

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认识

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认识 在我没上大学之前,我只知道计算机叫电脑。能更快更方便的处理人工不太好处理的数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电影,可以处理文字。总之,我就感觉它很神奇,不可思议。同时听了很多关于黑客的事迹,老师、朋友们说它的神奇,我就很想去了解它的神秘之处。所以我认为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只要会玩电脑就行。 但上了大学我知道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只是玩电脑。会玩电脑只是会玩这机器而已,并不能算一个专业人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的什么样的人才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到底学什么呢?这需要我去探索,去了解。然后要做的是要怎样去学好这门专业?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摸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什么呢? 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主要分为三大类:计算机基础专业、与理工科交叉的计算机专业、与文科艺术类交叉的计算机专业。根据各专业开设课程不同,获得这些专业的学士学位可以相当于计算机等级三级或四级水平。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值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图形学、人工智能、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人机交互、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计算机英语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硬件部件设计及调试、计算机基础训练、课程设计、计算机工程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相近专业:微电子学、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信息科学技术、软件工程、影视艺术技术、网络工程、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电气信息工程、计算机软件、电力工程与管理、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的什么样的人才呢?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和开发CAI软件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然后要做的是要怎样去学好这门专业?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得更深。C语

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阜南第二小学/王文墨 摘自:《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解放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手段,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以为网络教学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并使教师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创设了理想的环境,为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终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电脑网络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关电脑网络教学的问题,在我近两年来电脑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探究一些经验和问题。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师素质必须提高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教师提出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以达到与时代同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电脑网络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新世纪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合格人才。 我在教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如,在多媒体电脑教室给学生上课时,有时学生机操作系统出故障,缺少某一程序,电脑无法启动,就得重新安装操作系统,那就是进行网络拷贝。对这一技术,我刚开始接触,操作时不是很熟练,通过浪潮公司来人指导,自己虚心学习后,基本上运用自如。有时一些学生机的应用软件无意之中删掉,还得重新安装。有时学生机无法开机,根据自己的无线电维修的经验,自己将主机打开进行修理,解决不少电脑故障。从此看来,光是掌握电脑的一般操作还是不够的,还得对电脑在正常使用中,学会软硬件的维护和维修的技能技巧。才能真正把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室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信息技术》课本的内容,简明扼要的说明主要内容后,最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多操作,多练习,在操作中掌握要领,在操作中掌握技能技巧,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网络知识海洋中自由地飞翔,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去探索知识的宝库,找到自己要学习的知识,这就是头脑风暴----根据问题,去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 有人要问电脑好学吗?答案是:只要你会汉语拼音、会汉字就能操作。因为,现在电脑的操作系统都是Windows 界面----中文窗囗界面,一看就懂,一看就会,没有什么神秘感。所以,我愿意为大家学会电脑操作尽心尽力,为教育教学现代化努力奋斗。要有高质量、高效能的课堂教学,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是保证。 我校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且都是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不断地得到锻炼提高。从此学校开始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各科课堂教学的研究,努力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更利于深入开展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教学研究。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软硬件环境的变化,教师们都不甘人后,个个都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要求内容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20世纪40年代创建并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围绕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标识、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领域方向,重点开展理论、原则、方法、技术、系统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它包括科学与工程技术两方面,两者互为作用,高度融合,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突出特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计算理论、信息与编码理论、自动机论与形式语言理论、程序理论、形式语义学、算法分析和计算复杂度理论、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理论以及并发、并行与分布处理理论等,同时涉及到感知、认知机理、心理学理论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可概括为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领域。根据这些领域的相互关联度,可以分为四个研究方向,即: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目前,计算机已经得到普遍应用,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计算也已成为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独

特的实验和分析方法,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现代文明赖以生存的重要科学与技术领域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支撑了其它学科如生物、制药、化学、物理等的进步,继续保持了在高新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推动原始创新、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21世纪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开拓人类的认知空间提供更强大的手段与条件,并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数学、计算理论、信息与编码理论、算法复杂性与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理论、形式化理论以及并发、并行与分布处理理论等紧密相关学科的相关基本知识,以及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本学科研究前沿动态及趋势。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诚实守信,严格遵守科学技术研究学术规;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坚持实事、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具有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100万美圆600美圆 重量30吨10kg 占地150平方米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1.9万只电子管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5000次/秒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4个二级学科、专业。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专业的硕士学位专业人才。具体目标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专业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流利的进行交流,能运用该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软件工程 研究大型软件工程化方法的基本理论、技术与实施策略;自动程序设计、程序变换、软件设计理论、程序正确性理论、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及相关技术; 研究支撑软件开发全过程的各类智能工具及相应环境、智能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及其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软件开发环境。 研究软件规范的形式化的工具、形式语义学、程序逻辑及程序验证以及以上理论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和实现; 研究软件可靠性模型与理论、软件的评估与测试、软件工程规范、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保证技术。 2.计算语言学 研究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对语言的使用,建立具有自然语言知识的软件系统,包括能理解

自然语言的用于数据库查询的自然语言界面、通用自然语言描述事件或场景的多媒体软件以及进行不同自然语言之间互译的翻译系统。 3.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研究数据仓库、数据挖掘、Web数据库、空间数据库、信息安全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及其数据模型与语言。 4.并行计算 研究各种分布式系统的模型、神经网络计算模型、基于细胞自动机理论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模型与算法、基于网络分布式系统的并行虚拟机(PVM)及信息传递界面(MPI)的分布式计算与并行计算及软件、分布并行语言的形式语法与语义、数值和非数值计算。 5.演化计算 研究演化计算,包括仿生(演化算法、演化软件和演化硬件)与拟物算法,如遗传算法、演化策略和模拟退火算法等,及其在智能计算中的应用。 6.移动计算 Agent模型、方法、软件系统;分布并行处理模型、方法、软件系统;计算网格、信息网格、服务网格和数据网格技术、软件系统等。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技术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智能代理及应用,电子商务技术。 2.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 模型库及其管理技术,知识库及其管理技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工具与生成器,网络化决策支持技术,谈判支持系统。 3.可视化技术及应用 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应用,多维数据可视化,视频数据库技术,关系结构可视化。 4.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数据压缩技术,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多媒体数据传输技术。 5.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 网络系统工程,网络管理技术,网络安全,宽带网技术及应用,无线移动网络技术,网络计算。 6.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7.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包括知识工程,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非规范知识表示和处理。 8.计算机控制与仿真 9.生物信息工程 10.计算机图形学与CAD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VR技术与虚拟空间。机械工程CAD与CAM,土木、水利工程CAD,计算机辅助城市建筑与规划设计。 (三)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关概念、特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简单介绍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常用工具;举例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以及在课件制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复合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方便性;注意的问题 所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比如有人定义“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组硬件和软件设备;结合了各种视觉和听觉媒体,能够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视听效果。在视觉媒体上,包括图形、动画、图像和文字等媒体,在听觉媒体上,则包括语言、立体声响和音乐等媒体。用户可以从多媒体计算机同时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媒体来源”。还有人定义多媒体是“传统的计算媒体——文字、图形、图像以及逻辑分析方法等与视频、音频以及为了知识创建和表达的交互式应用的结合体”。概括起来就是:多媒体技术,即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多媒体在我国也有自己的定义,一般认为多媒体技术指的就是能对多种载体(媒介)上的信息和多种存储体(媒介)上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 一、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 (一)媒体的复合性 多媒体技术复合了文本、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同时采用大容量的只读光盘(CD-ROM)来保存多媒体信息,一张CD-ROM光盘,可以记录超过1小时的活动图像或27.5万页文章(A4)、1.8万页计算机图表,信息容量可达680MB,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 (二)高度的集成性 高度的集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信息媒体的集成。它将多种媒体有机地同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信息,即多通道统一获取、统一储存与组织,共同表达事物;二是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设备或工具的集成。对硬件来说,多媒体设备集成为一个整体,包括能处理多媒体信息的高速及并行的CPU系统、大容量储存系统、适合多种媒体多通道输入输出的接口及外设、宽带网络接口等。至于软件也一样,有集成一体化的多媒体操作系统、适合于信息管理及处理的软件系统和创作工具等。 (三)强大的交互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虽然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研制成功,但是直到80年代初期,计算机网络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昂贵而奢侈的技术。一直到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网络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在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和计算机技术本身一样精彩纷呈,普及到人 脱离电话通讯线路交换模式的里程碑。美国的分组交换网ARPANET 于1969 年12月投入运行,被公认是最早的分组交换网。法国的分组交换网CYCLADES 开通于1973 年,同年,英国的NPL 也开通了英国第一个分组交换网。到今天,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太网、帧中继、Internet 都是分组交换网络。 1.3 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阶段 以太网目前在全球的局域网技术中占有支配地位。以太网的研究起始与1970 年早期的夏威夷大学,目的是要解决多台计算机同时使用同一传输介质而相互之间不产生干扰的问题。夏威夷大学的研究结果奠定了以太网共享传输介质的技术基础,形成了享有盛名的

CSMA/CD 方法。以太网的CSMA/CD 方法是在一台计算机需要使用共享传输介质通讯时,先侦听该共享传输介质是否已经被占用。当共享传输介质空闲的时候,计算机就可以抢用该介质进行通讯。所以又称CSMA/CD 方法为总线争用方法。 1.4网络互连阶段 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某些计算机系统用户希望使用其他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或者想与其他系统联合完成某项任务,这样就形成了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 是全球规模最大、应用最广的计算机网络。它是由院校、企业、政府的局域网自发地加入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超级网络,连接有数千万的计算机、 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不断革新,网络应用越来越广。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代互联网应用,很多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研究资金,希望能抓住机遇,掌握未来的命运。中国也加强了网络方面的投入。中科院计算所为自己的网络起名为“织女星网络”(Vega Grid),目标是具有大规模数据处理、高性能计算、资源共享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能力。与国内外其他网络研究项目相比,织女星网络的最大特点是“服务网络”。中国许多行业,如能源、交通、气象、水利、农林、教育、环保等对高性能计算网络即信息网络的需求非常巨大。预计在两三年内,就能看到更多的网络技术应用实例。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前身造船系1959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华中工学院朱九思院长受海军委托而创建。学科点分别于1981年、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第一批有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1995年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0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本学科面向国防及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学科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众多突出的科研成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长远需求,本世纪将成为海洋的世纪,大力发展船舶海洋学科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落实“创新、服务、责任”办学思路,华中科技大学于2008年4月新成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积极适应船舶与海洋工程高速发展挑战,在更高起点上谋划船舶的研发、海洋的开发。 本学科点目前已形成以下有特色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方向: 1.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性能分析与新概念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流体力学、船舶阻力、推进、耐波性、操纵性、水质环境监控以及舰船新概念设计理论与方法等。主要特色是将兴波理论研究与船型设计相结合,改进与开发新船型,推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代平头涡尾船型;将船舶运动响应与控制相结合,提高船舶的操纵性能;将流体力学与水质环境监控相结合,研究水动力作用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建立赤潮及水华的预测预报模型。建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筹),完成大量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船型优化研究,有力地支持了新船型的工程应用;开发了舰船运动物理仿真系统,解决了舰船操纵系统的陆上联调试验的关键技术,为舰船操纵系统的开发提供了逼真的物理环境。本方向研究工作已获得国防预研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得了部级一、二等奖。 2.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性能与声性能分析、控制与优化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流固耦合分析,水下爆炸,导弹发射等动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分析,结构振动的主动、半主动控制,声辐射预测和控制及智能型优化设计方法,新型船用复合夹层结构等。该研究方向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先研究项目。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新型抗冲击结构,为新一代舰船的发展构造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新型结构形式;深入开展舰船各种特殊部位的结构振动和声辐射机理和工程应用研究,为总体设计提供重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方向就业前景 就业现状 1、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 2、软件工程方向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 3、通信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 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宽口径专业,主干学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学生毕业后可为政府、国防、军队、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发展趋势 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 322.8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 0%,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软件业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为15.7

万人,占26.52%。而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国家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都在30%以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员总量稍显不足。 需求分析 1.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中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 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目前联合调查的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表明,随着中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中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领域,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2,数控人才需求增加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工人;而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技术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数控人才需求将明显增加。 3.软件人才看好教育部门的统计资料和各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吴迪王颖惠 (白山市雷锋小学吉林·白山134300)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计算机技术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可以通过声、光、影、像等多种形式,将授课目标图文并茂地传递给学生,为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多媒体物尽其用,在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现代教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计算机技术,对现代教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现代教育行业正在全面深入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辅助教育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使教育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很多比较抽象的知识,有时很难具体地表达出来并精确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很难完全接受教师对抽象知识的表述,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则能直观,逼真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浓厚的兴趣。 2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2.1优化教学过程,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各学科有针对性的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合的图像、视频、声音和动画等各种多媒体手段,让所教授的内容生动化,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积极的思考,更加主动的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二年级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关于角的大小和边长没有关系这一难点时,通过动画演示,可以随意延长或缩短角的边长,而角的大小没有变化,使学生很容易懂得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没有关系这一知识点。再如学习圆柱的体积时,要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从而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办法就是通过切割圆柱,将圆柱体拼成长方体,这一实际操作不用多媒体很难完成,但用多媒体演示就很容易,既节约了课堂操作的时间,又帮助了学生经历了转化的过程懂得圆柱公式的由来。 2.2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度 学生课堂开小差、溜号一向是令老师头疼的事,而多媒体生动又丰富多彩的形式自然而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专注到学习中。如在学习“比较两位数大小”时,在引入情境过程中,先播放一段奥运会时中国与别国的比赛片段,再出示例题,提出问题:你想知道哪国获得的金牌数最多么?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提起,学习的热情也高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效果自然也好。 2.3变化练习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有了多媒体,老师课前可以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比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闯关活动,使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完成知识的练习,还提高了学生敢于挑战,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一点,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例如在小学二年级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如果单一的就是出示各习题,学生做不了几道就会失去兴趣,练习效果不会好。如果把各题以闯关的形式出现并适当给些小鼓励,就会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较长时间的注意力,练习效果自然也好。同时也省去了板书及展示小黑板等传统手段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此外,由于农村的地域特点,限制了一些儿童的视野,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有关数学知识的信息展示给学生,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总的来讲,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从课堂导入、情境再现、知识传授、课堂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助教学。 3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完全依靠多媒体技术教学 有的教师认为,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上课完全可以依赖课件,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次数,觉得是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这种只动脑不动手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助长了学生的懒惰心理,使学生流于看“热闹”,而不深入思考。表面看起来是学会了,其实不然。如在小学二年级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仅仅依赖于多媒体演示,而没有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摆小棍),更没有学生自己的研究发现,结果在具体练习时,学生有的就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该怎样做。 3.2在教学中对于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会一定程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过多的使用声音和图像,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可是会引起学生的听觉与视觉的疲劳,使学生仅仅关注声音和图像本身,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不利于课堂教学,因此我们也应注意防止它的“副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教学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更好。 4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但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局限性,教育不应当过分依赖于计算机的功能,应当做到老师、学生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才能面面俱到。 参考文献 [1]李润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多方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29-130. [2]王秀杰.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J].吉林教育,2018. [3]刘维霞.现代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8. 课|程|教|学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20期/7月(中)—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