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

一、概要

(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中医的理论

知识是日久民心。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

1. 《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此两部分分别包含 81 篇专题,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内容逐步形成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内容涉及到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内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体观察以及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通过经络沟通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内经》成书并非某个时期或某个人的作品,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并不断增补而成。《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反映秦汉时期之前的医学成就,而且它的成书也确定了我国医学的独特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历代医学的著作很多取材或取法均来自《内经》,历史上大家熟知的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崛起所采用的学术理论也大多源于《内经》,因此称《黄帝内经》为医学之宗。《内经》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在如今的高等中医院校也是一门必修的主课。

2. 《黄帝内经》内容

①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基、疾病传辩、病症五方面的内容。其中邪正理论指的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若人体的正气充足,不论外面是否有邪气,人都不会发病。并指出病因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及劳伤治病等方面。病机,具体提出病机十九条,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②疾病传变:从阴阳、内外、寒热、虚实进行归纳,侧重对 200 多种病症的病因、病基、症状、治疗、愈后以及预防做出具体的论述,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诊法学说:《黄帝内经》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而且关于脉诊描述地非常详实,包括 20 多种脉相的具体表现,并且强调四诊合餐,此乃中医诊法的起源。关于治则、治法的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扶正袪邪、补虚泄实、调整阴阳等一套具体的治疗理论,而且总结了许多治疗的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别是描述了很多针灸手法,至今临床中仍在运用。

④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素问》的七篇大论中,着重探讨了自然界气候的长变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且试图按照这些规律指导人们驱利避害,防病治病。

⑤养生学说:在天然相应、形成合一的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一系列的防病益寿的养生方法,其中防重于治的思想尤为可贵。

总之,《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因其内容丰富异常,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并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

3. 《黄帝内经》的三个“第一”

①《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说《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的讲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对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②《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不仅涉及到如何治病的方面,还论述了如何预防得病的内容,即如何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能够健康长寿。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称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为《黄帝内经》中涉及的一部分养生内容。

③《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的描写是以生命为中心,涉及到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等多方面。《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思想的基础和精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其医疗主导作用功不可没。在 700 多年前,欧洲出现

鼠疫爆发,大约四分之一欧洲人丧命,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然也记载过瘟疫的流行,但是从没有像欧洲一样,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由此充分展现了《内经》的医学作用。

(二)《伤寒论》

1. 《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于公元 200 年至 205 年写成。全书共十二卷二十二篇,包括 397 法。除去重复的药方,共包含药方 112 个,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与《黄帝内经》偏重于理论不同,《伤寒论》更注重临床经验,因此理法方药非常齐全。所以本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 《伤寒论》内容

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

《伤寒论》是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本书按照伤寒传变的规律,以条文的形式进行逐一的辩质,内容言简意赅,但辨证严谨,治疗方法灵活多便,用药方面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本书的用药特点,后世逐渐形成“仲景的经方学派”。如今临床上包括经方派和时方派两大派别。通过实践证明,本书的辨证论治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也指导着其它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伤

寒论》中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对后世有非常广泛的指导作用。在《伤寒论》中,共创制了 113

个基本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里中汤、四磨汤、五苓散、泻心汤及乌梅丸等,这些方剂不仅为人熟知,而且被现代临床广为应用。由此可见,《伤寒论》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学习中本书必不可少。

(三)《金匮要略》

1. 《金匮要略》概述

《金匮要略》作者张仲景,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 25 篇 , 方剂 205 首 , 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 , 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著,也是张仲景所创制的辨证论治的代表作之一,古今医家称本书为“方书之祖”。其一方之精,是治疗杂病的典范。最初,张仲景撰写的只有《伤寒杂病论》一书,随着战争、战乱,原书亡失,后人人为的将《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金匮要略》书名中的“金匮”指的是本书的重要和珍贵,“要略”指的是简明扼要,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慎重保藏和应用。

2. 《金匮要略》内容

《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它涉及了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的内容,对后世的分科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共 25 篇,方剂有 262 首 , 病症 60 余种,其所论述的病症是以内科杂病为主 , 同时兼顾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内容。

《金匮要略》的 25 篇中的内容为,第一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属于总论的性质,对疾病、病因、病基、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做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第二篇到第十七篇属于内科范围的疾病。第十八篇涉及到外科疾病。第十九篇将不便于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第二十到二十二篇属于妇产科疾病。最后三篇涉及杂疗方及食物禁忌等。在疾病的治法方面除药物治疗之外,还选用针灸、饮食调养,而且重视护理的作用。药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酒剂等。药剂又可分为内服的药剂,和熏、洗、坐、敷等外置的药剂。

值得一提的是,《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其内容是《伤寒论》后半部分介绍的杂病。其重要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金匮要略》首创了以病为纲、病症结合、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张仲景以病分

篇进行编写,确立了病因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原书各篇的篇名中出现“病、脉、症、治”几个字,它将病和症相结合,脉和症相结合,辨证和施治紧密结合。病症结合是在明确病因诊断的基础上将脏腑病症作为杂病病症的核心,提出了脏腑经络病机及四症大纲进行病和症相结合的诊疗的方法。病脉结合指的是,原书认为脉象可以反映脏腑和经脉的变化,及疾病的吉凶顺逆,因此据脉论是原书的一个特色,据脉论主要体现在根据脉象诊断疾病、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各方面。辨证和施治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和脉因证治为一体的杂病诊疗思路,在杂病防治方面本书根据天人相应以及根据人体经络之间的整体性提出了“无病防病,有病早治,以防传遍”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观念。另一方面,本书被尊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原书根据内经立法处方的一般原则创制了经方 205 首,其中处方配伍是非常严谨的,用药精当、药材灵活、功效卓著,并且其所载的方剂治疗范围非常广,按照方剂学的分类,包括解表剂、催吐剂、泻下剂、和解剂、表里双解剂、温里回阳剂、清热泻火剂、消痰化积剂、补益剂、安神剂、固涩剂、理气剂、理血剂、去湿剂、润燥剂、祛痰剂、疮痈剂等,由此可见,方剂的归类已初具规模并且内容丰富,原书在方剂的使用中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所以,《金匮要略》的临床指导意义非常强,应认真学习。

(四)《温病条辨》

1. 《温病条辨》概述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温病学派成熟在清代。吴瑭所处时代,已逐渐脱离了《伤寒论》的束缚向前发展,但当时并没有一部系统的研究温病学的专著,温病学说也未被广大的医家所接受,而且叶天士在温病学方面的胃气凝血辨证理论虽然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当时的医学界还是沿袭《伤寒论》治疗温病的居多,当时经常出现失治、误治现象,并且因用药比较杂乱,其收效甚微。由此吴瑭经过十多年努力,潜心研究,着重强调温病和伤寒两大学派应互相的取长补短,写成《温病条辨》一书,该书是一本关于温病的集大成之作,为温病学派的成熟贡献很大力量,其理法方药是温病学的指导。

2. 内容

①三焦辨证

本书共七卷,卷一为上焦篇,卷二为中焦篇,卷三为下焦篇,卷四为杂说,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解儿难及卷七的总论部分。全书是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其中上焦指的是心、肺病变,中焦指的是脾、胃、大肠病变,下焦指的是肝、肾病变。在治疗原则上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此为三焦的辨证理论,也是本书的核心,是学习《温病条辩》必须掌握的重点。

②温热病、湿热病

根据病因不同,治法不同,吴鞠通将温热分成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此两大类实际上是这类疾病的共性。由湿热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称为湿热病;由温热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称为温热病。具体包括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温、暑湿、伏暑、湿温、温燥、温疟和秋燥等几大类,根据具体的致病邪气确立病名。

吴瑭在解释温病全过程辨证时,同时参照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刘伯鉴的《温热病机》、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的《瘟疫论》等诸家的学说,病机明了并列出许多有效的方剂。例如,该书中归纳了温病的清络、清营、育阴的治法,实际是叶天士散存在医案里的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和提高。再例如,吴鞠通将银翘散称为清凉平剂,桑菊饮称为辛凉清剂,白虎汤称为辛凉重剂,他使遣方用药的层次清晰、条理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该书不仅仅是用心之作,同时也是学术理论的升华作品。

三、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一)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

把握好中医的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离不开这些经验著作,必须精细得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经典的著作。通过对经验著作的熟读及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反复的体验,最终能够得到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二)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的科学,离开实践中医就失去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学家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和创新,中医理论的掌握实际上也是在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并且在临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总结积累经验,更好的提高疗效,通过临症来验证理论并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的理论。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继承和创新。随着时代的不同,疾病谱虽有所更换,但中医临床水平有所提高,医学家在临床中融会贯通,使疾病的疗效不断提高。

(三)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中医学即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它是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治病是应天人合一,中医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含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包含了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各方面的人文知识。就现存的专业书目,大概有 19000 余种,所以说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这是对现在中医从业者的很高的要求。在《黄帝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从天际,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成》中也明确的指出学医者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渊博的知识对医者的临床实践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四、总结

(一)简介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者、成书、成就。(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