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菜加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油菜加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油菜加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油菜加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黄凤洪“钮琰星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2

菜籽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菜籽油在我国国产油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食用油的提供消费量为1700万吨,国内生产850万吨,其中:菜籽油350万吨,花生油240万吨,大豆油110万吨,棉籽油150万吨,其他如葵花、芝麻、茶籽油15.2万吨。

在中国菜籽基本都用于榨油。近年来我国菜籽种植面积约733万公顷,产量1100万吨。目前全国有油菜籽加工企业1300多家,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其中约1000多家在长江沿岸。我国油菜籽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差距很大,有日处理最30吨、50吨的小型加工厂,也有日处理能力超千吨的大型加工企业,如天颐科技日处理能力达到2000吨左右。目前全国设计总生产能力约2200万吨左右,高于长江流域油菜产量1倍以上。绝大部分的油菜籽加工企业是年加工能力小于5万吨的企业。

目前我国菜籽加工主要以传统的预榨浸出工艺为主。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双低菜籽的普及,菜籽加工技术正在逐步改进提高。加工企业正向规模化、大型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中国油菜的品质状况

油菜籽含有极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含油量一般为35%一42%,蛋白质20%~28%。双低油菜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合理,与WHO/FA0推荐的氨基酸组成模式相近,菜籽蛋白是一种全价蛋白,消化率为95%一100%,蛋白效价为2.8~3.5,比大豆蛋白高,营养价值等于或优于动物蛋白,可以说,菜籽蛋白是一种优良的植物蛋白。油菜种子中也含有一些抗营养物质如植酸、单宁等。饼粕中另含有一定量的硫代葡萄糖甙,双高菜籽的硫甙含量为150p.mol/go

近年来,我国双低油菜的育种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1年全国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已达330万公顷,2002年达到473万公顷,2003年超过530万公顷,其中湖北和安徽等地2003年油莱双低化达90%以上,居全国领先水平。通过双低油菜新品种的选育,目前我国双低油菜品种的硫甙含量一般低于50btmol/g,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不同品种的油菜其化学成分有~些差异,双低菜籽的主要化学组成见表1。、

t基金项目:国家十五攻关(2001BA501A05)

¨作者简介:黄风洪(1965一),男。湖北江陵人,研究员,从事油料加工研究

————————————————————————————————————————————一48食物与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中国油料

表1双低菜籽的主要化学组成

组成种子籽仁种皮脂肪40—4145—4616

粗蛋白21—3028—3015

植酸2—32—30.2。1

纤维素11—123~3.631—34

矿物质4—54—53“4

2油菜加工技术

目前我国菜籽的加工多采用传统的加工工艺,主要有:①菜籽蒸炒一压榨制油工艺,主要在我国农村一些较小的菜籽加工厂及小榨坊采用,压榨采用的设备主要有液压压榨机和螺旋榨油机;②菜籽轧坯一蒸炒一预榨一浸出工艺,主要在有一定加工能力和规模的菜籽加工企业采用。以上两种工艺在我国现在都有采用。作为菜籽蒸炒一压榨制油工艺,虽然具备投资少、工艺简单、操作灵活等诸多特点,但不能完全提取菜籽油,影响到菜籽加工的经济性。

图I菜籽加工工艺流程图

3加工新技术.高效加工与多层次增值技术

随著双低菜籽的普及,双低菜籽的高效加工与多层次增值技术成为菜籽加工的趋势。双低菜籽的多层次增值途径大体上可分为优质油脂、蛋白的制备、油脂蛋白的精深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图2);是双低油菜产业化工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赢接关联着双低菜籽优质优用的程度,亦是实现高效增值,进而优质优价,促进双低油菜快速、稳定、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3.1油脂蛋白的制备工艺

3.1.1新技术

(1)菜籽脱皮加工技术

菜籽含种皮12%一20%,菜籽皮中含有6%左右的脂肪、13%左右的粗蛋白,但含有大部分粗纤维、色索等,上述抗营养因子是影响菜籽饼粕适I=l性及蛋白营养品质的主要因素。菜籽脱皮不仅可提高饼粕蛋白含量和饲用效价,改善饼粕的适口性,而且脱皮制备蛋白油脂从理论上可提高生产能力15%以上,可降低电耗和设备磨损,提高油的质量,减轻精炼负荷,简化精炼工艺,有利油的氢化、精深加工及双低菜籽皮等的综合利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已率先开发了菜籽脱皮成套专利设备和技术,其技术

中国油菜加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49

一—————————————一——————————————————————————————————————————一蠢’酌双低油菜籽一脱皮一

植酸+1l单宁.I一+

色素?—卜一种皮

纤维扳一

●—————一提取优质菜籽蛋白

天然绿色油

▲//’氨基酸—◆氨基酸螯台物

饲用蛋白—-卜饲料

…:卜氢化一[

一———————————————————————————————————一50食物与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中国油料

挤压膨化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已应用于食品、粮食、卫生、饲料等工业部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将挤压膨化技术应用于米糠油的制取,80年代美国Anderson公司发明了适宜棉籽等高含油油料的挤压膨化技术。我国挤压膨化技术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已成功开发出了低含油料和中含油料挤压膨化设备并应用于米糠、大豆的工业化生产中,高含油料挤压膨化技术与装备的开发也已完成。

3.1.2双低菜籽高效加工新工艺

将菜籽脱皮技术、冷榨技术、膨化技术结合配套形成双低菜籽高效加工新工艺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已开发了多种工艺,取得了初步成果。

(1)双低菜籽脱皮冷榨工艺

2000年德国埃森综合大学与凯姆瑞亚?斯凯特公司合作在德国萨克森州的科朋斯德特油厂建起了一座菜籽脱皮冷榨中试厂。2002年11月湖北鄂州建成一条菜籽脱皮冷榨中试生产线,生产出了冷榨油,通过成果鉴定。

脱皮冷榨工艺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冷榨油和脱皮饼粕,但该工艺存在以下不足:由于脱皮菜籽仁未经轧胚、蒸炒而直接进行冷榨,冷榨饼物料细胞组织破坏程度小,蛋白质没有适度变性,物料的渗透性和滴干性能差,浸出后饼粕残油率高,溶剂损耗和蒸汽消耗升高,增加了浸出生产成本,难以产业化推广应用。

(2)双低菜籽脱皮膨化工艺

2002年9月我国四川成都建成了油菜脱皮膨化浸出制油生产线,通过了成果鉴定。该工艺对脱皮的菜籽仁进行膨化,嘭化料呈多孔状结构,浸出性能较好,生产出高蛋白饼粕。但该工艺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膨化料含油率高达28%,影响了浸出器的处理能力+增加了浸出粕的残油率,而且由于加大了溶剂的用量,蒸脱和蒸发系统负荷加重,增加了生产成本,难以产业化推广应用;二是目前我国开发的高含油料挤压膨化机还不完善,处理菜籽仁(含油量达“%)等高含油料时机械磨损大,机器寿命短,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增加了生产成本。

(3)双低菜籽脱皮冷榨膨化工艺

2001年3月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申请了“一种高含油料脱皮(冷榨)膨化制取油脂和饼粕的方法”专利技术(CNl312358A),并于2004年3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菜籽脱皮冷榨膨化加工工艺的思路。该工艺既能得到优质的冷榨油,同时冷榨得到的饼经膨化后可用于浸出制油,饼粕残油低。其吨料加工利润在几种工艺中最高(表2)。

裹2几种工艺的产出/投资比和加工利润

3.2油脂的深加工

32.1油脂的氢化

油脂的氢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将油脂的双键饱和,即将油脂分子中的不饱

中国油菜加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5I——————————————————————————————————————————————————————————————————————————————————————————一和脂肪酸转化为饱和脂肪酸。通过氢化可大大改变油脂的物化性质,以适于不同的用途如食用或工业用等。

3.2.2油的酶促酯交换

低芥酸菜油在酯酶的作用下,可与其他油脂发生酯交换生产各种专用油脂,如低芥酸菜油可代替菜油与乌柏脂酶促酯交换生产类可可酯等。

3.2.3双低菜籽营养保健油

采用特殊加工工艺技术、添如特殊功能性成分开发出双低菜籽油新产品。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申请的“营养保健食用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开发出“中油”牌专利营养油产品。

3.3菜籽蛋白饼粕的精深加工

3.3.1菜籽蛋白的制备

菜籽蛋白的制备方法类似于大豆蛋白的制备。即通过漂洗利用蛋白质暂时不溶解的原理,除去可溶性的糖类、灰分和其他微量成分,从而达到提高蛋白含量的目的,制备浓缩蛋白。目前国内外制备菜籽浓缩蛋白较为先进的工艺有两种即FRI.71工艺和乙醇水溶液法,这两种工艺均要求对菜籽进行脱皮处理,以降低纤维索和多酚类物质等抗营养因子。3.3.2蛋白深加工制取多肽及复合氨基酸

菜籽蛋白经酶或酸、碱工艺生产多肽类及氨基酸产品可用作饲用添加剂或进一步处理后食用等。

菜籽蛋白一匾ji淘一圆一圃一圈一医至叠国一匿薹圃一圃一豳一l氨基酸粉J

3.3.3双低菜籽饼粕的饲用

脱皮双低菜籽饼粕的粗蛋白含量一般在40%以上,其氨基酸组成平衡合理,且含硫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蛋白效价(3~3.5)高于大豆蛋白。菜籽饼粕含糖量较少。与大豆饼粕相比菜籽饼粕不仅含有较高的胆碱、生物素、烟酸、YB。、vB2,而且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钙、磷、硒等特别是其无机磷含量高,便于吸收利用。

不同畜禽饲料中未脱皮双低菜籽饼粕的安全用量为:蛋鸡、肉鸡15%,奶山羊15%.20%,奶牛8%一10%,鱼类20%~40%,猪15%。经脱皮后,安全用量可提高50%左右。

此外,菜籽饼粕中碘、钙、硫胺酸、泛酸含量较低,还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单宁等抗营养因子,在饲用时应注意营养成分的平衡强化,特别是钙、碘、赖氨酸的添加,尽量消除抗营养因子的不良影响,提高菜籽饼粕饲用效价。

3.4副产品的综台利用

利用双低菜籽副产品可以生产维生素E、甾醇、脂肪酸等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3.4.1脱臭馏出物提取维生素E和甾醇

脱臭馏出物主要成分是沸点较低的油脂及油溶性成分,包括油脂中绝大部分维生素E、植物甾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医药生化产品,因而有必要对脱臭馏出物进行利用。

目前国内主要利用大豆脱奥馏出物生产维生素E和甾醇,利用菜籽的很少,但随着维生索E富集技术的提高和天然维生素E需求的进一步增长,菜籽脱臭馏出物将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和西安油脂科学研究院已开展此方面研究。并

———————一————————一

52食物与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中国油料

取得显著成效。

3.42菜籽皮的开发利用

随着菜籽脱皮加工技术的发展,占菜籽重量15%~18%的菜籽皮成为菜籽加工除菜籽油和菜籽饼粕之外的第一大副产品。菜籽皮的主要成分为:粗纤维44%,粗脂肪3%一5%,粗蛋白12%~16%,无氮浸出物34%,以及单宁、植酸等物质。如何合理利用这部分菜籽皮,直接关系到菜籽脱皮加工技术的推广以及菜籽加工企业的综合效益。根据研究结果,以及目前掌握的知识,对菜籽皮的综合利用作如下介绍:

(I)用作食用菌的生产

目前我国食用菌的生产主要以树木屑、棉籽壳和稻草为培养基进行生产,这些物质的营养价值都远远不及菜籽皮,经过采用菜籽皮栽培食用菌的试验证实,菜籽皮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培养基,可提高产量20%一30%,而且菌体的粗蛋白含量也要高于其他几种方法5%~10%。

(2)生产可降解环保餐具

塑料一次性餐具所造成的白色污染一直对环境造成极大威胁,为了解决这一困扰环境的难题,科学家们提出了生产可降解环保餐具。经过研究,菜籽皮可以成为制作环保餐具的原料。采用菜籽皮制作的环保餐具,使用后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危害,相反菜籽皮降解后还是一种营养物质,有利于环境保护。

(3)生产精细化工产品

菜籽皮中含有2%~4%的多酚化合物(主要以缩合丹宁的形式存在),3%一6%左右的植酸,还有数量很大的纤维素、低聚糖等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我们采用有机溶剂等多种方法从菜籽皮中提取了以上各种物质,特别是多酚类物质经试验对油脂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对菜籽皮进行综合利用开发,经测算可以使其价值增加10倍以上。目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开发。

3.4.3油脚、皂脚的开发利用

菜籽加工中的副产品油脚、皂脚等可用于生产脂肪酸、生物柴油等生化产品。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生物资源,可以直接作发动机燃料而不用对现有柴油发动机进行任何改造,使用生物柴油,可以减少废气排放,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已开发出利用油脚、皂脚等废弃油脂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并申请了专利。

5结束语

我国是世界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近年来双低油菜发展迅速,油莱的双低化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双低油菜的发展要实施产业化战略,实现综合利用。双低油菜的菜薹是很好的食用蔬菜;低芥酸菜籽油脂肪酸组成合理,是较理想的营养油;低硫甙饼粕蛋白质含量高达36%.42%,氨基酸组成合理,是较好饲用蛋白源。因此,双低油菜的高效加工与多层次增值技术是双低油菜发展的必然方向,应扶持和鼓励一批龙头企业从事双低油菜的产业化开发,加速加工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积极开发利用双低菜籽饼粕,改进榨油工艺,提高菜籽饼粕的适口性,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蛋白质损失,提高营养效价;努力开拓低芥酸营养油市场,微到优质优用;同时,积极探索油菜产品多元化开发利用新途径,开拓菜薹菜用、菜油工业用等

中国油菜加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53

多种用途;提高我国油菜产业的总体效益,增强我国油菜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油籽市场网,上海中吴油籽交易市场.完善油菜产业结构,促进油菜产业发展.全国首届油菜交易会中国荆州,2004,4:69

234吴谋成,钮琰星.湖北省油菜加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全国首届油菜交易会.中国荆州,2004,4:32,柏黄凤洪.双低油菜籽高效加工与多层次增值技术.中国油脂,2002,(6):9。11

刘大川.中国双低油菜加工科技进展.全国首届油菜交易会.中国荆州。2004.4:41。54

中国油菜加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者:黄凤洪, 钮琰星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杨扬.邵国武米糠液压榨油工艺的优化[期刊论文]-农产品加工2007(3)

2.朱农菜籽多榨油技巧[期刊论文]-内江科技2001(6)

3.周梅.阚建全.ZHOU Mei.KAN Jian-quan特种油料植物玻璃苣开发利用[期刊论文]-粮食与油脂2005(4)

4.王小花.叶怀义棉籽饼综合加工的研究——联产肌醇、蛋白饲料和磷酸氢钙[期刊论文]-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3)

5.阎红梅.张毅.陈师农.马玲.YAN Hong-mei.ZHANG Yi.CHEN Shi-nong.MA Ling柴芩解热颗粒提取工艺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医药2011,15(1)

6.黄凤洪双低油菜籽高效加工与多层次增值技术[期刊论文]-中国油脂2002,27(6)

7.冯睿.沈敏.刘金平.陈浩.吴谋成.FENG Rui.SHEN Min.LIU Jin-ping.CHEN Hao.WU Mou-cheng菜籽饼粕中多糖的氢氧化钠提取方法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技2006,31(9)

8.植物性蛋白质饲料[期刊论文]-农村养殖技术2008(4)

9.李家黎对话教学:师生间追寻生命的意义[会议论文]-2008

10.王瑞元中国油脂工业与大豆产业[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c010531516.html,/Conference_5617643.aspx

钣金加工技术难点及改进措施分析

钣金加工技术难点及改进措施分析 摘要钣金加工是我国机械类工业中的一种重要的加工工艺,钣金加工工艺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而传统的钣金加工工艺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钣金加工,其加工出来的钣金和现在实际上要求的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须对钣金的加工工艺进行改进,才能符合今天市场上钣金加工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钣金在加工工艺出现了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让钣金的加工工艺水平提高,实现钣金加工工艺技术的突破。 关键词钣金加工;难点;改进 引言 钣金加工在我国机械类工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钣金加工技术的提升,对钣金加工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在钣金加工工艺上仍然存在着加工上的难点,这就直接关系到我国钣金加工技术向前推进的速度,合理地提高钣金加工工艺是钣金行业面临的关键所在。文章从钣金加工工艺难点出发,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1]。 1 钣金加工工艺中的难点 钣金加工工艺是将一些金属薄板进行手工或者是模具的手法,从而使其形成我们所希望和要求的形状和尺寸,通过焊接或者是小部分的机械加工,使其形成更复杂的形状。比如在家庭中的油箱、铁通、通风管道、铁壶、漏斗、烟囱、弯头等,还有各种设备的外壳等,这些都是钣金的构件。钣金构件没有一种固定的结构形式,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应该满足生产功能的前提:让所设计出的结构要做到外形的美观和制作成本低廉的原则。钣金构件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不同的结构就要设计出不同的形式。总而言之,钣金构件的设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随着产品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钣金加工工艺所面临的难点问题。 2 钣金加工工艺改进的措施 在实际钣金加工工艺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改进措施。 2.1 钣金加工选材 钣金加工一般是用在设备的外壳,因此板材的选择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既要选择的恰当、在加工时方便,还能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把加工的成本进行降低。 在同一结构加工材料时,要保证材料的利用率,同样规格的板材厚度的材料最多不能超过三种。这就要加工时对材料要进行高度的利用,不能浪费。对于那种高强度且要求也比较高的钣金结构,可以用薄板压筋的方法达到目的。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和智能工厂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和智能工厂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行业智能制造系统都还处于局部应用阶段,只有少数大企业单项业务信息技术覆盖面较高,关键业务环节应用系统之间实现了一定的协同和集成。从制造企业生产力水平来看,大量企业处于工业2.0要补课,有些企业处于工业3.0待普及,有个别企业处于工业4.0要示范。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发展趋势 据行业专业人士分析,今后国内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将面临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大趋势: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系统解决方案领域的合作将更加活跃。 智能制造发展具有复杂性、系统性,涉及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涉及执行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企业层、云服务层、网络层等企业系统架构,需要实现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限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研发周期较长以及工艺壁垒等因素,单个系统解决方案商很难满足各个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需要,企业间将不断加强协同创新,以强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 第二大趋势: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将进一步完善,工业软件领域的集成与发展将成为重点。 从企业系统架构来看,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能够打通整个架构体系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商,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将不断完善架构体系。智能制造系

统解决方案主要依托于软硬件产品及系统,实现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交互、信息集成。从硬件层面来看,基于成本大幅降低的现实需要,硬件中通用性强的部分将日趋模块化、标准化发展。从软件层面来看,工业软件存在于智能制造的每个角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将更加倚重于与硬件层关系密切的软件部分(SFC、MES、ERP、PLM)的集成与发展,其中MES是软件层中最核心部分。 我国智能工厂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智能制造热度高企,石化、钢铁、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飞机制造等行业纷纷开始探索建设智能工厂。《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这必将加速智能工厂在工业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预计未来3-5年,全国将涌现出一批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的内涵及建设重点 智能工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构建智能化生产系统、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企业基于CPS和工业互联网构建的智能工厂原型,主要包括物理层、信息层、大数据层、工业云层、决策层。其中,物理层包含工厂内不同层级的硬件设备,从最小的嵌入设备和基础元器件开始,到感知设备、制造设备、制造单元和生产线,相互间均实现互联互通。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可测可控、可产可管”的纵向集成环境。信息层涵盖企业经营业务各个环节,包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物流配送等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众创、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可视追踪等相关业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横向集成环境,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

钣金技术要求大全

2.零件加工表面上,不应有划痕、擦伤等损伤零件表面的缺陷。 3.去除毛刺飞边。 8.未注形状公差应符合GB1184-2000. 9.未标注尺寸公差应该按照GB/T1804-m 10.铸件公差带对称于毛坯铸件基本尺寸配置。 11.未注圆角半径R5。 12.未注倒角均为2×45°。 13.锐角倒钝。 23.零件在装配前必须清理和清洗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切屑、油污、着色剂和灰尘等。 24.装配前应对零、部件的主要配合尺寸,特别是过盈配合尺寸及相关精度进行复查。 25.装配过程中零件不允许磕、碰、划伤和锈蚀。 26.螺钉、螺栓和螺母紧固时,严禁打击或使用不合适的旋具和扳手。紧固后螺钉槽、螺母和螺钉、螺栓头部不得损坏。 28.同一零件用多件螺钉(螺栓)紧固时,各螺钉(螺栓)需交叉、对称、逐步、均匀拧紧。 68.补焊前必须将缺陷彻底清除,坡口面应修的平整圆滑,不得有尖角存在。 84.加工的螺纹表面不允许有黑皮、磕碰、乱扣和毛刺等缺陷。 钣金技术要求大全 1.零件去除氧化皮。 2.零件加工表面上,不应有划痕、擦伤等损伤零件表面的缺陷。 3.去除毛刺飞边。 4.经调质处理,28HRC~32HRC。 5.零件进行高频淬火,350~370℃回火,40HRC~45HRC。 6.渗碳深度0.3mm。 7.进行高温时效处理。 8.未注形状公差应符合GB1184-2000. 9.未标注尺寸公差应该按照GB/T1804-m 10.铸件公差带对称于毛坯铸件基本尺寸配置。 11.未注圆角半径R5。 12.未注倒角均为2×45°。 13.锐角倒钝。

14.各密封件装配前必须浸透油。 15.装配滚动轴承允许采用机油加热进行热装,油的温度不得超过100℃。 20.齿轮装配后,齿面的接触斑点和侧隙应符合GB10095和GB11365的规定。 21.装配液压系统时允许使用密封填料或密封胶,但应防止进入系统中。 22.进入装配的零件及部件(包括外购件、外协件),均必须具有检验 部门的合格证方能进行 装配。 27.规定拧紧力矩要求的紧固件,必须采用力矩扳手,并按规定的拧紧 力矩紧固。 29.圆锥销装配时应与孔应进行涂色检查,其接触率不应小于配合长度 的60%,并应均匀分布。 30.平键与轴上键槽两侧面应均匀接触,其配合面不得有间隙。 31.花键装配同时接触的齿面数不少于2/3,接触率在键齿的长度和高度方向不得低于50%。 32.滑动配合的平键(或花键)装配后,相配件移动自如,不得有松紧 不均现象。 33.粘接后应清除流出的多余粘接剂。 34.轴承外圈与开式轴承座及轴承盖的半圆孔不准有卡住现象。 35.轴承外圈与开式轴承座及轴承盖的半圆孔应接触良好,用涂色检查时,与轴承座在对称 于中心线120°、与轴承盖在对称于中心线90°的范围内应均匀接触。 在上述范围内用塞尺检 查时,0.03mm的塞尺不得塞入外圈宽度的1/3。 36.轴承外圈装配后与定位端轴承盖端面应接触均匀。 37.滚动轴承装好后用手转动应灵活、平稳。 38.上下轴瓦的结合面要紧密贴和,用0.05mm塞尺检查不入。 39.用定位销固定轴瓦时,应在保证瓦口面和端面与相关轴承孔的开合 面和端面包持平齐状 换页 态下钻铰、配销。销打入后不得松动。 40.球面轴承的轴承体与轴承座应均匀接触,用涂色法检查,其接触不 应小于70%。 41.合金轴承衬表面成黄色时不准使用,在规定的接触角内不准有离核 现象,在接触角外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论文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共10页) 姓名:陈加定 学号:SF11050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23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摘要:介绍了智能制造提出的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人工智能与 I M T、 I M S的 关系, I M S 和 C I M S, 智能制造的物质基础及理论基础, 智能制造系统的特征及框架 结构, 并简要介绍了智能加工中心 IMC, 智能制造技木的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系统研 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技术,IMS,IMC,IMT。 一、智能制造技术提出的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 是决定国家发展水平的最基本因素之一。从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历程来看, 经历了由手工制作、泰勒化制造、高度自动化、柔性自动化和集成化制造、并行规划设计制造等阶段。就制造自动化而言, 大体上每十年上一个台阶: 50~60年代是单机数控, 70 年代以后则是CNC机床及由它们组成的自动化岛,80年代出现了世界性的柔性自动化热潮。与此同时, 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 但与实用化相距甚远。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与发展, 机械制造大体沿两条路线发展: 一是传统制造技术的发展, 二是借助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的制造技术与系统的发展。80年代以来, 传统制造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存在着很多问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向产品、工艺和系统的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现代制造系统中所出现的问题, 这就促使我们借助现代的工具和方法, 利用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集成传统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 发展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与系统, 这便是智能制造技术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MT) 与智能制造系统( Intelligent M anufacturing System,IMS)。 90 年代以后, 世界各国竞相大力发展 I M T 和I M S 的深层次原因有:(1)集成化离不开智能;(2)机器智能化比较灵活;(3)智能化的经济效益较高;

钣金加工技术要求汇总

时磊5说- 钣金加工技术要求汇总钣金:技术要求:1折弯半径R2; 2、锐边倒钝,去毛刺; 3、脱脂洗净; 4、零件表面喷塑处理,颜色:新威XW9256HS50。 技术要求: 1折弯半径R2 ; 2、锐边倒钝,去毛刺; 3、零件表面镀白锌处理; 4、脱脂洗净。 技术要求: 1折弯半径R2 ; 2、未注公差参照ISO-2768-m ; 3、锐边倒钝,去毛刺; 4、加工完脱脂洗净。 技术要求: 1未注公差参照ISO-2768-m ; 2、锐边倒钝,去毛刺; 3、加工完脱脂洗净。 技术要求: 1锐边倒钝,去毛刺; 2、零件表面镀白锌处理(厚度15微米); 3、脱脂洗净。 1折弯半径R1.5; 技术要求: 1锐边倒钝,去毛刺; 2、脱脂洗净。 技术要求: 1材料采用镜面板加工; 2、折弯半径R1 ; 3、锐边倒钝,去毛刺;

时磊忖呎… 4、脱脂洗净。 技术要求: 1锐边倒钝,去毛刺; 2、表面喷塑处理(颜色:新威1294HF10); 3、脱脂洗净。 技术要求: 1、零件1与零件2压铆连接,压平、压牢; 2、注意避免表面划伤。 盒体: 技术要求: 1、折弯半径R1.5; 2、锐边倒钝,去毛刺; 3、脱脂洗净。 技术要求: 1、零件1与零件 2、 3、 4、 5、6压铆连接,压平、压牢; 2、表面喷塑,颜色:新威1294HF10 ; 3、喷塑时注意保护螺纹,喷塑后回丝。 技术要求: 1、零件1与零件 2、 3、4压铆连接,压平、压牢; 2、表面喷塑,颜色:新威1294HF10 ; 3、喷塑时注意保护螺纹,喷塑后回丝。 技术要求: 1、折弯半径R1.5; 2、锐边倒钝,去毛刺; 3、表面喷塑处理(颜色:新威1294HF10); 4、脱脂洗净。 技术要求: 1、折弯半径R1.5; 2、锐边倒钝,去毛刺;

钣金件未来发展趋势

钣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钣金至今为止尚未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根据国外某专业期刊上的一则定义可以将其定义为:钣金是针对金属薄板(通常在6mm以下)一种综合冷加工工艺,包括剪、冲/切/复合、折、焊接、铆接、拼接、成型(如汽车车身)等。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同一零件厚度一致。 中国作为全球钣金制造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稳固.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环境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实力的快速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地区。中国经济设施比较完善,产业发展比较成熟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具有成为全球钣金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钣金制造业外向型发展特征明显。中心地位的加强首先表现在近几年五金产品的出口全面增长:主要钣金产品的出口增长率均高于产量的增长率,更高于国内市场销量的增长率;主要钣金产品全面开花,不仅电动工具、手工具、建筑五金产品这些传统的出口大类产品增幅很高,而且以前出口比重不大的厨电产品和卫浴产品2004年的出口增速亦十分明显。巨大的市场和中心地位引力将进一步吸引钣金跨国公司制造中心向中国的转移。 销售渠道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由于国内钣金厨卫产品供过于求,质量压力增大,销售渠道成为关键的竞争因素之一,各方对渠道的争夺日趋激烈。一方面,厨电生产厂家加强了对零售终端的控制,力争减少销售环节,节省销售费用,使销售渠道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销售模式朝着能同时适应多样市场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销售业发展的趋势使大型家电连锁店的地位不断上升,对行业的控制能力增强,参与并引发了以前主要由制造商主导的价格竞争。大型零售商凭借其广阔的市场覆盖面、采购规模和成本优势,在产品定价、货款交割等方面对生产企业的控制能力将日益增强。 企业两极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未来几年将是钣金行业的震荡期,这种高速震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现在钣金厨卫品牌阵营中两极分化的趋势扩大。预计今后几年真正能够在市场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分析 (一)产业发展状况 1、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进入产业化阶段 目前,我国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在仪器仪表、包装和食品机械、工程机械、环保机械、重机、印机等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进入产业化阶段。其中,仪器仪表 领域、包装和食品机械领域发展较为突出,但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整体技术水平依然较低,关键核心部件 亟待突破。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缺少核心技术,使之仍处于 单件小批量的生产状态,产品性价比较低。 2、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取得标志性成果 我国在石油石化、机械加工、食品制造等领域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取得标志性成果。如,在石油 石化智能成套设备领域,国产全自动油田固井车研制成功、国内首套褐煤提水装置试验成功、国内首套年 产1万吨烷基化废酸再生装置实现高水平中交、自主研发“千万吨级炼油加氢装置循环氢压缩机高压干气 密封及其控制系统”和“大型煤化工煤制丙烯装置丙烯制冷压缩机大轴径干气密封”两项科技成果问世。 在智能化食品制造生产线领域,乳品无菌化数字示范车间年产无菌包装乳品9000万瓶,减少乳品加工环节 的原料及成品损耗约15%,节省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约20%,降低消毒液用量约70%。无菌化饮料吹灌 旋数字化车间可为客户产品质量提升约10%,生产效率提高约15%,降低能源消耗约20%,降低人工约20%,降低设备成本、占地成本约20%。在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领域,我国开发出现场“无人化”操作的染色工 艺、智能染色系统、筒子纱微波烘干机、元明粉自动称量系统、装卸纱机器人、自动物流系统、中央控制 软件系统等,研制出新产品三类18种84台/套。 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正积极寻求创新发展 近年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领域已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电工电器、液压 气动密封件、工程机械和重机等重点领域已建立六个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江苏、上海、广东、洛阳等一 些省市相继成立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3年4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的“中国机器人 产业联盟”成立。另外,骨干企业的研发经费逐年提升,重点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超过5%。如,湖北力帝机床、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深圳精密达、上海派芬自动控制技术和深圳正弦电气的研发经 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均达8%以上。北人集团、上海电气、辽宁大族冠华、杭州科雷机电、湖北力帝机床、西 安西电电力等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80%以上。 (二)产业布局

(完整版)钣金工艺规范及折弯及模具手册

钣金工艺规范及折弯机模具手册 1简介 1.1钣金所用材料 常用材料有:冷轧板SPCC、热轧板SPHC、电解板SECC、普通铝板及铝合金板AL1050、AL5052-H32,不锈钢板SUS304、覆铝锌钢板. 1.2典型钣金件加工流程 图面展开---编程---下料(剪、冲、割)----冲网孔----校平----拉丝----冲凸包----压铆----折弯-----焊接----立体拉丝----表处----组装 2下料 2.1数冲是用数控冲床加工,板材厚度加工范围为:冷扎板、热扎板小于或等于 3.0mm;铝板小于或等于 4.0mm;不锈钢小于2.0mm。 2.1.1 冲孔有最小尺寸要求 冲孔最小尺寸与孔的形状、材料机械性能和材料厚度有关。t为材料厚度,冲孔尺寸一般不小于1.5t。如遇特殊情况,可参照下表: 图2.1.1 冲孔形状示例 * t为材料厚度,冲孔最小尺寸一般不小于1.2mm。 冲孔最小尺寸列表

2.1.2 数冲的孔间距与孔边距 零件的冲孔边缘离外形的最小距离随零件与孔的形状不同有一定的限制,见图2.1.2。当冲 应不小于1.5t。 2.1.3 折弯件及拉深件不可选用数冲下料,可选用二次激光切割。 2.1.4 螺钉、螺栓的过孔和沉头座 螺钉、螺栓过孔和沉头座的结构尺寸按下表选取取。对于沉头螺钉的沉头座,如果板材太薄难以同时保证过孔d2和沉孔D,应优先保证过孔d2。 用于螺钉、螺栓的过孔 *要求钣材厚度t≥h。 用于沉头螺钉的沉头座及过孔

*要求钣材厚度t≥h。 用于沉头铆钉的沉头座及过孔 激光切割是用激光机飞行切割加工,板材厚度加工范围为冷扎板、热扎板小于或等于8.0mm;不锈钢小于或等于4.0mm ;铝板小于等于5.0mm。其优点是加工板材厚度大,切割工件外形速度快,加工灵活.缺点是会产生热变型,网孔件不宜用此方式加工,加工成本高! 折弯 折弯件的最小弯曲半径 材料弯曲时,其圆角区上,外层收到拉伸,内层则受到压缩。当材料厚度一定时,内r越小,材料的拉伸和压缩就越严重;当外层圆角的拉伸应力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和折断,因此,弯曲零件的结构设计,应避免过小的弯曲圆角半径。公司常用材料的最小弯曲半径等于0.5t。(弯曲半径是指弯曲件的内侧半径,t是材料的壁厚) 弯曲件的直边高度 一般情况下的最小直边高度要求 弯曲件的直边高度不宜太小,最小高度按(图3.2.1)要求:h>2t>2.5mm。 特殊要求的直边高度 如果设计需要弯曲件的直边高度h≤2t,,则首先要加大弯边高度,弯好后再加工到需要尺寸(可采用激光二次切割或者机加工);或者在弯曲变形区内加工浅槽后,再折弯(如下图所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浅谈钣金加工工艺技术

浅谈钣金加工工艺技术 摘要:钣金加工过程中冲压件技术使用频繁,文章针对冲压件的加工工艺进行 分析,总结出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分析翻边孔加工以及弯曲件加工的具体方法,为钣金加工环节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提升产品质量,使用稳定性也有明显提升。 关键词:钣金加工;加工工艺;弯曲件加工 在钣金的加工过程中,加工工艺是指导钣金加工的重要文件,如果没有加工 工艺,钣金加工将会出现无规范可依,无标准可执行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清楚 钣金加工工艺的重要性,在钣金加工过程中对加工工艺进行深入研究,保证加工 工艺能够符合钣金加工的操作实际,满足钣金加工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提高钣 金加工质量。通过实践发现,钣金加工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下料、 折弯、拉伸、成型、焊接等方式。要想保证钣金加工全过程的质量达标,就要重 点研究这几种加工方式的加工工艺,对现有加工工艺进行优化,提高加工工艺的 实用性和指导性。 1钣金下料的加工工艺研究 从目前钣金下料方式来看,由于数控设备的广泛采用,以及激光切割技术的 运用,钣金下料已经从传统的半自动切割转变成数控冲床加工和激光切割。在这 一加工过程中,主要的加工工艺要点在于冲孔的尺寸控制和激光切割的板材厚度 选择。对于冲孔的尺寸控制,主要应遵循以下加工工艺要求: 1.1冲孔在尺寸选择上,应根据图纸需要,认真分析冲孔的形状、板材的机械性能和板材的厚度情况,并根据公差要求将冲孔的尺寸留有余量,保证加工余量 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1.2冲孔时设定好孔间距和孔边距,保证孔间距和孔边距达到标准要求。对于激光切割的工艺要点,我们应按照标准要求,在选材上,冷轧板和热轧板的最大 厚度不超过 20mm,不锈钢的最大厚度不超过 10mm,另外网孔件不能使用激光 切割的手段实现。 2 钣金加工工艺中的难点 钣金加工工艺是将一些金属薄板进行手工或者是模具的手法,从而使其形成 我们所希望和要求的形状和尺寸,通过焊接或者是小部分的机械加工,使其形成 更复杂的形状。比如在家庭中的油箱、铁通、通风管道、铁壶、漏斗、烟囱、弯 头等,还有各种设备的外壳等,这些都是钣金的构件。钣金构件没有一种固定的 结构形式,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应该满足生产功能的前提:让所设计出的结构 要做到外形的美观和制作成本低廉的原则。钣金构件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 不同的结构就要设计出不同的形式。总而言之,钣金构件的设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随着产品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钣金加工工艺所面临的难点问题。 3钣金加工工艺改进的措施 在实际钣金加工工艺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 析,并对其进行改进措施。 3.1 钣金加工选材 钣金加工一般是用在设备的外壳,因此板材的选择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既要 选择的恰当、在加工时方便,还能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把加工的成本进行降低。 在同一结构加工材料时,要保证材料的利用率,同样规格的板材厚度的材料 最多不能超过三种。这就要加工时对材料要进行高度的利用,不能浪费。对于那 种高强度且要求也比较高的钣金结构,可以用薄板压筋的方法达到目的。市场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对它的认识与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引起人们对经济以外诸如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思考,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文化全球化。诚然,经济全球化会加强各个地区文化的联系,对文化交流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可能消除各地区文化的民族特色,更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是独立的,在文化上也是独立的,各民族应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只有样式不同,才能更丰富。丰富多彩、百家争鸣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今全球化越演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时,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易传》中提出“自强不息”,也称为“刚健”。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到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春秋初年,史伯提倡“和”,“以他平他为和”,意思就是,对于不同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的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而“和”即“和谐”。 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主义和小农经济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确包含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这些内容是为适应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社会背景而产生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我们不能够全盘照搬,不能够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西方文化传统中讲究逻辑推理,所以,西方的逻辑学发达。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注重分析,而中国自古就缺乏分析方法。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相对发达。例如在数学方面,虽然中西在数学方面各有特点和贡献,但尤其在几何学方面中国却不如希腊。三是西方文化的文化创新速度要比中国快。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碰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张岱年先生运用哲学的方法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 “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来对待文化问题。文化的综合创新,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而努力有所创造。如今,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包括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 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多了。我们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应该采取主动回应的策略,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优秀的文化,同时传递我们由于进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信息。加快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单就现阶段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展的文化交流来看,我们似乎“拿来”的多,“送去”的少。近年来,国家也搞了一些对外文化宣传活动,如:中国文化美国行、中国文化法国节等等。但这种“送去”的工作还不够。在“送去”的同时,“拿来”的工作也还要继续做。世界上各地区间在文化方面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可以借鉴的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内容,儒家追求“天下为公”,道家的“无为”都是民主的思想内容。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践,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对西方的民主文化进行借鉴,然后再逐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但绝不会消除各民族的各种样式文化的特色。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指导文化研究,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因此我们要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而它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样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备文化进步的基础。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尤其是民主与科学。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它,就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学者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精神,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第一,新的文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第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第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第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是创造; ——传统存于现在,我们的传统就在于我们的现实;

钣金加工工艺难点及改进措施分析

钣金加工工艺难点及改进措施分析 钣金加工在我国机械类工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钣金加工技术的提升,对钣金加工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在钣金加工工艺上仍然存在着加工上的难点,这就直接关系到我国钣金加工技术向前推进的速度,合理地提高钣金加工工艺是钣金行业面临的关键所在。文章从钣金加工工艺难点出发,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标签:钣金加工;难点;改进 钣金加工是我国机械类工业中的一种重要的加工工艺,钣金加工工艺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而传统的钣金加工工艺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钣金加工,其加工出来的钣金和现在实际上要求的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须对钣金的加工工艺进行改进,才能符合今天市场上钣金加工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钣金在加工工艺出现了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让钣金的加工工艺水平提高,实现钣金加工工艺技术的突破。 1 钣金加工工艺中的难点 钣金加工工艺是将一些金属薄板进行手工或者是模具的手法,从而使其形成我们所希望和要求的形状和尺寸,通过焊接或者是小部分的机械加工,使其形成更复杂的形状。比如在家庭中的油箱、铁通、通风管道、铁壶、漏斗、烟囱、弯头等,还有各种设备的外壳等,这些都是钣金的构件。钣金构件没有一种固定的结构形式,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应该满足生产功能的前提:让所设计出的结构要做到外形的美观和制作成本低廉的原则。钣金构件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不同的结构就要设计出不同的形式。总而言之,钣金构件的设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随着产品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钣金加工工艺所面临的难点问题。 2 钣金加工工艺改进的措施 在实际钣金加工工艺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改进措施。 2.1 钣金加工选材 钣金加工一般是用在设备的外壳,因此板材的選择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既要选择的恰当、在加工时方便,还能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把加工的成本进行降低。 在同一结构加工材料时,要保证材料的利用率,同样规格的板材厚度的材料最多不能超过三种。这就要加工时对材料要进行高度的利用,不能浪费。对于那种高强度且要求也比较高的钣金结构,可以用薄板压筋的方法达到目的。 市场上所供给的钣金加工材料,其外形有时并不符合要求。比如钣金加工出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论文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论 文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共10页) 姓名:陈加定 学号:SF11050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23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摘要:介绍了智能制造提出的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人工智能与 I M T、 I M S的关系, I M S 和C I M S, 智能制造的物质基础及理论基础, 智能制造系统的特征及框架结构, 并简要介绍了智能加工中心 IMC, 智能制造技木的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系统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技术,IMS,IMC,IMT。 一、智能制造技术提出的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 是决定国家发展水平的最基本因素之一。从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历程来看, 经历了由手工制作、泰勒化制造、高度自动化、柔性自动化和集成化制造、并行规划设计制造等阶段。就制造自动化而言, 大体上每十年上一个台阶: 50~60年代是单机数控, 70 年代以后则是CNC 机床及由它们组成的自动化岛,80年代出现了世界性的柔性自动化热潮。与此同时, 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 但与实用化相距甚远。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与发展, 机械制造大体沿两条路线发展: 一是传统制造技术的发展, 二是借助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的制造技术与系统的发展。80年代以来, 传统制造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存在着很多问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向

产品、工艺和系统的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现代制造系统中所出现的问题, 这就促使我们借助现代的工具和方法, 利用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集成传统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 发展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与系统, 这便是智能制造技术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MT) 与智能制造系统 ( Intelligent M anufacturing System,IMS)。 90 年代以后, 世界各国竞相大力发展 I M T 和I M S 的深层次原因有:(1)集成化离不开智能;(2)机器智能化比较灵活;(3)智能化的经济效益较高;(4)白领化使得有丰富经验的机械工人和技术人员日益缺少,产品制造技术越来越复杂, 促使使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技术来解决现代化的加工问题;(5)工厂生产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生产管理和生产自动化。总之,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为传统的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先进制造技术概念。近年来由发达国家倡导的面向21世纪的“智能制造系统”、“信息高速公路”等国际研究计划,无疑是该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国际间进行高科技研究开发的具体表现和积极占领 21 世纪高科技制高点的象征。 二.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智能制造技术在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定义。目前比较通行的一种定义是, 智能制造技术是指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 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活动。因此, 智能制造的研究开发对象是整个机械制造企业, 其主要研究开发目标有二: ①整个制造工作的全面智能化, 它在实际制造系统中首次提出了以机器智能取代人的部脑力劳动作为主要

钣金件技术要求

钣金件通用技术标准 本标准为产品设计者提供本公司一般的设计要求,也为质检员提供检验与判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作为供应商产品加工的标准。此标准按钣金制作,也适合其他金属件加工的零配件和产品。 一.材料要求: 除图纸特别说明外,一般材料采用优质A3冷板(Q235A)。材料厚度符合GB709-88标准,其力学性能符合GB2975-82标准,化学成分符合GB222-84,并由供应商提供相关原材料检测报告。 二.表面要求: 1.外观:光洁平整,去除毛刺、锐边,无变形等缺陷; 2.喷涂:颜色与图纸要求或样件及色板一致,喷涂前必须经过酸洗和磷化处理(参 考GB8923-88),无挂滴、条纹、起泡、桔皮、剥落、划伤等缺陷,附着力性能可靠,划格试验不大于1级,具体标准参考表一。一般情况下涂层厚度在39~120μm之间; 3.电镀:表面镀锌结晶细致,色泽均匀,结合牢固,不允许有生锈、表层不干净、 划伤、凹坑等缺陷(参考钢铁制作机械镀锌标准要求JB/T8928-1999); 4.耐蚀性:中性盐雾实验(GB/T 1771-1991)车身内配件外表面500h后划叉处单边 扩蚀宽度≤2mm,未划叉区域无起泡、开裂、剥落、掉粉、明显变色、明显失光等涂膜病态现象内腔中性盐雾120h后红锈面积小于10%.;车身外配件1000h后基体无锈蚀。 5.丝印:文字、图案及颜色依据图纸要求,无偏斜、模糊、重影、针孔等缺陷,具 体检验标准参考附表二。 6.对于外观分为A 、B、C、D四个等级。

三.加工: 1.下料:非模具开料时必须打磨尖角和毛刺,模具落料时,未注圆角半径取料厚; 2.折弯:未注折弯内圆角半径取材料厚度, 3.焊接:牢固、平整,无虚焊、夹渣、气孔、堆积、变形等缺陷,影响到装配及外 观的部分必须打磨平整; 4.精度:未注尺寸公差按GB/T1800.3-1998中的IT14级精度制制作,同时图纸上所 标注的尺寸均为表面处理后的状态,具体数据参见表三。 附表一 划格试验 GB/T 9286-1998系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2409:1992《色漆和清漆——划格试验》(第二版),代替等效采用ISO 2409:1972的GB 9286-88。该标准规定了以直角网格图形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干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