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

中药的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在检验中药真伪方面通常采用的检测手段有形态鉴别、理化鉴别和光谱色谱分析等。而作为色谱技术一个分支的薄层色谱由于其独具的长处而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分析。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起,薄层色谱鉴别除有化学对照品作为鉴别药材的指标成分对照品以外,鉴于单一化学对照品不能反映药材的整体特征,一些多种植物共存的化学成分没有专属性,以及没有化学对照品鉴别就无法进行的问题,开始增加了“对照药材”,以药材对照品的色谱整体为特征进行对比鉴别,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并于1993年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作为中药薄层鉴别的重要参考资料。在该书的第一章中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参考Friedrich Geiss的《Fundamentals of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Planar Chromatography)》一书的内容,从实用的角度叙述了薄层色谱实际操作中的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起到了薄层色谱操作规范化的指导作用。但是直至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药薄层色谱鉴别基本是以手工点样、实验室自制薄层板为基础的较为粗放的操作进行试验,由于硅胶材料的质量不高和手工操作的个体差异较大,致使色谱质量仍然不高,分离度、重现性均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尽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在薄层色谱技术及相应的仪器开发逐步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达到单元操作计算机自动化,高质量商品预制薄层板(常规板与高效板)代替了自制薄层板,进入一个高层次的仪器化和微机化的阶段。美国药典、欧洲药典等对草药(植物药)均采用薄层色谱鉴别,并有规范化的要求,以保证结果的专属性和可重现性,这对药典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我国药典在中药的薄层色谱鉴别的应用和推广也需要在技术层面有明显的提高。在实验室条件方面。近年来由于政府对药检部门的设备投入的明显加大,致使中药检验的硬件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为进一步提高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药薄层色谱鉴别的技术水平和江别的专属性,并且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重现性,并达到国际间可以互通的要求,自2005年版开始,逐渐使用商品预制薄层板,进一步细化操作条件。对供试品溶液的制备、薄层板的活化、点样、展开、显色、色谱图像的拍摄和制作等均有新的规定。现就实验操作技术方面的一些共性问题讨论如下。

实施薄层色谱鉴别时,通常需要注意下列各项问题:

1.样品的预处理.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一般用溶剂提取法(液液萃取、加热回流、超声提取等),挥发油可直接用溶剂稀释即可。如样品含有较多的杂质,如鞣质、叶绿素、糖、粘液质等,应该采取适当的预处理将供试品溶液“除杂”,以便获得比较“洁净”的薄层色谱图像。尤其某些成分较为复杂的中药材和一些中药制剂,如人参需经过液液萃取或固液萃取、吸附净化等步骤,目的是减少杂质的干扰,提高色谱的清晰度,从而提高可鉴别性。

2.样品及对照药材取样和供试液及对照药材液制备应量化操作,目的是使样品的色谱与对照药材的色谱更有可比性。

3.定量点样,虽然[鉴别]不能也不应等同于定量测定,但在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化学对照品液均定量制备,在薄层板上定量点样,则样品得到的色谱不仅可以回答“有没有”和“是不是”

(即真伪)的问题,还可以粗略地进行量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优劣”的信息。本图集中不少例子均可直观地判断同样的中药材不同的样品之间其色谱中主要斑点乃至整个色谱“量”的差别。

4.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化学对照品的同时设对照药材,目的是除检出主要的化学成分外,还要将完整的色谱作为一个整体(指纹图谱)加以鉴别,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5.注意环境条件对样品层析行为的影响,操作环境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往往对色谱的质量影响较大,由于药典编写体例的限制和我国大多数实验室的客观实际,虽然在药典正文中一般没有作严格的限制,但不等于这方面因素可以忽视。本图集均记录了各品种薄层色谱操作时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供操作者参照,在相近似的环境下操作。

薄层色谱分析与其他色谱分析相比,其显著不同之一是得到的图谱是直观性很强的图像。一个比较复杂的中药薄层色谱,尤其是成分未明而斑点较多的薄层色谱,往往是很难用文字描述的;何况药典正文受体例的限制,不可能作过多的文字叙述。编辑本图集的目的就是提供彩色的图谱供检验者直观地鉴别、比较和判断。

关于同一品种的药材商品的个体差异存在如何界定的问题。在实际的样品分析中,的确存在着由于商品个体差异,致使薄层色谱难以和对照药材的色谱完全吻合。但是,既然是同一品种,也必然存在着共性特征。外在的形态是如此,反映内在成分的色谱也是如此。譬如黄连均含小檗碱,小檗碱的有无固然可以作为黄连真伪鉴别的依据,但小檗碱并非黄连所独有,就产生了黄连应当检出小檗碱,但检出小檗碱未必就是黄连的问题。所以观察完整的色谱(指纹图谱)结合特征成分的辨认,就进一步提高了鉴别的准确度;经过比较,求大同存小异,做出合理的判断,这就相当于目前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分析中提出的“相似度”。对于分布地区广泛,商品规格较多的品种,需要反复比较;有些品种个体之间成分变异较大,需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掌握规律,方可设立对照药材,所以药典中并非所有的品种都设有对照药材。

第二章器材与操作

一、仪器与材料

(一)薄层板

为了得到有良好的分离度和重现性的色谱,一般均用商品预制板(普通板和高效板)。不同生产厂商的预制板由于硅胶原料和加工、制备过程的差异,质量不可能一致。如有的商品预制板比较适合脂溶性成分的展开,而不适合极性较大成分而展开剂中需要加水的样品;有的硅胶颗粒的细度分布范围较宽,批间质量不一致,造成重现性差;而不同厂商所用高分子有机粘合剂各不相同,也是影响色谱质量和重现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特别是成分较复杂,色谱斑点很多的样品,对预制板的质量要求比较严格。这种情况与液相色谱柱很相似,所以对商品预制板的选择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本图集中每一个品种均采用了进口商品普通预制板、进口高效预制板,国产不同厂家的与之板(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文献报道最常用的Merck预制板价格较为昂贵,为了尽量降低分析成本,只用了德国MN 的预制板)。

(二)点样器材

最常用也最方便的是定量点样毛细管(微升毛细管),规格有0.5μl、1.0μl、2.0μl、5.0μl、10μl 等多种。本图集为了保证色谱的图谱质量,基本上采用半自动或自动的条带式喷雾点样,少数品种是点状点样。实际应用中如无半自动或自动条带状喷雾点样仪,也可手工接触式点状点样或条带点样,但操作需要细致小心,原点尽量减少溶剂扩散现象,特别是点样量较大时更要注意。

(三)展开箱(层析缸)

应当用薄层色谱专用的展开箱,展开箱有水平式和直立式两种类型;日常用的最多的是直立式展开箱。它又分为平底展开箱和双槽展开箱。双槽展开箱具有节省溶剂、便于预平衡、可控制展开箱内相对湿度等优点,故推荐使用此种展开箱。大多数中药样品适宜用直立式不饱合或部分饱和(展开前使溶剂蒸气在展开箱内扩散平衡一定时间,然后放入薄层板展开)。如需饱和展开,则展开箱内壁放同样大小的滤纸,促使箱内尽快达到饱和状态。

(四)显色与检测仪器

展开后的薄层板,大多需要用某些试剂(显色剂)使展开后的斑点显色。涂布显色剂的方法有喷雾法及浸渍法。喷雾用的喷雾瓶应能在一定压力下使试剂喷成均匀的细雾状。浸渍法用的浸渍槽为特制的扁的玻璃槽,使用时,将展开后的薄层板平稳垂直地放入浸渍槽中一至数秒钟后取出,揩净薄层板背面残存的试剂,显色后的图像供分析用(需要时可加热)。通常使用最多的仍然是喷雾法。

观察薄层色谱用的紫外光灯装有长波段(365nm)和短波段(254 nm)紫外光管两种。前者用于观察具有荧光的色谱,后者一般用于观察硅胶GF254板在荧光背景下的荧光猝灭暗色斑点。选用紫外光灯应注意荧光管的功率和滤光片的规格。

二、操作方法

(一)薄层板的准备

预制薄层板如贮藏时间过长,或因贮藏环境条件不良,其表面涂布的硅胶吸附剂(固定相)容易被污染,所以需要在使用前预洗,一般是用甲醇、甲醇-二氯甲烷混合溶剂或异丙醇在不密闭的展开缸中上行展开至最前沿,取出晾干,重新活化。通常只要对色谱与本图集的色谱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以致影响到对鉴别结果的判断,实验室的手工自制板仍然可以采用,但必须注意保证自制板的质量。如高质量的硅胶、表面光洁、平整的玻璃板、良好的薄层涂布工具和纯熟的手工铺板技巧。如需将硅胶薄层板改性,预制板可浸入改性溶液中数秒钟即刻取出(如有条件,可用专用的浸渍缸),晾干,活化后使用。手工自制板可将正文规定的改性溶液代替水加入硅胶中拌浆铺板。其他如纤维素板,聚酰胺板一般均用商品预制板。

(二)点样

除另有规定外,按规定用微升毛细管分别吸取供试液或对照液,以垂直方向小心接触薄层表面,做点状样或条带状点样(或用符合要求的手动、半自动、自动点样工具点样,条带状点样最好用专用的半自动或自动点样仪)。点样基线与底边距离,视所用板的大小,相距10~15mm(普通板),8~

10mm(高效板),多数品种采用长度为10cm的板,故点样距底边10~15mm为宜。样品原点之间的距离视情况为5、8、10mm;一般采用条带状点样,宽约8~10mm(普通板),5~8mm(高效板),高以不超过1mm为宜(预制板或加固的自制板,用专门的条带点样器械喷雾点样,可保证点样的质量)。如采用点状点样,原点直径应不大于3mm(高效板原点直径应更小)。点样时应注意尽量不要损伤薄层表面,如条带点样,应注意条带的均匀。

(三)展开

点样后的薄层板置入加有展开剂的展开箱(层析缸)中,密闭,上行展开,薄层板浸入展开剂中的深度一般要求溶剂的液面距原点约5 mm,展开至规定展距后,立即将薄层板取出,晾干,以备检测。多数品种展距为70~90mm(普通板),必要时可用长度为15或20cm的板,展距可适当延长至12~14mm。高效板的适宜展距为50~70mm。如规定在展开前需将展开箱用展开剂或规定的溶剂预平衡者,可在双槽展开箱的一侧槽中加入适量的溶剂,密闭放置一定时间后,再将薄层板放入展开箱中展开(最常用)。如规定薄层板需同时预平衡者,则将点样后的薄层板放在双槽展开箱没有溶剂的一侧槽中,展开前与展开箱同时预平衡后再将展开剂移人此槽中,展开。如需在溶剂蒸气饱和状态展开,则在展开缸的内侧加一与缸的内壁同样尺寸的滤纸,用展开溶剂湿润,如法预饱和一定时间后,将载有样品的薄层板迅速放入展开缸中,密闭,展开。如有需要薄层板与展开缸同时饱和的,则将薄层板放在双槽展开缸的没有溶剂的一侧,待饱和后,将展开缸稍倾斜将展开溶剂从另一槽内流入放有薄层板的槽内,展开,但该方法很少用。

展开剂用的溶剂需使用分析纯于临用前配制,不可多次反复使用。展开剂如需分层,则放置分层后按要求分取上层或下层,备用。

(四)检测

色谱斑点本身有颜色者可直接在日光下观察可见光谱,斑点在紫外光激发下可发射荧光者,可直接在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色谱;需加试剂方能显色或发射荧光者,则需将试剂均匀喷洒于薄层板面,直接观察或加热显色后观察。用浸渍法,板面显色均匀是其优点,但有的样品经试剂浸渍后,斑点容易被浸润而扩散或拖尾。加热显色须注意加热时间和温度,如用含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手工自制薄层板代替预制板,注意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问过长,容易引起板面的焦化,如用硫酸等显色剂,更易造成板面的炭化而影响显色效果,需要特别留意。有的成分加试剂后.如挥发油成分或甾醇类成分经香草醛硫酸、硫酸醋酐等试剂显色,加热温度和时间长短不同或放置时间不同,斑点的显色可能随时间而有所改变。

有的品种可熏以试剂或试液的蒸气(如碘蒸气、氨蒸气)显色。

第三章影响薄层色谱分析的主要因素

常规薄层色谱由于同板同时可以检测多个样品,分析时间短,固定相(吸附剂)相对价廉,即用即弃,不必担心样品中杂质的污染,检测不受溶剂的干扰,色谱的直观性强,可同板直观观察相互比较等优点而在中药分析方面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因为它是一种“敞开系统”的色谱技术,与柱色

谱的区别之一是除材料及器材以外,外界环境条件对被分离物质的层析行为影响很大,被分离的物质层析行为机制也很复杂;其次是由于分析的全过程是离线多步骤操作,所以操作技巧也明显的影响色谱质量;因而薄层色谱,尤其是常规薄层色谱,又被视为是一种较难驾驭的技术。为了充分发挥薄层色谱技术在中药分析方面的优势,提高色谱的分离度和重现性,注意控制影响色谱质量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所述的几个方面不仅对定量分析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对提高定性分析的质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样品的预处理及供试液的制备

一般认为薄层色谱所用固定相(薄层板)可即用即弃,不怕供试液中杂质的污染,因而样品无需净化精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未知成分多,供试液中溶出的物质较多,其中既有待测成分也有其他“杂质”,常常由于相互干扰或背景污染而难以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甚至难以辨认。所以在许多情况下为了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色谱,样品提取物经预处理,使供试液得以净化,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关键的步骤。制备样品供试液所用的溶剂一般要求溶解度不宜太大,粘度不宜太高,沸点适中,而对于中药材又常常希望将成分尽可能多的被提取出来,所以最常被选用的是甲醇或乙醇,当然待测成分和许多其他“杂质”均被提取出来,供试液的净化就显得更为必要。

例如白头翁的鉴别,若用甲醇直接提取点样,则白头翁皂苷受其所含糖类成分的影响斑点拖尾严重,而将提取液浓缩后以少量水溶解加至C-18小柱上,分别用水、30%和甲醇洗脱,收集甲醇洗脱液浓缩点样,则主要成分的斑点清晰可辨。又如人参与红参的鉴别中,由于人参皂苷R O具有一个羧基,导致其在色谱分离中的Rf值经常发生变化,时常与人参皂苷b2或人参皂苷R C重叠在一起,导致图谱分辨率下降。而将提取液通过(中性)Al2O3柱,再用50%乙醇洗脱后浓缩点样,则除去人参皂苷R O的色谱图清晰程度和重现性均有提高。

图 1 图 2

图1:左:未经C-18小柱的白头翁样品;右:经过C-18小柱的白头翁样品。(*:白头翁皂苷C)

图2:左:未经Al2O3小柱的人参样品;中:未经Al2O3小柱的红参样品;右:经过Al2O3小柱的红参样品;(*:与其他皂苷斑点位置重叠的人参皂苷R O)

样品供试液净化的方法:

1.单一溶剂提取法,如浙贝母、平贝母、华山参、洋金花等均利用在碱性介质下用氯仿或苯将其所含的生物碱有选择地提取出而舍弃其他成分。使供试液得以净化。

2.分段提取法,如丹参可以先用乙酸乙酯提取,供鉴别菲醌类脂溶性成分;药渣继用水提取,供鉴别酚酸类水溶性成分。

3.液液萃取法,如延胡索的鉴别,将水溶液碱化后用乙醚萃取,将生物碱提出再进行薄层鉴别。

4.固液萃取法,用固液萃取制备样品供试品溶液是色谱分析常用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化学键合相小柱,如硅烷化硅胶小柱(C-8,C-18小柱)、氨基键合相小柱、腈基键合相小柱以及硅胶小柱、

氧化铝小柱、聚酰胺小柱及大孔树脂小柱等。本版药典用的较多的是C-18小柱;其次有(中性)氧化铝小柱,如青叶胆、黄芪、断血流等。此外,益母草是用活性炭和中性氧化铝混合小柱。用氧化铝须注意颗粒不可太粗或太细(一般可用100~120目),活性能保持在2~3级,用适当的玻璃小柱(如5 ml及10ml注射针筒)装填。氧化铝吸附力较强.选用时应有针对性。

二、薄层色谱的点样技术

点样是薄层色谱分析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既关系到能否得到可以重现的有良好分离度的薄层色谱,也关系到定量测定结果的准确,因为不良的点样是最主要的误差来源。

1.薄层板的原点位置对样品容积的负荷量是极为有限的,如点样容积过大将明显降低分离效率。中药供试液中一般被测成分与“杂质”共存,尤其被测成分含量较低而其他干扰物质较为大量时,常常习惯于或不得不加大点样的容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点样容积超负荷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现代商品预制板硅胶颗粒细(常规预制板11~12μm,高效预制板5~7μm)而均匀,明显提高了分离效率,对点样的要求更高了。如常规预制板展距100 mm,原点直径小于3mm,展开后如斑点直径扩散到6 mm,则斑点容量或称分离数SN=10,而用高效预制板原点直径1mm,展开50mm,斑点直径如扩散为2mm,则SN=15。但如果点样量不适当地加大,如在高效板上原点直径点成3mm,展开50mm后斑点扩散为4mm,结果SN=6,即使延长展距至100mm,SN也又达到1l,不可能达到15[1]。由此可见即使使用高质量的薄层板,如点样容积不适当地加大,分辨率也同样不会得到提高。这就是为什么要求点样原点直径应尽量小于3mrn,条带状点样的原点条斑“高度”控制在1mm左右的原因。2.溶解样品的溶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洗脱力,所以在点样的同时,样品在原点位置就呈环形展开,原点直径的扩散促进了这种展开,即所谓“点样环形色谱效应”[2],如样品在溶剂中溶解度很大,原点将变成空心圈,这种效应对随后的线性展开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条带状点样如点样量过大,或速度过快,也会造成类似的效应)。中药成分复杂,难以兼顾,不可能面面俱到,通常在待测成分不甚清楚或待测成分覆盖的极性范围很宽的情况下,宁愿选择溶解“范围”较宽的溶剂,如甲醇、乙醇等。有的品种待测成分明确,如苦参、贝母中的生物碱、白术中的苍术酮等可有针对性地选择溶剂。有的品种选用了乙醚,由于乙醚沸点很低,最终的供试液则需要低温挥去乙醚后,改用其合适的溶剂制成。3.供试液的溶剂在原点的残留,也会改变展开的选择性,特别是供试液的溶剂极性与展开剂的溶剂极性相差较大时更为明显;再者,亲水性溶剂残留在原点吸收大气中的水分(特别在高湿度环境)对色谱质量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点样时同步干燥或点样后继后干燥以除去原点残存的溶剂是需要的。但应尽可能避免高温加热,以免遇热不稳定的成分的破坏或促进硅胶有催化作用的活性表面起固态化学反应,导致样品中某些成分的变性。

4.点样装置(微升毛细管)对薄层表面的机械损伤对色谱质量尤其对定量分析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特别是已载有样品的硅胶表面颗粒被划伤和刮除后果就更严重。一个壁厚0.02mm外径0.2mm的注射针头在薄层表面施加5g的机械力,表面局部承受的压力为30巴,足以造成硅胶薄层表面的损伤[2],对板面较软的硅胶G薄层板损伤更严重。对如硅胶G这种软板虽然划伤表面难以避免(所以不太适合定量分析),但点样时小心操作把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还是可以做到的。近年来点样器械和点样

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已使点样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商品预制板由于含有高黏度的高分子有机黏合剂,板面比较牢固,不易划伤,喷雾点样更可完全避免板面的划伤。

三、吸附剂的活性与相对湿度对薄层色谱的影响

吸附剂的活性是由表面能与表面积决定的。表面能越大,单位重量的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吸附力越大,即活性越高,反之,吸附力越小,活性越低。如硅胶之所以有吸附力,是由于其表面含众多的硅醇基,硅醇基的活泼羟基及游离羟基与极性化合物或不饱和化合物形成氢键所致。活泼型及游离型的硅醇基数目决定着硅胶的活性[3]。硅醇基是亲水性基团,很容易吸附水而成为水合硅醇基而失去活性。薄层板常常需要在105~110℃活化,就是使水合硅醇基变为游离硅醇基,而加强吸附力:反之,活化后的硅胶薄层板可以吸附大气中的水蒸气分子而降低活性。也就是说硅胶表面吸附水分的作用是可逆的,在不同的相对湿度下,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吸附平衡,在相对湿度改变的情况下会重新达到新的吸附平衡,而不论在此以前硅胶板是处于何种相对湿度状态[4]。在日常实践中,当活化后的硅胶薄层板从干燥器中取出,从准备点样到展开前,薄层板是暴露在实验室的大气中,薄层板的活性就取决于实验环境的相对湿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湿度对色谱质量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通常认为薄层色谱的重现性差,薄层板处在不同相对湿度下操作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有些样品的成分和所选用的展开剂对相对湿度有较宽的适应能力,即对相对湿度的要求不甚严格,大致在相对湿度30%~70%下得到相当稳定的色谱。有的样品在环境条件(温度和相对湿度)恰好适合的情况下,似乎不必控制条件也能把试验做好,但为了不同实验室之间及不同季节均可重现试验结果,应尽可能在相对湿度可控的条件下展开为宜。至少必须记录试验时实际的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的控制方法,可在双槽展开箱的一侧槽中加入适当浓度的硫酸,将点样后的薄层板放入另一侧槽中,密闭放置15~30分钟,再加展开剂于不含硫酸的槽中展开;另一种方法是在预先准备好的条件控制箱(状如平卧式展开箱,内盛适当浓度的硫酸,或用大小适宜的干燥器)内进行。也可用适宜大小的干燥器,有不同浓度的硫酸作干燥剂,活用五氧化二磷真空干燥器,隔板上放置薄层板,密闭一定时间后取出,即刻移入展开箱中展开。

控制相对湿度用的硫酸溶液如表1。

相对湿度

所需硫酸浓度(V/V)

硫酸(ml)水(ml)

18% 100 95.5 32% 68 100 42% 57 100 47% 50 100 58% 39.5 100 65% 34 100 72% 27.5 100 88% 10.8 100

硫酸:D=1.86(96%~97%)

图3:连翘薄层色谱湿度比较(*:连翘苷)

四、溶剂蒸气在薄层色谱中的作用

薄层色谱与柱色谱的区别之一就是溶剂的蒸气相在展开箱中也参与色谱展开而形成三维的层析过程[4]。展开箱的气体空间在层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常所谓的“展开箱饱和”应该严格区分以下几种情况:

(1)展开箱饱和:是指展开前及展开中溶剂系统中所有组分在展开箱的整个气体空间达到平衡,即达到饱和状态;但在日常的实践中,较少需要在“饱和”状态下展开,而只需用展开剂(或规定的溶剂)的蒸气在展开箱中预平衡一定的时间,即本图集中所称的“预平衡”。

(2)预吸附:通常是指薄层板的干燥板面(即未被溶剂湿润的部分)对展开箱空间气体分子的任何程度的吸附。

(3)吸附饱和:是指薄层板在展开过程中未被溶剂湿润的部分与展开箱的饱和气体空间达到平衡状态,即“完全饱和”,这是预吸附的极限状态。

(4)毛细管饱和:是指薄层板所有的自由空隙借毛细管的作用被溶剂充满的过程,即相当于展开完成后的状态。

饱和的情况与展开箱的类型有关,常规的平底展开箱在展开前较难达到展开箱饱和,所以普通的做法是在内壁加贴与之等宽等高的用溶剂湿润的滤纸,有助于达到饱和。用双槽展开箱在其一侧槽中加溶剂可以较容易地达到吸附饱和及展开箱饱和。如用夹心式展开箱,由于箱内空间很小,展开前因为空间溶剂分子很少,而且难有空间扩散,所以实际上是非饱和的。在这种非饱和的夹心式展开箱中薄层板不产生预吸附现象。通常误认为夹心式展开箱空间小很容易饱和,其实只有在展开完成后才达到饱和,但这时对层析过程已不起作用。

在常规薄层色谱分析中,预吸附和吸附饱和对层析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吸附剂表面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当用多组分溶剂展开时,不同溶剂分子在吸附区相互竞争,发生“取代效应”,尤其在薄层板的下部,一个组分的等温吸附线会受到另外组分的性质和相对饱和程度的影响。如硅胶是亲水性吸附剂,它首先对溶剂组分中的极性分子有更大的亲合力,所以在吸附平衡的过程中,被吸附的各组分的浓度比与气体空间的很不相同,与溶剂的液相组成差别更大。可以想象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情况是很复杂的。简言之,薄层板在没有预吸附时,混合溶剂系统中的一部分溶剂分子有选择地被吸附在薄层板面上而形成固定相,同时在板上形成溶剂梯度从而直接影响层析过程,溶剂的蒸气相、液相和固定相一起构成了一个作用机制复杂的三维层析过程[6]。

例如药典收载的黄连生物碱的薄层鉴别,其展开剂为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醇一异丙醇一浓氨试液(6:3:1.5:0.5),其中的浓氨溶液实际上起着双重作用,氨是以蒸气相在薄层板上预吸附参与使生物碱分离,在液相(展开剂)中起作用的是水,如在双槽展开相的一侧槽中加浓氨试液5m1,使展开

箱预平衡15分钟,将展开剂中的浓氨试液改为0.3 m1水,可以得到相似的分离效果;如氨蒸气浓度不够,分离度明显降低;如展开前不用氨蒸气预平衡,直接展开,则各生物碱斑点Rf值偏低,小檗碱、巴马汀等均滞留在原点附近,难以分开。

2 mL

3 mL

4 mL

5 mL

6 mL

图4:黄连薄层色谱氨试液预平衡用量比较(*:小檗碱)

五、关于薄层色谱的优化及溶剂系统(展开剂)的选择

依靠色谱分离混合物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1)相邻物质对的分离;(2)在一个宽极性范围内的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就薄层色谱而言,解决这两类不同的问题,所需要的优化技术是不同的。解决相邻物质对的分离,主要就两个相邻物质的理化性质,考虑选用正相薄层板还是反相薄层板,再考虑选用单一组成的展开剂还是混合溶剂作展开剂以及极性大小或酸碱性等,甚至考虑选用什么展开技术,如低Rf值的物质对可考虑用U-型展开箱,作径向展开等。对复杂混合物的分离,问题要复杂得多,一般即使采用了梯度展开技术.也不大可能将在一个相当宽的极性范围内的多组分既解决它们的最大限度分离问题,又解决各个组分最佳分离度的问题。就药典收载的品种,所采用的展开技术还是局限在常规的、薄层展开技术,在其它条件没有太多的选择的前提下,溶剂系统,即展开剂的优选就成了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展开剂的选择和优化,主要考虑两个方面:溶剂的极性和溶剂的选择性。前者要求使待分离的主要物质能在Rf值0.3~0.7的范围内,后者要求达到最佳的分离度。关于溶剂系统的优化,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不少文献专著[5, 6, 7, 8]作了介绍,较为常用有单纯形优选法,溶剂强度法,三角形法,均匀设计法及PRISM优选法等。由于中药成分很复杂,加上在常规展开箱中展开时,溶剂蒸气、相对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各种优选方法似乎还难以将这些复杂的因素考虑在内。所以展开剂在选择性的优选方面,几乎还是依靠实验经验[4],中药分析更是如此。当然,在实践中参考文献介绍的展开溶剂的选择方法,以减少盲目性还是很必要的;可以期待更加科学更为实用的展开剂优选方法将被开发和研究。

在比较和选用展开剂时,应该多作比较,不同的展肝剂分离效果,有时相差很悬殊,如柴胡用的不同展开剂所得到的色谱分离度相差很大(图5)。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同时在判断试验条件时,还不要忘记影响色谱质量的其他因素。

1 2 3 4

图5 柴胡薄层色谱不同展开剂的比较(*:柴胡皂苷a)

1:氯仿-甲醇-水(7:2:0.2);

2:乙酸乙酯-甲醇-水(8:2:1);

3:氯仿-乙酸乙酯-甲醇-水-冰醋酸(20:40:22:9.5:0.5)10℃下分层的下层溶液;

4:氯仿-乙酸乙酯-甲醇-水(20:40:20:10)10℃下分层的下层溶液

六、温度对薄层色谱的影响

在相对湿度恒定的条件下,一般在较高温度展开时,Rf值高:反之,Rf值降低。不过,展开温度如相差±5℃时,Rf值的变动一般不会超过±0.02,所以对层析行为影响不大。但是展开时温度相差较大时,则不同程度地影响色谱的质量。温度的影响首先在于展开剂中各有机溶剂因沸点、蒸气压、蒸发数目、相对密度等不同而蒸发程度各异,因而在展开箱的空间分布的展开剂组成中各有机溶剂的蒸气比例也发生变化,必然直接影响到待分离物质的层析行为。其次,由于温度的变化,含水的两相展开剂在放置分层过程或展开时有机相中水的比例也不同,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展开剂的极性,结果影响到色谱的分离度。

图6 箭叶淫羊藿薄层色谱不同展开温度的比较(*:宝藿苷Ⅵ)

七、薄层板对薄层色谱的影响

如前所述,与液相色谱柱一样,由于国内外不同厂家所生产的薄层板所用硅胶的粒度、性质以及粘合剂及制作技术均有所不同,其色谱行为和重现性也存在一定差异(图7)。有的商品预制板质量并不稳定,色谱的重现性差,不得不加以选择,这与液相色谱所用的色谱柱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是同样的情况。因此一般应对所使用的预制板品牌规格予以明确,以便在更改不同的商品预制板时对重现性加以客观的评估。由于薄层色谱的离线操作和环境影响明显,所以一般要求供试样品和对照药材及化学对照品在同一薄层板上同步进行,结果在同一薄层板上实时平行比较。

八、关于定量测定的问题

薄层色谱目前主要利用它的彩色图像,直观快捷,可同板多个样品平行比较等优点,用于鉴别十分有用。定量测定因为相对而言,影响色谱的外界因素较多,板效不够高,误差较大。而液相色谱在定量测定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薄层色谱定量测定已逐渐式微,但是不需显色剂,又有荧光的成分如

小檗碱、巴马汀、延胡索乙素、补骨脂素、蛇床子素等强烈的荧光斑点,灵敏度达到ng水平,基线平稳,薄层色谱荧光扫描定量测定依然是较好的选择。

图7 西洋参不同薄层板色谱图比较

上(展距8 cm):Merck HPTLC预制板;MN HPTLC预制板;国内某厂HPTLC预制板。

下(展距12 cm)MN TLC 预制板;国内某厂TLC 预制板;自制薄层板(0.5 mm)。

a, ginsenoside-Rb1; b, -Re; c: -Rg1; d: F-11

参考文献

[1] D. Jaenchen. Handbook of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Edited by J. Sherma & B. Fried).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1991: 114

[2] R.E.Kaiser. Scope & Limitation of Modern Planar Chromatography. Part 1:Sampling。Journal of

Planar Chromatography – Modern TLC. 1988; 1(3): 182

[3] 周同惠,等.纸色潜和薄层色谱.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9: 17

[4] F. Geiss. Fundamentals of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Heidelberg: Huethig, 1987: 185-8

[5] F.Geiss Role of the Vapor Phase in Planar Chromatography. Journal of Planar Chromatography –

Modern TLC. 1988, 1 (2): 102

[6] M.J.Bart et al. Handbook of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edited by J. Sherma & B.Fried).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1991:71

[7] 孙毓庆,等.薄层扫描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7

[8] Szaboles Nyiredy, et al. The ‘PRISMA’ Optimization System in Planar Chromatography. Jorunal of

Planar Chromatography – Modern TLC. 1988; 1(4):336

[9] Pei-shan Xie, et al. HPTLC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of Ginseng Drugs. Journal of High Resolution

Chromatography & Chromatography Communication. 1987, 10 (11):607

[10] Eike Reich, Anne Schibli, High-Performance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for Analysis of Medicinal

Plants. 2006, Theme Medical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200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

200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本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两种方法,即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供试品检测时,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试验。当测定结果有争议时,除另有规定外,以凝胶法结果为准。 细菌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表示。 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系自大肠埃希菌提取精制而成,用于标定、复核、仲裁鲎试剂灵敏度和标定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的效价。 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系以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为基准标定其效价,用于试验中鲎试剂灵敏度复核、干扰试验及各种阳性对照。 凝胶法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系指含量小于0.015EU/ml灭菌注射用水。光度测定法用的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其内毒素的含量应小于0.005EU/ml。 试验所用的器皿需经处理,以去除可能存在的外源性内毒素。常用的方法是在250℃干烤至少60分钟,也可采用其他确证不干扰细菌内毒素检查的适宜方法。若使用塑料器械,如微孔板和与微量加样器配套的吸头等,应选用标明无内毒素并且对试验无干扰的器械。试验操作过程应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某些供试品需进行复溶、稀释或在水性溶液中浸提制成供试品溶液。一般要求供试品溶液的PH值在6.0—8.0的范围内。对于过酸、过碱或本身有缓冲能力的供试品,需调节被测溶液(或其稀释液)的PH值,可使用酸、碱溶液或鲎试剂生产厂家推荐的适宜的缓冲液调节PH值。酸或碱溶液须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在已去除内毒素的容器中进行配制。缓冲液必须经过验证不含内毒素和干扰因子。 内毒素限值的确定药品、生物制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L)一般按以下公式确定: L=K/M 式中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以EU/ml、EU/mg或EU/U(活性单位)表示; K为人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最大可接受的内毒素剂量,以EU/(kg2h)表示,注射剂K=5E U/(kg2h),放射性药品注射剂K=2.5 EU/(kg2h),鞘内用注射剂K=0.2 EU/(kg2h);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值得商榷问题探讨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值得商榷问题探讨 黄勤挽1,陈文文1,郝柳妮2 1 成都中医药大学(611731) 2四川维奥制药有限公司(611130) E-mail :hqwan2163@https://www.360docs.net/doc/c010943904.html, 摘 要:本文对《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某些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自身学习心得并参考网络论坛中某些观点和勘误表,认为槐花性状、对照品称量等问题需要完善或修订。通过探讨,可为2006年版《中国药典》(2005年版修订本)进言。 关键词:《中国药典》2005年版,槐花性状,对照品称量,问题探讨 1.引言 《中国药典》2005年版已于2005年7月1日正式使用,部分值得商榷的问题已见报道[1]。国家药典委员会于2005年9月2日在网上颁布了一、二、三部勘误表,修订了部分出错问题。笔者发现一部仍存在部分未勘误的问题,对其进行归纳探讨。 2.值得商榷的问题 2.1 性状方面 药典收载的有不同入药部位的品种其性状多为分别描述,而蒲黄项下却未对草蒲黄(带有雄花的花粉)规格的性状进行描述。槐花项下性状为“雄蕊10,其中9个基部连合,花丝细长”。而《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槐花性状为“雄蕊10枚,基部稍联合,花丝细长”,伪品刺槐花性状为“雄蕊10枚,两体,分别为9个联合成鞘状,另一个上部离生或部分离生”;《中华本草》中槐花性状为“雄蕊10,分离,不等长”。故疑药典中槐花的性状有误。 [2][3][4]2.2 制法方面 刺五加浸膏为制备刺五加片的原料,来源为“刺五加加工制成的浸膏。用水提者为水浸膏,用醇提者为醇浸膏”。其制法为“取刺五加药材1000g ,粉碎成粗粉,用水煎煮两次,每次3小时,……;或加75%乙醇,回流提取12小时,……”。笔者提出三个疑问:药材粗粉水煎,大生产滤过有无困难?刺五加水浸膏和醇浸膏的物质基础及药效是否等同?企业从生产成本考虑是否会采取成本较高的醇提?刺五加浸膏始见于77版药典,直到2000版药典其制法均只有醇提。05版药典网上征求意见稿中新增的“刺五加提取物”,实为水浸膏工艺。在药典定稿后将两者合二为一,可能会给刺五加浸膏及刺五加片的生产、检验带来波动。 [5]2.3 含量测定方面 2.3.1 对照品称量 药典凡例规定“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目前制药企业、药检所、科研院校大多仅有十万分之一的电子天平,少有百万分之一的电子天平,按精密称定要求,需称取10mg 以上方能称准。但马钱子、半枝莲、血竭、蒲公英、蓼大青叶、七厘散、午时茶颗粒等项下对照品的称量在10mg 以下。 [6]2.3.2 供试品制备粉末等级

中国药典2005总结

《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总结 《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 一、《中国药典》增加了第三部《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内容逐步与ICH协调一致,剂型种类增加,有些检验项目(如口服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不作为必检项目,只做一般性要求,但抽检还是要检的。并与国际其它药典(如USP,BP,EP,日本药方局等)接轨,如无菌项目检查周期为14天。 二、《中国药典》二部增修订情况 2.1片剂: 1)删除“速释片”,增加“可溶片”,增加缓释片,控释片定义。 2)结肠定位肠溶片改为在pH7.5(原为7.8)-8.0的磷酸盐缓冲液释放。 3)片剂脆碎度不作为必检项目,只做一般性要求。 4)微生物限度(除口腔贴片等)不作为必检项目,只做一般性要求。 2.2 注射剂: 1)重新分类并定义:注射液,静脉输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原为静脉滴注用注射液,注射用混悬液,注射用无菌粉末) 2)增:除另有规定外,一次注射量超过15ml的注射液,不得加抑菌剂。 3)增:容器的密封性,需用适宜的方法确证。 4)增:“可见异物”检查(原为:澄明度) 5)增:注射用无菌粉末增加“不溶性微粒”检查。 2.3 栓剂: 1)分类详细: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中空栓,缓释栓. 2)增:缓释栓进行释放度检查(但现无方法) 3)增:微生物限度检查. 2.4 胶囊剂: 1)分类更加清楚. 2)肠溶胶囊增加:也可用经肠溶材料包衣的颗粒或小丸 填充胶囊. 3)硬胶囊内容物增加:小片,肠溶小丸.肠溶胶囊不作为 分类,而用肠溶小丸装胶囊。溶液、混悬液、乳液也可用特制灌装机填充于空心胶囊中。 4)储存条件增:湿度应适宜。 5)原则性要求:硬胶囊应进行水分检查。 2.5软膏剂、乳膏剂、糊剂: 1)增:乳膏剂,糊剂 2.6 眼用制剂; 1)分类详细:液体、半固体、固体制剂(原为滴眼剂) 2)增:滴眼剂、眼内注射溶液“可见异物”检查。

中国药典一部标准凡例(2005年版)

凡例(2005年版一部) 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 定技术标准。《中国药典》一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实施,同品种 的上版标准或其原国家标准即同时停止使用。除特别注明版次外,《中国药 典》均指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凡例"是解释和使用《中国药典》正确进行质量检定的基本指导原则, 并把与正文、附录及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加以规定,避免在全书中重 复说明。"凡例"中的有关规定具有法定的约束力。 凡例和附录中采用"除另有规定外"这一修饰语,表示存在与凡例或附录 有关规定未能概括的情况时,在正文各论中另作规定,并按此规定执行。 药典中引用的药品系指本版药典收载的并符合规定的品种。 附录中收载的指导原则,是为执行药典、考察药品质量、起草与复核药 品标准所制定的指导性规定。 名称及编排 一、本部正文分三部分排列: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 和单味制剂。 二、正文品种中文名称按笔画数顺序排列,同笔画数的字按起笔笔形─ 丨ノ丶フ顺序排列;单列的饮片排在相应药材的后面,制剂中同一品种凡因规 格不同而臻主标准内容不可须单列者,在其名称后加括号注明规格;附录包括 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按分类编码;索引分别按中文索引、汉 语拼音索引、拉丁名索引和拉丁学名索引顺序排列。 三、每一品种项下根据品种和剂型不同,按顺序可分别列有: ⑴中文名称(必要时用括号加注副名),汉语拼音名与拉丁名;⑵来源; ⑶处方;⑷制法;⑸性状;⑹鉴别;⑺检查;⑻浸出物;⑼含量测定;⑽性 味与归经;⑾功能与主治;⑿用法与用量;⒀注意;⒁规格;⒂贮藏;⒃制 剂等。 项目与要求 四、药材的质量标准,一般按干品规定,特殊需用鲜品者,同时规定鲜 品的标准,并规定鲜品用法与用量。 五、药材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学名、药用部位(矿物 药注明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及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均 属各该药材的来源范畴。 药用部位一般系指已除去非药用部分的商品药材。采收(采挖等)和产 地加工即对药用部位而言。 六、药材产地加工及炮制规定的干燥方法如下:(1) 烘干、晒干、阴干均

20070717从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变更谈化学药品注册标准的规范书写

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从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变更谈化学药品注册标准的规范书写-20070717 郑国钢 审评四部郑国钢 药品质量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可行,直接关系到药品质量的可控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地书写质量标准对保障药品安全有效,提高技术审评的质量和效率更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下面谈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与旧版药典比较某些名词和检验过程描述的变更,希望引起注册申请人的注意。 1、附录更名:①制剂通则中IF软膏剂、IS洗剂、IT搽剂更名为IF软膏剂/乳膏剂/糊剂、IS 洗剂/冲洗剂/灌肠剂、IT搽剂/涂剂/涂膜剂,据此部分制剂需按新制剂通则命名,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需更名为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②IXC 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更名为IXC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其中微粒检查用净化水改为微粒检查用水;③IXE 粒度测定法更名为IXE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④VH 多糖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测定法更名为VH 分子排阻色谱法;⑤IVA 紫外分光光度法更名为IVA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并将比色法并入,将测定结果“吸收度”规范为“吸光度”。 2、性状:①着色片不再描述具体颜色, 薄膜衣片删去颜色的描述。如复方甲苯咪唑片现描述为着色片(原为粉红色片),但对某些不同着色可能干扰含量测定(如影响滴定中指示剂颜色变色观察)的片剂,则必须明确颜色;②过度色包含在颜色的描述中,避免用“或”引起过渡颜色缺失而导致结果误判。如硫酸锌颗粒现规范为白色、类白色至略带微黄色的颗粒(原为白色、类白色或略带微黄色的颗粒);③胶囊剂性状统一仅描述内容物,如盐酸乙胺丁醇胶囊性状原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现描述为“内容物为…”。软胶囊不再称为胶丸,如2005年版新增软胶囊(十一酸睾酮软胶囊、辅酶Q10软胶囊)均不再称为胶丸;④栓剂不描述形状;⑤颗粒剂在性状中增加可溶与混悬型等描述, 以此判断是否需进行溶化性检查。头孢拉定颗粒原为“加矫味剂的颗粒;气芳香,味甜”,现描述为“混悬颗粒;气芳香,味甜”。⑥起草注册标准时,原料药性状中注意区分“结晶性粉末”和“粉末”之间的区别;胶囊中内容描述注意区分“颗粒或粉末”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 考点1 常用中药的特点总结 1.狗脊:近边缘1 ~ 4 mm 处有1 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偶有金黄色绒毛残留。 2.大黄:根茎髓部有“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3.何首乌: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 (异常维管束)。 4.商陆:切面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5.银柴胡: “珍珠盘”“砂眼”。 6.黄连:①味连: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②雅连:多为单枝,“过桥”较长;③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7.防己: “猪大肠”“车轮纹”。 8.延胡索: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 9.人参: “芦头” (根茎)、“芦碗” (芦头上凹窝状茎痕)、“珍珠点” (须根上的明显的疣状突起)、“艼” (不定根,根茎上生长的)。 10.甘草: “菊花心”。气微, 味甜而特殊。 11.黄芪: 嚼之微有豆腥味 12.远志: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13.白芷: “疙瘩丁” (根表面皮孔样横向突起)。 14.当归: “归头” (根上端)、“归身” (主根)、“归尾” (支根)、“全归” (根的全体)。主产于甘肃岷县。当归一般栽培至第二年秋末采挖,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慢慢熏干。 15.川芎:药材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饮片呈蝴蝶状,习称“蝴蝶片”。 16.防风: 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习称“蚯蚓头”。 17.玄参:气特异似焦糖, 味甘、微苦。 18.地黄:主产于河南省。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19.党参: “狮子头” (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20.茅苍术: “朱砂点”“起霜” (暴露梢久,常可见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 ;北苍术无起霜现象)。 21.川贝母: ①松贝: “怀中抱月” (外层磷叶2 瓣,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②青贝:鳞茎呈类扁球形,外侧鳞片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多开口;③炉贝:“虎皮斑” (炉贝表面黄白色, 梢粗糙, 常有黄棕色斑块; 22.浙贝母:①珠贝:鳞茎呈扁球形,外侧鳞片略称肾形,较大而肥厚,呈元宝状;②大贝:为鳞茎外层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 断面白色至黄白色, 富粉性。 23.天麻:“红小辫”“鹦鹉嘴”。 25.羌活: “蚕羌”“竹节羌”“条羌”“大头羌”。 26.鸡血藤: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 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

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试药(一)

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试药(一) 本试药系指在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中供各项试验用的试剂,不包括各种色谱用的吸附剂、载体与填充剂。除生化试剂与指示剂外,一般常用化学试剂分为基准试剂、优级纯、分析纯与化学纯4个等级,选用时可参考下列原则: (1) 标定滴定液用基准试剂; (2) 制备滴定液可采用分析纯或化学纯试剂,但不经标定直接按称重计算浓度者,则应采用基准试剂; (3) 制备杂质限度检查用的标准溶液,采用优级纯或分析纯试剂; (4) 制备试液与缓冲液等可采用分析纯或化学纯试剂。 一水合碳酸钠 Sodium Carbonate Monohydrate [Na2CO3·H2O=124.00] 本品为白色斜方晶体;有引湿性,加热至100℃失水。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不溶。 一氧化铅 Lead Monoxide [PbO=223.20] 本品为黄色至橙黄色粉末或结晶;加热至300~500℃时变为四氧化三铅,温度再升高时又变为一氧化铅。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醋酸或稀硝酸中溶解。 一氯化碘 Iodine Monochloride [ICl=162.36] 本品为棕红色油状液体或暗红色结晶;具强烈刺激性,有氯和碘的臭气;有腐蚀性和氧化性。 乙二胺四醋酸二钠 Disodium Edetate [C10H14N2Na2O8·2H2O=372.24]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极微溶解。 乙氧基黄叱精 Ethoxychrysoidine Hydrochloride [C14H16N4O·HCl=292.77] 本品为深红棕色或黑褐色粉末。在水或乙醇中溶解。 乙腈 Acetonitrile [CH3CN=41.05]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微有醚样臭气;易燃。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常用中药的鉴别及彩图(史上最全解析带记忆技巧)

常用中药的鉴别及彩图(史上最全解析带记忆技巧) 总共203味中药一、根及根茎类双子叶和单子叶双子叶:有栓皮,形成层,木部射线明显单子叶:有内皮层,维管束散在,无射线单子叶根:有髓部单子叶根茎:无髓部双子叶根:无髓部双子叶根茎:有髓部记忆:单跟随块根入药:太子参,麦冬,何首乌,草乌,百部,天冬,地黄,郁金记忆:太子花百黄金吃二乌冬块茎入药:延胡索、白及、半夏、天麻、天南星、三棱、泽泻记忆:唬几下,两天三泻,快禁。金毛狗脊:蚌壳蕨科特征:金黄色绒毛,近边缘1~4mm处有一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绵马贯众:鳞毛蕨科特征: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细辛:马兜铃科大黄:蓼科特征: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嚼之黏牙,有砂粒感虎杖:蓼科特征:皮部和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何首乌:蓼科,块根入药特征: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性维管束,形成云锦花纹;怀牛膝:苋科,主产河南特征:外周散有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川牛膝:苋科,主产四川。特征: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数轮同心环状。商陆:商陆科特征: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罗盘纹太子参:石竹科,块根入药威灵仙:毛茛科川乌:毛茛科草乌:毛茛科,块根入药特征:钉角附子:毛茛科常有加工品:黑顺片、盐

附子、白附片白芍:毛茛科,主产浙江特征: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断面射线放射状,不易折断赤芍:毛茛科,多野生特征:表面棕褐色,粗糙,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易折断黄连:毛茛科特征:鸡爪状,有过桥鸡爪状——味连(鸡爪味道好)过桥长——雅连(长的看起来优雅)过桥短——云连黄连:味连,形如鸡爪,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升麻:毛茛科防己:防己科特征:断面粉性,有排列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延胡索:罂粟科,块茎入药板蓝根:十字花科菘蓝(大青叶同一来源植物)特征:根头略膨大,味微甜后苦涩,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地榆:蔷薇科苦参:豆科特征: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味极苦。葛根:豆科特征:纤维性强,味微甜。甘草:豆科特征:射线放射状,至皮部偏弯,有裂隙,显菊花心。味甜而特殊。黄芪:豆科特征:木部淡黄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显菊花心。嚼之微有豆腥味。远志:远志科人参:五加科,主产东北特征: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芦头:根茎芦碗:茎痕艼:不定根籽海(林下山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园参——园子里束缚的栽培人参,栽培的叫园参。西洋参:五加科三七:五加科,主产云南主根:“三七”,支根:“筋条”,根茎:“剪口”,须根:“绒根”特

中国药典2005版灭菌方法

一、湿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灭菌柜内利用高压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 生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该法灭菌能力强, 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 衣、胶塞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均可采用本法灭 菌。流通蒸汽不能完全杀灭细菌孢子,一般可作为不耐热无菌产品的辅助灭 菌手段。 湿热灭菌条件通常采用121℃*15min、121℃*30min、或116℃*40min的程序,也可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参数,但必须保证物品灭菌后的SAL《10-6。对热稳定的物 品,可采用过度杀灭法,其SAL应《10-12。热稳定性较差产品的标准灭菌时间 F0[指灭菌温度为121℃,生物指示菌的耐热参数D值为1分,灭菌温度系数Z值 为10.0℃时的标准灭菌时间(121℃下计算的微生物等效灭活率)]一般不低于 8min。如产品的热稳定性很差时,可允许湿热灭菌的F0低于8,此情况下,应在 生产全过程中,对产品中污染的微生物严加监控,并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微生物 污染水平,确保被灭菌产品达到无菌保证要求。 采用湿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有适当的装载方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灭 菌的有效性和均一性。 湿热灭菌法应确认灭菌柜在不同装载时可能存在的冷点。当用生物指示剂进 一步确认灭菌效果时,应将其置于冷点处。本法生物指示剂为嗜热脂肪芽孢杆 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二、干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干热灭菌柜、隧道灭菌器等设备中,利用干热空气 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 灭菌的物品灭菌,如玻璃器具、金属材质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状 石蜡等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干热灭菌条件一般为160~170℃*120min以上、170~180℃*60min以上或250℃*45min 以上,也可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参数。应保证物品灭菌后的SAL《10-6。干热 过度杀灭后物品的SAL应《10-12,此时物品一般无需进行灭菌前污染微生物的 测定。250℃*45min的干热灭菌也可除去无菌产品包装容器及有关生产灌装用具 中的热原物质。 采用干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应有适当的装载方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 灭菌的有效性和均一性。 干热灭菌法应确认灭菌柜中的温度分布符合设定的标准及确定最冷点位置等。 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枯草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 )。细菌内毒素 灭活验证试验是证明除热原过程有效性的试验。一般将小于1000单位的细菌内 毒素加入待去热原的物品中,证明该去热原工艺能使内毒素至少下降3个对数 单位。细菌内毒素灭活验证试验所用的细菌内毒素一般为大肠埃希菌内毒素(Escherichia coli endoxin )。 三、辐射灭菌法 本法系指灭菌物品置于适宜放射源辐射的γ射线或适宜的电子加速器发生 的电子束中进行电离辐射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本法最常用的60Co-γ射线 辐射灭菌。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 等均可用本法灭菌。

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三七 【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西畴,广西田阳靖西、等地。多系栽培,以产者为地道药材。 【采收加工】第3-4年开花前或冬季果熟后采挖,以花前期采收质量佳。采收除去茎叶、泥土,剪下芦头、侧根及须根,曝晒至半干,反复揉搓,以后每天边晒边搓,待全干后放入麻袋撞至表面光滑即可。剪下的芦头、侧根、须根晒干后,分别称为“剪口”、“筋条”、“绒根”。 【性状鉴别】:三七被称之为“铜皮铁骨”。铜皮:指药材的外皮呈灰黄色,似金属铜的颜色;铁骨:指药材体重而坚实不易折断。三七外形略呈纺锤形或类圆锥形。表面灰黄或灰棕色,常有蜡样光泽,顶端有瘤状突起;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切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皮部有细小棕色树脂道;气微,味苦而后微甜。

附注三七价格较昂贵,伪品较多,主要有: ①科植物莪术的根茎雕刻而成。 ②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根茎。“竹节三七” ③落葵科植物藤三七的块茎。 ④科植物高良的根茎,仿造三七的外形,用颜料酸性大红并掺了适量墨汁进行染色加工而成。“血三七” ⑤科植物三七的根茎。 ⑥豆科植物绵三七的块根。 ⑦以楝科植物苦楝树和冬青科植物熊胆木的叶,经煎煮所得提取液加入木薯粉,精心搓捏而成,然后置黄泥粉中搓滚。附注1、三七以“头数”论好坏。每斤能称的三七个数,称为多少“头”,“头”数越少价越高,质量越好。但据当地人称,目前由于过度追求个大,滥用化肥,有的三七只有十多头,但木心大,质量欠佳。 2、菊科植物菊三七的根茎,民间习称“土三七”。本品有止血作用,与三七相似。 冬虫夏草 【来源】: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越冬幼虫体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产地】:主产于、、等省区。、、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六七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氨基酸原料药

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氨基酸原料药 L-胱氨酸的生产方法有:提取、发酵、合成;主要用途有:促进毛发生长,防治肝炎,增加巨细胞。 L-谷氨酸的的生产方法有:合成、发酵;主要用途有:改善高血氨症状,治疗肝昏迷。 L-门冬氨酸的生产方法有:酶工程;主要用途有:离子载体、促进尿素生成,降血氨。 L-甘氨酸的生产方法有:合成;主要用途有:治疗肌肉疾病,胃酸过多症,促进脂肪代谢。L-色氨酸的生产方法有:提取合成;主要用途有:改善脑神经功能,促进红细胞再生,乳汁合成。 L-络氨酸的生产方法有:提取、发酵;主要用途有:治疗震颤性麻痹症,改善肌肉运动。 L-苏氨酸的生产方法有:发酵、合成、酶工程;主要用途有:促进生长发育,抗脂肪肝,治疗贫血。 L-亮氨酸的生产方法有:提取、发酵、合成;主要用途有:改善营养状态,维持脂肪正常代谢。 L-异亮氨酸的生产方法有:发酵、酶工程;主要用途有:促进蛋白质、激素合成、促进生长发育。 乙酰半胱氨酸的主要生产方法有:合成;主要用途有:溶解粘液,祛痰。 牛磺酸的生产方法有:合成;主要用途有:抗心肌缺铁损伤,抗癫痫。 L-丙氨酸的生产方法有:提取、酶工程;主要用途有:组成复合氨基酸注射液积口服液等的原料。 L-谷氨酸的生产方法有:发酵;主要用途有:促进氨代谢i,促进红细胞生成,抗癫痫。 甲硫氨酸的生产方法有:合成;主要用途有:参与体内生物合成与代谢,调节中枢神经系统。L-精氨酸的生产方法有:提取;主要用途有:促进尿素循环,治疗按昏迷。 L-门冬酰胺的生产方法有:酶工程;主要用途有:辅助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L-结氨酸的生产方法有:提取;主要用途有:作为营养补剂,促进蛋白质合成。 L-组氨酸的生产方法有:提取、发酵;主要用途有:镇静副交感神经,治疗消化性溃疡。 L-丝氨酸的生产方法有:提取、合成;主要用途有:作为营养补剂,解除疲劳,恢复体力 L-脯氨酸的生产方法有:发酵、合成;主要用途有:参与能量代谢及解毒作用

2005年版药典三部部分附录

2005年版药典三部部分附录 录入时间:2006-6-26 9:14:29 来源:其它 2005年版药典三部部分附录 1.无菌检查法(修订) 2.支原体检查法(增修) 3.病毒外源因子检查法(修订) 4.热原质检查法(修订) 5.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修订) 6.崩解时限检查法(新增) 7.融变时限检查法(新增) 8.最低装量检查法(新增) 9.装量(片重)差异检查法(新增) 10.粒度检查法(新增) 11.抗毒素F(ab)2测定法(修订) 12.絮状单位测定法(新增) 13.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多糖分子大小测定法(增修) 14.伤寒Vi多糖分子量大小测定法(新增) 15.乙醇残留量测定法(康卫氏扩散皿法)(新增) 16.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法)(新增) 无菌检查法 无菌检查法系指用微生物培养法检查生物制品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无菌检查应在洁净度为10000级环境中的局部洁净度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无菌隔离系统中进行,其全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无菌隔离系统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各种生物制品的无菌检查,均应按照本附录的规定进行,有专门规定者除外。 1 仪器 1.1 取样用灭菌注射器,5、10ml(供直接接种法用)。 1.2 全封闭式集菌培养器,滤膜孔径不大于0.45μm,膜直径约50mm (供薄膜过滤法用)。 1.3 普通显微镜(细菌镜检用)。 2 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培养基应适合需氧菌、厌氧菌或真菌的生长,可按以下处方制备,亦可使用按该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干粉培养基。 2.1 需氧菌、厌氧菌培养基1(流体硫乙醇酸盐1,用于培养需氧菌、厌氧菌) 胰酪蛋白胨(或酪素胰酶消化液,以总氮计2000mg) 15g 酵母浸出粉(或酵母透析液200ml) 5g 葡萄糖 5g 氯化钠 2.5g L-胱氨酸(或半胱氨酸盐酸盐) 0.5g

薄层色谱鉴别

章节题目实验三中药薄层色谱鉴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中药的薄层色谱法鉴定的实验技术。 掌握丹参等中药薄层色谱鉴定的特征和方法。 熟悉含有不同类别化学成分中药薄层色谱鉴别的条件及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丹参等中药薄层色谱鉴定的特征和方法。 难点:含有不同类别化学成分中药薄层色谱鉴别的条件及方法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 课前准备 仪器:电吹风、薄层板、烧杯、磁力搅拌器、玻璃棒、天平、容量瓶、分液漏斗、刻度试管、具塞三角瓶、研钵、层析缸、量筒、毛细管、烘箱、移液管等。 试剂:丹参粉末 材料:硅胶G、CMC-Na、蒸馏水、乙醚、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30-60℃)等 对照品:丹参对照药材、丹参酮II A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薄层色谱法原理? 2、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二、引入课题 波曾色谱法快速、简便、灵敏,是目前中药化学(真实性)定性鉴别中使用最多的色谱法之一。 三、新课教学 [实验目的] 1、掌握中药的薄层色谱法鉴定的实验技术。 2、掌握丹参等中药薄层色谱鉴定的特征和方法。 3、熟悉含有不同类别化学成分中药薄层色谱鉴别的条件及方法。 [实验原理] 1、原理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 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分离。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薄层色谱的用途: (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碎的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 值),所以利用薄层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但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性,活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所以,要获得重现的比移值就比 较困难。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距离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点中心的距离溶质最高浓度中心至原 f R (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 (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μg) (3)跟踪反应进程。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拖尾现象,为纯物质。)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实验内容] 1、薄层板的制备 制薄层板的主要原料是吸附剂和粘结剂。吸附剂:最常用于 TLC 的吸附剂为硅胶 G 、硅胶GF254、 硅胶HF254。本实验用的吸附剂为硅胶 G 。 粘结剂:一般用所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也有用淀粉的。CMC-Na 为粉状固体,用时先加水,水浴上熬成糊状,配成0.2%-0.5%水溶液。 制板: 将1份硅胶G 加3份0.4% CMC-Na 水溶液,研磨混合均匀后(在平铺玻璃板上能晃动但不能流动),将其均匀涂布于薄层板上( 10X 10),厚度为0.2-0.3mm ,为使其坦平,可将载玻片用手端平晃动,致坦平为止,放在干净平坦的台面上晾干,然后放入110℃烘箱活化30分钟,分干燥器备用。 制备好的薄层板要求表面平滑、均匀、无麻点、无气泡、无破损及污染。 2、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丹参粉末1g ,加乙醚5ml ,置具塞试管中,振摇,放置1h ,滤过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 使溶解。

中药鉴别中常用的方法

1.中药鉴别中常用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药鉴别最常用的“四大鉴定”。 1.基原鉴定,即中药的原植(动)物鉴定,是应用生物分类学鉴定中药的生物学来源,确定其正确的学名,这是中药鉴定工作的基础。 2.性状鉴定,性状鉴定就是应用看、摸、闻、尝等方法,对中药的性状,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进行观察,作为鉴别的依据,它是我国中医药工作者长期的丰富经验的总结,具有简单、快速、直观的特点,性状鉴别主要是观察完整的药材及饮片。 3.,显微鉴定,生药的显微鉴定主要是利用显微观察植(动)物生药内部的细胞、组织结构及细胞内含物,描述显微特征,制定显微鉴别的依据以鉴定真品、类似品或用品的一种方法。通常应用于单凭性状不易识别的生药,性状相似不易区别的多来源生药、破碎生药、粉末生药,以及用粉末、生药制成的丸散片丹等,中药成分制剂的鉴定。显微鉴定是一种专门技术,需要有植物解剖、植物显微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显微切片的制作技术,显微鉴定也是鉴定中成药丸散片丹和制定品质标准的科学方法之一,对保证中成药的质量,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4.理化鉴定,是利用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某些物理性质或化学反应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般应用于含不同化学成分、性状相似而又无明显显微鉴定特征的药材。 常用的现代中药鉴别方法: 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的加速发展使仪器分析的手段不断更新,紫外、红外、气相、高效液相、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图象处理分析、各种电泳、同功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差热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法等均被吸收到中药鉴别的方法中来,大大的丰富了中药鉴别方法,形成了以“四大鉴别”法为基础,以理化分析为重点,逐步适应中药现代化并利于中药走向世界的一套更为科学、完善、先进的中药鉴别体系。 1.色谱法。色谱法是20世纪初产生,于60年代开始用于中药分析,经逐步完善最后列入1977年中国药典,并在以后各版药典的中药和成方制剂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成为中药鉴别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是上述的层析法,根据色谱法的分离方法可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

常用中药鉴别(附歌诀及图谱)

常用中药鉴别(附歌诀及图谱) 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药材之真伪、优劣,关系到临床用药之安全、效,因此,中药鉴别是一切中药生产、应用、研究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可见辨药为本草之原始,为古代医药之起源。李时珍:“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诚所谓至理名言。所以辨识药材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人参 顶有芦头盘节状,味苦带甘气清香; 假货商陆味淡麻,断面还有同心环。 三七 体有瘤凸质坚实,击碎面平皮木离; 皮部散生棕色点,味苦有甘尝后知。

天麻 鹦哥嘴,凹肚脐,外有环点干姜皮; 春空冬实心有别,松香断面要牢记。 巴戟天 形似鸡肠巴戟天,心细皮厚色紫蓝;

伪品肉薄木心粗,虎刺易断勿受骗。 白前 根茎细长节明显,折断中空似鹅管; 节上须根弯而细,勿与白薇相混乱。 当归 主根粗短支根长,质地柔软色棕黄; 断面油点显棕色,味甘带辛气浓香。

黄连 黄连有节外皮粗,节间膨大似连珠; 须根丛生硬刺手,断面色黄味极苦。 番红花 柱头如线番红花,泡水膨胀似喇叭; 气香味苦红棕色,染水发黄不会假。 八角茴香 果实八瓣似星芒,瓣端纯尖鸟嘴样; 若还不识真八角,再尝气味甜而香。

沙苑子 形似扁肾沙苑子,一边凹入具种脐; 种皮泡水易除去,嚼之微有豆腥气。 鸦胆子 鸦胆椭圆网纹凸,外皮棕里内有核; 核内种子黄白色,种仁味苦独特臭。 泽兰

单叶对生叶柄短,叶腋开花茎四方; 叶背密生小腺点,莫与佩兰相混乱。 鸡骨草 藤茎从生鸡骨草,主根粗壮皮粗糙; 小叶矩形约十对,叶背疏生巾伏生。 金钱白花蛇 蛇身缠卷成圆盘,蛇背黑环间白环; 黑白宽度三比一,闻之气腥味微咸。

常用中药的鉴别大全带图片

常用中药的鉴别大全带图片 第一节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 狗脊 【性状】表面残留金黄色绒毛,近边缘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绵马贯众 【性状】表面密被叶柄残基及鳞片,断面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 细辛 【来源】马兜铃科。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性状】常卷曲成团。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大黄 【性状】髓部可见星点,嚼之黏牙,有沙粒感。 何首乌 【性状】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 牛膝、川牛膝 【来源】苋科,牛膝主产河南,为“四大怀药”之一。 【性状】怀牛膝: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 川牛膝: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商陆 【性状】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

【来源】石竹科银柴胡的干燥根。 【性状】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称“砂眼”,根头部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称“珍珠盘”。 太子参 【来源】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川乌、草乌、附子 【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干燥母根-川乌 北乌头的块根-草乌 乌头子根加工品-附子 【性状】 一、生川乌: 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二、生草乌 具不定根残基(钉角),形成环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白芍 【产地】浙江产称为杭白芍,为“浙八味”。 【采收】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 【性状】味微苦、酸。 赤芍 【性状】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味微苦、酸涩。 黄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味连 三角叶黄连的根茎--雅连 云连的根茎--云连

1.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节间平滑,称“过桥”,味极苦。 2.雅连:多单枝,“过桥”长。 3.云连:单枝,弯曲呈钩状,细小。 防己 【性状】断面富粉性,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延胡索 【产地】浙江,为“浙八味”之一。 【采收】沸水中煮至内部无白心。 板蓝根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干燥根。 【产地】河北、江苏、河南、安徽。 【性状】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 苦参 【来源】豆科苦参干燥根。 【性状】外皮多破裂反卷,味极苦。 葛根、粉葛 【来源】葛根—豆科野葛干燥根 粉葛—豆科甘葛藤干燥根 【性状】葛根—纤维性;粉葛—富粉性。 山豆根 【来源】豆科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豆腥气、味极苦。 北豆根 【来源】防己科蝙蝠葛干燥根茎。

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WORD

阿胶 拼音名:Ejiao 英文名:COLLA CORII ASINI 书页号:2005年版一部-130 本品为马科动物驴Equus asinus L 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 体胶。 【制法】将驴皮漂泡去毛,切块洗净,分次水煎,滤过,合并滤液,浓 缩(可分别加入适量的黄酒、冰糖和豆油)至稠膏状,冷凝,切块,晾干, 即得。 【性状】本品呈长方形块、方形块或丁状。黑褐色,有光泽。质硬而脆, 断面光亮,碎片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状。气微,味微甘。 【鉴别】取本品粗粉0.2g,置具塞试管中,加6mol/L盐酸溶液8ml,密塞,置105℃烘箱中加热6小时,加水6ml,摇匀,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 1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氨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 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 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酚-0.5%硼砂水 溶液(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0.2%茚三酮乙醇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 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取本品1g,精密称定,加水2ml,加热溶解后,置水浴上蒸干,使厚度不超过2~3mm,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 15.0%。 总灰分取本品 1.0g,依法测定(附录ⅨK),不得过 1.0%。 重金属取总灰分项下的残渣,依法检查(附录ⅨE第二法),含重金属不 得过百万分之三十。 砷盐取本品 2.0g,加氢氧化钙1g,混合,加少量水,搅匀,干燥后先用小 火烧灼使炭化,再在500~600℃炽灼使完全灰化,放冷,加盐酸3ml与适量的水 使溶解成30ml,分取溶液10ml,加盐酸4ml 与水14ml,依法检查(附录ⅨF),不 得过百万分之三。 水不溶物取本品 1.0g,精密称定,加水10ml,加热溶解,将溶液移入已恒 重的10ml离心管中,离心,去除管壁浮油,倾去上清液,沿管壁加入温水至刻 度,离心,如法清洗3次,倾去上清液,离心管在105 ℃加热2小时,取出,置干 燥器中冷却30分钟,精密称定,计算,即得。 本品水不溶物不得过 2.0%。 挥发性碱性物质取本品约5g,精密称定,置100ml 量瓶中,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凯氏烧瓶中,立刻加1%氧化镁混悬溶液 5ml,迅速密塞,通入水蒸气进行蒸馏,以2%硼酸溶液5ml 为接收液,加甲基红 -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 5 滴,从滴出第一滴凝结水珠时起,蒸馏7 分钟停止,馏出 液照氮测定法(附录ⅨL第二法)测定,即得。 本品每100g中含挥发性碱性物质以氮(N)计,不得过0.10g 。 其他应符合胶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G)。 【含量测定】取本品粉末0.2g,精密称定,照氮测定法(附录IX L第一法)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薄层色谱法分离有机物的方法。?2、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实验操作技术。

二、基本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将固定相吸附剂均匀地涂在玻璃板上制成薄层板,试样中的各组分在固定相和作为展开剂的流动相之间不断地发生溶解、吸附、再溶解、再吸附的分配过程。不同物质上升的距离不同而形成彼此分开的斑点从而达到分离。薄层色谱可分为吸附薄层色谱(以硅胶氧化铝等吸附剂)、分配薄层色谱(用硅藻土和纤维素等)和离子交换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简单并能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十微 克,甚至克,甚至0.010.010.01μ μg )的分离;若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500500mg mg mg的样品。因此的样品。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故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此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基本操作过程 ?(1)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选择吸附剂,最常用的是硅胶和氧化铝,其次是纤维素、纤维素、硅藻土、硅藻土、硅藻土、聚酰胺等; 聚酰胺等;?(2)薄层板的制备; ?(3)点样; ?(4)展开; ?(5)显色,)显色,Rf Rf Rf值计算。 值计算。

三、具体操作 ?1、选择吸附剂 ?(1)硅胶:微酸性极性固定相,适用于酸性、中性物质分离(可制备成酸性不同或碱性硅胶扩大使用范围)。 ?(2)氧化铝:碱性极性固定相,适用于碱性、中性物质分离(可制备成中性或酸性氧化铝扩大使用范围)。 ?(3)纤维素:含有羟基的极性固定相,适用于分类亲水性物质。 ?(4)聚酰胺:含有酰胺基极性固定相,适用于酚类、醇类化合物的分离。

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滴定液

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滴定液 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 C10H14N2Na2O8·2H2O=372.24 18.61g→1000ml 【配制】取乙二胺四醋酸二钠19g,加适量的水使溶解成1000ml,摇匀。 【标定】取于约800℃灼烧至恒重的基准氧化锌0.12g,精密称定,加稀盐酸3ml使溶解,加水25ml,加0.025%甲基红的乙醇溶液1滴,滴加氨试液至溶液显微黄色,加水25ml与氨-氯化铵缓冲液(pH10.0)10ml,再加铬黑T指示剂少量,用本液滴定至溶液由紫色变为纯蓝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 (0.05mol/L) 相当于4.069mg的氧化锌。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氧化锌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贮藏】置玻璃塞瓶中,避免与橡皮塞、橡皮管等接触。 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 KOH=56.11 28.06g→1000ml 【配制】取氢氧化钾35g,置锥形瓶中,加无醛乙醇适量使溶解并稀释成1000ml,用橡皮塞密塞,静置24小时后,迅速倾取上清液,置具橡皮塞的棕色玻瓶中。 【标定】精密量取盐酸滴定液(0.5mol/L)25ml,加水50ml稀释后,加酚酞指示液数滴,用本液滴定。根据本液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本液临用前应标定浓度。 【贮藏】置橡皮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保存。 四苯硼钠滴定液(0.02mol/L) (C6H5)4BNa=342.22 6.845g→1000ml 【配制】取四苯硼钠7.0g,加水50ml振摇使溶解,加入新配制的氢氧化铝凝胶(取三氯化铝1.0g,溶于25ml水中,在不断搅拌下缓缓滴加氢氧化钠试液至pH8~9),加氯化钠16.6g,充分搅匀,加水250ml,振摇15分钟,静置10分钟,滤过,滤液中滴加氢氧化钠试液至pH8~9,再加水稀释至1000ml,摇匀。 【标定】精密量取本液10ml,加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3.7)10ml与溴酚蓝指示液0.5ml,用烃铵盐滴定液(0.01mol/L)滴定至蓝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根据烃铵盐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