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助读

文言文助读
文言文助读

1.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1)与诸(2)小儿游(3)。看道边李树多子(4),折枝(5),诸儿竞(6)走(7)取之,唯(8)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9),信然(10)。

1、翻译全文。并解释下列的字词和句子

(1)尝:(2)诸:(3)游:(4)子:(5)折纸:(6)竞:(7)走:(8)唯:(9)取之:(10)信然:

2、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3、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学习王戎什么?

4、用原文回答,怎么判断王戎的话是正确的

5、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重点词注解:

王戎:(234-305)晋朝人,子浚冲,西晋名士,琅琊临汐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1.尝:曾经。 2.诸;许多。 3.游:玩耍。 4.子:果实。5.折枝:压弯了树枝。

6.竞:争相

7.走:跑。

8.唯:只有。

9. 取之:拿来。10.信然:确实这样。信,果真;然,这样。

译文:

1、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众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的李子把树枝压弯了。那些小孩争相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王戎,他回答道:“李树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这肯定是苦李。”(那人)将李子取下来尝了一下,的确如此。

2、道理: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4、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

5、答:如果李子甜,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2.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1)九江见(2)袁术。术令(3)人出(4)橘食之。绩怀(5)三枚,临行(6)拜辞(7)术,而橘坠(8)地。术谓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乎?”绩跪对(9)曰:“是(10)橘甘(11),欲怀而遗(12)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13)之,后常称说。

今人席间怀果,欲娱(14)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人之心以爱亲。奇哉陆郎,可以为法(15)矣(16)。

1、翻译全文,并解释下列词语

(1)于:(2)见:(3)令:(4)出:(5)怀:(6)临行:(7)辞:(8)坠:

(9)对:(10)是:(11)甘:(12)遗:wèi,(13)奇:娱(14):(15)法:(16)矣:

2、这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或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应该学习陆绩什么)。

答案:1、陆绩,他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他的官职到了太守,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拿出橘子招待他。陆绩怀里藏了三只橘子,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为什么?”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年幼就知道孝顺母亲,长大后必定成为有才能的人。”袁术认为陆绩与别人不同,后来经常向别人称赞陆绩。

现在有人在席间在怀里藏果,想逗弄小孩。你同样藏到怀里回去,何不把爱子之心变为爱父母之心呢。奇才呀陆郎,可以作为典范啦!

(1)于:到。(2)见:拜见。(3)令:让,命令。(4)出:拿出,取出。(5)怀:怀里。(6)临行:临走,在走。(7)辞:告别。(8)坠:坠落。(9)对:回答。(10)是:这是。(11)甘:甜。(12)遗:wèi,送给。(13)奇:认为……不同。娱(14):逗(15)法:典范(16)矣:感叹词,相当于啦。

重点字词释义:

(1)“遗”。“遗”在古文中有两个读音,一读yí,指遗失,遗忘,遗漏等;二读wèi。上文“欲归遗母”中的“遗”,读wèi,指送或赠予,句意为想回去后送给母亲吃。又,“故人遗我鱼”,意为老朋友送我鱼;“天寒,以裘遗之”,意为天冷,把一件皮衣赠送给他。

(2)两个“怀”的用法。“怀”指胸怀,属名词。上文“怀三枚”及“怀橘”,如果直接理解为胸怀三枚及胸怀枚,都不通。其实,“怀”在句中是活用为动词,指“胸怀里藏着”,这样就容易理解了。“怀三枚”,意为在胸怀里藏着三只橘子;“怀橘”,意为胸怀里藏着橘子。

(3)奇。奇是指“奇特”,即与众不同。上文“术奇之”,意为袁术认为他与众不同,或认为他很奇特。

2、点评:陆绩的孝行史记记载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他的为人。所谓“当年桔子入怀日,正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成性忘小节,英雄自古类如斯。”

答案:启发与借鉴:孝心是要从小培养的。陆绩六岁就知道把橘子让给母亲品尝,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埋下“孝”的种子。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父母,爱护父母直至赡

养父母,既是小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种道德观要从小培养。

3.掩耳盗钟

范氏之亡也(1),百姓有得(2)钟(3)者,欲负(4)而走(5),则(6)钟大不可负;以(7)锥(8)毁之,钟况然(9)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10)掩其耳。恶(11)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

悖(12)矣!

1、翻译全文并解释标注数字的字词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1、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害怕自己听到钟声,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得:得到。(3)钟: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4)负:用背驮东西。(5) 走:逃跑。(6)则:但是。(7)以:用。(8)锥(zhui):锤子。(9)“况”(h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10)遽(jù):急忙,立即,马上。(11)恶:害怕。(12)悖【bèi】:荒谬。(12)

2、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掩耳盗钟的人自以为掩上了耳朵就听不到钟响了,实际上钟响是客观事实,你把耳朵掩上了,钟还是要响,你听不到,别人照样会听到。这则寓言的本意是劝告人们:如果作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却欺骗不了别人。

寓言把掩耳盗钟者的愚蠢,描写得很生动。这个故事后来衍化为成语,改为“掩耳盗铃”。

4.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1),数岁(2)时,过书舍(3),闻琅琅声,遂不禁而泣(4)。师曰:“童子何以(5)泣?”原曰:“孤者易伤(6),贫者易感(7)。夫(8)书(9)者,凡(10)得(11)学者,有亲(12)也。一则愿(13)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14)感伤,故泣耳。”师恻)然(15)曰:“苟(16)欲学,不须资(17)也。”原于是入舍就学(18),卒(19)成国士(20)。

1、翻译原文并解释下列词语

2、用原文回答,最能概括邴原求学欲望的字词

3、本文是记叙文,采用的是什么顺序

4、本文着重介绍了两个人物,说明这两个人物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答案:1、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就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双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如果你想要学习,不需要付学费。”邴原于是进入学堂学习,最终成为了国家杰出的人才。

(1) 少孤:年少失去父亲。(2) 数岁:几岁。(3)过书舍:经过书塾。书舍,书塾。(4)泣:

小声哭。(5) 何以:为什么。(6) 伤:悲伤。(7) 感:伤感。(8)夫:那些。(9)书:书:学习。

(10) 凡:凡是。(11) 得:能够。(12) 亲:父母。(13) 愿:仰慕。(14)中心:内心里。(15)恻然:怜悯,同情。(16) 苟如果,要是。(17) 资:费用。(18)就学:开始学习。(19)卒:终于。

(20)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2、一个“泣”字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望。

3、本文用顺序的记叙方式,采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着重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5.画龙点睛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眼睛.每曰:"点之则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并翻译全文

画四龙于()壁不点()睛因()点其()一未点睛者皆()在

2、下列括号内是补充的句子省略成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张僧繇)画四龙于壁。

B、(人)因点其一

C、(张僧繇)每曰:“点之即飞去。”

D、未点睛者皆在(壁)

3、这则故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反映了张僧繇的绘画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答案:1、字词的意思

画四龙于(在)壁不点(画)睛因(于是)点其(它,指龙)一未点睛者皆(都)在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诞,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2、下列括号内是补充的句子省略成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B)

3、这则故事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反映了张僧繇的绘画具有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

6.蛇衔草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疮,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

7.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1)牛弹清角之操(2),伏(3)食如故(4)。非牛不闻(5),不合其耳(6)矣。转为牛虻

之声,孤犊(7)之鸣(8),即掉尾奋耳(9),蹀躞(10)而听。

1、解释下面括号里的字

A.(伏)食如故

B.不合其(耳)矣

C.孤犊之(鸣)

D.即(掉)尾(奋)耳

2、解释标注数字的字词的含义。

3、选择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答案:1、①伏食如故(低头)②不合其耳也(耳朵听)③孤犊之鸣(鸣叫声,作名词。)

④即掉尾奋耳(摇摆;竖直)

2、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操,曲子。③伏:低头。④如故:照旧⑤闻:听见。(6)耳:耳朵听。(7)孤犊(dú)离群的小牛犊。(8)鸣:叫声,作名词。(9)掉尾奋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掉,摇摆。奋,本意是鸟类展翅,引申为举起来。这里是竖起来。(10)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译文】:公明仪为牛弹奏曲名是《清角》的高雅琴曲,牛依旧低头吃草。不是牛没听见,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的耳朵听。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牛虻的叫声,(以及)孤单牛犊的鸣叫声,那就牛马上摇摆尾巴,竖起耳朵,踮着小步仔细地听。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都是不可取的。凡事要看对象,否则徒劳无功。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另一层意思:这则寓言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

施教。

8.李存审戒子

存审出(1)于寒(2)微(3),常戒(4)诸子曰:“尔(5)父少(6)提一剑去(7)乡里(8),四十年间,位极(9)将相,其间出(10)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11)骨出镞(12)者凡(13)百馀。”因(14)授(15)以所出镞,命(16)藏(17)之,曰:“尔曹(18)生于膏梁(19),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20)诺(19)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翻译全文

少提一剑“去”()乡里,位“极”()将相

2、李存审“位及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认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吧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少提一剑“去”乡里(离开)位“极”将相(达到)

关键词注释:(1)出:出身。(2)寒:贫困。(3)微:地位低下。(4) 戒:训诫,教育。(5) 尔

你们。(6)少:年轻时。(7)去:离开。(8)乡里:此指家乡。(9) 极:达到。(10) 出:脱离。(11) 破:剖。(12) 镞(zú):箭头。(13) 13凡:一共、(14)因:于是。(15)授:授给,给予。(16) 命:命令。(17) 藏:收藏,保存。(18)尔曹:你们。(19) 膏粱: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指富贵。(20) 皆:都。(21)诺:答应。

李存审出身贫寒,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脱离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上百余次.”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令他们保存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答应了。

2、答: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经历了许多磨难。

3、答: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要知道创业的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以丧失斗志,应该多多历练,有所作为。

4、启示一: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的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忆苦思甜。李存审的子孙称得上高干子弟,吃得好住得好,可他们不知道父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的。因此李存审要告诫他们,并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让他们好好保存。只是一种忆苦思甜的教育。现在的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安乐窝里,有父母的呵护,作为长辈应该让他们知道往日的艰苦,作为小辈也应多听听长辈艰苦奋斗的家史。

启示二:创业要靠自己,依赖父辈祖辈是没出息的表现。

9.秦武王偏听

医扁鹊(1)见秦武王,武王示(2)之病,扁鹊请除(3)。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4)也,将使耳不聪(5),目不明。”君(6)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7):“君与知之者谋(8)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9)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10)。”

译文: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字词解释:1.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县)人。2.示:给......看。3.除:去掉,此可引申为医治。4.已:停止。5. 聪:听力好。6. 君:指秦武王。7.石:石针,即砭(bian1),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8.谋:商量。9使此:就凭这。使,凭借;此,这。7.矣:语气助词,啊。

古为今用:道理与启示:1、说明要“与知之者谋之”,不要“与不知者败之”。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依靠真知灼见,莫听啧声烦言。除病与知政都是同一个道理。

2、《扁鹊见秦武王》这则寓言故事按传统的理解是说,不论办什么事情,要与精通业务

的人去商量、研究,如果被似是而非的错误意见所动摇,就会误事

10.修改一法

近闻吾乡朱梅崖①先生,每一文就②,必粘之于壁,逐日熟视③,④辄去十余字。旬日

⑤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者所法(6)也。

译文:最近我听说(这么一件事):家乡的朱梅崖先生,每次写好一篇文章,一定先把草稿贴在墙上,每天反复地看,每次去掉十多个字。十天后,觉得文章没有再可以去掉的字了,之后完稿给人看,这个(就是)后来学习(的人)都应当采取的方法。

词语注解:1)朱梅崖:清朝人,字斐瞻。2)就:完成。3)熟视:反复地看。4)辄:就。5)旬日:十天。6)法:效仿。

启示及寓意:我们修改文章时要这样做,也要以这样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作品,以这种方法和态度对待学习。

无论做什么事情,本着谦逊认真的态度,都要认真对待。

11.杀驼破瓮

昔(1)有一人,先(2)瓮(3)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4)谷,首(5)不得出。既(6)不得(7)出,其人以为忧(8),有一老父来语(9)之(10)曰:“汝莫愁,吾教汝(11)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12)用(13)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14)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杀了骆驼,又打破了瓮。像这样愚蠢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字词注释1.昔:从前,以往。2.先:先前。3.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4.食:吃。

5. 首:头。

6. 既:......以后。

7. 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8.以为忧:为此事而忧虑。

9.语:告诉。10 .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11. 汝:你。12. 即:就。。13.用:采纳。14复:又,还

翻译句子

其人患之: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既杀驼,复破瓮: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世人所笑:被后人所已耻笑

寓意:本文共涉及两个人物,其中对骆驼的主人盲目听信他人意见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同时也对那个老人不懂装懂的表现进行了嘲讽。

12. 尹绰之爱

简子有臣尹绰、赦厥。简子曰:“厥爱我,谏我必不于众人中;绰也不爱我,谏我必于众

人中。”尹绰曰:“厥也爱君之丑而不爱君之过也,臣爱君之过而不爱君之丑。”孔子曰:“君

子哉!尹绰,面訾不誉也。”

赵简子有两位家臣,尹绰和赦厥。赵简子说:“赦厥爱护我,不在别人面前批评我的过错。尹绰却不爱护我,一定在众人面前批评我。”尹绰说:“赦厥是重视您的面子,却不重视您的过错;我重视您的过错,而不重视您的面子。”孔子说:“尹绰,是君子啊!当面指摘缺点,而不是称人之美。”

道理:真正的爱护并不是一味讨好,而是在发现对方的缺点错误后,能真心指出并帮助

其改正,使之不断完美起来。

13.司马光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1)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2),爱之(3),退(4)为家人讲,即了(5)其大指(6)。自是(7)手不释(8)书,至(9)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10)庭(11),一儿登瓮,足(12)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后,非常喜欢,回去后就自己讲给家里人听,对讲述人的理解非常透彻,从此后就很喜欢看书,,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儿童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小孩爬上大缸,失足掉进缸里被水淹没,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子打碎,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了。

字词注释:1.凛然:稳重的样子。2. 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3. 爱之:爱,喜欢。之,指代《左氏春秋》。4. .退:回去。5. 了:懂得。6. 指:同“旨”,主要意思。7. 自是:从此。8. 释:放下。9. 至:甚至。10. 于:在。11. 庭:院子。

12.足:指失足。

1、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聪明、镇静、应该、有爱心。

2、本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用原文回答

答:事情的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事情的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事情的结果:儿得活。

14.塞翁失马

近塞上(1)之人,有善术者(2),马无故亡(3)而入胡(4)。人皆吊(5)之,其父(6)曰:“此何遽(7)不为福(8)乎?”居(9)数月(10),其马将(11)胡骏马(12)而归。人皆贺(13)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14)良马(15),其子好(16)骑,堕(17)而折其髀(18)。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19)者引弦而战(20)。近塞之人,死者十(21)九(22)。此独以(23)跛之故(24),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注释⑴塞上:指长城一带;⑵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精通,善于。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⑶亡:逃跑;⑷胡:古代北方少数民

族。⑸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⑹其父[fǔ]:即为上文中的“善术者”。父,老汉(老人),古

代对老年人的尊称。⑺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遽:通“讵”,就;⑻福:好事。⑼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⑽数月:几个月。⑾将[jiàng]:带领;⑿胡马: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马。⒀贺:表示祝贺。⒁富:有许多。⒂良马:好马。⒃好:爱好。⒄堕:掉下来⒅髀[bì]:大腿;⒆丁壮:壮年男子;⒇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21)十:全部(22)九:大多数(23)以:由于(24)故:所以译文: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大多数。惟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寓意:福祸相依,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看待福与祸。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换。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有可能向好

的一面进行转化

15.曹冲称象

曹冲生(1)五六岁,智意(2)所及(3),有若(4)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5)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6)之群下(7),咸(8)莫能出其理(9)。冲曰:“置(10)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11)以载之,则校(12)可知矣。”太祖悦(13),即施行焉(14)。

字词注释:1.生:长。2. 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智,智慧;意,意识。3.若:相比 4.及:达到。5.致:送来 6.访:询问7.群下;手下群臣8.咸,都;9.理:办法10.置:放,安放。11.物:物品12.校:比较13.悦:高兴,开心14.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

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16.商鞅立木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于是就在都城的市场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做到的人就给他十金。百姓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动木头。商鞅又说:“能搬的木头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那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用这个方法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商鞅公布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字词句式注释:1、一词多义:具:就绪词类活用: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

特殊句式: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介宾后置)2、(1)令:指商鞅为秦孝公变更法度制定的命令。(2)十金:二十两为一金,也即一镒。十金即为200两。

(3)者,的人(4)徙,搬(5)以名不欺,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

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要有诚信,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17、陶侃节约

陶公性俭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陶侃性格仔细认真,做事勤俭。担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收藏全部锯下来的木屑,不限多少。他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意图。后来年初一集会时,恰遇长时间下雪刚开始放晴,处理政事的大厅前面的台阶下雪后还是湿的。于是都用木屑盖上,完全没有妨碍。

1.陶公:指陶侃,东晋政治家

2.检厉:此指仔细认真

3.作荆州时:担任荆州刺史时

4.敕:命令

5.悉:全部

6.录:收藏7、正会:年初一集会8.积雪:长时间下雪9.听事:处理政事的大厅10.除:台阶11.犹:还12.都:完全

学习心得:我们应该勤俭节约,利用好身边每一份可用之材。

18“草”书

张丞相好(1)草书而不工(2)。当时流辈(3)皆讥笑之。丞相自若(4)也。一日得句(5),索(6)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7)之。当波险处,侄罔然(8)而止。执(9)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张丞相喜好练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一天得到好句,就找笔迅速地写下来,(好像)满纸龙蛇在飞舞。而后就让侄子来抄录。当抄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十分疑惑就停了下来,拿着张丞相所写的字问他:“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于是责骂他的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问,使得我也忘记了。”

字词注释:(1)好:喜欢,喜好。(2)工:工整。(3)流辈:人们。(4)自若:像

自己原来的样子。(5)得句:得到佳句。(6)索:寻找。(7)录:抄录。(8)罔然:

疑惑。(9)执:拿,拿着。

1:解释下列句中“引号”词语意思

(1)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3)侄“罔然”则止:(4)“执”所书问曰: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收获?请简要谈谈。

答案:1、(1)工整(2)指好句(3)疑惑(4)拿着

2、不要随便把错误归结在别人头上;做事贵在勤于用功,到关键时才派得上用场。

19.汉世老人

汉世有老人,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⑴,侵⑵晨而起,侵夜而息⑶,营理产业,聚敛无厌⑷,而不敢自用。或人⑸从⑹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⑺。自⑻堂而出,随步辄减⑼。比⑽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⑾复嘱⑿云:“我倾家赡⒀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俄⒁死,田宅没官⒂,货财充于⒃内帑⒄矣。

汉朝的时候有个老人,没有儿子。虽然家里非常有钱,但是他生性朴素吝啬,衣食粗劣。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快到半夜才睡觉,细心经营自己的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费。如果有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然后从厅堂往外面走,边走边往下扣减。等到走出门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一会又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头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则上缴给了国家。

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②侵晨:天快亮时,侵,接近;晨,黎明。③息:休息。④厌:满足。⑤或人:有人。⑥从:向,跟从。⑦钱十:十枚铜钱。⑧自:从。⑨辄:就。⑩比:等到。⑾寻:不久,过了一会儿。⑿嘱:叮嘱。⒀赡:供养。⒁俄:不久,一会儿(表示时

间短暂)。⒂没官:被动语态,此意为被官府没收。⒃于:到。⒄内帑(tǎng):旧时指国库。

20.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1)盾之(2)坚(3),物莫能陷(4)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5)曰:“以子(6)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7)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过了一会,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字词注释:(1) 吾:我。(2) 之:虚词,起连接作用。(3)坚:坚硬。(4) 陷: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5)或:有人。(6)子:你的。(7)夫:句首语气助词。

问答题: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句话本身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请你指出来。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5、请你联系生活中各种广告大战的现象,说说推销产品应该怎么做?

答案1.“不管对方使的长矛怎样锋利,也别想刺透我的盾牌!”分析问题都要一分为二,

任何事情不可绝对化,事物是发展的,当矛锋利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刺透盾牌。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想法合理即可。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5.根据目前广告市场不够规范的现象,虚假、夸大其辞的广告比较严重,因此,推销商品,做广告都要讲求规则,不能自行相互抵触,自相矛盾。(说法合理即可)

21.大勇(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1)人(2)之节(3),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4)见(5)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6)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子词注释:(1)过:超过。(2)人:常人,普通人。(3) 节:节操,气节,气度。(4)匹夫:普通人。(5)见:被,受到。(6) 卒然:突然;卒:同“猝”

文章的主旨:有勇气的人就一定会有超出平人的毅力、决心与坚韧不拔的品质。能克制

自己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豪杰之士。

22.各人啖一口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译文:有人进贡给曹操(魏武是后来的称呼)一杯奶酪。他吃了一点,在盖子上写了一个“合”字,拿给大家看。大家都不能理解。轮到杨修时,杨修拿了就吃,并说:“曹公让大家每人吃一口(人一口),还要疑虑什么?

原因:合字拆开看是,人一口,就是说每人尝一口,看出曹操惜才善妒。

关于曹操和杨修相关联的的故事:

这是个文字游戏,所不同的是,一般猜谜语,是从谜面到谜底,而这里是从谜底到谜面。杨修确有过人之才,因鸡肋事件,被曹操斩首,死时仅三十四岁。其实鸡肋一事,只是导火线,借口而已,曹操早有杀修之心。门上书一活字,杨修以“阔”字理解,说丞相嫌园门阔。“操虽称美,心甚忌之”。上面解“合”字,“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曹操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曹丕大簏装绢,杨修告状,“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杨修教曹植如何出城门,“操大怒”。又教曹植答教,操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关键还是杨修暗中插手太子废立之事,是曹操最不能容忍的。《三国志》记载:“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只要保证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几根毛即使脱掉一层毛,都无所谓。人的才干就象阳光一样。当阳光过于炽热时,人们就会厌恶。而当阳光柔和普照、人有淋浴般的享受时,人们就会称颂:“太阳乃万物之灵!”杨修喜欢炫耀、自负、自傲、轻狂、清高,犯了典型的“政治幼稚病”,只知卖弄小聪明,不知韬光养晦,所以引来杀身之祸。

23.观棋自羞(这篇文章是一篇没有节选的,比书上的要全。)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nǎn ,因羞愧而脸红)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译文

我在朋友家里观看朋友下棋。一位客人输了许多次,我讥笑他失算,就想要那个输的人改变投子的位置,认为他不如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得到了先手。棋局将要过半,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的智慧还有剩余(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因为羞愧而非常脸红,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喊我观看下棋,我就整天默默地坐着看罢了。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

(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上编 一、学习 1.邴原泣学 2.王冕僧寺夜读 3.匡衡凿壁借光 4.葛洪卖薪买纸 5.任末削荆为笔 6.欧阳修发奋苦学 7.贾逵旁听 8.“囊萤”与“映雪” 9.王欢安贫乐道 10.牛弘笃学 11.高凤专心致志 12.程门立雪 13.宋濂苦学 14.司马光好学 15.“圣小儿”祖莹 1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17.张溥与《七录斋》 18.文徵明习字 19.顾炎武手不释卷 20.桓荣苦读得功名 21.董遇论“三余”勤读 22.纪昌学射 23.刘羽冲死读书 二、品性 24.陆元方卖宅 25.唐临不扬仆过 26.刘宽不计较 27.高念东为人 28.蔡磷坚还亡友财 29.卜式为国分忧 30.沈、刘处世不同 31.刘宰相向县尉谢罪 32.顾荣施炙 33.王安石余饼自食 34.郑玄成人之美 35.徐有功不以私害公 36.范仲淹还金授方 37.卓茂让马 38.范元琰不泄盗名 39.王恭身无长物 40.朱晖心诺 41.洪亮吉大器量 42.子罕勿受玉 43.李虞有清德 44.李勉埋金 45.何岳两次还金 46.孙泰克己为人 47.甄彬还金 48.韩琦大度 49.鲁宗道正直 50.钱大昕观弈 51.程氏爱鸟 52.钟弱翁好为人师53.萧颖士傲物自侮 54.势利鬼吴生 三、抗敌 55.苟灌冒险救父 56.杨氏力守项城 57.张二杀倭寇 58.李成梁夫人毙二寇 59.严颜临死不低头 60.张飞横矛当阳桥 61.辽阳妇吓退东山虏 62.马援誓死沙场 63.钱金玉以身殉国 64.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 65.王长年智斗倭寇 66.赵广誓死不屈 67.老妇智斗辽敌 68.苏武牧羊北海上 69.岳飞抗金 四、教育 70.孟母三迁 71.曾子杀猪 72.陈谏议教子 73.银工家出宰相 74.狄青不去面文 75.王著教宋太宗习字 76.张飞身教马超 77.范仲淹巧劝滕子京 78.墨子善教 79.孔子因材施教 80.张伍罢猎 81.断织教子 82.陶母责子 83.车夫妻子的规劝 84.于令仪诲人 85.子路受教 86.仲永的不幸 87.芒山盗临刑 88.艾子杖责孙儿 89.愚蠢的父子 五、情义 90.陆绩怀橘 91.缇萦救父 92.李勣煮粥侍姊 93.宋弘不弃糟糠妻 94.苟巨伯探病友 95.黄仙裳助人 96.季札赠剑 97.包惊几为人嫁女 98.卢文弨灵前焚帖 99.漂母饭韩信 100.孙楚向灵床作驴鸣101.刘君良兄弟情深102.苏琼晓谕普明兄弟103.缪彤自责感亲人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fān)愿扫除天下 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100篇原文+译文)

一、志向?学问 1.范仲淹有志天下 2.陈蕃愿扫除天下 3.班超投笔从戎 4.宗悫乘风破浪 5.祖逖闻鸡起舞 6.画家赵广不屈 7.苏武牧羊北海上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9.项羽志大才疏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13.文徵明习字 14.王冕僧寺夜读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16.陆游筑书巢 18.智永与“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20.张溥与“七录斋”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22.高凤专心致志 23.叶廷珪与《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25 任末好学勤记 26.王充市肆博览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28.林逋论学问 29.欧阳修诲学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文言文阅读知识(一)——实词 二、教育?修养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33.陶母责子退鲊 34.诸葛亮“诫子书” 35.陆游家训 36.孟母三迁

37.曾子杀猪明不欺 38 子路受教 39.孔子因材施教 40.墨子怒责耕柱子 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42.陈万年教子谄谀 43.钱大昕默坐观弈 44.王荆公旁听文史 45.大树将军冯异 46.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47.曾参不受鲁君邑 48.贤妻桓少君 49.魏徵论自制 50.吕蒙正不记人过 51.石勒不计前嫌 52.韩信袴下受辱 53.世评华歆王朗 54.周处改过自新 55.齐宣王好谀 56,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文言文阅读知识(二)——虚词 三、人才?品性 57.萧何追韩信 58.汉高祖论“三杰” 59.东吴四英杰 60.治本在得人 61 齐桓公登门访士 62.陆贽论人才 63.物各有短长 64.汉武帝下沼求贤 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66.唐太宗论举贤 67.何充直言不讳 68.吕僧珍不仗势 69.刘庭式娶盲女 70.范式言而有信 71.王坦直言惊益王 72.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最新)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 ④诸⑤援 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②亦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思考与练习】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111-120

111. 岳飞侍奉父母特别孝顺,家里没有侍妾,吴玠向来钦佩岳飞,想和他结交,将美女打扮后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十分操劳,难道这是大将们享乐的时候吗?”岳飞拒绝没有接受。吴玠非常佩服岳飞。有人问岳飞:“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怜惜钱财,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的军队每次休息的时候,岳飞督促将士们从山坡下来,跳过壕沟,都穿着沉重的铠甲锻炼。有一个拿了百姓一缕麻绳捆绑柴草的士兵,立即斩首示众。士兵们夜晚休息,人民都打开门,欢迎他们进来,却没有一个敢进入的士兵。军队的口号是“宁愿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房子,宁愿饿死也不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当士兵生病的时候,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各位将领守卫边疆时,岳飞的妻子慰问他们的家人。有为国战死的将士,岳飞的妻子为他们哭丧,并且养育他们的遗孤,岳飞接到奖赏,都分给他的部下们,不侵犯他们丝毫的利益。岳将军善于用少数人击退众敌。凡是有军事活动,都召集各位统军头领,商量约定后才打仗,所以每打一仗,都能很快地战胜对方。突然遇到敌人,不会轻举妄动。所以,敌人称岳家军说“撼动大山容易,击败岳家军困难。” 112.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作战。宋军已经排成列了,而楚军还没全部渡过河。司马子鱼说:“敌人多,我们少,在他们没排成列时,请允许我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等他们过了河而没排成列,子鱼又把刚才说过的话对宋襄公说了一遍。宋襄公说:“还不行。”等他们排成列后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侍卫被杀。国民都归罪于宋襄公。宋襄公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白发老人。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子鱼说:“你不懂作战。对劲敌,我们拥有险要的地势而敌人没排成队列,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堵截然后攻击,不也可以吗?你尚且还有畏惧。现在的强劲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年纪到了很老的人,抓住了,对白发的人又有什么可以可怜的呢?让士兵明白战败是可耻的,然后让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伤了敌人而没杀他,怎能不再伤他?如果怜惜被两次伤害的人,就不如别伤害他;怜惜白发老人,就不如投降他们。全军,是用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来激发士气的。有有利的条件而利用,凭借险要的地势进攻敌人是可以的;盛大的击鼓声激起高昂的士气,进攻那些没列阵的军队也是完全可以的。 113.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原文-1-2章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 1-2章 一、学习 1、邴原泣学 【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2、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4、洪卖薪买纸 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

5、任末削荆为笔 原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6、欧阳修发愤苦学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7、贾逵旁听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181-190

181.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听,派遣子路去询问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实在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对的,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182.刺股 苏秦……向秦王上书有十次,但他的主张终未被采纳,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带的钱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离秦归家。他绑裹腿,穿草鞋,背书担囊,形容憔悴,脸色黑黄,面带羞愧。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过错啊!”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把几十个书箱打开,找到一部姜太公的兵书〇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选择其中重要的反复研读。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发狠说:“哪有游说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锦缎,并给以卿相这样的尊位的呢?”一年以后,他捉摸已经学成,便道:“这次真可用所学的去游说当今的君主了。”于是他出发了,经过赵国的燕乌集阙,在华丽的殿堂进见赵肃侯,和赵肃侯抵掌而谈,十分投机。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授予他相印,并赐给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让他带着这些财物去游说各国诸侯,推行合从散横的计谋,来抑制强大的秦国。 183.只许州官放火 田登为郡守,恼怒人触犯他的名字,触犯的人都遭到鞭打。全州城里的人都称“灯”为“火”。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官员在州城里贴出告示,说“本州照例放火三日”。民间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源于此。 184.武平之猿 武平这个地方盛产猿猴,猿猴的毛像金丝一样,闪闪发光,值得观赏。小的猿猴更加奇特,性格很温驯,但不离开母亲。母猴很狡猾,不容易得到。猎人在箭上涂毒,等到母猴放松的时候射它,母猴估计自己不能活了,将乳汁洒在林间,让小猴喝。乳汁洒尽后,就气绝而亡。猎人取母猴的皮,鞭打小猴,小猴就悲哀地鸣叫,从树上下来,速手就擒。小猴每天夜里一定要枕着母亲的皮才能睡觉,更有甚者则抱着母亲的皮跳跃而死。哎!猿猴尚且知道有母亲,不忍心看到它死,何况人呢?185.饿死狙公 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着小猴子到山中,摘取草木的果实,征收十分之一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栅栏木笼

文言文助读译文91_100

文言助读译文91-100 91、陆贽论审察群情 唐德宗问陆以当今切务。贽以乡日致乱,由上下之情不通,劝上接下从谏,乃上疏,其略曰:“臣谓当今急务,在于审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于变故动摇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去则倾,陛下安可不审察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归趣,以靖邦家乎!此诚当今之所急也。” 译文:德宗向陆贽询问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陆贽认为,往日导致变乱,是由于上下之情不相通,劝说德宗接触下情,听从谏诤。于是他呈上章疏,大略是说:“臣认为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在于详细考察众人的心志。若是众人非常希望的,陛下先去施行它,众人非常憎恶的,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希图和憎恶的与天下人相同,但天下人(还)不肯归向的事情,从古到今,没有这种情况。安定与动乱的根本,与人心密切相关,何况正当变故发生、人心动摇的时候,处于危险疑虑、人心向背的关头,人心归向,就会万事振兴;人心背离,就会万事倾危,陛下怎么能不详细考察众人的心志,与他们同好同恶,使万民归附,来使国家安定呢!这一点确实是当前最为急切的事情啊。” 92、齐威王行赏罚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指责你的话每天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被开垦,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此安定。这是你不巴结我

文言文助读译文 (3)

文言助读译文191-200 191.吴王射狙 吴王浮于江,登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抓,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博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 译文: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猴群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都)惊恐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惟独)有一只猴子,它从容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卖弄技巧。吴王马上(用箭)射它,(它)抓住飞速射来的箭。吴王命令助手上前射它,猴子立刻死了。吴王回头对他的友人颜不疑说:“这只猴子,炫耀它的机巧,倚仗它的灵便而蔑视我,以至于有这被射死(的下场)。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用你的傲气轻视他人啊!” 192.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译文: 曾经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区,鲁国的国君亲自迎接它并在其宗庙给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开心,准备牛、羊、猪三牲作为它的膳食(宴席是按诸侯祭祀时才有的)。那鸟于是双目昏花,内心悲苦,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便死了。这是按照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按照养鸟的办法养鸟啊。 193.晋人有好利者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随而索其直,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之者,晋人戟手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译文: 晋国有个贪图利益的人,来到市场。遇到东西就拿,说:“这我可以吃,这我可以穿,这我可以用,这我可以装东西。”夺取完后就走。店主赶过来索要钱财,那晋人说:“我贪财的心像烈火般旺盛时,双眼发晕冒火,天下的东西,全都好像本来就是我的,不知道是你

作文文言文素材100篇

文言文助读10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100篇》译文及原文(1-2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

文言文助读

文言文助读- 文言助读译文101-110 101.管仲答绮乌封人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译文: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到齐国去,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地方时向边防人员讨吃东西。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喂他吃东西,很尊敬他。边防人员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如果你侥幸被押到齐国后没有死还被齐国重用,将要拿什么回报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边防人员怨恨他。 102.商鞅立木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准备就绪,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移放置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人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移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103.张释之执法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来人,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译文:汉文帝出行路过中渭桥,(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文帝乘坐的车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 ======================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课外文言文阅 读100篇》 摘要:),),1.(1)√(2)×(3)√(4)√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 (4)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翻译句子。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2)×(3)√(4)√ 2.C 3.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小学初中文言文阅读好材料小古文100篇

小学初中文言文阅读好材料小古文100篇1许衡心主 【原文】 元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亦无主乎?”卒不取。后其乡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2子罕辞玉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为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祁黄羊举荐 【原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4公仪休嗜鱼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5惊弓之鸟 【原文】 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6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7物各有所长

高中文言文助读电子版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精品2018-2019初中文言文 阅读100篇(含答案100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100篇(含答案) 一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少习骑射,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2)市.鞍马() (3)长而益.精()(4)木兰乃易.男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和事吗? 1、(1)小时候(2)买(3)更加(4)换 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略。 二好书之人有三病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

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2)徒.为架上观美() (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 (2) (3) 1、(1)毛病(2)只是(3)一样 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 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三卖柴翁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文言文助读选篇

李疑传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 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 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

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愿士,非有奇伟壮烈 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真事以劝焉。” 万宝常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于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因而妙达钟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以郑译等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 又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曰:“胡僧所传,乃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寝。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 者皆谓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辛仲甫 太祖问赵韩王:“儒臣中有武勇兼济者何人”赵以辛仲甫为对,曰:“仲甫才勇有文,顷从事于郭崇,教其射法,后崇反师之。赡辨宏博,纵横可用。”遂召见。时太祖方以武臣戡定寰宇, 更不暇他试,便令武库以乌漆新劲弓令射。仲甫轻挽即圆,破的而中。又取坚铠令擐之,若被单衣。太祖大称爱。仲甫奏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