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现代社会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们痛苦地反思和深刻地检讨,逐渐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是何等的重要,这个空间就是我们周围的环境。于是,以人性为目标,以服务社会的宗旨,关心社会大众的居住与生活空间问题,科学家发现一条研究环境科学的路线,希望从进一步探讨心理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发现一个较准确的知识与方法,这就是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本世纪60年代后期才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规律的科学。

环境心理学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像古老学科那样易于为人们所熟悉。由于人们研究侧重的角度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相同,心理学界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领域,它是分析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上给予系统说明的领域。

而建筑学界认为,环境心理与心理学其它领域有明显的差异,环境心理学着重研究研究人与周围社会的、物理的环境关系,重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解决精神需要与存在的物质之间的问题。他在继承与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环境设计上。

这是一门将心理学引进建筑或环境领域,形成一门跨两个或多个领域的边缘科学,是自然科学与建筑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一项新理论。简单地说,它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

也有人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称为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学要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ut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环境心理学还与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美学和环保学等学科内容相交叉,把环境和人的行为和心理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结果为环境设计和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二、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环境心理学既要研究人如何适应何种环境问题,更要研究如何改造环境使之适应人的需求。环境心理学重视一定环境的人有特定的心理倾向,重视选择环境、创造环境。

它研究的任务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1.环境中的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1概论、2感觉、3知觉、4错觉、5色彩、6思维)

2.环境的空间属性及其空间设计;(7空间、8风水学)

3.如何对环境做出审美评价与环境设计等问题。(9街道、10园林、11形式美)

环境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环境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环境心理学的生理机制

第三章感觉与环境设计

第四章知觉环境设计

第五章空间行为与环境设计

第六章风水学理论

第六章色彩心理与环境设计

第七章情绪、情感与环境设计中形式美的心理分析

第八章个性理论与环境设计

三、环境心理学的意义

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多学科性,所以要强调它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以便从其母体中获得理论、概念、方法,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帮助。环境心理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的理论更新,起着一定作用,把建筑师一些“感觉”与“体验”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分析与阐明。

建筑师掌握了这些必要的知识,设计与规划的思路将得到新的启发,对问题的分析可能有新的、好的见解,对设计、规划方法上会有的放矢,通过对环境中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了解和掌握,设计出利于提高人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佳环境。在科学研究上会有新的突破。反过来。这些改造环境的实践活动又为心理学理论提供丰富生动的佐证。

四、环境心理学的发展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2300年前人们就已经理解并运用了环境与人成长之间关系的朴素的环境思想。300多年前的明代,人们就总结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人若近贤良,如纸包兰麝,因香而香。人若近邪友,似柳贯鱼鳖,因臭而臭。”这说明,中华民族早已运用环境心理学的规律于教育与个人修养方面了。

环境行为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在60年代兴起的,而心理学从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到今天,已有123年的历史。

1860年,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研究人的不同“感觉”与产生它的“物理刺激”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发展成实验心理学。心理物理学为物质世界与人类感知经验间架起了桥梁,为人类科学(human-science)的研究提供了起点,是“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它过去是、今天仍然是哲学上争论的关键。

心理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50年代,有所谓“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行为主义”等带有机械唯物论色彩的理论,偏于实验室研究。

环境心理学植根于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但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在建筑与规划上也有“建筑决定论”、“规划决定论”。而建筑本身总是与人的行为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建筑师对人的行为历来都十分关心。在历史上曾有过许多讨论,如1930年在Bauhaus的Hanneo Meyer(迈耶)就尝试开设心理学及一些文化历史课。然而,那时很难维持“行为科学与建筑师之间的对话”。建筑

师有自己的传统信念、设计习惯及设计原则,认为行为科学只是通过检验过去来描述与解释人的行为,而绝大部分建筑师则是面向未来、向前看的。加上当时的社会科学中的发现分散,看法存在分歧,缺乏真正和建筑与规划密切结合的材料和理论。所以“行为科学”与建筑师的结合只是昙花一现。当时尚能引起建筑师一点兴趣的只有格式塔心理学。

20世纪后期,德国的沃尔芬发表《建筑心理学序论》

1908年,美国地理学者佳利弗(F·P·Galliver)发表了“儿童定向问题”;

1913年美国的特罗布里奇(C·C·Trowbridge)发表了“想象地图”。

列文(K.Lewin)的场的理论是第一个考虑物质环境的心理学。他将密不可分的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利用函数关系表示出来,认为行为决定于个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

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这就是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 = f(P·E)

式中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

1.人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满足一定的需求,行为是人自身动机和需要的一种反映。

2.行为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客观环境可以支持行为,也可以阻碍行为。

4.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便构成了新的环境,又将对人产生新的刺激作用。故满足人的需要是相对的、暂时的。环境、行为和需要的共同作用推动环境的改变,推动建筑活动的发展。这就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

瓦特逊提出了B=f(Stimulate·Prompt驱动力·Heredity·Train·Age)

布隆斯维克(E·Brunswik)详细分析物质环境影响行为的方式,是他于1934年开始使用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的名称。

1947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心理学家巴克(R·Barker)和他的助手在美国小镇米德威斯特建立了心理学现场实验站,研究真实行为场景对行为的影响。这项实验坚持了25年,发表了一系列的有关论文和著作。

1957年加拿大的研究者通过对精神病人的研究,提出了社会向心空间(空间组织促进小群人相互交往)和社会离心空间(空间组织妨碍小群人相互交往)的概念。

1958年美国的伊特尔森(Ittelsan)、普罗尚斯基(Proshangsky)等人发表的研究报告“影响精神病院设计与功能的一些因素”,是早期环境——行为现象的系统研究之一。这篇研究报告当时影响很大,促进了跨学科的环境心理成长期研究计划的制订。

例如,

1)为什么关禁闭的人特别容易接受教育,因为环境信息量少,人就渴望接受任何信息。2)疗养院与监狱的色彩环境对人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于70年代形成高潮。60年代末和70年代以来,这个领域的研究,不论在心理学还是建筑学,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进入了由原来的分散到合作研究的新阶段。

1960年美国城市规划教授凯文.林奇发表了《城市的印象》一书,创造性地把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运用于城市的形式设计,书中总结介绍了城市形象的五个基本元素:道路、边沿、区域、结点、标志。这一成果对城市环境设计具有很大的启发。

1964年,“环境心理学”这一名词也在美国医院协会会议上出现,此后广为采用。

1965年费斯认为建筑设计与美学考虑应建立在使用者的生理需要与文化经验上。

1966年哈尔出版的《隐藏的空间》探讨了互动本质、社会地位关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对人际距离的影响。

斯东提出应以人的行为模式作为环境设计的依据和分析单位。

1968年6月美国成立了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简称EDRA),这是世界上的一个研究环境与行为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团体。该协会于1969年召开了首次年会,同年开始出版Environmental-Behavior《环境与行为》期刊。1970年环境设计研究学会(EDRA)出版了第一本年会会议录;此后每年EDRA都召开一次年会。该协会其实是跨国际跨学科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其成员除美国人以外,还有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诸多国家的建筑师、心理学家以及其他环境学科和社会科学家参加。

1969年英国首次召开了建筑心理学谈论会,它是后来1981年欧洲成立的国际人间环境交流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eople and their Physical Surroundings )的前身。国际人间环境交流协会(IAPS)1981年创刊了《环境心理学杂志》,这是这个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第二份定期的刊物。该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1970年美国人普罗尚斯基、伊特尔森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科书,1976年经过修订再版。

1974年,美国心理学会也成立了“环境与行为委员会”。同时,有关的书刊、杂志、专著纷纷问世,构筑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1976年,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又成立了“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APA),成立了第34个分部(Division 34)“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部”,它的期刊是《人口与环境》。

1973年至1978年期间,共出版了10本教科书、6种读物、30本专著;

1978年“环境心理学”编入了《渥尔曼大百科全书》的辞条;

此外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简称IAAP)也成立了“环境心理学”分部以及“研究物质环境中的人类”国际学会(简称lAPS)。

在美国之后,70年代初英国有Canter与Honikman,北欧有Kuller等学者开展这方面的研究。1976年、1977年在欧洲组织了定期学术年会。

1978年德国的Kominski评论了德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1980年法国的Levy-Leboyer写成一本这方面的教科书并译成英、德、西班牙、日文出版。1980年澳大利亚也成立了人体环境研究协会(People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Association),简称PAPER。

1980年9月,日本与美国在东京举行了第一次国际性环境心理学学术讨论会,会后日本成立了“人间·环境学会”(Man-Environment Research Association)。许多英文、德文著作均翻译成日文出版。

60年代初期到中期,许多大学相继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中增加了环境——行为教学内容。最早60年代初由斯蒂、斯塔德、普罗尚斯和伊特尔森分别在布朗大学、罗得岛设计学院、布鲁克林学院和纽约城市大学正规开设环境——行为课程。最早的正规教育计划是1964年在贝利和泰勒指导下犹他大学制定的交叉学科建筑心理学。1968年伊特尔森和普罗尚斯为纽约城市大学制定了研究生的环境心理学专门化培养计划。1968年止,北美已经有24所大学正式开设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博士学位培养计划。还有17所大学设立了硕士学位培养计划。

相对于上述情况,我国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80年的才逐步开始。这个时期派出了访问学者,去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做短期访问考察和学习,引进了这一新学科;一些建筑界的专家学者,在国内进行了不同的探讨,也翻译了一些不同国家的著作。1993年7月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倡议下,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哈尔滨建筑大学、吉林市土建学会在吉林市联合举办了“建筑与心理学”学术讨论会,这是第一次就建筑环境心理学科召开的学术研究会,出席会议的建筑界的人士20余人,会议交流了13篇论文。会议就建立学会组织、开展实验研究、培养专门人才、在高等学校相关的专业开设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和出版刊物发表论文等提出了五项倡议。这次会议标志着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1996年8月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二次“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并制定通过学会章程,选举了首届常务委员会。出席这次会议专家学者30余人,会上交流了30篇论文。该协会的成立,是继美、英、日、澳、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同类学科学会组织,标志着我国环境心理学研究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第三次“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7月底在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召开,这次会议出席专家39人,其中日本人间环境学会代表10人,会议交流了论文30篇。会议已经具有了国际的性质。

五、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深入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与心理,有助于使环境设计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我们要使用美国景观建筑师拉特里奇说的“眼球健美操”。由于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分析两个或多个变项中存在着何种关系的一种方法。有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这是科学上最原始的方法,但也是心理学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分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观察时要遵循的四种原则:

1.每次只观察一种行为。

1)如以幼儿游戏情景为例,可选定“只观察玩具不足时,幼儿如何解决争端”这一题目。2)酒店(玉泉)内噪音环境对客流量的影响。

3)人们在不同色性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包括对冷、热感及情绪的影响。

4)从众心理,中的年龄、性别的差异观察。照镜子人群中的性别差异。

2.观察行为特征,事先预备好表格。

3.观察记录时,除笔外,还可以采用精密的工具,如照相机、录音机、摄象机等。4.为了避免时间因素的干扰,可从不同时间中抽取等长的数个时间。

环境设计时,观察、分析人的行为时,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即5W。

①What 什么活动:实地观察人们的行为活动,记录他们的姿态如交谈、就餐、畅饮、阅读等。

②Who什么人:记录进行某种活动的人数、文化背景(民族、宗教、人种)、社会阶层(教育、职业和收入水平)、年龄阶层(学龄、青少年、成年或老

年)、社会角色(职员、经理、工人、军人、学生、家庭主妇等)和性格

③Where什么地方:把什么人做什么是与具体的环境特征联系起来,并对场所进行简要

的描述。例如老人在写字、学生在读书。

④When 什么时间:同一场所,不同的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活动。

⑤Why为什么:为什么某人在某时从某地从事一活动?这需要设计者通过严谨的推理

做出合理的设想,以区分偶然与必然发生的行为。为什么在设计中的意义非同一般,决定着设计的成败。

以机场的候机楼为例,楼内容纳了交谈、阅读、看人、看物、小憩、饮食、购物、闲逛等多种行为,这些行为在空间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大休息室内便于观察他人,但不便于交谈和阅读;小休息室适合于阅读,静静地交谈;看飞机的人集中于面向停机坪的玻璃窗前;看人者喜欢坐在低矮的暗处;阅读的人选择安静、明亮、封闭的角落;购物的人喜欢玲琅满目的商品距离自己近距离观察等,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动选择合适自己行为的场所,无形中就候机空间分成了若干个小区了。

一个环境(如广场、一条街道、一幢建筑等)可以划分为一系列的行为场所。主要分析方法是行为状态分布图法,即以所研究的环境的平面图为根据,依据观察结果,在平面上标出特定位置上经常发生的行为类型、时间和频率。

有些环境设计项目投入使用后往往发现功能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设计者对在该类环境场所中的人的行为模式(或潜在的行为模式)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以街道为例子,如果我们只知道它是行走的场所,那么设计出来的形式必然枯燥、乏味。如果我们精心地休息、娱乐、演出等多种项目活动组织到街道空间来,街道就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例如,我们学校门口花了许多人力物力在人行道上种植草,但是不久就被人踩坏了。因为只想绿化,而忘记留下了行人走路的空间。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对客观现 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构成的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 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它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3、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和指标。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 的。 4、常见的心理现象: ?认知活动: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具体的形式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整体及其关系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却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注意是指人脑对外界刺激信息的选择以及对所选择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人类不仅能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过去曾经作 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能储存和积累过去的各种行为经验。这 就是人类的记忆活动。 ?情意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一方面,情感是个体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情感对人的认知 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 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 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 稳定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行 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也成人格,是指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总而言之,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三个主要 方面。 7、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这 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8、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9、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描述与测量: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解释与理解 ?预测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摘要:在环境科学中,建筑环境心理学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环境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及知识点,对建筑环境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建筑与环境还有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能够满足人们身心发展需要的建筑环境,实现人与建筑环境更加和谐的相处。在对建筑环境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同时还能进一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服务。在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应用中,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学术领域,比如环境工程学、建筑学,还有城市规划学等,所以对建筑环境心理学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将其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建筑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应用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得到应用,是在近几年才兴起的。但是,在这段时间内,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在建筑行业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建筑环境心理学进行研究,因为研究建筑设计以及环境设计时,都需要通过建筑环境心理学为基础对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对相应的规律以及知识进行更加灵活的应用,才能设计出一个符合人们需要的建筑环境,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本文主要对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希望对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 1、在建筑空间设计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空间环境心理进行充分的研究以及认识,有助于帮助人们对生活空间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样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况,从而找到心理距离以及实际距离之间的差异,将个人空间以及他人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于空间的开敞感以及封闭感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或者是对环境进行设计时,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对空间进行组织,对建筑物以及建筑群落加以科学的布置,将人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并且在必要时,可以对建筑的面积以及高度的问题加以调整,这些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建立在环境心理的基础之上,只有设计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了,才能够满足人们在心理方面的最本质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空间环境。 2、在建筑形式设计方面 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形式的设计过程中也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在对环境心理学进行研究的环节中,其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人们更加容易对一些形状新奇或者是特殊的建筑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进而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映。由此就形成了视觉心理这一概念。在建筑形式中,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图形、背景或者是建筑物的线条以及工艺质量等,这些因素都会让人们的视觉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同时还具有不一样的作用,这些都可以成为主要的客观环境影响因素,进而对视觉环境带来不同的效果。对视觉环境心理进行充分的了解以后,就可以对建筑物形式进行更加完善的设计,使之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将建筑形式变得更加美观。同时,建筑物的功能性要求也能得到满足,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效果,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 摘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我们活在建筑之中,建筑活在我们的手中。建筑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关乎建筑的生与死,当一个建筑空间不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时,这样的空间将不被人们所认可和使用,将难逃被毁灭或改造的命运。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体,让建筑尽可能满足人的心理和空间需求。本文将通过对已建成使用的两处建筑体进行分析,通过建筑空间行为调查来阐明建筑空间中蕴藏环境心理学知识,最终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帮助人们设计出实用建筑。建筑环境心理学作为现代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起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着建筑的永恒价值,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如何将环境心理学合理的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人环境 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和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借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探讨人与环境的最适化,最适化是一种理想的形式,它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与循环本质,具有很大的启发价值。它主要是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心里发生发展的规律。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 环境心理学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对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下的建筑理论,自世纪年代确立以来,迄今已逐渐发展完善。它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寻求最佳刺激,再根据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 环境心理学使广场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一切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广场周围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广场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达到人性化。因此,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中引人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有助于创造真正舒适、健康、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包括动物和人的心理,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 2、心理现象的内容: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意识与无意识三类。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过程。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5、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A、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该学派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 B、行为主义,是心理学上的第一次革命。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后期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C、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特点,主张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 第二章 1、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系统。神经元是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的作用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神经元由胞体、树突、轴突组成。 3、神经系统分成周围神经系统好人中枢神经系统。 4、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第三章 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意义:a、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b、感觉保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C、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简答) 3、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觉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4、感觉的相互作用(简答)含义: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对感受性发生的影响。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A、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现象。 ①感觉适应(名词解释)指人的感受性会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发生变化的现象②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B、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①感觉补偿②联觉 5、嗅觉是有气味的气体的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觉细胞产生的兴奋引起的。 6、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7、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 第四章 1、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和感觉的关系(简答):感觉和知觉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a、二者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依赖个别器官,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依赖多种器官。b、感觉介于心理和生理活动,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相同点: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反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的感觉的深入发展,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3、知觉的加工方式:a、自下而上的加工b、自上而下的加工 4、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5、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 6、哪些因素提供了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线索?a、肌肉线索b、单眼线索c、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日本俳句的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和细部的体验和感知的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的触感领域是靠着触感限定的。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的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的维度。 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的工业和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的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的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是降低了,因为材料和细部的肌理和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的材料和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的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的口感一样。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的感觉。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的幽灵就会占据上风。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而的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

建筑环境心理学 南京城市意象

南京城市意象——足下的记忆 足下的南京 南京二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一个上千万市民和无数房屋的集合;或是法国梧桐下斑驳的树影;又或是夫子庙五花八门的小吃........ 城市是由人和物的各种关系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一个真实的可以被称之为城市的集合需要上述的这种可识别性(identity),这种可识别性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特点和标识,更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提供归属感的源泉。各式各样的事物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城市集合,正如各种不同的要素促生了南京的城市意象。 我们小组沿着中山东路,这条可以称得上是南京城主要干道的道路,来寻找大家意识形态中的南京。 城市意象的形成 自然因素:无形因素气候条件 有形因素地理区位,地形地貌,山体河湖,植被树种 人文因素:物化因素:城市结构,凯文林奇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节点,标志,区域) 非物化因素:心理结构,制度,历史,语言,宗教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决定了南京城的可识别性。 a.气候因素 b.地理区位 c.历史及心理结构

d.道路系统 道路。这是一种渠道。观察者习惯地、偶然地或潜在地沿着它移动。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其他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 相联系。---------------------------------------------by 凯文林奇 同样是由古城发展而成的城市,中山东路作为南京道路的代表并不像是北京的道路那样夸张的尺度,也不想苏州老城区那样狭小,因为城市空间结构成组团式跳跃分布,因而城市具有宜人的尺度和出行距离,自行车作为南京的日常交通工具,自行车道随处可见。最令人影响深刻的是南京道路旁的法国梧桐。不仅仅是因为那南京的气候地理条件适于法国梧桐的生长,更是因为民国时期南京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都是法国梧桐。这些法国梧桐使人与历史,人与城市,城市与人发生关系,提醒人们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市民对南京这座城市产生归属感。例如南京老城最早的主干道中山路,它联系着明故宫,总统府,中山门,新街口等重要的城市标志或区域,各种要素沿着它布置或与它相联系。 e.边界 边沿。这是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 是两个面的界线,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 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这是横向的而不是 纵向的坐标。也许是一种屏障,当然多少会有些贯 通,但使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分隔了。它或者是 一条缝,或者是一条线,两个区域以此为联系。虽 然边沿不如道路的控制性强,但对多数人来说仍不 失为一种重要的构成特征。尤其是在把一般化的区 域联系起来时,它具有水道和城墙构成城市轮廓线 所起的同样作用。 ---------------------------------------------by凯文林奇 说到边界,即会想到内外,轮廓,隔离。而说到南京的边界,即会想到南京的古城墙。南京的古城墙修筑于明朝,当时作为古代军事的防御设施,历代的都城都在城墙之内,由于年代久远和早期的规划方略,南京古城墙保存的并不完整,如今,宫城、皇城、外郭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依然屹立。所以,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当然,如今的城墙早已不是为了作抵御外敌只用,而是作为一种历史遗迹和文化符号而存在,甚至是城市象征。 f.区域 主要指的是城市中中等或较大的部分,是两度 范围的。它在观察者心理中产生进入“内部”的感 受。它拥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一般是从内 部观察的,如能在外部可看到,也可作为外部的参

建筑环境心理学作业

建筑环境心理学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 政府办公建筑设计 班级建筑xxxx 学号xx 姓名xxx

研究标题:不同建筑功能布局对人群的流线及心理的影响摘要:通过对一幢政府办公建筑的调查分析,指出在改造设计中应用环境心理分析法,以适应老百姓的环境行为要求,并在今后的设计中有意识地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以人为本 引言 办公楼作为21世纪城市中“信息的集散、加工与再创造的场所”,是城市 社会、科技、财政、经济活力的显著索引,城市的核心“象征”。纽约曼哈顿 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办公楼的大量集聚以及形成的景观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办公 楼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权力”中心场所。世界贸易中心办公大楼的被攻击,是对这一经济权力场所的反抗,从另一侧面也反应了办公楼在当代城市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出现了聚集起来办公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在 逐步的深化,办公建筑的设计也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办公建筑的建设规模和 数量都在日益扩大,现今在办公空间设计上要求多元化和个性化,注重塑造出 公司的精神,有文化气息的融入,富于企业文化内涵与精神层次,以及强调高 科技等不同特点的个性化风格设计,使企业特点更鲜明,更有品味,也更具凝 聚力及亲和力。 如今我国的中小企业几乎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办公空间设计缺乏创新,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而每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却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在办 公空间的设计上要有创新意识,使办公空间成为企业竞争和成长的不可或缺的 优势。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是 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 件下的心里发生发展的规律。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个人空间、拥挤和 人类的关系、城市和城市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各体是如何和环 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 环境心理学将环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有较其他心理学分支 更侧重于应用研究,这两个特征使环境心理学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多样性、灵活 性和首创性。环境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相 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等。作为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具有 多学科性的特点,它要从许多其他学科中汲取某些知识。 二、研究对象及目的 专业课程设计中的政府办公楼设计,将我设计的办公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 它的解剖分析,功能布局与人群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及如何处理建筑空间设计与人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对办公建筑有一个大的了解,对办公建筑设计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6-08T09:58:40.07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2期作者:郑雅青 [导读]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建筑行业不断发展进步,建筑设计也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 黑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建筑行业不断发展进步,建筑设计也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为确保建筑的适居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应当充分发挥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整个建筑的舒适度,满足社会群体多元化的居住需求。本文就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切实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应用 建筑环境心理学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多种多样的建筑设计问题不断涌现出来,使得建筑设计师的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建筑的基本价值是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基于建筑环境心理学出发,充分做好建筑的设计搭配,在保证建筑设计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建筑空间环境因素对社会群体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群体生活质量。 1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概述 1.1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之间相互联系的一门科学。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而相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我们更注重的是噪音,绿化,空气质量等物理环境。只有建筑设计者能够让环境和建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整个建筑的舒适度才会有效的得到提高,居住者的工作生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环境心理学实际上是在环境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深人研究居住者与工作绩效和居住舒适度而产生的。只有建筑环境心理学得到充分的把握,建筑设计者才能够有效的节约建筑成本,保证任何可造资源的充分应用。 1.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就是进行建筑物的改造,根据相应的人们对于建筑物的各项要求和居住要求进行实质性的设计。建筑设计是对于整个建筑物进行整体的构想,拟定好准确的设计方案,在环境应用,内部构造,建筑施工组织工作中进行最基本的建设。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相应的设计者具有灵活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秉着节约成本,进行最好功能开发的设计,保证建筑物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提高建筑物本身的价值,促进居住者对于建筑的满意度。 1.3建筑环境心理学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建筑环境心理学对建筑设计具有基本的促进作用。一个完整的建筑不仅需要将内部建设设计好,还需要有优美的居住外部环境。建筑物的周围绿化程度和环境优美程度都受到居住者和普通公民的强烈关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建筑的价值。如果相关的设计者能够充分的认知环境心理学的重要性,结合其中的各项基本原则进行建筑的构造,那么建筑的价值和公民的满意度都会大幅度的提高。两者就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 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具体策略 2.1深化建筑设计人员对环境心理学的认知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确保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建筑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深化其对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认知,确保其专业素养满足建筑设计的相关标准。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应当结合建筑的实际需求,对建筑设计人员的工作时间进行优化调整,定期组织开展建筑环境心理学相关的知识讲座或技巧辅导,确保所有的建筑设计人员能够参与其中,切实提高其建筑设计相关知识储备,深化其对建筑居住环境重要性的认知,以思想带动行动,推进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巩固建筑设计人员对环境心理学的认知,应当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定期对建筑环境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整,聘请专业人士就当前建筑环境设计方案进行点评,以不断改进建筑设计方案。在明确当前建筑环境设计不足之处的基础上,鼓励建筑设计人员不断的深度学习环境心理学相关知识,突破建筑设计的局限性,从多角度入手,充分发挥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切实提高建筑设计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当加强建筑环境心理学相关知识学习,广泛涉猎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知识,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切实提高自身建筑设计能力。 在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多元活动,令建筑设计人员深入建筑基地进行考察后,依据建筑周边环境和气候特点等因素加以全面分析,将建筑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充分融合,促进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建筑设计的顺利实现,切实强化建筑设计人员的建筑设计实践能力和实战经验,在准确把握工程建设标准以及施工工艺和流程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建筑设计质量,确保建筑环境心理学知识在建筑设计上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2对建筑设计人员进行高效管理和考核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建筑行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形势,建筑设计的难度也日趋加大。尤其是城市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群体在选择住宅建筑时大多以居住环境为首要考量因素,此种情况下,将建筑环境心理学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是非常必要的。但当前建筑设计人员在应用建筑环境心理学时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建筑企业加强管理并将其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从而切实提高建筑设计质量。 在对建筑设计人员进行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建筑设计方案相关规定,以激发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灵感,促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筑企业应当制定建筑设计相关制度依据,并明确支持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大程度上避免设计方案偏离主体的情况出现。为确保建筑设计质量及效果满足社会群体的多元需求,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建筑购买力,应当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做好建筑设计人员管理,将建筑环境心理学有机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完善相关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建筑设计人员应用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积极性,从而切实提高建筑设计质量。 为了加强我国整个建筑行业的经济收益,加强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公司可不定期的在内部对员工掌握的相关环境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 )。 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 )。 A.态度 B.情感 C.情绪 D.认知 3.( )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A.动机 B.兴趣 C.意志 D.认知 4.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 )。 A.意志过程 B.行动过程 C.认知过程 D.情绪过程 6.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笛卡尔 B.冯特 C.洛克 D.华生 7.(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A.经验论 B.构造主义 C.行为主义 D.机能主义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B.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C.经验论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 D.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 9.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是由于人有( )。 A.意识 B.理智 C.感觉 D.思维 10.在个体心理系统中,最具有稳定性的是( )。 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 )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l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 )、( )、( )、( )、( )。 4.( )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三、简答题 1.请简要阐述个体心理系统包括哪些方面。 2.简述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2卷第6期 2007年6月Vol.62,No.6June,2007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唐文跃1,2,张捷1,罗浩1,杨效忠1,3,李东和1,4 (1.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南京210093; 2.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南昌330013; 3.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0; 4.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合肥230039) 摘要: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是人们感知和认识 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旅游者地方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构建旅 游者地方感模型,以九寨沟为案例研究发现,①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在自然风景维度、社 会人文维度、旅游功能维度和情感依恋维度等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②九寨沟的自然风 景与环境得到了旅游者较高的感知评价和普遍认同,是旅游者对九寨沟产生情感依恋的主要 因素;③旅游者对九寨沟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感知评价相对较低,并影响到对九寨沟旅游环境 与功能的感知评价;④旅游者赋予九寨沟更多的是自然观光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九寨沟蕴涵 的民俗文化体验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并未能被旅游者所充分感知和认识,“藏族村寨”的地方 特质没有得到旅游者的足够认同;⑤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的感知评价差异集中在九寨沟的藏 族风情、地方文化、旅游服务、游览秩序和旅游氛围等方面。旅游者地方感研究为自然资源 和旅游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四川九寨沟 1引言 人文主义地理学运用主观的、非经验的和直接感受描述的方法研究空间(Space)和地 方(Place)的意义和价值,对“ 人—地”关系作人文主义的阐释,为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较为深入的领域,尤其在地方的主导意义和地理体验质量的探索等方面[1]。Steele认为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创造了地方,地方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2]。Hummon提出了4种地方感:根植性(Rootedness)、异地性(Alienation)、亲缘性(Relativity)、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和三个层次的社区情 感:依恋(Attachment)、满意(Satisfaction)、认同(Identification)[3]。Prohansky等探讨了“ 地方认同”的概念,认为人通过对地理意义上的“ 地方”的依恋而获得一种归属感[4]。人与地方相互作用产生的情感联结关系———地方依恋(Placeattachment)是地方感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多年来一直是国外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Williams等最先提出了地方依恋的理论框架,指出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Placeidentity)和地方依赖(Placedependence)两个维度构成,并设计了地方依恋量表用于测量个人与户外游憩地的情感联结关系[5]。随后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地方依恋的维度[6]、研究方法[7]、影响因素[8]等方面。现象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重要哲学基础,认为现象环境的每个要素由个人经过意识作用而赋予意义,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现象学把地方看作是一种基于景观、活动及其意收稿日期:2006-12-04;修订日期:2007-0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1030)[Foundation: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0371030]作者简介:唐文跃(1973-),男,江西安远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E-mail:twy@263.net 599-608页

心理学概论练习题(附答案)OK

心理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心理学是研究 3 及其规律的科学。 (1)行为(2)客观现实(3)心理现象(4)抽象思维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4 。 (1)客观反映(2)想象(3)记忆(4)主观反映 3、心理现象分为 1 。 (1)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2)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与个性倾向性(4)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4、心理过程包括 3 。 (1)认识过程、行为过程、知觉过程 (2)认识过程、感觉过程、知觉过程 (3)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记忆过程 5、个性心理是通过 4 _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4)心理过程 6、 1 _ 是理论为主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3 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5 _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6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4 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1)普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 (4)实验心理学(5)生理心理学(6)比较心理学 7、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1 _ 。 (1)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2)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3)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4)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8、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称为 2 。(1)横向比较研究(2)纵向跟踪研究 (3)跨文化研究(4)定性研究 9、 3 _ 被誉为近代心理学第一人或心理学之父。 (1)弗洛伊德(2)华生(3)冯特(4)马斯洛 10、精神动力学派的创始人是 2 。 (1)冯特(2)弗洛伊德(3)华生(4)马斯洛 11、 1 _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大势力”。 2 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二大势力”。 3 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大势力”。 (1)精神动力学派(2)行为主义学派 (3)人本主义学派(4)认知主义学派 12、心理学的认知学派强调研究人类的 1 。 (1)认知过程(2)行为(3)思维活动(4)潜能 13、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研究人类的 2 。

建筑环境视错觉分析报告

环境心理学建筑环境视错觉分析报告 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 指导老师: 班级:建筑学1411 小组成员:

环境心理学作业一 建筑视错觉案例分析 是的,你没看错,这确实是一个教堂,而且是一个普通的教堂。它由设计师Gijs Van Vaerenbergh设计完成,该教堂高约10米,利用大量钢板堆叠而成,墙面斑驳通透,创造出 一种极为玄幻的光影效果。 若是从外侧观赏,这座教堂看起来就像是浮动在 空气中的像素方块,神秘而不真实,让人嗔目结 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这座位于比利时的“透明教堂”就是一首空灵之 歌,它2011年9月完工,2012年被建筑网站 Archdaily选为年度最佳建筑。这样的视觉错觉是不是会让你大呼“不可思议”呢?

是不是很神奇?其实那些橘色的图形全是画在建筑物上的!如果你身临其境也会木渎同样的惊奇效果。这就是瑞士籍法国的概念艺术家FeliceVarini的有趣作品。他擅长在各类不同场所绘制巨大而奇特的几何图案,虽然乍看之下让人看着摸不着头脑,不过如果你走到特定的角度再来看来他的作品,眼前却会突然浮现出各种如同悬浮在空中的规则几何图形,让人不禁觉得Varini对观赏者的视觉都进行了奇幻的PS。而实际上Varini是利用欺骗眼睛的技术——失真图像,通过在三维空间上的覆盖图像,来制造视觉错觉。利用几何艺术,把观众眼前的既有景观进行切割和重新构建。乍一看呈现出的是不规则的碎片图形,只有特定的角度才能见识庐山真面目。那么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们新先聚品一起来看看他的其它有趣的作品吧!这就是他一个作品的全景,这一切都是他徒手画的:

建筑环境心理学论文

建筑案例心理学分析 ——浅析成都万科售楼中心设计的心理学运用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它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 环境心理学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通过这学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我对环境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可运用于建筑设计中的心理学原理有: 环境感知:人用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中的信息,并经过感知着自身的经验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即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建筑环境的信息并评价建筑,再经过自身的实践,使建筑的前后背景参与进来,在头脑中形成对建筑的环境知觉。环境知觉影响到人对环境的评价和美学体验,不用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环境的感知也不同。 私密性: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包括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可供使用者选择。在设计中,可以通过功能布局,空间分割,材质选取等,采用封闭式、半封闭式或开敞式手法合理组织空间,创造出完整而明确限定的私密空间,为人们提供私密场所。 公共性:相对于私密空间而言,人们也需要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环境心理学包括社会向心和社会离心概念,据此,建筑空间的设计业可分为向心空间和离心空间。开放性的空间可使人们相对聚集,促进人与人进一步交往。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空间

心理学概论复习要点

<<心理学概论>>复习要点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行为体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 人格(个性心理倾向)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别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们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对象。 心理学的目标是陈述、解释、预测、调节和控制心理现象和行为.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包括参与和非参与两种. 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为实验组,另一组被试为控制组。 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的各个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关于个体过去和现在的信息,经过分析推知其行为的真正原因。 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 的学问。(三要素:科学方法、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 2、心理学历史渊源主要有近代哲学和生物类科学。 3、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思想启蒙期(1840-1920)、学科成型期(1921-1949)、学科低潮期(1949-1977)、重塑辉煌期(1978-至今) 4、范式:是理论主张、概念表述、研究方法的统一性。 5、心理学的目标: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 心理学的用途:有助于提升自己,有助于与人相处,有助于事业成功,有助于社会和谐。 6、从理论与时间的角度心理学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侧重心理现象的理论或方法研究;应用心理学侧重心理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7、当代心理学流派:心理动力学(佛洛依德)、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进化论学派、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认知学派、生物学学派、文化学派。第二章:心理学研究方法 1、理论框架是心理学研究的背景和前提,主要由理论、变量和假设组成。 2、评价理论好坏的标准:准确性、一致性、简洁性、普遍性。

3、因变量的选择:可靠性、有效性、敏感性、数量化 4、假设:指对于一个事件或一种关系的一种暂时性解释,它是一种可验证的关于行为的预测或科学的猜测。科学性、可证伪、预测性、假设简单明了。 5、代表性样本:能够准确反映总体的一族被试。选取方式: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样和分层抽样。 6、实验研究的程序:形成理论假设--变量的操作化—程序标准化—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7、相关研究法:个案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测验法 8、简述观察法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能够在接近自然的条件下观察被试,一次观察可以得到大量信息。 缺点:记录很难量化,信息的选择会受到观察者本身的影响,容易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易重复结果 第三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大量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把中枢神经系 统和各个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系统联系起来的一根根神经,组成了外周神经系统。 2、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3、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组成。 4、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