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植物与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植物与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植物与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应用化学2009级3班杨金鑫

指导老师王晗光副教授

摘要:植物次生代谢物和昆虫信息素是化学生态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自1959年人类从雌蚕中分离、鉴定了第一个昆虫性信息素———蚕醇以来,昆虫信息素的研究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植物化学生态学的发展。诸多的研究揭示了昆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于种内发达的通讯和寻找寄主的能力;植物面对环境胁迫和种间竞争的机制是体内合成次生代谢物作为防御和通讯的工具;植物和昆虫之间也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化学关系。植物和昆虫化学生态的研究,已成为农林牧病虫害防治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化学生态学所涉及的生物活性物质是开发生物农药的源泉。概述了植物次生代谢物和昆虫信息素在农业上的研究、应用及发展前景。阐明在生态农业安全条件下,通过利用自然界生物间的这种化学作用规律,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对有害生物控制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化学生态学,植物次生代谢物,昆虫信息素

自1959年人类从雌蚕中分离、鉴定了引诱雄蚕发情的性引诱物质蚕醇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昆虫间的化学信息物质的存在,随后由植物合成的昆虫及动物激素也相继被发现,揭示出植物和动物之间也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化学关系,同时植物间的化学作用和化学通讯关系也被证明。这些结果显示了自然界生物之间化学作用关系的普遍性,随着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的出现,使得化学生态学研究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2]。概括起来,化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生物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通过次生物质为媒介的相互化学关系及其作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虽然化学生态研究范围很广,但近年来研究最活跃的内容还是集中在植物化学生态和昆虫化学生态及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化学信息生态方面。研究生物物种的生活、生存、竞争作用机制,探索和利用这些自然界的化学作用规律,对发展可持续性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3- 4]。

1 植物次生代谢物与化学生态学

自然界中种类繁多、结构多样的次生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约占80 %),这是因为植物不同于动物,面对环境胁迫、动物侵食、病菌侵染和其它植物竞争,植物不能回避,因而

植物通过合成次生代谢物质,用化学响应是对逆境最主要的适应机制[5]。

1.1 植物与植物之间的作用

植物合成的某些次生代谢物可通过分泌、挥发或淋溶作用进入环境,对周围其它植物产生相生或相克作用(也称化感作用,allelopatby)。植物化感化合物(allelochemicals)一般有简单的水溶性有机酸、直链醇、脂肪醛、简单的非饱和内酯、脂肪酸、炔属化合物、萘醌、蒽醌、复合醌醌、酚、苯甲酸,酚酸、肉桂酸及具衍生物、类黄酮类、芪类,单宁,萜类,生物碱,生氰糖苷等。植物间的化感作用在可持续除草剂的开发、合理作物轮换顺序的设计及合理作物复合群体的构建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6,7]。

1.2 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作用

植物次生代谢物参与了植物的抗病反应,其中角质、木栓质、木质素和黑色素等组成的高分子量的次生代谢物质可充当病原菌侵入的物理障碍;丹宁酸、多酚类等低分子量组成的次生代谢物可在病原菌侵入后起抗病作用。植物在病原菌或其它诱发因子诱导作用下合成的萜类、异黄酮类、芪类、生物碱类等小分子量次生代谢物(植保素,phytoalexin),具有重要的抗病作用[8]

1.3 植物与昆虫之间的作用

植物次生代谢物可影响昆虫的行为,具有抗虫或刺激取食作用。有多种组成型次生代谢物对昆虫表现出毒性和排斥性。例如,单宁酸对苜蓿象甲,多酚对果园秋尺蛾,单宁类化合物对棉叶螨、棉蚜和棉铃虫,黄烷酮、榭皮素、黄烷醇和黄酮对纹棘胚小蠹,桑色素对烟芽夜蛾,榭皮素对棉红铃虫、玉米穗螟和烟芽夜蛾等具有影响发育或抑制生长等效应;榭皮素对墨西哥棉铃虫,铁杉内酯和桑色素对纹棘胚小蠹具有刺激取食的效应[9]。

1.4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应用

1.4.1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在植保上的应用

随着植物与其它有机体间化学关系的不断揭示,利用这些化学相互作用规律构建抗病虫草害的农业生态系统现在已不再是设想[14]。植物产生和释放的次生物质对昆虫及动物实现阻(拒)食、忌避、引诱和毒杀的作用已被揭示,一些次生物质如菊酯、鱼藤酮和烟碱等已被开发成有效的杀虫剂。植物次生物质的抑菌、灭菌作用以及在病原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植保素等关系都已被阐明[10]。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影响邻近植物的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化感作用也被广泛研究,尤其是近年发现的植物在虫害时能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引诱害虫天敌和通知邻近植物产生相应的化学防御物质,已成为关注的焦点。所有这些化学态学的原理和成果已为人类开辟了一条植物保护新途径,并将成为21世纪植物保护,

摆脱对化学成农药的依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人类永恒的主题是在生态安全条件下,如何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定程度上,学生态学原理的发展和运用已成为关键的问题。年来,一些化学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成功用,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害虫通过取食植物的气来搜寻和识别植物,而农业生态系统中作物的单栽培加强了害虫的识别能力,但合理的混作方式对害虫取食建立一道化学掩蔽防线[15]。甲虫通过豆气味识别土豆,但番茄和卷心菜与土豆混作中了土豆的气味,甲虫便不能识别土豆。同样洋葱、蒜与许多作物混种可以有效地减轻混种作物虫害原因也在于此。作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化学关系的揭示,有助于利用天敌对害虫进行生物控制。在统的利用天敌的生物防治方法中,当捕食螨和寄蜂释放后,天敌分散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现在害诱导作物释放吸引天敌的挥发物质的关系揭后,利用作物挥发物质不仅能在田间引诱天敌聚集,而且人工释放天敌的分散问题也被解决[13]。

1.4.2 植物次生代谢物与抗性作物育种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一些转基因的抗性作物品种已被成功地开发应用,如Bt棉花和玉米等,但这类转基因抗性作物品种,其抗性基因大多数来源于异种生物(主要是来源于微生物)。这种打破物种界限的基因重组,对环境和物种的负效应目前还难以估量。目前开发应用转基因抗性作物品种主要是利用化学生态学原理培育作物对病虫草害抗性的新品种[16]。例如一类从植物中分离出来的抗虫基因是昆虫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被导入烟草、水稻、油菜、苹果、杨树等重要经济作物中,对大部分鳞翅目和鞘翅目的昆虫有毒杀或抵抗作用。植物凝集素基因、几丁质基因等也相继被应用于抗虫基因工程。对稻飞虱、叶蝉、蚜虫等有毒性的雪莲花凝集素基因已被成功转入了9种作物中[17]。

来源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研究控制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的基因,可把这一基因作为目标基因转入其它作物中,使其能合成有毒的次生代谢物质,如烟草体内存在的烟碱,或经基因修饰或重组而开发为抗虫烟草品种。

1.4.3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与田间杂草防除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利用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基因培育抗杂草的作物品种;或利用具有植物化感物质的植物进行作物地面覆盖防除杂草;或提取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开发除草剂以及利用化感作用进行轮作或间作抑制杂草生长。这一领域最成功的例子是在白茅草危害严重的农田,采用冬小麦与其他作物轮作,由于冬小麦释放的化感化合物能抑制白茅草生长,从而达到防除目的[17]。

2昆虫信息素与化学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的发展是和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拉开了化学生态学的序幕。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化学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其理论和技术也促进了化学生态学其他领域的工作,如植物与昆虫关系的研究、昆虫化学感受机制的研究、神经生物学研究等。目前,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的理论和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商业化应用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2.1昆虫信息素化学研究

昆虫信息素化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至1959年,Buttenandt等从50万头家蚕雌蛾中分离并鉴定出了第一个昆虫性信息素———蚕蛾醇,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并由此带动了其他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使化学生态学成为生态学中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昆虫信息素化学结构有很大的特异性,其活性与结构间、活性与比例和浓度等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对信息素化学结构、比例、浓度、抑制剂和促进剂与活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了解昆虫化学信息联系的奥秘,揭示种间生殖隔离的机制,指导田间应用等,具有重要意义[9]。

2.2昆虫信息素化学的应用

2.2.1昆虫种群预测预报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监测和预测昆虫种群已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其基本原理是昆虫羽化之后,就会释放性信息素,寻找配偶交配。利用信息素监测有4个方面的用途:①昆虫爆发监测;②成虫羽化监测;③昆虫分布范围调查;④昆虫种群密度变化估测。信息素监测可以为化学防治提供依据,可以减少杀虫剂的滥用。在诱捕器中所捕获的昆虫的数量,可以比较准确地反应田间昆虫数量变动的情况。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准确预报害虫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便指导防治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2.2.2干扰昆虫交配

美国学者Beroza等在1960年提出利用信息素来干扰雌雄间的交配信息联系,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基本原理是:在充满性信息素气味的环境中,雄蛾丧失寻找雌蛾的定向能力,致使田间雌雄间的交配概率大为减少,从而使下一代虫口密度急剧下降。在昆虫寻找配偶和交配的时期,在田间释放大量的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使得昆虫无法找到异性进行交配,从而干扰了昆虫的生殖活动,控制害虫下一代种群的数量[11]。

2.2.3大量诱捕昆虫

在田间设置大量的信息素诱捕器诱杀田间雄蛾,导致田间雌雄比例严重失调,减少雌雄间的交配比率,使下一代虫口密度大幅度下降。这也是进行害虫综合治理的有效方法之

一,特别对雌雄比接近1∶1,雄蛾为单次交配的害虫有效。这种方法在虫口低时才有效,如果密度太高时,可以施用农药压低虫口密度,然后再使用此法。如果将大量诱捕的聚集素的合成物和农药混合使用,害虫防治效果更好。可利用性信息素和杀虫剂相结合,制成诱杀剂来防治害虫[12]。

3植物和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化学生态学目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应用并进,所涉及的生物类群不断扩大,使其成为研究的热点。

3.1化学感受机制的研究

昆虫之间及植物与昆虫间的化学通讯联系都离不开对化学信息的接受、传递、加工和行为输出,这些过程就是生物的化学感受机制。人们一方面研究昆虫触角感受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另一方面研究信号的传递过程及机制,包括化学物质类型和信号类型的联系,神经信号的传递方式和物质基础,如气味结合蛋白。这些研究多是关于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这对于认识高等动物的神经和脑的功能有很大帮助。

3.2昆虫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

化学生态学早期的研究,差不多都是关于昆虫性信息素的分离、鉴定、合成和应用的。很多昆虫的信息素都有涉及,但研究最多、目前应用最广的是鳞翅目昆虫信息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昆虫信息素的研究技术已经成熟,并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目前昆虫信息素已在农业、林业和果园昆虫的预测预报、交配干扰和大量诱捕方面得以应用。

3.3植物和昆虫关系的研究

植物和昆虫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化学生态学中的热点之一,因为农林和园艺作物上有许多昆虫为害,对这些昆虫的治理,单纯依靠化学防治会造成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考虑利用自然控制的因素,且包括利用植物本身的抗性,以及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来防御昆虫,昆虫如何克服这些屏障的机制问题,即植物和昆虫的协同进化问题。还有昆虫与花的关系研究,不仅可以为作物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直接开发利用植物或昆虫的化学物质,作为生物源农药。

3.4植物诱导的化学防御作用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和病原微生物的化学防御作用早已被揭示。植物受害后会增强“免疫力”,表现为受害部位合成防御化学物质或从别的部位转运现有的化学物质到受害部位,有时还释放特殊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植物的这种诱导化学防御机制常常是迅速和系统的。到目前为止,植物的诱导化学防御及其机制都聚焦在植物和昆虫之间。

当甜菜夜蛾幼虫取食玉米时,玉米立即会系统地释放挥发性的萜类物质吸引夜蛾的天敌寄生蜂,而玉米机械伤害时则不释放引诱天敌的挥发物,显示植物能够识别机械伤害和虫害[2]。通过对植物防御机理、植物区分不同伤害类型做出的防御行为的机理、防御信息的传递机制及防御信息的结构特点等植物诱导抗性机制研究,将为人类利用自然规律增强作物抗性开辟一条新的途径[13]

3.5 植物-昆虫-天敌三级营养关系的研究

三级营养关系的研究是近年来化学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涉及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和植物-微生物-昆虫的关系等。以往人们只注重两级营养关系(如昆虫与植物,昆虫与天敌)的研究,致使许多化学现象无法解释。例如,植物在遭受昆虫咬食后会释放一些气味物质,以往人们认为这些气味是没有意义的,现在,从三级营养关系的角度看,这些气味可以吸引害虫的天敌。对三级营养关系的研究可为人类认识生物群落规律和病虫害综合治理提供新的切入点[13,17]。

3.6转基因植物的化学生态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关于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学和安全性评价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利用生物技术将远缘生物的性状转到一生物体内,这在自然界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转基因生物工程产品作为新的成分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对受体的生命活动和其他生物会造成什么影响?会不会因为干扰自然的进化历程而造成不可预测的生态后果?而对转基因生物的化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将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和生态学的风险评价提供一定的证据;同时,化学生态学所揭示的规律,也将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指明方向。例如,生物技术可以在摸清植物次生物质代谢途径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关键酶的活性,改变次生物质的含量,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性水平[13]。

3.8植物的化学通讯

生物体种间和种内通过释放次生物质为媒介的化学通讯一直受到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昆虫释放的各类化学信息物质和植物在受伤时能产生引诱昆虫的化学物质已被逐步揭示。那么,植物间也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通讯吗?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学者发现[13],红桤木、柳树、白杨等在受到病虫害的伤害时,不仅能增加自身酚类次生物质的合成来抵抗病虫害,而且还能很快地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分子,通知邻近的树木产生相应的化学防御物质来抵御伤害。一些植物种内挥发性的化学通讯物质是茉莉酸及其甲酯等衍生物[13]。植物通过茉莉酸衍生物的化学通讯,可以发生在种内,也可以发生在种间。如北美灌木(Artemisia tridenfata)可以产生并释放茉莉酸甲酯通知邻近的番茄植株,番茄植株会很

快响应而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酶抑制剂[13]。在植物生态系统中,无论是土壤还是地上部空间中都充满着各类次生代谢物质,这些次生代谢物质有很多具有信号传递功能,植物的化学信号可在细胞、器官、植株、种间、种群和群落等水平上进行传递并发生效应。深入系统地研究植物的化学通讯关系,对认识植物和其它有机体间的化学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价值[2]。

综合所述,化学生态学涉及的植物化学生态和昆虫化学生态的研究,将为农林牧病虫害防治提供理论根据及方向。实际上,化学生态学的成果正在应用于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之中。化学生态学所涉及的生物活性物质已很自然地成为生物农药开发的目标。而生物农药的应用将减少或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减缓病虫的抗药性,从而保护了病虫害的天敌资源,并为保护人类自身免受化学农药毒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垂华.21世纪植物化学生态学前沿领域[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49~353

[2]孔垂华.化合物、基因、化学生态学:21世纪植物保护的机会和挑战[J].科技导报,2001,(11):46~48

[3]李玉文.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和进展———生态生物化学(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26(6):60~64

[4]李玉文.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和进展———植物化感作用和矿物质养分化学生态(Ⅱ)[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27(1):56~58

[5]尹淑艳,孙绪艮.化学信息素在植物-植食性昆虫(螨类)-天敌相互关系中的作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4):441~445

[6]何永林,郑金贵,王晓峰,等.植物次生代谢:功能、调控及其基因工程[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5): 558~563

[7]何永林,郑金贵,黎红志.种植制度中作物化感作用及其应用[A].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编.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C].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9~224

[8]石碧,狄莹.植物多酚[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71~290

[9]许再福.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及其对寄生蜂的招引作用[J].昆虫天敌,2000,22(3):128~132

[10]祝心如.植物化学生态促进生态农业建设[J].生态学杂志,1993,12(6):36~40

[11]戴素贤译.昆虫与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化学因子(上)[J].化学生态译丛,1999,26(6):31~33

[12]戴素贤译.昆虫与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化学因子(下)[J].化学生态译丛,2000,27(2):32~34

[13]阎凤鸣.化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13,33~43

[14]张强,罗万春.植物化感化合物在植物保护上的应用研究及展望[J].植物保护,2002,26(6):45~47

[15]孔垂华,胡飞.植物化感相生相克作用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6~115

[16]叶居新,陶勇,葛刚,等.关于植物化学生态信息的开发与利用[J].环境与开发,2000,15(3):22~25

[17]何静,沈慧敏,张新虎.七种植物粗提物对常见植物病菌的抑菌作用研究[J].2004,39(4):447~450

化学生态学(终)

化学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析 1.化学生态学:是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其 机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的一门学科。 2.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 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3.他感作用: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 4.诱导抗性:植物受到侵害后,它们不仅不受到削弱,反而使原来隐蔽的保 护能力得到活化,从而抵抗原来不能抵抗的病菌或者植食者. 5.昆虫信息素:是由昆虫特殊腺体分泌的极微量的化学物质,是昆虫种内只 有同种个体或同种异性个体才能破译的信号物质,是昆虫内部联系的主要手段 6.同抗素:一种生物产生的物质,对这种物质的释放者和接受者都不利,这 种物质就叫——同抗素 7.短期诱导反应:植物产生的诱导反应在短期内消失的现象。这被认为是植 物为节省能量所采取的策略,但是防御效果不是很明显 8.生物测定:是将化学物质、粗提物或含有化学成分的材料直接施用于活的 生物,以便确定化学物质是否具有生物活性的方法。 9.天敌:自然界中某种动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动物,前者即为后者的天 敌 10.单食性昆虫:只取食几种关系相近的植物种类的昆虫,如许多鳞翅目幼虫、 半翅目和鞘翅目昆虫 11.昆虫解毒:一般通过对外来毒物的氧化、水解等作用,再利用体内的某 些物质与之结合,使毒物变成水溶性较强的物质,容易随粪便等一起排泄出去。 12.利己素:生物产生的对释放者有利而对接受者不利的化学物质。 13.植物的他感作用:一种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对另一种 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或有利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植物的他感作用”。

化学生态学

安徽农业大学2006―2007学年第1学期 《化学生态学》试卷(A 卷)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2小时 适用专业:生态学 总 分:100 考试日期:2006年12月26日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Pheronome 信息素:是生物体分泌到外界,被同种的另一个个体接受后,能引起特定行为或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 2 Allelopathy 他感作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改变其周围的微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同一生境中植物与植物之间相互排斥或促进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即人们常说的植物间的相生相克。 3 induced resistance 诱导抗性:植物对于物理或化学的外部刺激所产生的增强其防御病虫机制的反应。 4 animal toxin 动物毒素:主要指动物分泌或排除的某些对其他动物有害的化学物质,动物的某些器官含有的对其他动物有害的物质也叫动物毒素。 5 antimone 同抗素:释放的化学物质对释放者和接受者都不利 6 chemical ecology 化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属于生态学的分支。是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规律及其机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的学科 7 co-evolution 协同进化:在生态学上有紧密联系的不同物种之间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的现象 8 chemical communication 化学通讯:生物通过所生成和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作为媒介来进行联系的一种方式 9 microbial control 微生物控制: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1. (2分) (1975)年,国际化学生态学会主办的(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创刊,标志着化学生态学已经独立成为一个学科。。 2.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3. (昆虫)是动物界最繁盛的一个纲,已描述有80余万种,对其信息素的研究也是最多的,其中研究最为详尽是(鳞翅)目。 4. 信息素包括(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跟踪信息素)、(告警信息素)和(等级信息素)等 5. 植物的次生物质产生主要通过三种的代谢途径,包括(乙酰辅酶途径),(氨基酸途径)和(莽草酸类途径)途径。 6. 传粉是(有花)植物的特有现象。依据传粉媒介的不同,可将有花植物的传粉机制分为两大类:(非生物传粉)和(生物传粉)。(动物)是被子植物传粉的主要媒介。 7.大部分昆虫的味觉感受器生在环绕其口边的(附肢)上;而有些昆虫的感受器长在(触须)上,有些则生在(腿脚)上, 8.有的花有臭味,其主要成分是(胺类),多数是(单胺),它们都有很强的挥发性且多有(鱼腥味)。 9. (花蜜)是植物给予传粉者的酬劳物,其中除水分外还含有大量的(糖)、(氨基酸)、(蛋白质)和(脂类物质)等。 10.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气味,1993年Kaiser根据嗅觉和化学标准把花味分为4型,分别为(白色花型)、(玫瑰花型)、(紫罗兰花型)和(芳香花型)。 1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结构迥异,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性质,一般将其分为三大类:(生物碱)、(萜类)和(酚类)。 12. 植物诱导信号可以分为(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两种。目前普遍 认为(茉莉酮酸酯类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被认为是植物化学防御和诱导抗性

最新-户外重组竹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 精品

户外重组竹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 摘要阐述了我国户外重组竹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现状,并对其行业和生产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户外重组竹;生产技术;市场现状;建议竹产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在竹制品研发方面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其中重组竹是技术和投资门槛相对较高的一种新型材料。 重组竹是由竹束或纤维化竹单板为构成单元,按顺纹组坯、经胶合压制而成的板方材。 按应用分类,重组竹分为户外重组竹和室内重组竹,而户外重组竹因密度大、尺寸稳定性好、物理力学性能优异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工程设计院和业主喜爱,本文主要阐述户外重组竹的生产技术、市场现状及发展建议。 1生产技术11按碳化工艺分类1深度碳化。 深度碳化重组竹由于碳化程度深,颜色普遍为深褐色或者深黑色,防霉效果最好,但是由于碳化久,其物理力学性能相对浅碳或者本色下降幅度较大。 2浅碳化。 浅碳化重组竹的物理力学性能相对比深度碳化要好,而且颜色丰富,但是由于养分没有充分去除,防霉效果比深度碳化差,影响其使用。 各个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科研团队也在努力改善防霉效果,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使其防霉效果达到和深度碳化乃至和无机材料一样,这样对重组竹的推广和应用空间的拓展具有深远意义。 12按竹丝形态分类1细度碾压。 根据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于文吉研究员专利报道专利号2009100773846此碾压方法极大地增加了竹丝的比表面,竹丝形态非常细、竹条碾压均匀,竹青、竹黄基本无需剔除,工艺简便,减少了原材料浪费。 竹丝压制的成品吸水厚度膨胀率和静曲强度均较好。 2普通碾压。 竹丝相对均匀,竹青竹黄都要剔掉,大部分工厂都在使用此法制备竹丝,其压制的重组竹机械性能一般。 3深碳碾压。 竹丝比较粗,很不均匀,竹青竹黄都需要剔掉,主要是供深度碳化工艺使用。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重组竹地板的加工工艺及生产线布局设计开题报告

重组竹地板的加工工艺及生产线布局设计开题报告目录 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 研究现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 研究内容及预期目 标 (2) 3.1研究内 容 (2) 3.2预期目 标 (2) 4 研究方 案 (2) 4.1 重组竹地板加工工艺研 究 (2) 4.2 生产线布局设 计 ...................................................... 4 5 研究进度计划 .. (5) 参考文 献 (5) 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重组竹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竹材产品,自20世纪90年代末问世以来,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凭借其优良的产品性能、巨大的应用潜力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产业已初具规模。近年来,随着原竹价格的快速上涨,传统竹材产品原材料利用率低的缺点凸显,与重组竹这类原料利用率较高产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重组竹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一举成为目前我国竹材工业的主流产品。本课题针对不同品种的重组竹地板产品,根据其加工工艺方案,规划设计其生产线布局,及生产线连线的关键技术研究。 2 研究现状 重竹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绿色环保材料,是一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重竹是根据重组木的制造工艺原理,以竹材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竹材人造板。重组竹的构成单元是网状竹束,它是先将竹材疏解成通长的、相互交联并保持纤维原有排列方式的疏松网状纤维束。再经干燥、施胶、组坯成型、冷压或热压而成的板状或其他形式的材料。 重组竹地板与其他竹、木地板相比。主要有以下优势: 第一,重竹地板采用可再生资源毛竹为原料,替代以木材为原料的传统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毛竹的利用率高,达到90%以上,是传统生产方式的原料利用率的2倍以上,这样,既可持续生产,又可有效地保护环境。 第二,重竹地板密度高达1200kg/m3,是普通竹木地板的1.6倍以上,硬度高、强度大,冲击韧性高。因此具有密度大、强度高、耐冲击、耐磨损等特点。 第三,重竹地板具有耐吸水、不变形等优点,据测定24小时吸水厚度膨胀率仅为0.4%,这远远优于?2.0%的欧洲标准。 第四,重竹地板游离甲醛释放量在0.35mg/L以下,以达到欧美绿色标准要求,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绿色环保产品。

解磷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生态环境 2003, 12(1): 96-101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2661134.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c012661134.html,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重点项目(2001BA5377)  作者简介:王光华(1966-),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从事环境微生物及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E-mail: guanghuawang@hotmail.com 收稿日期:2002-07-16  解磷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光华1,2,赵 英3,周德瑞1,杨 谦1  1: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3:黑龙江省科技推广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磷素是植物生长的大量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在土壤中极易被固定而使其有效性降低,因此对解磷菌的研究一直受到科学家的重视。文章对解磷菌的种类、在土壤中的存在数量和生态分布、解磷作用机理、解磷菌剂的应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并论述了对解磷菌的研究意义及今后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解磷菌;生态分布;解磷机制  中图分类号:S154.3;X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3)01-0096-06 磷是生物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磷是原生质的重要组分,高能磷酸键是能量的载体。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体内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磷参加。大气中没有磷素的气态化合物,因此土壤磷素的循环与碳、氮、硫等元素的循环不一样,没有大气阶段。它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1]。  在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中,磷素循环是封闭型的,进入植物体内的磷,大多来自植物残体中的磷的再循环,后者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农产品被取走,以及由于地表径流和侵蚀的影响而使磷遭损失,因而磷素循环是开放型的。  土壤中的磷素是以无机和有机化合物这两种状态存在。土壤中无机磷的含量约占全磷量的1/2 ̄1/3。土壤中无机磷的形态主要有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二种类型。原生矿物主要有磷灰石,其主要成分为钙氟磷灰石和氟氧磷灰石。次生矿物主要指化合态即沉淀态的磷酸盐,它可分为闭蓄态和非闭蓄态二种类型。闭蓄态磷指磷酸铁和磷酸铝被氧化铁胶膜所包蔽,其活性低,供磷能力弱。非闭蓄态磷酸盐包括磷酸铁、磷酸铝、磷酸三钙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的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出来,供植物利用。  土壤中有机磷约占全磷量的1/2 ̄1/3,其中50%是磷酸肌醇(2% ̄50%)、磷脂(1%)、核酸(3%)和少量磷蛋白、磷酸糖。另外50%的一类在化学形态和性质上还不清楚[2]。土壤中的有机磷不能被植物 直接吸收,它们必须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可利用的无机态形式才能被利用。  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无机磷很低,一般只占全磷量的2% ̄3%。土壤中的有效磷和土壤中的全磷量往往并不相关,这就是说土壤全磷含量高时并不意味着磷素供应充足,而土壤全磷低时,则意味着土壤供磷不足。这是因为易溶性的磷肥施入土壤后,部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而另一部分与土壤组分发生反应后移出土壤液相,成为植物难利用的形态,这个过程称为磷的固定。磷的固定分为吸附和沉淀两大类。现代的研究者又将磷固定机制细化为物理吸附(physical absorption)、化学吸附(chemical absorption)、阴离子交换(anion exchange)、表面沉淀(surface precipitation)和独立固相沉淀(separate solid phase pre-cipitation)等形态[3]。土壤磷固定现象的存在,表明尽管土壤中磷全量很高,但可提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的有效磷含量可能很低。  土壤磷素循环是以微生物活动为中心的。微生物的活动对土壤磷的转化和有效性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明土壤中存在许多微生物,能够将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磷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形态,具有这种能力的微生物叫做解磷菌或溶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  1 解磷菌的种类  人们在20世纪初开始注意到微生物与土壤磷之间的关系。Sackett(1908)[4]发现一些难溶性的复合物施入土壤中,可以被作为磷源而应用,他们

昆虫学练习题库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 1. 简述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2. 简述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3. 叙述“园艺植物昆虫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昆虫体躯的构造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蜕裂线、口器、翅脉、脉序、模式脉相、体外消化、趋光性、翅连锁器、血腔、受精、补充营养、昆虫激素、内激素、信息激素、性外激素、示踪外激素、警戒外激素、群集外激素。 二、简答题 1. 简述昆虫的头式类型及特点。 2. 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有哪些,其各自功能如何? 4. 昆虫的触角有哪些类型,各类型举出 1-2 种代表性昆虫。 5. 学习触角的类型有什么意义? 6. 昆虫的口器有哪些主要类型,简述主要口器类型的结构特点? 7. 成虫胸足分为哪几节? 8. 常见的成虫胸足有哪些类型,并举例说明。 9. 一般将昆虫翅分为哪些缘、角和区? 10. 根据翅的质地和被物的不同,可将翅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类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以通用的假想脉序为例,说明其上的纵脉和横脉,并用字母表示。 11.举例说明昆虫翅的连锁类型。 12. 说明昆虫产卵器、交配器的构造。 13. 简述昆虫体壁的构造及其表皮的化学成分。 14. 简述昆虫循环系统的特点。 15. 简述昆虫马氏管的功能。 16. 简述昆虫呼吸系统的构造特点。 17. 简述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8. 简述昆虫的内分泌器官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 19. 简述昆虫外激素的种类。 20. 简述昆虫雌雄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试述学习口器类型对指导化学防治的意义。 2. 研究昆虫生殖器的形态结构的意义。 3. 昆虫表皮的通透性与杀虫剂穿透的关系。 4. 昆虫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和机能。 5. 昆虫血液的功能。 6. 如何根据昆虫呼吸特点指导害虫防治? 第三章昆虫的发育和行为

咸宁竹概况

咸宁竹概况 咸宁位于湖北东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国土总面积9861平方公里。咸宁竹资源丰富,是湖北省竹子主产区,咸宁因竹而绿、因竹而美、因竹而名、因竹宜居,在全国享有“楠竹之乡”的美誉。 一、咸宁竹的历史和现状 咸宁栽培竹子历史悠久。明代便有诗人朱廷立“云归桥转万竹连,石屋云关生翠烟”的诗句,佐证了咸宁深厚而悠远的竹文化。咸宁很早就有人开始将竹子制成各种日用品或工艺品。日用品有竹席、竹床、竹椅、竹篙、竹拖鞋、竹碗等;工艺品有竹编、竹雕、竹刻、竹扇、竹伞等。民间以竹为题材的山歌小调也为生活增色不少。 目前全市有竹类12属150余种,竹林面积153.5万亩,其中楠竹面积150.6万亩,立竹量2.5亿株,年产量2200万株。楠竹面积、蓄积量、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全市已建成万亩以上竹基地26个,建成千亩以上毛竹基地178个。通山的黄沙,洪港、九宫、闯王、厦铺,崇阳的港口、桂花泉、路口,通城的黄龙等乡镇毛竹均在2万亩以上,咸安的汀泗桥,桂花,大幕等乡镇毛竹面积发展到5万亩以上,赤壁官塘驿、陆水湖两镇办竹林面积均突破10万亩。其中咸安区以楠竹为主;而赤壁市主要发展慈竹;崇阳县以雷竹为主。各个地区依照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形成自身特色。咸安成为“中华楠竹之乡”,而崇阳以“华中雷竹第一县”远近闻名。 全市已建成以楠竹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233家,其中竹材人造板8家,竹凉席厂7家,大小造纸厂58家,竹筷厂、竹器厂、竹工艺厂等120多家,已开发10个系列600多个品种。具

有一定规模的竹加工企业32家,巨宁竹业、利源林农、天和鑫鑫、蓝宝竹业、恒通竹业等企业已形成品牌效应,主要涉及板材、工艺品、日用品、食品等多个系列。在竹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如崇阳县新径合营竹胶板厂生产的模板多次荣获全国金奖,日产竹模板40多立方米,年产值3000万元;咸安区巨宁森工集团8万立方米竹木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建成投产,2001年通过中国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在行内率先通过德国ISO9002认证;赤壁市楚天仿古竹简获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金奖产品称号,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崇阳县瑞发雷竹味美可口为绿色保健食品,2003年获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金奖产品称号,产品行销海内外。 竹林旅游显现活力,初步形成了鄂南大竹海以及随阳、大幕、黄龙、金沙、九宫、潜山等竹生态旅游景区体系。 目前咸宁“将竹产业打造成主产业,力争建成百亿产业”已开了个好头,仅2012年全市竹业产值就达8.7亿元,其中竹材收入2.3亿元、加工增值4.3亿元、竹笋收入1.3亿元、旅游及其它收入0.8亿元。 二、咸宁竹的发展和前景 自市委市政府通过《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来,初步明确总投资80亿元,到2016年基本建成竹产业“一基地四体系”(竹林基地,加工利用、科研推广、市场营销和政策支撑体系),竹林基地发展到165万亩(其中楠竹160万亩、立竹量3亿株),实现竹产业总产值40亿元,其中一产业8亿元、二产业25亿元、三产业7亿元。到2020年,竹林基地发展到180万亩(其中楠竹172万亩、立竹量3.6亿株),形成完善的加工利用、科研推广、市场营销和政策支撑体系,实现竹产业总产值100亿元,其中一产业20亿元、二产业65亿元、三产业15亿元。

昆虫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 1. 有效积温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取的总热量为一常数。有效积温,是作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作物在某一段时间内日平均气温与生物学零度之差的总和。 2. 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的过程。 3.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4. 生态对策是指任何生物对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下,都可能采用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 5. 能量金字塔根据组成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的层次和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把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绘制成一个塔,塔基为生产者,往上为较少的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次级消费者(一级食肉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三级消费者(二级食肉动物),塔顶是数量最少的顶级消费者。 6. 捕食 生物交互作用的 1 种,通常指捕食者以猎物为食的现象 7. r- 对策者 高生育能力,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及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一旦环境条件转 好就会以其高增长率迅速恢复种群,使物种得以生存 8. K- 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环境,一旦受损很难恢复甚至可能灭绝.由于种群数量基本保持在环境容纳量K水平上,竞争较激烈,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崽少但多次生殖,寿命长,存活率高? 9. 功能反应指每个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一种反应。即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效应。 10.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11. 种群空间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 12. 生态系统 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13. 生态位 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14. 休眠 昆虫为了安全度过不良环境条件(主要是低温或高温)而处于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后,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 15. 滞育 指昆虫受环境条件的诱导所产生的静止状态的一种类型。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 种的遗传性,一般发生在某个固定的虫态。 16. 优势种 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17. 传统生物防治 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 18. 群落演替 是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 的演变现象 19. 生物钟 又称生理钟,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20. 种间竞争

《化学生态学》教学大纲

《化学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为生态学专业本科生专业选修课。通过对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含“昆虫”,下同)、动物与动物、动物种内关系中生物化学内涵的学习,培养通过微观分析来阐明宏观生态现象的能力,加深对植物与动物在各自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行为的理解,确立“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间“协同进化”的基本概念。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习题要点:化学生态学的由来、发展;达尔文进化论与协同进化论的评述。 本章重点、难点:化学生态学的由来、目前研究热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化学生态学的由来和发展趋势,掌握化学生态学的概念。第二章昆虫的化学感受 第一节神经系统和反射弧 1、神经元及其相互作用 2、反射弧 第二节昆虫化学感器 1、味觉器 2、嗅觉器 3、普通型与转化型感器 4、化学感器的进化 第三节化学感受机制 1、感觉通路 2、化学信号在外周神经的传导 3、化学信号的编码和解码 习题要点:两类感器的区别,昆虫的感觉通路,化学信号的传导机制。 本章重点、难点:嗅觉器和味觉器的概念,化学信号的传导机制。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昆虫的化学感受过程,掌握昆虫的化感机制。 第三章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第一节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和利用 1、对寄主植物的选择 2、对寄主植物的利用 第二节传粉昆虫与植物授粉 1、传粉昆虫与植物的信息联系 2、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第三节植物对害虫的防御

1、植物次生物质及其种类 2、次生物质与植物抗虫性 3、次生物质在三级营养中的关系 第四节植物的诱导防御 1、概念和意义 2、诱导的特异性 3、诱导防御的机制 4、植物诱导防御的利用 习题要点:决定昆虫对植物选择并取食的化学信号,植物次生物质对害虫的防御作 用,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害虫与寄主植物间、传粉昆虫与被授粉植物间的化学联系及互作。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昆虫与寄主植物间的多种关系,掌握昆虫对寄主植物选择并取食的影响因素、植物对害虫取食的防御功能以及传粉昆虫与特定植物间的互惠关系。 第四章昆虫信息化合物 第一节昆虫信息素 1、信息化合物的概念及分类 2、性信息素及其特性 第二节昆虫他感化合物与化学防御 1、他感化合物分泌腺体 2、他感化合物的合成与隔离 3、他感化合物的防御功能 习题要点:昆虫的各种信息素,阐明信息素的种内、种间作用,及其化学防御作用。 本章重点、难点:昆虫信息素的概念和功能,他感化合物的防御作用。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信息素等概念以及性信息素的特点,了解昆虫的多种种内和种间作用。 第五章植物他感作用 第一节植物他感作用的概念与研究历史 第二节他感作用机制

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的研究进展

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的研究进展 张双燕1,费本华2,陶仁中3 (1.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北京 100029;2.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北京 100102;3.新会中集集装箱 有限公司,广东 529144 ) 摘要:论述了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以速生人工林和竹材为原料,经过复合制成的集装箱底板是我国在这些领域今后研发的重点。 关键词:速生人工林;毛竹;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 中图分类号:TS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6X(2011)01-0036-04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bamboo/wood composite container ? ooring ZHANG Shuang-yan1,FEI Ben-hua2,TAO Ren-zhong3(1.Beijing Forestry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2.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Bamboo and Ratten, Beijing 100102,China;3.Xinhui CIMC Container Co., Ltd, Guangdong 529144,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st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rend on bamboo/wood composite container ? ooring and also raizes its research focus poi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fast-growing plantation;bamboo;bamboo/wood composite container ? ooring 集装箱是运输包装货或无包装货的成组工具的总称,是一种现代化的成组运输工具,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现代化运输方式。20世纪50年代集装箱被采用,60年代初期,集装箱制造业在美国问世。我国集装箱工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集装箱生产厂只有4家,年生产能力不足4万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系集装箱运量统计单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集装箱生产厂已发展到58家,年生产能力约为580万TEU,占世界集装箱生产能力的96%以上,增长了145倍,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即集装箱生产能力世界第一、集装箱的种类规格世界第一、集装箱产销量世界第一。图1为1993年至2010年10月我国的集装箱出口统计[1]。 收稿日期:2010-12-09 作者简介:张双燕(1981-),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竹质材料的 研究。 图1 中国集装箱出口统计 集装箱底板是集装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承载配件,因为底板会影响到货物的运输安全和质量,因此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的底板主要采用印尼、马来西亚等地产的阿必通(Apitong)、克隆(Kerning)等热带硬阔叶材制造的厚度为28mm的19层木质胶合板。由于世界热带阔叶木材资源的减少和环保措施的实施,使得上述集装箱底板用的原料受到限制。因此,逐步采用替代材料,减少热带阔叶木材的使用量,将是今后集

昆虫生态学整理

昆虫生态学就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昆虫学和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种群,环境和时、空,性比、出生率、存活率、迁移率、年龄结构、分布、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生态对策、种群模型以及种群调节和数量波动原因等。 第二节昆虫生态发展过程 一、昆虫生态学在生态学和昆虫学中的地位 由于昆虫具有物种丰富、数量众多、生活史短、体形小、饲养容易和经济意义较大等特点,常被作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试验材料。生态学的许多重要领域,如种群动态、进化、性选择等19个生态学科领域的产生都来自于对昆虫的研究(Price,2003)。 一、昆虫生态学在生态学和昆虫学中的地位 昆虫生态学为生态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昆虫种群动态及其管理的研究对种群动态、数学生态学、种群调节学说的发展;昆虫种群能量学的研究对能流概念的发展;昆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对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的理解和定量描述;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植物—植食者间的协同进化和化学生态学等,均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环境中,对生物(如昆虫)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有影响作用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生态因子通常可分为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和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非非生物因子又称为环境因子,包括温度、光、湿度、pH等理化因子和土壤环境;而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和异种生物的个体,前者构成了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后者构成了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它主要包括寄主植物,其他昆虫或同种昆虫其他个体,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菌等 2、环境因子对昆虫作用的一些规律 (1)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Law of Minimum”) 尽管本定律的提出来自于植物,但对昆虫的生长发育也同样适用。如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昆虫繁殖的最低取食量等。 (2)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Shelford’s“Law of Tolerance”) 谢尔福德进一步发展了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认为不仅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成为限制因子,因子过量(如过高温度、光强、水分)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由此,根据昆虫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和生态幅的宽广程度,可分为广温性昆虫或狭温性昆虫、广食性昆虫或狭食性昆虫等。根据昆虫对环境温度的耐受性不同,可划分几个温度区域。 致死高温区45~60℃ 亚致死高温区40~45℃

普通生态学试题

博士考试专业试题-普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生活型 植物对其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产生的外部表现形式,其形成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产生趋同适应的结果。主要分为五种生活型,一年生植物、隐芽植 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这五种生活型之间的比例就是一 个地区的生活型谱。 2、内稳态机制 答: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机制,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的内稳态是有其生理和行为基础的,如动物对体温的控制,即表现出一定的恒温性。 3、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 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4、meta种群 答:即联种群,当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被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 孤立的小种群的时候,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是一个联种群。 5、meta种群灭绝风险模型 答:pe: 单位时间的局部灭绝概率 若只有一个种群p1=1-pe p2=(1-pe)2 若存在两个种群则p2=1-(p e)(p e)=1-(pe)2 若区域内有x个种群则px=1-(pe)x 结论:多种群能分散灭绝风险,斑块越多,联种群灭绝风险越小 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最初用于人寿保险. 对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的生命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静态生命表: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根据某一特定时刻对种群年龄分布频率的取样分析而获得的,反映了某一特定时刻的剖面。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 ③编制较易. 缺点: 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 ②也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 (硕士研究生) 一、研究方向 1、昆虫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是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昆虫的种群动态和群落演化规律、害虫发生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以及重要农业害虫的致害机理和灾变规律。在宏观上,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害虫监控体系,开发重要农业害虫预测预报专家系统,为农业重大害虫的灾变预测和应急处理提供技术支撑;在微观上,应用现代气味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在种群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重要农业害虫的致害机理和发生规律,为害虫综合治理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提供依据。目前本学科点在昆虫化学生态学,特别是建立培植植物群体,田间释放植物源和虫源气味物质,利用气味物质调控害虫为害等方面初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研究领域。 2、昆虫系统学与生物多样性 主要涵盖农、林害虫及天敌昆虫相关类群种的鉴定、种类调查及不同生态环境中昆虫区系特点和生物多样性分析,研究不同种和高级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探索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昆虫多样性与昆虫群落稳定性的关系,以现代生物防治理论为指导,在深入研究膜翅目昆虫区系分类的基础上,继续调查研究重要农、林害虫的天敌种类及控制作用,明确主要害虫天敌资源种类,探讨各种自然制约因子的增强理论和技术,为农、林害虫综合治理和资源昆虫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3、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昆虫生理学是昆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昆虫学和植物保护等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随着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的不断深入,随着新研究方法、手段的大量引进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新发现、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昆虫生理生化和昆虫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昆虫内部器官系统和组织功能的生理生化机制;昆虫对各种毒剂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昆虫基因功能分析和生物学信息探索,包括相关功能基因遗传分析、转化和利用等。为转基因昆虫和抗虫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4、农业昆虫(螨)综合管理 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研究对象,研究害虫种群动态、重要害虫的灾变规律,有害生物生态调控及其方法,尤其是现代新技术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以重要农业害虫生态控制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研究害虫的生态适应机理,强调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害虫—天敌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注重开发以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的害虫治理策略,在系统研究昆虫动态及其成灾规律与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符合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方案,确保农业生产持续高产、稳产、高效。以实现主要农作物重大害虫的可持续控制,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

《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戈峰 软件学院11301155 刘少飞 昆虫生态学是有关昆虫及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很多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依赖于昆虫生态学,同时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又促进了昆虫生态学的发展。而且,昆虫生态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指导害虫管理的基础。 近年来,昆虫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发展非常迅速,这一切都归因于其两大特点:①与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尤其是与分子生物学和3s信息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昆虫分子生态学和昆虫空间生态学等许多交叉学科,从深度与广度上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②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尤其是与当前的可持续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密切相关,显著地提高了本学科在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中的地位。因此,对这门科学的了解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的许多工具都是模仿自然界的东西制造而成的。而且无论多么夸张的想象力都是以现实中已有的物质为媒介产生的。所以,毫不夸张地说,你对这个世界已有生物越了解,你越能掌握这个世界的发展方向。对已有生物进行深入的了解,并能将所了解的秘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是我们研究的基本方向和根本目的所在。 对昆虫的了解在这一伟大任务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毕竟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生物是昆虫。而且昆虫的特性更是千姿百态,对于我们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目前就有很多以昆虫为模仿对象所产生的伟大科学产物,比如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再比如生物学家发现蜘蛛丝的强度相当于同等体积的钢丝的5倍。受此启发,英国剑桥一所技术公司试制成犹如蜘蛛丝一样的高强度纤维。用这种纤维做成的复合材料可以用来做防弹衣、防弹车、坦克装甲车等结构材料。 戈峰的《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就是一本对昆虫进行深入研究的科普文献。这本书包括了绪论、理论篇、方法篇和展望篇,一共21章。全书在简明扼要地介绍昆虫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现代昆虫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展望了未来昆虫生态学发展的趋势。主要内容包括昆虫的多样性、昆虫的环境、昆虫分子适应、昆虫生理生态、昆虫行为、种群动态、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等基本理论,涉及昆虫生态调查、昆虫数据分析、昆虫分子生态学、昆虫生理生态学、昆虫种群空间生态学、天敌作用的评价、行为生态学、群落结构、作物一害虫一天敌食物链分析和昆虫大尺度监测与预警等方法,探讨了昆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外来昆虫入侵的原理与方法、稳定性同位素和3S技术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等许多方面。 这本书在写作上,具有如下特点:①前沿性,系统地介绍国内外昆虫生态学的最近研究进展; ②实用性,大都以作者亲身研究工作或典型实例说明各研究方法;③启发性,通过对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的讨论,提出了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增加了读者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有其局限性。首先,这本书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不适于全民普及只适于学术研究或爱好讨论。其次,这本书只选择有代表性的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介绍,具有特殊性。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广泛涉及了昆虫的特性,让我有机会了解到更多的昆虫知识。虽然有些东西晦涩难懂,但依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且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了解到了昆虫研究对于我们未来建设的巨大推动力,让我有了更加深入了解昆虫特性的想法。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建议有兴趣的读者有机会读读。

昆虫生态

系统:系统是许多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的物质单元或成分的集合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整体。 系统具备的那些属性? 1系统的整体性2.系统的界限和功能 3.系统的有序性4.与环境的融合性反馈现象(反馈回路):当某一输出的状态变量又反过来变为输入变量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称为反馈现象(反馈回路) 正反馈:则为所有输出变量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均有加强的性质。 负反馈:为最终的输出变量反过来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作用起到削弱或衰减的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食物的量”的主张被称为利比赫的最小因子定律。 最高量定律:当某些因子的存在量高于生物所需要的最高量时,也同样可成为该生物的限制因子,也称之谓最高量定律 耐受性定律:即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与过多,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即称谓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机制:反馈的机制 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功能和输入、输出物质在数量上的平衡。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含义:发展可持续农业,就要全面考虑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功能和输入、输出量的平衡。农业生态的结构就是农业群体物质能量转化的途径问题。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通过多种途径转化循环,是高产和持续增产的中心。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就是作物群体把资源和生产力转化为现实产量的能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输入与输出能量间的平衡是要建立在“等量交换”和“协同进化”的原则基础上的。取走什么,就要在适当的时候归还什么 第二章有机体与生活环境 资源因子:指可被研究对象所消耗的环境因子。 环境:一般是指除所研究的生物有机体外,周围所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非生物因子:生态系统中的非生命组分。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因子和其他非生命物质。生物因子: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组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组分,如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有哪些特征?1综合性2不等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3不可替代性4补偿性5限制性不足或过多均不利6阶段性 试述温区的概念及划分的温度范围。假定把温度范围划分为下列5个温区1.致死高温区。该温区的温度一般为45~60℃。2.亚致死高温区40~45℃ 3.适温区又称有效温区或积极温区。一般为8~40℃,可分为3个亚温区:(1)高适温区一般为30~40℃,其最上限称昆虫的最高有效温度。(2)最适温区。20~30℃,昆虫的能量消耗最小,死亡率最低,生殖力最大,但寿命不一定最长。(3)低适温区一般为8~20℃,其最低限叫最低有效温度,高于此温度昆虫才开始生长发育,所以又叫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