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都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人文地理环境指由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相适应的人文事件和条件在空间上的组合构成,包括人口和劳动力、民族、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运输、国际政治与军事、国际经济联系。人口的数量年龄结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和市场状况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家贸易。世界人口发展的两种趋势: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日本东京在人口超过一千万城市中居世界首位。国际关联是指超越国界而发生的种种社会潜在联系。南北关联是指以发达国家为一方,以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方的关联。目前南北关联的方式已有公开掠夺转变为经济援助、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但是发达国家队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本质没有改变。东西关联是指以发达国家为主的经济关联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联方向。2004年5月1日,欧盟完成了历史上第五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扩大进程,25个成员国的GDP超过十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0%与美国旗鼓相当。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有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达成的贸易联盟。当代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世界贸易继续增长(2)世界贸易不平衡的发展(3)市场结构变化显著(4)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同时并进。(5)跨国公司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日益扩大(6)贸易保护主义有加强的趋势。世界自由经济区即世界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政策,对外开放,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地区。包括四种类型,1商业型的自由贸易区,2工业型的自由贸易区,3商业综合型的自由贸易区4科技型的自由贸易区。自由港指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口的港口。建立自由经济区的条件1良好的地理位置是关键因素2有充裕优质廉价的劳动力供应,3接近原料产地4接近销售市场5具有较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6用地方便,地租廉价。里窝那自由港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自由港。1958年在爱尔兰设立的香农出口自由区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出口加工活动的自由港区,但正式使用出口加工区名称并制定有一套相应办法的是我国台湾省于1966年建立的高雄出口加工区。巴西马瑙斯出口加工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加工区。美国是世界上设立经济特区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上,航空,管道运输五种。新型运输方式有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连运。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是泛美公路。新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经陇海线、兰新线,接北疆铁路,出阿拉山口,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美国大陆桥是最早开辟的从远东到欧洲哦水路连运线路中的第一条大陆桥,满洲里是我国最大的铁路口岸。霍尔木兹海峡被称为石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被称为西方的生命线。我国以亚丁港为界,把前往亚丁港以西包括红海两岸和欧洲以及南北美洲广大地区的航线划为远洋航线。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集装箱运输航线有北太平洋航线、北大西洋航线、印度洋航线。韩国经济特点1政府对外经济发展采取强有力的干预与控制2依靠大企业财团3大量举借外债4国民经济基本素质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5国家创新能力增强。;韩国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以首尔和仁川为中心的京仁工业区,以釜山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工业区。韩国对外贸易的特点1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变其出口商品结构2出口地区趋于集中化3物美价廉,小批量生产。日本经济高数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具体特定的国内条件下出现的。主要表现在1)20世界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正是世界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世界市场上的燃料和工业原料激增,这为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提供的有利的条件2美国通过民间贸易向日本提供急需的原料3利用本国方便的海运条件重视教育和科研,这都有利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是世界上进口煤炭最多的国家。日本工业分布具有临海性的特点。日本工业区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五大工业区。被称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汽车工业是日本第一大产业。2003年以前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和2005年到第三位,机械类商品是两国贸易的主要货物商品。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我国在东盟重罪的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东南亚转口贸易的最大中心和国

际海空运输的重要枢纽,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的硅谷,也是我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中国第二大海外劳务市场和第三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波斯湾地区原油的出口以海运为主。游轮通过霍尔木兹海峡把石油运往东方日本、大洋洲和南亚。向西则运往欧洲,美国和拉丁美洲,是世界闻名的石油海峡。十九世纪,英国是世界上移出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欧盟中能源最丰富的国家。其有加工贸易之称,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军火出口商,也是欧盟国家中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法国是欧盟仅次于德国,是欧盟第二大工业国,汽车工业是法国的工业支柱,产量居世界第四。是欧盟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法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军火出口商。慕尼黑是德国的硅谷。慕尼黑、斯图加特、法兰克福新兴的南三角经济区,是德国的经济中心区。德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汽车的国家,出口量排世界第二。德国是第二位世界上主要的贸易顺差国,德国是西方国家中第三大原料进口国。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机械、运输机械和化工产品出口国,还是西欧服装陶瓷出口大国。意大利先进工业都集中在北方,特别是集中在都灵、米兰和热那亚一代的工业三角区。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居世界第一,森林面积第一、水力资源第二。俄罗斯的进口商品结构以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为主,民用工业品占重要地位。进口地区以欧盟各国(德国)为主,其次是美国,出口地区欧盟(德国)为主,其次是亚洲地区。J加拿大的白报纸和纸浆产量居世界第一,内有纽芬兰渔场。丰富和廉价的电力是加拿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铝出口国。美国面积居世界第四。人口居世界第三。美国经济快速崛起的原因:1美国有利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提供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和平环境,2美国工业化比较晚,可以利用各国现成的技术和成就、资金和经验。3美国土地广阔使工农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4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横财。美国能源总产量世界第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消费国,也是最大的钢铁进口国。底特律市美国的汽车城。美国电子工业基地在旧金山,被称为硅谷,其次是硅平原和硅三角。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大量出口农产品的国家。,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是南北运输的大动脉,主要运送粮、棉、煤、石油。美国的对外经济贸易1在美国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约占GDP的10%。2二战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消弱,但至今仍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3美国的进口额一直居世界首位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5美国在贸易服务方面一直是顺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国。6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和原材料出口国,也是专利技术、劳务和军火的最大出口国。7,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欧是美国主要的贸易地区。8,中国、日本是美国在亚洲最大贸易国。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 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 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 时9 分9.5 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 日5时48 分46 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 90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 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 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 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

高中地理:地表环境的特征达标检测(含答案)

髙中地理:地表环境的特征达标检测(含答案)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 5分,共50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岀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乂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下图为屮、乙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海拔 (米) 1.与乙山脉相比,屮山脉自然带谱较丰富的主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②纬度较低 ③南北走向④相对高度较大 A.?? B. ?? C. ?? D. @? 2?乙山脉相同的自然带,南坡较北坡海拔高的主要原因是南坡为() A.阳坡,热量较多 B.阴坡,热量较少 C?迎风坡,降水较多D?迎风坡,降水较多 3.判断图中两座山脉纬度高低的依据有() ①基带类型差异 ②南北坡雪线高度差异 ③同一自然带海拔差异

④同一自然带的相对高度差异 A ?①? B??@ C.@? D ?③? 下图示意某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物或植物叶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枫叶 ① 4.图示该山地的四类植物所在海拔山高到低依次是() A.?@?? B. ??@? C. ?@@? 5?③是樟树叶,樟树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6?考察队员在屮、乙、丙、丁四地看到的典型自然景观依次是() A?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B?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C?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硕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7.考察队员发现戊地的降水比丁地多,该现象的产生() A.主要是山于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 B.主要是山于两地距海远近的不同 C.会导致自然带出现垂直地域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版)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滚动训练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濒临波斯湾,城市化水平高达98.3%;人口396.5万(2013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只占总人数的38%,外籍人口中以印度人最多,其次是埃及。该国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近年来,该国重视发展多种经济,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图示意科威特位置和范围。 (1)简述科威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吉首市为湘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年降水量1,440.5毫米,日照1,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 线的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已探明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材料三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上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大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我国“一带”建设局部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4.纺锤树为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高约30米,树干粗大,但木质却非常疏松(表硬里软),根系较发达。该树种耐旱忌涝,喜热、喜光、忌寒。现我国福建与广东都有栽植,下图所示纺锤树由珠海农科所从国外引进。下面为哥伦比亚示意图与纺锤树景观图。 (3)据材料说明纺锤树适应哥伦比亚自然环境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教学目标: 1、陆地自然带的涵义; 2、地域差异原因; 3、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三、重难点讲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知识点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 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a、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同学们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 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技法一 特征描述类

题型二综合题规范答题指导技法一特征描述类 命题人话命题特点 阅卷人说失分盲区 考查方式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 料为载体,通过对图表或材料的分 析、提取加工,论证回答地理事物 分布特征、过程特征、变化特征等。 1.不能够提取有效信息进 行分析回答问题。 2.不能够正确把握限制性 词语,回答不全面。 3.回答问题没有条理,要点 不清晰。 设问形式“简要回答……特征”“描述……过程”“归纳……分布特征”“说明……变化趋势”等。 难度分值难度中等。分值6~8分。 典题示例 【典例1】(2017·北京文综,36,(1),(3),(4),30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8分) (2)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10分) 匈牙利的汽车工业历史悠久。杰尔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拥有多家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研发和教育机构。近年来,杰尔、肖普朗、埃斯泰尔戈姆和松博特海伊等城市吸引了诸多跨国汽车公司和零部件供应商投资建厂,8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

(3)说明匈牙利汽车工业分布特点和原因。(12分) 【阅卷抽样】 【阅卷点评】 第(1)题,该答案答出了地形类型和地势的高低起伏,缺少对地形的分段描述和地势的准确方位描述,可得4分。第(2)题,水文特征从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流速等方面回答,整体思路较好,但对气候判断不准确(该处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应该有结冰期,可得8分。第(3)题,工业分布特点定位不太准确,应该是国土的西北部。原因中注重了文字信息的提取,但忽视了文字中“用于出口”即市场因素和图示中的“公路、铁路”等交通因素,可得6分。 答案(1)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北部为山地,面积小,多流水的侵蚀地貌;南部为平原,面积大,多流水的堆积地貌;地势是北高南低;冰川地貌广布。(2)甲河段流经山区,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流域面积小;流量小;且纬度高,结冰期较长而乙河段流经平原,河流流速慢;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汇水量大,流量大;且纬度低结冰期短。 (3)分布特点: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匈牙利西北部的首都和城市中。 原因:西北部汽车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完善,工业部门齐全;西北部公路、铁路线密集,交通便利;有众多的研发和教育机构,西北部汽车工业技术水平高,技术先进;西北部靠近欧洲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广阔。 特征类试题考查答题“三步法” 第一步,精准定位描述主体 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 八、教学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 ?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 ”和“活动2 “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 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岀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岀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 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岀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2019版高中地理:答题建模4.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描述类 Word版含答案

4.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描述类 模板展示 描述角度答题角度 位置高、中、低纬,东(西、南、北)半球 地形地形类型、分布状况 气候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水文内流河、外流河,河流的特征 植被主要植被类型,如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等 土壤土壤类型,如红壤、黑土,土壤肥力高(低),等等 应用体验 1.盐地碱蓬染红了半个中国。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盐地碱蓬,一年生草木,夏秋季节呈火红色,有很强的抗盐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是典型的盐碱地指示植物。 简述我国盐地碱蓬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解答示例:

答案略。 解析略。 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描述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3.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回答问题。 阐述中南半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答案精解精析 应用体验 2.答案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大,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含沙量小。植被: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高。 解析结合答题模板,从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等方面说明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3.答案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度到20度之间,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 该区的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沿河分布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地形,以及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使得中南半岛成为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且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由于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多聚居于此,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解析根据中南半岛所处纬度与海陆位置,判读该地气候类型及特征。根据图示判读该地地形格局。结合自然环境特征、水稻的生长习性,可以得出水稻主产区在该地的分布。人口与城市多沿河分布,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据伍光和《自然地理学》) 本书绪论曾扼要地讨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这 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以图建立关于这个研究 对象的立体的和动态的观念,并以此作为以后深入阐述其各种基本规律的出 发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分层性。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 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这些地球圈层称为地圈(图2.l)。 地球的外部笼罩着大气圈,其中还可再分为散逸层、电离层、中间层、 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圈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地球固体部 分的外层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刚体部分),岩石圈的表层分布着很 薄的一层沉积岩石圈及地表风化壳和土被层;岩石圈以下的地球内部是地幔 的大部和地核;此外,在海陆表面还存在生命物质,它们组成生物圈。所有 这些地圈的组合形式具有两种类型: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 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而 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 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这后一种组合形式的四个地圈不仅是紧密地接触, 而且是多方面地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新的、比较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 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的一个复合圈层,即地理圈。 它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朝向宇宙空间,正像一个包围着(固 体)地球的“壳”。因此,人们也把自然地理环境称作“地理壳”。这个名 称突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外形和空间位置。 然而,要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即确定它的范围和边界,却是 一个棘手的科学课题。我们知道,客观物体的边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 类是突变的鲜明边界。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一个面(没有厚度),界面两侧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 我国人口基数大。各族过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生活。基本以黑河腾冲为界,以东人口多,以西人口少。沿海人口多,内陆人口少。平原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 中国人口现状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的四种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3.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4.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特征。分布,能描述其基本 5.运用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解释地球陆地表面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对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做出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教材,自主探究、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通过自主提问的方法学习垂直分异规律。 3.搜集有关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事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意义。 2.初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 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板书)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8活动题。 参考答案: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景观、草原自然带景观、荒漠自然带景观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2.了解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3.能运用地图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分析和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间联系的剖析,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土壤剖面的野外考察,学会用实践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探究,树立辩证观,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分析,增强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分析说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1活动题第4小题。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板书)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板书)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钙、铁、锰、镁含量高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如图中大陆东岸从南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如图中温带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二者并不完全吻合,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2.垂直分异规律

(1)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小。 (2)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 (4)从图中可知,该山地同一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积雪冰川带除外),由此推断南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南坡应为阳坡。 (5)图中南坡雪线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比北坡降水量多,南坡为迎风坡。 3.地方性分异规律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其原因是南半球该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其原因是地势高,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4)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温带荒漠带,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大陆东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微点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

1.澳大利亚东北部近海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球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影响珊瑚的生存环境,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A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2~3题。

2.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3.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第2题,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第3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 【答案】 2.A 3.B 4.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由图可知( )

A.绵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B.绵羊的数量不可能与该岛屿的环境形成一种平衡 C.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种群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证明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绵羊种群的数量变化和该岛屿的地理环境互不相干 【解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可以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平衡状态。在自然状态下,最终绵羊的数量基本稳定,这也是地理环境平衡功能的体现。 【答案】 C 5.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________。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沼泽众多,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的“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色暗的肥沃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河流一年一般有两次汛期。沼泽就是地表积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差异性 一、自然带 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

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3)垂直地带性(重点--理解背诵,学会应用)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同一自然带向海拔高处倾斜的一坡为阳坡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地理特征描述类(答案版)

高考地理综合题设问模式系列 (一)地理特征描述类 一、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二.答题模板 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 简洁、准确描述 三、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 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1)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2)地势特征: 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3)地表环境特征: 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4)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5)河流的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6)气候特征: 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 ——热量条件,

说课稿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课标版高中地理1(必修)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知识与技能:1、通过不同地区景观图差异感知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 2、识记自然带概念、理解陆地自然带形成原因 3、提高读图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4、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表现 5、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怎样利用地 域分异规律来改造环境。 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的分布规律,做到图文转换来表述其分布。 2、在课堂活动中体验不同自然带的自然景观,进一步理解陆 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尝试从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 理分析人类生活生产的现象。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王金铜(石狮一中 362700) 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 运用各种图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I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学法 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