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死亡诗社的感想

浅谈对死亡诗社的感想
浅谈对死亡诗社的感想

浅谈对‘死亡诗社’的感想

其实平时也比较喜欢看电影,对于自己喜欢的电影,我会看很多很多遍,并且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死亡诗社,我可以把它排进我心目中的最经典电影的前五。其实这是一部很早的影片,我也很早已经观看过。但当时的我没有进入师范专业,也没有想到用教育学的原理来分析这个电影。只知道这个电影给我带来的是荡气回肠的感动,是怎么也挥不散的谈谈感伤。与《放牛班的春天》和《摇滚校园》一样,这是表现学校里老师带领学生对抗学校传统,发展孩子天性的电影。但是又与前二者不同的是,死亡诗社给我们带来的更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思考,是用生命来捍卫自己天性自由权利。在《死亡诗社》中,我们看到的一群不折不扣的阳光少年,他们的心灵被死板的教会学校和家长制度压制着,但只需一首诗,一次启发心灵的演讲和一些简单的对于如何独立思考的引导就可以使他们的心灵在自由的天地中翱翔。

影片一开始给我们带来的便是压抑的气氛,严肃的校长,古板的老师,抽泣的上学的孩子,面无表情坐着的学生。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四大信念犹如四座大山一样压在孩子们的心中,囚禁这他们的天性。特别注意到了校长的开学献词中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成为全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大学预备学校”,难道学校培养孩子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上一座好的大学?难道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一台考试机器,一台只是为了上好大学而批量生产的机器?教育的文化功能中说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的,我不否认传统,荣誉,纪律都是一种美好的文化美德,但是,当这种信念只是成为限制学生本性发展的囚牢是,原本的作用已经变了味。而原本应当成为孩子学习游戏的天堂的校园,也无疑成了一所囚禁的监牢。里面的学生慢慢的被体制化,而当他们毕业出来时,他们所知道的不过就是书中的所谓用数轴评价诗歌的量化思想,而不是一种诗意的欣赏眼光。

“体制化”这个词是我在“肖申克的救赎”看到的。这部电影是我心中永远的NO.1 。这个意思就是在监狱中,什么都有规定,而当40年甚至更多的刑期满后,你已经习惯这个体制了,而此时你已经离不开这个体制了,因此也就变成了执行体制的行尸走肉。很自然地我想到了中国的情况,因为以后也是要从事这个行业,所以也不免对此多了一份思考。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在这九年中,老师说一,学生没有敢说二的;所有作业和试题都有标准答案,除此之外,都是错误的;关于课文的理解都写在了参考书上,很少有自己的观点。我们就好像在监狱里的囚徒,没有自由,行动受限,只能在老师的指示下做些无关痛痒的事情。我们丰富的思想惨遭扼杀,自由的想象无法飞翔,对广大未知的世嚼歆去了好奇;我们只会唯唯诺诺,听从教导,死啃输芯,缺乏创新,缺少主见——我们被教育成了一个个机器人。这也就失去了教育文化功能中的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何为创新,就是创造以前没有的东西,而当现实中的老师已经对学生灌输了传统的思想后,就无形中给学生的思想加上了一道栅栏。现在的大学中都提倡我们进行创新,可是创新创新,谈何容易,先前12年的学习中从来没有一个老师交过我们如何创新,我们只不过是对先前知识的一种倒嚼,怪不得味同嚼蜡。这在影片中也有细节体现。我们可以看到这群大男孩们对于无线电有着莫名的喜爱,但是在自制的雷达装置收到信号时,他们的古板老师推门而入,用一种鄙夷甚至是看待犯罪行为的眼光注视的学生们的行为。某些科学创造性的火苗就藏在孩子的某些游戏,活动行为中,但是却被老师无情的浇灭。试问,

又谈何而来的创新呢?

其实这也就是教育功能中的弊端,教育对这社会发展有着它独特的甚至不可取代的功能,同样的,社会的发展也作为一项重要因素反作用于教育。其一,社会物质生产制约着教育的结构与内容,其中突出的是社会产业结构变革的与发展的影响。对于广义的教育来说,国家举办何种类别的教育,形成怎样的教育机构,开设何种的课程,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物质发展的影响。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全校师生不止一次的祷告,整个学校礼堂中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基督教说倡导就是一种近似禁欲的思想。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也难怪老师学生的脸上都带着严肃的申请,没有一丝生机与活力。再者,我们看到NEIL与他父亲的谈话。他的家庭希望他学习化学,以后从事医生这个行业。这也就是受到了社会生产条件的制约。和大多数的家长一样,NEIL 的父亲望子成龙,期望他从医,这确实是一个高薪稳定和受人尊敬的行业。家长的愿望无可厚非,他们无疑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过的好一点。这里我又稍稍了解了下影片拍摄的社会背景,导演彼得.维尔从1988开始拍摄此片,就在拍摄此片的一年前,美国陷入了股市大崩盘的金融危机之中,这也更加暴露出学习的功利性目的,为了钱而读书。家长只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丝毫不管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NEIL与父亲之间的冲突就就直接导致了影片最后的一场悲剧。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没有这么夸张,但悲剧仍旧是存在的。有的家长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甚至占用了孩子全部的课余休息时间。但是孩子不喜欢强加的学习,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导致了孩子不满浮躁的情绪,有时甚至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的想法。这样的行为不就是揠苗助长但适得其反吗。其次,政治是阶级利益集中表现,对着教育与有着制约作用。其政治内容对于教育的内容形式的设定有着绝对性的决定作用。联想到美国的时代政治背景,从50年代末开始,美国就开始了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从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1959年科南特提出美国中等教育与师范教育改革建议,到60-70年代的课程改革,最后80年代的教育改革,可见,美国对于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在影片中,“及时行乐”这个主题始终贯穿着全片,在1959年的美国,这种极力追求精神释放的观念可谓是极其超前的,也是与当时的社会格局与国情格格不入的。在我们看来,西方的教育制度学习环境远比中国来的宽松活跃,但事实上美国当时的教育仍旧来得相当严格。追求自由,追求个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深深影响着美国人民,当奔放的激情遇到严格的桎梏,火花自然会迸出。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绝望的成人社会的实利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绝望的成人社会,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数学,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善于钻营,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像成人社会一样,我们放弃了我们的理想,我们整日忙忙碌碌、蝇营狗苟,然而这却不能够让我们的生命快乐。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想,没有理想成功之后那种全身心的快乐的体验,我们,越来越没有自信--

那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自信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是我在影片中最喜欢的诗句,如同《麦田的守望者》的一句:当年轻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光荣的死,当年长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卑贱的活。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守望者,守望我们的心智,我们的理想,以防它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坠落和被自己遗忘。在平庸的活着和无悔的死去这两者之间,我义无返顾地选择后者。因为“人因梦想而伟大”。我的梦想是什么,恐怕早就已经忘记了吧。早在幼儿园,小学时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梦想,也就已经被求学岁月中的枯燥乏味吞噬殆尽了。这是我在观看影片三遍后的某些想法,但是每次观看,我无不唏嘘,为什么我们就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师。我想,不止是我,每一个学生在观看后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吧。

那个老师热爱文学、人生,热爱诗歌、梦想,鼓励年轻人张扬个性,告诉他们…Seizing the day?.。所以当那个男人哼着小曲在教室里露面时,那些孩子的眼睛里隐藏的光芒闪耀了。他在第一堂课上,就撕去了庄严的教科书上对诗歌的规定,告诉孩子们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动人的诗句如蜜糖般从唇边滑落。他让孩子们称他为…船长?。印象最深的这样一个场景:。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让他紧闭双眼,描绘惠特曼的形象:“这些景象浮现在我的周围,一个疯子紧盯着我令我精神紧张。他伸出手掐着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语,好像说一条毯子总是会盖不住你的双脚。无论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远不够大…….从我们开始哭泣到我们死去,它仅仅能够在我们悲痛,哭泣和尖叫时盖住我们的脸。”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绘成了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他脑中的热情与想象力正一点一点被激发出来,闪闪发光。最原始的怒吼从平时最懦弱的孩子身上发出,给人以心灵极大的震撼。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无力保护我们面对严酷的现实世界,光靠它我们将无法生存。教育确实拥有如此巨大的本领,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对个体发展有着主导作用。Keating深受学生的喜爱,在与他的教学方式和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是一种充满互动的活动,一种有意向的引导行为。只有在师生相对平等的交往中,才能实现彼此的交流,开放,学生也就能对大限度的对教师的支持进行吸取。并且,Keating所采用的这种引导式的,开放式的课堂方式,也是推动学生的思维进行运转的关键。所以,我想,作为一名以后将要成为老师的人,我以后的教学方式又该何去何从。也许九零后都是喜欢自由的一代,我想,我是特别喜欢自由的一个人,从小也是生活在家庭宽松的环境下。所以,以后对于学生,也会采用以一种宽松的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开拓学生的思维,避免造成他们的思维定势。

平时写影评,重视对于影片的某些意向,场景,人物的表情特别关注。很迷恋的是电影中的长镜头的描写以及人物特写以表现心情的片段。但是用原理来分析电影还是有生以来的头一次。虽然是理论类论文,但也忍不住要对影片的场景设置进行一番评论。与大多数经典电影一样,影片采取了近似白描的手法,没有特技,没有演员过多的哗众取宠,没有纠结复杂的情感纠纷,就是对于爱情,也是一种单纯的初恋。黑夜里穿行于迷雾间的那几个向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灵魂,向诗歌取暖,在诗歌的激情里颤栗。看不清他们的样子,只是觉得,不经意间,心随着他们奔向某个山洞,在那里倾泄所有的愤懑,在亢奋的目光里寻觅生活的力量。这样的场景让我联想到的是肖申克救赎中楼顶的所有人喝啤酒的场景刻

画。同样是表现一群禁锢的人的心灵在某些时刻放飞的想法,在那个时刻,他们像一个自由人,在阳光下亦或是在黑夜的森林中自由的飞翔。影片的最后仍然是经典美国式的结尾,类似于殉道者的形象,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想献身。NEIL 死了,就犹如黑天鹅中天鹅之死,在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也是最辉煌的表演之后。他死得很美。在现实和理想的挣扎中,理想总成为祭品,庄严地放在了祭台上。他们非如此不可,在严酷的成人世界里,在一切以现世利益为准则来判断是非对错的社会中,理想主义者往往无力对抗现实,他们的尖锐、脆弱与唯美都那么触目惊心,如烟花闪过,在夜空里刻下创痕。也许,他把《仲夏夜之梦》的精灵花冠放在窗台旁,是对于理想人生精神之无限向往却又无可奈何选择死亡的决裂。影片的最后学生站在桌子上对于老师的离开表示崇高的敬意的场景,我倒是没有深刻的感受。感觉有点像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场景(因为是先看放牛班的春天的),倒是注意到了没有站起来的学生,他们的头低低的垂落,他们的内心是挣扎的,但是在理想和制度之间,他们无疑选择了后者。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有这样的选择,我们又该从去从何,这也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的。“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遥远的日子里,米兰昆德拉如是说。很羡慕这样一份闲情。这样一份舒适。我们总是感叹:越是成长,越是迷失了自己。我们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背负了太多,失去了太多.直到最后,站在梦与现实的界点上,我们迷失了自己,不知道何去何从。也许,当我们遇上Keating这样一位老师时,我们的一生将会改变。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又有多少Keating这样的老师呢?

在我看来,好的一部电影犹如一杯苦丁茶,也许刚品时有些许苦涩生硬,但第二遍第三遍却是馨香四溢,甚至于口中回味无穷。对于这样一部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电影,我想,我要观看的不止仅仅这几遍,以后也将会明白更多的道理。

因为教的论文晚了,也正好赶在见习之后,所以,在幼儿园中也看到一些现象,也思考了很多。

见习感想

这两周时间的见习,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以前在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上看到的理论,都变成生动的事例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学到了很多,可以说让我受益匪浅。幼儿园指导老师安排给我的任务是对大班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因为我们的是保育见习,而大班小朋友的保育工作相对量比较轻,所以,我们的工作还是挺轻松的。最重要的是与孩子接触,并在观看老师的教育行为运用到自已以后的工作中过去。经过两个星期和小朋友的相处,我发现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将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看到他们围住我不停叽叽喳喳的欢笑声,我心里感到高兴无比。现将我的感想如下:

一、对幼儿的爱与夸奖很重要。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多么的重要,而幼儿感受到老师“爱”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老师的夸奖!

我发现我们班级的孩子都喜欢折纸,刚好,我和小绵也很喜欢,于是,我们就闲暇时候学很多不同的折纸方式,那天排练的时候,剩下十来个没有排练的孩子由

我们带,我折了一个手制小白兔,小朋友们都瞪大了好奇的双眼看着这只可爱的小兔,都想要。于是我就问他们想不想学,他们都说想。我就教他们学。学的时候比较吵闹,我就说,看谁表现好老师做的这只小兔子就奖给谁,他们果然都坐的端端正正,不说话了。后来教他们的时候,我不断的夸奖他们聪明,果然,后来的效果不错,他们都很开心而且学的也很好。最后,我把那个小兔子奖给了我们班级最调皮的孩子,并说,下午他表现的很好,而且还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希望以后也保持。他很自豪,而且那天下午的表现都很听话。从这个可以看出,爱与夸奖是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他可以让孩子改掉毛病。如果进行持续的夸奖,那么就可以彻底的摆脱坏习惯。老师对小朋友的教育管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必须本着一颗孜孜不倦的心来从事这一份工作,而在这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孩子的爱与夸奖。我认为荣誉对学前的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有着强烈的渴望受人注意,渴望得到赞扬,渴望成功的内心需要。

二、对于孩子纪律意识的培养

发现我们班级的老师在每次孩子很吵闹的时候就会拍三下手,数着,一,二,三,而全班小朋友即使还有话没有讲完,也会说,静下来。可能这是他们4年来养成的习惯,可能这是他们彼此的一个信号,从小小班级就开始了。这样拍手的动作,孩子都乐于接受,有点游戏的意味。所以,管理不是要用话语,而是要采取一些有意思的举动,让孩子在无意识之间养成纪律的意识,这也给教师如后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其实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纪律的概念还是非常模糊的,每次做早操和吃饭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不听老师的安排乱跑,但每当有陌生人比如我们第一天进班级的时候,这些孩子就会显得特别的兴奋。其实我认为纪律并不是要使儿童看到老师就象老鼠看到猫一样,但是有时候也要严厉一点。刚开始,对于我们带班老师这么严厉的骂孩子我感到很不理解,但是现在觉得这是必须的。因为我自己就有切身的感受,我的教育原则就是温柔地对待每一个儿童,在见习期间,无论他们是否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我都给予真诚的赞扬和支持,致使他们觉得我从来不会批评他们,永远会表扬他们,而且我从来没有因为小朋友的错误或不守纪律而严厉的教训过他们,本来以为这样做能和他们走得近些,没想到最后好象走得有些太近了,以至于完全没有在他们心目中建立起威信,睡觉的时候那些老油条看到别的老师至少还会假装把眼睛闭上,但看到我的时候个个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甚至还对着我笑。到最后的时候,已经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一些调皮的孩子甚至欺负到我们头上去了。哎!看来做老师有时候不凶一点是不行的啊。

三:课堂教学

其实在见习期间,我们没有看到很多的文化课,根据幼儿园的安排,每天时间的分配都是有一定规律的,留给儿童正式学习知识的时间大概只有1个小时。由于二期课改,老师的上课模式就趋于综合,不再是我们常见的分科课程了,其中往往包含着语言、绘画、游戏等等,当然,有时候老师还是会偏重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发现同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是很不同的。如拼音的学习,有的儿童学一遍就会写了,但记忆的再现差,过不了一两天就忘记了;有的儿童学习起来很慢,记忆一个拼音需要一两天,但是一旦记住就不会遗忘。

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个别教育。学得慢的孩子多重复几遍,学得快的就注意不断的复习旧知识。在绘画能力上,就更能看出儿童之间的差距了,有的对于图形的构造、画面的整体感、颜色的协调等方面已经表现出了很高的才华,而有的则明显差了一个档次。一堂课中老师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合理安排老师个别指导的时间,这也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无时无刻存在我们的身边,关键是我们怎样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教育素材。老师要善于观察儿童平时的一举一动,从他们的言语中发现问题,并抓住机会帮他巩固概念,更可以在这基础上提升经验。比如我们有爸爸老师进课堂和校园非法入侵事件的演习,之后老师就说了一下安全的注意事项和孩子的长大的梦想,其实我观察下来,儿童一天中通过各种途径接受的知识还是很多的。

四:与家长的联系

一个家庭他有一个孩子,每个孩子在父母心中是百分之百。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甚至是吃喝拉撒都会令家长十分关注。而小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他会把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不加修饰地一五一十地告诉自己的父母,而家长往往又会在不了解真正情况的条件下认为自己的子女在幼儿园里受了委屈,前来向老师质问。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知道如何与家长沟通。我认为首先要记住每个孩子在父母心中总是最好的,不要把一天积蓄的烦躁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流露出来,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与家长沟通,更不能将家园交流视为可有可无的事。让家长时刻感受到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尽管有的孩子确实让老师比较头痛,但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告诉家长他在学校的优秀表现,让家长肯定学校教育的影响,取得家长的支持。当然,老师还要懂得沟通的艺术。不是每个家长都配合老师工作的,有的家长挑剔,有的家长烦琐。除了言语交流的艺术外,凡事都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里有哪些不良行为,你是怎样处理的。你的主动往往能消除家长心中的不满,远远胜过孩子向家长的述说。这些只是我在见习期间从老师的言行中总结的一小部分,其实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老师职业是个多角色的职业,而正确处理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更有利于德育、美育、智育等各个层面活动的开展。

见习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啦,在这两个星期,我知道我是尽了我的所有努力,但尽力不一定就可以说取得了完满的成功,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是我在以后真正进行教育管理工作中需努力改进的:

第一,怕破坏师生关系,还不敢理直气壮的对小朋友提出我的要求,这会为日后教育管理小朋友带来困难。在以后的真正教育管理工作中去累积经验,探索教育管理小朋友的真理;

第三,与家长进行的积极沟通与联系,这也是教育管理好小朋友重要的一方面,但我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在以后的真正工作中必须在这方面加以改进。

但我相信,只要我勇敢的迈出了为师的人生第一步,接下来的每一步将会更加坚定。一滴汗水,一级台阶,一分耕耘,一成收获

观《死亡诗社》有感

上海海事大学 思政课社会实践观后感 观后感题目:放飞心灵 ——观《死亡诗社》有感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港航172 学号:201710414068 姓名:平笑奕 任课老师:居俊 完成时间:2017.12.17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成长、梦想以及挑战传统的电影。电影开始就给观众们介绍了威尔顿预备学院的理念:那就是培养考入名校的优秀毕业生。该学校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学校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优秀”被同学们戏谑为“嘲弄、恐怖、颓废、排泄”,他们将学校戏称为地狱学院。五花八门的课程,然而学生们却提不起劲来,枯燥乏味的教学已经消磨了学生们面对学习的热情。然而基廷老师的出现却使同学们如沐春风,他让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能力。第一节课他就带着同学们来到学校荣誉室看着历代优秀学生的照片,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生命的真谛:活在当下,珍惜时光。人终有停止呼吸的时刻,但是生就要有生的意义。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他认为读诗写诗只是人类表达激情的自然流露,发自内心的诗就是最好的诗。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教会了学生们时刻用不同角度来看待事物。学生们在得知死亡诗社是一群浪漫主义者组成的团体,年轻的社员在山洞聚会、轮流朗读经典诗歌、交流各自的得意作品后被这份浪漫感动纷纷提议效仿。他们找到了一个类似的山洞,在山洞里大声朗读畅所欲言,围成一圈跳舞,被束缚的内心正在一点点的释放出来。 基廷老师的话渐渐影响了每个人,同学们变得勇敢,安德森参加了集体活动;不敢表白的奥佛斯成功约到了女神;尼尔也被话剧团选中如愿饰演男主角。在尼尔成功的演出之后,他的父亲却生气的质问他为什么违背自己的意愿并决定让其转学完成自己的安排,尼尔知道自己的梦想破灭了,被父母安排好的余生让他彻底崩溃。夜晚,他戴上了戏中的荆棘王冠开枪结束了这属于父母的一生。学校就尼尔的死展开了调查,逼迫学生将一切的责任推向了基廷老师,不出意料的他被开除了。在他即将走出教室的刹那,同学们不顾校长的惩罚站在课桌上喊着“哦,船长,我的船长。”借此表达老师传达给他们的信念会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 影片从每个学生都会面对的应试教育出发抨击了家长甚至老师扼杀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有些老师觉得让未成年的孩子思考人生不过是徒劳无功,他们只需须吸取老师灌输的知识以此应付考试考入名校。而家长们总觉得孩子们唯一的目标任务就是读书,总想着替孩子们安排他们的将来,将所有的人生和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们身上却忽略了他们真正想要的,从而造成了类似影片中尼尔的悲剧发生。 也许他的悲剧只是其中一种极端的对父母的控诉,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却不敢甚至没想过反抗就这样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庸庸碌碌的过完一生,到最后也没有明白生的意义。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学生们总是一味的跟着老师学习,去应付中考,去迎接高考。每天埋头在题海里,去做成套的模拟题,去背考试的重点。可是谁又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到底又学到了什么呢?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知识的能力、学会应该怎样思考问题以及形成良好的品质。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还有家庭教育,怎样的教育是对学生有益处的,仅仅为了升学是不对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家长和老师应该做的是聆听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影片中基廷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他懂得聆听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他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如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他的话渐渐影响了每个人,同学们变得勇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 下了班我迎着冷风顶着雨一路骑车到了家门口,又一头冲进了牛肉汤馆,在冷冷的路上就想没有比喝一碗牛肉汤加一个香脆的烧饼更美味的晚餐了。照例,打开手机电影,打发吃饭时间,顺便防止自己一个人处在人群中感到令人羞耻的焦虑。最近偏好励志题材,也许跟目前的心境有关,总想着从任何可能的地方找到一丝支撑的力量和慰藉。整个“励志”专辑推荐的影片基本都快刷完了,剩了一个,《死亡诗社》。这个片子之前几次都想点开但最终又换了其他的来看,原因是看到这个名字总让我感觉不舒服,打开播放了几分钟,就觉笼着幽幽的阴郁,周围很吵,我被辣椒呛了一口,耳朵嗡嗡响。 总之,对这个片子没有任何好感。 捱到中间部分,我松了小口气,一切被青春向上和激

情充满,猜测dead poetsociety并非是阴郁的主题,也许只是死亡诗人mr. keating 及对诗歌怀抱热情的同伴们于自己的社团一种不落俗套的称呼吧!就像他启发hopkins时一样。一群大长腿鲜肉们正处在建立自己三观及搭建梦想的时期,很幸运的给了他们一个如此迥异、浪漫、天马行空、怀抱激情的文学老师。他们撕掉像数学公式一样的前言,他们站在桌子上尝试看不同角度的世界,他们逃脱门禁高举灯火在山洞重组神秘的死亡诗社,他们在院子里找到自我独特的脚步,他们写并读了自己人生第一首诗,尽管简单拙劣但完全出自心底的诉求,他们寻找自我的意义,寻找真挚的爱情,寻找愿意倾其一生为之奋斗的梦想。他们无比愉悦,内心是跳动的,观影的人也是跳动的。 neil 的父亲是“你必须听我的,我是为你好”派的典型代表。他像一座山,不过可惜neil本不在他的怀抱里,而是高高的竖立在儿子的面前,他高大的阴影完全笼住了neil小小的身子成为不可逾越的屏障,甚至连征服的勇气都不敢有。尽管在neil自杀前曾有过那么一次反抗,梦想给的勇气,一瞬即逝。 我想neil的死足以让父亲稍微怀疑一次自己的强势并最终妥协,这也是更多的影片中常见的情节。而结局并非

死亡诗社英文影评

Life is there for us to enjoy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Dead Poets Society, my eyes were full of tears. What could not be removed from my heart is that these young men finally learned the way to look at things from different ways from Mr. Keating. Seize the day, when you notice this point,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to do something. In Welton School, four pillars were set for the students to obey: tradition, hour, discipline, excellence. But what the school leaders performed left them an image as hypocrisy, and the school like a place of hell. Not until the day John Keating came, did they find some new meaning of life. I still remember on Keating's first class, one boy copied every sketch Keating drew on the blackboard, and then was told all that was nonsense. Keating told them to rip off the very page about theory on poetry, which may restrain their free thought about poetry. Then standing on the desk, he showed the young men they could look at things from different angles.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 boys, make your life extraordinary.” In order to make them realize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Keating disguised as one of the precursors on the picture, whispering to them. When I heard this sentence, I began to think about my own life. Being a senior student faced with graduation, we are pushed to believe that every second is a inseparable part of life to become a step near to success. That is to say, for almost every one of us, to seize the day means to be successful, it is same with me. Not until a piece of news on the Internet shocked me some other day—Kaifu Lee found himself suffering from cancer. In my eyes, he is always positive, ready to give job hunters tips for searching jobs. What's more, I took for granted that such a person could live a happy and healthy life. The truth is that I was wrong. Hence, I have been reconsidering about life. To pursue success on career is one kind of passion, but life is not only made up of fame and profit, there are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影评(一) 你的一生曾经有没有因为什么人而改变过?我没有。但我知道在美国威尔顿的贵族学校里那群学生的道路被基汀老师改变了。 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而Keating老师被轻描淡写的代过,我们还无从知道一个不高大,看起来也不英俊,甚至还有些滑稽的英语老师身上积蓄着怎样的力量。 镜头追踪到了宿舍,像是从地狱到了人间,万物复苏,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力,特别是在尼尔的宿舍里。从外表看,尼尔最具有诗人气质,忧郁带着狂野,可是迫于父亲望子成龙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很多课外活动而专心于枯燥无味的学业;尼尔的室友托德是个害羞,胆怯的男孩,不会走近别人的生活,更不会让别人走近自己的生活;查理是他们之中最叛逆的一个,不仅仅表现在思想上而且更付诸于实际行动,看到他我总能看到年轻时的基汀。诺克斯是不温不火的,他只为自己心爱的女人疯狂。 是,他们的船长出现了,从正门走了进来哼着《扬基进行曲》的口哨,把孩子从后门带了出去。就这样另一条道路被打开了。 在一张已故校友的毕业照前基汀开始了他的第一课:carpe diem(拉丁语,意为抓紧时间,及时行乐),sezie the day,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抓紧时间,让你的生活与众不同)就这样开始了他不同寻常的课程,让学生们撕去了犹如圣经般的教科书上伊凡所写的前言,告诉他们诗歌是美丽的,浪漫的,我们为他而活;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叫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无论这是否看起来愚蠢或者不正确,你必须要尝试;在操场上踢球前每人大声朗诵一句诗;逼迫胆小的托德倾泻出内心真正的诗句。学生们被感染了,并追随着基汀的脚步创建了自己的死亡诗社。那是一段天堂般的幸福时光。然而在那个年代天堂是不被允许的。 悲剧正在慢慢酝酿,你的内心开始感到不安,坚持自己是条被少数人选择的路,而选择这条路是要付出代价的。桀骜不驯的查理会公然对抗校规,被最先带到了校长室,但被体罚的那个孩子已经不是查理了,他是纽旺达,一个战士。他是悲壮的,他也被自己的这种悲壮感染着。他要凭着它来抗衡整个现实世界。但基汀告诉他,这样做是愚蠢的,可他还是称呼了他为英雄,那刻基汀分明看到年青时的自己。当基汀说这句话时我似乎能感觉到他是怎样被碰得头破血流,而他不愿看到查理受到那样的伤害。“学会融入社会,并不是妥协,而是学会如何成长”基汀或许选择了一条更理智抑或更无奈的方式,毕竟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被认同的。 真正的悲剧发生了,尼尔死了,在这场战斗中尼尔败下了阵来,他对抗不了他的父亲,他无法成为他父亲所期望的那个人,他也无法成为他自己所期望的那个人,能够结束这一切的只有一颗子弹。死是一种最消极的抗争。他死的并不英雄,可当我看到在尼尔课桌里的那首死亡诗社的集体朗诵的开篇文章里的这句话时,我知道,尼尔并非想做什么英雄,他只是不想做个叛徒。这句话是这样说的:“以免,当我将死时,发现我从未活过”(and not, when I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尼尔的死使托德失去了这个不断给自己灌注激情的朋友,尼尔的死使托德意识到现实就像这雪天一样冰冷,现实就像尼尔已死一样不可改变。冰天雪地中托德显得苍白,孤独,胆怯… 终于彻底的回到了现实,学生们迫于校方的强大压力纷纷在那份应由基汀对尼尔的死负责的协议书上签了字。当然,我们知道,查理是不会签的。哦,对了,他不是查理,他是纽旺达。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

观《死亡诗社》有感1000字

观《死亡诗社》有感 在封闭的现实中,总有一些光指引我们反抗。——题记看完后很久我才能冷静下来思考,这部外表上朴实无华的电影,它蕴含的思想却充满着力量。用剧中的一句话说:“文字和思想的确能改变世界。” 惟有在梦中,人们才是真正自由的。 现在要是问起我的梦,大概是在不久的将来我能不再依靠父母过着安稳的生活;初中时还会想着以后能月入上万,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小学甚至还为过我要去清华还是北大纠结上半天。什么时候后开始,我渐渐不再走自己的路,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走上了大多数人的路。 也许有人会认为是如今教育的问题,但不去自省而是一味的指责我想未免有些可笑。现在书本里的知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都只是冷硬的文字。老师上课交给学生知识的原理,有些学生会独立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当堂所讲,有时还记不全,过几天就忘了。渐渐地,后者便会失去思考的能力,便不再思考自己为什么学习,每天听着老师们讲今后要考个好大学,可能会有:“奥,我原来是为了好大学的一张文凭学习”这样的想法,所以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的梦不再自由的原因。 电影中的基丁老师让我受教颇深。他和死板的几何老师形成的鲜明对比,让我甚至在电影的开头认为基廷是电影的“反派”,他甚至让学生撕书,在我眼里书是最珍贵的,不小心弄脏一点都会心疼个半

天,但基丁让学生做的是让他们挣脱权威的束缚,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诗、去做人生路。他让学生站在讲桌上,告诉他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从平静的绝望中冲出来,于是我看到了找到喜欢表演的自己的尼尔,看到了胆小自卑的托德大声喊出自己内心所想,。他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他让学生向往自由的灵魂再次觉醒。整部电影下来,我和在我一旁的妈妈也成为了基丁的学生。 故事随着尼尔的自杀而接近尾声。尼尔的死,让我庆幸,庆幸我没有逼迫我的父母;让我敬佩,敬佩他能够从别人生命的阴影里走出来;让我深思,现实和梦想,真的不能两全么。或许真的可以像我妈妈那样说的:“他可以再努力试着和父母沟通一下,不必非得自杀。”但是就算尼尔的父母这次让步了,可骨子里对孩子的专制是改不了的,尼尔的选择,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压力和无奈。 不出意料的,结局不美好。但基丁和死亡诗社所有成员做出的抵抗、努力正像片头那黑压压的鸟群,那么多鸟在一瞬间飞起,它们的飞腾是不计代价的,它们扇翅的声响打破了旷野的死寂,虽然是短暂的,但世界听到了它们的声音。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影评650字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影评650字 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死亡诗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1 看完电影《死亡诗社》觉得非常真实,前一秒孩子们喊这学校的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后一分钟孩子们高喊自己的原创口号。孩子原始的天性细腻的在影片中表现,青春期蠢蠢的萌动真实的展现。影片中孩子的活泼,家长的专制,校长的古板,新教师的个性都强烈冲击我们的心灵。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非传统的老师,吹着口哨进课堂,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的连廊,鼓励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 我们能看见他真诚善良,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自由,活跃,快乐,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飞。这是他们也是整所学校从未发生过的事,以学院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师为首的现代教育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两种教育有点像我们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师还需要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基丁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鉴于国情和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觉得尼尔的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避免。基丁老师教了怎样选择活着意义,但未教授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对生命负责。尼尔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杀为代价,让我看后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级的孩子有像尼尔这么强烈的兴趣欲望,我们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辅导。不可能愿望现实不了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孩子心灵脆弱,为不弹琴绞断手筋,成绩不好跳楼等等,所以现行“两纲”教育中特别强调的生命教育。这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希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发生。 影片《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要离开学校时,班里最内向的学生,第一个站到了课桌上,陆续有其他同学也站了上去。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基丁老师表达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这儿,我落泪了……老师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个太浅显的回答,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应该是,作为老师你的思想、人品影响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渐迈近,那种收获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成功。“亲其师,信其道”,让我们先从关心、爱护身边的孩子做起,相信定会有不俗的收获。 死亡诗社观后感2

DeadPoetsSociety《死亡诗社》英文影评及观后感

Dead Poets Society Dead Poets Society Background: Dead Poets Society,"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1959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a Originally calm school.English teacher named John Keating with his unique life Philosophy and anti-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students so that a number of Born rich, clear future students learn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pursue self ideal own life. He skillfully teach students to experience a way of life. He inspired some brave students did not hesitate to rebuild secret society "of Death Poets Society. "Their main activities are gathered at night in a cave for histological comedy tone continued until Neil commit suicide under the pressure of his imperious father . This provoked a blind repression school, not only the film's most expelled, but the idea of freedom has taken root in mind the students, but also laid the film history of Education chapter status. Themes: This movie is about what happens when these students decide to pursue their own desires, and to live life with the passion that Mr. Keating encouraged. U ltimately, it is about what happens when a few idealistic students find themselves confronted against conservative forces that resist all change, including the drive for personal self-determination.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一)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一) 从电影《死亡诗社》,看学生眼中的教育,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和教育。 第一部分:学校是什么?天堂还是地狱?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学校,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很高的学校。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多少家长梦寐以求。在家长眼中,进入这所学校,是荣耀,是骄傲,更是希望,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 可是在学生眼里,这里却是地狱!这所学校的教学单调凝重,这所学校的管理严肃刻板。活生生的学生,不能自我思考;教师的创新,被视为误导。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就像哪个古板的校长所说:按学校的传统教学,帮助学生升入大学,其他方面顺其自然发展。至于学生在想什么?追求什么?未来想要做什么?一点也不重要。所以,学校坚守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在学生关上房门,立即就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污秽”。 现实中,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家长为孩子们设计前途、力图把孩子打造成优秀的自己,以适应于这残酷的社会。作为教师,我们打着“一切为了学生好”的旗帜,训练学生遵守纪律、训练学生为校争光、训练学生考出好成绩,占据

他们课内课外的时间、剥夺他们干这干那的权利。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你为什么让父母这么丢脸》,文中的妈妈这样说:“我现在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我这个笨女儿。很奇怪,她之前在学校很聪明,上最好的高中和大学,但在研究生毕业后,即使补习了两年,她依然无法通过教师公招考试。我叫她几个月后去考公务员,但是她说她不想。我问她想干吗,她又说不出来。很奇怪,她明年就26岁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也没有朋友。我担心她嫁不出去,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交过男朋友。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为什么她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她为什么让我这么丢脸?” 这是谁的责任?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都这样说“用功念书、考高分,好成绩决定好工作。”多么可怕的成绩决定论!我们在思考:学校是什么?天堂还是地狱? 第二部分:独特的基廷老师让学生产生灵魂的共鸣——因为这正是学生内心的期盼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邀请了一些学生,现在我们听听他们的看法。首先,所有的学生都统一了一个观点:“我们喜欢这个老师,我们讨厌那些呆板的老师。” 学生甲这样说:“基廷老师激情澎湃,意气风发,基廷老师铿锵有力、魅力四射。他会随时关注你,激发你,

死亡诗社观后感

专业:小理 姓名:董世江 学号:201301100222 作业一、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课堂上,老师组织观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作为一名将来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在看了这个电影后,确实让我感触颇多。影片中,新任英语教师基丁充满活力的教育理念和饱含激情的教学方式,突破了预备学院原本死气沉沉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气氛,使学生的原本被紧紧束缚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然而他的教学理念、方式虽然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却无法得到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理解。最终伴随着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幸悲剧,他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育岗位。 《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成长、梦想、挑战传统的电影。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看完后我想到了法国《放牛班的春天》,德国《浪潮》,美国《半个尼尔森》以及印度《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等等。 先不得不提到的是电影的中文译名,原名Dead Poets Society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朗诵已故诗人作品的团体”如果结合内容来看应当译成“春风化雨”更为恰当。“死亡诗社”这个片名固然吸引人,但却并不贴切。 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死亡诗社》英文影评及观后感

Dead Poets Society Who are you What are you doing What do you want Many of us are losing ourselves because of the reality, frustration, the pressure or the authority. In fact, we are just like a chess, for others have arranged all for you. We spend a lot of time in those things we do not like. However, we are immature. We choose silence or choose to force ourselves to like it. We ourselves never dare to say "NO" loud, or never master our life in our hand. Perhaps, you will defend for yourself, "This is no other way to do "; Perhaps you will say, "Now that everything looks the same, can I be unique "; Perhaps you will say, "This is the reality, and no one can beat it"; perhaps, very likely, you will become one of them and establish the authority of parents to educate your children. You have become a loyal defender of authority. There is an old golden Chinese saying: No one can exist who resists me . However, all in all, cannot it change 《Dead Poets Society》tells me that nothing is impossible. At that time,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ielding. What you have to do is to obey discipline and authority. To Rebel means no good

《死亡诗社》影评

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 Society)的视听语言分Dead Poets Society 编剧: Tom Schulman 导演: Peter Weir 主演: Robin Williams 上映年度: 1989 语言: 英语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又名: 春风化雨 关于《死亡诗社》的评论自从其上映的1989年起至今已不计其数,几乎所有评论家都不会错过这部充满了话题的杰作。这部作品中无论是人物刻画、情节设计、主题选取还是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非常多值得研究的话题点。本文我们将选取视听语言角度对其进行剖析。 整部《死亡诗社》总共有900多个镜头切换,看似安详缓慢又不乏激情和煽动,可见导演对影片拿捏的精准与老到。在信马由缰的写意节拍中,导演带领着观众们走入了一座压抑而传统的预备学校。这里有散发着古老气息的建筑和美好的自然风光,有古董一样保守的老师和校长,有十七八岁对未来充满渴望又被学业压抑的男孩子们,有英俊儒雅不落俗套的基廷老师,有与梦想有关的死亡诗社与仲夏夜之梦……在这一系列人物和情节的组合下,在看似美好却又总是不见阳光的田园风光中,我们参与到了一个充满了抗争与压抑、矛盾与妥协的青春校园故事。虽然结局是出乎预料的让人心痛,但是却不并能够被定义成悲剧。尼尔死了,基廷老师走了,但是希望还在,正如影片名出现时黑色的背景下点燃一株蜡烛的镜头,虽然刺眼却给人希望,这希望虽然不够强大,却令人振奋。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油彩画带有着很强的隐喻意义,和后面影片的三个男主人公遥相呼应,尤其中间那个孩子低头的状态更是跟托德的人物性格相对应。影片中间基廷老师让学生们观看师兄们照片的情节也与开头这个油彩画面形成呼应。同时,这种油彩画又和整部影片压抑的背景环境想映衬,定下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可以说《死亡诗社》中场景气氛的把握对于情绪的引导有着高超之处。 下面我们看一下影片开头这种手法的运用。影片来头象征希望之光的烛光并不长久,转而镜头摇起看到的是两个古板严肃的老师点燃的蜡烛,他们谓之“智慧之光”。接着,苏格兰风笛声响起,一群身着黑色学生制服的学生高举印有“传统”的旗帜,步入一个犹如教堂般的会场,红色的旗帜与其上写的“Tradition, Honor, Discipline, Excellence”在肃穆严肃的场景下显得格外刺眼。制作者运用了一个全景构图,同时让演员从台阶上走下的方式,将这四面旗帜全部展示了出来。一个跟镜头渲染出了开学典礼的压抑感,之后一个俯视角给出了整个礼堂的全景,局促和压抑的感觉被呈现出来,这种处理把原本空旷高挑的建筑感觉完全颠覆。之后给众人的群像镜头表现出了各种不安与紧张,所有人起立说出“Tradition, Honor, Discipline, Excellence”时那种僵化又富有纪律感被压抑感

观《死亡诗社》有感

观《死亡诗社》有感 电影《死亡诗社》是教育类题材影片中的经典之作。故事以威尔顿预备学院为背景,在学院庄严凝重的新学年开学典礼仪式中拉开了序幕。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所以“传统、荣誉、纪律与卓越”为校训的学校,该校的教育模式单调、固定,极大地束缚和扼杀了学生们的思想与个性。基丁老师的出现,才颠覆了校园的传统,引领学生踏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死亡诗社”是基丁老师在学生时代组建的,学生尼尔和他的同学们在基丁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勇气与激情,重组死亡诗社,为此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故事以学生尼尔的自杀和基丁老师被解聘而告终。《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独特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效果以及学生尼尔的自杀,引发很多人对当今教育的思考。 教育的意义在于知,在于道。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教会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更深层面的东西。《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激发着被传统、荣誉、纪律与卓越长期桎梏的学生,用他独特的爱的方式传递着教育,指引学生发掘内心的理想。他告诉学生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要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要“抓住今天,及时行乐。”基丁老师引导学生自愿投入到活动当中,在活动中不知不觉陶冶情操,改变原有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同时获取知识,实现人生思想的重大转变,而基丁老师也变成学生跨越教条和现实的纽带。这一点,我们从电影中很多画面可以体会。在基丁老师的第一堂课,他没有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仔细观看陈列在大厅中已故校友的照片,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好好生活。还有一个让人心灵震撼的场面,基丁老师让学生们在院中三人排成一列走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三个人步调情不自禁一致起来,其他学生鼓掌的节奏也变得非常整齐。这在普通人看来是很小的一件事情,然而基丁老师的一番教诲却让学生体会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他告诉学生,做人就要学会找到自己的步伐,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不要刻意特立独行,但是每个人又有自己的权利特立独行。作为学生,他们应该走自己想走的路,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实的自己,这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影片中基丁还告诉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学会欣赏文字和语言。他站到讲台桌上,向学生发问:“为什么我要站在这里。”他给予学生这样的回答:站到上面是想提醒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他鼓励学生站到课桌上,因为那样可以用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教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自然。他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路,找到自己的路,自己的步伐。基丁通过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无不在要求学生不要墨守成规, 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不的世界,“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寻找自己的声音,要突破”,不要一味服从,一味地按照既定的规则来生活。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基丁的教学目的,即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是要有这一思想。很多人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上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注重传授知识,注重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传授学知识的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知道,知识是无限的,而普通人掌握知识却是有限的,

死亡诗社观后感(英文)

Be a real man Dead Poets Society There are certain films that can heavily shock your soul, then elicit your thinking, and finally change your attitude of life. No doubt Dead Poets Society is one of these infrequent films. It is a film about a teacher and his students. It is a film about perseverance and change. It is a film about love and cruelty. The film is se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9. It shows us a series of things which happened to Mr. Keating and the young boys in Wilton Preparatory School. Mr. John Keating is certainly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is film. He is a respectable teacher with a high self-cultivation. He has an advanced concep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 other two main characters are Neil, a boy who is keen on performing, and Todd, a boy with a little shyness. From Todd, I see how a boy grows into a man. The film starts with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Wilton Preparatory School. Todd, a shy boy, starts his school life with his roommate, Neil. On the first lesson, their teacher, Mr. Keating, just told them ‘Seize the day, make your life extraordinary’.He reads Whitman’s poet Oh Captain! My Captain. He taught the students to swim against the steam and to be themselves but not to perform. Students regard Mr. Keating as a different

《死亡诗社》影评

春风化雨 ——《死亡诗社》电影简评一、观影动机 首先关于这部电影的动机,笔者有话要说。看这部电影的念头来自某网站上订阅的一个专门做经典电影解说的栏目。主持这个栏目的两位解说员,通常带着点戏谑的口吻解说电影,却又不失对经典电影的尊重,很有意思。有一次因为没注意,也没看影片评分,吃饭的时候随手点开一期《控方证人》电影解说,看完解说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实在太精彩了,然而当时已经被剧透,而且这还是部破案悬疑类的电影,知道了出人意料的结局却还没看过原作的我表示十分后悔。所以当我看到《死亡诗社》的投稿获得豆瓣评分8.9,IMDB评分8.0分时,学会聪明了一回,打算先看完正剧再来看解说。现在网上做视频解说的投稿不少,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还让人觉得有理的栏目我觉得不是那么多的。毕竟有些影片解说栏目不管什么没营养的烂片都放着投稿,观众听了也不过是笑笑纯属娱乐消遣,我觉得能坚持一直做经典电影解说不随意迎合粗俗大众娱乐文化的栏目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看的优秀的电影解说栏目吧。 二、影片主要情节介绍及大体观赏体验 这部电影由彼得·威尔导演,汤姆·舒尔曼编剧,获得了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大致内容讲的是一位中学诗歌老师鼓励他的学生追求内心自由的青春励志故事。光看介绍,就觉得这是一部情节没有多大起伏的电影。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情节没有现代美国大片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自然也看不出什么扣人心弦,容易让看的人开小差,甚至主角之一尼尔的结局都在人的意料之中。影片总长130分钟左右,笔者认为前面的2小时像是反复地叙述再平常不过的校园生活,而最精彩的、最触动人心的部分莫过于那最后的十分钟,当班长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一切尽在不言中。不过,即使是平淡无奇的校园生活,也确实很容易引起观看影片的人内心的共鸣,大家都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人,就像影片开头播放的那样,“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该有的,影片里都有,只是大部分观看电影的人缺了一个像基丁一样的老师。如果放在几年前我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看这部影片,感受又是完全不一样了吧。有人说,这部电影带着对封闭的应试教育的抨击(来自豆瓣),因为笔者已经逃过了应试教育的摧残,所以心中的喷恨和共鸣也少了许多。就目前的人生经历和认知范围来看,我觉得我更赞同另一种观点:思想上的浪漫主义与生活中的现实主义之间的冲突。我认为单纯的中学时代更多需要的是浪漫与激情,考虑现实少一点。或许是国情不同,在西方社会,国民的忧患意识更强一些,这种现象反应在家庭,就是父母考虑孩子的未来比较超前,就这样看来,家长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不过较早地为现实生活限制,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孩子本身来说并不是好的选择;同样的对一个国家而言,银行家、企业家、士兵作为运转国家的重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800字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800字 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死亡诗社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1 我们被教条、被传统压迫成一种习惯,我们死心塌地变成现实主义者。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的追求与梦想。这不单单是《死亡诗社》里存在的,作为1989年的电影它依然能够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我听过看过很多西方文化,我也相信美国梦,因为美国的强大世界公认,而我们所处的教育就是封闭的、守旧的的事实。从1989年就能拍出这种片子,我想现在的西方社会肯定是充满开放和梦想的。因为她们很早就找到了作为个人存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我们国人是什么?教育、婚姻、工作,等级观念无所不在,人们盲目追求利益和物质,而且正渐渐地成为社会基本规律,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着。 幸好,有日渐开放的书籍和电影,在新青年中传播,我们才发现自己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祖宗为面子而在按部就班。 可惜,现在的我缺乏像古诗社那般热情,也过了爱做梦的年纪,所以我在沉溺在为接下来大家都在做的事而努力,浑浑噩噩过一辈子。我也清楚地知道部分先进者的反抗是无用的,他们的贡献只是给

我们年轻一代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不敢做激进者,所以我会在当下这个时代心中保留这份希望,继承给下一代。 o!captain!mycaptain!Hetoldme,sizetheday,dowhateveryouwant. 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是我的船长,我虽然已经老去,但一辈子还很长,我还在未知的海洋探索自己的命运。 死亡诗社观后感2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musttellyouwhatIfeel!”他的父亲说“Telluswhatyou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