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大红山铜铁矿床控矿因素及成因分析

新平大红山铜铁矿床控矿因素及成因分析
新平大红山铜铁矿床控矿因素及成因分析

萤石矿三大成矿类型

(一)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的萤石矿床 (1)河南信阳尖山萤石矿床该矿床位于河南信阳、桐柏、确山三县交界 处,属大型单一萤石矿床。 矿床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秦岭东西构造带东端边缘,毛集破碎带之北侧。东至邢集,北自白庙、南王岗,面积为180km2(图4.3.4)。 图4.3.4河南信阳尖山萤石矿床区域地质构造图① 1.第四系; 2.第三系; 3.白垩系; 4.新元古界; 5.中元古界; 6.古元古界; 7.混合岩化带; 8.燕山晚期花岗岩; 9.燕山早期花岗岩;10.吕梁期;11.角度不整合线;12.尖山萤石矿区域范围;13.尖山萤石矿区范围;①据河南十队简化

矿区内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的角闪片岩、石英云母片岩,夹薄层石英岩、大理岩。燕山晚期酸性花岗岩为鸳鸯寺岩株的北东部分,出露范围占矿区面积的4 5%,为萤石矿脉之主要围岩。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其中北东东和北西西方向的构造规模较大,矿体赋存于北东东和近于东西向断裂带中。矿体多为脉状,但由于脉体本身沿走向有膨大、缩小特点,因此一般呈豆荚状、波状。膨大部位矿体厚度可达6.9m,而狭缩 部位可以小到几厘米到20cm。 图4.3.5浙江德清庾村萤石矿区地质图 (姚洪烈,1980) 1.重结晶熔结凝灰岩; 2.流纹岩; 3.安山玢岩; 4.英安玢岩; 5.燕山晚期花岗 岩;6.燕山晚期花岗闪长岩;7.矿化蚀变带;8.矿体

矿石矿物成分主要有萤石,其次为石英、玉髓等。在矿体深部,有时可见方解石。氧化矿石中偶含少量硬锰矿及褐铁矿。按矿物组合特征将矿石类型划分为萤石型和石英-萤石型,在矿体深部有萤石-石英-方解石型。 矿石结构有压碎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次为文象结构,偶见胶状结构。构造以块状、角砾状构造为主,次为浸染状、网格状构造。 矿体顶板围岩均受强烈蚀变,蚀变范围为数十厘米至几米。蚀变种类因围岩岩性而异。花岗岩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次为高岭土化。角闪片麻岩主要发育 硅化、绿泥石化。

萤石矿控矿因素

(一)矿床的时空分布 中国萤石矿床,从大地构造位置看,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的矿床和产于火山岩、潜火山岩中的矿床,多分布于我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地带,即扬子钱塘准褶皱带以南,江南古陆以东和以南地区。产于各种沉积岩(除产于浅变质碎屑岩)中的矿床多分布于以上构造以北和以西地区,如产于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岩地区的热水沉积和交代矿床分布于我国北部中蒙交界的两大板块地缝合线的边缘和西南基性火山岩发育地区。产于沉积碳酸盐地区交代矿床多分布于西南和华北碳酸盐岩发育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华中、华南、华东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萤石矿床,其次是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部分地区(如甘肃、新疆等地)。其中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的矿床,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产于火山岩、潜火山岩中的矿床,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其余类型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南地区。 中国萤石矿床赋矿岩层从太古宇、元古宇至中生界都有,但比较集中于古生代的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从矿床成因考虑,萤石矿床(除沉积萤石矿床外)多在成岩以后,由热液活动引起。因此,即使矿床赋存于古老变质岩地层,其成矿时代也比较晚。经统计可知,我国萤石矿床的90%与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有关。同时在燕山期内,又以燕山晚期成矿最为有利。那些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多数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生成联系,

只有少数萤石矿床与印支期或海西期花岗岩有关。这种趋向于晚期岩浆活动有关的现象,不但从总体上看,而且从某一局部地区看也存在这一规律。广西资源县双渭江萤石矿床,矿床所在区域内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三个时期花岗岩出露,但矿床却明显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山东蓬莱巨山河萤石矿区,燕山期有三次岩浆侵入活动和一次脉岩侵入,但与萤石矿有关的是第二次以后的岩浆侵入活动及晚期脉岩。至于那些产于中生代火山岩和潜火山岩中的萤石矿床更是较新的地质年代中地质作用的产物。 (二) 矿床的控矿因素 同其他种类矿床一样,控制萤石成矿作用的主要是岩石类型和构造。适宜的岩相和岩性往往是萤石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基础,一定褶皱和断裂,为成矿溶液提供通道和有利的容矿空间。在这些因素中,对不同类型矿床而言,各自所起作用程度也不同。 (1)岩石类型的控矿作用岩浆岩类型对萤石矿化的影响因矿床类型而异。对于产在酸性-中酸性岩浆岩内、外接触带的矿床,特别是那些成矿物质来自岩浆岩本身的矿床,总的来讲,对围岩的选择性不强,而往往岩体本身的性质对能否构成萤石矿化或矿床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与萤石矿化有关的岩浆岩多为酸性或中性,很少与基性岩浆有关,以酸性花岗岩(包括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及某些中酸性岩石(如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等富sio2的钙碱性岩

萤石矿资源特征

萤石矿资源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一)矿床的时空分布 中国萤石矿床,从大地构造位置看,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的矿床和产于火山岩、潜火山岩中的矿床,多分布于我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地带,即扬子钱塘准褶皱带以南,江南古陆以东和以南地区。产于各种沉积岩(除产于浅变质碎屑岩)中的矿床多分布于以上构造以北和以西地区,如产于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岩地区的热水沉积和交代矿床分布于我国北部中蒙交界的两大板块地缝合线的边缘和西南基性火山岩发育地区。产于沉积碳酸盐地区交代矿床多分布于西南和华北碳酸盐岩发育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华中、华南、华东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萤石矿床,其次是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部分地区(如甘肃、新疆等地)。其中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的矿床,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产于火山岩、潜火山岩中的矿床,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其余类型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南地区。 中国萤石矿床赋矿岩层从太古宇、元古宇至中生界都有,但比较集中于古生代的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从矿床成因考虑,萤石矿床(除沉积萤石矿床外)多在成岩以后,由热液活动引起。因此,即使矿床赋存于古老变质岩地层,其成矿时代也比较晚。经统计可知,我国萤石矿床的90%与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有关。同时在燕山期内,又以燕山晚期成矿最为有利。那些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多数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生成联系,只有少数萤石矿床与印支期或海西期花岗岩有关。这种趋向于晚期岩浆活动有关的现象,不但从总体上看,而且从某一局部地区看也存在这一规律。广西资源县双渭江萤石矿床,矿床所在区域内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三个时期花岗岩出露,但矿床却明显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山东蓬莱巨山河萤石矿区,燕山期有三次岩浆侵入活动和一次脉岩侵入,但与萤石矿有关的是第二次以后的岩浆侵入活动及晚期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黄君振 (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 530031) 【摘 要】对凤凰山银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银矿成矿主要受层位及断裂构造双重因素控制,地层提供了矿源,构造提供了进一步富集的动力条件和成矿空间,在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和主要控矿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银矿体;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方向;凤凰山 【中图分类号】P61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08)06-0129-02 广西凤凰山银矿属断裂破碎带充填交代脉型单银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及层位控制。自1987年至1995年经过广西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队的曲折探索,探明银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1995年组建“广西凤凰银业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采选能力为300t/d,经历年开采、扩产,矿山银矿资源日渐减少,公司发展面临压力,寻找外围及深部矿体,扩大银矿资源储量的任务日益紧迫。本文从地质成矿特征为起点,对成矿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 (一)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凤凰山银矿床地处广西隆安县与扶绥县交界的凤凰山北东侧。所属构造单元为华南准地台之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是一个由加里东褶皱形成的弧形背斜区。矿区处于西大明山凸起的北东部。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和泥盆系。其中寒武系为一套海相类复理石建造,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基底。自下而上分为小内冲组(?x)、黄洞口组(?h),进一步可根据旋回或岩性组合各细分为三个岩性段即小内冲组第一段(?x1)、第二段(?x2)、第三段(?x3);黄洞口组第一段(?h1)、第二段(?h2)、第三段(?h3)。泥盆系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围翼,自下而上分为莲花山组(D1l)那高岭组(D1n)及郁江组(D1y),在矿区,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 西大明山地区岩浆岩出露甚少,仅有少量酸性岩脉和基性岩脉沿裂隙或断层侵入,分布零星。 区内褶皱构造以小明山复背斜为主,次级褶皱不太发育,较大的有渌郁山背斜,为小明山复背斜的次一级褶皱。其北翼,在凤凰山矿区F1、F4断层的北盘及北部的黄洞口组第二段(?h2)中稀疏发育一些近东西向次级褶皱。断裂构造发育,矿区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有区域性断层罗维北西向断裂、马村北东向和小明山—新六厘北东向断裂通过。 (二)矿区地质 1.地层 矿区范围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为寒武系黄洞口组。其北面与泥盆系莲花山组为不整合接触,而南西与小内冲组整合接触。根据沉积旋回及岩性组合将其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段又分为下部和上部两个岩性层。各岩性段、岩性层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见图1)。 第一段下部(∈h1-1):分布于矿区南部,从下往上可细分两个沉积旋回,下部旋回由含泥中- 细粒砂岩、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许泥岩,逐步过渡为砂岩泥岩互层到泥岩夹砂岩。上部旋回由含泥中- 细粒砂岩逐步过渡为砂岩、不等粒砂岩夹泥岩到泥岩夹砂岩。厚度480.39m。 第一段上部(∈h1-2):是矿区赋矿层位,分布于矿区中偏北部,下部以含泥中-细粒砂岩为主夹泥岩,中及上部则以泥岩夹砂岩和砂岩夹泥岩韵律性交互产出。厚度267.48m。 第二段(∈h2)分布于矿区北部。底部有一层长石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下部、中部为含泥中-细粒砂岩、细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或互层,未见顶,厚度>442.75mm。 2.构造 矿区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不甚发育,仅见一些小褶曲。矿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数量较多,方向各异,规模大小不等,且多次活动,力学性质十分复杂。其方向有近东西—北西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图1),其中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较发育,而北东、南北向则不很发育且规模较小。 矿区内的EW向断层为主要容矿断层,由F1、F2、F3、F4、F A、F10组成一长约3200m,宽约800m近EW向的断裂破碎带,其间尚发育多条EW、NE、NW向次级小断层。其中F1规模最大,西起31线,东至40线,延长2km,总体走向108°,由数条次级断层构成破碎带,宽度最小4.5m,最大89.85m,是矿区内的主要容矿断层,产I-①、I-②及若干小矿体,倾向SSW,局部可见反倾现象。下断面倾角48~83°,平均64.5°;上断面倾角55~89°,平均71.2°。破碎带内部陡缓不一,方向各异的次级断裂结构面普遍可见。属逆冲性质断层,经历多次活动叠加改造,具早期压裂,中期伸张和晚期压扭几个演化过程。 【收稿日期】2008-04-20 【作者简介】黄君振(1971-),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第四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从事地质找矿工作。 - 129 -

找矿方法

找矿方法概述 主要讲三个方面: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和找矿技术方法。 一、控矿因素 控矿因素一般是指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如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岩相、古地理、区域地球化学因素、变质因素、岩性、古水文、风化因素等。 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控矿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针对具体的某一类矿床则控矿因素对成矿的贡献是有主次之分的。例如,内生矿床主要受到岩浆岩、构造的控制,外生矿床则着重与地层、岩相、古地理、构造等有关,变质矿床则主要受到变质因素的制约。控矿因素研究是预测、找矿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之一。 二、找矿标志 找矿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和间接地指示矿床的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一切现象和线索。找矿标志按其与矿化的联系一般可分为直接找矿标志和间接找矿标志,前者如矿体露头、铁帽、矿砾、有用矿特重砂、采矿遗迹,后者如蚀变围岩、特殊颜色的岩石、特殊地形、特殊地名、地球物理异常等。 ㈠地质标志 1 矿产露头 矿产露头可以直接指示矿产的种类、可能的规模大小、存在的空间位置及产出特征等,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由于矿产露头在地表常经受风化作用改造,因此据其经受风化作用改造的程度,可分为原生露头和氧化露头两类。 原生露头是指出露在地表,但未经或经微弱的风化作用改造的矿化露头。其矿石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基本保持原来状态。一般来说,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矿石和脉石较坚硬的矿体在地表易保存其原生露头。 多数的矿体的露头,在地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氧化,使矿体的矿物成分、矿石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变化,这种露头称之为矿体的氧化露头。在对金属氧化露头的野外评价中,要注意寻找残留的原生矿物以判断原生矿的种类及质量,另外也可以据次生矿物特征判断原生矿的特征(表3-2-3)。

层控热液矿床找矿方法(标志)总结

一.海底喷流沉积型(SEDEX型)铅锌矿找矿方法(标志) 1 地质填图找矿方法 构造、沉积相和热液蚀变的地质填图法很重要。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识别出一、二、三级盆地可了解矿床可能成矿区域位置;识别同生断层:同沉积断层,是含金属流体的通道;识别盆地内古生代或元古宙的细碎屑沉积岩区、碳酸盐岩沉积岩区和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岩区,这是sedex铅锌矿最常见的容矿岩石。识别可能含矿的地层、层位、岩相以及特有的标志层;识别热液燧石层,有助于发现喷发中心和伴生的硫化物矿床;识别常见围岩蚀变如硅化、电气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白云母化等等。 2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岩石地球化学找矿法:SEDEX型矿床含有一套成矿元素组合,通常包括Fe、Mn、P、Ba、Ca、Mg、Hg、Cd、As、Sb、Se、Sn、In、Ga、Bi、Co、Ni、T。离开喷口杂岩Zn/Pb比率增加,是sedex铅锌矿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用于新鲜露头和钻孔岩心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可为找隐伏矿指出方向。容矿沉积岩中具Zn、Fe、Mn、Tl异常,容矿碳酸盐岩在近矿更富Fe和Mg.矿床常含金属分带异常。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法:矿床附近的岩屑和土壤样品有异常的贱金属值,黑色页岩的背景值高,土壤地球化学Pb、Zn有助于确定钻探目标。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法:河流沉积物和水系样品有成矿元素和伴矿元素异常。 3地球物理找矿方法 重力测量:矿石和围岩的密度差可以通过详细的重力测量识别,详细的重力测量可确定几百米深处有无铅锌矿的存在。 磁法:航空和地面电磁测量可圈定炭质和含黄铁矿容矿沉积相的位置。 4,遥感找矿方法 环形和线性构造解译:遥感物探数据有利于解释盆地构造和掩埋于沉积盖层之下的其他类型岩石的分布;经处理的区域势场数据可以用来确定基底构造、盆地边缘、盆地充填物的性质和厚度,以及生长断层等其他构造。 二.密西西比河谷型(MVT型)铅锌矿找矿方法(标志) 1.地质填图找矿方法 大地构造环境:稳定的克拉通 区域基地构造、基地隆起和断裂、断层和破碎带:为矿床重要控矿因素。 巨大的沉积盆地:MVT矿床通常产在盆地的边缘。 地台碳酸盐岩系:构成MVT矿床的常见容矿岩石。 成矿时代:奥陶纪-第三纪之间,多形成于泥盆-二叠或白垩-第三纪时期。 不整合面:在碳酸盐岩地层中,不整合为岩溶构造、溶解角砾岩等的生成创造了条件,这些构造常构成容矿空间。 存在蒸发岩:对形成卤水方面有重要意义。 地层:常产在碳酸盐岩系的白云岩中,少量在灰岩和砂岩中,白云岩化、有机质、浸染状硫化物的出现为良好的标志。

安徽省舒城县高峰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安徽省舒城县高峰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06T15:14:28.4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第35期作者:万才宇 [导读] 摘要:舒城县高峰萤石矿主要赋存于卢镇关群小溪河组地层,地层主要岩性为灰红色黑云钾长片麻岩夹黑云石英片岩、角闪片岩、 斜长角闪岩。 安徽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舒城县高峰萤石矿主要赋存于卢镇关群小溪河组地层,地层主要岩性为灰红色黑云钾长片麻岩夹黑云石英片岩、角闪片岩、斜 长角闪岩。矿体受北东向断裂控制,被石英—萤石脉充填,并控制了萤石矿脉产出形态,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 1、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所在区域构造单元属秦岭地槽褶皱系(Ⅲ)、北淮阳地槽褶皱带(Ⅲ2)、舒城隆起(Ⅲ3 2),褶皱构造体系属诸佛庵复—佛子岭复向斜东部重复端。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2、高峰矿区地质特征 (1)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卢镇关群小溪河组(Pt1x)和第四系全新统(Qh)。 第四系全新统(Qh):下部为灰土黄色砂砾,胶结差,结构松散。砾石成分复杂,有片麻岩、花岗岩、石英等;分选性较好砾径以1~2.5厘米为主,磨圆度中等,砂粒粗细混杂,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长石,少量黑色矿物。上部为灰黄色砂质粘土。分布于矿区山间洼地及山麓 地带,主要为残坡积沉积物,平均厚度约2米。 卢镇关群小溪河组(Pt1x):下部为浅灰、肉红色厚层混合岩化黑云钾长片麻岩夹肉红色细粒浅粒岩及灰黑色斜长角闪岩。厚>376米。中部为深灰色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夹浅灰、灰红色厚层混合岩化黑云二长片麻岩、含角闪钾长片麻岩,局部夹少量角闪片岩及白云钾长 片麻岩。厚656米。上部为灰白、灰红色厚层混合岩化黑云钾长片麻岩夹混合岩化黑云(白云)石英片岩及黑绿色绿帘钠长角闪片岩、角闪片岩。向下石英质增高,出现厚50余米的混合岩化石英岩。厚1568米。片麻理产状320°∠49°,矿区内广泛分布,为矿区内主要含矿地层(2)构造 褶皱:区域内地质构造以海西期褶皱为主,矿区位于诸佛庵—佛子岭复向斜东部重复端。 断裂:矿区内发育有NE向正断裂(属次级正断层):主要表现为走向为35°~55°的压扭性段层,倾向NW,倾角75°~80°。该断层规模较大,其长度大于300m,宽度0.5~5.0m。 (3)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不发育。 (4)围岩蚀变 变质作用是以热液蚀变为主,主要有硅化、萤石矿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等。 3、矿体特征 (1)矿体规模 Ⅰ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呈透镜状断续出露地表,走向35°,倾向NW,矿体上部倾角75°,下部倾角在60°左右。矿体沿走向长度 235m,宽度平均约5.25m,矿体视厚度65m~115m,平均84m。矿体产于断裂带中,顶、底板岩石以硅化破碎的片麻岩为主,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受断层产状控制。 Ⅱ号矿体,走向35°,倾向NW,矿体倾角在65°左右,沿走向长度93m,宽1.5m,矿体视厚度为61~83m,平均72m。赋存标高+305~ +420m, (2)矿石质量 矿石矿物为萤石,成分单一。萤石呈浅绿色、淡蓝色、白色及紫色,具半自形~它形粒状,粒度一般在0.5~2.5mm之间。脉石矿物主 要为隐晶质~显晶质石英,偶见石英集合体呈细脉状、网脉状,其次含少量重晶石、粘土矿物。 矿石构造以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为主,次为交叉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矿石构造有块状、碎裂状、角砾状、网格状、晶簇状及条带 状等构造。 (3)矿石类型 石英~萤石矿石:以白色及灰白色为主,带浅绿、淡蓝色。 角砾状萤石矿石:主要为碎裂状萤石矿石,被硅质及泥质、碳酸盐物质胶结。 4、结语 本区萤石矿体根据产出条件、形成方式及形态特征等因素分析,矿床成因类型均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萤石矿,受断裂构造控制 明显。

安徽省淮北市王场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安徽省淮北市王场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王场铁矿为隐伏中型铁矿,矿体主要赋存于王场倒转背斜北西翼的围岩与闪长玢岩的接触带上,由11个矿体组成,主矿体产于地层转折部位,围岩蚀变强烈,分带明显,矿石以透辉石磁铁矿石为主,矿体受地层、构造、接触带、闪长玢岩控制,为一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床。 标签:王场铁矿闪长玢岩倒转背斜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床 王场铁矿位于淮北市东南约10公里处,为一隐伏矿床,1966通过验证磁异常开始,后续通过开展工作确定为中型矿床。本文初步总结了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其控矿因素进行探讨。 1矿区地质特征 1.1区域地质背景 王场铁矿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的徐淮地块淮北断褶带内。处于“淮北坳陷”中部,出露地层有奥陶系下统石灰岩、燕山早、晚期中酸性的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岩等,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岩体成矿作用强烈,是重要的成矿远景区。 矿体主要赋存于王场倒转背斜的北西翼(此段未倒转),萧县组青龙山段及王场段,其次产于接触带上[1-3]。矿体距离接触带20~210米。矿体群出,密集排列,迭加成层,中心向上凸起,边部向下侧伏,形成不对称的穹隆式矿体群。矿体上凸部位与基底闪长玢岩上隆部位往往相对应,见圖1。 1.2 地层 矿区地层除第四系及少量的石炭系外,主要是奥陶系地层。矿区内奥陶系地层自新至老归纳划分为三组五段。三组是奥陶上统阁庄组及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和萧县组。五段是将奥陶系下统岩性自新至老归纳划分为上马家沟组岩性段、下马家沟组岩性段,萧县组青龙山岩性段、萧县组王场岩性段和萧县组团山岩性段。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岩性多为紫色铁铝质页岩;奥陶系中统阁庄组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质纯灰岩互层;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上段以灰岩、斑纹状白云质灰岩为主中部夹泥质条带灰岩,下段以厚层状质纯灰岩为主;萧县组青龙山段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灰岩互层夹土黄色薄层泥灰岩,王场段两层灰岩与两层角砾状泥质白云质灰岩互层,团山段斑纹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4]。 1.3构造 矿区位于皇藏峪复式背斜和闸河复式向斜的相接部位,构造线方向北东55°左右。矿区褶皱构造有王场倒转背斜,背斜两翼地层裸露。

青海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青海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北祁连成矿带为青海省内主要的铜铅锌金等多金属成矿带,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特征的研究,结合其成矿背景、含矿岩石等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加之在对前人研究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两类主要的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的异同点,提出了青海省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的找矿标志,希望能对以后在该地区寻找同类型的铜多金属矿提供一定的帮助。 标签: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找矿标志 1前言 北祁连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重要火山岩带和有色金属成矿带,东西延长1200km,横跨甘青宁三省,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1]。成矿作用强烈,矿床类型复杂,主要类型有海相火山岩型、喷流沉积型、矽卡岩型、岩浆型、构造蚀变岩型、热液型等,找矿潜力巨大。北祁连成矿带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物质组成复杂,构造变形强烈,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属性的各类地质体堆垛混杂,成矿作用复合叠加,造成不同时期的研究工作在许多问题的认识上没有形成统一。 2典型矿床特征 祁连成矿带经历了震旦纪-中寒武世大陆裂谷演化、晚寒武世-志留纪末板块体制演化:洋盆扩张(∈3-O1)-俯冲消减/洋盆闭合(O2-3)-碰撞造山(S-D3)、石炭纪-现代陆内造山的构造演化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于洋脊扩张、弧后拉张等作用所引发的大规模海底火山喷发和热水沉积作用,在不同的拉张环境下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热水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区内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赋矿岩系为黒茨沟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段为代表的大柳沟-尕大阪铜多金属矿;另一类是以赋矿岩系为扣门子组火山熔岩段为代表的红沟铜矿,现将该两类代表矿床进行成矿特征分析。 2.1大柳沟-尕大阪铜多金属矿 大柳沟-尕达坂铜多金属矿田是北祁连成矿带中重要的矿床类型,自上世纪60年代发现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勘查和开发,浅部矿体已基本枯竭,勘查工作已向深部发展[2]。该矿区位于祁连县城北西约10km处,由郭米寺、大柳沟、弯阳河、下沟、尕大坂、下柳沟、白柳沟等铅锌铜矿床构成,它们构造背景和成矿特点一致,空间分布上有联系,所以纳入一个统一的矿区。 2.1.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范围东西长20km,南北宽5-7km,处于野牛沟-清水沟-白柳沟大陆裂谷

乳山市西涝口矿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乳山市西涝口矿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本文概述了西涝口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研究了地层、断裂、裂隙构造等方面的控矿条件,总结了找矿标志,指出了该区的找矿方向。 标签:控矿因素找矿方向西涝口 西涝口矿区位于山东省乳山市崖子镇北西约8km的西凤凰崖一带,地理坐标:东经:121°10′00″—121°15′00″;北纬:37°02′30″—37°06′45″。先后有山东省地质三院、乳山市黄金公司和我部在此开展岩金普查工作。历经多年,皆因该区地质构造复杂,未能实现突破,随着近几年找矿思路的拓展,新方法新理论的运用以及周边新类型矿床的发现和已知矿床深部找矿的突破,给该区找矿带来了转机。综合分析该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笔者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礦前景。 1区域地质背景 西涝口矿区位于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胶东隆起带上,胶莱断陷盆地东北缘,牟乳金成矿带西侧。(图1)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荆山群、中生界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荆山群地层为一套中深度变质岩系,其岩性主要为黑云片岩、石墨片岩、大理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等,主要分布在鹊山岩体周围,与岩体呈渐变过渡接触,在岩体内荆山群地层多以残留体出现。中生界地层主要为陆源碎屑沉积岩和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岩,前者分布在胶莱盆地中,后者沿郭城—即墨断裂及桃村断裂分布。中生界地层与荆山群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并与金成矿关系密切。断裂按走向分为两类:北东向和近东西向。 (1)牟平—即墨断裂带:属华夏式构造,集中分布于牟平—即墨一带,断裂带走向NE40—50°,倾向不一,倾角较陡,全长大于100km,宽40—50km。断裂带发育在胶东岩群、荆山群、中生界白垩系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及燕山晚期的岩体中。断裂带由一系列大致互相平行、间距近似相等的压扭性断裂组成。由西向东有:桃村—东陡山断裂、郭城—即墨断裂、朱吴—店集断裂、海阳—青岛断裂。断裂带对区域地质构造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简要特征如下:a. 断裂带由一系列压性、压扭性断裂组成,压扭性特征显著。b. 断裂带左行平移特征显著。c. 断裂带内的主干断裂,具有等间距性,间距10—20km左右。d. 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 (2)胶莱盆地北缘滑脱构造:胶莱盆地是中生代晚期形成的断陷盆地。其长约280km,最大宽105km,面积2000km2。盆地形状为北东向的似菱形,盆地边界多为平直倾角20—50°缓倾的正断层,构成了似地堑式构造。滑脱构造是在

萤石矿三大成矿类型讲解学习

萤石矿三大成矿类型

(一)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的萤石矿床 (1)河南信阳尖山萤石矿床该矿床位于河南信阳、桐柏、确山三县 交界处,属大型单一萤石矿床。 矿床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秦岭东西构造带东端边缘,毛集破碎带之北侧。东至邢集,北自白庙、南王岗,面积为180km2(图4.3.4)。 图 4.3.4河南信阳尖山萤石矿床区域地质构造图① 1.第四系; 2.第三系; 3.白垩系; 4.新元古界; 5.中元古界; 6.古元古界; 7.混合岩化带; 8.燕山晚期花岗岩; 9.燕山早期花岗岩;10.吕梁期;11.角度不整合线;12.尖山萤石矿区域范围;13.尖山萤石矿区范围;①据河南十队简化

矿区内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的角闪片岩、石英云母片岩,夹薄层石英岩、大理岩。燕山晚期酸性花岗岩为鸳鸯寺岩株的北东部分,出露范围占矿区面积的45%,为萤石矿脉之主要围岩。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其中北东东和北西西方向的构造规模较大,矿体赋存于北东东和近于东西向断裂带中。矿体多为脉状,但由于脉体本身沿走向有膨大、缩小特点,因此一般呈豆荚状、波状。膨大部位矿体厚度可达6.9m,而狭缩部位可以小到几厘米到20cm。 图 4.3.5浙江德清庾村萤石矿区地质图 (姚洪烈,1980) 1.重结晶熔结凝灰岩; 2.流纹岩; 3.安山玢岩; 4.英安玢岩; 5.燕山晚期花岗 岩;6.燕山晚期花岗闪长岩;7.矿化蚀变带;8.矿体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3516376.html,/up loadfile/wenhuaziyuan/uploadfile/200812/20081216030924839.jpg 矿石矿物成分主要有萤石,其次为石英、玉髓等。在矿体深部,有时可见方解石。氧化矿石中偶含少量硬锰矿及褐铁矿。按矿物组合特征将矿石类型划分为萤石型和石英-萤石型,在矿体深部有萤石-石英-方解石型。 矿石结构有压碎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次为文象结构,偶见胶状 结构。构造以块状、角砾状构造为主,次为浸染状、网格状构造。

萤石矿资源现状及前景展望

萤石矿资源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工办洪俊华 一、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成矿带,萤石资源十分丰富,全国20多个省区内均有不同规模的萤石矿床。但我国高品位萤石矿比例小,共生矿多,多年开采使得国内萤石富矿日趋减少。 目前世界已探明萤石矿物储量约5亿吨,中国萤石储量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南非、墨西哥,请详见表1-1。 表1-1 2008年世界各国和地区萤石可采储量和基础储量 资料来源:MINERALCOMMODITYSUMMARIES2009

中国化工信息网2008年12月9日披露,中国萤石矿品位一般在35%-40%;其中≥65%的富矿只有3000万吨,约占保有储量的23.8%;而≥80%的高品位富矿不到1000万吨。现已发现各类萤石矿床、矿点约874处。湖南萤石最多,内蒙古、浙江次之,主要集中在湖南柿竹园、湖南桃林、内蒙古苏莫查干敖包和浙江湖山等几大矿床。详情请参见表1-2。 表1-2中国主要萤石矿床统计表 矿区名称累计探明储量(万吨)品位(%) 湖南柿竹园4,589.8 21.74 内蒙古苏莫查干敖包1,031.4 53.86 湖南桃林605.7 14.28 浙江湖山451.0 50.00 总计6678 / 资料来源:河南省有色金属网 钢铁和化工两大主要萤石应用行业对萤石的需求都在持续增长,萤石销售价格持续上升。2007年钢铁业消耗萤石85万吨,2008年钢铁业消耗萤石将超过90万吨;近年来,氟化工快速发展,萤石的消耗量快速增长,氟化工行业初级产品氢氟酸的产能已超过60万吨,消耗萤石粉近100万吨。 萤石是我国传统的优势出口资源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出口的萤石达到130万吨左右,长期占国际市场半壁江山以上。由于出口量较大,国内萤石为追求产量存在滥采现象,对资源环境破坏极为严重。2008年中国萤石产量32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54.79%,居第1位。 由于长期对萤石资源的无序滥采和大规模出口,我国萤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 二、国家对萤石战略资源保护的产业政策

浅谈热液型矿体的控矿因素

浅谈热液型矿体的控矿因素 构造因素是最重要的控矿因素之一,尤其对热液矿床来讲更是如此。构造控矿规律的研究对研究矿床的形成并指导找矿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热液型矿体构造和控矿因素以及蚀便特征,本文作了浅析。 标签:热液构造控矿因素蚀变特征 1关于控矿因素和热液型矿床 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控矿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控矿因素一般是指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如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岩相、古地理、区域地球化学因素、变质因素、岩性、古水文、风化因素等。但针对具体的某一类矿床则控矿因素对成矿的贡献是有主次之分的。例如,内生矿床主要受到岩浆岩、构造的控制,外生矿床则着重与地层、岩相、古地理、构造等有关,变质矿床则主要受到变质因素的制约。控矿因素研究是预测、找矿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之一。 围岩蚀变围岩蚀变主要有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其中以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在破碎蚀变带内,当三者叠加强烈时,往往形成较富的工业矿体。 根据岩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的共生组合,围岩蚀变特征,可将成矿期划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又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为石英阶段,黄白色、乳白色石英块体析出,沿裂隙充填,金属硫化物少,仅有少量粗粒自形的黄铁矿;中期阶段为自然金———石英硫化物阶段,为成矿的主要阶段,金与多种金属硫化物沿早期脉壁及裂隙充填;晚期阶段为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以细粒状灰白色与细粒方解石、白云石呈条带状充填于裂隙中,并伴有少许自然金和黄铁矿。表生期主要为氧化作用,形成次生的氧化物,如褐铁矿、针铁矿、孔雀石、绿泥石等,自然金也相应的发生迁移和沉淀,并局部产生次生富集现象。 2构造和控矿因素 构造因素是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构造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可以分为导矿、散矿和容矿构造;从构造运动与矿化的时间关系而言,可以分为成矿前、成矿时和成矿后构造,它们对成矿物质的集散起着不同的作用;就构造发育的规模而言,可以分为全球性构造、区域性构造、矿田、矿床、矿体范围的构造。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构造,对成矿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它们分别控制了矿带、矿田、矿床以及矿体的产出和展布 构造和地层对成矿有利,是寻找同类型金矿床,扩大金矿带远景的找矿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