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及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及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及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及若干问题的探讨

(姓名:指导老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和政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城市。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城镇,农村的发展相对缓慢,但是从城镇的发展角度看,农村是城镇产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很有必要。农村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不但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第一产业GDP中的比重下降等问题,而且还明显存在着农村居民内部和农村区域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但没有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缩小,反而使农村发展的问题层层暴露。我国实行统筹城乡发展,力图改变农村严重落后的情况,但城乡之间的非均衡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依旧匮乏,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农业水平发展依旧落后,农村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等问题。本文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参考相关统计数据,并结合自身成长的经历,分析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目的在于强调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找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发展城乡一体化乡村治理

1 引言

随着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城镇化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带来的是农村的逐渐消亡。通常通过拆除农民住宅的办法,以及撤并村庄的办法,来从农村发展中节约出土地来用于城镇建设,从而解决了城镇发展建设中所需用的土地问题,虽然城镇建设缺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却给农村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1]。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看到,建国初,城镇人口占10.64%,乡村人口占89.36%,到2014年,城镇人口占54.77%,乡村人口占45.23% [2]。“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想要单纯地依靠城镇化来吸收庞大的农村人口,恐怕难以实现,而农村发展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据估算,到年前后,我国总人口将会达到亿左右,人口数量将处于高峰期,届时就算是我国的城镇化率实现了,我国仍有亿的人口属于农村人口,农村发展问题始终是一个无法规避的现实问题。

促进农村稳定、健康地发展,切实保障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总人口中占很大的一个比例是农村人口,我国发展的首要问题仍是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存在很大落差,用于农村的投资相对于城镇来说相对较少。农村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好坏,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起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农村来说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甚至瘫痪的窘境,农村社会事业也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等农村社会问题也屡见不鲜,农村发展迫在眉睫。

3 城镇化与农村发展

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虽然能够起到大大增加国内内需的作用,但农村发展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不能偏颇城镇的发展,如果只重视城镇的发展,使农村发展滞后,就会最终使城镇的发展失去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3.1 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镇化的发展使农产品的消费市场得到了大大的扩展,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水平。通过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扩大城镇的规模、使城镇的人口数量得到增加,还可以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从而大大地增加农产品的销量。

农村资源在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城镇化使农村生产水平提高,从而减少了农村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使农民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出来到其他产业,这样许多农村家庭的土地被闲置了出来,通过一定的政策把小块的土地集中成大块的土地,就可以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

3.2 城镇化对农村的影响

由于农村存在着劳动力成本低、土地资源丰富、政府管制小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商来到农村投资,再加上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许多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是以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在大部分的农村,环境污染很大,农村资源受到很大的浪费,空气、环境也受到污染,大量树木被砍伐,严重影响的农村的发展,使农村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城镇化的发展是在一定政策下进行的,受一定制度的管理、规范,但当城镇化需要从农村中节约出土地用来建设的时候,征地制度却明显表现出其严重的不完善性。

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同时,使农村分离出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但庞大的人口数量是城镇无法很快吸收,再加上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样给社会带来了繁重的就业压力,而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多,使一些农民生活更加困苦,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4 我国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农村发展的经济问题

在我国,农业仍然发展缓慢,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比较薄弱,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逆城镇化”的现象,都是因为农业支撑不足、农村发展凋敝。第一次是在上世纪年代的初期,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大批的城镇工厂被迫关闭,很多人为谋生不得不去农村;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出现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是让城市里的青年到农村去谋生。

(1)经济形式单一。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保障农村利益重要的部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人们不再是满足吃饱饭的最基本的要求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制约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经济水平。对于大多数

的城市来说,依然以农业种植为主,经济来源形式单一。在一些贫困山区以及地形相对复杂的农村区域,依然靠农耕进行农业劳作。目前,农村地区工业还相对滞后,农村投资融资还不够多样化,在很多地区,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农村企业较少,使得农村经济缺乏动力。农民仅仅靠种地收入微薄,尽管政府实施了农产品保护价政策,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3]。

(2)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而外出的理由很简单,即当地的工业太脆弱,农民闲置在家,生存困难。这导致了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农村只剩下老人、孩子留守,粮食、蔬菜产量下降,农村严重缺乏懂得农业技术、市场经济知识的劳动力,这最终影响了农村的产业化生产及进程。

同时由于劳动力的锐减,导致农村的社会治安管理等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农村的科学技术无法推广与应用,迫使农村发展缓慢、农村生产方式停留在粗放经营的状态,使一些原本耕种双季稻的农田改成单季稻,原本种着单季稻的农田上变成了经济作物,有些农田干脆被闲置下来。尤其在偏远山区出现了抛荒现象,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大减少。

4.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在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二元结构,在城镇,基本全部居民都享有社会保障,而在农村,只有小部分的人拥有社会保障[1]。此外,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的社会保障水平相比较,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面积小、保障水平相对落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一矛盾,许多地方都在进行着探索。普遍的办法是为换取社会保障农民需要以土地作为交换,而新的住房要用自家的宅基地换取,但这两项措施在实际运用中是很难进行的。让农民交出自己合法的财产、权益,以此交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这样的说法与法无据,更不合情理。再者,流动到城镇的农民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归属于他们的土地、住宅基地分布在不同的农村,即便转移出来的农民们愿意交换他们的这些权益,但相关政策规定他们的耕地、宅基地并不属于他们私有,而是属于他们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并不是政府。

4.3 基层腐败泛滥

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一手抓反腐,一手抓宣传;一手抓线下,一手抓线上[4]。虽然不少高层落马官员的反腐成绩单让农民震惊,农民首先会对中央的反腐力度感到高兴,但接下来是农民的无奈和叹息,这些高层的腐败官员的落马对国家来说意义非凡,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讲,有时从《新闻联播》看到的惠民制度根本落实到他们那里,多少农村项目又被当地村官乡绅所操作。这些年来,从微博等大众平台,是不是会爆出农村腐败官员,“山高皇帝远”,操纵黑势力,祸害一方。

农村政治腐败严重。不少农村的村委会工作不透明化,或者是随意篡改数据等,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乱收费,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评审也是看与村官们的亲近程度。同时,对村官们来说,权钱相生,他们已自己的官员权利,给予当地小工厂或者大户富家各项好处,而从中取得钱财利益。在不少农村地区,找村委会盖章或者是办事,都得送礼,不然的话,总会受到各种刁难。农民们也

处于长期被压制的位置,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去改变这个腐败的现象,而渐渐失去了反抗的能力,使得基层腐败现象越演越烈。

农村的选举制度存在很大问题,往往是县乡村同流合污,暗中操作,金钱关系也在其中运作着。农民没有方式去选举村官,村中的代表也是为村官们“服务”,这种被领导的格局自然就存在着。虽然农村的很多问题解决,但是中央高层的惠民政策、高层决策的实施,都会通过县乡村不断延迟和弱化,甚至于不去实施,中饱私囊。

4.4 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低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的教育状况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低下,相对于城镇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着巨大差距。

在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促使农村的办学条件很差,只能满足简单的教学需求。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师的工资水平不高,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这些问题影响到农村教育的质量。

在农村,教育方面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内容、学科设置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农村教育的结构比较单一,往往会忽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导致那些毕业生回到农村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失去了对农村教育的信心,最终会认为农村教育没什么用处,会渐渐排斥接受教育。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实际上不相符,最终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缓。

再者,农村的师资队伍一直不太稳定,常常出现教师教学了一段时间就走掉的现象,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也有很多老师不愿到农村来教学,这无疑是给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在农村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教师年龄普遍偏大、身体素质偏差的问题,这只会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近些年来,不少乡村小学学生生源逐渐减少,不是因为农村中适龄学生减少,是大部分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不少乡村小学已经倒闭或者面临着倒闭的问题。农村教育水平低下一直是一大社会问题,虽然进行了关注,但问题始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4.5 农村文化体制的缺失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还很薄弱,发展不平衡;文化队伍建设步伐虽然也得到了加快发展,但多数乡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设施。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还不够全面,普及率不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几乎空白,有待于加快步伐,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不活,艺术人才大量缺乏;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还很有限,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无法得到根本保障[5]。

农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后,他们开始追求可以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目前大多数农民除了干农活之外,就是“看电视、打牌、带孩子”,过着那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基层文化活动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6]。

这些年来,乡村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不断丧失。就像最近热播的电影《百鸟朝凤》一

样,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涌入,打破了原有的民俗,几近推向边缘化,对艺术的追求、引以为傲的曾经变得一文不值,难以为继,从最初的仪式化的尊敬变成了后来的嘲笑。

4.6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近几十年以来,高投入、高产出使我国农业呈现出高速度发展的姿态,但却是以高耗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农业的发展方式如不及时改善,农业必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面临资源匮乏、生态污染严重的困境。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农村中也大量出现:如塑料制品、废旧电池、油漆桶等,农村没有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这些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汞、铅、酸碱等有毒有害物质,随意堆放加剧了农村的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每年的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直接加剧了土壤的酸化,土地板结,化肥中的氮磷随着雨水直接进入到农村周边的水系中,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笔者的家乡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的一个村庄,村庄边上有一座大山——姜大山。在八九十年代之前,是一座原生态的大山,植被及动物种类很多,同时对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九十年代,这座山被当地的官员及农民开发,成为矿山,二十多年来,这座上没有停止过开采,目前已经达到地下百米深,成为一座废山。当年的山不见踪影,留下的是一片褐色裸露的岩石。在这二十年,靠山吃山,吃完山什么都不剩了,附近的村民只是在过去的时间里暂时摆脱了贫困,但是如今山被开采完,依旧走投无路。这些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5 农村发展的探讨

5.1 加大基层反腐力度

腐败是万恶之源,当地官员的不作为或胡作非为,必然会践踏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高层再多的“三农”政策都难以在基层执行,再多的惠农政策都将会是一纸空文,这样的腐败村官是当地最大的恶霸。

中央在加大高层反复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基层的反腐力度,真正地深入到农村进行广泛调查,真正开通农村民意反馈渠道。

治理农村腐败并不仅仅是农村纪检机构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全社会的各个组织和机构应该团结起来,齐抓共管,共同打击农村基层人员的腐败行为,增强对农村基层腐败的围歼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腐败问题,仍然是很难的。目前的体制机制下,面对着腐败行为的大面积发生,作为芸芸众生又缺乏团体组织的农民力量太弱;一直延伸到乡村的行政权力和公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衡、缺乏监督的体制似乎也太无奈、太无效,而腐败的既得利益者却盘根错节、以强势的公权为网结、势力浩大、回旋余地宽阔。在反腐败斗争的漫漫路上,仍然横亘着一座座的大山[8]。

5.2 健全财政惠农体系

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应该继续保持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比例,并且保证能够落实到位,特别是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这不仅事关“三农”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教育强国、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等整体战略的部署和进展,因此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除此之外,应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改变我国广大农民看不起病、养不起老的旧局面。特别是地方政府应该提高认识、付诸实践,使各种政策落实到位,让几亿农民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

除了财政投入的扶持之外,政府应积极鼓励、引导并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仅仅只靠财政拨款这种单一的手段是无法真正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的,政府应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走进农村市场,逐步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并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5.3 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积极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便利,从物流上给予便利的服务与支持,减少对农产品的管制,完善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随着城镇化的扩张,土地流转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政府应按照征地补贴标准,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收入,同时为那些从土地分离出来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保障这一部分农民不会失去收入来源。必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为这两个产业能大量的吸收劳动力,从而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保障农民的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办法是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目前,在我国农村,农村产业化生产并为普及,在拉动农业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的作用很小,应大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家庭小生产经营方式的农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农业的创收,而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只有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了才能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强大支撑力。因此,科教兴农,大力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农村的促进作用。

5.4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

要想解决农民工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就需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善。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着手,使政府、学校、农民、社会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发展离不幵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可以使农村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素养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为切实保障农民子女的教育质量,政府应在财政、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予以资金支持,在学校的建设上予以政策优待以及财政倾斜。学校应努力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完善,使农村基础教育能够更好地与社会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同时还要注重教师的培养。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农村的发展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有效迁移,都受制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这要求政府从政策、资金上予以帮助,取消学区限制、择校差别,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资源,接受公平的教育。

5.4 合理建设新型农村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住宅分布较为自由,这就导致布局的不合理性,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不少农民着手建造新的房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的土地布局更加合理,对土地资源加以保护。另外,集体建设新农村,可以获得国家的相关补贴,住宅的建造将结合实用与现代化的特点。合村并居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共享现代社会的成果,使用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现代社会的观念和心理结构,最终拥有现代的生活,实现农民向现代人的转变。

新农村的建设还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合理布局,建设基础文化设施,农村不仅可以建设图书阅览室、文化休闲中心等社区机构,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新农村建设应该关注农村管理体制、生产结构以及社区环境建设,村民自治、经济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等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心,然而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社会结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非但不该被遗忘反而应成为地方政府政策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在数量和规模还是在结构和空间上,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考虑农村教育对于整个农村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农村教育对于内外环境的各种功能,让农村学校真正成为农村社区的文化中心[9]。

6 结论与展望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在变迁中,习惯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而生活基础。”[10]农村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的先决条件。那些迅速地建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就是因为成功地、较好地处理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关系,使得经济、社会都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但那些没有很好地处理城乡之间关系的国家,导致农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落后阶段,而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

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就应该造福更多的人民。过去的历史成为宝贵的经验,把握当下,踏踏实实走出无愧于未来、无愧于人民的路。

参考文献

[1] 曾秋怡.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D]. 西安工业大学,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人口数及构成[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 袁红丽.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灾害研究,2016,6(7):59-62.

[4] 潘祥辉,龚媛媛. 反腐直通车:中纪委网站的“去科层化”政治传播功能[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16(3):148-155.

[5] 温铁军,杨帅. 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与农村发展[J]. 理论探讨,2012,6.

[6] 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

(人文社科学报),2007,46(4): 101-111.

[7] 毛杰. 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及对策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8.

[8] 张丽娜. 我国农村基层腐败防治研究[D]. 广州大学,2013.

[9] 凡勇昆,邬志辉.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J]. 教育研究,2013,7.

[10]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引言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存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缓慢,养老保障的社会互济性低,保障能力弱等问题。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大的现实就是旧的二元体系没有被完全打破,新的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半截状态。本文将在下面部分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说明。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3号黑体) 1.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二级标题4号黑体) 建国以来,由于特定的环境,我国采取了牺牲农业,优先;牺牲农村,优先发展城市的发展战略。为保证这一战略的实施,国家运用行政手段,人为的建立起了城乡二元的治理结构,这种政策的长期实施,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乃至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不仅仅是表现在某一方面,而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的。 2.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性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新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先是在城市国有中建立起来,是针对国有企业职工而言的。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颁行,是公认的新中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标志。”(郑功成,2002)。在之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被比较完善的建立了起来,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却始终滞后,农村社会保障状况令人堪忧。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目前国家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仍然是剩余型的,即只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大多数农村人口被排除在外了;此外,社会保障资源的城乡占有也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经费,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费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张亨明,2008)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按照党和政府有关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在农村社会的复杂性以及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发展的滞后,使得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家庭保障功能的退化 在传统农业社会,家庭一直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一方面,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特征是自给自足,个人的生老病死只能依靠自己或家庭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农业社会,家庭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载体,家庭成员共同生产劳动,共同生活,只有

浅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刘占秒)

河北师范大学 成人教育本科学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刘占妙 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专业:教育学年级:09 完成日期:2011 年06月28 日

河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本科学生 毕业论文评议书 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填表说明: 1、文内容提要栏及栏以上栏目由学员本人填写(除论文成绩外),字体选用5号宋体。 2、毕业论文评议书用A4纸打印。 3、论文成绩评定采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分制。 4、“指导教师评语”栏,必须由指导教师本人签名,不能代签。

摘要:我国农村教育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目前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束缚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所以,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强盛。 本文结合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经费不足、教师素质不高及教师队伍不稳定、办学条件差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机制,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等对策,为现有理论提供实证性的支持,为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意见。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对策

刘占妙 我国是拥有9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对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实行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将实现免收学杂费,这一项举措被人们誉为政府的最大政绩。但这项工作在实施中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政策。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体制进行改革,从而彻底改变了“义务教育,农民买单”,实现了“农村教育农民办”向“农村教育政府办”、收费义务教育向免费义务教育的转变。这一划时代的变革既是我国国力不断强大的象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农村义务教育各种问题也不断地积累。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质量较差、师资不足、观念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长期积累所形成的问题,这些问题都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感触与思考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感触与思考提起笔来,作为一名处于一线的有良知和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的感触颇多:无奈、愤慨、担忧、悲哀······我的心情异常沉重,许多思绪纷乱纠结在一起,真是到了鲁迅先生说的“无话可说的地步了”。下面所谈的也许只是本地区存在的片面现象,也许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有失偏颇,不当之处,请教育同行们笑纳。 我国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十多年了,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方针也已经十多年了,我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诸如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加富有人性化和理性意识;我们也基本上实现了“两基”目标——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扫除青壮年文盲;而且学校的硬件建设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 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有良知和责任心的教师,我感到深深的困惑,扪心自问,当前农村的义务教育培养的学生的素质究竟如何?固然,我们把大量的学生送进了高级中学的校园,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学生。但更多的是:大量学生的流失,大量的学生获得了一张义务教育毕业证书。所以,就实而论,我们取得的是否只是义务教育的表面形式,而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请来看看校园里我们学生的表现吧。 教室里,乱成一锅粥:追逐打闹的、大声喧哗的、左顾右盼的、梳头照镜的、污言秽语的······ 这哪里求职殿堂的影子?课上,说笑的有之,打闹的有之,看课外书的有之,起哄的有之······这哪里是在求知、拾珍珠。也许是因为老师的讲课方式太陈旧,讲课内容太枯燥,那么,换一下新颖的教育方式,把课堂换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吧。课堂真的“动起来了”, 学生吵闹的声浪将要把房顶掀翻了。哪里有老师点拨、主导声音的空间? 校园里,一群群学生迎面走来,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零食,随口吃,随手丢,校园里顿时变得五彩斑斓,纷乱不堪;一面吃,一面是满嘴的粗话脏话,不绝于耳,令人汗颜;脸上露出的是不以为然、牛气十足的胜利者的表情,丝毫没有难为情的一丝表现。他们来校园的目的何在?充电?享受?拟或还是长个?迷惘! 如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想,并不是单纯的减负就能奏效,这迫切需要的是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体制和考试体制,我们必须尽快探索出新颖的、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 再来看看我们教师的处境吧。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复杂,给每个家庭为数不多的孩子的安全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当前在校学生数量的减少也需要改变以前农村的办学模式。于是乎,寄宿制应运而生了。但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由原来学生单纯的学习问题增加为学生的学习问题、吃饭问题、就寝问题、卫生习惯问题等等。如何解决寄宿制带来的种种新问题?众所周知,我国城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村的教师纷纷托熟人、找关系调入城镇,导致农村学校的 教师十分短缺。那么随着寄宿制的实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的处境就惨了:原来负担的教学任务尚能支撑,实行寄宿制之后,除了备课、上课、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需维持学生的吃饭秩序、就寝秩序,班主任还需处理学生违纪、接待学生家长等等,简直是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政府三令五申的教育政策。发展农村教育,给广大农村的孩子们创造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是促进我国农村发展的长远大计。关注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这个基础性产业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中,然而,农村经济结构中的不合理之处也随之显露出来,这也成为影响我国农民收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对策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成为了增强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首要任务,本文将从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1.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近几年来,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突出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 1.1.1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认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大为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 1.1.2农业内部开始打破了传统粮棉型、数量型为主的单一结构、多元化、效益型结构日趋合理种养模式不断优化。 1.1.3区域特色逐步形成。 1.1.4农村经济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农村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1.2结构调整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1.2.1农业结构层次偏低。主要是结构不优、特色不足、新的增长点不多的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种植业内部传统粮棉型种植面积偏高、优势特色的经济作物不多。大农业内部,林牧渔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主导性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偏低。

1.2.2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初加工多,精加工少,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低。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许多隐患,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 1.2.3目前农业整体对外开放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水平更低,外向型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发挥不够。 1.2.4农产品市场发育和营销网络不健全,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同时,农村目前尚未构筑起及时、准确、快捷、高效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行。 1.2.5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差,制约了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这也是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1.2.6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八五”期间年均增幅为18%,“九五”期间降到10%近几年来仅5%左右,而且县、市、区、乡镇村之间很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综合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缓慢是重要因素。 2.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2.1把握基本原则,突出发展重点一要坚持市场导向避免调整的盲目性。 二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为先,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四要在认真规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五要切实尊重农民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根据目前农业结构状况,在调整重点的基础上,种植业,应由目前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发展。粮食生产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发展饲料作物,扩大反季节种植、设施化栽培、无公害栽培和立体栽培面积。林果业重点加强用材林和经济林建设,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水果和加工专用果,积极培植苗木花卉、中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2-07-26 17:07:33) 转载▼ 标签: 杂谈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王静云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农民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面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因此,无论是基于权利与公平的观点,还是从发展市场经济和健全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需求角度出发,都没有理由将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所谓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由于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尤为迫切。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构建和谐社会;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现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长期滞后。总的说来,农村的养老保险情况并不理想,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也非常低。由于我国农民基数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能一蹴而就,以及我国城乡二元化的格局,成为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的人为历史性因素。城市居民享受的国家给予的退休金、公费医疗、福利住房、粮食和副食补贴等待遇,而这些农民都没有。经过多年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参保人数约为6000万人,其中有财政补贴的约为1000万人。在农村低保方面,全国农村低保对象有4291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5.9%,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222.3亿元,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82元。在农村五保供养方面,全国有543

近十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近十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2014年06月06日 10:17:12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杨东平 字号:【大中小】 小学辍学率从2008年的千分之5.99上升到2011年的千分之8.22,这意味着每年约有80~90万农村小学生辍学。在很大程度上,撤点并校是将改革的成本转嫁给了偏远村落的农民。 大规模的“撤点并校” 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即85%的人口、地区实现义务教育,2006-2007年我国开始实行城乡免费的义务教育,新的目标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国家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00年前后,围绕“三片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渐形成集中资源办学,大量举办寄宿制学校的思路。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大规模、有计划、有步骤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俗称为“撤点并校”政策。这项政策产生的原因包括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农村税费改革效应,以及不断演进的农村城镇化趋势。其目的在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十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全国普通小学数量为55.36万所,小学在校生13013.25万人;2011年,全国小学数量为24.12万所,小学在校生9926.37万人。11年间小学数量减少了31.24万所,减幅为56.43%;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了3086.88万人,减幅为23.72%。 2000年,全国普通初中数量为6.39万所,初中在校生6256.29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初中数量为5.41万所,初中在校生5066.80万人。 11年间,普通初中数量减少了0.98万所,减幅为15.43%;初中在校生减少了1189.49万人,减幅为19.01%。 2011年,全国小学生数减少14.34万人,减幅为0.14%;但学校数减少1.62万所,减幅为5.96%,撤并系数达到41.57。这显示出在农村小学生数的减幅基本停滞后,学校撤并仍然以巨大的惯性在快速推进,严重背离了农村学校撤并的初衷。 十年间,全国教学点数量从2000年的17.8万个锐减到2010年的6.7万个,减幅达到62.4%。其中吉林、内蒙古、黑龙江、青海、山西的教学点减幅达到85%以上。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是由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的转变:一是撤并村小、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合并为规模较大的中心学校;二是中小学布局由农村向县城、城市集中,出现了学校层面的流动和集中,即所谓的“学校进城”的趋势。 逐渐显现的负面效果

形势与政策_当前农业我国农村发展形势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作了许多重要阐述,对“三农”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 党的十八大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这些要求和部署是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持续向好的10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各项权利扩大落实的10年,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的10年。大家普遍认为,“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大幅增产——粮食实现“”九连增。粮食生产成功打破丰歉波动的传统周期,2012年达到11791亿斤、比2003年增产3177亿斤,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超万亿斤,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历史罕见;农业生产成功打破“粮经消长”的传统格局,棉油糖、果菜茶和肉蛋奶、水产品等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了大幅提升。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预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2003年增加5178元,年均增加575元,增幅之大前所未有;年均增长8.6%,增速之快历史少见。尤其可喜的是,农民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多年期盼的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初步呈现。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10年来全国新建改建290万公里农村公路,解决3.96亿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3180万户。1020万农户从首次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中受益。农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状况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学生开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民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农民养老方式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五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基本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日益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第一章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一、农村社会救济的现状、问题 农村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农村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它保障的对象主要是无收入、无生活来源或孤苦无依、无法生活者,以及虽有收入,但因遭受意外事故或收入较低无法维持生活的农村社会成员。这些社会成员如果得不到安全保障,也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农村社会救济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的农村社会救济主要包括临时性的贫困救济、灾害救济、农村五保救济、扶贫开发。由于农村财政汲取能力低、社会集资能力低、个人支付能力低,从而使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大、筹集资金贫乏、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薄弱,虽然有关部门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做过种种努力,但是农村社会救济依然存在种种问题,主要突出体现在: 1、农村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与高收入群体相比较而存在。农村弱势群体是低收入农户或农民的集合,其中包括大量的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 目前,重庆农村已形成了一个人口较多、收入很低的弱势群体。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社会阶层的五分法,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计算,2001年重庆市农村人口中最低收入人口约有540万人,约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2%。这540万人口人均纯收入(包括折价的自产自食农产品)为916元。另据重庆市扶贫办测算,200 1年重庆农村的贫困人口达367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09万人,相对贫困人口258万人。上述测算结果表明,重庆农村弱势群体中,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占20.2%,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6~865元)占47.8%;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占32.0%。农村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严重不平均的社会问题。在我国经济收入差距巨大、层次分明的社会结构中,最明显、且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相对于城市居民而存在的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中为温饱问题所困扰的人口,是社会结构中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根据国际通常的评价标准,以基尼系数来评价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程度。当基尼系数小于0.3时,收入分配处于最佳的平均状态;当基尼系数处于0.3~0.4之间时,收入分配处于正常状态;当基尼系数大于0.4时,收入分配进入极易引发社会矛盾的警戒状态;当基尼系数大于0.6时,则处于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据测算,重庆市按城乡家庭收入分组

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3922461.html, 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作者:宁伟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6年第05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故农村义务教育在科教兴国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文章 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原因。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不少新问题,这主要是受到缺乏对义务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等造成的。本文就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原因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5-0103-02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客观地决定了农村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城市教育,虽然自农村教育实现义务教育之后,其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其教育现状仍旧不容乐观。从农村的角度来说,义务教育是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农村义务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正确地认识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1. 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造成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加上一些条件稍好一点的家长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县市上学,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生源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学校往往难以招到足够数量的学生,教学难以开展,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对学校进行整合,缩减学校的数量和规模。因此可以说,当前农村教育的规模不仅没有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发展,反而在逐渐地缩小。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的义务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呵护,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并对学习产生错误认知。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相当多儿童的未来追求不是接受教育,而是达到一定年龄就外出打工,这种情况下义务教育现状可想而知。 2. 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急需改善 首先,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学校危房的现象,缺乏危房改造的资金。在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以村级管理为主,县级管理为辅的办学体制,但在改革后农村义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5日,忆百孝心网携手深圳市罗湖义工协会走进了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那里我们贴身体验了颐养院老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感受了老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作为忆百孝心网的主编,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与相处中,有四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一个是颐养院的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二是颐养院一床难求;三是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四是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我们把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据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战略土地流转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合理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社会背景下,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各种正确合理科学的发展计划、目标、方法,以及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手段和方法。 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1.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客观存在要求农村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册落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不得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生活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 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乡村公路质量低,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 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水、电、通讯网络是农村农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之一,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的落后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作者: 学号: 专业: 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五年三月十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快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由于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农村社会保障长期滞后,还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保障意识落后,投入资金不够,职能管理不善等问题,如何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十分紧迫且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加快对农民保障的立法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4)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容 (4)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 (4) (二)农村社会保障的内容 (5)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及现状 (6) (一)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 (6) (二)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7) 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8)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8)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0) 四、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11)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11) (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11) (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立法 (11)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与探索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 查与探索

Index 1.什么是农村社会保障 (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3)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4) 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中出现的问题 (5) 4.问题的对策 (6) 对于,问题一: (6) 对于,问题二: (7) 对于,问题三: (8) 对于,问题四: (8) 结语: (8)

1.什么是农村社会保障 农 村社会保障: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国家和 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社会保障的目标和任务是: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二)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三)继续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落实工作,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五)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曾是重庆市四川维尼纶厂化纤分厂牵切纺车间的一名操作工,因为单位效益不太好于2001年“买断”工龄而赋闲在家,从那时起,“社保”就由她自己缴纳,每个月近300元。 在我们湖北,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少见,所以我们的社会保障还不是完全的“保障”。虽然我们大悟市社保局保证:完善社会保险“五险一单、一票征收”制度;进一步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进一步落实低保对象门诊、购药优惠政策;确保社会保险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100%。但是所有诸上保障却不一定能下发到每一户,有的困难户能够顺利得到诸如医疗的社会保障,但是有的户口却不能很好地得到基本的保障,这是我国社保的尴尬境地,虽然政府一直在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广要实现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再就是就业问题:大悟市的就业保障内容是: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公益性岗位及相应的社保补贴;加大国有特困企业“4555”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援助力度;全力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推进创业促就业计划,简化小额担保贷款手续,扩大享受范围,力争扶持350人创业成功,带动1200人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 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对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义务教育肩负着对亿万农村孩子实施基础教育的重任,直接影响着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总体质量,决定着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事业,不能忽视农村教育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强调了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要发展,义务教育是重点;义务教育要进步,素质教育是关键。然而,我国广大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政策落实现状却不容乐观,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直接说明了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政策落实是不够深入的,因此这种不够深入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而产生一系列严重复杂的教育问题。本来就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作一简略探讨。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还处在像工业化过渡的阶段,有的地区甚至还是以原始的手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大多数农村人口继续快速的增长,经济有非常落后,贫穷和由此产生不平等越来越严重,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愈来愈大。总之,人口压力大,文盲率高,卫生条件差,

交通等基本设施缺乏,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普遍情形。农村教育尤其面临严峻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义务教育落后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差距明显,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 1,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自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仍然比较大。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在某个程度是以牺牲农村经济为代价的。由于城市的经济发达,稍有能力的农民都去城市打工,留下的基本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虽然打工者可以挣钱回农村来补贴生活,但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促进。由于经济不发达,农民的社会地位不高,农村的义务教育自然不能很好的发展。最近,我国已对“三农问题”给予了必要的重视。 2,制度改革带来的问题 国务院曾就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作出规定:“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分级办学,分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拥有床位26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