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目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2.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3.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特征及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概念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常见强、弱电解质(填物质种类)

(1)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平衡状态的建立

c(H+) c(CH3COO-) c(CH3COOH)

CH3COOH初

溶于水时

0 0 最大

达到平衡前增大增大减小

达到平衡时不变不变不变

2.

在一定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电解质越弱,其电离程度越小。

(2)外因:①温度:升温时,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②浓度:降低浓度(加水),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③加入含有弱电解质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离子结合成分子方向移动。

四、电离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出的各离子浓度系数幂次积的乘积与反应物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2.表达式

对于HA H++A-,K=

c(H+)·c(A-)

c(HA)。

3.注意问题

(1)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值变大。

(2)在相同条件下,弱酸的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

(3)多元弱酸的各级电离常数的大小关系是一级电离?二级电离,所以其酸性决定于一级电离。

知识点一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1.某固体化合物A不导电,但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下列关于物质A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是非电解质B.A是强电解质

C.A是共价化合物D.A是弱电解质

答案 B

解析在熔化状态下能够电离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所以为强电解质,故应选B。

2.现有如下各化合物:①酒精,②氯化铵,③氢氧化钡,④氨水,⑤蔗糖,⑥高氯酸,⑦氢硫酸,⑧硫酸氢钾,⑨磷酸,⑩硫酸。

请用以上物质的序号填写下列空白。

(1)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强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弱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1)②③⑥⑦⑧⑨⑩(2)②③⑥⑧⑩(3)⑦⑨

知识点二弱电解质的电离

3.在100 mL 0.1 mol·L-1的醋酸溶液中,欲使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H+浓度减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A.加热

B.加入100 mL 0.1 mol·L-1的醋酸溶液

C.加入少量的0.5 mol·L-1的硫酸

D.加入少量的1 mol·L-1的NaOH溶液

答案 D

解析A项,加热促进电离,H+浓度增大;B项,H+浓度不变;C项,加H2SO4抑制电离,但H+浓度增大;D项,加入NaOH,OH-与H+反应,平衡向右移动,H+浓度减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溶液中有CH3COOH、CH3COO-和H+即可证明CH3COOH达到电离平衡状态B.根据溶液中CH3COO-和H+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可证明CH3COOH达到电离平衡状态

C.当NH3·H2O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NH3·H2O、NH+4和OH-的浓度相等

D.H2CO3是分步电离的,电离程度依次减弱

答案 D

解析该题考查了电离平衡的判断及其特点。溶液中除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外,还存在电解质分子,能证明该电解质是弱电解质,但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根据

CH3COOH CH3COO-+H+知即使CH3COOH电离未达到平衡状态,CH3COO-和H+的浓度

也相等,B错误;NH3·H2O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各粒子的浓度不变,而不是相等,何况NH3·H2O电离程度是很小的,绝大多数以NH3·H2O的形式存在,C错误;H2CO3是二元弱酸,分步电离且电离程度依次减小,D正确。

知识点三电离平衡常数

5.在25℃时,0.1 mol·L-1的HNO2、HCOOH、HCN、H2CO3的溶液中,它们的电离平衡常数分别为4.6×10-4、1.8×10-4、4.9×10-10、K1=4.3×10-7和K2=5.6×10-11,其中氢离子浓度最小的是()

A.HNO2B.HCOOH C.HCN D.H2CO3

答案 C

解析相同温度时,电离平衡常数越小,其电离程度越小,浓度相同时,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越小。

6.已知下面三个数据:7.2×10-4、4.6×10-4、4.9×10-10分别是三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若已知这些酸可发生如下反应:

①NaCN+HNO2===HCN+NaNO2,

②NaCN+HF===HCN+NaF,

③NaNO2+HF===HNO2+NaF。

由此可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HF的电离平衡常数为7.2×10-4

B.HNO2的电离平衡常数为4.9×10-10

C.根据①③两个反应即可知三种酸的相对强弱

D.HNO2的电离平衡常数比HCN大,比HF小

答案 B

解析相同温度下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是比较弱电解质相对强弱的依据之一。

该题中涉及三个反应。由这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得出:HF、HNO2、HCN的酸性依次减弱。酸性越强,电离常数越大,据此可以将三个K值与酸对应起来。以上三个反应中,第①个反应说明HNO2>HCN,第③个反应说明HF>HNO2,只根据这两个反应即可作出比较。

练基础落实

1.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B.强电解质都是可溶性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难溶性化合物

C.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无溶质分子,弱电解质的水溶液中有溶质分子

D.强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弱

答案 C

解析A项,部分共价化合物是强电解质;B项,强电解质有些是难溶性的,如BaSO4;C项,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无溶质分子,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有溶质分子;D项,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

2.把0.05 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 mL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①自来水②0.5 mol·L-1盐酸③0.5 mol·L-1醋酸④0.5 mol·L-1 NH4Cl溶液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离子浓度变化不大,导电能力变化就不大。在H2O中、CH3COOH中加入NaOH 固体,离子浓度都增大,向HCl中加入NaOH固体,自由移动离子数基本不变,则离子浓度变化不大,向NH4Cl中加入NaOH固体,离子浓度基本不变。

3.下列对氨水溶液中存在的电离平衡NH3·H2O NH+4+OH-叙述正确的是()

A.加水后,溶液中n(OH-)增大

B.加入少量浓盐酸,溶液中c(OH-)增大

C.加入少量浓NaOH溶液,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D.加入少量NH4Cl固体,溶液中c(NH+4)减少

答案 A

解析A项,加水使NH3·H2O电离平衡右移,n(OH-)增大;B项,加入少量浓盐酸使c(OH-)减小;C项,加入浓NaOH溶液,电离平衡向左移动;D项,加NH4Cl固体,c(NH+4)增大。

练方法技巧

4.相同体积、相同氢离子浓度的强酸溶液和弱酸溶液分别跟足量的镁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弱酸溶液产生较多的氢气

B.强酸溶液产生较多的氢气

C.两者产生等量的氢气

D.无法比较两者产生氢气的量

答案 A

解析相同氢离子浓度的强酸和弱酸溶液,前者的浓度较小,等体积的两种溶液与足量

的镁反应,后者放出的氢气多。酸的物质的量越多,在与足量的金属反应时,放出的氢气越多。

5.如图是在一定温度下,向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新物质时溶液的导电性能发生变化,其电流强度(I)随新物质加入量(m)的变化曲线,以下四个导电性实验,其中与A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__,与B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__,与C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

①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入硫酸溶液至过量;

②醋酸溶液中滴入氨水至过量;

③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至过量;

④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②①③④

解析②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由于生成了强电解质CH3COONH4,所以导电性先增强,继续加氨水对溶液进行稀释,导电性会减弱。①③涉及的反应:Ba(OH)2+H2SO4===BaSO4↓+2H2O,Ca(OH)2+CO2===CaCO3↓+H2O,CaCO3+H2O+CO2===Ca(HCO3)2,①导电性又增大是因为加入过量的H2SO4,而③是沉淀又和CO2作用生成了强电解质Ca(HCO3)2。④的过程导电性变化不大,因为NH4Cl和生成的NaCl浓度变化不大。

练综合拓展

6.一定温度下有:a.盐酸b.硫酸c.醋酸三种酸。

(1)当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2)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中和NaOH能力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3)当其c(H+)相同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

(4)当其c(H+)相同、体积相同时,分别加入足量锌,相同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

(5)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锌,若产生相同体积的H2(相同状况),则开始时的反应速率________,反应所需时间__________。

(6)将c(H+)相同的三种酸均稀释10倍后,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a>c(2)b>a=c(3)c>a>b (4)c>a=b(5)a=b=c a=b>c(6)c>a=b 解析盐酸是一元强酸,硫酸是二元强酸,醋酸是一元弱酸。当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硫酸的c(H+)最大,醋酸的c(H+)最小。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硫酸消耗的NaOH 最多。当其c(H+)相同、体积相同时,醋酸的物质的量最多,与锌反应产生的氢气最多。

7.双氧水(H2O2)和水都是极弱电解质,但H2O2比H2O更显酸性。

(1)若把H2O2看成是二元弱酸,请写出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鉴于H2O2显弱酸性,它能同强碱作用形成正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形成酸式盐。请

写出H2O2与Ba(OH)2作用形成盐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电离生成H3O+和OH-叫作水的自偶电离。同水一样,H2O2也有极微弱的自偶电离,其自偶电离的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H2O2++HO-2、HO-2++O2-2

(2)H2O2+Ba(OH)2===BaO2+2H2O或2H2O2+Ba(OH)2===Ba(HO2)2+2H2O

(3)H2O2+H2O23O+2+HO-2

解析H2O2看成是二元弱酸,电离方程式分步写,即H2O2++HO-2,HO-2H++

O2-2。H2O2+Ba(OH)2===BaO2+2H2O或2H2O2+Ba(OH)2===Ba(HO2)2+2H2O。根据H2O+H2O3O++OH-的自偶电离知H2O2自偶电离的方程式为H2O2+H2O23O+2+HO-2。

8.试用简单的实验证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着CH3COOH3COO-+H+的电离平衡(要

求写出简要操作、实验现象及实验能说明的问题)。

答案方法一:在醋酸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加入醋酸铵固体,振荡溶液,溶液颜色明显变浅。c(H+)变小,是由于加入的CH3COO-使平衡向左移动,由此说明醋酸溶液中存在着醋酸的电离平衡。

方法二:取一定体积的溶液,用pH试纸测其溶液的pH,然后再用蒸馏水将溶液稀释100倍,再测定溶液的pH,若稀释前后溶液的pH改变小于2,说明存在上述电离平衡。

解析在弱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改变外界条件可使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使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使溶液的酸碱性发生改变。因题目并未限定试剂和方法,故思考的空间比较大,可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如加水稀释,使平衡移动,测pH分析判断;又如加入中性CH3COONH4,看溶液中c(H+)变化对指示剂颜色的改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经典含解析)

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测试题(A卷) (45分钟,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B.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C.利用潮汐能发电D.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2. 未来氢气将作为新能源的优点的是()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氢气是一种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浓H2SO4稀释 ④固体NaOH溶于水⑤ H2在Cl2中燃烧⑥弱酸电离 A、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一定有化学键的变化B.一定会产生新的物质 C.一定有物质状态的变化D.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5.25℃、101 kPa下,2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H2(g)+O2(g) == 2H2O(1) △H=―285.8kJ/mol B.2H2(g)+ O2(g) == 2H2O(1) △H=+571.6 kJ/mol C.2H2(g)+O2(g) == 2H2O(g) △H=―571.6 kJ/mol D.H2(g)+1/2O2(g) == H2O(1) △H=―285.8kJ/mol 6.热化学方程式C(s)+H2O(g) ==CO(g)+H2(g);△H =+131.3kJ/mol表示()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kJ能量 B.1mol碳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kJ热量 C.1mol固态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kJ 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kJ 7.已知25℃、101kPa条件下: 4Al (s) + 3O2 (g) == 2Al2O3 (s) △H = -2834.9 kJ·mol-1 4Al (s) +2O3 (g) ==2Al2O3 (s) △H = -3119.91 kJ·mol-1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测试题(经典含解析)

人教版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测试题(A 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6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7-10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5分,共50分。) 1. 用水稀释0.1mol/L 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 A .) O H NH () OH (23?-c c B . ) OH ()O H NH (23-?c c C .c (H +)和c (OH -)的乘积 D .OH -的物质的量 2. 某学生的实验报告所列出的下列数据中合理的是 A .用10mL 量筒量取7.13mL 稀盐酸 B .用托盘天平称量25.20g NaCl C .用广泛pH 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 为2.3 D .用25mL 滴定管做中和滴定时,用去某浓度的碱溶液21.70mL 3. 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 .AlCl 3 B .KHCO 3 C .Fe 2(SO 4)3 D .NH 4HCO 3 4. 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①NaOH 固体 ②H 2O ③NH 4Cl 固体 ④CH 3COONa 固体 ⑤NaNO 3固体 ⑥KCl 溶液 A .②④⑥ B .①② C .②③⑤ D .②④⑤⑥ 5. 在25℃时,100mL 0.4mol/L 的盐酸与等体积0.6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 值为 A .6 B .5 C .12 D .13 6.下列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HCO 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HCO 3-+H 2O H 3O ++CO 32- B.H 2SO 3的电离方程式H 2SO 32H ++SO 32- C .CO 32-的水解方程式:CO 32-+2H 2O H 2CO 3+2OH - D.CaCO 3的电离方程式:CaCO 3 Ca 2++CO 32- 7. 氢氰酸(HCN )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 ) A .1mol/L 该酸溶液的pH 约为3 B .HCN 易溶于水 C .10mL 1mol/L HCN 恰好与10mL 1mol/L NaOH 溶液完全反应 D .在相同条件下,HCN 溶液的导电性比一元强酸溶液的弱 8..下列溶液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pH=2的HA 溶液与pH=12的MOH 溶液任意比混合: c (H +) + c (M +) == c (OH -) + c (A -) B .pH 相等的CH 3COONa 、NaOH 和Na 2CO 3三种溶液: c (NaOH)<c (CH 3COONa)<c (Na 2CO 3) C .物质的量浓度相等CH 3COOH 和CH 3COONa 溶液等体积混合: c (CH 3COO -) +2c (OH -) == 2c (H +) + c (CH 3COOH) D .0.1mol ·L -1的NaHA 溶液,其pH=4:c (HA -)>c (H +)>c (H 2A)>c (A 2-) 9. 盐酸、醋酸、纯碱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NaHCO 3溶液中加入与其等物质的量的NaOH ,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O - 23和OH -

(完整)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测试题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时间:100分钟共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Na 23 S 32 K 39 Ag 108 I 127 Ba 137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在pH=1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Mg2+、SO42-、Cl- B.Ba2+、K+、OH-、NO3- C. Al3+、Cu2+、SO42-、Cl- D.Na+、Ca2+、Cl-、AlO2- 2、纯水在20℃和80℃时的pH A.前者大B.后者大C.相等D.无法确定 3、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铁跟盐酸反应:2Fe + 6H+=2Fe3+ + 3H2↑ B.磷酸二氢钙溶液跟氢氧化钙反应:H2PO4—+ 2OH—=PO43—+ 2H2O C.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 + 2CH3COOH=Ca2+ + 2CH3COO—+ H2O + CO2↑ D.铜片跟稀硝酸反应:Cu + NO3-+ 4H+=Cu2++ NO↑+ 2H2O 4、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待测浓度的盐酸(盐酸置于锥形瓶中),以下操作会造成所测盐酸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A.酸式滴定管未用待装溶液润洗 B.碱式滴定管未用待装溶液润洗 C.锥形瓶未用待装溶液润洗 D.在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CH3CH2COOH B.Cl2 C.NH4HCO3 D.SO2 6、将0.l mol·L-1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c(H+)和c(OH-)都减小B.溶液中c(H+)增大 C.醋酸电离平衡向左移动D.溶液的pH增大 7、从下列现象可以判断某酸是强酸的是 A.加热该酸至沸腾也不分解 B.该酸可以与石灰石反应放出CO2 C.该酸可以把Al(OH)3沉淀溶解 D.该酸浓度为0.1 mol·L-1时的pH为1 8、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1×10-5mol·L-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H值为5 B.一定是酸溶液 C.可能是强酸的酸式盐溶液D.PH值可能为9

化学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习题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练习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基础过关] 一、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1.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由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知 ( )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B.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C.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D.改变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平衡一定移动 2.某温度下反应N2O4(g)?2NO2(g)(正反应吸热)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压时(体积变小),将使正反应速率增大B.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O2,将使正反应速率减小 C.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2O4,再达到平衡时,颜色变深D.保持体积不变,通入He,再达平衡时颜色不变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2B(g)?C(s)+3D(g) ΔH<0,达到平衡时采取下列措施,可以使正反应速率v正增大、D的物质的量浓度c(D)增大的是()A.移走少量C B.扩大容积,减小压强 C.缩小容积,增大压强 D.体积不变,充入“惰”气4.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有反应m A(g)+n B(g)?p C(g)+q D(g),经过5 min达到平衡,此时各物质的变化为A物质的量浓度减少a mol·L-1,B的平均反应速率v(B)=a/15 mol·L-1·min-1,C物质的量浓度增加2a/3 mol·L-1,这时若增大系统压强,发现A与C的百分含量不变,则m∶n∶p∶q为() A.3∶1∶2∶2 B.1∶3∶2∶2 C.1∶3∶2∶1 D.1∶1∶1∶1 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5.某温度下,将2 mol A和3 mol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A(g)+B(g)?C(g)+D(g),5 min 后达到平衡。若温度不变时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A.a=2 B.a=1 C.a=3 D.无法确定a的值 6.恒温下,反应a X(g)?b Y(g)+c Z(g)达到平衡后,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且达到新平衡时,X 的物质的量浓度由0.1 mol·L-1增大到0.19 mol·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b+c B.ab 8.下列叙述及解释正确的是 ( ) A.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 ΔH<0,在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缩小容积、增大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B.H2(g)+I2(g)?2HI(g) ΔH<0,在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增大容积、减小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不移动,故体系颜色不变 C.FeCl3+3KSCN?Fe(SCN)3(红色)+3KCl,在平衡后,加少量KCl,因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D.对于N2+3H2?2NH3,平衡后,压强不变,充入O2,平衡左移 [能力提升] 9.现有m A(s)+n B(g)?q C(g) ΔH<0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平 衡时,B的体积分数φ(B)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则有关该反应 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m+nq C.x点的混合物中v正

高中化学选修4原电池和电解池讲义和习题(附含答案解析)

个性化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 学员编号:年级:高二课时数: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化学学科教师: 授课课题电化学基础-原电池、电解池授课时间及时段年月日星期时段:— 教学目标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2.掌握电极反应和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3.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内容与过程 1.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比较: 装置原电池电解池 实例 原理使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作定向移 动,从而形成电流。这种把化学能 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 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 做电解。这种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形成条件①电极:两种不同的导体相连; ②电解质溶液:能与电极反应。 ③能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④形成闭合回路 ①电源; ②电极(惰性或非惰性); ③电解质(水溶液或熔化态)。 反应 类型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名称 由电极本身性质决定: 正极:材料性质较不活泼的电极; 负极:材料性质较活泼的电极。 由外电源决定: 阳极:连电源的正极; 阴极:连电源的负极; 电极反应负极:Zn-2e-=Zn2+ (氧化反应) 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阴极:Cu2+ +2e- = Cu (还原反应) 阳极:2Cl--2e-=Cl2↑ (氧化反应) 电子 流向负极→正极 电源负极→阴极; 阳极→电源正极 电流 方向正极→负极 电源正极→阳极; 阴极→电源负极 能量 转化 化学能→电能电能→化学能 应用 ①抗金属的电化腐蚀; ②实用电池。①电解食盐水(氯碱工业);②电镀(镀铜);③电冶(冶炼Na、Mg、Al);④精炼(精铜)。 2.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⑴根据电极材料判断: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或者非金属为正极。 ⑵根据电子或者电流的流动方向:电子流向:负极→正极。电流方向:正极→负极。 ⑶根据电极变化判断:氧化反应→负极;还原反应→正极。 ⑷根据现象判断:电极溶解→负极;电极重量增加或者有气泡生成→正极。 ⑸根据电解液内离子移动的方向判断: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 3.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负极:⑴负极材料本身被氧化: ①如果负极金属生成的阳离子与电解液成分不反应,则为最简单的:M-ne-=M n+如:Zn-2e-=Zn2+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习题(附答案)

二、习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化学变化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B.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多少与其反应物的质量有关 D.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形式表现出来的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焓变是指1 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当反应放热时ΔH>0,当反应吸热时ΔH<0 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D.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时,反应放热,ΔH为“-” 3.下列过程能肯定是放热反应的是(A) A.燃烧B.分解C.凝华D.溶解 4.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是(D)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D.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 5.对于放热反应:2H2(g)+O2(g)=2H2O(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比产物H2O稳定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仅指反应放出的热量 B.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的个数C.所有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D.热化学方程式中分子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 7.已知1 mol白磷转化成红磷,放出18.39 kJ的热量,又知:P4 (白,s)+ 5O2(g)===2P2O5(s) ΔH1, 4P(红,s)+5O2(g)===2P2O5(s)ΔH2 。则ΔH1和ΔH2的关系正确的是(B) A.ΔH1>ΔH2 B.ΔH1<ΔH2 C.ΔH1=ΔH2 D.无法确定 8.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C) ①C(s)+O2(g)=CO2(g)ΔH1,C(s)+O2(g)=CO(g)ΔH2 ②S(s)+O2(g)=SO2(g)ΔH3,S(g)+O2(g)=SO2(g)ΔH4 ③H2(g)+O2(g)=H2O(l)ΔH5,2H2(g)+O2(g)=2H2O(l)ΔH6 ④CaCO3(s)=CaO(s)+CO2(g)ΔH7,CaO(s)+H2O(l)=Ca(OH)2(s)ΔH8 A.①B.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在25 ℃、101 kPa下,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下 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B) A. CH3OH(l)+O2(g)=CO2(g)+2H2O(l) ΔH=+725.76 kJ·mol-1 B.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451.52 kJ·mol-1 C.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725.76 kJ·mol-1 D.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451.52 kJ·mol-1 10.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出28.7 kJ热量,下列 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D)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 例: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在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H2+O2=H2O是可逆反应。 (2)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白色粉末,冷却又变成蓝色,所以无水硫酸铜结合结晶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3)氯化铵加热变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两种气体又自发变成氯化铵,氯化铵的分解是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特点: (1)不能进行到底,有一定限度 (2)正反两个方向的反应在同时进行 (3)一定条件下,正逆反应达平衡 可逆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 反应开始V正> V逆 反应过程中V正减小, V逆增大 到一定时间V正=V逆≠0 2.化学平衡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要点:对象——可逆反应 条件——一定条件下,V正=V逆 特征——各成份的浓度不再变化 特点: 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正=V逆≠0;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的浓度保持不变; 变—当外界条件(C、P、T)改变时,V正≠V逆,平衡发生改变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等速标志,υ正= υ逆(本质特征) ①同一种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 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 的速率。 (2)恒浓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外部表现): ①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均保持不 变。 ②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均保持不变。

(新)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精练精析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知识点详解 一、本模块内容的特点 1.理论性、规律性强 2.定量 3.知识的综合性强 4.知识的内容较深 二、本模块内容详细分析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反应物的活化能—生成物的活化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7.比较△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人教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三章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1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 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混和物、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2物质单质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如HCl、NaOH、NaCl、BaSO 4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纯净物电解质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如HClO、NH·HO、Cu(OH)、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 质都是化合物②SO、NH、CO等属于非电解质232化合物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 232HO (2) BaSO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全部电离,……HO、CCl、CH=CH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 分有机物。如SO、CO、C 非电解质:44123622462故BaSO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4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 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5、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 +-]/[AB] +B][ B Ki=[ A表示方法:ABA6、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如: H SO>H PO>HF>CHCOOH>HCO>H S>HClO 23233432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电离平衡:: +-]c[OH]·水的离子积:K = c[H W+--7+--14 ] = 1*10· mol/L ; K = [H[OH25℃时, [H]]=[OH] =10W注意:K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值一定 WW K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W2、水电离特点:(1)可 逆(2)吸热(3)极弱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4 =1*10 K:抑制水的电离①酸、碱W②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 离是吸热的)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节 化学平衡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 2(g)+O 2(g) 2SO 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 2、O 2、SO 3分别是0.2mol/L 、0.1mol/L 、0.2mol/L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A .SO 2为0.4mol/L ,O 2为0.2mol/L B .SO 2为0.25mol/L C .SO 2、SO 3(g)均为0.15mol/L D .SO 3(g)为0.4mol/L 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C 生成的速率与C 分解的速率相等 B. A 、B 、C 的浓度不再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n molA ,同时生成3n molB D. A 、B 、C 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3.可逆反应H 2(g)+I 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 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H 2、I 2、HI 的浓度相等 D. I 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 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取一定量的A 、B 于反应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压强 B .混合气体的密度 C .C 、 D 的物质的量的比值 D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 + x 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为P %,若此时A 的转化率为a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若x=1,则P >a B .若x=2,则P <a C .若x=3,则P=a D .若x=4,则P≥a 6.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A 和B 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 和B 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 的转化率为( ) A .40% B .50% C .60% D .70% 7.在1L 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NH 3,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2NH 3N 2+3H 2,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为a%。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都不变,分别通入下列初始物质,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也为a %的是( ) A .3molH 2+1molN 2 B .2molNH 3+1molN 2 C .2molN 2+3molH 2 D .0.1molNH 3+0.95molN 2+2.85molH 2 8.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 2+O 2 2SO 3(g),起始时SO 2和O 2分别为20mol 和 10mol ,达到平衡时,SO 2的转化率为80%。若从SO 3开始进行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则起始时SO 3的物质的量及SO 3的转化率分别为( ) A 10mol 10% B 20mol 20% C 20mol 40% D 30mol 80% 9.X 、Y 、Z 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 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2Y 2Z 。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 (X )+n (Y )=n (Z ),则Y 的转化率为( ) A . %1005?+b a B .%1005)(2?+b b a C .%1005)(2?+b a D .%1005)(?+a b a

高中化学《电解池》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选修4

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高二化学《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知识点总结新 人教版选修4 一、电解原理 1、电解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也叫电解槽 2、电解:电流(外加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被动的不是自发的)的过程 3、放电:当离子到达电极时,失去或获得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4、电子流向: (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离子定向运动)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5、电极名称及反应: 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6、电解CuCl2溶液的电极反应: 阳极: 2Cl- -2e-=Cl2 (氧化) 阴极: Cu2++2e-=Cu(还原) 总反应式: CuCl2 =Cu+Cl2↑ 7、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规律总结:电解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 放电顺序: 阳离子放电顺序 Ag+>Hg2+>Fe3+>Cu2+>H+(指酸电离的)>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阴离子的放电顺序 是惰性电极时:S2->I->Br->Cl->O H->NO3->SO42-(等含氧酸根离子)>F-(SO32-/MnO4->OH-) 是活性电极时:电极本身溶解放电 注意先要看电极材料,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若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Fe、Cu)等金属,则阳极反应为电极材料失去电子,变成离子进入溶液;若为惰性材料,则根据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依据阳氧阴还的规律来书写电极反应式。 电解质水溶液点解产物的规律 类型电极反应特点实例电解对象电解质浓度 pH 电解质溶液 复原 分解电解质型 电解质电离出的阴 阳离子分别在两极放 电 HCl 电解质减小增大HCl CuCl2--- CuCl2 放H2生成碱型阴极:水放H2生碱 阳极:电解质阴离子放 电 NaCl 电解质和水生成新电解 质 增大 H Cl 放氧生酸型阴极:电解质阳离子放 电 阳极:水放O2生酸CuSO4 电解质和水生成新电解 质减小氧化铜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3、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要点精讲 1、焓变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的外观特征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从外观上看,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发生。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但是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能量变化体现出来,如光能、电能等。 (2)反应热的定义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通常用符号Q表示。 反应热产生的原因: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即为该反应的反应热。 (3)焓变的定义 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称为焓变,符号ΔΗ。 ΔΗ=Η(反应产物)—Η(反应物) 为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如果生成物的焓大于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才能生成生成物,反应必须吸热才能进行。即当Η(生成物)>Η(反应物),ΔΗ>0,反应为吸热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测试题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共48分)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室温下,平均每n个水分子中只有1个水分子发生了电离,则n的值是()A.1×10-14B.55.6×107C.107D.55.6 2.下列溶液一定是碱性的是()A.pH=8的某电解质的溶液 B.c(OH-)>1×10-7mol/L C.溶液中含有OH-D.溶液中c(OH-)>c(H+) 3.已知某温度下,四种一元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 a(HCN)=6.2×10-10mol/L、K a(HF)=6.8×10-4 mol/L、K a(CH3COOH)=1.8×10-5mol/L、K a(HNO2)=6.4×10-6mol/L。物质的量浓度都为0.1 mol/L 的下列溶液中,pH最小的是()A.HCN B.CH3COOH C.HF D.HNO2 4.0.1 mol/L K2CO3溶液中,若使c(CO32-)更接近0.1 mol/L,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少量盐酸B.加KOH固体C.加水D.加热 5.在已达到电离平衡的0.1mol/L的醋酸溶液中,欲使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同时使溶液的pH 降低,应采取的措施是()A.加少量盐酸B.加热C.加少量醋酸钠晶体D.加少量水6.将足量的BaCO3粉末分别加入下列溶液中,充分溶解至溶液饱和。各溶液中Ba2+的浓度最小的为()A.10 mL 0.2 mol/LNa2CO3溶液B.40 mL水 C.50 mL 0.01 mol/L 氯化钡溶液D.100 mL 0.01 mol/L盐酸 7.下列有关滴定操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②用蒸馏水洗涤玻璃仪器;③用标准溶液润洗盛装标准溶液的滴定管, 用待测液润洗盛待测液的滴定管;④装标准溶液和待测液并调整液面(记录初读数);⑤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于锥形瓶中;⑥滴定操作 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②③①④⑤⑥D.④⑤①②③⑥ 8.要使K2S溶液中[K+]/[S2-]的比值变小,可加入的物质是()A.适量盐酸B.适量NaOH溶液C.适量KOH溶液D.适量KHS溶液 9.在Ca(OH)2(K sp=5.5×10-6)、Mg(OH)2(K sp=1.2×10-11)、AgCl(K sp=1.56×10-10)三种物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g(OH)2的溶解度最小B.Ca(OH)2的溶解度最小 C.AgCl的溶解度最小D.同下Ksp越大的溶解度也越大 10.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一定少于7的是()A.pH=3的HNO3跟pH=11的KOH B.pH=3的盐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硫酸跟pH=11的NaOH D.pH=3的醋酸跟pH=11的Ba(OH)2

高中化学选修4电解池教案

电解池教案 一.电解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若是惰性中极,则是溶液中阴离子失电子电源负极→阴极,阳极→电源正极 以电解CuCl2 溶液为例 1.电极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隋性电极—只导电,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C/Pt/Au) 活性电极—既导电又参与氧化还原反应(Cu/Ag) 【问】:通电前和通电时分别发生了怎样的过程? 通电前:CuCl2=Cu2++2Cl- H2O H++OH- 通电中:阳离子(Cu2+,H+)向阴极移动被还原; 阴离子(Cl-,OH-)向阳极移动被氧化 【讲】:即在电极上分别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称电极反应。2.电极反应( 阳氧阴还 ) 【巧记】:阳—氧 yang

阳极:2Cl- -2e-=Cl2 (氧化) 阴极:Cu2++2e-=Cu(还原) 总电极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电流(外加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被动的不是自发的)的过程叫电解。 电解池:借助电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即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电解池或电解槽。 【问】:构成电解池的条件是什么? 【答】电源、电极、电解质构成闭和回路。 【思考】:电解CuCl2水溶液为何阳极是Cl-放电而不是OH-放电,阴极放电的是Cu2+而不是H+? 二.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阳离子放电(得电子)顺序——氧化性 Ag+>Hg2+>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阳极:(1)是惰性电极(Pt,Au,石墨)时:阴离子在阳极上的放电顺序(失e-):S2->I->Br->Cl->OH->NO3->SO42->F-(SO32-/MnO4->OH-) (2)是活性电极(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Ag以前)时:电极本 身溶解放电 【练习】:电解碘化汞、硝酸铜、氯化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的电极方程式。 三.电解规律 (1)电解含氧酸、强碱溶液及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实质上是电解

选修四化学平衡练习题含答案.doc

选修四化学速率章末测试题(内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①NH4I(s)?NH3(g)+HI(g);②2HI(g)?H2(g)+I2(g).达到平衡时,c(H2)=0.5mol/L,c(HI)=4mol/L,则此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 A.9 B.16 C.20 D.25 2.在体积为V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3A(?)+B(?)═2C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 为气态,则气体的平均密度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升高温度,C的体积分数增大,则该正反应放热 C.达到平衡后,向容器中加入B,正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D.达到平衡后,若将容器的容积压缩为原来的一半,C的浓度变为原来的1.8倍,则A一定为非气态 3.在体积均为1.0L的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相同质量的固体B,再分别加入0.1mol A和0.2molA,在不同温度下反应A(g)+B(s)?2C(g)达到平衡,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浓度c(A)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点均处于曲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A(g)+B(s)?2C(g)△S>0、△H<0 B.A的转化率:a(状态Ⅱ)>a(状态Ⅲ)

C.体系中c(C):c(C,状态Ⅱ)>(C,状态Ⅲ) D.化学平衡常数:K (状态Ⅰ)=K (状态Ⅲ)>K(状态Ⅱ) 4.在醋酸溶液中,CH3COOH电离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溶液显电中性 B.溶液中检测不出CH3COOH分子存在 C.氢离子浓度恒定不变 D.c(H+)=c(CH3COO﹣) 5.对于可逆反应:2A(g)+B(g)?2C(g)△H<0,下列各图正确的是()A.B.C. D. 6.工业上用丁烷催化脱氢制备丁烯:C4H10(g)═C4H8(g)+H2(g)(正反应吸热) 将丁烷和氢气以一定的配比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催化剂),反应的平衡转化率、产率与温度、投料比有关。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练习题

选修4 第一章习题 1、 据报道,某国一集团拟在太空建造巨大的激光装置,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222O 2H O 2H 激光,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①水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氢气是一级能源 ③使用氢气作燃料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④若用生成的氢气与空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储存起来,可以改善生存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氢气是二级能源,其燃烧产物是H 2O,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 2、 与我国的“神舟六号”采用液态燃料作推进剂不同,美国的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 4ClO 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2222442O Cl O 4H N ClO 2NH ;ΔH <0,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 错误 的是()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答案D 解析该反应中高氯酸铵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3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下划线处表示燃烧热 的是() A.NH 3(g)+45O 2(g)NO(g)+4 6H 2O(g);ΔH =-a kJ ·mol -1 B.C 6H 12O 6(s)+6O 2(g)6CO 2(g)+6H 2O(l);ΔH =-b kJ ·mol -1 C.2CO(g)+O 2(g)2CO 2(g); ΔH =-c kJ·mol -1 D.CH 3CH 2OH(l)+2 1O 2(g)CH 3CHO(l)+H 2O(l);ΔH =-d kJ ·mol -1 答案B 解析根据燃烧热的定义:在101 kPa 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叫该物质的燃烧热。 A 、NO 不是稳定的化合物 B 、正确 C 、应是1mol 物质完全燃烧 D 、在101Kpa 室温下(25摄氏度)乙醛是气体 并且乙醛不是稳定的氧化物 产物应是二氧化碳和水 4、 已知充分燃烧a g 乙炔气体时生成1 mol 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正确 的是() A.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ΔH =-4b kJ·mol -1 B.C 2H 2(g)+2 5O 2(g)2CO 2(g)+H 2O(l); ΔH =2b kJ · mol -1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检测题及答案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故二氧化硫属于电解质 B.硫酸钡难溶于水,故硫酸钡属于弱电解质 C.硫酸是强电解质,故纯硫酸能导电 D.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导电能力相同 2.在下列实验方法中,不能证明醋酸是弱酸的是() A.25 ℃时,醋酸钠溶液呈碱性 B.25 ℃时,0.1mol·L-1的醋酸的pH约为3 C.25 ℃时,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前者比后者的导电能力强 D.25 ℃时,将pH=3的盐酸和醋酸稀释成pH=4的溶液,醋酸所需加入的水多 3.将①H+②Cl-③Al3+④K+⑤S2-⑥OH-⑦NO-3⑧NH+4分别加入H2O中,基本上不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是() A.①③⑤⑦⑧B.②④⑦ C.①⑥D.②④⑥⑧ 4.pH相同的氨水、NaOH和Ba(OH)2溶液,分别用蒸馏水稀释到原来的X、Y、Z倍,稀释后三种溶液的pH仍然相同,则X、Y、Z的关系是() A.X=Y=Z B.X>Y=Z C.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