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仙海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四川仙海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四川仙海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突飞猛进,2004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1.02亿人次,比2002年增长了25.46%;2004年旅游业总收入高达6840亿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了22.89%;入境游客2004年达到1.09亿人次,比2002年增长11.4%;这些数字表明我国距世界旅游组织预测的“中国将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这一令人振奋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全国各地的旅游业者都在振奋之余,倍感旅游业迅速发展大势下的压力。

仙海水利风景区也不例外,守着大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该如何将仙海推向国内

外旅游大潮是刻不容缓了;尤其今年,做为四川第二大城市的绵阳,又吹响了百万人口现

代科技城宏伟蓝图迈进的战斗号角,仙海的旅游业发展已是迫在眉睫了!

2004年4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四川绵阳仙海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于2004年5月20日由绵阳市政府予以批准,从而形成了仙海旅游发展的纲领本控制

性详细规划是对中规院总体规划中的核心区进行深化和局部调整,既是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又是旅游风景区规划。

第二章规划依据、规划原则及规划指导思想

一、规划依据

1、国家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水利局、国家环保局等有关风景区及水利风景区规

划标准,条例及相关规定;

2、中规院《四川仙海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年4月);

3、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仙海风景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批复》(2004年5月20日);

二、规划原则

1、突出主题,强调特色

突出仙海水利风景区“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及高尚居住综合区”的主题,强调仙海作为四川省唯一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独特的“山水交融”特色。

2、注重开发与保护的高度和协

以环境保护作为开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以开发建设作为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注重

开发与保护的高度和协,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

先进统一的规划与布局,适度合理的开发与建设,科学有效的服务与管理,是仙海风

景区达到“山、水、人和谐共生”之高尚境界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4、严格遵照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仙海风景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批复》进行景区的开

发建设,使仙海成为秀美、安全、舒适、宜人的旅游休闲之地。

三、规划指导思想

风景区以大面积的水面和环绕水面及伸入水面的低山丘陵为生态背景,兼顾绵阳市民和外地游客的休闲及商务会展等客观需求,突出风景区的生态性、休闲性,使仙海风景区成为“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及高尚居住综合区”。

四、对总体规划的评析与调整:

(一)对总体规划的评析

仙海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是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4年4月完成编制的。风景区总面积约为67平方公里,总规将整个风景区划分为五个片区,即库区岛屿风光区(水库及其沿岸各岛屿)、商务生态居住区(水库东岸以东片区)、田园风光区(水库南岸以南农田区)、商住经济开发区(现沉抗镇片区)、主题营造区(绵梓公路南侧主次入口间片区),其规划目标有三:一是生态目标:维系地域生物多样性景观、维护库区水域二级水质标准,形成风景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条件;二是经济目标:树立先期带动后期滚动发展的经济循环目标,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作出贡献;三是市场目标:近期(2005~2010年)成为绵阳及成都地区商务度假中心,年接待量为39万人次,远期(2016~2020年)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商务会展中心,提升维系商务会展频率,年接待量为69万人次。

总体规划为仙海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描绘了伟大蓝图,为景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总体思路,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提倡与贯彻,最符合仙海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总体规划对仙海水利风景区的定性准确,可操作性强,各种专项设计及各种控制指标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因此,仙海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是一个较好的规划。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变动与完善,仙海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在指导下述地段的建设时出现了一些矛盾:

1、总规将绵梓公路南侧主次入口地段规划为主题营造区,但此处现状都为农田,与近期中央精神不相容,所以此区的位置及主入口的位置应重新调整。

2、总规中的商务区的位置现为农田,且远离仙海水库,与仙海最突出的资源——6平方公里的水面联系不够密切,应作调整。

3、总规将仙海定性为西南地区商务会展中心,但其用地及建筑面积指标相对较小,下层次规划应根据具体规模做相应调整。

以上提出的问题和其它问题,可具体参看总体规划中的用地规划图。

(二)对总体规划的的调整

在认真分析仙海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及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仙海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批复》中的七条批文的基础上,本次仙海水利风景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总体规划中的相关部分提出了如下调整:

1、关于核心保护区域(含水域及岛屿)的调整

·中规院总规:将核心保护区规划在南湖东侧,将东湖列为“生态别墅区的游艇专用港湾”,

将北湖和西湖列为“开展普通大众型旅游观光的重点区域”;

·本规划认为:北湖是水库进水主干隧洞所在水域,水质末经污染,是整个水库中水质最好的区域,该区域应是“核心保护区”;而南湖西侧是水库大坝出水口,南湖东侧是水库农田灌溉用水出水口,是整个水库中水质最差的区域,不宜作“核心保护区”,应予修编调整。

2、关于景区主出入口的调整:

·中规院总规:将仙海核心区主出入口设在该区正北与绵梓公路衔接;

·本规划认为:

※中规院总规主出入口位置现状为数百亩基本农田,占用农田是近期中央精神所不容的;

※中规院总规主出入口位置正是水库进水隧洞区域;主出入口一旦形成,其大量人流、车流和必要的建筑设施势必造成对水库进水水域的污染;

※本规划认为中规院总规的“景区次入口”应调整为“景区主入口”;该入口已形成入口标志、18米宽入口道路等设施;该入口处现为平缓的丘陵地段,没有农田,可建设为入口设施区;该入口已经形成仙海核心区主出入口的初始印象,仙海管委会正拟建入口大门、停车场、商业餐饮等设施;所以这一调整可“顺理成章”;

3、关于“商务休闲区”及“商务酒店区”的调整

中规院总规:总规将“商务休闲区”及“商务酒店区”布置在仙海核心区东侧;这两个区总规要求达到的战略目标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商务会展及休闲度假中心”,其主要项目参见如下表格。·本规划认为:

※中规院规划“商务休闲区”及“商务酒店区”是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

※中规院总规将这两个区布在仙海核心区之外将失掉仙海核心区的环境优势;而且该项目规划用地现状为“村落、农田”,与中央保护基本农田的既定方针不相容;如不调整用地位置,这两个项目区将会丧失可行性;为此本规划遵循节约用地、集中布局的原则将这两个项目区的部分主要项目调整到仙海核心区。

※中规院总规“商务休闲区”及“商务酒店区”总建筑面积规划为64000㎡;本规划认为这一面积指标远远不足以称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中心”,比如“300间五星级酒店,2000间星级住宿宾馆及公寓式酒店,休闲度假村,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等”,总建筑面积仅30000㎡,这是欠妥的;按五星级酒店面积指标要平均100-200㎡/间,那么只一个300间五星级酒店就要30000-60000㎡;另外“办公写字楼、会议及会展中心、多功能厅及新闻中心等设施”仅给了5000㎡建筑面积指标就相差更远;本规划将在项目规模以及面积指标上予以调整;

第三章现状条件分析

第一节区位条件分析

一、面积与范围

仙海水利风景区核心区(以下简称:仙海核心区)系指仙海水利风景区中沉抗水库及环水库部分山体围合而成的风景区。该核心区总面积约为16.4方公里,其中:在正常蓄水位,海拔529米标高所围水库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库容1.04亿立方米;环水库的山体面积约为10.4方公里。仙海核心区位于仙海水利风景区(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北部,绵梓公路(108国道)南侧。

二、区位关系

仙海核心区位于绵阳市中心东北角,距绵阳市中心不足十分钟车程,其旅游地位是典型的城市郊区景点,所以绵阳所具备的以下区位优势,仙海核心区都同样具备:1、绵阳是世界级旅游景区九寨沟、黄龙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地,是川西北大旅游区域的集散中心;2、绵阳是四川与陕、甘、宁区域的对接点,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蜀汉遗踪”旅游线的黄金地段;3、绵阳是成都最具旅游吸引力的后花园。正因为具备以上与绵阳相同的旅游区位优势,所以仙海核心区的旅游发展方向应是:1、绵阳的城市公园,成都的后花园;2、九寨、黄龙、剑门蜀道、蜀汉遗踪等川西北旅游线上的中转站,游客修整的集散中心,川西北大旅游区域旅游客源的“截流点”。

第二节用地条件评价

一、地形地貌概况

仙海核心区四面环山,中间的天龙山如龙入大海,将仙海湖面一分为二。从空中俯瞰,她象川西北盆地一片“绿叶”,40多个半岛犹如条条叶脉;她又像“大地之肾”,造化着清洁的空气和水,营养着绵阳。仙海湖在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列为城市备用水源,仙海湖面纵深视野可达3.8公里,数十座半岛左右穿插,其湖面的景观层次丰富而舒展。湖水清澈,水鸟珊珊,湖面最深处可达数十米;半岛穿插,湖岸曲折,泊岸长达44.72公里;仙海水源除四周山体有少量汇水外,其主要水源是武引水渠,进水隧洞在湖面北部,人马岛东侧。如果将仙海湖面划分为四个湖区:即开阳岛、天鹰岛以北湖面为北湖;天龙山以西湖面为西湖;天龙山以东湖面为东湖;天龙山以南湖面为南湖;那么北湖为水库进水区,湖水质量最高;西湖为库水流经区,水质相对中等;东湖为徊水区,水质相对中低;南湖由长653米的水库大坝封底,为库水出水区,水质相对为低。

仙海四周环山,山势平缓,最高山体位于仙海东侧青龙山,最高山峰为师公山,海拔654.6米;山脉地表土质因普遍缺乏有机质,养分含量偏低,所以植被景观质量偏中低;森林均属次生林,少有郁郁葱茏之林带,总的景观印象是“开敞有余,幽深不足”。在仙海西

侧天璇岛根部有一株粗干低帽、造型异质的神仙树与师公山遥遥相对,是仙海唯一一处山体陆相地标。

另外,仙海核心区北邻绵梓公路,西邻沉抗镇城镇区,东部及南部为丘陵、湿地及农田。

二、地质条件评价

仙海的地质构造主要由砂岩、泥岩和沟谷洪波冲积岩构成,由于缺少系统而完整的地勘资料,规划建议在开发建设之前,应对仙海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勘测与评估,并按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对可能出现地质灾害的地段进行整治,而在建设用地选址时应尽量避开危险地段或退让足够的安全距离,以便消除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坡度坡向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地形,利用地形,本次规划对仙海核心区范围内的所有陆域进行了详细的坡度与坡向分析,以便为用地的规划与布局提供详实的参考,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分析结果如下:

1、坡度分析结果:

·一类用地:即坡度<10%,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能适应各项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其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陆域总用地的9.62%。

·二类用地:即坡度为10%~25%之间,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其面积约为5.7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陆域总用地的54.81%。

·三类用地:即坡度> 25%,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其面积约为3.90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陆域总用地的35.57%。

2、坡向分析结果:

·东向坡用地:面积约为1.70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陆域总用地16.35%;

·南向坡用地:面积约为3.40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陆域总用地32.69%;

·西向坡用地:面积约为3.20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陆域总用地30.77%;

·北向坡用地:面积约为2.30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陆域总用地20.19%;

四、景观条件分析

仙海核心区的景观条件主要指这里的自然景观条件,它由约10.4平方公里的浅丘低山和6平方公里的水面构成。仙海的山高低错落,远近有致,连绵起伏,象一道道翠屏,将仙海湖面团团围合,有些山伸入湖面,形成40多个精致的半岛;仙海的水清澈透明,波光粼粼,水面视野开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深水区,也有浅水湾,水中有野生鱼群悠哉游哉,水面有水鸟珊珊飞舞,每到清晨或黄昏,水面上轻烟漫起,如同仙境,故名仙海湖;仙海核心区这种“山抱水,水漫山”,“山衬水,水映山”,山水一天,水乳交融的自然景观,

是整个仙海风景区的核心资源,拥有这种独特的山水,再加上核心区东侧师公山奇异的造型和美妙的天际线,以及核心区西侧天璇岛上造型导质的神仙树等陆相地标的点缀,核心区东部和南部广柔的丘陵、湿地及农田的烘托,核心区北侧绵梓公路的带动,使仙海成为四川省唯一水资源和空气质量均达到绿化产业示范区A级标准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当然,仙海核心区的现状景观也有以下不足之处:仙海核心区山上的植被多为景观质量相对较差的次生林,几乎没有原生态的原始森林,从而造成“开敞有余,幽深不足”的景观缺限;加上植物种类单一,观赏性植物缺泛,因而大大削减了山的灵秀性和观赏性。

五、现状建设情况

仙海风景区自1999年建成以来,已在仙海核心区范围内陆续进行了一些开发与建设。主要现状建设情况如下:

1、仙海核心区已有部分土地出让或二次转让,这些土地大部分集中在仙海湖西岸,现已基本建成或已作过规划设计的用地主要有:武培中心(已建成)、好运公司(已建成)、入口广场(已建成)、贵隆集团(在建)、雷耀集团(已规划)、武引集团(已规划)、沙滩浴场(已规划)、东炬公司(已规划)、道桥公司(已规划)、国培中心(已建成且已二次转让)、绿岛别墅区(已规划)、三鑫公司(已规划)等。

2、现状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7米宽的环湖水泥路已经投入使用;连接绵梓公路18米宽的入口水泥道路也早已建成;另外自来水厂、天燃气配气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也已交付使用。

3、景区的小品数量可观:除了多处观赏性草坪、树林外,入口标志物、景观雕塑、人工湖等多达数十处。

这些现状建设,既为仙海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又为仙海核心区的综合开发、统一部署出了不少难题。为此,仙海管委会应从全局出发,妥善协调好现状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为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规划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限制与制约。

第三节开发条件分析

一、开发方向:

绵阳市政府“绵府函[2004]75号”文件明确规定风景区的性质为“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及高尚居住综合区”,并规定2005~2010年近期建设开发16.4平方公里。这就是仙海核心区旅游开发的方向。

二、开发优势

1、区位优势

·位于绵阳城区边缘距市中心仅十公里,向百万城市人口发展的绵阳是仙海核心区的“稳定客源市场”;

·距成都110公里,不足两小时车程;拥有成都、遂宁、南充、广元、茂县等“旅游2小时路程圈”近2000万人口是仙海核心的“辅助客源市场”;

·“截流”川西北大旅游圈国内外游客,以及绵阳作为中国“两弹之乡”的科技城对国内外游客的独特吸引力应视作仙海核心区的“目标客源市场”;

以上三大客源市场综合潜力之强大是仙海核心区最突出的区位优势。

2、交通优势:

·绵阳机场的建成与发展是绵阳综合交通优势的重要体现;随着机场级别不断升级又尽显绵阳的国内国际地位不断升高的势头;

·成绵高速直通西安,密集的国道、省道网将丰富的川北旅游名胜、自然人文景

区通达性加强;增加了旅游产品的集团式整合力度,加强了旅游市场的冲击力;

3、资源优势:

·仙海风景秀美、湖面平静、湖岸半岛穿插形成丰富的泊岸景观;周围山势平缓强化了仙海景观的宜人亲和感;这一特色与川北大旅游圈九寨、黄龙、猿王洞等自然景观的雄伟、神秘形成鲜明反差;游客游完川北再游仙海将是景观心理的“回暖”、“平衡”及“和谐”;

·仙海是人工水库,相对于川北那些国家级和世界级自然保护区或人文历史遗迹等景区,就没有那么多沉重的“包袱”所造成的开发压力;

·仙海山体平缓、植被较差,几乎没有高大珍稀林木可保护,利于景观环境的再造和开发;

·仙海核心区自1999年建库以来,由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效管理,使仙海核心区环境保护优良,基础设施较完善。

三、开发机遇

今年以来中国的世界地位突显升高,绵阳本届政府以宏大的魄力与务实、向上的创业精神相结合要打造一个更加惊世的大绵阳科技城,这是仙海核心区不可错过的机遇。

四、开发制约因素

1、仙海核心区的水库,在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为“绵阳市城市备用水源,必须充分注意保护水体不受污染”;水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自1999年建成近6年来主要发挥其灌溉功能。

仙海核心区的建设发展应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在发展的前提下充分注意保护,才能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积极保护的双重效果;

2、仙海核心区在前期招商引资中已有部分土地出让,而且还有二次转让的现象;本规划从仙海核心区总体规划考虑,将对土地的综合利用作全面整合;这就会出现对已出让土地的使用性质、使用范围、功能分区等作整体修编,仙海管委会应作好协调工作。

第四章规划性质、目标

一、规划性质

仙海核心区是“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及高尚居住综合区”,是绵阳科技城城郊的城市公园。

二、规划目标

仙海核心区建设应以青山绿水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对象,以商务会展、休闲度假、高尚居住为主要人类活动,从而实现山、水、人和谐共生,使仙海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绵阳科技城的后花园。

第五章规划构思与功能布局

第一节规划构思与理念

一、仙海核心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核心部分,环保原则、生态观念将贯彻规划始终。

二、仙海核心区湖面及陆岸比例接近5:9,在规划设计中要作到水陆发展的协调一致、相辅相成。

三、仙海核心区是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及高尚居住综合区,其旅游项目规划要顾及旅游市场的需求及可操作性、可经营性;项目规划遵循“和谐”的原则;总体布局项目齐备,不搞各单体项目的小而全,而追求单项功能专一,特色鲜明,从而使仙海核心区的旅游整体经营和谐共生,避免恶性竞争,力求资源共享。

第二节:功能分区与布局

一、湖面分区与布局

仙海核心区的灵魂就是仙海湖;湖面正常水位海拔529M;标准水位水库面积:6平方公里(5997709㎡);水库库容:1.04亿立方米;湖面分为东湖、南湖、西湖、北湖四个分区;

(一)、东湖——高尚旅游活动区:湖面面积:1439990㎡(2160亩);

1、长蛇岛与凤凰岛岛尖连线以东湖面被仙女岛一分为二,形成“Y”形湖面,该湖面为水库自北湖进水口向大坝经流的徊流区,水质相对较低,为改善东湖水质,本规划在天鹰岛与双鱼岛凹岸根部凿一隧洞,穿天龙山体通至东湖武仙岛湖面。隧洞长260米,洞直径Ф10米。这一隧洞的形成将引北湖之水到东湖,使东湖水成为流动的“活水”,从而大大改善东湖水质,以有利于东湖的生态恢复。这一隧洞还将使仙海水上游船由西湖到东湖呈环游路线,增加了仙海水上游船情趣,减少了游览的“死角”。

2、东湖湖面应为相对静态的旅游活动区,只设游船航道、垂钓等项目;该湖面周围陆

界将设置“商务休闲区”和“商务酒店区”等高档消费旅游项目;湖面不设水上娱乐及生产活动,应是相对静态的环境优美的高尚旅游活动区;

(二)、南湖——静态旅游活动区:湖面面积:1778210㎡(2666亩);沿水库大坝和朱雀岭湖面为南湖,南湖西半部为水库大坝,南湖东端为水库农田灌溉出水口,凤凰山南侧及朱雀岭北侧陆域将布置休闲度假区;所以南湖湖面不

设水上娱乐及生产活动,应是相对静态的旅游活动区;

(三)、西湖——水上娱乐活动区:湖面面积:2438773㎡(3658亩);

1、西湖北邻水库进水口,南为水库大坝出水口;西湖水域为水库经流区,水质置换频率高、水体流动性强、水质较好。湖面南北向水域舒展,长达2.6公里;

2、西湖西岸现有武培中心、好运俱乐部、雷耀休闲度假村、仙海广场及码头、沙滩浴场等多个旅游项目;西湖西岸又是仙海核心区主出入口,毗邻沉抗镇居住区,紧连绵梓公路;西湖西岸还是仙海核心区全面开发战略中的重点招商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其开发力度代表着仙海核心区总体开发的形象;

3、西湖东岸为天龙山西坡,十余个半岛伸展在西湖东侧,景观之美为仙海之最;她呈珊瑚状招摇展示于游客间,使游客油然产生“不游此景枉来仙海”之感,天龙山又象竖立在西湖东岸的一道长长的翠屏,将仙海核心区“分隔”成为“前庭”与“后院”两部分,避免了游客进入景区就一览无余的现象。从而加大了景深,丰富了景观层次。

4、本规划综合西湖以上特点,规划为仙海集中的水上娱乐、湖上动态旅游区。将设水上游艇、沙滩浴场、水上餐厅、水上拉力伞、水上叠罗汉表演、滑水表演、百米喷泉、激光水幕、水幕电影、灯光夜景、潜水探海等水上娱乐项目。

(四)、北湖——核心保护区:湖面面积:218833㎡(328亩);

1、摇光岛与双鱼岛岛尖连线设隔离浮标,浮标以东湖面为核心保护区湖面。本湖面除管理人员外,列为人、船禁止活动区。本湖面应调养生息,培育成野生禽鸟繁殖地、小鸟天堂;

2、开阳岛与天鹰岛岛尖连线设隔离浮标,浮标以北湖面为核心保护区的过度区湖面。本湖面不得设置旅游活动、生产活动,核心保护区过渡湖面面积为:

295156㎡(443亩);

二、湖面开发导则:

仙海核心区湖面活动严格遵循保护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本规划严格规定,北湖为核心保护区,水质标准控制为2级,其余水域水质标准控制为3级;

·仙海湖面一切机械活动,禁止使用能产生污染的动力燃料;提倡使用环保型动力,例如电力、气体燃料等。

三、陆域分区与布局

仙海核心区陆域为环仙海水库的环形山地及伸展到仙海水库的40多个半岛。本规划为充分利用环湖陆域,尽量将用地范围外扩,使规划的陆域面积增加到10.4平方公里。仙海核心区的陆域共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分区。

(一)、东区:总地域面积:5.26平方公里;

·东区为东湖以东地域及诸半岛;

·东区为高尚商务会展区、商务休闲区、休闲度假区及高尚居住区;

·在东区青龙山山脊以东,为展易公司高尚生态居住用地。本规划建议该居住用地建构筑物隐藏在仙海东部底景──“青龙山绿色森林屏障”之中,不应破坏仙海东视景观;

·东区区域特点为:高档消费区和高尚居住区,静怡、高尚、人流密度小;

(二)、南区:总地域面积:1.10平方公里;

·南区为南湖以南地域及诸半岛;

·南区为休闲度假区及康体保健区;

·南区区域特点为:休闲度假消费区,悠闲、舒适、人流密度中。

(三)、西区:总地域面积:1.79平方公里;

·西区为西湖西岸地域及诸半岛,局部用地直到绵梓公路路边;

·西区和西湖合成为仙海核心区的游乐区,入口区;

·西区区域特点为:大众型消费区,动感热烈、欢乐喧嚣、人流密度大;

·仙海风景区的主次入口都在西区范围内,为了充分发挥窗口效益,提高该地段的土地价值,规划特将绵梓公路南侧约610亩山丘地扩充到入口区,并布置一些污染较重的商业餐饮服务业,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商业餐饮服务区。入口处这一商业餐饮服务区的形成,既方便了游客,又吸引了客流,还为仙海核心区作了生动活泼的广告宣传,真可谓一举多得,另外,规划在西区主次入口与水面之间布局一个主题游乐园,为游人的游乐、集散提供一个舒展、舒适的大空间。

(四)、北区:总地域面积:1.09平方公里;

·北区为北湖周围地域及诸半岛;

·北区和北湖共同构成仙海核心区的生态核心保护区;

·北区西北角因先期招商定为绿岛别墅区及国培中心,本次规划暂时不作重大调整;

·北区区域特点为:生态、怡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中区(即天龙山片区):总地域面积:1.16平方公里;

·天龙山为仙海核心区最美丽、最具特色的半岛,北湖、西湖、东湖、南湖围在其周边,天龙山近20个小半岛舒展到湖水中去,尤如天造珊瑚,天龙山半岛长达3.6公里,最高山丘海拔600M,山势平缓,大部分半岛以缓坡伸入湖面,利于游人亲水;

·天龙山是仙海核心区西区、东区、南区的视线底景和景观中心。所以其景观品质对周围各区均有重要影响;为了保持仙海核心区这一生态标志,本规划将天龙山半岛设计为生

态公园,并开展一些以徒步生态游为主线的游乐项目;

·天龙山半岛最南端的天龙岛现为武培中心的水上游乐部,并有一索道与武培中心相连,规划建议远期将其搬出天龙岛,让天龙岛成为一个完整的以纯生态为品牌的生态公园;

·天龙山区区域特点为:自然、生态;全区原则上不进行太多的人为开发,只设置少许休息亭、廊,公共厕所建议采用可移动的公厕,并安排专人清理旅游垃圾。

四、陆域开发导则:

·本规划严格规定,开发必须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切实有效地恢复、保护好自然山体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严格控制各类用地的开发强度,维护生态系统的高度平衡。

·规划建议对所有可能出现滑坡、坍塌、泥石流的地段,按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整治,避免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在这些地段进行建设时,应留出足够的安全后退距离。

·注重风景区的安全与文明建设,努力营造风景区的秀丽优雅、安全文明、卫生健康的良好气氛。

第三节:用地细分及具体功能布局

一、东区

主要功能是商务旅馆、体育健身及高尚居住,是仙海核心区的高档消费区。具体功能布置如下:

·商务旅馆区:主要设置在东2-1、东2-3、东2-4三个地块中,它是仙海核心区中的国际会议中心,其项目既有商务酒店,又有酒店别墅,还有商务会所,商务旅馆区附近有一条7米宽道路可直达绵梓公路,可作为它的主要出入通口。

·体育健身区:主要设置在东3-4地块,该地块含凤凰山全岛及仙女山南半岛,是高差较大的山地半岛,另外,该地块东靠青龙山,西望天龙山,湖面视野长达3公里,是打造湖光山色的高尔夫球场的理想场所,所以本次规划将该地块规划为高尔夫体育场及其辅助设施用地,并安排专用出入通道。

·高尚居住区:主要设置在青龙山山脊以东的东1-8、东4-6两大地块,它是展易公司开发的高档别墅用地,是人居环境较好的高尚居住区,规划在东1-7、东1-10、东4-1、东4-4四个地块集中布置了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并规划了小区步行通道和车行通道。

另外,规划还在东区的东2-6地块规划了商务旅馆专用码头,在东3-2地块规划了体育健身区的专用码头,在东1-6地块和东5—3地块各设置一个交通集散广场。并将东5—2和东5—6两个地块规划为休闲度假旅馆用地。

二、南区

主要功能是游乐及休疗养区。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泰山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泰山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泰山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名称:《泰山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主体篇) 总体定位: 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产业扩张为增长极,集观光、体验、科普、休闲、度假等 多元产品于一体,形成山城相依、城城一体、区域联动的,顺应世界休闲潮流、体现 中华民族精神的大泰山(竞合)旅游目的地。 (一)目标定位 国际目标定位: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国内目标定位:民族圣山、精神家园 (二)形象定位 中华泰山 (三)市场定位 1、入境市场 核心市场:港澳台、东南亚、韩国、日本 重点拓展市场:各国华人华侨市场、外国驻华人员市场机会市场:欧洲、美洲市场 2、国内市场 核心市场:鲁京津冀苏豫市场 重点拓展市场:长三角市场、珠三角市场、东北市场机会市场:中西部省会城市 空间布局及项目规划: (一)总体空间布局

“一轴两翼双环线”: 一轴——历史文化发展中轴线 两翼——东翼:田园风情,山野运动/西翼:峡谷奇观,宗教养生 双环线——内环:生态修复带/外环:旅游产业与景观大道 (二)项目规划 1、“一轴”项目规划: 主要通过“强化两端、提升中间”的方式,深入探讨和挖掘泰山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展示方式,打造泰山旅游新格局。主要规划与提升内容包括孔子遗迹、碧霞祠、玉皇顶、青帝宫、岱阴景区、丈人峰、大观峰、月观峰等。 2、“两翼”项目规划: “东翼”主要分成泰山文化产业园、山野运动休闲区和自然养生区三个分区进行规划。其中,泰山文化产业园以古建筑、古商埠、古民俗、古信仰等为核心,并结合田园休闲、水岸景观、峡谷运动、山地度假和居民新村为产业延伸,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区;山野运动休闲区将打造“山地,乡村”、“运动,文

风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总体规划 贵州省盘县石桥镇妥乐村总体规划 姓名:张纪元 学号:20110555176 指导老师:周丽 日期: 2014.6.21 贵州省盘县石桥镇妥乐村总体规划 目录 一、项目背景(一)自然条件(二)人文历史 二、规划依据 三.规划理念 四、设计说明 五、道路系统规划 六、功能分区 1.民俗观光旅游区 2. 寻古觅踪区 3.自然野趣密林区 4.民俗风情体验区 七、局部景点规划 1.滨河地带 2.古银杏苑 一.项目背景(一).自然条件妥乐古银杏风景区

位于距盘县城关镇35km 之石桥镇妥乐村。妥乐古银杏村位于盘县石桥镇,距盘县新城红果25公里的石桥镇妥乐村 是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这里流水潺潺,古树绵绵, 小桥映虹,奇峰傍寺。全村拥有古银杏1200余株,胸径一 般在50一150cm,最大220cm。一般树龄在300年以上, 最长者为500余年,树干高达几十米。是世界上古银杏生 长密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主要居住民族有彝、白、汉,村寨总人口1713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34%,人均年 收入3728元。2008年10月,妥乐村被批准为“贵州省摄 影家协会创作基地”。银杏树是繁茂生长在3亿——1.7亿 年前,古生代二迭纪至中生代三迭纪侏椤纪时期,第四纪 冰川期后仅在我国山东、贵州有少量保存。是地球遗留下 来的古植物,人称“活化石”,银杏树的树形、叶片奇特、 精巧,四季分明,春天青翠,秋天金黄,其果实“白果” 可以人药,是不可多得的观赏树种。(二).人文历史据考证,妥乐村600 多年前为彝族聚居地,因明初西南屯军而变为彝汉杂居。随着历史发展,妥乐村居民虽有所演化,但“人树相依”的文化却亘古未变。西南林业大学专家研究认为,这种文化有个性鲜明的特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可以概括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树文化之魅力村寨。目 前该校正在妥乐筹备成立中国第一个树文化研究基地。贵 州旅游“十二五规划”也将妥乐村列为特色村寨,纳入乡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青龙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风景区范围、性质 (4)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5) 第四章规划目标及发展规模 (6) 第五章规划分区、结构、布局 (10) 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 (12) 第七章核心景区规划 (26) 第八章绿化培育规划 (27) 第九章风景游赏规划 (29) 第十章典型景观规划 (33) 第十一章游览设施规划 (34) 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 (36) 第十三章社会经济规划 (42) 第十四章防灾减灾规划 (48) 第十五章环境影响评价 (54) 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55)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策略 (58) 第十八章附则 (5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青龙湖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资源和全面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指导合理利用与科学建设、依法管理风景区,特制定《青龙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成果中的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必须同时使用,在本规划范围内及有关区域的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适用于风景区内的各类用地保护、利用和建设管理,文本涉及的指标和数据是结合风景区的性质和特色而制定,未涉及到的指标和数据均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的有关法规、规范的规定。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严格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保护山岳地貌和森林生态环境, 加强植被培育; 2、严格保护自然水系,加强水土保持; 3、建立和完善山岳森林生态群落结构,适度调整林相;营造森林生 态群落景观; 4、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重点展示山水、森林群落自然景观和古 寨遗址;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 (标准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项目负责人: .9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期限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区域概况 二、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三、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四、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五 、总体评价 第三章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 一、景区性质 二、主题形象设计 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思 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第四章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要点 一、功能分区 二、规划结构 三、分区规划要点 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 一、旅游区容量计算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 一、环境影响评估 二、保护措施 第七章配套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二、建筑风貌规划 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第八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规划 一、市场机会分析 二、客源市场定位 三、市场开发策略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计划 二、旅游人才及教育计划 三、开发体制与政策建议 附件一:规划图纸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2035)

1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规划范围与面积 2.1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南以鸡鸣山至明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监测和控制泰山生态与地质的威胁要素,划定外围监控地带,面积约为381平方公里。外围监控地带范围北侧以自然山谷线为界,西侧与南侧以公路为界,东侧以现行的采石保护区边界为界。 3风景名胜区性质 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形象崇高,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

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景区规划 什么是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资源价值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根据规划的内容及深度不同,景区旅游规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景区修建性规划。在这三个规划层次之外,旅游景区还可以根据各景区特点编制景区旅游策划或概念性规划、旅游项目策划,或针对具体建设项目编制开发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在编制内容、深度和方法方面有所不同。 旅游景区规划的内容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我国景区开发需要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现就三类规划内容和要求分别加以论述。 一、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任何一个景区开发建设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编制以景区所在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对景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帮助景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多重效益。 (一)规划时限 景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景区的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景区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也应做出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二)任务和作用 总体规划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景区。其基本任务是综合研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地性质、环境容量及接待规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区内各项建设用地和交通组织;合理配置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附属设施和管理设施;提出开发实施战略,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旅游的合理发展。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对更好地推动和实现旅游的开发计划和发展目标,确保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实现最佳利用价值,确保设计的旅游产品与实际旅游市场需求的统一性,确保旅游地与所在区域间有关的各项事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资料收集的内容

某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doc 129页)

2002-2020敦化市雁鸣湖旅游度假区 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部分规划总则01 第一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总则01 一、规划区域与关联区域01 (一)规划区域01 (二)关联区域01 二、规划期限02 三、规划主要依据02 (一)法律依据02 (二)文件依据02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03 (一)指导思想03 (二)基本原则03 五、规划程序03 六、规划成果形式04 第二部分基础分析06

第二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自然条件及周边地区概况06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06 (一)区位与建制06 (二)历史沿革07 (三)面积与人口07 二、自然条件07 (一)地形07 (二)气候08 (三)水系08 (四)生物08 (五)矿产08 三、经济条件09 (一)经济状况09 (二)农业09 (三)工业10 (四)交通10 (五)旅游10 四、社会发展11 (一)教育11 (二)科技11 (三)文化体育11 (四)医疗卫生11 (五)城镇建设11 第三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及评价13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13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13 (二)旅游资源的分态16 (三)旅游资源的规模分级17 (四)旅游资源的分布17 (五)旅游资源的地域竞争与合作18 二、旅游资源评价19 (一)评价方法19 (二)资源单体评价21 (三)总体特色评价22 第四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24 一、旅游客源市场现状24 (一)客源市场规模24 (二)客源市场结构25 (三)游客行为状况25 (四)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状况25 二、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趋势25 三、目标市场定位25 (一)一级市场26 (二)二级市场26 (三)三级市场26 四、客源市场预测26 第三部分发展规划28 第五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战略28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本规划针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特征和现实问题,在生态保护、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文化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发展目标及各景区景观特色定位,构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从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及各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发展、建设引导等方面的重要对策。 一、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兼顾发展 落实“保护第一”的要求,严格保护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山水人文资源的原真性、江南水乡风貌的独特性,保障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景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 2、区域统筹、整体协调 高度重视太湖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及区域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整体保护环太湖地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太湖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太湖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协调景区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系,促进城市与景区的和谐发展。 3、优化资源、突显特色 深入研究太湖风景名胜区水体、岛屿、湖湾、岸线、湿地、山体和植被等自然景观风貌特征,梳理和挖掘吴越文化史迹及景区所在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品质,突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山水与吴越文化交融的景观特色,提升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价值。 4、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合理把握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充分结合景区资源特点,探索因地制宜优化生产方式、改善和提高景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景区生态景观环境。 二、性质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山水组合见胜、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特征、以江南水乡田园为景观风貌的,融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学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发展目标 以风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首要前提,强化太湖风景名胜区自然及人文特色,进一步协调景区与城市关系,合理利用风景资源,优化引导景区产业结构,将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境优越、特色鲜明、城市与景区和谐相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大型生态绿心; 通过对各景区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中展现中华吴越文化精髓的文化遗产聚落; 通过对环太湖城市群与景区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布局,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宜人、风貌和谐的城景交汇型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各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旅游协作的加强,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山水人文型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环太湖地区的整体产业协作引导以及各景区的协同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环境优越、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生态产业典范区。 四、总体发展战略

某旅游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过程

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总体规划 编制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完成时间:2003年9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 第三章旅游规划 第四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 第六章典型景观规划 第七章游览设施规划 第八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第九章植被规划 第十章基础工程规划 第十一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第十二章分期发展规划 第十三章实施措施 第二部分说明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特点、组成 二、西山景区在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地位 三、以往规划编制情况及实施回顾 四、本次规划编制背景 五、本次规划总体思路 第二章景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及资源条件 二、历史沿革 三、社会经济 第三章景观资源概况与评价 一、景观资源概况 二、景观资源评价 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与性质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参考 三、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四、规划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

五、规划期限 六、性质 第五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 一、总体布局 二、景点规划 第六章旅游规划 一、景区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 二、景区旅游发展现状 三、旅游市场开拓 四、游览路线组织 五、旅游环境容量 第七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一、土地资源分析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三、土地利用原则 四、土地利用分配 五、景区用地平衡表 第八章专项规划 一、保护培育规划 二、典型景观规划 三、游览设施规划 四、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五、植被规划 六、基础工程规划 七、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八、分期发展规划 第九章实施措施 第三部分图件 1、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区域位置图 2、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景源评价与现状分析图 3、西山景区总体规划――规划设计总图 4、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景观功能分析图 5、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 6、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交通组织规划图 7、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保护培育规划图 8、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游览设施规划图 9、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图 10、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植被规划图 11、西山景区总体规划――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图 12、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供电电信工程规划图 13、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分期发展规划图

“智慧景区”规划和建设的总体思路

“智慧景区”规划和建设的总体思路 以国家旅游局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指导,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结合景区的具体情况,建立以智慧管理中心为核心的管理服务、营销、生态保护三大体系,初步建立景区资源管理系统、景区电子自助导览系统、景区监控管理系统、门禁与安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五大系统;将景区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智慧化的管理模式,变分散管理为协同、变多级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实现“资源保护智慧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实现管理和营销新的突破,树立先进的管理和科技旅游品牌。 具体思路 “智慧景区”建设的具体思路: 第一,以建设部、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旅游局、国土资源部等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指导,听取建设部相关专家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规定、意见和建议融合到“智慧景区”的总体规划中。 第二,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为依托。“智慧景区”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所采用的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管理和服务理念上。在深入了解景区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智慧景区”总体规划。 第三,以景区的具体实际为基础。“智慧景区”最终是景区经营管理服务的。总体规划必须从景区的具体实际出发,对管理服务、生

态保护、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智慧化需求进行细致深入的调研,反复讨论,总体规划方案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 第四,以国内相关景区/城市的智慧化建设经验为参考。“智慧景区”的总体规划需要消化吸收国内外相关景区、城市已有的智慧建设管理经验,取其精华,结合景区的实际,为己所用。 第五,以运营智能化为核心,建设自然资源保护智慧化、产业整合网络化为目标,建立符合自身管理的“智慧景区”。 建设目标 “智慧景区”建设总体原则: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平台、分期实施、小步快走”的总体原则,“智慧景区”建设在遵循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分阶段分步骤建设。 “智慧景区”建设目标:制定总体建设规划、完成景区资源管理平台、建设以三维全景展示系统为中心的展示平台建设、改造传输网络,实现智慧景区管理流程的初步改造,并为智慧景区的运行维护培养一批具备基本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的人才,使“智慧景区”建设初见成效。 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统一平台、分期实施、小步快走: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不断创新优化的过程,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建设。总体规划为智慧景区建设进行阶段划分,并规划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那些基础性的、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以及对景区经营管理有重要作用的项目要优先建设。目的在于使智慧景区的建设迅

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及开发可行性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及开发可行性报告 前言 分宜县建于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地处赣西中部,面积1389平方公里,人口30万,属于小县。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千年古县,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有其它地方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去年国庆节期间,分宜民盟总支部数人前往浙江省宁波华翔集团总部,受到董事长周辞美先生与华翔集团的无比盛情与难以忘怀的接待。当我们把本地盟员老画家严兴智先生的书法作品与国画《钤山秀峰》赠送给周辞美先生之时,当即得到周先生由衷的赞叹:“好美的地方,分宜有如此美妙的山岭,我们可在此开发山庄”。 一语惊醒本地人。从浙江归来,我们盟总支部便成立开发招商课题组,聘请有关人士参与考察、研讨等活动。于是,通过实地勘察,我们更加领悟其独特无比的开发价值。我们由此更加衷心地钦佩具有深厚文化素养与诗人气质的周辞美先生的“慧眼识宝”。 第一章、规划基础

一、概述 1、钤冈岭的基本情况: 钤冈岭,本名钤山,位于分宜老县城正南,面临钤阳湖,处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仙女湖上游。交通便利,分文铁路、安分公路均从湖畔岭旁经过;北行数里,即为浙赣铁路与沪瑞高速公路。水路则可直下袁河,出赣江。 钤冈岭海拔260米,山上林木茂密,松竹相间,蓊郁清幽。山下双溪环抱,清洌见底。从湖畔登山,盘桓而上,凌顶四望,两水夹一山,呈长方形若钤印,故名钤山。往北看则是一片广阔的水域,碧波万顷,湖光潋滟。往南看,峰峦起伏,千岩百壑,许多山峰在云海中忽隐忽现,蜿蜒连绵,一直连到分宜的最高峰——大冈山。 与赣西诸名山相比,毫不逊色。武功山高则高矣,却有点高不可攀,不如钤冈岭“小巧玲珑”,举足可登。大冈山大则大矣,然交通不便,不如钤冈岭水陆便捷,四通八达。明月山幽则幽矣,然只有山色,没有湖光,不如钤冈岭“碧水丹山,人间仙境”。可以说,钤冈岭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在赣西部,均首屈一指,无愧于赣西名山之雅号,钤山是分宜南乡诸峰之起点,诸水之汇合点,堪称挟山水之形胜,据天地之精英了。 二、规划编制依据 1、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区管理暂行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法》、《防洪法》、《电力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原则

【原创】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促进旅游同环境的协调。旅游规划是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旅游地的发展和旅游业健康发展而确定的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定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一般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规划,其中旅游景区规划是对旅游规划的进一步落实和细化,主要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经营和管理旅游区,使其能够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 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教材通过对旅游要素和资源条件的大量分析、评价、讲解基础上,强调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并进而提出旅游规划的内容,提供了大量的景区案例分析,而未对旅游景区规划的设计提出比较具体的、明晰的原则,但同时,新课程标准中又明确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的要求,反映了新课程强化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分析信息、整理信息,从而明确景区规划的原则,对景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等;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旅游与景区建设都地理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并提出在“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等,考察了学生的 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通过对教材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分析,在地理学习中应该引导学生明 确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强调保护先行的开发原则。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和人类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但同时这些资源又都具有脆弱性,易遭到破坏,破坏后无法恢复的不可逆性。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各种资源的保护措施,保证在不影响其长存性的基础进行合理的开发,如果发现旅游资源的开发会遭到破坏应坚决的停止开发。199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高级督察员桑塞尔在参观九寨沟之后,留下一句忠告:“旅游景区最严重的挑战,游人增加就会损害景观本身,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所以 旅游开发要相当谨慎。” 第二:景区规划设计要突出景观的特色和个性的原则。旅游景区品位的高低、品牌的影响大小直接决定于旅游资源(景观)的非凡价值,而价值的高低就是景观是否有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并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景观的特色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根本所在。例如曾经席卷全国的“西游幻宫”,因其可创造性和雷同而昙花一现,而深圳的“世界公园”和“锦绣中华”,无锡的“三国城”等由其与众不同而长久的独领风骚。所以,景区规划中应大力强化、提高景观中有特色、有个性的景点,千万不要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或者所有景点都是重点,要的是绿叶衬托红花。

某旅游区总体规划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 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二000年十二月?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附图: 1.区位关系图?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 11.善应庵规划详图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 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三、规划依据?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12 建设部发布?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文本

项目名称: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委托单位: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设计单位: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设计编号:2005G025 协编单位: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人民政府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院长:赵万民教授博士导师 审定:赵万民教授博士导师 总规划师:黄光宇教授博士导师注册规划师 审核:张九师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朱大庸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赵万民教授博士导师注册建筑师 规划设计:黄勇规划师城市规划博士生 毕文婷规划师城市规划硕士 姜涛规划师建筑学硕士 朱猛规划师城市规划硕士 戴彦规划师城市规划博士生 李卉规划师城市规划博士生 汪洋讲师地理信息博士生 李俐娟规划师城市规划硕士 李毅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士 乔柳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士 段炼副教授注册规划师 道路交通:李泽新副教授注册规划师 魏来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士 江毅规划师道路交通硕士 工程管网:叶树之工程师 韦小军讲师注册规划师 聂晓晴讲师注册规划师 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林家鹤长寿区副区长管委会主任 黄天江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胡晓东管委会副主任 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人民政府 黄世斌镇党委书记 杨德华镇长 黄广荣镇人大主席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文本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2006年3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5) 第二章风景区性质与规模 (7)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8) 第四章总体布局 (9) 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 (12) 第六章核心景区规划 (15) 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 (16) 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 (17) 第九章游览设施规划 (18) 第十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21) 第十一章植被规划 (22) 第十二章道路交通规划 (23) 第十三章基础工程规划 (26) 第十四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29) 第十五章分期发展规划 (29) 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30) 第十七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31) 第十八章防灾规划 (33) 第十九章附则 (36) 附表一: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游览线路组织一览表 (38) 附表二: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居民点调控一览表 (40) 附表三:长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40) 附表四: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码头规划一览表 (41) 附表五:风景区用地一览表 (42) 附表六风景区用地分类表 (42) 附表七:现状建筑风貌控制一览表 (44) 附表八: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评价及规划用地建议说明 (48) 附表九: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及投资估算 (49)

旅游总体规划

旅游总体规划 (overall tour plan 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综合分析旅游 区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提出旅游区发展战略;确定旅游区的性质;划 定旅游区和风景区的范围及外围保护地带; 划分景区和其他功能区;制定保护和 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的措施;确定旅游区的接待容量和游览活动的组织管理措 施;对风景区的总体布局、绿化、交通、水电、旅游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全 面规划;进行总体投资预算和效益分析; 进行环境经济及社会影响评价分析。 它 也常包括某些专题规划(或称部门规划)的内容,如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 客源市场调查、分析和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规划;旅游商品设计规划;旅游环 境保护;旅游管理和人才培训计划等。旅游总体规划是与旅游部门规划对应而言, 它具有全局战略性,对景区内各景点及具体建筑项目不作详细规划。 旅游总体规划的四大特点 1. 可操作性 旅游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特点,主要是指其实用性强。在这一点上,它与旅 游发展 规划有着明显的不同。旅游发展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原 贝U 性很强,但 战术性很差,而旅游总体规划则战术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可以切实指 导旅游区的建设、布局和发展。旅游总体规划是旅游区建设与发展的蓝图,是在 密切联系实际、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各种问题的研究都比较深入、 具体。因此,其实用性强是自然而然的。 2. 系统性 旅游总体规划的系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规划内容上,即通过旅游总体规 划,抓 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按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用大旅游观 念看待旅游业产业体系,将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当地居民的休闲游憩活动视为 完整的市场系统,构筑区域旅游产业板块,将众多旅游相关产业纳入政府 “大旅 游管理”体系,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发展目标,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 供决策支持和政策保障。所谓总体规划,就其名称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规划内 容的系统性,否则就名不副实。 3. 具体性 旅游总体规划不仅要求其内容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而且要求其详细、具体, 即旅游总体规划对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支撑体系和旅游保障体系中的任何一个问 题都要事无巨细地认真对待,要对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发展目 标、战略部署、 空间布局和功能组合等进行具体 的分析和研究, 实。总体规划不是大而空的规 划,而是大而实、 4. 层次多样 旅游总体规划的期限可分为:近期规划为 期规划在10年以上,并对20年以后的旅游发展做出 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的内容看,是“近详远略”, 如近期规划既要充分考虑旅游区内知名景点的开发 及其道路交通的修建,还要考虑基本生活需求设施、基本娱乐、商业、服务设施 和基础公用设施的建设,包括主要的饭店、宾馆、水电、通讯、出入交通网和商 店等,以满足旅游者基本的食、宿、游、购、娱的)又称旅游综合规划,是在旅游资源 对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要逐项落 全而实的规划。 3—5年,中期规划6—10年,远 从规划

景区规划案例-安徽霍山佛子岭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安徽霍山佛子岭景区旅游总体规 划》案例分析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 官方网站:旅游运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015391176.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霍山佛子岭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项目背景 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精品、名品景区,2006年国家旅游局启动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定工作,带动了各地争创5A的热潮。截止2014年12月,共诞生了186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对此国家旅游局开始严格控制5A景区的申报数量,并且对5A景区的验收审核更加严格,因此5A景区的创建工作难度日益剧增。5A景区创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突破困境,在提质升级中展现自身魅力,顺利升级?本文以安徽霍山佛子岭景区为例,分析项目组是如何在景区背景分析的前提下,挖掘文化主题、品牌主题、产品主题、建筑主题、游憩主题,通过主题突破助推佛子岭景区5A创建的。 一、项目背景 佛子岭景区位于安徽省霍山县,从交通区位及大别山旅游发展格局来看,佛子岭景区将成为游客通往大别山主峰的北入口门户区。 目前,大别山旅游发展是以红色文化为品牌、以绿色环境为基底、以温泉疗养、地质科考为特色,呈东西两翼齐飞的发展构局,其中西部以AAAA景区鸡公山为主体,东部则包括一个AAAAA级景区天堂寨及白马尖、万佛湖、佛子岭3个AAAA级景区,而东部的白马尖与佛子岭水库是大别山山水的最佳代表点。 佛子岭景区作为大别山区域重点景区,提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既符合《合肥经济圈旅游总体规划》,又将促进合肥经济圈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还将借助皖中旅游集散中心优势,实现市场突破。

洛阳市旅游总体规划0总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规划区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东邻省会郑州。市域介于北纬31°30ˊ至35°40ˊ,东经111°10ˊ至113°之间。东距郑州124km,西接三门峡,距西安385km;下辖六区(涧西、西工、老城、湹河、郊区、吉利)一市(偃师)八县(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辖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8km,东西最大横距170km。 洛阳地处中原,具有东西过渡、南北贯通的居中区位,北上幽燕、南下江淮、西至关陇、东去黄河下游平原距离相当。目前与华北、华南、华东、西北都有铁路和公路联系,并通过亚欧大陆桥连通欧洲大陆。境内陇海、焦枝两大干线铁路和连天(310)、锡海(207)两大干线公路双十字交汇,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郑(州)洛(阳)开(封)高速公路横亘北部发达区,是重要的人流和物资集散地。二自然条件 洛阳地处豫西山区与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横跨黄河中游两岸,东接嵩山余脉,西依秦岭崤山,南靠伏牛山,北倚黄河,地势险要。全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市海拔在132m—2192m之间,最高峰位于伏牛山龙峪湾鸡角尖主峰,是中原第一高峰。市域内二条主要河流伊河、洛河以熊耳山为界,汇于市域东部,东北向流入黄河。 洛阳位于中纬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C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0mm左右,较为充沛。光照充裕,严寒酷暑时间短,无霜期250天以上。洛阳植被属暖温带植物区系,以人工植被为主,树种主要有泡桐、毛白杨、沙兰杨、栗树、国槐等,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山区,是人们生态旅游的理想地方。 洛阳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大平原的接合处,奔腾咆哮的黄河在此处挣脱了峡谷

广西某景区旅游开发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基本概况 第一节规划范围及相关规划概述 一、规划范围 广西东兴市北仑河口景区(以下简称景区)位于东兴市东兴镇竹山半岛,地处中越界河北仑河入海口,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起点。根据景区资源分布特征及地域空间组合,确定景区的规划范围北起沿边公路,西至九涵江,东部南部抵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界,包括榕树头、三德村等村屯,总面积231.18hm2。 二、上一层次及相关规划的概述 1、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规划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并于北仑河口、珍珠湾、黄竹江三个核心区内严格保护各种类型的红树林群落及其生态环境,发挥红树林抗风消浪和促淤造陆的生态功能,维护海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和完整性,重点保护广西大陆海岸唯一幸存的银叶树林及其生态环境、海草床、滨海过渡带的生态环境。在缓冲区内的宜林光滩实施红树林的恢复与改造面积1992公顷,海草床10公顷、滨海过渡带植被5公顷,建设一座鸟类救护中心和5座永久性鸟类瞭望塔,对万鹤山鸟类栖息地进行封闭管理。 本次规划所确定的范围不在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范围之内,属于可开发建设区域。 2、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年完成的《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将东兴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以发展旅游业、边境贸易、进出口加工为主,具有亚热带风貌的优美的边境口岸城市。规划将北仑河口建设成为集港口、工业、仓储物流等为主要功能港口出口加工区,将用地划分为二类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码头用地、一类居住用地等。近几年,东兴市工业主要集中在江平工业集中区、盐田工业区等地,仓储用地、物流用地现规划于罗浮新区东北侧。由于北仑河口作为中国大陆海岸线起点,拥有特殊的地理标志、意义重大和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建议对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结合大清国1号界碑、天主教堂、古榕群落开发建设北仑河口旅游景区。 第二节现状概况 一、区位条件 1、地理区位 景区位于东兴市南部,属东兴镇竹山村所辖范围,东与巫头万鹤山隔海相望,西至北仑河口,北接黄竹村,面朝北部湾,距离东兴市城区11km。东兴距离南宁市178km,东距防城港50km,北海市182km,南距越南下龙市323km,距越南首都河内195km。 2、交通区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