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热点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的热点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的热点问题

一、历史教学的策略研究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广西师范大学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与实施策略研究

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扬州大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与有效性研究——以河北昌黎第一中学课堂教学为例河北师范大学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研究河南师范大学

中学历史参与式教学研究扬州大学

“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广西师大

高中国际关系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略东北师大

乌海市第十中学历史教学课堂导入问题的研究内蒙古师大

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研究河大

中学历史“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研河大

中学历史合作教学模式探究河大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设计——以《辛亥革命》为例东北师大

高中历史课生成教学研究扬州大学

例析新课改背景下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践行重庆师大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辽宁师大

高中历史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华中师大

“故事叙述”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华中师大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福建师大

高中历史课堂互动教学探究陕师大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辽宁师大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东北师大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历史选修(4)《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为例东北师大

高中历史PBL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西南大学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广西师大

高中历史鉴赏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广西师大

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研究华中师大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课堂教学讲授法运用有效性研究山东师大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重庆师大

论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导入设计华东师大

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意识、思维

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经济意识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实践研究广西师大

从历史课堂谈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温州大学

试论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福建师大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研究山东师大

初中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华中师大

高中历史教学中民生意识培养研究

试析高中生的历史批判思维及其培养模式温州大学

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研究内蒙古师大

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初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湖南师大

高中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南京师大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以新乡市第二中学为个例河师大中学历史教学中生命意识养成探究四川师大

三、历史教学资源开发

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影视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以新疆巴州某县中学为调查对象陕师大

高中历史乡土史校本课程研究——以山东省实验中学为例山东师大

许昌市高中历史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洛阳市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乡土课程资源的运用华中师大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辽宁师范大学

中学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湖南师大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问题刍议东北师大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以岳麓版《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课为例东北师大

文字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择取与问题设计东北师大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运用研究河北师大

新课改中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意义陕师大

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广西师大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地图教学问题的思考天津师大

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华中师大

历史地图中的现代技术应用华中师大

中学历史教学资源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河大

乌海十中高中历史多媒体教学运用现状及对策内蒙古师大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天津师大

老照片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研究广西师大

中学历史教学资源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河大

高中历史教学审美素材挖掘的实践与反思东北师大

高中历史教学开发利用历史民谣资源的研究浙江师大

普通高中中国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西南大学

四、历史高考试题研究

新课改以来山东高考历史自主命题分析与评鉴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科高考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研究四川师范大学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及针对性教学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建国以来历史课程标准的变革与历史高考的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创新题型设计的思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以来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之变革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历史高考新课标卷与全国II卷比较研究东北师大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图表题研究河北师大

新课标全国卷与全国卷I卷材料解析题之比较陕西师大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功能及其教学方法的研究——以2012年、2013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为例西南大学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2008—2012)研究:材料特点、解题思路及教学对策东北师大历史高考命题综合化及高中历史课改应对举措福建师大

新课改下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习题研究湖南师大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图表题研究河北师大

历史科高考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研究四川师大

近年来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研究四川师大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及针对性教学策略研究东北师大

新世纪上海历史高考试卷分析研究上海师大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高考功能评价探究东北师大

五、历史教材研究

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内容要求下四大教材比较研究——以中国古代科技为例福建师范大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的优缺点及编写建议山东师范大学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四川师范大学

对人教版2003版、2007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基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分析

湖南师大

对现行高中历史必修I中甲午战争部分的解析、设计与思考东北师大

高中历史教材中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研究——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东北师大

“生本式”高中历史教科书设计初探——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I为例四川师大

三维目标下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运用探讨天津师大

高中历史教科书标题的价值与拟定论探福建师大

高中历史“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课的教学设计探究东北师大

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国大革命”之比较——以人教版和美国麦格劳—希尔版为例东北师大

新旧高中历史教材对比与教学分析——以人教版和岳麓版秦朝部分为例陕师大

高中“中国近代经济史”教学研究——以新课标必修I为中心陕师大

新课改理念下的“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史”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必修I为例陕师大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有效教学探索——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为例陕师大

对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编写研究内蒙古师大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内容生活化趋势研究上海师大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与设计——以人教版《鸦片战争》为例东北师大

初中历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以人教版、北师版、华师版教科书为例山西师大论处理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策略湖南师大

高中历史教材中“罗斯福新政”专题比较研究华中师大

中学历史教科书革命话语的困境华中师大

多元思维指引下历史教学设计初探——以人教版必修III《探索生命起源之谜》一课为例

华中师大

高中美国史的内容编写与教学策略研究河北师大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述评华东师大

社会史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提升及应用研究——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

中学历史地图册的研究——以上海现行教材为例华东师大

高中历史活动课研究——基于人教版和人民版必修教材探究活动课的探讨上海师大

论史学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运用与反思——以鸦片战争为例湖南师大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探究——以人民版必修I第一单元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

河北师大

基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交叉知识点的教学策略研究延边大学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抗日战争教学山东师大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评述与思考苏州大学

高中历史教材隐形知识的教学实践广西师大

中学历史学科“作业”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以历史教科书中的作业问题为中心华东师大

中学历史教材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策略研究华中师大

六、现代理论和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化史观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环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东北师范大学

社会史观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河北师范大学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史观教学为例山东师范大学

论史学新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师大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山东师大

论综合运用多种史观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华中师大

运用文明史观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福建师大

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的培养——以中日教材对比为例东北师大

高中历史教材中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研究——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东北师大

多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运用与反思湖南师大

社会史观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河北师大

论史学新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师大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山东师大

现代化史观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山东师大

论综合运用多种史观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华中师大

人本主义课程论与中学历史教学扬州大学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引用性研究鲁东大学

七、教师研究

高中历史教师本体性知识重构的实践研究

做一个有思想、负责人的历史教师——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问题之案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状况研究——以西北地区为例陕师大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途经研究山东师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以四川师范大学实施“国培计划”项目为例四川师大

高中历史教师本体性知识重构的实践研究广西师大

历史教师集群共进方式的实践研究广西师大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建构的探究陕师大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研究河北师大

理念与实践:中学历史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涵、特征和意义温州大学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途经研究山东师大

基于个案研究的历史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新探四川师大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青年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山东师大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重庆师大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北地区为例

陕师大

中学历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理念调查研究——以西北地区为例陕师大

八、历史课程改革

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效果的对策研究东北师大

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史的得失及其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启示重师

关于当前历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香港高中中国历史课程改革探析及启示

中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辽宁师大

建国以来我国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述评四川师大

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

新课程《历史课程标准》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龚奇柱

历史课程改革与国际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广西师范大学

我国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走向教育前沿

九、历史课程标准

中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首都师大

中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东北师大

试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华东师大

20世纪以来中国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发展研究河南师大

清末民初:中学历史教学与国民意识发展华东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述评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中美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评价研究西北师大

英国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解析华东

十、历史教学评价

论历史教学评价激励功能的发挥西南师大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新方向南京师大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历史教学评价之嬗变西华师大

现行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弊端及其危害初探基础教育研究

谈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陕西教育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评价观

浅评课程改革下的北师、华师、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二) 上篇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评价标准与理念的发展(续) 华东师大

新课程与历史教学评价改革的系统思考

素质教育下历史教学评价的新视野西南师大

论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评价方式成功教育

浅谈新课改中历史教学评价的改变知识经济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评价新方法黑河教育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评价初探学周刊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 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 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 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 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 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

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 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 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纸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论文题目: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作者姓名:蔡高峰 作者单位:广东番禺中学 学科:历史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获得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有的高考制度和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之下,历史教学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以认知目标取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本人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浅探究。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教学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知道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倡导的意义学习观,注重人本主义的、以人为中心和以过程定向的学习方式;他强调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强调学生应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涉及学习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他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研究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促进学习者主动参与。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革命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主要命题是: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新探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新探 发表时间:2017-07-20T13:55:21.013Z 来源:《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作者:乐丽萍 [导读]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瑞华实验学校425700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这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费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之者不如善之者,善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中学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中学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 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 四、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 我在授课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综上所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

七年级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感悟 - 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而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就该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四: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当今,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它已成为时代的 浪潮,汹涌澎湃,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我们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 地使所有的人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要重要。”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毫无疑问已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使命,而中学教育又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责无旁贷。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我自己教学的体会谈一点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前提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老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服 从性与接受性,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成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学生只能服从老师,师生之间不能平等交流意见,探讨问题,这样,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在老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的心灵受到压制,不可能充分表现出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 要说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可能连正常的人格也难健康发展。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 须极大地改善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只有师生 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在 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同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相信每个学 生存在的潜能。在如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教师的学问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事实上,每个 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的信息量和智慧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而教师则应坦 率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与思考,使课堂充满民主 和谐的教学气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大有益处;对于 学生萌生创新动机,活跃创新思维,激发想象力大有益处。在课堂中,我努力营造这种教学 氛围,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欣赏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张扬个性,甚至 让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哪些讲得欠妥?让他们讨论,师生平等对话,形成共识,对言之成理、独到创新的意见予以充分肯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鼓励质疑,激励探讨,激发兴趣,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保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想的产物,也是思想的动力。所以,讲课时,我努力围绕课 程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 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历史学科而言,问题的切入点很多:如从某一历史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可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对某一历史人物“作如何评价”等等,类似的问题思维空 间很大,极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扬起想象的风帆,带动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讲到在明朝中后 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提问学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是什么”之后,有同学就提出:“既然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为什么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北宋没有资本主义萌芽?而且不是产生在出现了世界最早纸币的四川地区呢?”讲到重庆谈判时,有同学提出:“蒋介石曾悬赏要毛泽东的人头,而毛泽东到了重庆他又未下手,是蒋介石讲义气,还是他怕毛泽东?”“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共产党会不会被蒋介石剿灭?”这些问题着实让人吃惊,可 见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潜力可挖,关键在老师如何引导、保护。哪怕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 笑或远离现实,或问题过浅没有价值,或问题过大没有针对性,我们都不要马上否定它,更 不能讽刺他(她),而要积极引导,教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创新探究的起点,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创新探究的重点。讨论 过程中,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卡壳或偏离方向时,要及时地引导、点拨、启 发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并允许讨论中非合理因素的存在,不能因制止暂时的混乱局面而扼 杀了学生创造的火花。还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学生探讨,如信任期待的目光,肯定赞许的评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长期以来广大历史教师不段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践的特点,从新学期学生思想实际入手,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本文探索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做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史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榜样鼓舞人,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使之落在实处。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育教学主旋律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培养和发展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关键在青少年,从小教育他们树立爱国的情感和志向,长大了为国尽责,是十分重要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人心中,不是充满着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不是怀有对祖国最无私最质朴的情感,即使他有睿智的头脑,健康的肌体,又怎能为国家兴亡燃烧起一份质朴的激情?又怎能保证自己的民族不再落后,倍受欺辱?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科教学,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历史教学之中是每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何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使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好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 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史育人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始终轰鸣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学中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在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 首先,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来自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刻的了解。中国古代史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画卷。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远在一百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代

(完整word版)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 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 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周艳东(河北省平泉县小 寺 沟中学)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 点策略及技巧。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主体地位在初中历史教学 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学生学习主体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学习、思考、质疑、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不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和提高历史修 养。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学起于思,问题对 于 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思考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话题出 发,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理清了知识脉络,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 主体参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已经成为不可 抵挡 的趋势。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声像一体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 中来。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历史事件变得丰富多彩而生 动有情。例如,在学习唐朝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贞观之治时期的视频,让学生在大唐

盛世的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理论知 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应该注重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要选择 那些与课堂知 识点相关的材料,通过进一步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论知识。三、强化合作教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组织对策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组织 对策 【摘要】本文以目前的普通高中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指出了新课标下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并针对现状及提出的问题,从教学组织入手提出了解决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12-01 一历史教材教学现状 1.学生的知识基础 对于高考,考试范围主要是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三本书加任意一本选修。教材内容以专题史出现,对原有的高中教材进行了强力度的整合,大大区别于原来的高中教材和现在的初中教材,编排更为科学。但是在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特别差,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就特别差,其作为是以初中教材为基础整合后的高中专题史教材的接受能力就更差,这给教学带来了潜在的困难。 2.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的教材几乎每一堂课都设有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课中练习题几个环节,特别突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解析与探究要求学生的能力水平更高一些。这个环节和历史高考中的材料题相似,有益于提高学生读取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高考实战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太差,这种能力的练习,很多普通高中高一基本不涉及,高二分了文理班级之后能有一点点提高,高三才开始大量地接触和练习,才开始靠近高考。 3.学生的课堂纪律 普通高中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稍差于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学生,其余大部分都是初中的落后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差,还有一部分学生纪律性特别差,另有一小部分是学生想上学、但是家里不让读书、没等毕业就会辍学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这样的生源,历史老师负担很重。 4.学生的分数 目前以某普高高三文科生为例,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满分100分,单科成绩最高分可达80分以上(但只是极个别的学生)还有一小部分尖子生分数在60分以上,而班级平均分数则在34~50分。有近一半的学生属于应付了事、不学习,从而影响了班级总分。 二从教学组织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 李 虹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李虹 教学是一项受多因素制约的极其复杂的工作,要想抓好这项工作,必须运用相对合理且 卓有成效的方法。古今中外,多少教育工作者乃至大教育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探讨,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汲取过许多深刻的教训,形成了一些由基本教训活动系列 按照特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具有更高综合程度的教学活动系列,即“教学方法”。但是,“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总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指导思想、教师个人能力素质、所教学生 身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科不同,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而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 不断深入发展,教学方法更处在改革变化的过程中。结合我多年的从教经验,我个人认为历 史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无孔不 入的传媒,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 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学双方“交互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改进历史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 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当作研究者,而不是当作接受者。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再对新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形成新的观点。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的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教师也是一个研究者,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享彼此之间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经过近几年的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学和反思,我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述、眉飞色舞地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 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教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 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辩论秦始 皇的功过;角色扮演并评判刘邦、项羽等人物;生活中的“破釜沉舟”透视;史图结合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历史课本剧表演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参与研究。 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课堂上形成了融融的学 习氛围,而且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得到尊重,建立起了平等 的师生关系,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三、认真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 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通常,预习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1、 浏览教材;2、了解本节的内容提要;3、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4、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 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用彩笔勾出。这样,通过预习,学生对本 节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不理解感到有困惑的地方,上课也可以特别留心,听课的时候 可以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保证当堂的内容当堂掌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14-07-23T16:33:05.840Z 来源:《现代教育学导论》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徐景会[导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已经不再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和方法的被动执行者。 河北省藁城市丘头学区丘头中学(052160)徐景会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①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②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③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⑤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实物和模型来进行直观教学,其效果比运用图片资料更好。例如北京人的体态特征,教材中有一幅北京人的头像复原图,这虽然能给学生一种直观印象,但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能在课堂上展示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其效果便大不相同了。学生们不仅会兴趣盎然地听教师讲解,甚至会用自己和头像模型比较,从而加深对北京人体态特征的认识。 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重要阵地。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依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是一种模仿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利用专题史、乡土史、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培育自信。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因教研而精彩

历史教学因教研而精彩 自2006年8月开始,我们实验中学历史组结合本校的《开放式大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开展了《初中不同年级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式立项实验研究以来,在课题研究负责人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教师的努力,整个实验研究过程,能按照该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通过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我校历史教学的一大跨越。 一、具体做法 《初中不同年级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究》需要教师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从初中阶段的地位出发,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切实做好初中历史教学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保障初中历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开拓理论视野,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行为,积极关注、吸收有关历史教学衔接的信息,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历史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积累各种资料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找准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并将衔接的知识点整理成册。 2、寻找确定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措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各年级同时探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科能力和与其它学科间知识渗透的衔接,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有所侧重。 如:初一年级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习应该与其它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初一年级是衔接的起步阶段,所以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为此我们尝试如下: 1、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并且知道记笔记要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 初二年级是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初二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衔接意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衔接习惯、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法方面:教师要从讲课做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本学科学习常规,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主要做法是: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若干思考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若干思考论文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对 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创新教育的观念同样不可缺失,许多老师往往会为了创新而忽略基 础知识的学习。在现代的知识经济社会,不但学生需要有创新精神,教师的教学也需要创新。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引导学生进入创新的理念,积极结合教材实践进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国家发达的希望和动力。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性思维,思维的奇异性、独创性和变通性,是智力水平发展成熟的表现。一般拥有创新精神的 学生,会在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来教育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教训。如何创新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简要谈谈。 一、中学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教学的原因 1、历史教学的传统笔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沿袭的历史 教学观点单板,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古旧,机械的教学都让学生感到厌倦。题海战术 和历史教学的偏失,极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行历史创新教学迫在眉睫。 2、时代要求历史教学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升级和 创新。以探索为主的知识领域创新运用,把知识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各种多样经济,都可以从历史教育中培养出学生对人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 3、素质教育呼唤历史教学创新。作为人的某些基本才能的综合,素质是个人在后天 教育或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知识、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 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的能力和个性的素质,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历史教学 创新是重要的一步。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以史实为依据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课程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才是实施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 和原则之一。叙述对象的真实,是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杜绝随意歪曲历史,割裂历史的教法。在历史教学中要以史为据,以史为基础,在全面感受纷繁历史现象的同时,经过分析、比较、推理、演绎,去认识事物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历史,把握当下,这样才能保证教 育的基础,创新的源泉。 2、教师主动参与,转换角色积极推动创新教育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价值观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培养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拥有现代技术文 与科学的人才,也要求拥有强壮的体格、良好的性格、较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时期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身心迅速发展的的关键时期。随着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竞争异常激烈,时代变化给高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他们不能够被正确的指导,很容易产生错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进行高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主题。高中那个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并且能满足现状的需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概念 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指的是高中历史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高中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主要依据,有意识地、主动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以及当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来探索教学内容中的精神有效资源。并和历史教学有效结合,教给学生历史的识记和知识的运用方法,发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智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高中生的健康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有效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 二、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段培养的必要性 (一)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的要求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是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历史教学方面,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学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一是让中学生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历史教学中渗透枪杆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不仅是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标志,而且是现代课程开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策略的提高和升级,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理念。 (一)历史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现代社会中拜金主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问题的存在,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在他们的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